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清朝丹道大家仇兆鼇先生概考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7%" align=center border=0><TR>
<TD width="59%"><FONT color=#990000 size=4>清朝丹道大家仇兆鼇先生概考</FONT></TD>
<TD align=right width="8%"><FONT color=#990000 size=2>日期:</FONT></TD>
<TD align=middle width="15%"><FONT color=#990000 size=2>2005-11-06</FONT></TD></TR>
<TR>
<TD colSpan=4>
<DIV class=Section1 style="LAYOUT-GRID:18pt none">
<Palign=center><B ><FONT size=3>本文轉自:</FONT><a href="http://taiwan.shien-dao.com.tw/mktalkdetail.php?ID=19" target="_blank" ><FONT size=3>http://taiwan.shien-dao.com.tw/mktalkdetail.php?ID=19</FONT></A></B></P>
<Palign=center><B ><FONT size=3>清朝丹道大家仇兆鼇先生概考<P></P></FONT></B></P>
<Palign=center><B ><FONT size=3>著者:周全彬先生<P></P></FONT></B></P>
<P><B >一、仇兆鼇行曆略鈔 <P></P></B></P>
<P>按:仇兆鼇的事業成就是在於他是康熙皇帝的重臣,在文學上的成就是《杜詩詳注》,現在研究杜詩行文必稱引仇注本。仇兆鼇也是位著名的丹道大家,頗不為人知。仇兆鼇撰《參同契》《悟真篇》集注,闡明南宗口訣尤詳,為丹家之秘藏。惜其生平太略, 人們對他的事蹟亦知之甚少,茲取零星史料而成此篇。我的這篇年曆聊算作開創之功,補古今之未備,祈高明者指正為盼!<P></P></P>
<P>仇氏的丹法主張卻頗有爭議,我尚不能輕易下一定論,故不論及。其實用年曆這種方式來紀述個人的生平,在考證人物也是常見的,雖失之於枯燥,但得之於簡明;雖無豐富的詞藻,但卻客觀的展現史實。更重要的無個人主觀的感情摻在其間,我想這就是考證史實的要領吧!<P></P></P>
<P>
明崇禎十一年戊寅(1638年)。誕於浙之鄞縣。
清康熙四年乙巳(1665年)二十七歲。黃宗羲在家鄉余姚授徒講學。春, 仇兆鼇與萬斯同、萬斯大等二十余人前往受業。
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三十二歲 。與黃宗羲游,宗羲有詩《贈仇滄柱》。
清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三十九歲。仇兆鼇、石濤兄弟二人請黃宗羲為其父仇公路先生八十壽辰作壽文。 宗羲于文中贊仇兆鼇之“文章風韻主盟於當世而無愧。”
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四十八歲。舉進士。此後,仇兆鼇以在京師之便,廣搜秘要,始讀《參同契》《悟真篇》,知丹法別有心傳。
康熙二十八年 己巳(1689年)五十二歲。仇兆鼇開始對杜甫詩做注解工作。
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年)十五歲。仇兆鼇在京城寫信告知其師黃宗羲《明儒學案》已刊行。仇兆鼇並為《明儒學案》作序,此序受到四庫館臣的贊許。
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年)五十六歲。《杜詩詳注》脫稿,並奏進康熙帝御覽。
