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craze 发表于 2008-9-17 15:09:49

易学精华丛书 医易汇通 邹学熹1992

<P>&nbsp;</P>
<P>易学精华丛书 医易汇通 邹学熹1992</P>
<P>【内容简介】<BR>丛书资料的来源,大多是邹学熹保存的蔡福裔、伍剑禅等前辈及其家母李俊卿珍藏的资料。编写时,也博采了古今中外易学专家们的论述,以及大家的心得体会,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广大易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阅读,使能知微知彰,知柔知刚,懂得如何在处事接物和生产生活过程中,掌握阴阳平衡。把事情办好。</P>
<P>【作译者介绍】<BR>邹学熹,成都中医获大学教授,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功动模范,1991年被列为全国外师瘳德明学医,50年代随蔡福裔学易学,对对易学和中医究。近年来出版了一系列易学和中医学方面的著作,受到了海内处读者的好评。由四川科学技术出出版社的《易学十讲》在台湾以繁体字再版;《中国医易学》正德国翻译出版。现任《易学精华丛书》主编,他所编著的易学书已成为当今许多读者最喜爱的书。 <BR>邹学熹,1931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盐市口,祖籍四川新都人。抗日战争时期盐市口被轰炸,家毁父死,随母避难新都,在茶社为茶童。邹氏之母颇有学识,保存了大量易经资料,晚归即教读四书五经。12岁时拜廖德明学中医,15岁跟师开业行医,解放后参加土改医疗队巡回为县乡群众治病,医名大振,日诊百人。由于母亲和老师的教导和鼓励,不仅要作个名医,而且要著书立说,为天下后世之楷模。1956年奋力考入了成都中医学院,同年于成都青羊宫百花潭畔拜蔡福裔学易。1962年毕业留校任教,1986年被评为中医内经教授。1991年被推荐为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对象之一。 </P>
<P><BR>邹学熹(1931),男,四川省新都县人。12岁时,即拜新都廖德明学习中医,20岁时已名噪乡里。50年代,又师从易学专家蔡福裔学习易经。1956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因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同学中有“秀才"之称。196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l 9 74年在讲课时昏倒于课堂,患瘘证卧床8年,奋力与疾病抗争,康复后,曾任《成都中医学院学报》编辑(1981 ~1983)。1983年调入函授部任教,曾任夜大函授部教研室主任。1987年聘为教授。1991被国家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确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四川省政协委员。 曾担任中医专业本科《中医喉科学》、《中医外科学》等课程教学工作,后在函授部从事《内经》等经典著作课程的教学。<BR>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擅长中医内科、皮肤科,善于以五脏为纲,对各种疑难杂症进行辨证论治,有独特见解和绝招。对阳黄的治疗,采用茵陈蒿汤,主张入剂清热利湿,认为关键是掌握好药物剂量。对右胁下血症,主张以化除瘀血为主。常用大黄廑虫丸加减化裁,收到很好效果。对尿血、淋证、癃闭、风水等交叉出现的病证,主张在存阴液的条件下,大剂使用凉血清利之品。因其病证的根本原因还是湿热,湿去则热孤,此实宗古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理,且方中多用鲜六谷子根、鲜白茅根、鲜苇茎等药物,常用此法治愈不少病人。在各种疑难杂证的治疗中,常用虫介药配入方中,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治疗顽固性湿疹,在凉血祛风、清热除湿药中,配入全蝎、僵蚕、蝉蜕之类,疗效显著。治疗瘰疬,在舒肝柔筋、通络散结药中,加入蜈蚣、甲珠、牡蛎之类,能使之缓消渐散,不再复发。本着“治病如治国,用药如用兵”的道理,认为治国安邦当用和药,着常用北沙参、麦门冬、玉竹、生谷芽、生麦芽、糯米草根、白芍之类,以补五脏,从整体上来进行调整。