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道蘭亭 发表于 2008-11-3 17:07:47

(转)易理簡說

〈易理簡說〉 <BR><BR>&nbsp;&nbsp;&nbsp;&nbsp;(原文為《智慧之旅》金秋中的一章,因「金秋」原文寫到1995年,為了重印該 <BR>書,特別加以改寫。本章在「理論」上(標★★★★之處),增述了「易理邏輯」,乃供 <BR>「易芯」發展之基礎。) <BR><BR>&nbsp;&nbsp;&nbsp;&nbsp;孔子說:「五十而學易」,老夫子厲害!一語道破! <BR>&nbsp;&nbsp;&nbsp;&nbsp;《易經》是宇宙的至理!是中華文化輝煌的燈塔!它只是個「公式」,卻蘊含了時間 <BR>、空間、物質、精神各種變化的準則。把公式展開,填入若干已知數,就可以求出任何未 <BR>知。簡單得人人能學、能用,然欲究其理,卻又玄奧無比,須莫大智慧才能參透! <BR>&nbsp;&nbsp;&nbsp;&nbsp;正是這種特質,使得「易」對人生道途坎坷之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但若文化深度 <BR>不足,「易經」恰供「投機取巧」,唬人矇己!我如果早二十年步入迷途,未卜可知,今 <BR>天這個世界上肯定會多一個「鐵嘴」,少了一個為文化效命的鬥士! <BR>&nbsp;&nbsp;&nbsp;&nbsp;更不幸,很多「現代知識分子」,在陷入了西式的「科技窠臼」後,吃了物質文明的 <BR>「特效藥」,渾忘了人類還有「精神使命」!他們揚棄傳統,盲目批判中華文化落後,硬 <BR>說宇宙規律只是「物理」,易理的「天命」是一種「迷信」。 <BR>&nbsp;&nbsp;&nbsp;&nbsp;十六世紀時,馬雅人在中美洲建立了龐大的金字塔文明,他們有極為精確的天文、地 <BR>理、農業、灌溉、礦冶、建築知識,他們也有強大的武力,以及統一的政經宗教制度。只 <BR>是基於宇宙中一種必然的規律,大樹衰老時,生機本不夠靈活,驟然一陣霹靂,樹倒根斷 <BR>,枝葉零散,就此埋藏在荒煙蔓草之間。 <BR>&nbsp;&nbsp;&nbsp;&nbsp;西班牙人消滅了馬雅文明,三百年後的今天,舉世的考古學家都承認一個事實,就是 <BR>西班牙當年的文化水平,在很多方面,尚遠遠不及他們所消滅的馬雅人。 <BR>&nbsp;&nbsp;&nbsp;&nbsp;根據西班牙人的說法,馬雅人是一種落後的民族,非常「迷信」。諷刺的是,馬雅人 <BR>相信地球繞著太陽轉,而當年的西班牙人,卻堅信托勒密的天動說。是誰「迷信呢」?歐 <BR>洲人直到十八世紀才知道「地動」是真理,還夠資格說別人迷信嗎? <BR>&nbsp;&nbsp;&nbsp;&nbsp;今天與當年又有多少分別?說別人迷信的人,難道就能肯定宇宙的起源嗎?難道說得 <BR>出時空運行的規律嗎?如果不知道,自己所知的又是什麼?連人生是什麼都說不出來,怎 <BR>麼夠資格批評什麼叫做「迷信」? <BR>&nbsp;&nbsp;&nbsp;&nbsp;人間最可怕的一種現象,叫做「百犬吠聲」!每隻狗都跟著別的狗叫,一隻叫了,另 <BR>一隻「迷信」有什麼動靜,眾犬吠成一團,迷信與不迷信有何區別? <BR>&nbsp;&nbsp;&nbsp;&nbsp;天命是什麼?人生又是如何?對狗而言,只要聽到吠聲,喉嚨一癢,自然要大叫一番 <BR>。可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多了幾磅重的大腦,是不是該虛心一點,用理性來探討一番 <BR>。