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西方热捧,中国批判
<DIV class=yp-main-text id=yp-article-text><P>在中国人质疑和批判的同时,风水在世界范围内却受到重视 </P>
<P></P>
<P>“比尔·盖茨到中国来,住的房子就找我看的风水。”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于希贤教授不无自豪地说。“李嘉诚也找我看过风水,好多港商为了找我家里的电话花了好几万。” </P>
<P></P>
<P>于希贤曾在上世纪90年代的莫斯科大学开过风水课。1990年到1991年,于希贤被公派到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中国历史系教书,学校给他布置的教学任务是讲北京历史地理。于希贤带了本台湾的《大地》地理杂志,上面有他的一篇关于城市风水的文章,叫《中国古代城市风水的选址与布局》。 </P>
<P></P>
<P>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中国历史系的俄国学生,很多人精通汉语。于的文章被学生看到,马上就被20人拿去复印。学校后来知道这件事,就干脆让于希贤开了风水课,给学生系统讲授风水学知识。 </P>
<P></P>
<P>“他们之前也听说过风水,但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对风水感兴趣并不是因为猎奇或者实用,主要还是为了求得真知,为了了解风水中的奥秘,他们觉得风水是一种智慧。” </P>
<P></P>
<P>亚非学院中国历史系系主任对于希贤说,风水是古人馈送给我们的睿智,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将为世界创造一个和谐的未来。 </P>
<P></P>
<P>于希贤的风水课开讲了,“来的人多得不得了”,听众中不乏莫斯科大学的院士和教授,“还有人穿着中国古人的长袍,头发盘起来,完全装扮成中国古人的样子。”怕听众听不懂,于希贤一开始用一半中文一半俄文讲。“后来讲着讲着,学生都说,于老师,你不要用俄文,就全用中文讲吧,我们都能听得懂。” </P>
<P></P>
<P>因为风水课于希贤在学校里大受欢迎,校方甚至将他的第二个月的工资就由副教授级提到正教授级,并且换了住房,配备专车接送。 </P>
<P></P>
<P>在于希贤看来,比起洋学生对风水学的崇拜与探索,中国人几十年来对风水的质疑和责难有些不可理喻。 </P>
<P></P>
<P>《新世纪周刊》VS于希贤 </P>
<P></P>
<P><STRONG>西方热捧风水学 </STRONG></P>
<P></P>
<P>俄国人为什么会对风水那样狂热? </P>
<P></P>
<P>因为他们觉得那是真正的东方文化。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文化,这是自己的根基。所谓文化,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这个生活态度分三个层次:一是抽象的,哲学的宗教的层次;二,狭义的文化层次,比如唐诗宋词等等;第三个层次就是物质文化。 </P>
<P></P>
<P>风水是第三个层次。比如城市的建筑风格,为何在这里选址,这样规划设计,路怎么开,树怎么种,大门怎么开,包括居家家具的式样摆设等等,建筑文化的这套东西就是风水,指导思想都是阴阳五行说,这是中国独有的文化。 </P>
<P></P>
<P>我在莫大讲过风水课之后,莫大校方就跟北大历史系提出要求:你们派来的人,都是向我们学习,比如核物理等等高科技,我们老教你不合算,也得从你那里捞点东西。捞什么呢?我们不会的,就是风水、养生这些东西。 </P>
<P></P>
<P>当时莫斯科大学校长就给北大校长写信。指名让我每年去莫大讲学三个月。帮助他们成立一个东方生态文化研究室。实际上任务就是两个:研究风水,另外就是研究中药养生。 </P>
<P></P>
<P>西方人一开始对风水好像并没有这么积极。 </P>
<P></P>
<P>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两种文化系统,既不能用中国的东西衡量西方,也不能用西方的东西衡量中国,各自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时间排列,中国人认为天干地支,时间是周而复始的,这跟笛卡尔时间一直向前的思想完全不一样。 </P>
<P></P>
<P>在中西文化的撞击的时间里,双方都不能互相理解。利玛窦跑到中国来,别看他对中国皇帝挺尊敬,私底下他偷偷给教会打报告:中国是个迷信的,野蛮的,没有经过基督教洗礼的民族,破土动工还要挑个所谓好日子。风水、中医,凡是基督教教义不能理解的东西,一概打成野蛮落后的迷信。 </P>