却敌制胜,则又当用毒药,如对一些疑难杂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故常用番木鳖治疗痹证、遗尿、骨节间病及跌打损伤等,确能斩将夺关,取得很好疗效。采用三仙丹少许内服治疗梅毒,用金银花、甘草、土茯苓、重蒌等煎汤送下,可以防止其毒性反应,收到预期的效果。<BR>对易学、中医学以及二者的关系有深入的研究,著作颇丰。有的是他身患瘘证,卧床8年时,以顽强的意志,战胜病魔而写成,其中饱含了他无数的心血和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近年来,他的专著,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有:《中医五脏病学》(1983)、《易学十讲》(1986,1988年台湾千华出版社出版繁体字本)、《中医谚语一百条》(1987)、《中国五脏病学》(1988)、《中国医易学》(1988)、《中医急证手册》(1988)、《易学精华丛书》5种(1992)等达400余万字。这些著作,内容翔实,论述深入浅出,出版后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其中,《中国医易学》、《易学精华丛书》,是其主张医易汇通,以发扬中医学的学术思想的集中反映。他认为,易学是古人为了生产和生活,在观测天文气象中发现的一整套认识、分析、处理事物的规律和方法,其内容包含在八卦、河洛、太极之中。八卦就是中医阴阳学说的来源,河洛是五行学说的来源,而太极则是阴阳.五行的公式图。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所以,他认为八卦、河洛、太极是研究中医理论的灯塔。近年来,先后多次应邀到北京、南京、郑州及省内各地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及香港等地区讲授医易学。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医五脏病学》突出了他以五脏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体系,使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1990年,《中国医易学》、《中国五脏病学》分别获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二等奖。</P>
<P><BR>易学精华丛书 医易汇通 邹学熹1992</P>
<P><BR>《医易汇通》</P>
<P><BR>【本书目录】<BR>第一章 易学与内经理论的汇通<BR>第一节 发大论是内经总论<BR>一、天元纪大论与易学原理<BR>二、五运行大论与易学原理<BR>三、六微旨大论民易学原理<BR>四、气交变大论与易学原理<BR>五、五常政大论与易学原理<BR>六、六元正纪大论与易学原理<BR>七、至真要大论与易学原理<BR>八、阴阳应象大论与易学原理<BR>九、四气调神大论与易学原理<BR>第二节 内经和易理相通各篇选要<BR>一、《素问》部分<BR>二、《灵枢》部分<BR>第二章 易学与伤寒理论的汇通<BR>第一节 《伤寒论》名称问题<BR>第二节 六经由来及其排列次序<BR>一、太阳病<BR>二、阳明病<BR>三、少阳病<BR>四、太阴病<BR>五、少阴病<BR>六、厥阴病<BR>第三节 六经及标本中气及开阖枢<BR>一、标本中气的从化<BR>二、标本中气的临床运用<BR>三、开阖枢<BR>第四节 六经与经络的关系<BR>第五节 六经提纲及条文冠首<BR>第六节 六经病脉证治表解<BR>一、太阳病病脉证治表解<BR>二、阳明病病脉证治表解<BR>三、省阳病病脉证治表解<BR>四、太阴病病脉证治表解<BR>五、少阴病病脉证治表解<BR>六、厥阴病病脉证治表解<BR>第三章 易学与温病理论的汇通<BR>第四章 易学与金匮和杂病理论的汇通<BR>第五章 易学理论在针灸学上的应用<BR>第六章 易学理论在治法方药上的应用<BR>附:《脏腑通》串讲</P>
<P><BR>&nbsp;</P>

bluecraze 发表于 2008-9-17 15:12:04

易学精华丛书 医易汇通 邹学熹1992

bluecraze 发表于 2008-9-17 15:16:14

易学精华丛书 医易汇通 邹学熹1992

bluecraze 发表于 2008-9-17 15:19:44

易学精华丛书 医易汇通 邹学熹1992

mldezhen 发表于 2021-6-1 17:38:07

非常著名的经典之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易学精华丛书 医易汇通 邹学熹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