至少,人總與狗有別,不是叫叫就能證明什麼! <BR><BR>&nbsp;&nbsp;&nbsp;&nbsp;總之,「天」是宇宙(時空),「命」指生存其間的人類責任。在「天命」的立場, <BR>時間、空間只是兩個「參數」,所謂「掐指一算」,就是求出時空的關係值,用以認知人 <BR>在環境變化中的流程。如果宇宙規律井然,時空亙古常在(至少對人而言),環境變化就 <BR>是恒定的流程。 <BR>&nbsp;&nbsp;&nbsp;&nbsp;說穿了,流程只是規律演變的闡述,利用感官對「時空」的認知,設計成為「參數」 <BR>,再用參數去運算。然而人太相信眼睛了,而眼睛「看」不見「時間參數」,於是人就喪 <BR>失了「認識」時間真相的能力。 <BR>&nbsp;&nbsp;&nbsp;&nbsp;在西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首先提出時間、空間是不可分割的,故稱「四度空時」。 <BR>時間一度與三度空間是能量變化的四個向量,人類對空間所認定的狀態,對時間同樣有效 <BR>。如果我們認為空間是靜止的,那麼時間也是靜止的,反之亦然。 <BR>&nbsp;&nbsp;&nbsp;&nbsp;古人曾提出一則辯論的課題,叫「飛矢勿動」。那是說,當一隻箭射出去,在到達目 <BR>標以前,一定要先經過其全程的一半,而到達這一半之前,又得經過其前一半,如此一半 <BR>一半地分下去,永無止境,所以那隻箭矢應該永遠停在空中不動。 <BR>&nbsp;&nbsp;&nbsp;&nbsp;當然這與事實不符,大家都認為是一種「詭辯」,可是為什麼聽起來又那麼合情合理 <BR>呢?難道我們以推理方式來思考是不正確的?或者是天下事不盡有理可循? <BR>&nbsp;&nbsp;&nbsp;&nbsp;這種錯誤的發生,其實是因為在這個陳述中,時間與空間分成了兩個不相干的向量。 <BR>「飛矢」的定義應為:「箭在一定時間內飛過了一定的距離」,是時間與空間為一體的明 <BR>証。上述的辯題僅提到空間,而忽視了「一定的時間」,所以不確。 <BR>&nbsp;&nbsp;&nbsp;&nbsp;真正的問題是:在真實的人生中,又有幾個人認識空間與時間的關係呢? <BR>&nbsp;&nbsp;&nbsp;&nbsp;如果只看事件的表象,不去深究,一切都只是「莫明其妙」。然而,在理性的前提下 <BR>,再奇妙的事也都應該有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只看人有沒有這種分析和歸納的能力。如 <BR>果得到一個答案,可以印証到一系列的事件上,這就增進了一分認識。認識多了,歸納出 <BR>一些規律和模式,舉一反三,世事的奇妙盡在料中,那才真是妙不可言! <BR>&nbsp;&nbsp;&nbsp;&nbsp;人還有一個錯覺,即看到青山屹立,亙古不變,就以為那代表了靜止的空間。其實, <BR>山石叢林朝變夕易,只是人沒有仔細觀察而已。人們又認為時間是恆動的,每一剎那都「 <BR>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過去走了,未來沒看到,我們只有現在! <BR>&nbsp;&nbsp;&nbsp;&nbsp;為什麼人只能感知到現在呢?是時間在動嗎?假定一個有經驗且負責的工程師設計了 <BR>某建築工程的工作進度表;再假定沒有意外發生(或者已列入進度中),工作都能嚴格按 <BR>照進度進行。那麼,對這個工程師或者看得懂進度表的人而言,他不必去工地,只要看看 <BR>時間流程表,就知道在什麼時間工程會達到什麼進度。 <BR>&nbsp;&nbsp;&nbsp;&nbsp;工地(可以看做人生)的工作人員隨時面對著工作,所見到的永遠只是在進行的那個 <BR>「現在」!如果不能升任為設計工程師,他就必須每天面對工作。他會說:「你看,工程 <BR>是在時間流動下,一分鐘一分鐘完成的!」 <BR>&nbsp;&nbsp;&nbsp;&nbsp;然而,坐在冷氣房的工程師卻可以順手一指牆上掛著的「參數」進度表,說: <BR>&nbsp;&nbsp;&nbsp;&nbsp;「第二十四天,三樓的鋼筋結紮完工!」 <BR>&nbsp;&nbsp;&nbsp;&nbsp;在這句話中,「二十四天」是時間參數;「三樓的鋼筋」是兩種性質的空間參數;「 <BR>結紮完工」又是時間參數。設計師的工作是設計參數,工程師則是控制參數,只有這些參 <BR>數能供理性溝通。一般人看不懂流程,他們只看得見「鋼筋紮好了」。 <BR>&nbsp;&nbsp;&nbsp;&nbsp;相對論又說,時空的狀態是動還是靜,完全要看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相對座標關係而 <BR>定。再以人與火車為例,動與靜是相對的,當我看到火車在動時,是指火車相對於我為動 <BR>。這時很可能火車沒有動,是我動了。也可能是火車動,而我沒動。 <BR>&nbsp;&nbsp;&nbsp;&nbsp;人生是什麼呢?與造物者所設計的工程有什麼分別呢?只不過每一個人都是工作者, <BR>眼前只是具體的建築,他們掙扎於辛辛苦苦的工作,浮沉在人世的喜怒哀樂之間,不思進 <BR>取。但人有理性,能逐代地累積經驗,增進靈智。透過一定的法則,人絕對有可能看到工 <BR>程的藍圖與進度,瞭解時間的流程。 <BR>&nbsp;&nbsp;&nbsp;&nbsp;在人類文明中,很多的民族都曾在幾千年前,觀察日月星辰的進度,歸納出了時間流 <BR>程的曆法。以天體之極垠,日月之大小,四時之交替,草木之榮枯都依循著「一定的規律 <BR>」。難道有什麼例外?人類滋生其間,不正如飛矢一般? <BR>&nbsp;&nbsp;&nbsp;&nbsp;人生有兩個世界,一是主觀的虛幻,一是客觀的真實。主觀的世界繁複多變,但萬變 <BR>不離其宗,稱之為「虛幻」,就是經個人利害的抉擇後,「瞬間」產生了行為。行為現象 <BR>是客觀的,人人「有目可睹」,有其適應的環境,有其固定的模式。如果以人的社會行為 <BR>來觀察,人生之所作所為,也無一不有跡象可循。 <BR>&nbsp;&nbsp;&nbsp;&nbsp;主觀世界是動態的,人「生存」在「過去」的經驗中,只能藉自己的感官刺激而得到 <BR>認知。只接受主觀人生的人,由過去到現在,在其立場上必然堅信時間是動態的。而客觀 <BR>世界則是「共有」的,一種事態的規律,無關「過去」,只有「現在」。換句話說,客觀 <BR>與主觀是相對的,主觀時間既然是動,客觀時間必然為靜,反之亦然。 <BR>&nbsp;&nbsp;&nbsp;&nbsp;是否能用一種方法,找出人生的規律,並根據此規律,看到「人生工程」的流程進度 <BR>呢?這種觀念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曾有系統地加以研究,而且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這就 <BR>是占卜,由占卜而得到「易」,由易而有了「宿命論」。 <BR>&nbsp;&nbsp;&nbsp;&nbsp;站在真理探索的立場,我唯理是問,畢生努力不懈。等到自己知道了真相,看到人生 <BR>的時空流程,我又畏縮了。