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 发表于 2008-7-18 11:23:29

最早紀錄台灣-----風水大師淮佑禪師搜遺1

<h3 class="title"> </h3>
<div class="innertext">
<p><font size="4">淮佑禪師何許人也?</font></p><p><font size="4"><br></font></p><p><font size="4">連戰的祖父連雅堂先生於連雅堂文集稱為釋華佑故淮佑即華佑也!</font></p><p><font size="4"><br></font></p><p><font size="4">現傳有關台灣的第ㄧ本紀錄書籍,為郁永和於清康熙36年,由福州來台採硫,返家後著成的《裨海紀遊》<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44, 34);">其實最早對紀錄台灣的文件,應該是淮佑的《浮遊壯圖》</font>,連雅堂文集載:"鄭芝龍據台時,普陀山僧釋華佑者,精堪輿術,與其友蕭克,偕遊台灣。 自蛤仔難入山,歷番社,年餘乃出諸羅。所至圖其山川,志其脈絡.....華佑既去,主與李光地,家乞刊其書。未久,圓寂。<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光地好堪輿,愛其書,秘以為寶。</span>閱數世,為某所得,攜至鹿港,某死,遂散佚....."</p></span></font></p><p><font size="4"><br></font></p><p><font size="4">因李光地的一點私心,以致於該書無法刊行於世,殊為可嘆!從目前可見的殘篇斷卷中,可知淮佑的圖,有風水龍穴的紀錄;還有比較特別的是,這中間有兵力兵備駐地部署的摹擬圖。從這點看來,淮佑的背景,就非常值得探討了.</font></p>
<p><a href="http://www.wretch.cc/blog/fongshui">http://www.wretch.cc/blog/fongshui</a></p></div>

延陵 发表于 2008-7-18 11:24:48

<p><span id="DisplayTitle"><strong><font size="3">明朝淮佑禪師畫台灣地圖實為現宜蘭地圖</font></strong></span></p><p><span id="DisplayTitle"><strong><font size="3"><br> </font></strong></span></p>
<p><span><span id="DisplayDesc"><font size="3">淮佑禪師早吳沙1百多年到了宜蘭,畫了此台灣地圖。內容除了山水圖外,還有兵力部署配置。當時的蘭陽平原,漢人尚未進入拓懇,而淮佑的目的為何? </font></span><br></span></p>

延陵 发表于 2008-7-18 11:26:34

<P>明朝淮佑禪師畫花蓮的龍穴圖 </P>
<P><SPAN id=DisplayDesc><FONT size=3>時為西元1630-1636之間,當時還是明朝時期台灣是鄭芝龍的勢力,漢人尚未進入所謂的後山,淮佑與蕭克可謂第一人也. </FONT></SPAN><BR></P>

p369958711 发表于 2008-7-18 15:22:26

延版主,收得这么一本好书,
恭喜~~~
咋时候也传上让后学们饱一饱眼福~

延陵 发表于 2008-7-25 18:26:23

<P><SPAN class=bold>風水大師淮右禪師蒐遺2</SPAN><BR></P>
<P>那麼淮右禪師到底從何而來?他出家之前又是何種身分呢? 從前篇中我們知道淮右禪師竟然有軍事的知識,當然極有可能在這之前他就是個軍人. 看過金庸小說鹿鼎記的朋友都知道小說中有個假太后,假太后毛東珠書中稱其為前明皮岛總兵毛文龍之女,而毛東珠又聽命於蛇島(神龍島)神龍教主之令,這當然是小說家之言不足為信,但是金庸的小說,尤其是鹿鼎記總是參揉了一些歷史的痕跡,以增加小說的可讀性,而歷史上確實也有毛文龍其人 ,毛文龍,浙江杭州人。1576年生,自幼家境貧困,年輕時窮困潦倒但喜好兵法,愛談軍事。1606年隻身北上,在遼東的軍隊中做了個小官。1619年,薩爾滸之戰明軍戰敗。1621年3月,瀋陽失陷。就在這年的5月,毛文龍受王化貞、熊廷弼派遣率士兵近二百人深入後金(清)敵後,廣泛開展遊擊戰、破襲戰,同時發動民眾,擴充隊伍,經過幾年的奮鬥與努力,幾近空手起家的毛文龍終於在鴨綠江口近海的皮島一帶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東江鎮。而他也被朝廷晉升為平遼總兵、左都督並獲得了由天啟皇帝賜予的尚方寶劍。 毛文龍登島後,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全力經營,終使自己一手創建的根據地成為牽制後金(清)遠途作戰的關鍵力量。很可惜的是毛文龍卻不能見容於當時的薊遼督師袁崇煥,在1629年6月被袁崇煥借故斬殺,自此毛文龍的部將便星散而去,有些人怕受袁崇煥的迫害就叛變投入清營,後金(清)也因此少了腹背之患,從此開啟了明朝敗亡之途, 毛文龍的部將之中當然也有人不願當漢奸,淮右禪師就是其中之ㄧ了,淮右禪師離開了軍旅之後,到了"登萊山"得到高人傳授堪輿術,爾後再經一連串的驗證經歷終成風水大家. 李光地在"紫帽烏山記"序中提到:溫州和尚,遼左將也,毛文龍敗.和尚寓居登萊山,得異授,遂精堪輿. </P>
<P>&nbsp;</P>
<P>http://www.wretch.cc/blog/fongshui </P>

