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庐《中国古天文指津》
本帖最后由 拓然 于 2024-12-15 22:48 编辑《星庐·中国古天文学指津》——本文将颠覆所有人对我国古天文学的认知
注:本文是我于23年发布在我个人公众号及知乎平台上的文章,鉴于本文图片较多,但论坛的创作传形式无法支持在文字中插入图片,为保证阅读图文相应,本文将采取盖楼式创作,请见谅。
第一章、天极太一
一、我国古天文学的原点——太一
《礼记•礼运》有云: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从以上的古籍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将太一视为至高神,它统治着世间万物,亦掌控着四季时空的循环。那么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中,时间的流转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作息,还关系到粮食的播种与生产,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与生命的延续。因此古人对于时间的崇拜与想象,必然是基于对客观天文规律的总结而衍生出来的,而这一切的原点就是苍穹中的北天极——太一。
《史记•天官书》有云: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古人发现每当夜幕来临时,苍穹中的众星,都围绕着北向天空中的一点转动,此点于天文即为北极星,于人文则为太一,我国古天文历法也是以此为基准而建立的。
二、太一的疆域——赤道
李约瑟先生根据《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的内容,绘制了一幅我国古天文学的天球模型图。
从图中可见,我国古人将天空分为中宫、东宫、南宫、西宫和北宫。而这种划分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天文观测,其中东南西北四宫中的主要星象——二十八宿,会根据四季时节的变化在南向天空中依次统治着不同时节的夜空。如青龙七宿就会在春季统治夜空,即春分而登天。那么在这个天文模型下,我国古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古代天文历法。同时从此天文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南西北四宫皆由中宫衍生而出,而其终点则有两处,其一是在时间坐标系下的赤道面,其二则是在空间坐标系下的地平面。
拓然 发表于 2024-12-15 22:52
二、太一的疆域——赤道
李约瑟先生根据《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的内容,绘制了一幅我国古天文学的天球模型图 ...
以上这种设定也让时与空在我国古人的精神世界中建立起了有如一体的超强关联。
当然如果以天文学的视角来看,显然应以赤道建立的时间坐标系为主。图1
而这套坐标体系也是我国区别于西方天文学独有的,因为它又由两套坐标体系组成,那就是十二星次与十二岁阴。图2
三、释十二星次
《周礼·春官》 有云:
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从上可知,周时保章氏通过星土分野中的星辰变化,来预测九州各国之大事。而其所使用的天文坐标就是十二星次,但十二星次分野、最早并不是用于预测,而是源于古人在对应时节进行的宗庙祭祀。
如从分野传说最早的记载,《左传》中有如下描述:
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以出内火, 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邱,祀大火,而火纪时焉。也就是说火正阏伯,在商邱这里祭祀大火星,并以大火星的天文变化来创造历法记录时节。
后《左传》又云: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 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 后帝不臧,迁燕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时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唐后为晋,故参为晋星。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十二星次中的大火、鹑火、实沈都与心宿中的大火星密切相关,同时大火星又是一个重要的受时星体。因此可见大火星就是划分十二星次的重要天文依据之一。而古籍中出现的另一个与十二星次划分有着密切关联的星体则是岁星。
《国语•周语下》有云:
王曰:‘七律者何?’对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姪、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
因此李约瑟曾总结道:
十二星次是中国古人以木星(岁星)的运行规律总结的纪年方式,同时在占星学中还对一个反木星(太岁)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总结。
综合以上古籍的记载,不免让人产生疑问。
· 为什么一颗恒星大火星与一颗行星木星都和十二星次这个古天文学坐标系的划分有所关联?
· 十二星次的划分原理又是依据什么天文现象呢?
· 同时大火星与木星又与太岁之间又存在着何种天文联系呢?