緣因wuzhi無能的人,很容易依附一棵大樹,而成為宿命論的奴 <BR>隸。這種人比比皆是,若一舉一動都要訴諸命運,則又是一種災難。 <BR>&nbsp;&nbsp;&nbsp;&nbsp;然而,既然真的有人生的時空流程,造物者一定有妥善的安排,也毌庸杞人憂天。人 <BR>生奧妙之處就在於有主觀也有客觀,有心也有物。有人有緣看到宇宙的時空流程,就有人 <BR>緣慳一面,難窺廬山真面目! <BR>&nbsp;&nbsp;&nbsp;&nbsp;不過山有高低,人有智愚,智者看到的是山,愚者不論在哪裡,永遠只看到自己。規 <BR>律就是規律!山聳立眼前,時空流程不能改變!但愚者為了私利,沒看到已急不迫待,看 <BR>到了更是趨利避害,唯恐吃了一點虧! <BR><BR>&nbsp;&nbsp;&nbsp;&nbsp;如果有人說:「感謝美國人民友好的協助,給我們帶來了民主、自由、科技和財富, <BR>得以躋身於現代國家之林。」 <BR>&nbsp;&nbsp;&nbsp;&nbsp;說這話的人照理應該是美國的印地安人,或許是阿帕契族的酋長「瘋馬」,也可能是 <BR>蘇族的「飛鷹」。但是瘋馬並沒有瘋,印地安人有他們的尊嚴,雖然白骨化成了飛灰,大 <BR>峽谷也變了顏色,在保留區內苟延殘喘的印地安子孫們,並沒有卑顏屈膝到這個地步。 <BR>&nbsp;&nbsp;&nbsp;&nbsp;反倒是不該說這種話的炎黃子孫,除了感到有些肉麻之外,大家竟然心有戚戚焉。如 <BR>果這不是事實,當作笑話來談,倒也無傷大雅。萬一是真的呢?萬一人人認為奇跡式的經 <BR>濟盛況,真是美國主子所賜予的呢? <BR>&nbsp;&nbsp;&nbsp;&nbsp;人民追求生活的改善,滿足於既得的成果,本是無可厚非的現實。但這對一個家道中 <BR>落的士子而言,得失之間,就大有商酌的餘地了。 <BR>&nbsp;&nbsp;&nbsp;&nbsp;我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例子,先父雖非耆宿,卻也是個道地的讀書人。我由初識西 <BR>方(從電影、小說和一些的世俗的報導上)起,因不滿而反叛,由反叛而追求,大學畢業 <BR>就浪遊西土。只緣我成長在一個「傳統式」中國家庭,習慣於「剋己為公」的價值觀。當 <BR>我發現西方人人只顧一己的利害,長此以往,人類必將敗亡,才驀然甦醒過來。 <BR>&nbsp;&nbsp;&nbsp;&nbsp;待我迷途知返,回到中國,這才知道自從「五四運動」以後,西風東移,中華文化早 <BR>已消逝殆盡了。文化敗亡還不說,人心盡蝕,知識份子以傳統文化為恥,年輕學子無不心 <BR>向西洋,恨不得插翅西土,就地成「洋佛」! <BR>&nbsp;&nbsp;&nbsp;&nbsp;人說我是怪胎,當然是,一個道地的中國人,居住在自己的國土上,卻享受不到自己 <BR>文化思維的陽光!我按照中國傳統讀書人的氣節行事,卻是事事不通,處處遭人白眼!為 <BR>什麼說的是相同的語言,卻有著南轅北轍的觀點呢?難道我錯了嗎?難道人就該活得如同 <BR>豬狗一般,搖尾乞憐,混個溫飽,然後一窩風對衣食主子歌功頌德? <BR>&nbsp;&nbsp;&nbsp;&nbsp;我沒有隨俗,我又發現除了風風光光、搖擺在舞台上的新貴之外,大部分默默無聞的 <BR>國人,也仍然保存著樸實的本來面目。為什麼呢?返觀歷史,我才發現這種勢利的現象, <BR>匪自今日始。但是中華之為中華,在人心的深處,有著一種土根的力量,不是可口可樂與 <BR>麥當勞就能夠征服的。 <BR>&nbsp;&nbsp;&nbsp;&nbsp;舉例說吧!有哪個達官貴人不相信風水?