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08:48:00

一些武术气功概述

<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八极”之意,拳谱云,“八
”为阴阳,“极”为巧妙变化趋于极远。八极拳法之命名,即取其意。“开门”之意有四:一谓“开门立户”,使八极拳法以独特风姿立于中华武林。二谓冲破武林
界固守疆域之神秘观,开门授艺开门汲取众家之长;三谓八极拳法之基础拳理为“六大开”,“八大招”,具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发力原理,其劲力似开门
元阻;四谓广开思路,开门入窍,悟其性,晓其理,明其用。<br>&nbsp;&nbsp;&nbsp;&nbsp; 八极拳法始于沧县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据拳谱载,清雍正五年,一自称
“癞”之云游武林高手至孟村,见15岁之吴钟练拳刻苦,加以指教。吴见来者身手不凡,遂留居家中,随其习艺三年,再授吴以拳术与大枪术,并赠吴拳械秘诀一
卷而去。“癞”与“癖”之真实姓名,何方人士,均无从考查。雍正十三年,吴方蒲少林寺。寺之山门内设木人木猴等诸多暗器,进寺者多被其伤,吴三进三出,无
一暗器着身,遂名扬江南。此事传入清宫,被尚武之恂勤郡王爱新觉罗·允
&nbsp;&nbsp;&nbsp;&nbsp;&nbsp;知晓,下书召吴钟进京。二人较技,各持殳,殳端涂白粉,以粉迹定胜负。吴之殳挑王眉间,粉痕清晰,王未察觉,故“吴神枪”声誉京城,有“南京到
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谚。<br> 
 吴钟之侄吴 &nbsp;
,字辉庭,太学生,文武兼备,征得吴钟同意,将原无名称之拳法命名为“开门八极拳”,并著拳谱,尊“癞”为一世,“癖”与吴钟为二世。吴钟无子,中年得一
女,名荣,为习武,近30岁嫁于海丰习长拳者戴氏。她遵“开门”之精神,将长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术依八极拳法之风格,提炼修改,传回
孟村。此后,求习八极拳者日增。乾隆四十年左右,吴 &nbsp; 及族弟吴钟毓开门授艺,求艺者数十人。除本镇吴、丁各氏外,亦有罗疃等地者。民国十五年,吴
&nbsp;
之嫡孙吴会清,由其徒侄强瑞清协助,续撰拳谱,石印10册。1985年,吴会清之孙吴连枝再续拳谱。1985年1月22日,在孟村镇成立开门八极新研究
会,马贤达为名誉会长,吴连枝为会长。 <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八极拳法已传11世,各世传人之佼佼者有吴荣,吴,吴钟毓,李大中、吴凯、张克明、吴会清、黄四海、张景星、李贵
章、曹井田,李树文、强瑞清、马凤图、马英图、吴秀峰、韩会清、李万成、高贵林、吴兆海、丁玉林、霍殿阁、李萼堂、李树森、范青云、马贤达、马明达、吴连
枝、冯玉玺、王景祥、田金钟、尹树春、霍庆云、崔洪起、黄玉柱等。<br>&nbsp;&nbsp;&nbsp;&nbsp;&nbsp; 今之八极拳法,遍及结夏,传至海外。马凤图、马英图栖身甘肃,传八
极拳法于西北五省区;吴秀峰在津授徒数百人;王景祥、田金钟、等人在津,广传八极拳术;马贤达、马明达授艺国内外,其著述在国内外均有影响。沧州尹树春受
业于吴秀峰;青县孙福太受业于冯林潮;肖官屯黄玉柱受业于狼儿口张福顺,均传艺于沧州市重点业余体校武术教练。吴连枝曾一次接待香港、两次接待美国、十一
次接待日本访和习艺者,并四次应邀赴香港、两次接待美国、十一次接待日本来访和习艺者,并四次应邀赴日本大阪等地授艺、讲学。1982年,香港《技击》杂
志刊载介绍尹宗琦的文章。同年,日本松田隆智率代表团来沧考察。<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八极拳法之风格和特点明显。其拳法发劲刚猛,爆烈骤变。跃进中以势险
而夺人,进击中以节短而取胜。其招术、以挨、崩、挤、靠、戳、撼、顶、抱、裹、挂、突、击为主。动如绷弓,发若炸雷,三盘连击,八节并用,势动神随,疾如
闪电。其动作,取十大象形:龙、虎、熊、鸡、猿、鹏、鹤、鸵、蛇、鹿。发招进手,以气催力,声助拳威。其基本功之劲力为十大劲别:抖、缩、愣、含、惊、
崩、撑、挺、竖、横。拳诀曰: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脚如钻;闾尾中正神贯顶,刚柔圆活上下连;体松内固神内敛,满身轻俐顶头悬;阴阳虚实急变化,命意
源泉在腰间。<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八合肥市拳法有独特呼及练功之术。行哼哈二气乃其特常。调气、行气、发威用力之爆发力源于意力相通由放松到发力行丹田之真力。搂桩、跑板、悬囊乃其基础功。练功要求定式稳,变式快,刚柔相寓,劲力集中。<br>八
极拳法讲十六大步。除马、弓、虚、盘五种基本步法外,尚有闯步、拖拉步、盘提步、跟提步等。腿法有搓提、弹腿、侧蹬、三挣提、蹁踹等。其手型,除掌、拳、
勾、外,吴秀峰为便于农村青少年习练者记忆,以浅入深出原则,以常用工具为名称,创编手型,即以槌、瓦、斧、杆、刺、叉、锛、镰、体现云、罗、提、按、
刁、扣、缠、粘八大手型之运用。八极拳法之传人,借纯阳九宫剑之剑规为门规。门规为八要:一要心术正,二要胆气重,三要耳目灵,四要手足捷,五要身法便,
六要力量充,七要精神旺,八要儒雅性。<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八极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小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四郎宽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华拳、飞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枪、六合花枪、行者棒、八棍头、纯阳九宫剑等。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br>&nbsp;&nbsp;&nbsp;&nbsp;&nbsp;
 民国二十年载:张殿奎,沧县新县镇人,自设武馆,授徒百余。新县镇北距孟村镇9公里,东距罗疃村2公里,人称此地为“八极窝”。张之八极拳法定由孟村镇
所传,但他从未说其师之姓名。其徒孙李福岐于1989年2月自办精英武术社,习艺者百余人,授张殿奎所传拳法。 </span><br><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br>----------------------------------------------------<br><br>在武术散
打和实战中,步法、身法的作用非常重要。步法灵巧敏捷,进退闪展自如,才能在防守时避开对方进攻,在进攻时不失时机地攻击对方。步法纯熟巧妙,就能使自己
处于有利地位,更好的克敌制胜。吞、转、侧等身法运用得当,加上手法、步法的配合,就能将对方的攻击引进落空。因此练武术的人,首先必须把步法、身法练
好,这里介绍锻炼步法、身法的一种方法。</span>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
      场地:在泥地(或草地)上画一圆圈,直径约二点五米,清除圆圈周围的碎石等杂物,以免碰伤。</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
练习方法:两人站于圆圈中央,互相推(或挤、或撞)对方、将对方推(或挤或撞)出圈外者为胜。在练习过程中都要进步、退步、起落、扣摆等,步法灵活走动,
并配合吞、转、进等身法来进攻或消解对方。在进攻时,步法要快速插进,套(或勾、或拌)住对方的腿,将其推出圈外。防守时,用各种步法、身法来躲闪,解
化。</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
      注意:这种练法只是推(或挤、撞),亦可用掌,手臂拨开对方进攻来的手臂。在练习中,不可用蛮劲,特别是在使用撞法(用身体的肩、胯等部位靠击对方)时,不可用蛮力对撞,要以巧劲取胜,多用顺力、借力。</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
      优点:一、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效果较好,比起散手来,步法、身法锻炼机会多。</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
二、比较安全,且又有对抗性,如果三、四人在一起象打擂一样按输赢轮流上阵,则练习者更有兴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small>&nbsp;&nbsp;
      </small>要练好步法、身法,还要注意站桩,练腰等基本功训练,以增强腿功和腰的柔韧灵活。</span></p><p>--------------------------------------------------</p><p><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color="#000000"> </font><font color="#333333">闯王刀(五十三刀),相传此刀术系明末闯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实用刀法,故名闯王刀。当时,因讳“闯王”,遂改称五十三刀。又因刀法中有“九路对闯”,也称闯刀。<br> 
 清顺治二年(1645),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后,农民起义军逐渐失败。此时,有老夫妇流落沧县(今沧州市)运河西早市庙,隐姓埋名,
留居庙中,男卖水女拣柴维生。因庙内无僧,少香火,庙产归王氏财主经管。王氏之王堂、王金兄弟二人皆喜武,庙院即为习武场。一年后某一日晨,老妇见王金练
拳,端一盆水出屋,高喊:”快闪开!”即将水泼出,王金闻声急退,而水皆泼至身上。王欲急,老妇赔礼。王责之,老妇怪王乃练武之人却不能躲水。王急,责老
妇有恩不报,反耻笑之。老妇曰:“请二少东也以一盆水泼我如何?”老妇立于阶上,王倾盆泼之,只见水泼于阶上,老妇已纵身坐于正殿之檐。王正在目瞪口呆,
忽听背后有人叫“好!”此人乃王堂。二人叩拜老妇,口称“师娘在上,怪弟子有眼不识泰山。”老妇劝起二兄弟,二人知老夫妇非等闲之辈,中午,携酒肴饭菜至
庙中,跪于殿前,诚心拜师求艺,誓曰奉老师和师娘如父母,活养死葬。并说,二老背井离乡来沧,必有难言之苦,弟子不敢多问,后遇天大之事由弟子承担,赴汤
蹈火在所不辞。二老说,往事不堪回首,不述也罢。活有衣食,死后黄土盖身,别无他求。又说,贤昆仲心地忠厚,肝胆照人,当倾囊传艺。老夫妇所用之刀,背厚
刃薄,身宽,柄长
,全刀长三尺五寸。二老演练,刀招迅猛,吃硬吞长,马上步下和双手之劈、挂、削、剁、扎、钩、刺、撩、抹、横,以及擒拿术,变化多端,招招实用。王氏二兄
弟惊叹曰,其乃刀中之魁耳。从此,二人苦练,得此刀法之真谛。二老临终前,才称原系李自成之部将。老夫姓秦,末表名字。<br>  
      王堂、王金授徒沧县大白头村杨德符、杨德清、杨德玉,郝家庄
      李春魁,曹家庄孙绍文,大圈子还俗僧人王效仁。他等授杨积善、杨清池、杨佩玺、李风山、李霖春、孙捷三等。他等又传杨汝立、杨乐山
      等多人。下一代习练者更多。闯王刀至今已传七代。 <br>  
      演练闯王刀,多斜身拗步。进、退、虚、实,变换灵活,上下左右·连环无空,敏捷力狠,观者惊心。 闻王刀以技击实践为中心,编排套路结构严紧,布局匀称,运
      动清晰,招术奇特,手法惊异,步法多变,美无花架,实而不华,马上 步下均适用。攻如猛虎下山,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防时稳如泰山,
      伺机相还。临阵应用,以攻为主,先发制人。其特点是猛、快、巧、准。<br>   其招法,闯王刀乃—1种刀术,习练此刀必有一定之基本功。沧
      州人习练此刀法功深者,皆有习练各门拳术之功底。闯王刀之谱, 以108句歌诀述明五十三刀之各招式。其多数歌诀中,既有招式,
      又有用法,便于习练者明其意,通其理,练其功,握其技。根据实际
      经验,汇有“九路对闯”,此乃闯王刀法之精华。<br>  闯王刀的应用要诀,其速度讲三快:手快、步快、身快。灵活讲
      三活:手活、步活、身活。顾盼讲三顾:攻前顾后、攻左顾右、攻上顾 下。战术讲三定:定方位、定攻点、定主择。</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color="#000000">&nbsp;弹腿,注重腿法。其腿技,以大腿带小腿,集力于足,突发迅击,快速伸屈,弹如弹丸,故名弹腿。<br>传
说弹腿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创,但无根据。一说源于山东龙潭寺、称潭腿。一说由河南谭家沟子谭某所创,称谭腿。在沧州武林界,均称弹腿。多门以弹腿为基本功。
至于弹腿之渊博,无从考查。但有“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之说。沧州习练弹腿者多系回族。回族所练弹腿,出式为“汤瓶”式,民族风格明显,许多动作
又异于其他门类之弹腿,故沧州自成门户弹腿,系指回族所传之弹腿。<br><br>&nbsp;&nbsp;&nbsp;&nbsp;弹腿,顺沧境首传于沧县回族村庄大褚村。相传,某阿訇观肥瘦两
雄鸡相斗,肥鸡啄瘦鸡遍体鳞伤,而瘦鸡斗志不减。肥鸡逼瘦鸡于垒下,奋力拼搏,欲置瘦鸡一死。此刻,瘦鸡速仰仰卧,两爪弹肥鸡,肥鸡胸毛脱落,鲜血淋漓,
败叫而遁。阿訇观后,灵感大发,悟其妙,创十路弹腿,此既沧州弹腿之始。据新修《平泉县体育志》载,清乾隆十六年(1751)沧县大褚村回族拳师回万良,
去平泉谋生而定居于此,一日,一奉天拳师人称戴七套归家途中病倒于三十家子村,回闻讯将戴接至家中,请医调治,愈后授艺三载。回自幼习武,为练力,青年
时,日抱牛犊绕房转,犊长其力增,犊长大,他攀牛角与牛角力,必将牛摔倒。其技与力名扬平泉。时某亲王闻讯欲角技,回暗忖,与此等人比武,伤之不敬,故提
议仅以“拨萝卜”之法角力,亲王败,特举回于军中任职。回所居之地,久成村落,现名为为二道河子八沟小回庄。《平泉县体育志》载,该县之弹腿门武艺为沧州
大褚村回万良所传。回之后人有称回小辫者,返原籍授艺。大褚村之八式一爷曾去平泉学艺十五载,艺成后回原籍授八式六爷等。八式六爷在沧州一带广收门徒,将
此门技艺推广开来。其徒工回庆云授子回树和、回树山及本村张某等。几人同授徒回振洪、回登田、回达俊、张浩岐、张喜武、回孟海等。沧城李冠铭亦曾到大褚村
求弹腿之妙。现大褚村之弹腿已传播至京、津及承德等地。<br><br>&nbsp;&nbsp;&nbsp;&nbsp;弹腿之风格,动作精悍,配合协调;招数多变,攻防迅疾;节奏鲜明,爆发力强。弹腿之技击,多上下盘同步出击之术,可令对手防不用防。下盘发招讲究腿三寸不过膝,招式小速度快,攻时无被克之虞。上盘进击以劈砸招术最多,力度大,拳势猛。<br><br>&nbsp;&nbsp;&nbsp;&nbsp;弹腿之套路,以十趟弹腿为基本拳路,以十八趟砸拳为此拳术之精华。十八趟砸拳又分首六趟、中六趟、末六趟,各代表技艺之不同。另有花里弹、砸拳、短拳、短拳对打。弹腿可单练,也可对练。<br><br>&nbsp;&nbsp;&nbsp;&nbsp;器械有拔步刀、连环刀、万胜刀、春秋刀、阴手枪、六合枪、八宝枪、扑钩、燕翅镗、檀木橛等。对练有单刀进枪、双刀进枪、三节棍进枪、三节棍进梢子棍、大刀进枪、单刀对练、白手夺刀等。</font></span><br><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p><p><br><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br></span></p>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08:49:00

 余幼受父辈熏陶,喜道学,嗜武技,因战乱加之家境贫寒,被父送于摩天岭清虚宫,随古道家内丹派传人源生道长修习丹道、武学、医术,虽天资愚笨,但练功甚勤苦,不畏三伏三九,酷暑严寒,未尝间断,对国术、道学略有所得。深得恩师之厚爱,遂送我指华山浮云观,拜在中国道家华山派第十八代掌门浮尘子道长门下修习华山派全真大法。经师悉心调教,初窥中华精粹,始明华山全真之门径,步入悟练参真之阶梯。

  文革中,余被遣归故里,隐于市井,改造之余,以行医济世为乐。然对本派功夫勤习不辍。苦心磨练,参悟修剑、炼丹之秘诀玄机。

  至今世,国术大兴,新旧各派皆似雨后春笋纷纷而出。江湖杂耍、卖技、吃托之流也粉墨登场,骗人钱财,籍以谋生。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更多如牛毛。虽各地亦有武校。也不过粉饰门面,沽名钓誉而已,使今之国术界成鱼龙混杂之势。真正的武学被湮没,欲习者而无入境之门,诚为可叹。为此上级领导及众位道友,为发扬正道,弘扬武学,光大华山派。故在西洞山太清宫下院成立了“中国道家剑术研究会和华山国术院”。邀吾出山传授技艺,以扬正道,与不敢违背国术强民健体之本旨,更不敢挟珍自秘。加之本派历来皆单线而授,择一能全面继续本派武学之真正传人,着实不易。几经思索之下,亦即应之,故在此简述本派武技,使爱好者有所了解,见道者有所见悟。

  华山派源于道家全真教,由太古真人广宁子所创。取法于阴阳,成道于自然。以老庄哲学为理论指导,以《阴符经》《黄庭经》《仙家真栓》《守洞尘技》等道家经典为基础,和合全真教内功,集各派之长,融文、武、医、道于一炉。以内功、剑法、暗器、轻功称著于武林历行千年,都以口传心受为传递方式,择徒谨慎,门规森严,且都单线而授,一直在教内秘传,外间仅闻,而无缘窥见。本派有两部修炼宝典,修武习功之法为《无极秘箓》醒世、论道为《太古集》(四卷)。

  华山派功夫,以修内丹为主,按从无到有、由有返武这一生化返的自然规律来由内及外,由外返内的修炼。和合柔子软功,使之达“软”“硬”“轻”三功之巅峰,为道家无上绝学。其特点是通过种种方法,每日十二时辰内具皆锻炼,很快可达常人之不可思、不可想之境。蓄精养神处于无事之天,静养太和以全大造之功。本派功夫主要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道门修真玄罡为主,主要有华山紫霞功、无极手“通天指”、天罡龙爪手、龙筋绵掌、龟蛇闭息法等,注重培养功力。其中以华山紫霞功为主。

  华山紫霞功乃华山派镇山之宝,为道家《六步尘技》中记载的第一大奇功,是华山派修炼内丹的快速功法。此功以动为导,以静为养,动则升降开合,吞吐沉浮,外采内应为练己修法行功中,奇速自然的打通经脉和调动潜能。静则以“种”“采”“炼”“养”为修法。常规功成需三年,如配合丹药、符咒、纳雷,则可快速修成内丹(二月左右)就可达到大凡武人苦练一生皆想达到而很少达到的境界。使行、血、经合一,精、气、神合一,天地人合一,成九九归一,而达丹道周天。此时天罡之气贯注全身,穿经过穴,布身行走,五行真气鼓荡合一,可御敌抗侮。全身不畏刀枪尖锐之物击打皆如中败絮,隔物传功,反震可碎敌脏腑,打散服气之功(金钟罩、铁布衫、及所谓内硬功),乃道家技击之无上玄功。未入道之基,亦为归根之所,更为长生不老之仙术。天资聪颖者再经努力则能更上一层楼,达神助之勇。至于今之所谓的特异功能,不过大道中的一个小境,不值一提,更无奇异之处。

  第二部分以“剑法、轻功、拳械”为主,辅以暗器。主要有“华山九剑”“天盘玄功”(轻功)、拂尘剑、清虚无极剑。道家守洞十大真形,无极玄空拳及本派几种秘制暗器等。

  剑创自于轩辕皇帝时代,为“短兵之祖”。而造剑之术,当推春秋之时,如干将、莫邪之剑,剑术则源于道家,最早为白猿功居山习剑,实为剑术之祖。

  华山、武当为道家全真玄门正统二大剑宗,余者旁门,皆为枝节,今观世人舞剑。演成繁琐离奇的剑套,再冠以古怪的名称,求得美观、玄奥并自封为剑术名家。其实花套无用,与剑道背道而驰,乃欺世盗名之辈。

  华山创派者太古真人,当年在重阳真人的帮助下,获得道家修剑秘典《白猿公剑注》后揉合全真教“清虚无极剑法”和“拂尘剑法”而创出绝剑--华山九剑。其包含天下各派剑术精华,随手使来所向披靡,无人能敌。达到了道家修剑最高层次“剑罡”(凭剑气即可伤人)的无剑境界。在泰山天下各派比武较技中,击败各派掌门,使华山派成为道家第一大门派。受到成吉思汗的仰重。和长春子丘处机一同被召见于雪山,尊为神仙。全真教被奉为国教,声名大振,风靡于整个北方。之后即闭关授徒使道家残缺的剑术在华山派中完整的保留和继承下来。华山九剑凭功力者可成浑厚大之势,凭技法者变得刁钻、辛辣。并可演成“游龙”“飞凤”“惊蛇 ”“灵猿”四剑。其法诀为“不在剑形、而在剑意,不在剑式、而在剑心”。

  本派轻功则为“天盘玄功”,需在紫霞功的基础上方可修习,分三层功夫、九步练法。为正宗内家轻功,按秘法修习半年,身体就好似皮球,出敌如簧,脚尖点地,即可腾身而起。此时在技击时便可做到身手敏捷,进退灵通,毫无阻碍,进则直发,百发百中,退则飘然而返,如游龙在天,无拘无束。另本补辅助功还有“柔子软功”、缠桩、步罡踏斗、缩骨法、挤手等等三部分为道法、医术为功夫之辅助,以为功夫之总结,归根而入道。医法包括“金针渡穴、子午流注、推拿、灵龟八法、布气、正骨、丹药、等”。道术包括“符箓、雷法、指诀、幻术、五行遁术、咒术等”。至此本派功夫方为结束。
---------------------------------


二 郎 拳

二郎拳自明末清初问世以来至今已历传三百多年,清道光年间第八代师祖崔立太来漆洲地区圣佛寺至今已一百五十多年。现在整理的拳术套路是崔立太传下来的原套,二郎拳的创始人是否假托神仙而命名,如今无法考证,但是,二郎拳十一代传人王玉山生前坚决否定这种说法,他说所谓二郎拳就是二人对练的拳。二郎门的基本器械也着重对练。

二郎拳的套路与实用是统一的,套外无招,套内无空式,套内的招术是“拳打四面八方”,变化多端,套路和散打是是统一的,它是练“眼手心脚精气神招”综合功的具体体现。通过套路演练上了功夫,其中的招术经老师一指点就能实用,也就是说,对练就是散打练习,学会了对练就学会了部分散打技巧。

二郎门武术理论认为,器械在实践中如劳动工具一样,是延长了的手臂,拳术演练可为掌握器械打基础。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都由实用招术组成。套路中不是招术的式子谓空式。二郎门的拳术招术与器械中的招术可以互相借鉴,但不是混同。

二郎拳“拳练一条线,拳练卧牛之地”。由于每路单练套路都能对练,因此,单练终式不归原位。先辈常在终式前加风斗翎走归原位,现省略。

二郎一路长拳是横起顺落,由右向左练,收式面向起式之右方。二郎八路长拳以八卦方位命名,一路长拳为“乾”字,取拳打四方之意,此拳正式前有几式为拳帽,二郎担山是拳帽的终式,亦是正式的起式,一般只练正式,不练拳帽,对练只从正式二郎担山起,拳帽练习时原地不动。