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前人一直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众学者们均已西方天文学的视角,即仅对南向星空中星体的研究作为我国古天文学的研究基础,而忽视了我国古天文学是基于北向星空的太一、北斗与赤道坐标系而建立的这一关键要素,所以前人始终无法得到正确答案。
因此如果想对我国古天文学彻底理解,那么对于北向星空的研究则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刚才的疑问,和我一起来破译以上的历史之谜,见证我国古天文学的真正样貌。
本帖最后由 拓然 于 2024-12-15 23:02 编辑
第二章、太乙观星法
一、释东皇太一
屈原曾在《楚辞·东皇太一》中描绘了先民祭祀太一神的场景,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知太一所对应的天文现象为北天极,而太阳又常被古人形容为东皇,比如屈原的另一首《楚辞·东君》就是在描绘太阳的壮美。
那么为何太一神又号东皇太一呢?以往学者们多从民俗、传说的角度展开了相关研究,但大多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
而本章节将从古天文学视角展开,对东皇太一名称的缘由进行系统论述,而这其中就包含着解开以上历史之迷的关键钥匙,即我国古天文学真正的观星方式——南北向星空整合观测法,在此我将其命名为太乙观星法。太乙者太一也。
《淮南子·本经训》有云:
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合
《淮南子·本经训》中提到太一可以经纬六合,而六合的天文现象就是东皇太一天文原理的延伸,只有用太乙观星法时才可以观测到。
如《五行大义》有云:
支合者,日月行次之所合也。正月,日月会于诹訾之次,诹訾,亥也,一名豕韦,斗建在寅,故寅与亥合。二月,日月会于降娄之次,降娄,戌也,斗建在卯,故卯与戌合。.......十二月,日月会于玄枵之次,玄枵,子也,一名天鼋,斗建在丑,故丑与子合。
《五行大义》中所记录六合天文现象,就是通过记录一年之中,南向天空中每次日月合朔所在的星次地支,以及与其对应的北向天空中北斗斗杓所指的岁阴地支,全部记录后则会出现十二组地支关系。这种六合关系的天文实际星象模拟如下所示:
图1、公元100年3月28日,农历三月初一,日月朔于降娄之次,即十二星次地支的戌宫,北斗指向单阏,即十二岁阴的卯宫,故卯戌六合。
图2、公元100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初一,日月朔于鹑首之次,即十二星次地支的未宫,北斗指向敦牂,即十二岁阴的午宫,故午未六合。
图3、公元100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初一,日月朔于寿星之次,即十二星次地支的辰宫,北斗指向作噩,即十二岁阴的酉宫,故酉辰六合。
图4、公元100年12月19日,农历十一月初一,日月朔于星纪之次,即十二星次地支的丑宫,北斗指向困敦,即十二岁阴的子宫,即子丑六合。
综上可见在此种南北两向星空整合观测的视角下,无论何时太阳所处的相对位置都是基本固定的,均在星图中的左下方,即位于十二岁阴地支戌所对应的宫位保持恒定不变,另外一个恒定不变的“星体”就是星图中心的北天极太一。因此只有在这种整合观测的视角下,才会让太阳与太一成为星空中唯二的恒定不变的星体,从而让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有如一体的超强关联,这也正是东皇太一名称的真正由来。
而此天文原理的应用,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使用北斗进行历法纪年的国家,
如《淮南紫·天文训》有云:
紫宫执斗而左旋,日行一度,以周于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气反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成一岁。
二、释十二岁阴
《尔雅》有云: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以上十二种星区坐标即为十二岁阴。
《五星占》有云:
岁星以正月与营室晨出东方,其名为摄提格。其明岁以二月与东壁晨出东方,其名为单阏。其明岁以三月与胃晨出东方,其名为执徐。......其明岁以十一月与斗晨出东方,其名为困敦。其明岁以十二月与虚晨出东方,其名为赤奋若。其明岁以正月与营室晨出东方,复为摄提格,十二岁而周。现通过天文软件对以上古籍内容进行实景还原,以公元88年为例,从星图图5可见,
图5、公元88年1月21日,农历十二月十日,日木相会于虚宿与危宿之间(十二星次的子宫),即木星在这天会随太阳晨出东方,北斗于此日则指向赤奋若(十二岁阴的丑宫)。
图6、又12年后(见图6)为公元100年,可见公元100年1月26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日木再次相会于虚宿与危宿之间,即当日木星又会随太阳晨出东方,北斗则再次指向赤奋若。故十二岁而周。
再用我们熟知的十二地支来表达以上的星象关系,则为日木相会于十二星次地支的子宫,北斗则指向十二岁阴地支的丑宫,即子丑六合。
以上这种用太乙观星法所观测出的星象关系,就是我国最早的太岁星象,即太阳与岁星相会时北斗所指向的地支,即为当年太岁。而这就是我国已失传2000余年的——斗建太岁!