<P></P>
<P>中国人和外国人打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派人出去留学,学的什么呢?就是利玛窦骂中国的这些话,后来这些人回来之后骂得比外国人更起劲,连针灸都被骂为“东方巫术”。中国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总之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这点东西不好。这些人在国内长期被称为“进步学者”。 </P>
<P></P>
<P>但是到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文化浪潮又转了过来,西方人开始重视东方的文化。比如针灸麻醉,特别是开胸开颅,用针扎进去,不用打麻醉针,一些西方人这才意识到,身体有经脉穴位这回事。后来风水也是一样,在西方被人重视起来。 </P>
<P></P>
<P><STRONG>风水在国际上影响如何? </STRONG></P>
<P></P>
<P>就像俄罗斯人一样,西方人看中国的风水,就觉得有些神奇的道理在里面,觉得不可思议,就想去了解。英国《泰晤士报》常有介绍中国风水的文章,日本有2200所大学,其中110所大学都正式开有风水班。 </P>
<P></P>
<P>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伯克利大学在1973年就开始招风水的博士研究生。当时中国大陆是封闭的,对外部世界很少了解。伯克利大学当时找来的研究风水的学者是韩国人。 </P>
<P></P>
<P>韩国风水没有像中国一样受到这么大的冲击。懂风水的人在韩国社会最受尊重,他们已经形成一种传统。实际上都是从中国学的,时间比较早,唐宋时期。他们城市的选址都是很讲究风水的,比如首都首尔,前段时间说要迁都,绝对迁不了,因为它的风水是自古定下来的。 </P>
<P></P>
<P><STRONG>全世界就中国人在质疑风水 </STRONG></P>
<P></P>
<P>2005年南京大学的“风水班”事件闹得满城风雨,校方最后出来声明开风水班是个别教师的行为,与校方无关。 </P>
<P></P>
<P>就只有在风水发源地中国,有人会提出这些问题来——什么糟粕精华、科学迷信之争,实在太无聊了。 </P>
<P></P>
<P>总之,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需要一个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过程,打倒四人帮之后,邓小平倡导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但是深层次的学术文化领域里,这个工作好多还没有开始。 </P>
<P></P>
<P>在上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传入中国之前,我们哪一个城市、哪一座坟墓不是风水师来选址建造的?我们现在说风水,也得正本清源。在骂风水之前,先问问自己读过几本风水学的著作,没到一定学问根底的时候,有些人提的问题就是隔靴搔痒。一本风水书都没有看过,他有什么资格对风水说三道四? </P>
<P>1995年我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先后两次参加了世界文化多元性协调发展的大会,安排我做有关于风水的大会发言。风水是一种民俗文化,存在了5600多年,从来没有间断过,虽然一波三折,但是它能够复兴,能够走向世界,被国际上认同,同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要保护的文化。 </P>
<P></P>
<P><STRONG>风水是什么东西 </STRONG></P>
<P></P>
<P>民众中认为风水是迷信的人不在少数,能不能说说风水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P>
<P></P>
<P>风水追求的目标就是和谐。阴阳要协调,世界才能生生不息,这是风水理论里最核心的观点。什么是好风水,怎样来调节风水,就是调整人与环境的气场,人与人的气场。 </P>
<P></P>
<P>气是一个核心的概念,这种概念和西方讲的空气不一样。中国风水不仅包括物质的空气,它也是一种活力、活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生物波、电磁波,可见光形成一种能量。生命的本源就是有气。人生一口气,这口气没有了万事休矣。这种气看不到,但能感觉到。 </P>
<P></P>