延陵 发表于 2008-7-25 18:29:20

<H3 class=title>風水大師淮右禪師搜遺3</H3>
<DIV class=innertext>
<P>淮右禪師習得堪輿術之後,先到了江蘇句容的茅山,茅山是中國著名道教名山,道教稱之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淮右到茅山是否有奇遇並無跡可查,但隨後前往了浙江的普陀山,普陀山是佛教名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猜想淮右便是在那時入了空門,自古風水先賢們中常見以方外人的身分,利用風水的法門入世濟渡世人,例如唐司馬頭陀.黃妙應涅盤禪師.宋辜托長老.明目講禪師.無著禪師.清徹瑩和尚等等..想來淮右之前半生戎馬,是不甘心於後半生青燈伴古佛吧!<BR>凡習堪輿風水術得以入門而最終能入道者,並不是看看書當個屋裡先生便能得道,必須驗證古墳遊歷名地,所謂"傳眼"是也!不久淮右就離開了普陀山,據载淮右"自浮帆到贛州,攜黃公偈記語,歷驗諸地"</P>
<P>&nbsp;</P>
<P><A href="http://www.wretch.cc/blog/fongshui">http://www.wretch.cc/blog/fongshui</A></P>
<P>搶先看</P></DIV>

延陵 发表于 2008-8-1 07:57:14

風水大師淮右禪師搜遺4<BR>前篇提到淮右"自浮帆到贛州,攜黃公偈記語,歷驗諸地"云云,熟知風水的易友一定能理解為什麼淮右要到贛州去,這裡順便說明給不熟悉的網友們理解,自唐朝末年風水界出現了一位祖師爺級的人物--楊筠松(834-900),這位楊先生傳說原來在朝廷中當個管"靈臺地理"的金紫光祿大夫,趁黃巢攻破京城時從皇宮中"不告而取了ㄧ本地理秘笈"然後"斷髮入崑崙"就是剃了頭髮跑到崑崙山追龍,這個龍可不是傳說中在天上飛的龍,而是指龍脈的龍哦!中國的龍脈共分成北龍.中龍.南龍等三條幹龍,楊公(搞風水的人大部分都稱楊筠松為楊公以示尊敬)千辛萬苦走完了這三條幹龍,到了贛州就是現在江西一帶,以風水地理幫助了許多窮人,所以被尊稱為救貧仙人.俗稱楊救貧也!當然他也傳了徒弟,那些徒子徒孫又把風水發揚光大,所以到現在幾乎風水各門各派都尊楊公為祖師了!因楊公和他的徒弟在贛州留下不少風水造作的作品,所以淮右為什麼要到贛州去"歷驗諸地"原因就很明白了!又淮右"攜黃公偈記語"其中的黃公又是何人?筆者手上的資料並無說明,但是筆者推論應該是與楊筠松同時期的人物黃妙應(820-898)涅盤禪師,為什麼猜是黃妙應呢?首先1.黃是泉州人在泉州莆田留下了許多的陰陽宅風水作品,這就是為何淮右後來會來到泉州並且終老於此.2.黃妙應著有"博山篇"ㄧ書主論龍.穴.砂.水兼論及明堂.陽宅.與平地(觀現有傳世的博山篇應非原著文,而是夾雜後人注釋,原文應為三字經文體,筆者認為去掉非三字經之斷句即是原文)但黃妙應著名於鄉里是因為它除了擅長風水還常作偈語而且"發語成讖"每每應驗,所以淮右"攜黃公偈記語"中的黃公就是黃妙應<BR><A href="http://www.wretch.cc/blog/fongshui">http://www.wretch.cc/blog/fongshui</A>