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五十八歲。歸故里,重晤陶素耜,證以丹法心得,陶素耜始悔孤修之失,遂尋師訪道。
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五十九歲。黃宗羲卒後一年。仇兆鼇與黃門弟子共二十五人議私諡宗羲先生。
清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年)六十一歲。秋,南遊嶺外。途中得病,唯玩杜詩賦辭以當藥石。仲冬,從英水過韶城,孤舟無事,注杜詩賦辭。(按 :仇兆鼇此次南遊嶺外,當與訪求丹訣有關。別本傳記說仇兆鼇得丹訣于武陵。)
清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年)六十四歲。為陶素耜《參同契脈望》作序,謂陶素耜“得孫教鸞真人嫡傳,遂注《參同》《悟真》”(按:陶仇二人為知交,二人所注書,吐露孫派丹訣不少。又陶素耜《參同契脈望 》中采仇兆鼇《參同契集注》數條,知仇早有《參同契集注》之草稿。)
清康熙四十二年 癸未(1703年)六十六歲。《杜詩詳注》初刻問世。六月,《悟真篇集注》初稿成 並序。十二月,起草《參同契集注》。
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年) 六十七歲。三月,《參同契集注》初稿成,並序。九月,再次 進京。
清康熙四十七年 戊子(1708年)七十一歲。九月,《參同契集注》正式完成,訂定。
清康熙四十八年 己丑(1709年)七十二歲。正月,仇兆鼇在金台行閣完成《悟真篇提要》七條。
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七十三歲。四月,出任吏部右侍郎一職。八月,《悟真篇集注 》正式完成,訂定。冬月,決定刻印《參同契》《悟真篇》集注。
清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七十四歲。正月,乞休,辭吏部右侍郎一職。南歸故里,在舟中輯成完整的《杜詩詳注》。
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七十六歲。重輯的《杜詩詳注》正式完成。
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年)八十歲。十月初五,卒。 <P></P></P>
<P>(附記:在劉文尉《見聞隨錄》中說:仇兆鼇為了用先天鼎器,求五千四八首經至寶,娶一小妾作丹爐。但其修證,終成失敗。於是深悔往日好仙之舉,並作詩自嘲,痛譏仙道。其詩曰:“采藥須求北地花,丹經錯認玉生芽。蘇台凋後燕台繼,毀恨當年養 鼎差”。知幾子之失敗原因就是太重視先天鼎器,一旦失敗就悔恨了。 蘇台、燕台指先後二妾之亡者也。 ) <P></P></P>
<P>(再記:余志搜集有關仇兆鼇行曆的史料,惜能力有限所知甚少,希望同道相助。) <P></P></P>
<P><B ><P> </P></B></P>
<P><B >二、仇兆鼇師承小考<P></P></B></P>
<P>陳攖甯先生在讀《知幾子〈悟真篇集注〉隨筆》中說:“知幾子學問雖博,奈何徒富於記誦,而未曾實 驗,竟使涇渭不分”。陳先生的論調似為說仇未得丹道真傳,也無實踐經驗。又在《答復蘇州張道初君十五問》中說:“《金丹真傳》,繁瑣無當,不如《悟真篇》之簡易,後人疏忽,每每混作一談,雖以知幾子之聰明,且不免為其所誤”(《道家養生秘庫》),也是在影射仇未得南派真傳,故實有考證仇之師承的必要。<P></P></P>