<P>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气场在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人睡觉老睡不好,挑床,也是因为气场不对。动物园两只老虎交配,一上来俩老虎就在一起撕咬,气场不对,饲养员就要想法调节两者的气场。最早在中国风水书里提到气场的就是郭璞,他是风水学的祖师爷。 </P>
<P></P>
<P>在我们的文化里风水还留有多少痕迹? </P>
<P></P>
<P>很多。比如西安<A href="http://weather.qq.com/preend.htm?dc186.htm" target=_blank><IMG alt=点击查看西安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 src="http://img1.qq.com/weather/pics/5619/5619723.gif" border=0></A>市的朱雀大街,玄武门,地名中的这些词都是来自风水学。城市名称中的“安”,也是风水的反映。 </P>
<P></P>
<P>当时刘邦取得了天下,娄敬和张良就告诉他,关中的风水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它的北面、西面、南面,三面都是环山,而只有东面有一个开口,所以守着三面,只要派重兵把住东面关口的时候,里面就是最安全的,叫做四塞之固。这个意见在风水上来说,三面环山,一面开口,这个风水上就叫做"安"。所以中国地名就出现长安、西安和固安,所有跟安字有关的几十个地名,包括延安<A href="http://weather.qq.com/preend.htm?dc87.htm" target=_blank><IMG alt=点击查看延安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 src="http://img1.qq.com/weather/pics/5619/5619723.gif" border=0></A>都是三面环山、一面开口这样的风水地形。 </P>
<P></P>
<P>在传下来的中国古代风水文化中是否亦有糟粕? </P>
<P></P>
<P>我们看这个问题是这样,糟粕的东西会被历史淘汰掉。古代风水理论中说,姓赵的皇帝的坟不能向南。司马光就曾批判过这种说法,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它是没有根据的。像这样的东西就自然不会传下来。 </P>
<P></P>
<P>当下活跃在社会上的风水师,甚至学界研究风水的人太多,让人有点鱼龙混杂的感觉。 </P>
<P></P>
<P>学术界搞风水的,真正我觉得做得扎实的都是从建筑出身,做建筑规划设计,他们的路子很正。 </P>
<P></P>
<P>我曾经碰到一个中学教师给人看风水,狂得不得了,开口就要几十万,实际上说的根本不在点子上。这个行业市场需求很大,希望国家能尽早出来一个规范。 </P>
<P></P>
<P><STRONG>外行人能不能自学风水? </STRONG></P>
<P></P>
<P>民间有很多人看风水很好,包括很多领导干部,水平比我还高。有的是家里从小有家学传统,懂得阴阳五行学说。比如我们家是世代中医,从小跟着老人上山挖药,那学风水感觉就不一样。 </P>
<P></P>
<P>至于怎样学,那就要因人而异了。有时候我出去给人看风水,人家说,我听你说了半天好像说的都是中国文化,我觉得这就对了,风水跟中国文化中的其他部分是个有机的整体,学好风水,首先得对中国文化要有很好的了解。要看的书很多,比如《黄帝内经》、《防微论》,还有《四库全书》中有关风水的书籍,过去科举考试时都会考到的。 </P>
<P><STRONG>混乱中成长的风水业 </STRONG></P>
<P></P>
<P>风水业没有行业标准,混迹其中难免真假难辨 </P>
<P></P>
<P>这是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房屋中介公司,一间大概15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北京风水9981”的总经理王剑和风水师胜己被请去看风水。 </P>
<P></P>
<P>办公室分为里外两间。外面一间正在装修,空空荡荡的,里面一间,聚集了十几个工作人员,他们对于眼前的这位拿着罗盘、卷尺走来走去的风水师非常好奇。 </P>
<P></P>
<P>风水师胜己仔细观察了中介公司周围的环境。从里间屋子的一扇窗户望出去,他发现不远处有三个垃圾箱,于是建议中介公司经理陈放(化名)“和小区物业商量一下,把垃圾箱搬走。”陈放有些为难地问:“如果物业不同意怎么办?” </P>
<P></P>
<P>对于经理陈放来说,他最看重的是“财位”。可是让他感到吃惊的是,公司的财位竟然是卫生间的位置。他有些尴尬地打开卫生间的门,一股味道扑出来。胜己说,快关上吧,让员工把里面打扫干净。陈放叫一名员工跟在胜己身后,要求她把风水师说的话“记下来,给我详详细细地记下来!” </P>
