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fhy 发表于 7 天前

后天返先天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入手?

小弟曾发帖请教:我们的宇宙来源于宏观还是微观。在那个帖子里小弟的观点是:我们的宇宙来源于微观的高维宇宙。理由是从微观看宏观,宇宙是连续的,确定的,从宏观看微观,宇宙是离散的,不确定的。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术数的起手式后天返先天,应该从宏观入手还是从微观入手?

在此求教诸位前辈!

cnfhy 发表于 7 天前

若从宏观入手,则统归于天道之阴阳,若从微观入手,则统归于人心之阴阳。
这个人心之阴阳就是我认为它是啥就是啥。

cnfhy 发表于 7 天前

二者在术数中都有实例:比如四柱起例属于天道阴阳,龟甲占卜则属于人心阴阳。

cnfhy 发表于 4 天前

从宏观入手的后天返先天,返回的还是更大的太极宇宙,而非真正的高维先天。
从微观入手的后天返先天,返回的也许会是另外一个与我们的当下宇宙无关的平行宇宙,因为从宏观看微观,必然是离散和不确定的。

cnfhy 发表于 4 天前

从宏观入手的后天返先天的术数,利用的是不同空间的时间效应不同,即阴阳的变化不同,天上一天即地上一年。

cnfhy 发表于 4 天前

历法上求历元以对齐当下时空七政归元的上元甲子,本质上就是把我们当下宇宙的冬至时点与更大太极宇宙的夜半时刻对应,以推当下宇宙的阴阳之变。

cnfhy 发表于 3 天前

cnfhy 发表于 2025-5-7 10:30
从宏观入手的后天返先天,返回的还是更大的太极宇宙,而非真正的高维先天。
从微观入手的后天返先天,返回 ...

以后天时间起例的术数,基本原理即从宏观入手的后天返先天。
小弟尝试分析这个原理背后的逻辑,不对请指正:

后天时间用六十甲子代表不同宏观天体的会合周期,一般从历元的四甲子起算,如有必要可以在四甲子基础上再增加若干个甲子,比如皇极经世的时间周期在年月日时的四甲子基础上,还增加到元会运世的四甲子,用于描述更大尺度的宇宙,无论用多少个甲子,目的还是为了定准这个先天之气。

cnfhy 发表于 3 天前

cnfhy 发表于 2025-5-8 07:45
以后天时间起例的术数,基本原理即从宏观入手的后天返先天。
小弟尝试分析这个原理背后的逻辑,不对请指 ...

时柱六十甲子代表后天的时气,日柱的六十甲子代表后天的日气,月柱的六十甲子代表后天的月气,年柱的六十甲子代表后天的岁气,以此类推,不同的六十甲子可以代表不同的后天之气。

cnfhy 发表于 3 天前

cnfhy 发表于 2025-5-8 08:07
时柱六十甲子代表后天的时气,日柱的六十甲子代表后天的日气,月柱的六十甲子代表后天的月气,年柱的六十 ...

古人认为我们的后天宇宙就是由各种不同的后天之气相互交织组合而成的,从不同的角度(立极点),就会看到各种不同的后天之气。

cnfhy 发表于 3 天前

cnfhy 发表于 2025-5-8 08:10
古人认为我们的后天宇宙就是由各种不同的后天之气相互交织组合而成的,从不同的角度(立极点),就会看到 ...

由于后天之气太多太杂,不好取用,古先贤从中选取四种标准的后天之气,就是我们常用四柱。

cnfhy 发表于 3 天前

这四种标准的气我们没法观察或检测到,它会随我们的立极点改变而改变,不同的立极点,测出来的后天之气是不同的,因为微观上的差异会表现出宏观的巨大不同。

cnfhy 发表于 3 天前

因此60代表一个标准之气的周期常数,四个标准之气分别代表四种不同太极的周期,时气周期最短,岁气周期最长。
这四种标准之气如钟表齿轮般相互咬合,分秒不差的精准运行。

cnfhy 发表于 3 天前

古代的历法制定者,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尝试在可观测的后天宇宙中寻找与标准之气相似的天象记录,以达到提高历法精度的目的,由于小弟前面所说的立极点的差异会导致后天之气的不同,历法制定者试图调和后天之气所做的各种努力,最终都是律历所不能契。

cnfhy 发表于 3 天前

岁气和月气对于所有地球上的人、事、物而言,都是以地球立极的宏观之气。日气和时气对于所有地球上的人、事、物而言,都是以观察者角度立极的宏观之气。
二者都是后天之气,不同在于前者是比后者更大的太极宇宙。

cnfhy 发表于 3 天前

古人把以地球立极观察到的气称之为天气,以观察地立极观察到的气称之为地气,以自身立极观察到的气称之为人气。
这些都是后天之气,但是天气相对于地气和人气,属于狭义上的先天之气,即先于后天而生之气。

真正的先天仅有一气,是高维之气,所有的后天之气都是先天一气变化出来的。

cnfhy 发表于 3 天前

天气,地气和人气都是太极判定的后天宇宙之气。只是由于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是太极未定的先天一气,太极一定,就会生出两仪和万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后天返先天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