李法玄解《道德经》
李法玄解《道德经》(一) 《道德经》的由来 之所以称其为《道德经》是为了通俗易懂,其实《道德经》得名很晚。直到唐代,李家得天下,大兴道教。才将《老子》改名为《道德经》,将《庄子》改名为《南华经》,将《列子》改名为《冲虚经》,并列为道家三经。而此时的《道德经》已经距离真正的原始本《老子》相去甚远。说起《老子》成书,就不得不提到尹喜。尹喜,也是一位不凡的人物,原是周康王朝中的一位贤大夫。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尹喜看透了官场,决心离开权力中心,静心修道。于是他辞去大夫之职,自愿到边远地区任职。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把他派往函谷关,当了一名关令。尹喜上任后,在关旁结草为楼,每天观察天象。有一天夜里,尹喜忽见东方紫云聚集犹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驾车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尹喜预测将有大圣人从此关经过,他便召见守关兵卒孙景说:“传令下去,近日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汝等要时刻留意,一有情况,立即禀报,不得有误。”同时,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尹喜自己也天天沐浴,日日斋戒,净身等待。这也就是“紫气东来”典故的来历。果然,不出多日,老子乘青牛车来到函谷关。尹喜早早地恭候在那里迎接他,热情招待,希望老子给他留下点经文,以便悉心学习,潜心修道。老子看尹喜也非凡人,同时为其诚意所感动,于是答应了尹喜的要求,口授了最原始本《老子》。这个原始本《老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中可以一窥真容,无论是中心思想,章节安排,还是语言习惯都与通行本《道德经》明显不同。而对此原始本《老子》的解读更是凤毛麟角。机缘巧合,我在正一派求学期间,得蒙恩师李道靖道长秘授了一部《老子》,非常接近原始本《老子》的主旨。经过我恩师批准,现将其中部分内容公开,以彰显我道家文化之博大精深。贫道所学的这部《老子》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所以称为《德道经》。《德篇》中指出:德是建德,建是建木,用于测日影。德为何物?孔子曰:“《易》,吾后其祝卜矣,吾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 德义,义为仪的通假字,故为德仪。这种德仪是一种用于天象观测的天文仪器,在《周易》中被称为龙德或天德。《道篇》中则明确说明:道就是黄道,太阳在天球上视运动的轨迹。整部《德道经》就是论述古人如何应用建德(天德)仪观测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并以天象指导人事的天人合一思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