至此结合前面所讲述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古人通过记录一年中每次太阳与月亮的相会,就此建立了十二星次坐标体系,同时通过太乙观星法,又同步对北向星空中的北斗所指进行观测,建立了十二岁阴坐标体系。在这套时间体系下,北斗所指的十二岁阴地支也就成为了我们干支历法中月支的天文起源,故斗建又称月建。而随后古人又发现每年日木相会时的北斗所指的天文规律与月建的规律非常相似,因此就逐渐形成了斗建太岁这个记录年的时间单位,也就是我们干支历法中年支的天文起源。
感谢分享!兄台可是B站的桐安up主? 拓然 发表于 2024-12-15 23:12
二、释十二岁阴
《尔雅》有云:
岁星晨出东方的天象是后天之象,这种后天之象对应的天文周期是木星的绕日公转周期。 古人观天通常以昏旦和夜半所见之星来计算其天文周期,这是一种后天的时空之象,昏旦和夜半既代表时间,也代表空间。
古人用赤道方位代表时间,也称先天,用地平方位代表空间,也称后天。
因此先天八卦主要用于表达赤道方位和时间,后天八卦主要用于表达于地平方位和空间
拓然 发表于 2024-12-15 23:05
如《五行大义》有云:
《五行大义》中所记录六合天文现象,就是通过记录一年之中,南向天空中每次日月合 ...
小弟认为六合代表的仅是斗建地平方位和日躔黄道方位之间的关系。月建和日月合朔关系是斗建地平方位和日躔黄道方位的一种特殊天象,即增加了月亮的调和天象。 cnfhy 发表于 2024-12-16 09:48
感谢分享!兄台可是B站的桐安up主?
是的{:3_252:} 三、释斗建太岁根据太乙观星法制定的纪年体系,在先秦时期被古人广泛使用,如吕氏春秋有载:维秦八年,岁在涒滩。从万年历可知秦嬴政八年为公元前239年,干支历为壬戌年,年支为戌,按当今的太岁定义来看,太岁应为戌。因此前人在考证时,均认为这个“岁在涒滩”的记录有误。但根据太乙观星法,这个记录完全正确!
如图7所示公元前239年8月21日,太阳与木星相会在翼宿、对应十二星次的巳宫,斗建指十二岁阴的申宫涒滩,巳申六合。与古书记载的岁在涒滩完全一致。
鉴于考古学中有孤证不立的传统,下面再举一例,《楚辞·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注:太岁在寅,曰摄提格。贞,正也。孟,始也。春月为陬。即太岁在寅的那年的孟春之月(干支历的寅月),庚寅之日,屈原降生到世上。屈原在《离骚》开篇就已经写下了自己的生日信息,不过由于斗建太岁的观星方法失传,导致将近两千年的时间,屈原的具体出生时间始终无法确认,这不免是种遗憾。前人的考证也只能根据其他历史人物,如楚王的经历,间接推算出一个屈原相对准确的出生时间,目前百度百科记载的是约公元前340年。但公元前341年,年支为辰;公元前340年,年支为巳;公元前339年,年支为午,都不是诗中所写的太岁寅。而笔者通过斗建太岁找到了答案,即屈原的生辰为公元前339年2月23日(寅月庚寅日)。而其中关键就看公元前339年日木相会时的斗建是否指寅。从图8中可见,公元前339年2月23日,日木相会在壁宿、对应十二星次的亥宫,斗建指十二岁阴的寅宫、摄提格,即寅亥六合,与诗中记载完全一致,屈原的生日也因此得到了最终确认,巧合的是2月23日是屈原的生日也是当年日木相会的日子。
四、释心宿(大火星)与斗建太岁的关系那么在太乙观星法的视角下,南向星空中除了太阳和木星,还有一颗授时星体与此天文系统有着重要的联系,那就是心宿。《国语·尧典》有云: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以上《国语》中的记载,就是我国古人所采用的另一种观星方式昏中星观测法。即每日黄昏后的戌时记录天赤道与子午线交汇点附近的恒星,如以下星图所示:图9、公元前500年3月27日春分,当天的戌时南向星空的中心为张宿,北斗指东,心宿亦在正东。图10、公元前500年6月29日夏至,当天的戌时南向星空的中心为心宿,北斗指南,心宿亦在正南。图11、公元前500年9月29日秋分,当天的戌时南向星空的中心为危宿,北斗指西,心宿亦在正西。图12、公元前500年12月26日冬至,当天的戌时南向星空的中心为毕宿,北斗指北,心宿亦在正北。以上所展示的“星空模拟图中所出现的昏中星”与曾侯乙墓中28宿漆木箱图上的北斗四方连线所对应的星宿基本一致,即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张宿、心宿、危宿与毕宿。同时星空模拟图中,还展示出南北星空整合观测下的又一个重要的天文关系,那就是北斗所指,即为心宿所在。
下面我再用刚才两个古籍中的例子为大家验证一下,如图所示:
图13、公元前239年,日木相会于巳宫,北斗指申宫,心宿亦在申宫。