<P></P>
<P>接下来,胜己对外面一间屋子的布置,包括墙和棚顶的颜色提出了建议。又指着门口的一个位置说,这个位置是管理者的位置,最好你坐在此位置上。陈放忙问:“那接待客户总可以吧。” </P>
<P></P>
<P><STRONG>风水市场的分布 </STRONG></P>
<P></P>
<P>十一期间,“北京风水9981”的风水师们赶场似的给人看风水。“忙晕了!”公司总经理王剑说。陈放是通过朋友介绍找到“北京风水9981”的风水师的。王剑介绍说,他们的客户都是通过朋友介绍的,“因为我们没有广告。中国内地也不像香港,可以大张旗鼓地打风水广告”,“但是我们的回头客很多”。她说,有些客户还在慢慢试探,他们的客户群体有待成熟。 </P>
<P></P>
<P>对客户的具体情况,王剑不肯透露。“公司尊重客户的意见,在他们没有说‘可以把我的案例加以宣传’前,我们是不会透露他的任何消息的”。不过她补充说,他们的客户一般都是高学历、事业有成的高知人士,其中“不乏社会名流”。 </P>
<DIV class=yp-main-text id=yp-article-text>
<P></P>
<P>北大资源学院易学教授王济权,同时也担任着国内外多家房地产公司长期顾问的职务。他说,整体看,风水在中国内地有很大市场。从地域上看,南方的风水市场较北方发达。南方的风水市场又集中在东南沿海,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湖南的风水市场也很热。“但各个区域的风水市场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比如广东和湖南。”他说,“广东对风水可以说是‘明着信’,而在湖南则多‘暗箱操作’”。 </P>
<P></P>
<P>风水在北方不像南方那么流行,王济权以北京为例,“在北京,一些地产商请风水师看风水不与他签合同。”曾经有一位北京的地产商在请他看风水时说,这件事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就行了。然而,在广东、湖南,看风水签合同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P>
<P></P>
<P>国内的风水师,南方人多些,“北方也出风水师,但不像南方那么多”。风水在港澳深入人心,尤其在香港,更是大行其道,于是很多人都有一种认识,认为好的风水师都在香港,“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从广东、广西、江西等地过去的,”王济权说,“风水高手都在内地”。 </P>
<P></P>
<P>风水源于中国,17世纪后,开始走向世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风水甚至有席卷全球之势。外国人对于风水的热情不逊于国人。德国奔驰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曾经致电王济权,向他咨询风水。王济权对德国人信中国的风水感到奇怪,对方告诉他:“我们德国人有三四千人都在研究中国的风水。” </P>
<P></P>
<P>王济权介绍,在世界范围内,风水盛行的地方主要在东亚和东南亚,此外,俄罗斯、英国、德国、美国,尤其是华人居住区也盛行风水。 </P>
<P></P>
<P>王济权曾经接待过一位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易学大师”。《易经》在很多中国人眼里都是天书。这本天书翻译成俄文,王济权觉得相当有趣,“他们把天干地支采用了类似于计算机二进制法的译法。自然,阅读者不容易理解原书的深意。” </P>
<P></P>
<P><STRONG>前景看好 </STRONG></P>
<P></P>
<P>“风水业在中国内地发展得比较混乱,目前没有行业标准,一旦走偏,就容易变成招摇撞骗的假风水、假风水师。”“北京风水9981”的总经理王剑说。 </P>
<P></P>
<P>有消息称,2004年,中国内地共有风水公司180余家,但两年后,只剩下80余家。王济权解释说,风水是靠技术吃饭的,真真假假,一试便知。“经过市场的筛选和淘汰,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P>
<P></P>
<P>王济权认为,在目前的风水师中,真通风水者数量稀少。何谓“真通”?王济权说,“比如拿来一张户型图,让风水师来说说此宅过去的经历,说得对,即为‘真通者’,说得不对,即为‘冒充者’。”“这是一个最笨拙的办法,但也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办法。” </P>
<P></P>
<P>作为一家风水公司的经营者,王剑对风水业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前景看好,“可能过个两三年,内地风水业也能达到像香港一样的繁荣”。 </P>