二郎一路长拳单练套路分为:预备式,拳帽,正套式。拳帽包括:白鸡分窝,七夕飞落,懒龙掐腰,老虎扑食,仙人作揖,霸王举鼎,二龙戏珠,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正套式包括:二郎担山,出门存身闭门掌,锁手顺步弹,劈心掌,提步脱靴,十字腿,提身五花掌,蹲身震脚,华山腿,执手膛胸,点手换罗成,上步脱靴抹身炮,翻身打虎式,倒插柳。
----------------------------------
 飞虎拳,属于何门,何人所创,创于何时,因何而名,均无考。
  飞虎拳于清乾隆八年(1743)传入沧境。此时,北京门头沟飞虎 拳师张光远迁至南皮县,定居于大丈二桥村,收该村张贵春和董村 顾宝庆为徒,授艺数载。张、顾称张光远为第一代传人,至今已传七 代。南皮县东南部习此拳者数百人。清末民初,各代之代表人物有 张贵春、顾宝庆、张宝琴、顾林杰、孟希岗、顾孝枝(女)、顾孝梅(女) 等。张宝琴授艺于辽宁,从习者众多。
  飞虎拳动作大方,招式迅猛,刚柔相济,以刚为主,注重实战, 先发制人。演练时,行似疾风,、站如钢钉;动似蚊龙出水,停若虎卧 石崖。其要领为:手是流星,胳膊是线,身似蛇形脚如钻。飞虎拳之 技击,重用腿法,有“手占三分腿占七”之说。其腿法有:开门腿、蹁 端脚、撩阴脚、窝心脚、挂耳脚、尖弹脚、连环腿、阴阳童子腿。其功 法讲究上中下三盘协调一致。上盘用挑、撩、锁、扣、开、封、接、拿; 中盘用吞、吐、开、合,闪、展、腾、挪;下盘用踢、弹、扫、挂、端、提、 购。飞虎拳之招式,均具擒拿和散手之术,其擒拿术有:小缠、大缠、 抱拿、千斤坠、提腰缠、白马滚蹄、外掰骨、剪腕、携肘、霸王摘盔、顺 手牵羊、霸王送客顺风推舟、浪里擒蛟、锁手进门。其散手法有.:顺 风扫叶、劈掌、点掌、按掌、闷心掌、拐子手、转环掌、撩阴掌、翻背 掌、搜肚掌、黑虎掏心、白猿出洞、冲天炮、窝心锤。
  拳法的基本功讲究全面,除手、掌、肘、臂、肩、腰、胯、腿、膝、脚 以外,十分注重眼通心神,心通各部,眼急手快,攻破有术。 此拳之招术,可组成可长可短之演练套路。
---------------------------------------------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08:50:27

两仪拳是我国古老而又神秘的拳种。拳名“两仪”原出《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拳宗法自然,招法奇特,式式生风,且点打穴位,制人可以不伤人,它是人们自古以来所向往的绝世功法。能用不同的劲点不同的穴,可使对方呈现不同的状态,使之失去应战能力,且吃药打针也无效,必肯求击者治疗,可一掌恢复正常,故内蕴太极虚实之玄,外呈两仪八卦之要,堪称武林一绝。

两仪拳是一整套完整的功法,其主要内容有一路两仪,二路两仪,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二十四路操手,二十四路破手,二十四路进军,脚四阴,咏四阴,八方图,老八劲,小鹋子,六棍头,齐首棍,十八混,六路大刀,春秋刀,一百二十式双刀、镰。五百四十式漫架拳,劲力拍打,地功,流星,经络穴位等。

下面介绍两仪拳老四手:

1、手秀手出于四方符金打直劲

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注视前方,右脚向前跨一大步成右弓步,同时两手在胸前挽手后沉肩坠肘,右手由胯眼出,腰眼送,拳眼向上,向前猛发抖劲,发力时右手变实拳,拳稍低头,脚到拳到,上下一音,着力点是中指和食指,但必须是空拳,速发速回,回时变手,回到原来的位置有柔过劲刚之说。

注:此拳点黑虎偷心穴,也叫中心穴,此劲万万不要点太深,点后对方脸色发黄,两腿发软,口吐黄水,心里明白但四肢不能支配。

解法:将患者扶起,施术者站在患者的左边,左手掌按住患者中心穴,右手沉肩坠肘,以右前方伸掌向患者的后心穴猛给一掌,力要适当,患者立刻恢复正常,但必须在老师的辅导下施用,如方法不当,患者会口吐鲜血。

2、无极拳出于南方符火攥劲

自然站立,目视前方,右脚向前跨一步,同时沉肩坠肘,两手在胸前挽手变空拳,拳心向上,同时向前上方猛发抖劲,着力点是拳,速发速回,回到原来的位置,腰、脚到拳到,上下一致。

注:此拳点击对方血海穴,气海穴,击点后对方出现抬头,两眼上翻,后倒,有话说不出,脸上出现红色。

解法:将患者扶起,施术者站在患者的左方,右掌猛刻患者的凤凰穴,患者两眼立刻恢复正常,然后右手掌猛平击患者后心穴,立刻恢复正常。

3、混眼手出手东方符木打抖阴

自然站立,两眼注视前方,左猛转身90度,右脚向前跨一步,成马步,同时右手从胯眼出,拳心朝下拳眼朝上,手腕上挑,向前上方变空拳猛发抖劲。着力点是中指和食指,速发速回,回到原来的位置,腰、脚到拳到,上下一致。

注:此拳点击对方海穴、肺花穴、血海穴、气血复合穴。击点后,患者立刻倒地翻滚不止,呼吸困难,脸上出现青色。

解法:将患者扶起,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掌从患者的两肋间向里合,然后站在患者左侧,左手掌按住患者前心穴,左手掌猛平推患者后心穴,可立刻恢复正常。

4、太极手出于北方符水打泻劲

自然站立,全身放松,注视前方,右脚向前跨一步,成右弓步,同时体左转180度,目视对方。同时右手随右脚稍上提运动劲变空拳太极拳,拳眼向下,随右脚跟发抖劲,左手在胸前立掌,脚到拳到,上下一音。

注:此拳点击对方丹田、水分、关元、中极。击点后卷体,低头、闭眼,重者尿血,呼吸困难,不言不语,脸皮出现黑色。

解法:把患者扶起,施术者站在患者的左侧,用右手掌猛上托患者的尾骨,然后站在患者身后,两掌从患者的两腰眼向上托合至中心穴,再站在患者的左侧,左手掌按住患者中心穴,右手掌猛平推患者后心穴,可立刻恢复正常。

注:这四种劲法是两仪拳十二种劲法的其中四种,是两仪拳历代师父不传之秘,每一种劲点后出现的症状都不一样,而且吃药打针无效,无法用医疗手段解救,解铃还须系铃人,击点者可一掌见疗效,恢复原状,体现了两仪功法,制人而不伤人之特点。

两仪点穴是闭交通之道,断运输之功,水管断水,机器缺油之意也。人之一身,外有五官四肢,内有五脏六腑,全是经络为渠,血脉为溉,经络断则失气瘫,血脉断则失知觉。

两仪拳的劲全是灵劲,虽然在人体表现没有什么冲击力,但是浸透力极强,在人体内部发出很大的功率,从而达到制人不伤人之目的。但是要想使这种劲浸透到人体内部,必须学会正确的方法,利用意念与精气的关系和拳形、劲法,如果这种劲掌握好,小劲也能达到目的,否则,会出现危险,要求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练习使用。

拳谚云:一且一蹭,一软一硬,随身调动,两眼掌令,内功不动。

一闪为巧,二闪为妙,贵在三闪,三闪如神,万变不离其宗。
---------------------------------------------------
龟牛拳属于湖南地方拳种。相传清初在湖南平江县东乡土垅界有一水福寺,寺内习武僧人姚世月,每天打坐参禅之余,经常到寺内青垅井边,观看井中龟的活动,平时也到寺外观看牧童放牛,农民耕田。通过三四年观察龟和牛的活动,心有所悟,仿照龟牛之形象,创编了一套别具风格的龟牛拳。

龟牛拳以牛的斗架。行步。吃草。犁田。滚泥。弹蹄;龟的游水。进洞。戏头。扑食。钻泥等生活习性为基础,根据太极图阴阳八卦原理,创造出龟盘图及”天田井巾公”技击套路。

此拳主要分布在湖南岳阳平江临湘浏阳等地。

龟牛拳取牛之动,龟之静,动静兼蓄。静则思动,动时则运力于四肢,动中有静,藏力于静。运力于动,藏力于阴,运力于阳。运用太阳月亮循环周转的原理,按龟牛伸缩开合的形象,动静相宜,形成一体。

龟牛拳取牛之动。龟之静,演练时,含胸顶角,埋头缩颈,怒目圆睁,要求力达四肢,脚趾抓地,稳扎下盘,出手有力,进退闪躲,灵活自如,多短拳,擅标手,发暗劲,时有发声,以气催力。有走圆场。踩角等形式。牛拳中需踩五个桩,并按“天田井巾公”布阵法练习。龟圈则按“十二龟极图”进行练习。其气势勇猛,一气呵成。

功法有练桩功·铁牛伴身·练头功。套路有:铁牛下山·铁牛挽角·铁牛行步·铁牛摆尾·铁牛破埂·天·田·井·巾·公·太极神龟图。
-------------------------------------------
“昆吾”乃古代宝剑之名。昆吾剑创于何时失考。周穆王伐昆 戎,昆戎献昆吾之剑。《列子》载:“锟捂炼钢可以切玉。”可见昆吾剑之历史久远与珍贵。
  昆吾剑法传入沧州,约于清嘉庆末年或道光初年。此时有一南方刘姓武士慕名到沧县军马站村访戴三,欲较艺,仅观招法,非争上下。戴之剑方出手即败,弃剑拜刘为师,获昆吾剑法。此后戴始授剑法,习者甚多。功著者有刘振祥、刘德宽等。刘德宽传吴俊山,吴于中央国术馆传张骧伍。刘德宽晚年于北京传李子鸣。民国十八年 (1929),姜容樵于上海尚武进德会著《昆吾剑》,剑式歌54句,动作图73幅。
  刘振祥传李凌霄。民国十八年(1929),李应聘为河北省立沧县二中(今沧州市一中)武术教师,授昆吾剑法和功力拳法。故沧人习功力拳者多善昆吾剑法。1963年,沧州籍之西安市武协副主席徐雨辰之女徐毓茹,代表陕西省武术队于上海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表演昆吾剑,获剑术第二名。此后,昆吾剑法便传至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地。
  先民视昆吾剑法为上乘,授剑与习剑必依“昆吾剑箴言”之十条行事。箴言为:一、剑术自古所传不一,而昆吾剑法最为上乘,者不可视为寻常;二、剑器可伴琴出,非寻常武器可比,爱之者须于洁净处藏之;三、剑唯三家所传:儒家、道家、将家是也;四、此剑十不传: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无恒志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乏入骨者不传,市井之人不传,拳脚行不传,心术不正者不传。其目的,恐玷昆吾之高尚;五、剑有五戒:戒自矜,戒务名,戒好与人争胜,戒好杀,戒目空一世;六、可传之人不传失人,不可传之人而传失剑。如人认不真,宁失人不失剑;七、传剑先择人,亦须择地,浊乱之处虽有可传之人,恐其操练不坚,剑为恶人所得,贻害不浅;八、学者须慎密,绝不可于广众之中轻易玄弄,以博美名,恐恶人见爱,求之不得,反而结怨;·九、此剑乃世之罕有,始为人甚慕,倘遇不得真传自鸣得意者,任其狂悖,不必与之争辩;十、既得真传,又须涵养性情,倘无知 之徒妄加讥贬,只可任其胡述,不必与之较量。
  昆吾剑法原为120式,分为前后两部。李凌霄择其精华改为 77式,著《昆吾剑》为教材。此剑法虽仅77式,而攻防之技俱备,要 领明确。其剑法之招术为:托、抹、捧、点、卷、刁、挂、折、刺、钻。剑 歌曰:“昆吾剑自古传;全凭十字为主言:.托抹捧,共点卷;寒光射, 耀人眼;运动剑,上下翻;论招法,妙无边;刁挂折,与刺钻;左右攻, 似闪电;上剑卷,中剑缠,下剑折,内有圈;用托抹,要沾转;论身法, 要灵便,斜身撤步得占先;有轻重,有长短,纸上谈兵是虚言;要学 剑,得真传,口传心授功自练。
  昆吾剑法行剑路线,旋转连绵,无蹩脚之处。各定式之间,含上 中下三招。77式有重名,重名不重式,重式亦不重招。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08:51:45

 绵掌,是中国武术中古老拳种之一。笔者在儿时就听到过有关绵掌神话般地传说:绵掌柔软似绵,绵中有刚,如打在身上,外皮不红不肿,可内里却骨断筋裂。近年来,笔者又激起了寻根觅源的兴趣,查阅了大量的古籍,均无有关绵掌的著述。

  笔者偶然在一街心公园,见一中年女士打一套从未见过的武术套路。似无极又非无极,似太极又非太极,似形意又非形意,手、眼、身法,步融为一体,大圈套落小白,柔时似情风化雨,刚时似疾风暴雨;走、转、穿、翻如行云流水,似游龙戏珠。身法灵活,缩、伸有致,缩时如猛虎坐洞;伸时宛如螺丝拧旋而进,真是使人大开眼界。经问,方知这套拳法便是鲜为人知的连环绵掌。

  笔者访问了行拳的女士,她便是连环绵掌传人孙力。孙女士在铁道部工作,年已四旬开外,绵掌功夫已有了一定的造诣,她愉悦地介绍了连环门的情况。

  她说。“本门居少林派,先师是著名武术家徐良骥,曾任全国武术协会委员,重竞技协会副主席。二、三十年代,在早期全国运动会及各类赛事中,连续创造优异成绩,并为我国体育运动开基创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在下1968年从师学艺,先师于1991年去世,终年82岁。本门的功夫,在先师以前都是世传,在师父一辈才广收外姓弟子。先师晚年十分担心本门功夫失传,曾想著书立说,以传后人,但因年事已高,未能如愿,抱憾而去。

  连环绵掌在武坛确实有它的一席之地。孙女士接一着说:“爆发机灵从抖楼,连绵身法运刚柔“_这是连环绵掌的诀要。她解释说:“先师告之。连环绵掌运动,动于外而运于内,外现绵柔,如行云流水,伸展舒畅,逍遥自如;而内蓄刚劲,蓄而不发,发则迅雷不及掩耳。所谓连环绵掌:‘不断’之谓‘连’,‘环中寓直’之谓‘环’,‘内刚外柔’之谓‘绵’,拳发三面,掌出六锋,拳掌并用,以掌为主。可概括为‘连而不断,环中寓直,外柔内刚,以掌为主’。”先师常说:“再好的把式禁不住徐四爷(师爷的雅号)的三个手指头。”“绵掌是上乘的内家拳法,连环之间都灌穿着力,每个动作的行进中,每一点都有力,上一个动作的尾和下一个动作的首之间,有一个‘小爆发’,力达掌尖和小手指外沿。有谓‘冷劲十三者’,实则一环之中光射360度;直线爆发点,又长‘机灵气’,含有上乘内功。”

  连环门的基本功,有本门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体系,即“十三太保真功”,先师称之为“真正的易筋经”,也称“机灵气”。训练方法:共有十三式,分为三段,即下蹲六式,站立回式、伏卧三式组成,是内外结合,刚柔兼备,四肢躯干的全面锻炼方法。

  第一段,下绕六式;1、鹰爪力,2、铁簸箕。3、海底捞月,4、单边翅(也叫单展翅),5、双展翅,6、童子拜观音。

  第二段,站立回式:7、霸王作揖(三折),8、霸王鞠躬,9、金鸡独立(俗称三起三落),10、枯树盘根。

  第三段,优卧三式:11、犁牛耕地(简称钻撑),12、鲤鱼卧莲(又称单臂撑),13、铁门坎。

  连环门的基础拳路,即绵辈分三路,以一路为本,二路、三路为一路绵掌的发展与变化。故三路合而为一,方为完整的绵掌。从事连环门的学习,大都只掌握一路。

  连环门另有连环拳三路,一、二路绵拳又称二郎拳,特点是内柔外刚,以爆发劲为主;二路绵拳又称白猿拳,介于绵拳与二郎拳之间,是刚柔兼备,拳脚并重的拳路。三路连环拳是从绵掌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反过来它又起到促进提高绵掌水平的作用。

  绵掌的一招一式,全身动作。都是贯穿着十三太保真功。先师告诫说:“十三太保真功的应用,关键在于‘神’与‘形’的结合上。在运掌中,要做到‘神形兼备 ’,所谓‘神’,即指眼神与之相配合的动势灵感、攻防法度、内在气质等;所谓‘形’,即指手、眼、身法、步等外在形态的变化。眼神要领着动作走,做到眼到手到,手到力到,力到神到,神到势到。眼光里充满力量,同时,眼力要与动作的劲力、劲法(松、紧、刚、柔)相互协调,溶为一体。

  绵掌之环所说”光射360度”,即在环的任何一个点都可发力---‘机灵气”、用十三太保真功,制肘于敌。”

  连环门的器械有:刀、枪、棍、剑、效,风格与绵掌一致。器械以枪为主、保持了一整套训练方法.如;“抖大杆子”、“划大杆子”、“扎大枪(一百单八枪)”、“对战大枪”、“对花枪”等。尤其是六路“连环大枪”、“小六合枪”、即可作为基础训练单练,又可按套路中的“招式”对练。

  孙女士不无感慨,她说:“连环绵掌由于门户之见.已濒临失传、先师晚年深感忧虑。他说:“几十年来。从先师传艺到本身学艺,数十年中,从者虽造诣不同,并不乏人;而精于绵掌者,善于连环拳者.则稀。。。。。。我辈又未能学到先师生平所学十之一、二。”
--------------------------------------------
八卦推手为著名技击家、虎将傅振嵩所创。傅早年投师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高足弟子贾岐山,习八卦掌八年,练得一手上乘功夫,闻名于太行山一带。

后来,傅振嵩移居于北京,专心精研武当派拳法中的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与著名拳师孙禄堂、杨澄甫来往甚密,共同切磋拳理,技击。并创编了《龙形八卦推手》拳法。

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时,傅振嵩任八卦拳总教师。在中央国术馆主持举办的全国第一次武术擂台赛上,各路武林高手云集,当中最突出者为四川选手王某的冲锋拳勇猛异常,一口气打败二十多名选手,将三名对手击下擂台。时虎将傅振嵩挺身而出,表示愿以八卦掌试破冲锋拳随即登台,拉开架式,以龙形八卦推手攻防手法对付王的冲锋拳。王数次进攻均被引进落空。王几度落空后,性情急躁,欲求速胜,便以更猛烈的冲势攻来,傅振嵩即以“老僧披衣”左手按住王之来势,右手推托王之背侧,将王推下擂台。从此虎将傅振嵩在武林中名声大震,扬名于大江南北。

1929年,两广国术馆成立,由于傅振嵩八卦掌出了名被邀请来穗执教。从此,《龙形八卦推手》便在两广传授并经此流传至香港,海外,习者不计其数。

傅振嵩老前辈对自己创编的《龙形八卦推手》视为珍宝。为了能一代传一代,于1934年亲自与其长子操练,拍成照片,并写出书面说明文字,由其长子傅永辉珍藏。

《龙形八卦推手》的主要特点:手眼身法步高度统一,灵活,行如游龙,掌如穿梭,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单换掌,双换掌如游龙吐舌:青龙探爪,迎面掌,推胸掌如劈雷闪电:缠腰掌,旋身掌如乌龙缠身。拧旋滚转,一身是圆,浑身为大圈,手足处处有小圆。进圆、退圆、平圆、立圆,鼓荡似波涛,活步走弧形。以腰为轴,腰带四肢:掌随步到,身随掌走。可以定步出掌,一步一掌,亦也在走动中多步一掌,最后一步定为顺掌顺步。全身一气贯通,柔韧中富有弹性。久练能通气血,强身健脑,延年益寿,年老而不衰。应用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拧、翻、走、转、缠、穿、裹、钻之技法,互相串通,融为一体。这些技法,可以单用,也可以混用,攻中有防,防中有攻。能化能发,能拨动四两化千斤,亦能运全身千斤劲力发放于手掌。可以正面攻,侧面攻,但袭敌之背为龙形八卦推手技击法的最大特点。
-------------------------------------------------
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传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属于昆仑派系。过去梅花拳法是以家传形式在民间流行的,轻易不向外露,直到明末清初时,才在我国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传播开来,并在清末、民国时期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各种武术擂台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梅花拳练功讲究内外结合、内外兼练、形神合一、形气合一,他的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动静有致,无论形神皆有独特风格。

梅花桩在先前不论是练功还是技击,都在桩上进行,在长方形的拳场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桩,约栽桩百根,最低桩为三尺三寸。随着习武人的功夫的不断增长,桩也慢慢增高。

梅花桩基本套路之中分桩步与行步。桩步的基本姿势有五个,即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合称之为桩步五势,为静止的拳势,是练全身之气的主要方法。由于桩步五势左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双瓣梅花,而行步则以三法为主,即扎法、摆法、撤法,这三法是练习忽进忽退、忽上忽下、行东就西、形左实右、灵活多变,使敌人如坠入云雾中不能辩其方向的步法,它又宛如梅花的枝干,行步三法桩步五势巧妙地联系起来,交替出现,动静相兼,故得名干枝五势梅花桩。由于时代的变迁,栽桩花费太大,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上练习,但它仍然保持了原有套路的风格和招法,故又名“落地干枝梅花桩”。后来又由张从富由梅花大架练法改为梅花小架练法,所以目前流传梅花桩拳中有大架梅花拳和小架梅花拳之分。

梅花拳的众多兵器,以棋盘大枪为帅,春秋大刀为先锋,除刀、枪、剑、戟、斧、钺、钩、杈之外还有许多人所罕见的器械,如:镗耙、燕翅镗、拦马橛、提戟、文棒、九环锡仗等等,可谓长短杂陈,奇正并有。梅花桩器械的练法与拳术一样,演练时也多为左右对称,左右活把,朴实大方,招五空去,意无空回,挑刺腾挪,潇洒自如。

北京的梅花桩是由著名的武术家曾誉满中外的“铁臂沱南侠”韩其昌老师所传,在北京已繁衍了四代。学练梅花桩的人已数千人。
---------------------------------------------
燕青拳,迷路拳,迷踪艺。这些拳名和这种拳术产生的传说有关。例如,一说此拳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时由卢俊义在少林寺加以发展而成。卢收燕青为徒,并同上梁山泊。卢引退后,燕青广泛传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另一说法是燕青门徒岁佩服燕青的拳艺,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隐燕青之名,将燕青拳改称为秘踪拳。又传说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时,雪上未留足迹,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称此拳技术为迷踪艺。燕青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孙通是山东省岱庙人,先从兖洲张某学拳,后游历各地,晚年隐居河北沧县教拳。在沧县,以陈善为主的一派,称此拳为秘踪拳,由沧县移居到河北省静海县的霍姓一族,称此拳为迷踪艺,子孙代代相传,后出名于霍元甲,迷踪艺遂声名大振。此外,此拳由河北省传到山东省青洲,又形成“燕青神捶”的一派,在河北省天津一带与八番拳结合,又形成“燕青寸八番”的一派。