图14、公元前339年,日木相会于亥宫,北斗指寅宫,心宿亦在寅宫。
这个发现可以说改变了历史,因为从汉以后我国古人一直将北斗所指与南向星空的角宿与亢宿相互对应。这可能与太史公在《史记·天官书》所记载的这句话有关:大角者,天王帝廷。其两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摄提。摄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故曰“摄提格”。太史公说大角星是天王布政的地方,其与左右两旁的三星成鼎足的造型,而这个鼎足的造型与心宿的三星造型几乎是一致的,同时心宿中的大火星又被称为天王星,心宿又被称为明堂,也代表天王布政之地。因此结合以上的天文考证我有理由怀疑,先秦时期的古天文学文献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其中一部分记载可能已经遗失。太史公可能通过部分古籍的只言片语亦或是对前人模糊的记录复原时,将摄提星的位置搞错了。很有可能心宿在先秦时期才是摄提星,摄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
第三章、总结
大家好,我是桐安,首先感谢大家收看本文,我想本期所讲的内容,是对我过往学说的一次发展也是一次总结,最终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古天文学理论呈现给大家,帮助大家对我国的古天文学建立起了一个整合全星域的认知系统。
也就是对十二星次、十二岁阴、岁星、太阳、月亮、北斗、太岁、和心宿进行了一种全新的整合式的研究,让以往这些独立的学说都通过太乙观星法整合到了一起,让我们得以对古代典籍的内容以及古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当然近年来,在这种整合的视角下,我们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比如我前不久多次提及的吕晨晨教授的论文:天地之和,曾侯乙墓的音象宇宙,又如王洪军教授的星土分野,其中也开始尝试将十二星次分野与多种星辰分野一起进行整合式的研究。
而在此之前的研究方式可能更像这幅云海上的山峰,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座山峰,但是却无法知晓在云海之下它们是如何连接到一起的。所以在以往它们的真实面貌我们可能从未察觉。而在这种分散的研究视角下,前人很容易做出相对片面的结论。
但我想在我们民族、国家逐渐复兴的大背景下,关于我们文化层面的整合式研究成果必然会越来越多,因为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从古至今有至少56个民族生活于此,每个民族又都有各自璀璨的文化。
我们又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长期处于大一统的国家,因此我们的文化,天生就在一种包容又整合的哲学体系之上而发展出来的。
同时这些文化又都围绕在一个中心概念而演化、那就是大道,道即太一,它们统摄着时间。 让时间在苍穹之中如龙、如马奔腾不息,带领着日月星辰周而复始,亘古盘桓。时间又像一把把小刀在世间雕刻着万事万物,春如沧海秋桑田,朝如青丝暮成雪。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对于万事万物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就连与天地同修的芙里莲,都无法逃脱时间对她的雕琢,她的心境被曾经与伙伴们的共同记忆一点点的打磨着,温暖着、成长着。
最后敬请三连!让我们的文化可以被更多人看到!
参考文献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
^《说文解字》:“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关于木星纪年、太岁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用什么方法,小弟初学术数时也很迷糊,后来受到论坛前辈们的指点,才知道它们各自有不同的方法,反映了古人对天文周期的不同计算方法。
另外斗建法和日躔法也是用来计算天文周期的不同方法,斗建法是以恒星赤道周期为基准,而日躔法则是以黄道回归周期为基准。
不管用什么方法纪时,都需要用到调和不同天文周期的方法,即每种历法的置闰方法都会不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