<P></P>
<P>而对于北大资源学院易学教授王济权来说,他更是亲身感受到了二十几年来风水在中国内地的复苏。上大学时,他读的是城市规划专业,那时他对风水就已经很着迷了,但是“不敢明着学,只能偷偷地看书”。当时他梦想,“有朝一日在大学里,风水也能够明正言顺地走进课堂。”三年前,他的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 </P>
<P></P>
<P>“国家没有大力提倡风水,但实际上也没有像以前一样把门关死,现在开课允许了,逐渐地在放宽。”他说,“这是因为有这个需求。任何东西都是先有了市场才做的。” </P>
<P></P>
<P>王济权认为,风水的发展前景“绝对非常好”。在中国历史上,几次扼杀风水易学,都未能根除,“可以说风水易学在中国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P>
<P></P>
<P><STRONG>风水的源与流 </STRONG></P>
<P></P>
<P>风水又曾称堪舆、卜宅 、图宅 、青乌、青囊、形法、阴阳、地理、山水之术等等。探其概念的渊源,据说在伏羲氏时期就有了萌芽,在《诗经》、《仪礼》、《周礼》、《孝经》里,以及选择住宅和墓地的卜筮术与相地术中可以看到。周朝时,风水术大为发展,但正式的记载始于汉代,而到了六朝时代,风水理论的哲学基础又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P>
<P></P>
<P>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风水书,是晋代郭璞写的《葬经》。这本书的主题是“得水藏风”,“风水”一词即源于此。唐代的高官杨筠松,为了打败蛮人,写了一部有关风水的《灭蛮经》,当时广为留传。后来,他的弟子又写了一部名为《龙水经》(青囊经)的风水书。而以《葬经》为首的这三部书,则是后世研究风水的鼻祖。 </P>
<P></P>
<P>汉代重视孝道,墓葬讲求奢华,所以风水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渐扩展至其他类型建筑的选址和建造方面。两宋至元明,文化中心南移,从而使得这种观察地形的学问有了实际意义。明清时期,风水理论的应用就更广泛了,北京紫禁城和天坛,以及整个北京都城的建设,都很明显地运用了风水理论。 </P>
<P></P>
<P>风水术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翻开任何一部明清时期的府志、州志和县志,都不难找到与这座城市有关的风水记载。从某种角度看,古代中国大多数城市的位置都可以说是在风水理论指导下选定的,风水理论可以说就是古代的一种聚落区位理论。 </P></DIV></DIV> 学习了 呵呵风生水起 很好 可悲啊,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感到悲哀!好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风水,却被当局视为迷信?可那些官员在暗地里也偷偷的叫人看看,能否升官发财?明一套暗一套,弄得研究风水文化的还不能堂堂正正的上台面。可日本韩国可要把风水视为己有,向联合国申遗了。端午节文化已经丢了,看来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就要丢光了。 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就要丢光了。可悲!忧心忡忡啊。我的易友。
回复 1樓 yc6318 的帖子
风生水起,我们的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学要外国人认可以后或者与外国理论结合才能够宣传,实在是令人费解。 <P>原帖由 <I>m13082757559</I> 于 2008-11-23 16:43 发表 <A href="http://www.fengshui-168.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30281&ptid=25522" target=_blank><IMG alt="" src="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A> 风生水起,我们的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学要外国人认可以后或者与外国理论结合才能够宣传,实在是令人费解。 </P><P>洋化的恶果。</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