秘踪拳的特点是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独具风格:眼神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气力。腿法要求劲足力满,干净利落。各种拳套大多由各种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跃等50多个动作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滚、掳等击法,下肢有跳、截、挂、缠等腿法,配合靠、闪、定、缩等身法,组成技击性很强的攻防技术。其步法强调插裆套步,闪展腾挪,窜蹦跳跃。秘踪拳内容有:1。徒手(燕青拳、三步架等);2。器械(青龙剑、明堂刀、五虎断门枪、春秋大刀等);3。对练(讲究十二诀:谈空、捷进法、救应法、达变法、拆变法、虚实救应躲闪法、半避风短打、燕青十打、五花绵掌、迎面对、绵掌拔步打法、里外战);4。硬功(铁裆、铁沙掌、铁顶);5。医疗保健功(十二练手,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编制,主要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
--------------------------------------------------
绵拳以柔为主,绵绵延长,故名绵拳,又因其在实打中手掌岁对方的活动延伸,随对方的劲力柔化绵进,故又名延手。该拳在精神上要求纯静专一,姿势要舒展自然,动作要轻松柔和,绵绵延长,劲力要“柔化绵随”,“得势则刚”。绵拳的基础训练有抖臂、捋麻辫、抓空,揉木球等。抖臂是两臂随胸腰柔和摆动,发力时要沉气猛呼,以胸腰带动两臂,要先肩后臂,完整有序。捋麻辫是用麻编成约3尺长的圆锥形柔软的麻辫,练习时将麻辫挂起,上端约与头平,两手托住麻辫,前手平肩,后手平腰,两手交替又前上方向后下方捋动。抓空是站马步桩,一手前伸,五指分开,手心向下,用力屈指抓握,左右互换,主要训练手臂的力量,揉木球用的是木制直径约1尺的圆球,练习时将木球置于桌上,用手柔动木球,使之在桌上绕圈滚动;可用一手揉,也可用两手揉。

绵拳技术上的特点是在对方进攻时柔而化之,防后发招,由于这个基本特点,无论在动作上和劲力上都要求先吞后放。吞有收的意思,是防,又称蓄力,放即是发,爱吞之后接着进行放而发招。其拳法主要有崩、冲、搂、挂;掌法主要有砍、穿、拔、捋。肘法主要有顶、撞、拔、挤、靠,推法较少。传统套路有两路:一路是“六架式”,二路“大八折”,绵拳强调柔韧性,而方法上又是先收又放,要求稳定,因此绵拳套路中有较多的平衡动作和对柔韧要求较高的动作,也有以抖臂、抓空为代表的柔中寓刚的动作,这是极其显著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绵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08:52:44

一。反应的类型

  根据每个运动员在反应时的感知,注意以及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关系上的不同特点,可以把反应分为三种类型:

1。反应感觉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在反应的预备期中,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到感知执行信号上,听视觉中枢强烈兴奋,运动中枢则处于抑制状态,这时,运动员的意向是想更快更好地感知信号刺激,并做启动动作。但对完成启动动作的准备则很不充分,这是由于运动中枢的神经冲动过程,是在感知到信号刺激之后才开始产生,而且往往要作出巨大努力,才能使原来处于抑制状态的运动中枢转入兴奋状态,这其间既要耗费一些附加时间,又要耗费多余的能量。因此,感觉型的反应速度比其它类型要慢,它的潜伏期平均持续160-175毫秒。

2。反应的运动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在反应的预备期中,运动员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准备应答动作上,皮层运动中枢因而产生强烈兴奋,而听视觉中枢则处于一定程度的抑制状态。这时运动员的意向是如何迎击对手的进攻,一旦对方发动进攻或做出攻击的意向时,听视觉中枢产生的兴奋,便很快传到联想中枢而至运动中枢,相应的反击冲动就会立即传到运动器官。由于皮层运动区对完成应答动作做好了充分准备,反应隐蔽期的运动不仅进行得快,而且耗费力量也少。因此,运动型反应最快,它的潜伏期平均持续时间只有100-125毫秒。但反应运动型在感知对手攻防信号和完成应答动作时常易发生错误,错把对手的假当作信号刺激来应答,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失误。

3。反应的中间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其感知和注意以大致相同的强度同时指向集中于等待信号和准备应答动作上,大脑皮层感觉区和运动区的兴奋强度大体是平衡的,因而其反应速度优于感觉型,次于运动型,反应潜伏期平均持续约140-150毫秒。

  二。实战中影响反应能力的因素

在两人攻防对抗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不利于反应发挥的行为,从而造成双方赛前难以入手,战时则贴身纠缠撕打的现象。一般阻碍反应能力正常发挥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攻防距离过近:实战中攻防距离过近,反应时间必然缩短,攻防技术不能充分发挥,易出现贴身撕打现象,因此,在攻防中控制高速好适宜的距离是提高反应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情绪状态不佳(这会由不同情况而引起),致使反应迟缓。因此,实战中树立必胜信念很重要。既要小心谨慎,不盲目轻敌,又要充满自信,抖擞精神。
   3. 精神紧张,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看对手已有动作的信号上, 而不是即将发生的变动上,造成准确预测不够,反应失误。
   4. 不熟悉攻防要领及规律。盲目运用不规则的胡乱踢打动作,致使反应误差,影响反应能力的发挥。因此,在训练中必须按技术规则要领掌握攻守技术,遵循攻防反应的规律,采取由易到难、从简到繁,从慢到快的步骤,加强对反应能力的训练。

  三。反应能力的培养

在实战对抗中,我们把反应过程称之为反射行为,而这种反射行为的快慢,虽因人而异,但人自身天赋条件、心理素质和训练因素等对其均有一定影响。实践证明,坚持科学、系统、正确地训练,将有助于提高反应能力。从而达到攻防技术与反应速度的密切配合,以不断完善实战技术。

      (-)简单动作反应速度的培养

  简单动作反应速度就是用早已熟悉的动作去应答早已熟悉的,但是突然出现的信号。例如运动员突然遭到左直拳进攻,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自己所熟悉的潜意识的反应动作来防守,如下潜躲闪等。这种训练表现出较明显的反射行为,孕含了无规则的对抗成分,所以,能有效提高反应能力。

   1. 叫号令练习:练习者根据教练所喊号令(包括声响或手势),做出各种步法、拳法、腿法、摔法等练习。
   2. 彩棒练习:一彩棒有红、黄、兰、白、黑各色,教练挥棒上下、左右、前后突然移动,突停后要求练习者马上说出彩棒下面两侧的颜色。亦可规定各种颜色代表的信号,如红色面对自己是进一步,黑色是后退一步,兰色出拳,白色出腿等,教练上下、左右、前后移动彩棒,习练者不仅要记住颜色,还要作出相应的动作。
   3. 将假人或者其它物体当做对手,在其周围做左闪、右闪、后闪、潜闪等各种练习。
   4. 在一个较小空间内吊2-5个吊袋,用绳拉动吊袋有规律的摆荡,习练者人各种射闪动作。
   5. 教练用垒球(或乒乓球)投练习者身体各部(速度大小和距离远近根据对象而定),习练者尽量躲闪来球。
   6. 教练用木棍(木棍头上包上海锦)抽打或点击练习者身体某一部位,练习者根据情况躲闪、阻挡或格击。
   7. 与助手配合练习:与助手配合,规定其用一种拳法或腿法进攻,练习者则在练习中快速防守,练习5-10次后互换练习。

(二)复杂动作反应速度的培养

  复杂动作反应速度就是对变化做出相应动作的回答速度快慢。这是一种综合性反应能力训练。通过此种训练可增强人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判断能力和准确的本能反应能力行为,从而提高实战者的攻防技术。

   1. 教练用木棍(木棍头上包上海锦),抽打或点击练习者上、中、下身体各部,练习者根据情况进行各种闪躲、格挡与阴击防守,练习熟练后可适当加入反击技术。
   2. 教练员手拿手靶,教练员举手靶,练习者即迅速出拳击打;教练员举脚靶,练习者即迅速起腿踢击。
   3. 教练员双手拿拳靶,练习时教练上步、练习者退步,教练员举起拳靶,运动员要迅速踢打。若教练撤步,运动员要快速上步追击。
   4. 教练员一手戴拳击手套,一手拿拳靶,练习时教练员举起拳靶,运动员要快速踢打,待运动员回拳收腿时,教练员迅速出拳进攻,运动员防守后如发现教练又举起拳靶,则快速反攻,如没有拳靶,则快速移动调整步法。
   5. 假想练习:假想训练就是通过练习者的想象力,假设对手进行反应能力训练的方法,即“有人似无人、夫人似有人”的练法,练习时,练习者应以快速、多变的步法不停移动,根据自身假想进行各种攻防训练,练习时可3-5分钟一组,循环进行。
   6. 双人练习:练习实战时,同伴做各种拳法和腿法的进攻(先单招重复,后联招重复),练习者根据做各种防守和反击练习,练习时双方要注意分寸,以防受伤。
-------------------------------------------
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刀身修长,共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枪,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

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擎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中国苗刀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技击性强,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战性与锻炼价值。

尤其近代武术大师刘玉春及其爱徒郭长生,在苗刀中揉进了通臂二十四式中的先进步法后,苗刀更以势法精粹,刀法雄健凌厉,步法急速灵活多变,连击性更为突出。所以在历史档案馆保存的《苗刀考证》中写道:“前中央国术馆教授郭长生,系刘教习(即刘玉春)秘授,故其技自玄奥,亦独冠云。”也就是说郭长生通过恩师个别传授,得其刀技真谛,其刀法之奥妙,使人无法捉摸,其技艺水平,要高出同辈。

很多国内外武术界知名人士,对苗刀也有很高的评价,如已故马凤图先生于1969年在兰洲自己的住所见到郭长生的高足张群炎时,让张表演此刀后说;“苗刀我想了四十年,今天才见到此刀。”,连声说:“好刀,好刀”!于是让马明达向张群炎学苗刀。但由于练苗刀需有通臂二十式的基本功,因此只学了一点。

近年来很多日在下也来信或来人言论此刀,他们说:“中国苗刀与日本现在流行的剑道用的太刀,十分相似,都是双手使用的一把大长刀,但技术确迥然,各具特色,尤其苗刀击着点由点、线,扩展到面以及急速灵活之步法,深感佩服,“认为”确实值得日本剑道参考“。

但有人把苗刀说成是“流传在我国武术界的日本双手刀法”,这种说法不对,苗刀源于中国,是我们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先期是随中日文化交流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苗刀在我国汉代就有其雏形,苗刀在我国历史上古称长刀,从河南刘家渠东汉墓出土的环柄长刀,和山东苍山发现的汉安帝永初六年发现的长刀,均和苗刀相似,从尺寸上看,全长111。5厘米,刀脊厚度与刀身的宽度的比,大约是一比三,到唐代,天宝年间,大将军嗣业使用的部队,被对方的骑马冲乱,在这种情况下,嗣业 “手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

另外,在唐代的标准装备中,能看到大量的佩刀和陌刀。《中国古代兵器论丛》解释说:“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并附有长刀的图样。

早在〈三国〉时期,在回赠日本国的物品中就有五尺长刀,后随中日文化交流,苗刀传入日本,明朝后期,倭寇多使此刀,所以后人也常把此刀,称之为倭刀。戚继光将军在御倭战斗中,认真总结了日本刀法,同时,又在民间挖掘整理其长刀中,在“戚家军”中配备了长刀,加紧训练士卒,其技较倭寇高一筹,故平息了浙、闽、粤沿海倭犯。并于1560年著成《辛酉刀法》。

到明朝末年,新都程冲斗,向浙师刘云峰学得此刀法,于天启元年,编著《单刀法选》一书,程氏在这本书中说:“刀长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则全长五尺。”历史上的苗刀,有势、有法而无名,程氏为使这一珍品便于记忆,流传久远,故“依势、依像、撰其名”,为此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清朝后半叶,河北连镇杨氏在东北向一游方僧学得此刀法,后传于吴桥桑园镇的谢晋汾和谢晋德兄弟二人,谢为桑园富户,一次在西街大运河码头见一镖师大败脚行数十人,为谢敬服,故邀为上宾,此人便是河北静海独流镇,人称常胜将军的刘玉春。刘身高力大,技艺非凡,在武界久负盛名。谢遂将苗刀、左把枪等尽相传刘,刘则将通臂二十四式传于谢。

民国初年,三省巡阅史兼直隶总督大军阀曹锟在保定成立卫队武术营特聘刘玉春为三连苗刀连教习。1923年曹通过贿选当了大总统,进驻北京中南海。

沧州郭长生系刘之高足,由于武功精绝,刀法捷灵,在武界有“燕子”之誉,深得刘之喜爱,遂将苗刀、通臂二十四式之绝技,尽相传授。

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迫使曹锟下台,郭长生又给鹿仲麟当随从副官,时间不长,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愤然弃官回乡。1927 年,张之江筹备中央国术馆,慕名特聘郭长生于该馆教授苗刀,并把苗刀作为中央国术馆必修课程之一。从此苗刀在中国始得进一步发展。刘玉春在保定,及以后郭长生在中央国术馆教的是一路苗刀,均没教完。这路刀势系集体操练,不免限于一步一势,不精熟者,便不能领悟其中奥妙。于是郭长生将苗刀之精华,实战攻防用法,揉进通臂二十四式笔法,编撰了二路苗刀。

一路苗刀多系基本刀势,实战用法,二路苗刀,开阔了攻击面,提高了连击性。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08:53:55

眼为七窍之一。纳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细,悉云宵之高,尽泉水之深,皆光明之所及也。故眼为见性,能洞察万物,有不可思议之神妙。

练少林拳,运使各种兵器,一定要注意眼法。眼法,即打拳、练把、运使各种兵器,眼神与各种有形的准确动作、恰当配合之法。眼神者,精神贯注于目,即由二目充分体现身心手足,上下相印,由内到外,百骨百节,周身通灵合一之精神也。所谓“神聚于目”“形神合一”之为也。不仅少林如此要求,就其他各家拳术,亦无不强调重注眼法。

少林拳术之中,何以强调眼法?在战场与敌人交手作战,当然不能钝视无睹,而应视对方之动静如何。必须以目先注,将势审定,透彻清楚对方使的什么招,用的什么术,如何进攻,是头先来,脚先来,手先来,或高或低、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如何躲闪,怎样腾挪能千变万化,均必须清楚,了如指掌。所谓“其机在目”,“敌情预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此“破敌全凭一双眼”之说,在对敌交手作战中,起着克敌制胜的先决作用。

各家眼法,均有不同。关中派谓与敌遇宜先用眼光注其肩窝;洛派则谓凝视敌之手尖或器物之端;川黔湘楚等技击家,则谓须以己之眼光注射敌之眼光。此等之法,俱各有精妙自得之处,不能妄评其优劣,总以汇会诸家之长,而以锐利为最要。

少林之眼法,别具一格,与各家均不同。而不同的地方,在于平时的内功。内功为何?即解脱生死,心定神清,眼力到处,威如猛狮,锐若雄鹰,其妙境不可思议。至于注射之,点以敌之眼光为皓,手尖物尖不注自注。习自精熟,自能解悟,浅者不易知也。

歌诀如下:目为七窍之一,光明能视见。悉知云宵高,泉沙深尽变。光明皆可及,万物勤察观。

攻击防御拳,眼是观察员。与人一交战,二目要滚转。对方啥动静,眼官灵敏变。观其何以来,制敌则不难。

少林拳术眼法真,手足先导信报君。眼力到处猛如狮,锐若雄鹰威逼人。注射之点真妙绝,敌眼为晧来立论。不注自注手物尖,习自精熟解悟心。
-------------------------------------------------
今之谈拳术者,每每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地名,并元轩轾。至竞言少林而不言武当者亦自有故。按少林派之拳,门类甚多,名目亦广,辗转相传,耳熟能详。武当派则不然,练者既少,社会上且有不知武当属于何省者,此非予之过言也。浙之张松溪,非武当派之嫡传乎?迄今浙人士承张之绪者,何以未之前闻也?!近十年来,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少林武当之一隐一现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内外耶?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有刚之判?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
  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一日,山西宋世荣辈,以函来约,余因袱被往晋。寒暄之后,因问内外之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其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既系相生, 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与不通,於何分之?彼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极其弊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刚过燥之故也。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故呼吸能达下部。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子舆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余曰:“然则鄙人可谓得拳术中之内劲乎?盖气已下沉,小腹亦坚硬如石矣。”宋先生曰:“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余又问何以化之?先生曰:“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均,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乎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迨养气功深,贯内外,评有无,至大至刚,直养无害,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卷之放之,用广体微,昔人云:‘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气,非一太极?《易经》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余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势名称虽异,而理则一。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所见之不透,认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处处皆是诚中形外,拳术何独不然。试观古来名将如关壮缪、岳忠武等,皆以识春秋大义,说礼乐而敦诗书,故千秋后使人生敬扬崇拜之心。若田开疆、古冶子辈,不过得勇士之名而已。盖一则内外一致,表里精粗无不到,一则客气乘之,自丧其所守,良可慨也。宋先生又云:“拳术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余自审尚未能见身体力行,有负前辈之教训。今值江苏省国术馆有十八年度年刊之发行,余服务馆中,亦即两载,才识浅陋,尸位贻讥,故以闻之前人者略一言之,以志吾愧。
-------------------------------------------------
太祖拳法,相传,宁太祖赵匡胤靠此技打下宁朝天下,其拳法传于后世,立太祖门,称太祖拳。明戚继光《纪效新书》载:“古今拳家,宁太祖有三十二式长拳。”

    太祖拳法,于清康熙中期传入沧州。据拳谱载,一云游僧患病于沧州街头,被宁化收留,请医调治。僧愈后,为报宁公之恩,收其次子宁平为徒,授太祖拳法六年。宁平艺成,僧辞行留名顺元和尚,后人尊其为太祖门沧州第一世祖。宁平传子宁义德,义德昼习文,夜练武,十分刻苦,硬、软、轻、气四功于身。一日,几位亲朋聚于客厅饮茶聊天,一燕子打食喂雏,一块燕粪掉入茶杯,义德纵身一跃,抄住燕子。从此,他之武艺和和“ 燕子宋三”之绰号扬于街巷,向其求艺者也越来越多。乾隆四十七年,河南省开封习洪拳者邢殿帮来沧访宋,二人较艺,邢拜宋为师,并定居沧州。邢为人忠厚,天赋聪颖,勤奋刻苦,技艺娴熟,妙悟搏法,开门收徒传艺。其弟子王永贵,在沧州衙内任班头代守备,以大刀著称,在沧授徒众多。其徒郭魁元、王占海于光绪末年在保定设擂,未遇敌手。后去山西洪洞、大同、雁门教武,名震雁门关。白玉龙、董占芳曾在营口当镖头,任国栋任东北混成旅长,王桂林、邱三于清末任宫廷武术教习。清末民初,太祖拳法流传更快。张国祥、郭兆魁、孙福元在津授徒多人;王桂林任沧县民众教育馆武术教师;李德海、邱占魁在沧城及运河沿岸授徒很多,有 “沿河两岸太祖”之说。第八代传人盛玉龙,1998年已83岁,在锦州全国传统武术比赛获金牌。张宝山、李少甫、田德林、刘焕明、白万春、赵明江等。皆名扬乡里。李德海之徒马希岭曾任沧州市武协主席。太祖拳法至今已传九代。
    太祖拳法之风格独特,造诣纯正,套路严谨,动作舒展,招式鲜明,步法灵活,不拘陈迹,刚柔相济,虚实并兼,行拳过步,长打短靠,爆发力强。

    太祖拳法讲究实战,攻防格斗,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其劲力发挥于撑、拦、斩、卡、撩、崩、塞。拳谚云:“囚身似猫,抖身如虎,行似游龙,动如闪电”。其主要手法为:挑、砍、拦、封、闭、缠、扫、踹、弹、撩、钩、撞、绊、缠。交手时,讲求一胆,二力、三功、四气、五巧、六变、七奸、八狠。进身前,要“审势观察细留神,逢弱直冲入中门,遇强避锋绕步锤”。手步相连,上下相随,遇隙即攻,见空则扑。所用招式,非攻即防,虚中寓实,实里含虚,一式多变,借敌之力以制其身。
  习练太祖拳法,必首练所实之基本功。其基本功主要是“三型”、“五功”。“三型”为头、手、步,“五功”为臂、腿、腰、桩、气。各型各功,既有独立之要领和理论,又互为作用,互相制约。悟其奥妙,益于拳中。

    流传于沧州太祖拳法之套路,拳术有一路太祖拳,二路太祖拳,十八趟罗汉拳,遛腿架、遛脚式、八打二十式、太祖长拳、行步拳和十二趟弹腿;长器械有太祖棍、三节棍、少林棍、十二连枪、梅花枪、四门大刀、方便铲、双手带;短器械有梅花刀、梅花双钩、万胜刀、应战刀、青龙剑、二朗剑、双钺;对练套路有对打太祖棍、三节棍进枪、单刀进枪、大刀进枪、子母锤对打等。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08:56:11

 十八般兵刃,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其名称,始见于元曲。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水浒传》第二回:“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指的均是兵器。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五》:“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棉绳套索、十八白打。”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1)指“刀、枪、剑、(钅党)、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2)与(1)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3)指“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钅党)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钅党)、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3)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是近代练武者不善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十八般兵刃——刀

------------------------------------------------------------------------



 
  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许多为人传诵的英雄都与刀紧密相关。刀似乎成了文学家笔下的魔物,它既连累许多好汉背时落难、妻离子散,又为众多英雄添色增光。《粱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说的是青面兽杨志在汴京谋官未成,又身无分文,只好把祖传能“砍铜剁铁”的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在天汉州桥遇上京城有名的无赖“无毛大虫”牛二,于是围绕着这宝刀展开了一场扣人心弦的较量,结果杀死了那个无赖,宝刀辉煌地战胜了它的挑战者。再如《三国演义》所颂扬的蜀汉大将关云长,自桃园结义时打造了重82公斤的青龙偃月刀,跃马挥刀,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叱咤风云。那么,在我国历史上,战刀究竟是怎样一副面目呢?刀作为兵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青铜器时代,在战斗中用作护体防身和进行一些简单的格斗。进入西周以后,被更利于作战的青铜剑所替代。在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那动荡战乱的七年里,骑兵日益成为战斗中举足轻重的兵种,原来以击刺为主的剑已不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西汉时出现了柄端呈环形的铁质长刀,刀身一侧开刃,另一侧是厚实的刀脊,既利于尖劈,又不易折断。到了三国时期刀已成为军队中普遍装备的短柄格斗兵器具。人们更加注重钢刀的质量,精益求精。到了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骑兵继续装备钢刀,步兵的标准装备除了环柄长刀还有长盾,保持着汉刀的形制,还把刀环作成各种鸟兽形号称“大夏龙雀”。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由仁宗赵桢亲自核定,曾公亮、丁度等撰写的《武经总要》,它是中国古代兵器的百科全书,其中第13卷《器图》记载,当时的刀有手刀、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及笔刀8种。清代的军刀也有长柄大刀和短柄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西方势力侵入中国,清朝覆灭后西式长短枪普及开来,但与此同时仍有不少中国军队配备大刀。扩日战争时期,在长城沿线抗击日冠的二十九军就是用大刀砍杀侵略者,从而以“大刀片”闻名中外。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大刀成了鼓舞亿万人民奋抵外辱的号角:“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令人振奋的歌声,传遍长城内外,使敌人闻风丧胆。