<P>仇兆鼇說他自幼就喜好仙道,但他後來孜孜于文學藝術,所以對仙道還沒有深入的研究。直到他在京師做官時,他才開始讀《參同契》《悟真篇》。同時也收集了不少珍稀丹經道書,時人謂他“甬上仇先生,擁書勝百 城”(仇《杜詩詳注》),今人評說他“可能是清朝最博學得內丹家”(陽明《道教養生家陸西星與他的方壺外史》)。可知他的博學了。但是仇氏並沒有提到他的師承,清同治年間重刊的《悟真篇集注》中張安道說仇氏“棲雲草堂於霅上,獲遇真人,幾杖追隨,凡七閱月,得聞大道,密受心言”。按:所謂霅上,即指浙江吳興縣南的霅溪,張文沒有說到仇得師得具體時間。 <P></P></P>
<P>但據我推測,仇兆鼇應得師於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至三十八年之間。因為仇讀《參同》《悟真》是從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中進士之後,到京師時才開始的。雖然他在此期間也曾訪師,可能並沒得到孫教鸞一派的傳授。到了康熙三十四年,他因事被罷官,在事業上處於困境低谷時期,他回到了故鄉,與昔日的同學兼好友陶素耜研究丹法。我猜測仇兆鼇就是在這段時間才築棲雲草堂於霅上,修練丹道。根據張文的文意,當說仇兆鼇是在他的棲雲草堂獲遇真人的,後來就追隨不離達九個月之久。但是,這個“真人”究竟是誰呢?頗難考知。在清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年),仇氏為陶素耜《參同契脈望》作序時,謂陶素耜自從在康熙三十四年經與仇討論丹法後,意識到清修非至道,就“取《道德》《南華》及《參》《悟》諸書,閉門討論,複虛心延訪,得孫教鸞真人嫡傳,遂注 《參同》《悟真》。”我認為此段話實際也是在說仇氏自己,因為所謂“取《道德》《南華》及《參》《悟》諸書,閉門討論”者,就是仇陶二人在討論吧!然後他們又“虛心延訪”,於是就“得孫教鸞真人嫡傳”,“遂注 《參同》《悟真》。”<P></P></P>
<P>按:仇氏雖然說他的《參同》《悟真》注是在清康熙四十一年才開始寫的,但在陶的《參悟注》中也採用了仇的《參悟注》某些文字,可證仇氏此注寫得比陶注還要早。由此我們可以肯定仇氏也是師于孫教鸞一脈的。再者,仇兆鼇的《參悟注》中就錄取了孫派的秘傳口訣和圖籍,如“十二雷門測候圖”及“聚氣開關法”,都是孫派的秘法,比起陶氏披露丹法更勝一籌,因此我斷定仇是孫派(孫教鸞)。<P></P></P>
<P>再從時間上來講,孫汝忠作《金丹真傳》是在明萬曆四十三年 (1615年),其時孫汝忠四十二歲。仇兆鼇生於明崇禎 十一年戊寅(1638年),只相差十多年,因此在時間段上,仇兆鼇師于孫派也是不成問題的。值得注意的是,《金丹真傳》問世後,能明確重視孫派的,應該首推仇兆鼇了.。(按:此文草草寫就,請各位同道批評.。)<P></P></P>
<P><B ><P> </P></B></P>
<P><B >三、仇兆鼇佚事及辨誤<P></P></B></P>
<P>一:陳攖甯先生在讀《知幾子<悟真篇集注隨筆>》中謂“知幾子學門雖博,奈何徒富於記誦,而未曾實驗,竟使涇渭不分”。以陳先生的論調似為說仇未得丹道真傳,也無實踐經驗。陳攖甯先生說知幾子未曾實驗雙修丹法,不知其所據何在?考仇兆鼇撰《參同契集注》之“範例”最後一則雲“歎大藥之難逢,惜流光之易度”。仇兆鼇所謂大藥者,乃是指先天大藥,即是指“白虎首經至寶”,乃極難求者。至於後天爐藥,我想仇兆鼇可能已經在他的棲雲草堂修煉過了。因為仇兆鼇從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 年)至四十三年之間,他居家有十年之久,是有時間修證的,所以陳攖甯先生的推測是不成立的。 <P></P></P>