有哪個專家博士不在車上掛個廟裡求來的平 <BR>安符?有哪一間觀堂寺廟不是人潮洶湧?有哪一次清明時節,道上不是車水馬龍?這又為 <BR>了什麼呢?是不是人人神經不正常,事事倒行逆施? <BR>&nbsp;&nbsp;&nbsp;&nbsp;中國人早就知道了,在社會上生存之道有二,一是黑白之道,一是生死之道。對黑白 <BR>兩道而言,成者為王敗為寇,大家爭的是力量,奪的是分配享受的權利。而生死之道,則 <BR>圖個活著時心裡平安,無憂無慮,死後上昇天堂,不要墮入地獄。 <BR>&nbsp;&nbsp;&nbsp;&nbsp;這「兩種道」互不相涉,一管肉體,一司精神。換句話說,一者為陰,一者屬陽。如 <BR>能在白道活得心安理得,自是福壽全歸,倘若落入黑道,也有漂白的機會。但是精神上則 <BR>不然,一旦所行不正,則休咎之外,諸事凶忌。 <BR>&nbsp;&nbsp;&nbsp;&nbsp;中國人從小就薰陶在這種觀念中,因為歷史上有聖有賢、有仙有佛,耳目渲染之餘, <BR>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價值標準。如果要當官發財,就要拼命讀書,再不然從戎或從商,不論 <BR>做什麼,他們骨子裡總還忘不了「行善」。中國人更知道,個人的得失,都是環境的一部 <BR>份,命中注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絲毫勉強不來。 <BR>&nbsp;&nbsp;&nbsp;&nbsp;這種觀念的源流到底來自何處?為什麼百年以來,西洋的船堅砲利也摧毀不了呢?我 <BR>一再追究這個問題,最後終於發現了,原來是蘊藏在《易經》中的力量。 <BR>&nbsp;&nbsp;&nbsp;&nbsp;中國傳統的讀書人以經史子集為教材,《易經》為群經之首,帝王之學當然是必修。 <BR>文人讀了易,即使不通,也多多少少受到了觀念的薰陶。而民間則靠民俗與戲曲的傳衍, <BR>民俗包括了敬畏天地、尊老重德、慎終追遠、樂天知命等觀念。戲曲則將道德思維形象化 <BR>,無論忠孝節義、親情倫理都成為好壞是非的行為規範。 <BR>&nbsp;&nbsp;&nbsp;&nbsp;時到今天,西化的學校教育培育了一批批的工匠,將國家變成了工廠。而人民在大量 <BR>入侵的娛樂工具影響下,傳統的戲曲褪色了,華盛頓取代了秦始皇,白雪公主打倒了白蛇 <BR>娘娘。新一代的青年,飆著機車、敞著喇叭、搖著屁股大唱麥可來愛我。 <BR>&nbsp;&nbsp;&nbsp;&nbsp;人民富足,國家強盛之餘,人成了工作消費的機器,人心麻木惶惑,早已是非不明。 <BR>可是,如果有人提到有某人算命很靈,保証身邊的人都高高把耳朵豎起! <BR>&nbsp;&nbsp;&nbsp;&nbsp;西化的學者群起而攻之,這是迷信!政府更不後人,嚴禁傳播迷信!為什麼這些自命 <BR>不凡的人不想一想,江湖騙子固然不少,難道學界沒有不學無術之輩?政府中沒有尸位素 <BR>餐的敗類?至於是不是迷信,何妨就學理、實驗、調查來討論一番?為什麼外國的霹靂論 <BR>、創世論、摩西分紅海就不是迷信? <BR><BR>&nbsp;&nbsp;&nbsp;&nbsp;就像攀登九華山的懸崖一樣,愈高之處,人跡愈少。能看到這裏的讀者,大家都是有 <BR>緣。對有緣的人,我要求就會多些。本章我專談《易經》,不管讀者有沒有興趣,既然來 <BR>了何妨安之,對《易經》增加一分瞭解,絕對會有益於人生。 <BR>&nbsp;&nbsp;&nbsp;&nbsp;攀登絕巖時,最應注意的是方向正不正確,千萬不要辛辛苦苦爬了半天,到得頭來才 <BR>發覺方向不對,再回頭已晚了。