十八般兵刃——斧

------------------------------------------------------------------------

  “程咬金的三板斧”是中国民间流传颇广的俗语。在文学作品中,程咬金性情暴躁。他手使一柄宣花大斧,劫皇纲、三斧定瓦岗,当了混世魔王。但这只是小说家言,其实,历史上的程咬金既不鲁莽,也不用斧。史书记载,程咬金又名知节,“少骁勇,善用马梢(一种长柄矛)。”是隋末农民起义的骁将之一。尽管文学著作和历史上大相径庭,但斧钺的确是我国古代战争中的兵器之一,其名又叫扬、刘、鈇、戚。斧,最早是作生产工具和狞猎工具使用的。人们先将石块打击碰砧,制成石斧,后来和弓箭一样成为战争的武器。到了汉代,斧钺多用钢铁锻造,在军队中使用。

八般兵刃——枪

------------------------------------------------------------------------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豪壮的《保卫黄河》的歌声,将我们引回到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艰苦岁月里,长矛——习称“红缨枪”、“梭镖”确是一件有效武器。矛(枪)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长久的品种之一。据《武经总要》所载,枪有九种名目,分别为双勾枪、单勾枪、环子枪、素木枪、鵶颈枪、锥枪、梭枪、槌枪和大宁笔枪。共同的特点是安有长的木杆,上端安刃,下端装鐏,直到明清时期火器较普遍装备军队发后,枪仍然是军中常备的格斗兵器之一。在《清会典图、武备》中所收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定的枪式就达成16种,如雁翎枪、虎牙枪等。雁翎枪刃长约定俗成6厘米,全长约2.3米;虎牙枪刃长约定俗成2厘米,全长约2.91米。这两种枪直到19世纪中叶才从正规军队中淘汰。   

  直到本世纪30——40年代仍是广大群民众用以抗击中外敌人的兵器。也正是从那时以后,矛枪就主要作为武术演练的主要器械了。武术器械用枪,多用韧性较强的白蜡杆制作枪柄,演练时既柔且刚,表现出步稳枪颤的特点。据目前有关武术器械的规范,枪的尺度至少要与表演者直立直臂上举时从脚底到指端的长度相同,枪的击法,以拦、拿、扎为主,要求扎出平直。此外,枪法还有圈枪、穿梭枪、劈枪、崩枪、挑枪、拨枪、带枪、拉枪、架枪、扑枪、点枪等。

十八般兵刃——炮

-----------------------------------------------------------------------

  中国象棋中,红黑双方均有两个“炮”。对弈时,此二子颇具威力,当头炮、卧底炮,每每出奇制胜。但值得注意的是“炮”的走法很特别,它可以在棋盘上前后左右,通行无阻,但吃子时,必须中间隔着一个棋子,令人费解。据说,现在通行的中国象棋定形于宋代,“砲”子,就是当时的抛石器械的象征。“砲”有一个用粗大的坚木做成的砲架,砲架上安上一个可以转动的横轴,再在横轴上因定一根或几根长长的绑缚在一起的木杆,这是砲的主要部份,称砲梢。砲梢一端连一个皮窝,另一端拴系数条砲索。施放时,先定好砲的方向,把石弹放置在皮窝内。然后每一二人持握一条砲索,一声令下,众人猛拽砲索,带动砲梢运动,把砲梢另一端的皮窝中的石弹,利用杠杆原理抛出,沿抛物线形式飞向目标,后来人们又用砲抛掷火药制成的火球和炸药,其威力就更大了。历史发展到了今天,现代攻击型重武器早已使用火箭炮、穿甲弹,乃至核武器、导弹,很难想象历史上曾有过用机械力、杠杆的原理抛掷石弹杀伤敌人时代,但它确实存在过,像划破黑夜晴空的流星,虽然最终悄然而逝,但也曾放过璀灿的光芒。


十八般兵刃——剑

------------------------------------------------------------------------



  在我国古代,特别是战国、秦汉战争史中,剑是步骑兵的重要武器。一些铸造精良的利剑深得帝王诸侯珍爱,故以“宝剑”称之。相传楚有龙泉,秦有太阿、工市,吴有干将、莫邪、属镂,越有纯钩、湛卢、豪曹、鱼肠、巨阙;剑作为一种实战武器,到了西汉,无论质量还是功能都达到了高峰,随即逐渐衰落,但并未消亡,统治阶级把它佩带于身,以别品秩高下;道家用它作法器,侠士凭三尺龙泉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剑自产生至今,已经历了三千多年,人们不断总结研究,创立了运剑之术。春秋时期,《越女剑》是对所阐述的理论是对当时剑术的总结。汉代著有《剑道》38篇,三国以后,剑退出了实战,遂渐由技击兵器演化为人们强身健体的器械,剑术也慢慢形成许多门户派别,各有所长,瑞彩纷呈,太极剑、武当剑、醉剑……在我们今天的武术宝库中,各占一席之地,仍是民族体育的重要比赛项目之一。

 
  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 在春秋吴越战争时期,吴国苦无适用的兵器,恰巧越国上了3柄宝剑,深得吴王阖闾喜爱,于是就派人命吴国的铸剑大师干将铸剑。干将从五大名山采来铁精,又从天地四方收集了金英。然后选天时,取地利,等待阴阳和畅、日月同辉之时,方开炉铸剑。正当成功在望之际,不料气温突然下降,至使金铁之精不能融化。莫邪于是翦下头发,截断指甲投入炉中,并指挥三百名童男童女合力齐心,装好煤炭,鼓起风箱。终于金铁之精熔化了,宝剑铸成了。一柄身有龟甲纹,他们称其为阳剑,起名为干将;另一柄剑身起漫理纹,他们叫它为阴剑,起名为莫邪。干将把阳剑藏起来,只把阴剑献给了吴王。事情至此还没有最后结束,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等书中,则以传奇的手法记载了干将铸剑以后的故事,只是把干将为吴王铸剑改作为楚王铸剑了。当初宝剑铸志之时,莫邪已怀孕临盆。干将对妻子讲:“我这次去献剑,凶多吉少,大王会杀我。你若生男孩,让他用剑给我报仇。”干将走后,莫邪果生了个男孩,起名赤比。赤比长大后,日夜思念杀楚王为父报仇雪恨。再说楚王自从杀了干将以后,日夜不安。一天夜里,梦见一个男孩要来报仇,悬赏千金捉拿此人。赤比只好逃进了深山避难。一边走,一边悲切地唱歌。恰逢一个外乡客走来,问:“你这么年轻,有什么伤心事,这么悲伤?”赤比答道:“我是干将、莫邪之子。楚王杀死了我父亲,我要报仇。”客人讲:“要报仇并不难,你把头和宝剑交给我,我替你报仇如何?”赤比豪不迟疑,拔剑自刎,两手捧着头和宝剑,交给客人。死后身体立而不倒。客人说:“我一定不辜负你的愿望。”赤比的尸体这才仆倒在地。客人带着赤比的头去见楚王,楚王大喜。客人说:“这是勇士的头颅,应当放到汤镬里烹煮,才能永除后患。”楚王按客人的话去做。过了三天三夜,那颗人头还煮不烂,突然,人头从汤镬中跳了出来,对楚王怒目而视。楚王来到汤镬旁,探头观望。客人挥剑向楚王的脖颈一抹,楚王的头颅随之落在镬中,两颗人头在汤镬中追逐厮打起来。客人也挥剑砍掉自已的头颅,落入汤镬。七天后,三颗人头全都煮烂,不能分瓣为谁。楚人只好将头骨分三处埋葬,造了三座墓,统称为三王坟。


十八般兵刃——戟

------------------------------------------------------------------------


  “吕布射戟”是三国时期颇具戏剧性的历史事件。三国时期的戟,都是钢铁制造的,戟体较长,前锋是两侧带刃的尖刺,由于有侧刃,所以除了向前扎刺外还可以横斫。在锋刺的一侧,横伸出一支向前弧曲的旁刺,称为戟支,即“小支”。因此,这种兵器兼有刺、挑、叉、钩、斫等多种功能,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在三国时期步卒和骑兵都以它作为主要的格斗兵器。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明确记有用戟战斗的事例出现于前七一二年。本世纪30年代,河南发现的青铜戟,近年河北藁城的发现,又把戟的出现提到了商代。值得注意的是到了北宋早已在战场上绝迹,已见不到这种武器,但是却有一种异形兵器称为“戟刀”,它有锋利的前锋,在一侧有一个月牙状的弧曲刀刃。正是在戟刀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与古戟的形状性能完全不同的兵器,那就是后世所称的所谓“方天画戟”。至明清,戟成为武术演练的器械以后,所采用的都是所谓“方天画戟”的形制,但有的在戟刺一侧设月牙状刃,有的在两侧都设有月牙状刃,有人将一侧有刃的称为“青龙戟”,两侧有刃的称为 “方天戟”。这类方天戟可安长柄也可装短柄,装短柄的演练时双手各持一戟,是为双戟。由于戟的制有单双、长短之分,练法也各有特色,但主要有剁、刺、探、片、压、带、勾、拦、钻、挂等。


十八般兵刃——鞭和锏

------------------------------------------------------------------------

             
  鞭和锏,都是中国古代以钢铁制作的手握短柄兵器,与刀剑不同,它们不是用锋刃去刺斩敌人,而是以砸击伤敌,因此它本身质坚体重。同时这两种兵器也与刀矛不同,并不是大量装备军队的常用兵器,常常是一些勇将喜用之物。《武经总要》中的铁鞭较粗,越向前越细,鞭端近尖锥状。鞭体与握手的短柄之间,有类似刀剑的卫手,但较小,仅比鞭体的直径略粗。这种鞭的尺寸、大小长短和重量随使鞭人的力量强弱选择,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是少数人使用的特殊兵器。在《武艺经总要》中还有一种形状更特殊的鞭类兵器,称为“连珠双铁鞭”,在一个不长的铁棒顶端,装有套环,套环上装有一节铁链,链端又联装一节短棒,短棒再装套环,又联装第二节短棒,使用时可挥舞链装的两节铁棒砸击敌人,也是颇为厉害的兵器。在今天的武术器械中,鞭和锏都各占有一席之地。鞭仍多为竹节形状,击法有捋、崩、砸、挂、挑、截、封、闭、架、挡、摔、掉、点、扫等。锏有双、单之分,一般以演练双锏的为多。练时要求猛、快。击法有上磨、下扫、中截、直劈等24 法。此外器械中还有一种多节的软鞭,常是九节鞭,不用时可以围于腰际,有人把它们与兵器中的鞭混为一类,其实它是与古代铁鞭根本无关的另一种杂兵器。


十八般兵刃——棒

------------------------------------------------------------------------


  说起棍棒,自然会想到《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他凭一条金箍铁棒,七十二变化,入地狱,上九天,十万天兵肝胆惊。后来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捉怪降妖,终成正果。我国古代,棍棒的名称很多,叫作杖、杵、梃、棒、棍、等。《武经总要》记载,棍棒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杆棒,(图)。为了加强杀伤力,在棍棒的端头加附各种坚利之物,就形成不同形制的棒。狼牙棒是宋代军队中常用的兵器。棍棒传至今天,仍是我们民族体育的瑰宝。在器械的技击比赛中,棍术讲求劈、崩、抡、扫、缠、点、拨、拦、挑、撩、挂。以凌厉的杀法招式,逐渐演化成了一套套强身健体的棍术套路。少林棍术——一套38式,主要招式有前后压棍、前后风扫荷叶、舞花棍、扫棍等。同属深沉刚猛棍路的“武松打虎棍”如苍龙击水,“大鹏展翅”、“铁牛犁地”、“乌龙翻江”、“旋风扫叶”等32式,大开大合,步法迅速。猴棍——“行者棍”则灵巧精绝模仿猿猴的动作惟妙惟肖。醉棍——又是另一种神韵,憨姿醉态,拙中藏巧。

十八般兵刃——铠甲

------------------------------------------------------------------------

       
  在种类繁多的兵器中,有一类兵器的用途恰好与其它兵器相反,它不能刺击劈射,杀伤敌人,却可以防止敌人对自己的杀伤,这就是防护装具——甲胄。它虽不能消灭敌人,但战争中却必不可少,因为它起到了保护自己的作用。如果战士在战斗中很快就被敌人消灭,那么杀伤敌人也就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甲胄在原始社会到现今演化成避弹衣一类,在军警防护方面始终有着极重要的地位。《金汤十二筹》一书中详细叙述了它的制法:用七斤棉花,缝制为夹袄并横直遂行缝紧,之后经水浸、踹实、晒干即可。它能有效抵御早期火枪弹丸的伤害。明清军队中装备的铁甲中比较流行的是一种锁子甲,是由金属环相互套扣,形如连锁,整体又相当轻软紧密,有较强的防护能力。由于新枪炮的普及,旧式铁甲已无法防御枪弹和炮弹的袭击。甲胄终于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成为博物馆收藏的对象。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现代战争的发展,新的“甲胄”又出现了,这就是钢盔和尼龙避弹衣。同时在武术比赛中,散打选手要穿戴护具,头戴护面具,胸、裆、腿等部位都有护具,也可算是“甲胄”的孑遣吧。

十八般兵刃——锤

------------------------------------------------------------------------


  现代的人们,对于“骨朵”这一名词,大家都会感到生疏,难解其意,但说起锤来,大家就知道是古代的一种兵器。锤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应该起源于原始人追赶野兽,敲砸果核的短木棒,而当这种木棒作为武器使用时,前端粗壮呈棒槌形的比起普通的木棒来肯定更为顺手。正因为如此,以后又出现了在木棒前端装上石质或铜质棍棒头的作法。自从《武经总要》记述了骨朵这一武器,这一名称就从那时起一直流传至今。锤,作为一种武术器械套路演练一直在民间流传。京剧《八大锤》所表现的岳云等四小将挥舞双锤击金兵的故事大家更是深入人心,津津乐道。


十八般兵刃——戈

------------------------------------------------------------------------


  戈——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在先秦时代也是最重要的兵器之一。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它就已经问世了。尽管它在汉代被其它兵器取代,但是它作为中国古代早期重要的兵器,其名称和形象在处于初创时期的汉字中却大量地保存下来,许多与军事、战争、杀伐、兵器相关的汉字,都少不不了有戈字做组成部份。于是在古书中,进攻性武器“戈”和防御性武器“干”(盾牌)的合称——干戈,成为武器的泛称,而“大动干戈”一词就是战争的同意词了。戈的出现可以说比汉字的发明还要早。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青铜戈,是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发现出土的两件铜戈,已经具备了这种我国所独有的古代兵器的基本特点,前有“援”,后有“内”,可以横安于长杆之上,援前有尖锋,上下有刃。使用起来可以用尖锋来啄击,也可以用两刃来推、拉(钩)。其中一件的形态还比较原始,外形粗略看去似乎像一把镰刀,但这就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铜戈了。据考古学家测定,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战国时代真是一个“兵戈乱浮云”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戈作为主要武器已发展到它的极盛时期。不但铸造精美、纹饰华丽,而且还有用黄金来错嵌纹饰的。戈在战国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但这也意味着它开始衰落,以至逐步被淘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古老的武器,被逐渐淡忘,唯有由戈字构成的有关战争的文字、言词还在千古流传。
 

十八般兵刃——火铳

------------------------------------------------------------------------


  从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的近四百年间,中国大陆,特别是中国北部大地上,到处刀光剑影,响彻战鼓号角。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人们争相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消灭对手的武器上,中国的兵器便实现了革新和发展,出现了具有现代枪械意义雏形的新兵器——火铳。火铳的出现,主要是火药的发明和使用。火药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爆炸物,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被认为是人类历史所起最大的发明。将火药用于兵器具的制造并投入实际战争,在我国也约开始于唐代。与火炮出现的同时,还出现了原始的管形火药火器——火枪。这些火枪都是以竹管或纸管做检筒,里面充填火药,作战时点燃筒内火药,喷出火烧伤迎来格斗的敌军。其中威力最大的突火枪,以大竹筒制作,里面装满火药,并安有“子窠”(最早的子弹)。战斗中点燃火药,先喷射火焰,在火焰喷尽之后,“子窠”随即发射出来,并发出像炮一样的隆隆声响。从突火枪的发射过程可知,它已具备了管形射击火器的三个要素:一是枪筒,二是火药,三是子窠。突火枪的创制,历来受到各国火器史研究者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运用射击原理发射弹丸的管形射击火器。当这种用竹筒制造的管形火器改用金属制造以后,就出现了一个从“金”字旁的新字来称呼它,但发音还近似“筒”的音,这就是“铳”字。火铳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器的一次突飞猛进的革命。实际上正是后代枪械的最初形态。总之,火铳是我国在元代延生的一种新式武器,是现代枪械的原始形态和前身,在当时世界兵器领域内和于绝对的领先地位。15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的火枪、火炮得到较快的发展,而中国的火药兵器却因长期陷于发展迟缓状态的中国封建经济,以及统治阶级的禁海锁国政策,没有在自己的故乡引起革命的变革。而当它传到欧洲时,资本主义新型生产关系的兴起,却使它发挥了革命的作用。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胜利,更促进了枪炮的改进和发展。到了明代中期,发明了火铳的中国不得不从外国舶来品中汲取养分,仿制了比火铳先进的“佛狼机”和“红夷炮”,以及单兵使用的鸟铳等,并制造了威力较大口径的火炮。使中国火器的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八般兵刃——弩

------------------------------------------------------------------------


  弩是在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远射武器,是搭箭引弓,蓄劲突发比弓更先进的武器。结构上增加了弓臂和机括。它的优越性在于,其一可以加大张力,射程更远。其二可以延长瞄准时间,命中率更高。还可以事先把弩弓拉开,等待时机多弩同时发射,使敌人措不及防。但与弓相比张弓慢,灵活性差,特别是对付骑兵,必须讲究阵法,方能克敌制胜。《孙膑兵法》所列阵法中多次使用弩,成功地将应用于实战,大败魏军,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马陵之战。
根据弩的特点,它最适合步兵的使用,成了传统的驷马战车的克星。一般士卒使用的弩有黑漆弩,黄桦梢弩、白桦弩和黄桦弩等强弩,也有臂张的跳蹬弩和木弩。还制造了绞车弩,威力也更大了。还有一个分支,那部是连发弩。宋代后期,人们开始把火药应用到了兵器具上,于是出现了用火药发射的热兵器。明清后期,在军队装备中部再难见到弩了。但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弩仍用于狩猎,射弩仍是这些民族的传统节目。到了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弩的结构更为科学化,已被奥运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十八般兵刃——盾

------------------------------------------------------------------------


   盾,也叫干。在我国古代,作为一种防身卫体的兵器,可以用来遮蔽飞蝗箭雨,近战肉搏时,士兵一手挥舞刀剑砍杀敌人,一手持盾护卫自身。我国最早用盾的历史,或可上溯到五帝治世的时代。战争把各种武器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盾也和其它兵器一样,经历了战火的锤炼,虽然仍用木板、生漆、皮革做原料,但形制变化较大。汉代武士还有使用过一种铁盾。清代的盾没有特殊品类,士兵常用虎头盾牌,长方形,木质髹漆,绘虎头纹,盾上部形如燕尾,这种藤牌用多年生长的藤条纺织而成,外髹油漆,圆圈的,中央突鼓,像一顶斗笠,又像一枚荷叶。盾背面有套索,或套于手臂,或用手持握,都很便利。藤牌轻便坚韧,又极富有弹性,刀砍不入,枪扎不透,还能抵御枪铳发射出的弹丸,非常实用。致命的弱点是最怕火攻。因无法抵御近现代火器的进攻,从战斗部队中退役了,但至今仍在国家安全部门的防暴部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武的武警战士手中,玻璃钢盾牌,熠熠生辉。在传统武术比赛中,“枪盾对练”,“单刀、盾进枪”等是技术比赛项目之一。



 十八般兵刃——殳

------------------------------------------------------------------------


  “殳”这个字,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已不被使用,可能不少人已经不认识它了。如果查一下字典,部可以知道,原来它还是一种古代兵器的名称。殳是一种长柄的用于击打的武器,它的前身就是棍棒。但区别在于殳在长柄的前端有金属制的“殳首”,有的下端还有金属的“鐏”。殳作为一种击打武器,比起戈、予、戟来杀伤力要略差一些,在战争中的使用也要略少一些。从古代文献和殳的实物发现,殳的仪卫作用甚至比其实战的用途更大一些。唐代以后的棒、棍等都是殳的演进。武术器械棍也同殳有着渊源关系。



十八般兵刃——弓

------------------------------------------------------------------------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战斗中,弓箭它一出现,就显视出了石斧、木棒无法比似的优越性,可以击中远处目标。恩格斯对弓箭的发明极为称赞,认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箭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我国的古书记载,弓箭是羿发明的,也有说发明者是挥、倕或逢蒙,但都与史实不符。弓箭的历史远比这些人所处的时代要早。古人“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做成简单的弓箭。以后又在木箭头上嵌入锋利的石镞、骨镞(箭头),在箭杆的尾端装上鸟羽。这样,稳定性更强了,杀伤力更大了。我们的祖先凭借观察箭等简陋而原始的工具,攫取食物,抵御猛兽的侵害,与大自然扩争,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唐尧时代的英雄羿就曾彤弓、素矢射落了九个太阳,得到了万民的称颂,被称为英雄汉代的弓是用斤来计算的,一张硬弓张力往往达斤,只有力大身强的人才能开得。唐氏逐渐制造出适应不同兵种需要,性能不同的弓箭。长弓用桑柘木制成,比较大,适合步兵使用;角弓用筋角制成,尺寸较小,便于骑兵在于马上使用。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08:57:44