延陵 发表于 2008-8-5 12:54:16

水大師淮右禪師搜遺5
<DIV class=innertext>
<P>前篇說到淮右"攜黃公偈記語,歷驗諸地"而黃公就是唐末五代在泉州被閩王王審之封為國師的黃妙應,所以既然到了贛州,接著便要到福建來了,淮右此次南來並不孤單,同行者是後來知名於浙江寧波的地理師蕭克(客)又名蕭智深,蕭克著作有堪輿經和蕭克水龍經(附圖)傳世,記載中說淮右:窮南龍,沿海而南,阻於風,入廣,復自廣之台...淮右原為追南枝的龍脈而來,誰知因為遇著了颱風,因緣際會而來到台灣,或許懂得風水的朋友會說台灣本是南龍渡海而來,故淮右"窮南龍"來到台灣也是正常的,可是事實上關於台灣的龍脈是從大陸東渡的論述,起源於清朝,而且清朝時的論述是龍自泉州入海從台灣北部經基隆嶼登陸在雞籠山起祖山,以雞籠山為台灣的總祖山,不像近代風水界認為台灣來龍從廈門經澎湖到玉山起全台之祖;明朝時期台灣並未建立起南龍東渡的論述,所以若說淮右"窮南龍"本來的目標應該不會到台灣來,所以筆者認為此行若非意外,便是另有目的<BR><A href="http://www.wretch.cc/blog/fongshui">http://www.wretch.cc/blog/fongshui</A></P></DIV>

延陵 发表于 2008-8-8 15:27:48

<P>風水大師淮右禪師搜遺6 </P>
<P>淮右禪師來台的時間,據推算應該是在西元1630年至1635年之間,在台期間費時約一年餘,他的行程記載於其作《台灣內山總序》中:余至台地,獲觀隩(水灣可居之所)區,而山后一帶望氣蒼鬱困於攀躋,未愜素懷,蕭克忽得異牛於贊行溪,龐然巨象,日行三百里,因售以五十金,遂乘以行。遇蛤仔嶺,登半線,平行四十日,糧食已盡,而東南區猶未歷遍。復與蕭克射鹿為餐,飢食鹿肉,渴飲鹿血。凡十餘日,始逢諸羅之界,於是內山險易之地,小源分合之鄉,了無遁情,顧蕭克而言曰:「壯哉茲游,自非果決之氣,孰于於此」因輯諸楮記,合為狀圖,附諸前山之末,使後人志認至斯者,得有稽焉。附異沙魚化鹿,蓋親見云。諸山名勝,碑皆蝌蚪文,莫可辨識,惟里劉山有眾碑,ㄧ上”開元”兩字分明可辨。井田法惟台灣可行,人授兩百畝,至二十年之後,休養藩息,通行百畝。巴老臣人多識字有讀『論』者、『孝經』者,但茫然做菩薩訟耳。內港日無多,莫可為記,因守兵分大小。又台山無虎,小石多土故也。亦無鐵,玉山產玉,水湍難至。淮右與蕭克到了台灣東北某區,見後山一帶蒼蒼鬱鬱,但山險困頓難以攀行幸好購得一巨牛,可日行三百華里,「遇蛤仔嶺,登半線,平行四十日」蛤仔嶺即宜蘭一帶,半線即花蓮,如此共走了四十天,後又十餘天 終於到了諸羅地界。故淮右認為「內山險易之地,小源分合之鄉,了無遁情」並「因輯諸楮記,合為狀圖」使後人欲履斯地,有所遵循。本文附淮右手繪之圖並註記現代地名,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其間有許多位置有兵力部署的配置,其中尚有提及「井田法惟台灣可行,人授兩百畝,至二十年之後,休養藩息,通行百畝」後來明鄭開台屯兵,採用類似作法,故淮右此台灣之行不僅看風水,還是不忘軍人老本行,犯了職業病了。 </P>
<P><A href="http://www.wretch.cc/blog/fongshui">http://www.wretch.cc/blog/fongshui</A></P>

ltw8874 发表于 2008-8-9 15:31:07

辛苦了!!!
顺便问下大大。风水123大陆怎么还上不到!!!

xmd111 发表于 2008-8-12 16:57:14

辛苦了!顶!

延陵 发表于 2008-8-14 20:54:53

<H3 class=title>風水大師淮右禪師搜遺7</H3>
<DIV class=innertext>
<P>比起《台灣內山總序》中,敘述其和萧克千辛萬苦的走過蘭陽平原到花蓮,然後翻過中央山脈到了嘉義的過程,淮右在《澎湖總論》中就很清楚的顯露出他在軍事上的長才曰:「澎湖為台灣要地,守者必據,攻者必爭。其地土瘠民貧,皆石田也。可容兵五千人,其中穀粟所收,足供萬人,飲畢取給諸台地。其中形勝之區,莫如紅毛舊城,後靠北山,前對罩嶼,外港盤行曲折,又有甘泉供軍,敵鋒未易入。即失機宜,敵據平台,亦可自高趨下,長槍勁戟,促之入海,故守兵特盛也。于福建為南北向,子癸間,海中是。邂颶風,則中墩嶼、獅公礁;邂三面風者,則島掩嶼、灣貝嶼。凡敵舟在北山嶼界、或竹篙灣界,皆可命水手入水沉舟。蓋此二嶼與澎湖脈路相通,下多細沙密石,水行無礙也。」<BR></P></DIV>
<P><A href="http://www.wretch.cc/blog/fongshui">http://www.wretch.cc/blog/fongshui</A></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早紀錄台灣-----風水大師淮佑禪師搜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