<P>二:清劉文尉《見聞隨錄》說仇兆鼇在早期為修大藥,在京師娶一小妾,但其試驗終成失敗,後悔往日之非,才獲得八十之高夀。其在《見聞隨錄》中載:“仇滄柱侍郎卒年八十……頗惑于陰陽采戰之術,嘗于京師娶馬氏女為妾,尋速遣。作詩曰:采藥須求北地花,丹經錯認玉生芽。蘇台凋後燕台繼,毀恨當年養鼎差。蘇台燕台指先時二妾之亡者也。後壽至杖朝。”按:劉文之意,是說仇用馬氏女為妾采藥,沒有獲得成功後就遣還,是在京師時所為。考仇兆鼇的《參同契悟真篇集注》是在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冬月才決定印行的。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正月,才辭去吏部右侍郎一職,南歸故里。而《參同契悟真篇集注》是仇氏的家刻本,當是在故里才刊刻的。據此,假如仇在京師時修此道已經失敗,還很後悔他錯信仙家陰陽雙修之法,那麼他還會去刊刻他的《參同悟真集注》嗎?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年)十月初五,仇兆鼇就去世了,前後不過幾年時間,也許仇知幾根本就沒有找到先天鼎采大藥,所以劉文尉的記載可能是訛傳罷了。<P></P></P>
<P>三:清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黃宗羲為其父仇公路先生八十壽辰作壽文時雲:“石濤、滄柱,承順嚴訓,服食古聖人之道,晝夜淬礪,聲譽殷然,為江湖聞人。而滄柱為當今選家第一,通都大邑窮鄉村校,皆家有其書。”這些話可證仇在未中進士之前已有很高的聲譽了。 <P></P></P>
<P>四:清康熙四十二年三月,康熙帝巡遊蘇州,仇兆鼇前往迎駕。但不值,遂上了一篇奏章,情辭頗感人,康熙帝為之所動,在奏章上批雲:“朕因三月十八恩詔,星夜回鑾。即地方官亦不能隨侍,每有誤者,朕一概未究。爾年老在藉之員,緣實無罪。此本知道了,其所奏之事,皆忠君之誠,出自肺腑,朕甚嘉焉,故手書以示。”第二年,仇兆鼇又回到京師做官,不知是否與此事有關? <P></P></P>
<P>五:清康熙三十五年,仇兆鼇的老師黃宗羲卒後一年,黃宗羲的諸弟子二十五人在寧,援昔賢之例,為黃宗羲“私諡”。仇兆鼇說:“不然,孝者一身之行而一家之事也。先生抗蹈海之蹤,而高不事之守,直使商山可五,首陽可三,此宇內正氣之宗,有明三百年綱常所系也。諡以‘文節’乃不失先生之大全矣!”後來諸弟子以“文孝”與“文節”共決于黃宗羲像前,得“文孝”之諡。 <P></P></P>
<P>六:今存仇兆鼇書法一件,是一幅對聯,其語雲:“人品無暇玉界尺,文章有骨錦屏風”。<P></P></P>
<P>七:《桐柏史志》中的仇兆鼇一首詩:<P></P></P>
<P>清風祠 <P></P></P>
<P>陵谷推遷桐柏宮,西山二子委蒿蓬。
丹雲岑寂寒雲裏,古像飄搖細雨中。
四面空憐環翠嶂,一椽誰與葺清風?
梭溪日夕滔滔去,鶴怨猿驚悵未窮。<P></P></P>
<P>
<B >主要參考書目:</B>
一:清仇兆鼇《周易參同契集注》
二:清仇兆鼇《悟真篇集注》
三:清 仇兆鼇《杜詩詳注》
四:清黃宗羲《明儒學案》
五:清黃宗羲《黃宗羲文集》
六: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一、二冊。
七:《康熙朝朱批奏摺彙編》
八:清陶素耜《周易參同契脈望》
九:清《四庫全書總目》
十:清李西月《張三豐先生全集》
十一:《清史稿》
十二:《經學辭典》
十三:徐伯英編輯《中華仙學》
十四:劉開揚《杮葉樓存稿》
十五:李明友《一本萬殊》
十六:徐定寶《黃宗羲年譜》</P></DIV></TD></TR></TABLE> 好文章 谢谢
补充一下,陶素耜属遇仙派,为马丹阳一系传人,仇兆鼇属龙门派,为赵道坚一系传人,遇仙派与龙门派的老祖宗马丹阳和丘处机同属王重阳弟子.仇兆鼇并不是孫教鸞一脈,張安道所言“棲雲草堂於霅上,獲遇真人"者,即指仇氏遇湖州陶氏.
仇兆鼇师黄宗羲,故骨子里多是黄宗羲的东西,但黄多是对前人注考,并有随个人喜恶对前人学说妄加纂改之嫌,仇氏治学上完全承留有这个痕迹.易学与黄老学自元明后越支越离,至明末后愈演愈烈,但由于这些人门生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有许多易家与道家虽同出一祖却思想大相径庭,后世想探其源者也反而越来越吃力. 未读过其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