唐拳,据传,系唐高祖李渊之三子李玄霸所创。李身雄力猛,武艺高强,随其父兄灭隋,立下汗马功劳,故将其习用拳法定名唐拳。
  清乾隆以前唐拳之传系,实据无考。乾隆二十五年(1760)左右,直隶(今河北)大名府武士李天祥,因被官府抄家而流落南皮县城北桃园村,被富户侯府收留,充作护院。李在桃园村留居较久,以唐拳授徒众多。刘芳(字福安,南皮翟官屯人)、韩云飞(南皮祁家洼人)、孙胜(字全城,山东临清人)为李之三位高徒。后分为三支,除。在本地传艺外,并在河北、山东、上海、吉林、湖北授徒多人。光绪年间,唐拳勃兴,南皮及泊头、交河等地,训练场地五十多处,习练者千余人。当时,出现了“百里无敌手”的田克明,善于“白手夺枪”的郝丁辅,人称“姜氏大刀”的姜贵等。民国初年,唐拳更盛,本地习练者近两千人。高大楞、耿金昌、王玉枝等侠肝义胆,民族气节高尚,成为唐拳的杰出人物。
  唐拳至今已在沧州流传十代,当今习练者一百六十多个村镇,三千多人,主要在南皮县乡村。
  唐拳演练,姿态舒展,快速雄健,朴实无华,刚柔相济,招法多变。
  唐拳讲求实战击法,招术既具防身自卫之技艺,又为强身健体之良术。但由其击法激猛劲速,习练规则十分严格。要求德术并重,练时心静寡欲,食饱酒后不练,任意造作不练。遵其规成其器,不遵规有害己。
唐拳之刀、枪、剑、棍、拳,以拳为本。其基本功包括腿功、腰功、 臂功、桩功、平衡、跳跃、旋转、跌扑、滚翻、冲推、弹踢。
  唐拳之基本拳法为四击、八法、十二型。四击为踢、打、摔、拿。八法为手、眼、身、步、精、气、力、功。十二型为猫窜、犬闪、兔滚、鹰翻、虎扑食、马奔槽、蛇吐芯、猴献桃、鸡啄食、鹤击群、蟒翻身;龙探爪。要求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步赛钻,精神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要纯。拳歌云:“练功先站桩,大顶增力量;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死力不足贵,活力最为高”。打要准,定要稳,发要匆,变要快,闪要巧,要讲勇、猛、奸、毒、狠、急、快、变、利、巧。
  唐拳之应用,称为一擒拿,二封闭,三闪避,四散打。以上四法,分上、中、下三盘。上用搂、打、腾、封、撕、锁、缠、抓;下用踢、弹、扫、挂、端、跺、提;中用推、挑、托、扣、闪、展、刁、拿。先见敌方虚实后进招,逢强智取,遇弱生擒。
  唐拳之兵刃,分长、短、大、小、软、硬、带尖、带刃、带钩、掌刺各类,又各有所长,用法多变,各具哲理。讲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巧。长器械以长见优,短器械以巧取胜,重器械以力得实惠,短器械以巧破千斤。
  唐拳的代表套路有:十路弹腿、六趟唐拳、单溜腿架、双遛腿架、青龙拳、五虎拳、关东拳、小式拳、三趟飞虎拳、对打青龙拳;六合单刀、雁翎单刀、三合剑、八仙剑、钟馗剑、梨花枪、春秋大刀等。
---------------------------------------------
 天罡无形拳在技击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式正招简,劲力刚猛,气摧劲厉。

  天罡无形拳既有外家拳法的勇猛刚强,拳势激烈,攻守凶猛的特点,又有内家拳法的柔和轻松自如,以柔制刚,取势轻灵,顺势拧靠,似流水行云的特点。在实战技法上,要求动作快速连贯,气摧劲厉,以求战之能胜。如“饿虎撞山”一式,此式是天罡无形拳套路中“龙虎十八式”拳术中的一个招式,该式歌诀是“饿虎撞山脚为主,追步长身拳急攻”。设对方用右拳向我迎面击来,我用左手上架其右拳,对方左拳跟着向我腹部击来,我急用右虎爪向右下方刁带其左拳,提右脚直蹬对方膝盖骨,随机向前滑步带动全身,右拳直击对方胸部或腹部。拳势要连贯,沉稳,迅速,攻法坚刚。临场应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2、以柔制刚,化中进势,顺势拧靠。

  在临场应敌时,顺对方击来之力,引进落空,将对方的力量由大化小,使他攻来的方向由证化斜。用我柔和的力量,走翻拧转,顺势拧靠,并顺着他的力量和方向,将对方击倒。如“龙虎十八式”中“乌龙盘柱”一式,此式歌诀“乌龙盘柱随腰绕,手脚齐动将敌摔”。设对方用右冲拳在我背后向我击来,我用右手接住来拳,右脚斜上步,左转身,身体靠向对方,提左脚插入对方背后,阻挡对方双脚,左掌按于对方胸部,我松开对方右手,左拧腰送胯,左掌用力向对方胸部按去,上下相对用劲,使对方后仰出去。拳式以柔克刚,化中进式,攻防并用。

  3、阴阳互变,刚柔相济,长短互用。

  在实际应用中,天罡无形拳讲究阴阳互变,相克相生,刚柔相济,内外协调。既要有放长击远,硬攻硬进,攻势凌厉,勇猛刚劲,刚里含柔,攻防分明的风格,又有牵、带、缠、挤、靠,逢刚避过,逢虚则入,粘身方发,借力打力,巧运弧圈,走翻拧转的方法进行运用。天罡无形拳讲究远来手、脚配合,手打脚踢,对方攻来时手脚相随,手领脚发,脚出手到,攻中有防,防中寓攻,变化巧妙。在对方近身时,运用避强击虚,顺势拧靠,沾粘连随,指掌当先,随机应变,窜、蹦、挨、挤、靠、推、管、插等以短制长,动作连贯,两环叠击,制敌于一抬手,一插脚之间。

  总之,天罡无形拳的技击特点不止这些,此拳以实用性为基础,在技击上不仅包括了战术中的踢打、拿等技术,而且发挥了头、肩、肘、膝等部位。是一套结构清晰,朴实简练,实用性极强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一个拳法。

天罡无形拳拳谱

天罡无形拳,世人摸轻看。

溶化诸家法,自成一家拳。

一变对万变,一法迎万法。

阴阳心中藏,无极战八方。

气至丹田发,周身似一家。

舌舐唇上腭,气摧力相随。

柔似云飘行,刚如雷电鸣。

远来手脚迎,手封脚踢蹬。

上踢胸肩头,中踢腹胸肋。

下踩脚面骨,踢脚把人伤。

近身随腰绕,拧靠把势进。

化力借力打,摔跌在运巧。

巧用阴阳理,刚柔互相济。

龙行之莫测,虎行之雷鸣。

此拳莫轻看,无德莫与传。

悟出其中理,奥妙法无边。

防身御敌胜,健体人坚强。

熟理拳中法,任君走天涯。
-------------------------------
吞吐拳发源于江西上饶地区铅山县的鹅湖寺,为该寺方丈大义禅师始创,是用以保寺的一种拳术。何谓吞吐拳:吞者退也,消也,化也。表面看来全属守势,只防内外上中下五门,与攻无关。实为诱敌或避敌之手足(步)法。泄其劲,伺其隙。]

吐者进也,发也,攻也,即前伸为吐,乘敌之虚,用手或足伸进(击)之,吐主刚。

吞吐相连,出没变幻,令彼感觉高深莫测而无方。如与彼试手,不能测其技之如何,恐受危险,必吞吐而急吞,看彼所出手法,腿法,宗法如何,然取之标准、用之宗法。

吞吐拳在技击上突出吞吐连环,刚柔相济,虚实无定,应势而施,灵活多变,见招使招。出手:冲、砸、推、叉、托、劈、刁、滚、封、缠、扣、压。法法连贯,拳无空击,手不空回。出腿:弹、踢、点、蹬、勾、绊、绞、撩、扫、摆、捉、骗。腿似利箭出弦,变幻莫测。有时动作轻缓,犹如“彩凤回巢”,手沾脚绊,借力生力,顺势力导。有时动作快速敏捷,犹如“饿虎下山,拳打四周,脚踢八方”,它既有自己奇妙的技击之长,又荟萃江西南拳其它各派的格斗精华。技法全面,攻防严密,动作紧凑,练用结合。

吞吐拳流传的套路较多,除拳术外,尚有刀、枪、剑、棍、拐、棒、铁包(又名拳心)、拳针、板凳、铁尺、短杆等器械。其中“短杆”为吞吐拳所独有,杆长三尺,用金属制成,杆身圆形,头呈尖咀,握手处有护手盘。主要方法有:刺、劈、斩、砍、崩、点、格、架。械身轻巧,使用方便,前蹦后窜,左避右闪,灵活自如。故颇为群众所喜爱。习者甚多。

吞吐拳诀三首

一.             吞吐手,吴拳开祖“大义禅师”口,先师足,后文手,足分反顺察敌走,手看虚实心勿抖。柔莫轻防刚勿揣,先吞后吐应势对。近身沾打虎蹬山,推托封绞冲砸缠,轻轻捷步过海洋,吞吐手脚最难挡,吞无影,吐无踪,重从客,诸法熟练妙无穷,手足联欢常吞吐,心神意悟得其故。

二.             吞吐手,霸王擎天手,左吞手,右吞手,伏地乱挂又一肘,仰打眉梁急战火,绞步封肘冲砸手,降龙伏虎身一动,一吞一吐锁咽喉。彼长吾长残更残,双龙入海势难挡,封逼当头如拿力,浮身制远况下挡。开彼步,脱吾身,吐吾手,抽步足蹬连三肘,一刹功夫仰扇手,吞吐连环霹雳手。

三.             吞吐手,吐步吞手彩凤入巢手,上吞手,下吞手,连步刮扫跑虎手,一劈刁滚即一肘,懒猫洗脸六大手,五雷贯顶顶吞吐肘,老虎钳喉两爪抖,蹄步飞剑斩三猴,青龙按宗记心头,若封门,吐步急,戏珠手,偷桃摘茄吞吐手,弹扫点蹬把宫闯,吞吐连环打霸王。

吞吐拳共有十二大手法,其名为:

攀缘虎形手回环螺旋手

乳斜刹拳手柳叶子午手

瞎子爬山手海底寻珠手

彩凤入巢手刮步抱虎手

偷桃摘茄手一刹仰扇手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08:58:48

天然智通拳,为泊头市许智明(大成拳名家王芗斋赐名余生)应王芗斋嘱托而编创。斯术使灵感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而谓之“通”,故名天然智通拳。
  许之父许天元,清末民初时从戎。曾从师郭云深习形意拳,又从师黄广祥习少林拳,同王芗斋交谊甚厚。宣统年间,于云贵客遇司空氏,得心灵、洗髓二法。许智明自幼从父习武,又得王芗斋传授大成拳。青年时,于津随邓鸿藻习通臂拳,兼习太极拳、八卦拳和拳击等术。
  天然智通拳具技击与养生之特性,必内外兼修,训练心理与肢体,使心理与肢体各器官性能以至细胞代谢之协调,无不及之外,自身与外界达到高度统一,使之既具技击之力,又有益寿延年之功。此拳法,取太极之定法,形意之直法,八卦之变法,通臂之柔法,南拳之活法,少林之迅法,武当之奇法,以及其他拳学之妙法,并吸取国外长于技击之负重、柔韧、弹跳、耐力、速度、条件反射等科学劲力揉合于一体,以天体旋转绕行之法规,注重肢体(生理)影响心理,心理反射生理(肢体),达到自身有效控制外界之本能。
  此拳之劲力,首要心理与肢体互相稳定,即有效把握自身重心在非常状态下,不断调整使之平衡,求得与外界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杠杆力)。如离心力、向心力、曲线力、螺旋力、滚动力、磨擦力、冲撞力、分力、合力等,均由作用与反作用力所派生。其力了然,可达胆气放纵,功力纯笃。动时可发挥已身之之最高特能,以一变应万变;静则可以养生,以颐生年。
--------------------------------------------
文圣拳,又称“杜家拳”“五步架”“神拳”“长寿拳”等。据传说,唐朝末年赵匡胤等兄弟数十人上山拜师学艺,功成下山之前,师父将其各自所得拳法取名相别,赵匡胤所习拳取名为老洪拳。赵家王朝覆灭之后,其后代为了避免抄斩杀戮而再图霸业,便躲进深山研习武功,并且改名皋南国。他拜一道人为师,得到文功静坐之法。取祖传老洪拳中的精华动作与文功相合,发展演变为文圣拳。“文”字取意于文功静坐之法,“圣”字显其拳理高深。

乾隆年间,山东冠县文武双进士杨四海,文圣拳功力极深,后被诬告发配西藏。当时,杨的弟子中唯有嘉祥县的杜宏信随师前往西藏。当时,精心照料师父,深得杨的钟爱,独得文圣拳真传。后来杜宏信返回家乡广授文圣拳技艺,使文圣拳得以流传。杜去世后,弟子们为了纪念他,将文圣拳称为“杜家拳”。

文圣拳动作稳健,无窜崩跳跃,五步之距就可练拳,于是人们又称之为“五步架”。

清朝末年,朝政败落,“反清复明”成为许多文人武士的愿望。文圣拳中的有志之士聚会时,总是先烧香敬神,继之则习拳练武,于是天长日久,燃香习武渐成规矩,文圣拳由此被称为“神拳”,又因为文圣拳门中长寿来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步松”的说法,故人们又送他一个雅号叫“长寿拳”。

文圣拳以古代阴阳无形变化的原理为拳艺指南,有文功和武功两部分组成,文功即静功,武功即动功。

文功主要是调息,入静,养气,练意,为功法拳法之根本。方式有静坐。侧卧。仰卧。站立等式。

武功,主要是练形求法,动作中将讲究阴阳变化,刚柔含展,伸筋拔骨,以意引气,以气催力,气到力到,意气力结合。方法上讲究:粘沾连挤推托靠钻等。
------------------------------------------------
巫家拳是主要流传于湖南的拳种之一,由巫必达所创。巫必达(1715—1812)福建汀洲连城人,少年时习福建地方拳,青年时出门学艺。清嘉庆年间,在湖南湘潭、株洲一带传授巫家拳。巫家拳在当地的主要传人有李大魁、冯南山二人,他们在演练风格上又有鹰形和虎形之分。李氏习低马,稳扎稳打,冯氏练高桩,疾弛巧取,后人诗云:“冯氏鹰凌李虎形,高桩低马各相宜。想是因材好施教,苦心留于后人疑。”

巫家拳主要分布在湖南湘潭、株洲、长沙、湖北黄石、武汉等地。

巫家拳交手不离七孔埋伏(即保护头部),丁不丁,八不八(指步型为不丁不八步)。手打三分,脚进七分。以勇为先,不避生死;乘空而进,见隙必攻;手进身进腿亦进,意动气动劲亦动。一要练,二要健,三要起手心不善;容情不起手,起手不容情,稍有容情手,便是愚儒人。

巫家拳进攻手法有六肘、八拳、十二掌,击法有冲、点、劈、搁、抹、扣、盖、撞、卦、托、叉、霸、缠、推、拢、拿、提、穿、搂、锁等。基本桩势为胛剪桩(又称长三桩,柳叶桩),其桩不同于虚步也不同于三体式,要求猴胸猿背,圆裆护腿,松腰紧腹,劲发丹田。其中六肘包括:擂肘、搁肘、扁肘、滚肘、摇肘、撞肘。八拳有:黑虎大,小长拳,三门罩拳,连环罩拳,肘子攀登,太子金拳,三珠炮拳,通背拳。十二掌即为三门掌子,吊手掌子,分寸掌子,封面阳手掌子,连环掌子,准手掌子,架手掌子,满面胡椒掌子,偷路掌子,偷路掌子,塞河掌子,步手掌子,双掌子。

巫家拳拳架紧凑,刚不外露,势势相连,环环相扣,无明显停顿,套路多直线往返,有“拳打卧牛”的特点,无跌扑,滚翻和跳跃动作。
---------------------------------------------
心意六合拳,创自山西蒲州姬龙峰。先生约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享年八十有余。生前“技勇绝伦”以枪创拳,计十二大势,拳艺历经三百余载传演至今,声名显赫。其流派分呈,风格迥异。

  心意六合拳河南一脉,又名十大形、手洞尘技。始祖马学礼,约生于1775年,卒于1790年,洛阳马坡村人,其身世不详。师南山郑氏,艺成后返乡,设官执教,所传仅限回族,外界难窥其门。传人有马三元、张志诚、马兴等。

  马三元,清道光年间繁城县人,精拳技,人称“神拳”。据传当时远近与之较技者,死伤不下数十人。因性情暴烈,后患精神病致死。其技艺四把捶(二十八式),目前在河南中部仍有流传。

  张志诚,南阳县人。得马学礼之传,一生严守门墙,极重体面。所传学子中,得其真传者仅外甥李政一人。

  李政,鲁山县人。幼从张志诚,艺成后曾长期任镖运护卫之职,其技艺刚柔相济,出神入化。

  其友张聚,营斋馆业,与李政交往甚密,后李政遂将记忆秘授与之。张从李学艺后,传于其子小名老格儿。老格儿15岁技已有成,与之比试者多败北,惜弱冠之年不幸早逝,今河南周口武术界忧谈其轶事。张聚艺业后由其外甥买壮图与之继承。

  买壮图,鲁山县西关黑虎桥人。生于1829年,卒于1892年,幼从舅父张聚学艺,悉得其真,晚年艺臻化境。创“买式四把捶”,将原有二十八式精减,仅留四手,今广为流传。尝以鸡形步与人试技,发人丈余。因经营皮货业,往来于鲁山,周口等地。一生收授弟子众多,诸如安大庆、袁凤仪、丁兆祥、李海森等。

  李海森,郏县人,买壮图之表弟,其生平履历不详,技艺下传袁长青—袁洪亮—于化龙。

  丁兆祥,河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清真寺阿訇。因买壮图经商途径舞阳,入寺礼拜得以相识,慕买公技艺精纯拜为师者,其技后传外甥吕瑞芳(兼得尚学礼所授)先生曾示范整理有《买壮图式心意四把捶》文稿发表,其间图文并茂,可视其风采。

  袁凤仪,周口人。除师承买式心意拳外,亦精汤瓶七式。传人有尚学礼、卢蒿高、杨殿青、宋国宾等。

  卢嵩高(1874—1962),河南周口人。26岁任得胜镖局武师,中年曾往蚌埠,与师弟宋国宾同理镖业,后经南京留居上海,三十年代迫于生计,以授徒为业,一时间颇负盛名。所传拳艺与早期相比,多有增益。从其学者有解兴邦、孙少甫、凌汉兴、张兆元、罗时茂、于化龙等数十人。

  安大庆,字善卿、陕西西安人,回教阿訇,师买壮图学拳,买亦从安习教义。一生足迹所涉陕、豫、川、鄂、从其学艺者众,得真传者只宝鼎一人。

  宝鼎,字显廷,生于1865年,卒于1942年,古城西安市小毗园人。自幼勤于读书,才华出众,青年时,即拜师十余人,学武艺大庆嘉其志收为门徒,技甚精。壮年从戒,民国元年(1921)驻军顺庆府(今四川南充)1921年冬,于四川三台县,创办“潼川积健武术社”至1934年期间,曾免费收授会员五百余众。1936年前后,分别著有《内功十三段图说》、《心意拳谱》在陕西出版,惜非卖品,流传不广。自此,河南心意六合拳南阳张志诚一脉拳技,在卢嵩高,宝鼎二公的大力宏扬下,蜚声海外,发扬光大。

  另有河南心意六合拳洛阳一枝,经由马学礼的外甥马兴(1755—1845),字鸣佩,与以继承。先生曾任四品军职,所习之技为定身拳、玄妙拳各三十二套(后者似已失传),马兴生前曾将定身拳精华摘出,集成拳路,名为“百花点将”,一生收徒甚众,尤以马梅虎技优。马梅虎(1805—1924),幼承父艺,广传拳技,传有刘万义、权天才、金乐等人,其中刘万义下传马梦洛—孙顺福—孙永恒、黄新铭等。惜此术目前仅见流传于洛阳东关、北窑、马坡、塔湾等地。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08:59:51

杨家枪,戚继光《纪效新书》载:“枪法之传,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推祟备至。”何良臣《阵纪》载:“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宜,锐不可挡,速退不能及。而天下无敌者,推杨家梨花枪法也。”而杨家枪何人所创,创自何时,无据可考。清康熙时,山东牟平县马某与戚继光同乡,向戚家军内杨家枪传人习得此枪法。某年马至献县访友末遇,时逢献县发生一大盗案,县衙差役视马非本地人,将马逮捕入狱。因无证据,县令令其取保释放。北街崔某,磨面炸油条为生,为人慈善,将马保释,留居养伤。马见崔喜武,伤愈后,为报崔恩,将杨家枪法皆授之。崔传本县田庄刘安,刘传本县杨家庄杨福寿;杨传本县砖·瓦窑村杜清泉,杜传本村杨月波,杨传县城冯广友、郭建立,并授艺于天津塘沽,塘沽武林界称杨月波为“大枪杨”。
  杨家枪法之特点,《纪效新书》曰:“杨家之法,手执枪根,出枪甚长,且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进其锐,退其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故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信其然乎。”最绝妙之招是“在一得手后便一戳,如转圆石于万仍之山,再无住歇,彼虽习艺,胜我几倍,也不用怕。”“他一失势便无再复之隙。”戚继光授此枪法予戚军将士,收效甚佳。
   杨家枪法用在两足,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合而为一,周身成一整劲。
   杨家枪之基本套路,单练有常合枪32式,对练有24式,八母枪、六合枪、散扎拔萃等。
--------------------------------
阴手枪,其持枪方法,前后手虎口相对,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故名。枪之长度,因人之身高而异,一般七尺左右。枪的前端曰枪,后端曰棒,枪棒互用,三盘齐攻,俗称铁扫帚。
  据传,阴手枪创自明代,系李家短枪、孙家阴手棍与少林棍法相结合之产物。阴手枪传入沧境,约在清嘉庆年间。当时有一化缘包姓和尚至高阳边家务村,一称赵贤之富户将其接至家中,留居八年,得阴手枪真谛。赵传本村李占奎。李占奎聪颖苦练,枪法精,曾在天津港树旗授徒,有名气。
  肃宁县北白寺村尹春长,有田十亩,并不富裕,却被盗寇抢掠 一空。尹立志自练拳脚以制盗寇。父见其刻苦志坚,遂请李占奎为 其师。李见尹家为人忠厚,教以拳术。三年后,尹在野外练拳,李路 过此地,见尹功法大进,而枪法却是慢动作的“老骨庄”。自己认为 已年迈,应将阴手枪之精髓授于后代,又认为尹春长为人正直,遂 遵师祖之规,择徒授法,宁少勿滥,选尹春长为徒授其全技,并再嘱其不可外传,传三世未出一村,每世一、二人。第四世尹炳武,系肃宁县体委武术教练,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他冲破师训,视阴手枪 为祖国宝贵文化遗产,努力传播。
  阴手枪疾如暴风骤雨。枪里加棒,枪棒相合;枪不离棒,棒不 离枪;以枪引力,以力引枪;枪随力走,棒响枪去;力随枪转,灵活多 变;忽阴忽阳,忽左忽右;忽使棒打,忽用枪扎;虚虚实实,迷人耳 目,“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使对方顾前不能顾后,顾左不能顾右。 此乃阴手枪指东打西,指上打下,招式无定,妙不可测之独特击法。   阴手枪之套路,有单练亦有对练。单练套路有:春秋枪三趟、五虎断门枪、金锁连环枪、八封连环枪。对练套路有:捕子枪和挑子枪。其枪有十八枪法:搬、摆、挡、挫、勾、挂、攉、挑、崩、扒、滑、拿、劈、打、砸、盖、乱、扎,互相变换。此外,尚有十七种看家枪法,十三种倒把,三十六路逃枪法,三支出手法。
----------------------------------------
翻子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优秀拳种,在明代名“八闪翻”,后俗称“翻子拳”,“翻子”。

明代爱国将军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说:“古今拳学,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八闪翻。。。此亦善之善者也。”又说有的拳术则“ 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八闪翻和后繁衍出各翻子流派,就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的弊病,而均采用“上而翻下,下而翻上,首尾相顾,前后兼施”的翻转技法和“前、后、左、右、上、下、中、双”的八种闪翻技法。翻子拳称作“八闪翻”的拳名,就是它有“八个”“闪”“翻 ”的技法特点而定名的。

鹰爪翻子拳是八闪翻繁衍出的一个流派,它以翻子拳的八个闪翻技法为基础,吸收少林拳术“岳氏散手”的擒拿技法和鹰爪功法的刁抓擒拿的手型、手法,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有“鹰爪”手型特点的翻子新拳种。

翻子拳,河北流行较广泛开展,京南保定地区更为盛行。安新县李树园李耕耘、雄县国隐东、董宪周、刘士俊都是清代晚期的翻子名家,名扬京城,威震京南。

刘士俊,雄县孤庄头村人,艺传多人,获其全艺者为其族孙刘有成,刘有成再传李林庄陈子正。陈是刘有成有外甥,坚持十年勤学苦练,终于技娴艺精武功大成。

年方弱冠时的陈子正亲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目睹外寇烧杀抢劫,义愤填膺,遂立志:“发扬武术,重振国威,抵御列强,卫国护民”。

陈子正学艺后期就萌发了以翻子的“翻转”为基础,吸收“岳氏散手”擒拿技艺和“赢爪手法”的精华融为一体的武艺。其师刘有成积极支持。1916年陈子正应聘在齐齐哈尔学校任教期间,开始了整编的思考。1919年又应聘到上海精武会任教,先授翻子拳,后发现学生喜欢技击突出和形象优美的螳螂拳术,陈即开始正式整编“鹰爪行拳”,经多年实践整编出来后,精武会开办了“鹰爪翻子班”。十个套路的行拳经陈国庆又补充二路,发展为十二路鹰爪行拳。陈子正后又整辩出五十路“鹰爪连拳”,但在精武会没教完,于“九、一八”后愤日侵华就辞职返里了。

陈在家乡患病直至1933年病卒前继续对“鹰爪连拳”反复试验修正、补充,并新编了二十余路连拳传授予陈国庆。

鹰爪翻子拳的主要内容是鹰爪行拳和鹰爪翻子连拳,简称“鹰爪行拳”,“鹰爪连拳”。而“连拳”又是其最基本的代表。

器械套路有六合枪、梅花枪、杆子、齐眉棍、关羽刀、六合刀、梅花刀、八仙剑、青锋剑、各种器械对练、杨氏八母梨花枪、群枪、黑鹞子枪、三步枪等。

此拳术的技艺内容和主要技法有:抓、打、擒、拿、翻、崩、挤、靠,和高挑、低压,翻崩,滚砸,蹿跳,搂抱,勾挂,撑趟,抽撤,连环腿。

主要手法有一号、二拿,三降,四守;粘衣号脉,分筋错骨,点穴闭气。

在使用技法时讲究阴阳,里外,上下,软硬,,长短,快慢,真假,虚实等八个方面。但要求以攻为主,攻防相配;以刚为主,刚柔相济。同时要求,手要快,眼要明,身要灵,步要轻,引对手,打拳心,出入有门,进退有法。

在技击时,战术上注意“借彼之力,顺彼之势,制彼八害,战彼四虚”;彼势过我不急,闪展腾挪找间隙,乘隙强击留余地,变化多端方倒彼。要取胜对方,必须具备一胆,二力,三转,四志,五眼,六合。

此拳术的特点风格,出手有拳掌打,回手用鹰爪抓,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特点是快,翻,变,连,抓五字,突出的是翻和抓两字。

“快”要求打要快,闪要快,变要快,以快为主,快慢结合。

“翻”要求前后左右上下中双的八种闪翻法的见机使用。

“变“要求变化无常,神妙莫测。

“连”要求招招相连,浑然一体。

“抓”要求见机就抓,抓住不放,分筋错骨,降服对方。

此拳术以刚为主,刚柔相济。是采长拳翻子的以刚为主的劲法和短拳翻子的刚柔相济的劲法,两种劲法融为一体更利技击。鹰爪力的劲法,也是以刚为主,刚柔相济。所以鹰爪翻子拳术的劲法是将长拳翻子、短拳翻子、鹰爪力三种劲法,浑为一体,溶于一技的劲法。

该拳术在劲法上讲究阴、阳、刚、柔、弹、寸、脆等七个劲。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劲法。如掷人与擒拿肘靠,纯用阴脆二力,抓用寸力阴力,打用阴阳刚弹寸脆六种合力,翻崩用弹力,分筋错骨用阴寸脆力,沾衣扪脉用阴柔合力;若一号、二拿、三降、四守,用阴刚力等等。

总之,七力混合,才能应用,七力变化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多大的气力也是“拙劲”,在技击时是难以取胜的。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12:17:38

瑜伽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 瑜伽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它产生于公元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瑜伽也是印度先贤在最深沉的观想和静定状态下,从直觉了悟生命的认知。瑜伽修持秘要是理论和实践互相参证的法典。

传说古印度高达8000米的圣母山上,有人修成圣人,亦有人成为修行者,他们将 修炼秘密传授给有意追求者,因而沿传至今。

瑜伽修持者开始只有少数人,一般在寺院、乡间小舍、喜马拉雅山洞穴和茂密森林中心地带修持,由瑜伽师讲授给那些愿意接受的门徒。以后瑜伽逐步在印度普通人中间流传开来。

而今的瑜伽,已经是印度人民几千年来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人体科学的修炼法,再也不是只限于少数隐居人仅有的秘密。目前瑜伽已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印度有很多专门研究瑜伽的学校。

瑜伽有他一套从肉体到精神极其完备的修持方法,当今的瑜伽不仅只属于哲学和宗教的范畴,它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千年不衰,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瑜伽的修持者在深沉的静坐中进入最深层次时,就会觉醒人生自性与生命的至善境界,从而获得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的结合,唤醒内在沉睡的能量,得到最高开悟和最大愉悦。

瑜伽一词源于梵文音译,有结合、联系之意,这也是瑜伽的宗旨和目的,是为达到冥想而集中意识之义。可究竟是什么同什么“结合”呢?其实瑜伽是为指明人类本能从较低到较高的“结合”,用同样方式也可从较高到较低的“结合”或同自我结合。这也意味着与最高的宇宙万物之灵相同化,使自己从痛苦和灾难中获得解脱。

瑜伽的修持方法,能把散乱的精神集中并使之平静下来。瑜伽修炼首先着眼于身体的强健,然后要求身心融合为一。在此基础上,引导修持者进入无上完美的境界。在瑜伽修炼过程中,修持者逐渐深化自己内在精神,从外到内,从感觉到精神、理性,而后到意识,最后把握自我同内在的精神融合为一,达到天人合一。

瑜伽把人们从愚昧无知引向智慧。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的无知,致使身心承受焦虑和苦痛的折磨,使人们多种疾病缠身。通过瑜伽的修炼,可把人的愚昧无知变成智慧,疾病也从此痊愈,身心一年比一年健康。

瑜伽阐述的方法,是从愚昧和幻觉中苏醒,使心理的灵光主宰自己。

瑜伽学说提出的准则和建议,不仅可以帮助病人康复,而且使人更健康。

瑜伽学说反对强加于人,它主张未经检验的东西不可轻信,也包括瑜伽本身。学瑜伽必须经过自身的体验来领悟真谛,是让修持者自愿地来试一试,选上少量几段 姿势,通过一二个月实践之后再对瑜伽做出判断。

瑜伽的修持方法分八个阶段进行:

道德规范:道德首要。没有道德任何功法都练不好。必须以德为指导,德为成功之母,德为功之源。瑜伽道德基本内容:非暴力、真实、不偷盗、节欲、无欲。这是瑜伽首先要求修持者遵守的道德规范。
自身的内外净化。外净化为端正行为习惯,努力梅花周围环境,内净化为根绝六种恶习:欲望、愤怒、贪欲、狂乱、迷恋、恶意、嫉妒。
体位法。是姿势锻炼,能净化身心,保护身心,治疗身心。体位法种类不可胜数,他们分别对肌肉、消化器官、腺体、神经系统和肉体的其他组织起良好作用。不仅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精神素质,使肉体、精神平衡。
呼吸法。是指有意识的延长吸气、屏气、呼气的时间。吸气是接受宇宙能量的动作,屏气是使宇宙能量活化,呼气是去除一切思考和情感,同时排除体内废气、浊气,使身心得到安定。
控制精神感觉,精神在任何时候都处于两个相反的矛盾活动中,欲望和感情相纠缠,其次是同自我相联系的活动。控制精神感觉,就是抑制欲望使感情平和下来。
集中意识于一点或一件事,从而使精神安定平静。
冥想、静定状态。只有通过实际体验去加以理解,难以描述。
修持者进入“忘我”状态,即意识不到自己的肉体在呼吸、自我精神和智性的存在。已进入了无限广阔的宁静世界。
以上八个阶段综合起来即瑜伽。

八个阶段又分四个步骤来实现。

第1和2阶段是思想基础,思想准备。

第3和4阶段是肉体训练,通过各种姿势训练达到去病强身的目的。

第5和6阶段进行初步静坐修持静功。

最后二个阶段,是高层次修持,进行冥想、静定阶段。

哈塔瑜伽

瑜伽有多种门派,当今世界最盛行的是以调息与体位法为中心的体动瑜伽。主要修炼并开发大脑、肌体、内心。瑜伽定义是将身体置于一种平稳、安静、舒适的姿势。瑜伽的完美坐势必须保持在放松、而非强迫的方式,使身心宁静,然后将意识集中导向无限的本体之中。

哈的意识是太阳,即阳性能量;塔的意思是月亮,即阴性的能量。哈塔瑜伽意指阴和阳两种力量“结合”或联合起来,达到平衡,使我们保持理想的健康情况。

构成哈塔瑜伽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因素,精神控制、调息和瑜伽坐法,缺一不可。达到和完成上述三项练习即可产生效果,使有益于健康的感觉传至全身,通过调息,才可将宇宙的能量,转变为人体的能量,才能保持身体内力的平衡。并杜绝生活中的消极因素,如愚昧、惰性、极度兴奋等等不良习惯。哈塔瑜伽是多种不同门派的构成基础,特别强调体魄是绝对的先决条件。因为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各种功法的修持。瑜伽格言:健康的心理存在于健康的体魄中。

首要和最关键的是训练和开发身体,以达到最完美的状态。这就需要求助于瑜伽 的坐法和调息练习,而这些方法的完美,同称为哈塔瑜伽 。

体位法和坐姿经过了几个世纪的锤炼,已得到净化。通过有规律的练习,可使人们获得灵活性、平衡、坚韧、巨大的生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力,还可消除疲劳和安定神经,从而使人在睡眠中得到真正的安宁。这是千真万确的。

呼吸法

呼吸是人最重要的机能,但是人们对呼吸的了解却很少,经常以不正确的方法进行呼吸。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人为的因素,我们的呼吸一般是任意和不规律的,大多数人呼吸浅短、缺乏规律,违反身体呼吸系统自然之律动,这样,身体不能吸收足够的宇宙能量,神经系统逐渐受损害,内分泌系统不能正常起到作用,结果身体开始丧失力量和活力,产生经常性的疲劳和沮丧的感觉。

人的身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呼吸的规律性,甚至呼吸方式可以高度地反应出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当人们在心烦意乱的时候,例如沮丧、悲痛或抑郁,呼吸就变得很慢和没有规律。而在狂怒、焦虑和紧张不安时,呼吸则变得迅速、表浅和混乱。连续不规律的呼吸,不仅损害神经系统,而且妨碍内分泌的固有功能,最终使体质变得虚弱。

呼吸随年龄增长产生变化,年龄愈长,呼吸愈浅弱。因为我们从来也没有主动地关心过自己的呼吸。深长呼吸对健康是何等重要。它可使头脑灵活,体力充沛,感觉越活越年轻。普通人每分钟的呼吸15-16次,坐禅中的呼吸达到5-6次,修持得法每分钟1-2次,甚至可达到向龟蛇一样微呼微吸,不消耗能量。

瑜伽认为,人一生的呼吸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呼吸又快又匆忙,人一定早逝。相反呼吸缓慢,犹如在品尝空气的人,可获得长寿。例如,脾气暴躁的猴子,呼吸频率极快,寿命不长,而鹤与龟,则以缓慢温和的长息呼吸法而长寿,自古有千年鹤、万年龟说法,足见缓慢呼吸是长寿的关键。

调整呼吸,是我们生存的基本因素,也是健康的必要基础。通过肺吸入充足的宇宙能量供给身体,可促进心脏血液循环。并且通货血流将能量送至身体的各部。所以,若想长生,秘诀就是使呼吸自然绵长。

呼吸通常有三种方式:胸呼吸、腹呼吸、有控制的 呼吸。一般人都是胸式呼吸(即浅短之呼吸),使是一种胸部运动。腹式呼吸是横隔膜向下降的运动,修炼 呼吸,应成为我们生存的方式。

横隔膜呼吸练习方法

可取随意的姿势,仰卧、静坐、站立均可。卧或站双脚适度分开,双眼轻闭,一手置于胸部,另一手置于腹部上方。以便感觉横隔膜以及腹肌的活动。

然后以鼻腔缓慢、细长的吸气和呼气,不可出声振动或停息。然后加大正常呼吸的过程,当呼气时,尽量把气吐尽,分多次吐,然后有意使腹肌向内瘪,并温和地收缩肺部,将气呼出。然后吸气吸满但不可过去勉强,腹部恢复原状。当吸气时会发觉腹壁和肋骨下部向外推出,胸部只有些微移动。这种呼吸是借助横隔膜的收缩和下压形成吸气动作。每天练习3-5次,每天3-5分钟,横隔膜呼吸法对身体三大功效:

横隔膜呼吸不同于浅短的呼吸,能使宇宙能量充满整个肺部,供应身体充足的氧气。
横隔膜呼吸将体内的废气、浊气、二氧化碳呼出体外。
横隔膜上下移动,犹如温和的按摩,促进脏腑的血液循环,增强其机能。
横隔膜呼吸法是以最少的力得到大量的新鲜空气,因此是极其有效的呼吸方法。

三脉七轮

瑜伽也是一种性灵的修持,唯有经由性灵的修持,才能对自己内在潜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唤醒并开悟内在沉睡的能量。瑜伽是一种使修持者本体与宇宙至上的本体联结起来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瑜伽可以意识控制各种情绪及倾向。瑜伽的体位法、呼吸法和净化法只是为心灵做好准备,因为达到天人合一和开悟的境界并非容易,而人们只习惯于对外在世界进行观察证明和判断,却不习惯观察内在、发掘人体本身以了解生命内在的秘密。要想达到至上的目标,首先是不执着,其中包括思想、欲望、感情等方面的不执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是否很难做到?

只有在最深沉的静坐观想和禅定的状态下,直接从本身内在之中得到的直觉知识,才是最高的知识。

人体内有强大的精神能量,潜伏于脊柱底端海底轮(会阴穴)沉睡着,一般人并不知道这一秘密。

修持者就是要唤醒这一沉睡的性灵,使之沿脊柱上升,经过脊柱中七个神经血管丛(即轮),并与脑部顶轮相结合,达到至高境界。

人体内有无数的精细神经脉,亦称经络,是一种能量运输的通道,数量多达几十万根。有粗钝的,有精细的,肉眼看不见。这些神经中有十四条较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中脉、左脉、右脉,中脉尤其重要, 修持者非经此不能得到大成就。

中脉在脊髓内,由脊柱尾部海底轮(会阴穴)直升至顶轮穴。左脉早在中脉右边,名阳脉,性热。左、中、右三脉的最低交会点均在脊柱骨尾端海底轮处,它是宇宙能量或称之为灵热的储存库。此处能量只有经修炼后被唤醒并与顶轮会合后,才能称之为大智慧。

人体的脊柱共有24节,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所有神经脉都起源于脊髓。的体位法就是锻炼这根脊柱骨,使24节脊柱灵活畅通,有病医病,无病延年益寿。任、督二脉左右各一寸半处有几十个重要穴位,所以经常以气去疏通三脉,能增强身体素质,在中脉上共有七个轮,它们是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均起于骨髓内。不同的轮控制人类不同的情绪和感觉,也是人体的不同腺体。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12:18:18

形意拳是我国传统拳术中的内家拳拳种之一,是以锻炼内在的精、气、神、意、劲为宗旨的拳术。由于形意拳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使内意、内气、内劲与外形、外气、外力相结合来进行锻炼和运用,所以又称为“六合拳”。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形意,顾名思义,就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和结合。内为养身之术、形为运动之道,是培其本而壮其体,实其内而坚其外的内外兼修的拳术,所以练习形意
拳不但能够壮骨坚肌、洁内华外和伸筋拨力,而且有改变人体气质,增大肺活量,舒通脉络,促进新陈代谢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能。同时,还有锻炼意志、培养勇敢精神,易拙为巧、、化滞为灵的作用。在我国武坛历史上,曾有不少形意拳先辈为雪我“东亚病夫”之耻,树我中华民族之气节,谱写了一曲曲光辉壮丽的凯歌。

     形意拳术有“武艺、道艺之分,在三体势中又有单重与双重之别。求武艺者,重力而轻意,重刚而轻柔,重阳而轻阴,重魄而轻魂;求道艺者,则重意而轻力,重柔而轻刚,重阴而轻阳,重魂而
轻魄。拳经云:“神人。(即指出家人)不以体魄用事,放养魂而弃魄,勇夫只知有身,故养魄而弃魂。,圣贤重魂轻魄,故以魂制屹;勇士重魄轻魂,故以魄制魂,此养气之大别也一,这也是武、道之别。

     然而、形意拳是弃魄而养魂呢【还是弃魂而养魄呢?拳经中云:“此皆非形意拳养气之道。形意以身体为运动。故不能舍魄以养魂。

  ……苟舍魂而养魄;复不能尽形意之能事。…··,轻魂则变化不灵,轻魄则实力不厚,必魂魄并重,乃尽形意养气之要功也”。说明了形意拳是既不可不求外形、外气、外力,更不可不求内意、内气、内劲,必须是内外兼修、刚柔相济、魂魄并重、阴阳相伴,方能复形意拳之本来面目。因此,商长锁老师在传授形意拳时十分强调“精拳者必精于道,精道者必精于医”,既要知拳理,又要通道理,更要精医理)只有将拳理、道理、医理三者相合贯通,才能真正复形意拳之本来面目。

    求内不仅是为了掌握和运用养身之术,而且也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和指挥全身在武术运动中的起落、进退、翻转、开合、伸缩、吞吐和方向、角度之动向的;求外则是为了正确地表达内意之所向的。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因此,形意拳必须是内有心意、怠气、气劲之相合,外有手足、时膝、肩胯之相合,内外相合成其六合,这就是形意拳之所以称为“六合拳”的由来。

         形意拳是以意行事,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化拙为巧,易僵为灵,刚柔相济,阴阳相伴,虚实兼备的运动,它十分重视对内气、内劲的培养与锻炼,禁忌使用拙力。因为单求力者,必鹰滞不活,而且一逾壮年则力巨减,所以形意拳要求五灵沉着(五灵在物为戳问、凤凰、龟、龙、白虎。五灵在人为心、眼、耳、手、足)、气归丹田(下)、内气充足、真劲长存。’

  “况单求力者,虽能举百斤之物。然难以取胜于武术家四两之巧;武术家虽能胜举百斤重物之人,但未必能举起百斤之物”,这也是僵直呆滞之力与圆活灵巧之劲的不同功用。

    练习形意拳,必须循序浙进。所谓循序淆进,就是一定要按照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依阶而行,炼精化气、明劲、易骨,为第一步功夫;炼气化神、暗劲、易筋,为第二步功夫;化神还虚、化劲、易髓,为第三步功夫。每一步功夫,必须分清要求、练法,目的,要一步一步地依次刻苦练习,既不可专求其一,也不可越阶而行。若专求其明劲(虽然明劲是运用时必不可少的劲),则太刚易折,而且年长日久;只练明劲而不另换劲,不但无益,而且会把筋骨练僵,更容易使筋骨受损。因为明劲主刚,发力甚猛,日积月累就会积劳成疾,反受其害;若专求柔劲,又过柔不坚,不但长功缓慢,而且也容易形成软拳。所以,练习形意拳)必须是循序渐进,在练好第一步功夫之后,再练第二步功夫;继而进入第三步功夫。古拳经云)“三年一小成,十年乃大成”,就是说每层功夫,少则也需苦练三年,方能体会和领悟其中之奥妙。

    当第一步功夫练至功深圆满,劲已入骨之后,则应转换为第二步不同劲节(暗劲)的练法,不可固执专求其刚。”当第二步功夫练至功深圆满、筋已入槽之后,就需要转入第三步(化劲)功夫,以入其化境。

    初学形意拳,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一招一势,一起一落,一开一合,一转一换,都必须循规蹈矩,顺乎自然。不可自以为是,不听师训。若一味地单求其力,必然会造成僵滞不活;若专求其重,则必形成沉而不灵;若是专求其轻浮,又必神意涣散,积成象墙头的芦苇一头重足轻根底浅,似萍草无根之弊。所谓“孤阴不生 ”,“孤阳不长”,就是说不可专求其一,一定要有刚有柔,有阴有阳;有内有外,有开有合。因此,在练习形意拳时,必须首先求得张而不疏、放而不肆;其次求得敛而不拘、约而不迫;最后求得含而不露、含而不僵,身灵而不偏于飘浮,沉静而不偏于迟钝,方才符合形意内家拳的要求。

 因此,学者必须持之以恒勤练习,细心体会悟其奥,久而之方能达到内外相合、阴阳相配、动静相依、虚实兼备、起落自如、刚柔相济之目的,才能由严守循规一相合于规——自然合规,最后进入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藏真意的高级艺术境界。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产生出正确的行动。尤其是武术一门更是如此。由于过去的“文长武短”等谬论,给学武者的求知进取设置了堵堵高墙,一些老前辈也多因学之不易而不轻传于人,对学者是只教拳而不授艺,对理论(包括拳理、道理、医理等)部分更是守口如瓶,非得意弟子绝不肯传,致使许多学者欲求知而不能得,对所习之拳术心中无数。老前辈常讲:“理不通,艺不精,拳理、道理、医理等弄不通,心中就无法做到有数,心中无数就难以产生正确的意念,没有正确的意念指挥,身体就会产生盲动,以致于伸掌出拳、高低位置、长短尺寸、手型角度等等,都会产生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等不正确的外形表现。似此,如果学者只学拳不求术,只重力不重意,只贪多、快不求精确,只求练拳不明拳理,不知用法,不懂劲节,不明内意、内气、经络、血脉,不知进序,就很难谈到精益求精,而且很容易出现许多毛病,往往是得益不深而受害非浅。因此,学者只有明白了拳理、道理、医理,才能事半功倍、长功翅速,且足以壮其体而精其用。 

     古拳谱表明,初期的形意拳健身、技击二者并重,拳法内容比较简单。基本拳法为前六势、后六势,前者劲刚,后者劲柔。动作强调六合、五行和刚柔变化。基本要领概括为:龙身、熊膀、鸡腿、鹰爪、虎抱头、雷声。

    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广泛传播。河南洛阳人马学礼,山西祁县人戴龙邦以及戴的学生――――河北深州人李洛能等,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形意拳术,并且培养了很多学生。近百年来,形意拳有了更大大的发展,流传到全国各主要城市,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形意拳家。
在实践中形意拳不断充实,拳法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其中,山西地区练法,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地区练法,拳势勇猛、气势雄厚;河北一带法,拳势舒展,稳健扎实。

    各地区流传的形意拳内容有所不同。近代山西、河北交流频繁,内容较为接近。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十三形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枪、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镗等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为十大形。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式、龙虎斗、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对练等。

     近代很多形意拳家在理论上、技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河北的郭云深、李存义、张兆东,山西的车毅斋、宋世荣,河南的买壮图、宝显廷等人者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代表人物。

     1911年形意拳家李存义在天津创办了中华武士会,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武术师资,而且在团结武术界人士上作出了可贵贡献。1914年武士会教师郝恩光东渡日本,教授留日学生,成为把形意拳介绍到国外的第一人。1918年韩幕侠在北京击败了周游世界未遇敌手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这些壮举大大提高了形意拳的影响。其他如孙禄堂、尚云祥等人也都是京、津一带
有名望的形意拳家。为形意拳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孙禄堂先生还创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编写了<<拳意述真>>、<<形意拳学>>等著作,影响很大。

     形意拳不仅流行于国内,而且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也有一定传播,不少爱好者建立了专门团体,出版了刊物。形意拳为促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文化交往作出了贡献。

形意拳的起源过去说法有三:

    (1)传说是达摩老祖所创

    (2)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

    (3)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



    关于形意拳的名称,据师传开始起名曰《意拳》,后又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以后才定名为《形意拳》。形意拳究竟起源于何时,创于何人之手,众说纷坛,没有定论。言传耳闻,均不足以为凭,须有可靠史料记载方可相信


(一)传说是达摩者祖所创
   

    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高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这样一个僧人,后人怎么会把他说成是形意拳的创始人呢“其因据析有二:一是因相传达摩在少林寺中面壁九年而化,而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高超的武憎,后人因慕其名而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二是因有一诗人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一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问题就出在了“全凭心意练功夫”七个字上,因形意拳原名心意拳,所以认达摩为形意拳始祖之说是后人望文义断的
误解。现存的少林拳法,与达摩没有丝毫关联,但后人为了纪念达摩,所以也有用达摩名字命名的“达摩剑”。

(二)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生于北宋徽宗癸未年(公元一一三年),卒于南宋绍兴辛酉年(公元一一四一年),终年三十八岁。系宋朝的一员名将。

  ①在一本秩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姐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证为“龙峰"。生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生于明朝的万历年问,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间),为蒲东诸坞人(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一、秋蒲(今安徽省),无人不诩具男,无生学武十有二牛,孜勇文色喊)·…··”。这一段拳谱的序言是写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丹,由戴龙邦先生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先生书屋。从上述序言中及师传口授中都说到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一另一说形意拳不是岳飞所创。一九人二年黄新民同志为考证形意拳的起源,专程由安徽来山西永济县尊村做了一番调查,在他写的《形意拳起源考》一书中析/①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

  ②岳飞生于公元一一0三年。死于一一四一年,只活了三十八岁,他除了在宣和四年前,过了一段比较安静的生活外,从军后的十九年是紧张的戎马生涯,在夺取胜利的关键时刻,接到了十二道金牌,从此剥夺了他的一切。从时间上来说,岳飞没有多少精力来完成此项工作,因为编拳并非易事、编拳要注意由简到繁的顺序,要考虑它的力学原则和技击手法,要合理安排难度和密度,要讲究艺术造型的优美,编好后还要经过实践的考验,怎么会在短时间内解决呢!

  ③从岳飞终年到明朝灾亡的一六四四年,已有五百年时间,假如岳飞编过《形意拳谱》,目的自然是练兵,那么官方颁布、下令练习,学者会有成千上万人,怎么会中断五百年后,只剩下本本留给后来隐居在终南山的“异人”呢?如果说岳飞确实教他的部下练习,并且风靡一时,只是后来中断了,这证明岳飞编的拳很不成功,因为任何优秀拳法,总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越实践越提高,越显示它强盛的生命力,特别在那个非常需要武术的时代。……“由此可以看出,形意拳创于岳飞的说法是假托的。……形意拳假托岳飞所创··…·对本拳种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便是形意拳假托为岳飞所创的缘由,”从黄新民分析的以上三条原因来看,很明显,他对形意拳是岳飞创造的说法持否定态度。无论说形意拳是不是岳飞所创,目前来看,证据都不足:前者我不到可靠的史料佐证,后者是出于个人的推理和判断,”因此形意拳的起源,仍是一个尚待进一步考证的问题。”

(三)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在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中说:“尊村原名宗村,后改为北评义村,又改为尊村(有误写为均村)。该村西距黄河二里(今又东迁七里),西南距蒲州三十五里,东南距中条山五十里。蒲州=带,相传是虞舜故屠(“舜都蒲扳”即今之永济),地势险要,自古为军事重地。尊村现有村民229 户,1167人,其中姬姓144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六十三,姬姓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迁居后,姬从礼为一世祖,文坤为二世祖,姬聪为三世祖,姬廉为四世祖,姬烫为五世祖,景弯为六世祖,中庸为七世祖,姬训为八世祖。姬训字学古,生二子,长子名际时,次子名际可,际可少年时,家中有土地二百余亩,羊二百余只。际可妻谢氏,生六子,次第名为:甲杰、甲婿、甲伟、甲傣、甲侨、甲侃。乾隆五十五年手抄本《姬氏族谱》卷二对际可的记寂有。技勇绝伦,含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训次子,字龙峰,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的怦语。……从学者甚多,后人得其真传者以河南马学礼、山西戴龙邦为最。“又写道:“际可居少杯十军,……便离亏归里,教授子孙。因此后人称心意六合拳(形意拳)为”际可拳,”。从以上黄新民同志的考证记述来看,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12:18:33

1.姬际可确是一位历史上精拳善枪、技勇绝伦的武林高手。

2.“际可拳”即后来的“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

所以,对于形意拳起源于姬际可的说法是有据可考的。至于姬际可先生的继承人是谁,因历史悠久,也是传说纷坛。有的说姬际可下传郑师,有的说是传李棒,也有的说是传给了曹继武。对于曹继武师事于姬际可的说法,我认为是可靠的。据目前在山西民间所流传的小乙意六合拳序》(手抄本)中记载:“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凤,……访名师于终南山,得岳武穆拳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从戴龙邦在“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书于洛阳马公(指马学礼一作者注)书屋”的这段记载来看,曹继武无疑是姬际可先生的继承人了。曹继武先生系安徽人氏,据拳谱记载,曹曾于“清朝康熙癸酉年间(即公元一六九三年)武试科举中,联捷三元,后供职于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继武先生致仕归里,戴龙邦游玉池州(今安徽贵池),得遇曹继武先生,并学成此拳。对于戴龙邦确系曹继武的学生这个问题,在戴龙邦所写的序言中写于乾隆十五年马公书屋之序),也曾写道:“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指曹继武先生一作者)甚喜曰!子勇成矣。命余归晋,至洛阳,遇学札马公。……”。从这一段序言中看,我们可以认定戴龙邦确是曹继武之门徒;又据古拳谱在师承系统表中所记,马学礼同戴龙邦都是曹继武的学生;从时间上算马学礼从师还在戴龙邦之前。《心意六合拳序》中还记载了马学礼先生在河南曾传过马三元、张志诚等人。张志诚先生又传李政矿李政先生传张聚。张聚先生又传买壮图。买壮图先生再传安大庆、丁兆祥、李海森、袁风义、尚学礼等人。安大庆先生又传宝显廷等人,遂成为河南一大支派之源流。河南一大支派之传人,绝不仅仅是上述几人,只因北派之众老先辈,对河南一派之流传缺乏详细的记载,作者在下又未做过专门的考察,所以很难详尽完善。在挖掘整理过程中,尚待河南马派形意拳之后人加以补全,以完善形意拳之源流体系;为后人所考。“戴龙邦先生归晋后,传其子戴文英、戴文雄及李飞羽、郭维汉等人。李洛能先生,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系河北深州人氏,后经商至山西大谷县,拜在戴龙邦先生门下学习形意拳。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功力深厚,为当代武林之魁。李洛能先生传人最多,形意拳之名师高手”,多出其门下。据商长锁先生口传,李洛能先生不但对形意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努力,而且对形意拳的创新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在劈拳的练法上、就是从李洛能开始,才改成了以掌为拳的练法(如河北和太原市区(部分)的练法〕。又如对于形意内功法中的“三层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的理论和练法,也是在李洛能先生之后才有的(在乾隆十五年所传抄的遗著《心意六合拳》谱中,还未见到有此理论和提法。在李洛能所著的传抄拳谱中,才出现了三层功夫的理论)。

  以上所说虽是老师的口传,但从作者手中现存的资料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这远不能作为依据来下定论,还有待于今后挖掘、发现更多、更可靠的文物、史料,以澄清形意拳的沿革,李洛能回籍后授徒很多,其中在武林界颇有名望的代表人物有:“一、车永宏,字毅斋,因排行老二,·所以世人多称“车二师傅”。生于一八三三年,卒于一九)囚年,终年八十一岁。祖籍系山西省太谷县桃园堡村人,后移居于太谷县贾家堡。车永宏先生,技艺超群,功力深厚,而且为人宽厚)平易近人。他的弟子有:李复贞、吕学隆、王风翱、孟兴德、樊永庆、李发春、郭玉山、布学宽、刘俭等多人。其中技艺高超者要数李复贞。李先生小名长友,所以世人多称其“长友师傅”与车永宏先生同俚”(贾家堡),朝夕相处数十年,勤学苦练,尽得车先生之真传,为一代形意之名家。“二、宋世荣,字约斋,系北京人。生于一八四九年,卒于:九二七年)终年七十九岁。宋先生少年时迁居山西太谷,以修理钟表为业,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在形意及武林中享有盛名。据说宋先生教徒十分严格,所以他的二十多名徒弟个个都很出色,如宋虎臣、宋铁鳞(为晚一辈之大宋、二宋)、任尔淇、贾瘟高等人,都是武林之名家。三、宋世德(为二宋。宋世荣与宋世德,人称老一辈的大宋、二宋),也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因其后来出家为僧,故详情鲜为人知。四、刘奇兰、郭云深、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张树德、白西园、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刘之和等人,都是李洛能先生之高足。他们遍及各省,影响很大,又各传弟子多人。如刘奇兰先生传李存义、张占魁、王福元、刘文华、刘德宽、周明泰、耿成信、田静杰、刘风春等人;郭云深先生传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王香元等人。其中刘文华(刘奇兰之次子,字殿踝,世称刘二先生)与李太和(李洛能先生之子)及刘奇兰之高足王福元,李存义之子李文华(字彬堂),张占魁先生之高足王俊臣等人,均常常往来于河北和山西一带,并在太谷、太原、榆次等地授弟子多人。刘文华、王俊臣、李彬堂等人,均先后在山西省原“太原国民师范”担任过武术教师。山西自来是形意拳的传统基地,也是形意名家高手、人才苔荤的地方。当年在太原一些学校中,差不多都有武术这一科目,所以学习形意拳的人最多。形意拳经历代繁衍流传于河南一带的,为南一大支派;流传于河北、山西一带的,为北一大支派。这是过去老一辈对形怠源流分门别派的惯称,形意拳经过三百多年来的相传和演变,又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提高,不但有了很大的变革,而且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只北派中山西形意拳的练法,就已经形成了三派支系:一是以穆修易、董秀生二位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原市区的形意拳练法(与河北一支派的练法基本相同);一是以大谷车毅斋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谷形意拳练法r一是以祁县戴氏为代表的祁县形意拳练法。

  这三派练法。虽然在形意拳的基本理论上是同出一源、趋于一致伪,然而在练法上却各有所异。如穆、董二先生的劈拳是以掌‘为拳,是使用掌的练法:车毅斋先生的劈拳则是以拳为拳,是使用拳的练法;祁县戴氏的劈拳乃是讲究端盘掇碟,、手的起落足的换步又别具一格,拳经过三百多年来众多先人的实践、变革和传授渐形成了今天的多派支系。所以在练法上多存差异,也是不奇怪的。这就是发展中的变化。在变革中的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过去三百多年来的变化,是由于历代前辈在练习、找劲、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各得其径、各索其妙,并加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经验结晶,因此才能够经得起长期的实践考验而保留至今,各派的练法虽然不同,但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应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互取别人之长,各补自己之短,使今后形意拳的发展和演变愈来愈完善。”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12:19:11

一要论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也。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必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可咸归于一本,事非必有然哉。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而外有肌肉皮肤,五官司百骸,相边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联,前后相续,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沉静,寂然堪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手而则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询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疑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岂无所自而云然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终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才能害然之境,不费格物致知之功,始知事无难易,用功惟自进,不躐等,不烦急遽,按步就序,循次而进,百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自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

二要论

天地间森罗万象新陈代谢,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也,亦未沿有直而不曲者也。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今古不移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为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轻清者为阳,重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济阳,混其用而言之,为劲为气,分而言炎,为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而所为对待循环阴阳不易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三要论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数,可分为三,三节云者,上、中、下焉。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以中节言之:胸为梢节,腹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以下节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肱言之:手为梢节,肘为中节,户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至于足则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自足,莫不各有三节。要之,即莫非三节之所为,既莫非着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岂可忽乎。至于气之发动,要皆自梢节起,中节随之,根节催之,名此犹是节节而分言之也。若合而言之,上自头顶,下自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四要论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乎梢者焉。夫梢者,身之余续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捶以内而发外,气由身而达梢,故气之为用,不本诸身而达梢,故气之为用,不本诸葛亮身,则虚而不实,不行诸梢则实而仍虚,梢亦焉可弗讲乎?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四梢维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王行,无关于四体,亿不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亿不必本诸发以论气,要不能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抑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囊,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冲其气之量,故必舌欲摧齿,而后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盘,不及乎齿,即未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亦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五要论

今夫拳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义,而必准之于气者,皆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开事者,皆不外乎斯也。其在内胸膈为肺经之位,而为诸脏之华盖。故碛经动,而诸脏不能静。两乳之中为心,而肺包护之,肺之下,胃之上,心经之位也。心经之位也。心为群,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两肋之间,右为肝,左为脾,背脊十四骨节为肾,此固五脏之位也。然五脏之系,皆系于背脊,通肾髓,固为肾。至于腰,则两肾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尤为诸脏之根源。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莫不各赤生机,此乃五脏之部位也。且夫五脏存于内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有其专属,领顶脑骨皆肾是也。两耳亦为肾,两唇,两腮,皆脾也。两鬓则为肺,天庭为六阳之首,而萃五脏之精华,实为头面之主脑,不啻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阳明胃气之衡,天庭欲起,机由此达,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实为天庭之枢机也。两目皆为肝,而究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子为肾,实亦为五脏之精华所聚,而不得专为之肝也。鼻空为肺,两颐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耳后之高骨亦为肾也。鼻居中央之地,而为土,万物次生之源,实乃中气之主也。人中为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许,亦至要之所。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上与天许相应,亦肾经位也。领顶头项者,五脏之道途,气血之总会,前为食气也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要领。两乳为肝,衣为肺,两肘为肾,四肢属脾,两户背脯皆为脾,而十指则为心肝脾肺肾是也。膝与胫,皆为肾也。而脚跟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也。大约身之所系,凸者为心,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氏明其意,心如犯虎,肝如箭,脾气力大甚无穷,肝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一动快如风,此其为用也。用其经,举凡身之所系属于某经者,终不能无意焉。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之所能馨者也。至于生克制化,虽另有论,而究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四体之心,合为一气,奚必昭昭于某一经络,而支支节节言之哉。

六要论

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户与膝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户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者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亦系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亦系内合,岂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一在其中矣。

七要论

头为六阳之首,而为贮存器身之主,五官司百骸莫不本此是赖,故头不可进也。手为先行,根基在脯,脯不进则手脚不可前矣,此所以脯跺于进也。气聚诸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所以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右必须要进左,上左必须要进右,共为七进,孰非所以着力之地欤!而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而俱无抽扯游移之形也。

八要论

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阴。高则扬其身,而身若有增长之势,低则折其身,而身若有攒提之行。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直冲,当退则退,凌其气而回转半途而废
势。至于返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左右无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必先察乎人之强弱,运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论。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不可执格而论。时而宜进,故不可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而实以助其进,若返身顾后,而后亦不觉其为后也。侧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令而行矣。身而却,则百骸自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岂可置而不论哉。

九要论

今夫五官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本世纪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身之底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所谓机关者在眼,变化者在心,而所以转弯抹角,千变万化,而不至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动作也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已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逼,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者,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然而无定位者,亦为步。如前步进之后步随之,前后自有定位矣。若前步作后,后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后之前步,后步作前之后步,则前后亦无事实上位矣。总之碰撞以论势,而握其要者为步,活与不活,亦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12:19:43

  峨嵋派武术源远流长,与少林,武当同列为中国三大门派之一,在峨嵋派武术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气功内容。

     从古至今,峨嵋武术都极讲究气功之配合。拳谚讲:外要练“砣子”内要练“桶子”,砣子指拳头上的外家功夫,桶子指内功修养。只有外功和内功都修炼,才能达到峨嵋武术中的“神功”,神功以气为本,以神为用,乃功夫中的上乘。

     峨嵋气功内容丰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历代蜀人还兼行医。蜀中拳谚云:学武不学医,终是傻东西,将医道作为武术内容之一。这样就将中医理论(包括中医气功理论及养生法)融汇进峨嵋武术中,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峨嵋武术气功。

     现在峨嵋武术“内功”通常分为 “南,填,静,气,柔,轻,禅” 七类。

南功:即“神拳”,以符篆咒语,焚香礼拜,观师默像等方式为诱导而出现自发动功峨嵋派 “会门”武功最讲究此道,形成独具特色的峨嵋派自发动功。

填功:或称“桶子功” ,讲究以各种呼吸方式(吃气,咽气,吞气,喷气,运气,腔气等),配合“安桶做架 ”(即各种形体练功动作,拳套等)进行锻炼,内壮桶子,外强筋骨。许多现在称为“ 硬气功”的皆属此类,如“ 金钟罩”“铁布衫”“ 铁汉碑”“太子功”“ 金刚锤”。。。。等。

静功:峨嵋派武术中的静功,除了静养调息吐纳外,主要是指以各种武术桩功内外兼练的武功形式。如“ 弓箭桩”“含机桩”“骑马桩”“ 雀地龙桩”“金鸡独立桩”“梅花桩”“ 三角桩”。。。等。比如练好“骑马桩” 气沉丹田,吸气则全身蓄力,吐气则冲拳而出,反复练习,峨嵋武术各门派均很重视这种练气练力地“静功 ”,比如峨嵋每门武功,在练功时桩功要求甚高,要求内外合一,三尖相照,意形紧随。

气功:峨嵋派武术中地气功有两层含意,一是指“参贯玄机,超脱生死 ”地内气修养,以求临阵较技时神气自若,胆气不虚,相当于现在素质训练,心理训练之意。二是指气功(内功)锻炼非常重要地峨嵋武术中地拳种流派。如蜀中 “松溪内家拳”,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气运为主,蛮力为下地练法,和太极八卦有相同之处。又如峨嵋太极拳,同北方太极有区别,而讲究柔运,调气,凝神则同。至近年来从一些峨嵋武术中衍化出许多气功导引方式,究其实质,不外峨嵋武术气功中地气功部分而已。故蜀中拳谚云:快打拳是拳,慢打拳是功 “,即意谓武术快练狠打就是“练拳 ”慢练调气就是“练气功 ”。

柔功:即盘功,峨嵋武术狠讲究关节,肌肉,韧带之轻灵柔软,故练武时每将柔软性训练配合呼吸吐纳,形成峨嵋武术中著名的“ 盘功”,常见的有“十大盘功” ,“峨嵋盘功易筋经”等。因盘功最宜自幼开始训练,大时则见效较难,故又成 “童子功”。其训练范围包括头颈,肩,肘,腕,指,腰,臀,胯,踝,趾等各部关节及肌肉韧带。必须说明:峨嵋柔功(盘功),并非单纯象体操之类的柔软性训练,而是严格配合吐纳调息的 “内功”形式。柔软若无骨,伸缩开合变化随心应手好像能透针眼,从大动至大静时呼吸平和,安详自然,状若木偶。

轻功:轻功在冷兵器时代有很高造诣,因为那时实战讲究“飞檐走壁,疾走快跑 ”,如纵步上房,飞步越崖,云腿跳涧等。现在有的人然认为轻功狠玄妙,甚至怀疑究竟有无轻功实际存在,实为不妥。酒时武人在这方面是要花大气力的,否则实战中会吃大亏。练成后,两人多高的墙壁可转眼之间越墙而过。

峨嵋武术中的轻功有“千斤腿”“跳沙坑”“ 扶杆纵”“水上漂”“铁爪链”“ 百尺绳”“踩鸡蛋”等名目。最常见的训练方法是 “戴铁瓦”或者“包沙包 ”即在两腿上各缠上半斤到五尽重的铅瓦或沙袋,行走跳跃。其次是“纵沙坑 ”,在一直径约三尺沙坑内身带铅瓦或沙袋,运气后向上纵跃,并逐渐加深沙坑。此法说来容易,实则要坚持不懈则难。此外,峨嵋派轻功中有的还融合进符篆(甲马),经咒等运气调息形式。

禅功:亦称“玄功” ,峨嵋禅功,通常指某些奇门绝技。如“天罡掌”“ 指禅功”“点穴十八手”“ 五毒阴风掌”“剑仙” 等等,其中有的确属真实功夫,虽然少见确确实存在。比如有位气功大师,专练“硬耳朵功 ”,能两耳用细麻绳悬一大水桶飞舞旋转,堪称一绝。又如气功师郭信武的“ 虾蟆功”,以十指触地成“ 俯卧撑”状,运气后整个身子离地腾起如虾蟆跳跃,可连续跃数十次,常人难及。这些玄功,都丰富了峨嵋派气功而使之绚丽多彩 。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12:20:22

峨眉派武术特点

自古以来,四川著名佛教圣地峨眉、青城、华岩、尊武等寺观的僧道人家,在参禅拜佛之余,弄枪使棒,练拳踢腿,逐渐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峨眉派。峨眉派兼备佛家与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有佛家禅修的基础,独创了一套动、静功相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练功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套路及散打技艺结合一起,组成了峨眉派武术体系。

与此同时,千百年来四川民间也流传着独特的武功,相习成风,经世不衰。

峨眉派理论上主张动功与静功并重,在动功上有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静功上讲究六大专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其中尤以“指穴功”的三十六式天   指穴功最具威力,既可按摩治病,又可作为武功制敌。]

据四川老武术家赵子虬介绍,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都强调“体用兼备,内外兼修”,即:健身之道与攻防技击相结合、内功与外功相结合,但三派的风格不同,各有所长,从“内外”“刚柔”“长短”三个方面可以区别:

一。内外:少林派以攻架见长,有外家拳术之称。武当派以呼吸见长,有内家拳术之名。峨眉派则主张内外相重。

二。刚柔:少林善刚,武当善柔,峨眉派认为:“过刚则折,过柔则锩”,主张“亦柔亦刚,刚柔兼备”。

三。长短:少林派多用长手,武当派多用短手,峨眉派主张长短并用。

峨眉派武术善用五峰六肘之力。五峰即:头、肩、肘、臀、膝;六肘指:上肘、下肘、左肘、右肘、回肘、倒肘。攻防技术上讲究手脚灵活。“腾、挪、闪、颠、浮、沉、吞、吐”是峨眉派的主要技击方法。明代唐顺之写有“峨眉山僧演拳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派拳术的特点。

峨眉派武术特别注意“武德”“仁术”“养气”,要求练武的人必须要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俗话说:“不讲武德就是武贼”,因而各种武艺以防御保身为主,作为抗暴图存的一种手段,此外,练武者还要有人道主义精神和浩然之气。

峨眉派武术八大门

“五花八叶扶”,一般来说,“叶”长在先,“花”在后,据峨眉派一些老武术家介绍,“叶”系技击风格,“花”多为流行区域,因此,本文先表“八叶”,后叙“五花”。

“八叶”即峨眉派武术的八门拳种:“僧、岳、赵、杜、洪、化、字、会”。

一 僧门

“僧”或“申”、“狲”。一说申属猴,一说狲以猿相造型,取猴肩臂灵活之意。更为普通的说法是:因峨眉山为佛教圣地故为僧门。

僧门的特点是拳、掌、肘、腿并用,左右出击,咄咄逼人,架式以前虚后实的含机桩式为主。含机,即等待时机攻击对方之意。

僧门流传于川西、川南一带,拳术套路有火龙拳、练步拳、大连环拳、虎豹拳、六通拳等,其中火龙拳为僧门的典型套路。

二 岳门

传说岳飞所授,但无史料可证,其特点是矮桩,出拳时前手需外旋成圆,有“不画圆不成拳,敌人手来无法拦”之说,出手时,力量较重,强调靠身打法,多利用五峰六肘之力面对面迎战对手。其步法突出弓箭步,即左腿上前半步,屈曲如弓,右腿伸直如箭,变成弓箭裆,此时两腿都有实劲了。

岳门流传于川东、川南一带,拳种有金锁手拳、岳家拳、十二连拳、游禽拳、白猿望桃、九滚十八跌等,器械多使棍,并以实地对练为主。颇具实战的价值。

三 赵门

此门技击借鉴于少林派,突出了赵太祖拳术的风格,故名“赵门”。整个风格翻腾跳跃,舒展大方。和南派“踢不过膝”的技击风格迥然不同。但赵门无旋风脚,只有单腿横击。此门以高桩为主。

赵门流行于川南一带。拳种有梅花肘、黑虎拳、奇门拳等,器械有勾镰、双刀等。梅花肘的歌诀是:风动如雷吼,意动似刚剑,心动如火焰,步动如泰山,拳动如反弓,反弓打死虎,此拳名和地,峨眉梅花肘。

四 杜门

杜门源说纷纭,一说“杜”者杜绝也,有阻止敌人进攻之意。技击特点是少用拳、多用掌,封锁严密,善使柔劲。四川陈晓东的套路即属此门。一说“杜”者死拼也,三国时,诸葛亮巧布八阵图中即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故杜门功夫实在。也有人认为:杜门功夫系江西武术名手杜观印于清乾隆时入川传授,杜观印擅长擒拿术,故此门攻防技击突出。此门还讲究跌法,但不同于摔法,主要以破坏对方的重心取胜。

杜门流行于川北、南充一带,拳种有问津拳、鹞子拳,器械有枪、棍、大刀等。

五 洪门

洪门在四川流行甚广,其特点是正面攻敌,大开大合,重心重脚、刚劲有力。防御方法多用小臂格挡,即为“袖内藏珠”之法:“来得高往上挑,来得矮往下斩,不高不矮用手排。”

洪门代表拳种为为洪拳,洪拳亦称红拳。有人认为源自宋太祖,有人认为源出孙子。民间还流传两种说法是:一说源自赵太祖,因赵太祖以红脸著称,故称红拳,但此说与赵门矛盾。一说在反清斗争中不少宗派组织,称为洪门、洪帮,此拳为他们所演练成。

洪门拳种的套路除大小洪拳外,还有南山撤拗、火焰烧山、二路红、燕青红、大八仙等,器械有五秀刀、蹯龙枪、春秋刀、棍、凳等。

六 化门

化门亦称蚕闭门,“蚕”即行拳时如吞之吐丝,连绵不断。闭即应敌时紧封敌手,避实就虚。也有人认为化门名称以源,在于手法多变,颇有花梢之意,但又不同于花拳,故名化门。

化门的风格和洪门相反,没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却以柔化、小巧为主,多用手腕“制化敌劲,引进落空”,其牵缘手法有化开对方进攻之意。此拳种重视单手练习,主要手法是:巴、探、挂、拿等,要点是“掌不离腮,肘不离怀”,发拳时每一手,挠头钩挂,讲究手脚轻快。

化门中的典型套路是三十六闭手,三十六闭手又称四川南拳,也叫“天罡手”(俗称天罡星三十六),其内容丰富,方法多变,攻防严密,刚柔并济,具有远踢近收,远手近肘的特点。

七 字门

此门收势摆成规定的“之”字形成‘一’形,因此得名。也有人称“字”者为“智”的谐音,有以智取胜之意,此门特点高桩长手,功架起伏大,腿法少,出拳时用鼻发声。字门流行于四川广安、岳池一带,套路有九锤拳、七锤拳、八卦力、亭子功、定子功、武松手、之字手等。年近八旬的四川老武术家海灯法师善于此门,他曾在峨眉山上向高僧习武,造诣较深,其峨眉童子功软如绵、硬如铁,颇负盛名。

八 会门

会门亦称慧门,其架式与字门相仿,但会门主张“观师默像”,迷信色彩较浓,其练拳时搀杂着咒语,常伴随发出“嗨”“吁”“嘘”等怪声。会门的代表拳种为神拳。历史上,白莲教,红灯教都练过神拳,利用气功的特点,结合拳技,练就一套强身御敌之技,俗称“劈空劲”,但由于过份夸张了其效果,故“砍不进杀不入” 之说,成了无稽之谈,这种神拳流传于四川、湖北、贵州一带,四川常见于巫山和长江沿岸。

峨眉派武术五大类

“五花”,即峨眉派武术的五大类别,多从流传地区上加一区别:

一 黄陵派

流行于成都一带,技击风格属于僧门和岳门。此派名称源说有四,一说为庙名:;二说成都有昭烈皇帝(即刘备)的陵墓;三说清嘉庆年间黄林道人所传武艺;四说从陕西流入四川的武术流派,因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葬于陕西,故名黄陵派。

二 点易派

流行于川东一带,川东培陵地区有点易洞,相传明朝理学家莱夫子在此洞中研究易经,因而得名。解放前,此地区曾出现过“陈大力士”,“江杆杆”“草上飞”等武术高手,此派技击风格也属僧、岳门。

三 青城派

流行于川西一带,大概是以青城山取名。青城山是道教圣地,道家习武者不少,同时,这一带民间练武之风也很盛,北宋时练武的王小波,李顺就曾在青称起义。

四 铁佛派

流行于川北一带。此派亦称云顶派。铁佛和云顶可能是铁佛寺、云顶山之源。有待查证。此派武术风格属赵门和杜门。

五 青牛派

此派也流行于川东。川东丰都县道教盛行,当地有一青牛山,武术能手颇多,民间广为流传着“青牛道士战胜黄龙和尚”的故事。民间传说“火烛堂”有一会武的黄龙和尚,横行霸道,二十年间无一对手。突然,青牛一老道前来挑战,双方立下生死状,比武三日。第一日,和尚见老道弱不经风,大笑:“胜来不费吹灰之力。”比武中,老道处处躲闪,第二日,双方有攻有守。第三日,老道说:“贫道自有回天之力。”一举打败了黄龙和尚,从此青牛武艺威名大振。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12:21:03

少林二十四炮打法

1、我左腿在前,右手上提,左手照脸一把,急回右手落到耳前,名唤风搅雪。

 2、我左手往下一护,右手照脸一拳,左手对心一拳,名唤黑虎掏心。

 3、我右手挑起照脸一拳,左手照旧,右手照心一拳,名唤梅花炮。

 4、我左手向脸一把代护,右手照肚子一拳,左手照脸一拳,名唤起火炮。

 5、对方右手打来,我左手挑过,右脚踢小肚子,名唤撩阴脚。

 6、对方左手向脸一指,我右手向外一领,左脚踢左骗马,名唤走骗马。

 7、对方左手向心一掌,我右手向外一领,左手直出,左脚向前一蹬,名唤通袖腿。

 8、我左脚在前,对方右手打来,我左手外领,左脚踢对方右腿,左领,右随,名唤分当腿。

 9、对方左手批脸一把,我左手一领,左腿向前上步,右手批肋一拳,名唤踩堂炮。

10、我左手照脸一把,对方手来架,回手一领,随手打出,名唤勒马炮。

11、对方左手来打,我左手架住,左脚踩住对方右脚,右手照肋一拳,名唤一步三截腰。

12、对方左手拨开我右手,我左手掩住,右手批脸一把,名唤遮日月。

13、我左手打去,对方右手拿住,我右手批脸一把,你右手望外一领,我左肘打你右肋,名唤阴阳交合。

14、你左手批脸一拳,我右手向旁一领,右脚踢你。左右一样,名唤四封四闭。

15、你发左手,我左手向外一领,提跟右腿,你退左步,我进右步,名唤搜山脚。

16、我右手批脸一闪,抽身就走,回头左手领起,右手批小肚子打出去,名唤回留炮。

17、我打溅步,身子一束,你双手来拿我,我两手分起,批心一脚,名唤分心脚。

18、我束身撩阴一拳,批心一拳,名唤合虎。

19、我左手批脸一把,对方右手挑起随手掳,前后左右掩五行,名唤浦地捉雁。

20、你左手批脸一拳,我右手照耳横打,你手就隔,我左手批心一拳,右手批脸一把,名唤黑狗咬鸡。

21、我左手一闪,右手照足面一打,左手照面起,右手批心一拳,名唤倒卷帘。

22、你发左手,我右手掩住,左手背打一着五点,名唤双手护耳。

23、我批脸一闪,抽身就走,你右手跟上脑后一拳,我翻身双手一领打去,名唤童子拜观音。

24、我右脚当前,左手批面一背,你手挑拦,我左手反阴,右手随背而出,名唤反手箭。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12:22:49

通 背 奇 手

“奇手”是五行通背拳套路的一种,其动作精练,技击性较强。需两人合练,配合要默契;攻防、速度、劲力,根据两人熟练程度而定,不可用僵劲、蛮劲,更不可练成木偶式对打。若有通背拳功法的基础练习效果更佳。
  一、预备势
  甲(左)面向前站立,乙(右)面向前站立,两人左右间距约一米,两臂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要点:头要端正,舌顶上鄂,含胸、沉肩;精神贯注,气沉丹田,呼吸自然。
  二、仙鹤舒顶
  1、甲、乙同时右脚抬起,落脚脚尖内扣,右腿屈膝,左脚稍左移,脚掌虚着地面成虚步;同时,身体左转90度,两臂屈肘,左上右下,平抱于胸前,两掌掌心向下;目视对方。
  2、上动不停,甲、乙同时右臂向上,向右绕立圆至右腰侧,右掌心朝上经左掌上面向前伸出,肘微屈;右臂向下、向左绕立圆,左掌心朝下,顺着右臂下屈肘收至右肘处;目视对方。
  要点:含胸拔背,松肩沉肘,两掌拇指微屈,其余四指并拢。“仙鹤舒顶”又称“引手”用于套路起势或实战格斗预备势。
  三、三环套月迎面掌
  甲右手向下捋带乙右臂,左掌迅速向上拍击乙面部;同时,右脚向前上一步。乙左掌急速向甲臂内侧穿出,将甲右拍掌格出,右掌收回至腹间;同时,左脚向后退一步。
  要点:该动作为我方主动进攻。右手捋带,左手突发快劲拍按对方前臂,右拍掌快速向对方面部攻击。动作连贯,步到手到,配合要协调。
  四、穿梭追魂
  1、上动不停。甲左掌迅速由腹前向乙臂外侧穿出,将乙左穿掌格出,右掌收至腰处;同时,左脚向上一步。乙右脚向后退一步。
  2、上动不停。甲右掌变尖拳由腰处向乙腹部击打,左手收至腹前;同时,右脚向前上一步。乙右掌由上向下捋带甲的尖拳,左掌收至腰处;同时,左脚向后退一步。
  要点:该动作为防中有功,左掌要贴近对方左掌穿击。掌指绷紧,突发爆力,力达掌指,并迅速回缩。右中拳快速击打对方的胸部和腹部。发力于腰背,贯于拳尖。
  五、单风贯耳
  上动不停。甲用左掌快速拍按乙右手,右拳变成迅雷掌,急速向乙左耳侧或颈动脉摆击;同时,左脚向前上一步。乙右手快速抬起,向左平推,拦劫甲的迅雷掌;同时,右脚向后退一步。
  要点:肩臂松顺柔活,拧腰发力,放长击远,力达迅雷掌。
  六、五鬼探头
  上动不停。甲左掌快速拍按乙右手,以右肘为轴,前臂迅速向下绕经腹向上用拳背击打乙面部;同时,右脚向前上一步。乙左掌急速向甲臂内侧穿出,将甲反拳格出;右手收至腰处;同时,右脚向后退一步。
  要点;用左手拍按对方防御的手,右掌变掌由左臂内反拳击打对方眼、鼻。动作要迅速,力达拳背。
  七、穿梭追魂
  1、上动不停。甲左掌迅速由腹前向乙臂外侧穿出,将乙左穿掌格出,左掌收至腰处;同时,左脚向前上一步。乙右脚向后退一步。
  2、上动不停。甲右掌变尖由腰处向乙腹部击打,左手收至腹前;同时,右脚向前上一步。乙左手迅速向下捋带甲的中拳;同时,左脚向后退一步。
  要点:该动作是指上打下,使对方应接不暇、防不胜防,突发尖拳,打对方措手不及。
  八、劈山追魂
  上动不停。甲抡起左臂由上、向下用掌背劈击乙面部,右手收至腰处同时,左脚迅速向前上一步,随即右手变尖拳由腰处向乙腹部击打。乙右掌急速向甲臂内侧穿出,将甲劈掌格出,左手收至腰处;同时,右脚向后退一步,右手顺势向下捋带甲击来的中拳。
  要点:以上臂带动前臂劈击对方面部和颈部,力达掌背。以突然、快速、有力的重击和连击,使对方无发击之力。
  九、仙鹤梳顶
  甲、乙同时抬起右手向前伸出,掌心向上,左手附在右肘处,掌心向下;目视对方。
  至此,乙可由守势变为攻势,甲由攻势变为守势。可反复练习不拘趟数。
  十、收势
  1、甲乙同时身体右转90度成两脚分开;同时右臂向下、向后摆至肩平,右臂伸直与肩平,两臂成侧平举。
  2、甲乙同时左脚向右脚并拢;同时两臂由体侧经头上方向下屈肘下按,两臂自然下垂体侧;目视前方。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12:23:08

夕阳掌活手 擒拿术四式

自古就有“教拳不教拿,教枪不教把”的说法,有些门派得些死手擒拿就当成了镇门之宝,
秘不示人,可见拳家对擒拿术的重视。?

真正的擒拿术为活手擒拿,它是融踢打摔跌与点穴术为一体的技击术,一旦得手,轻则致人

伤残,重则致人死亡。故而,活手擒拿术用时需慎之又慎。活手擒拿术特点为:劲力绵沉,

迅猛刚炸,螺旋缠绕,软硬互化,八方滚搅,粘沾连随,随高就低,开合屈伸,周身一

意,无穷变化。?

夕阳掌活手擒拿术是夕阳掌特有的防身制敌术,它除具以上特点外,还有易学实用等特色,

是不可多得的散手功夫,现将其主要招式介绍如下。?

霸王别姬?

对方右拳(掌)向我(着黑衣者)打来,我急闪身,一手捋抓其臂腕,一手甩击其耳

、面,前脚发力猛击对方前锋腿迎面骨或膝盖。其必向后撤腿,用掌推扶我之来掌,我则趁



击其颈部,另一只手顺势外推里拉,前腿猛抬膝顶其胸腹、五官,三势合一,迫其跪跌(图1

,图2)。?

中拳形变——折枝捆锁?

对方发拳向我攻来,我迅速闪身躲避,并一手捋抓其进攻手臂腕猛拽,另一只手发弹



劲猛击其胸、腹,随之上步冲顶其中宫。对方护手按搂我攻击手手腕,我则向前冲挤,攻手



臂成肘?顶其胸肋。对方收步吞身化我攻击,我起前锋脚,迅猛提膝顶击其胸、腹、五官,



手从其手臂下抄别旋插,压扣于对方肩部,另一只手拿其攻来之腕,向其背后推送,三力合

一,转身迫其跪跌(图3,图4)。?

搬压?

〖HT〗若对方用拳掌向我扫、劈,我则就势退步转身,一手捋抓其进攻手手臂,

并用肘下压其臂肘,另一只手从下迎托其进攻手臂腕搬拧,二力合一迫其跪跌(图5)。?

反关节背擒?

对方重拳击来,我迅速闪身,两手臂用力夹击其肘腕。若对方是行家里手,定会松沉

其肘以化我之攻势,我则顺势转身屈臂,用肘旋顶其肘,另一只手屈腕扣压其腕,并用肩膀

以上四招是夕阳掌活手擒拿的一部分,但从中也可领略格斗奥妙。任何招数大都有多种变化

,也就有多种破解,所以练拳不可拘泥于成法,而应用心体悟,随机变化。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1-3 12:25:11

螳螂拳论

十八家法

  螳螂拳创始先师王朗,未创螳螂拳之前,云游武林各大名山,遍访 各大名家,将各家派拳术长处融和,独创螳螂拳术,故有“十八家法”

歌决为证:

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
郑恩的缠封尤妙,温元的短拳更奇;
马籍的短打最奇,孙恒的猴拳且盛;
黄粘的靠身难近,绵世的面掌飞疾;
金相的磕手通拳,怀德的摔捋硬崩;
刘兴的勾搂采手,谭方的滚漏贯耳;
燕青的占拿跌法,林冲的鸳鸯脚强;
孟更的七势连拳,崔连的窝里剖捶;
杨滚的棍采入直,王朗的螳螂总敌。


八打

一打眉头双睛 二打唇上人中

三打穿聪耳门 四打背后骨缝

五打胁内肺腑 六打撩阴高骨

七打鹤膝虎头 八打破骨千斤

每部位皆属次要,虽不致命,亦必重伤,如遇强手,非此不足以致胜,然不可轻予施用,以伤好生之德,慎之慎之。



八不打

一不打太阳为首 二不打正中锁喉

三不打中心两壁 四不打两肋太极

五不打海底撩阴 六不打两肾对心

七不打尾闾风府 八不打两耳扇风

皆致命之处,非性命相搏,幸毋施用,若彼不念人命之为重,亦只招之而已。
 

八刚

一刚泰山压顶 二刚迎面直统

三刚顺步双掌 四刚叠肘硬拱

五刚贴门靠壁 六刚硬崩伏底

七刚左右双棍 八刚摔捋两分

刚能胜柔,如钢刀断肉,筋骨齐开,如石柱擂粉,渣滓尽化,一往莫御,直前不退。或曰吾刚,而彼亦刚,能胜手?不知患吾非刚,刚则未有不胜者。故泰山压顶,迎面直统手法可用也。

 

十二柔

柔见刚而回手 柔入手而偷手

柔截手而滚手 柔滚手而漏手

柔直统而勾手 柔采手而入手

柔搂手而进手 柔磕手而入手

柔扑手而入手 柔挑手而入手

柔开手而叠手 柔粘手而破手



-------------------------------------------------
闪击腿法

  闪击腿法是搏击实战中比较灵活的腿法技术之一。在遇到对手出手敏捷、劲力雄浑,对我构成强有力威胁的情况下,倘运用这种腿法,可避开对方的攻势,进而起腿将对手击倒,化被动为主动。

  闪击腿法的技术特点是,动作简单,技法微妙,速度快,力量大。守,可使对手不能轻易近身;攻,可使敌闪躲不及而受。为了使搏击爱好者对此技有所了解,本文仅介绍数倒如下。

一、 后闪踩截.

  敌我双方格斗对峙中,敌突然向前上步进身,左拳迅捷向我面部猛烈冲击;我身体迅速后仰以避开其强烈攻势,同时,右腿顺势提起向前踩踢

阻截对手膝胫关节。

要点:后仰闪身避敌要快速灵活;踩截腿反击要迅猛果断,力点准确。

二、 后闪侧踹

  敌我双方格斗对峙中,敌突然向前上步进身,左拳迅捷向我面部猛烈冲击;我迅捷向后撤步闪身,避开对方的攻击,同时,左腿随势提起向前踹截击对手腰胯部位。

要点:撤步闪身动作要快速突然,起腿踹踢要迅猛、准确、有力。

三、 侧闲冲踢

  敌我双方格斗对峙中,敌突然向前上步进身,右拳向我面部冲击;我左脚迅速向左斜前方跨步,身体略向左闪,避开对手的攻击范围。同时,右拳猛烈击打对方面门;若其受击后向后撤身避让,我即可顺势提右脚向前蹬踢对方胸腹部位。

要点:上步闪身要快捷,右拳冲打要迅猛,并与闲身动作协调配合、同时进行,为后续踢打动作创造条件。

四、 后闪侧踢

  敌我双方格斗对峙中,敌突然向前上步进身,双手拳掌连环向我进攻,使我不及招架防守。我即迅捷向后撤步仰身,避开对手的攻击力点,同时,身体微左旋转,左脚迅速提起侧踢对手面部。

要点:撤步、仰身、旋体、侧踢动作要协调一

致,同时进行,不可脱节。侧踢腿要快速有力,富有弹性。
五、 转闪后蹬

  敌我双方格斗对峙中,敌突然向前上步进身,双拳连环向我进逼。我迅速向身体后方撤步,身体右旋闲身,避开对方攻击范围,同时,左迅捷提起向事猛烈蹬踢对手胸腹部位,将其踢倒。

要点:撤步及身体右转身要快速协调,起腿向后蹬踢要迅猛果断,做到快、准、狠。

六、 转闪旋踢

  敌我双方格斗对峙中,突然向前上步进身,双拳连环向我进逼,使我不及招架,我即迅捷向后撤步,身体右旋闪身,避开对手的攻击范围,同时,右腿借旋体转身之势,顺势提起向上、向后、向左形摆踢击对手头部,将其击倒。

要点:撤步及身体右转闪身要快速协调,同时进行;旋踢腿要借旋体转身势能迅猛发力,力达脚掌。

七、 蹲闪扫踢

  敌我双方格斗对峙中,敌突然向前上步进身,以右腿迅猛向我头胸部位进袭,使我不及招架。我可迅速蹲身,避开其强烈攻势,同时,双手扶地,身体右旋转体180度,右腿随势向后贴地扫击对方支撑腿膝踝关节,将其扫倒。

要点:身躲闪在扫踢要衔接紧密,协调连贯,同时进行,力达脚掌。

八、 蹲闪滚踢

  敌我双方格斗对峙中,,敌突然向前上步进身,以快速连续冲拳向我进袭,使我不及招架,我可迅速向下身,避开其强烈攻势,同时,右脚蹬地跳起,低头、收腹,用枪背滚翻动作,左右脚依次蹬踢对手胸腹部位。

要点:蹲闪动作要快,抢背滚翻时,注意肩、背、腰、臀依次着地,左右脚蹬击动作迅猛有力。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闪击腿法的一些 式用法,但技击之道,搏大精深,学有定数,用无定法,故习者宜在学习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切不可受制于此种模式。

slcdc 发表于 2008-11-3 15:15:03

楼主辛苦,

不老缘 发表于 2008-11-3 17:27:49

谢谢楼主 楼主辛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些武术气功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