既已決定了方向,就要小心謹慎,步步為營,斷不能夢想 <BR>一蹴可及。每次換步移形,要察看立足處實不實在,危巖不是康莊大道,不要指望摔了一 <BR>跤再爬起來。最後,切記不論得到什麼,最好多用心審視一下,山中的果子泰半都是酸澀 <BR>有毒的,切勿見獵心喜。 <BR>&nbsp;&nbsp;&nbsp;&nbsp;讀易正是如此,首先要確定一點,真打算學易嗎?如果只是好奇,想增加一點常識, <BR>最好儘快將後文略讀一遍,千萬不要多想。如果已經對《易經》有了些許認識,則宜字字 <BR>酌量,句句分析。因為其中有很多精要,如果前面瞭解不透,後面就會頭大了。 <BR>&nbsp;&nbsp;&nbsp;&nbsp;《易經》就是真理,這正是本文要一點一點詳細說明的。古人是先信而後學,有其優 <BR>點,也有缺點。優點是長驅直入,立可奪關斬將;缺點則是一切視為當然,就算得到了真 <BR>理,卻未必能瞭解究竟。 <BR>&nbsp;&nbsp;&nbsp;&nbsp;今人學易剛剛相反,民間以易為算命工具,他們不需要懂易理,用熟了易術就立見成 <BR>效。學院中教習《易經》,只是當作一種文化知識,教之聊備一格。學子們學易不過為了 <BR>幾個學分,只要考試通過,懂與不懂關係不大。 <BR>&nbsp;&nbsp;&nbsp;&nbsp;那麼還有誰在傳習《易經》呢?唐人賈島說是: <BR>&nbsp;&nbsp;&nbsp;&nbsp;「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BR>&nbsp;&nbsp;&nbsp;&nbsp;我卻認為柳宗元說得更好: <BR>&nbsp;&nbsp;&nbsp;&nbsp;「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BR>&nbsp;&nbsp;&nbsp;&nbsp;學通了,就像蘇軾說的: <BR>&nbsp;&nbsp;&nbsp;&nbsp;「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孤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BR>&nbsp;&nbsp;&nbsp;&nbsp;實話實說,易理代代有傳人,但是來來往往,真知者不多。 <BR>&nbsp;&nbsp;&nbsp;&nbsp;金字塔項必尖,知易者必少,因為真正知道《易經》至理者,知易之為易,有變易有 <BR>不易,以不易為變易,唯變易為不易。故真知者有所不為,且知之愈多,為之愈少。一個 <BR>不為而為之人,外表上看來與一般人無二,是以人不能識、不能知。 <BR>&nbsp;&nbsp;&nbsp;&nbsp;《道德經》第十四章云:「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 <BR>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無物。是謂無狀之 <BR>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 <BR>古始,是謂道紀。」 <BR>&nbsp;&nbsp;&nbsp;&nbsp;老子認為人對事物的認知全靠辨識,然而事物之極細微處超過了感官的極限而無法辨 <BR>認,這時人就無所知、無所識了。這是說一般人對真與假是很難判定的,於是真知與假知 <BR>很可能就充斥在你我身邊。沒有辨識能力的人,如何能驗証所知為真呢? <BR>&nbsp;&nbsp;&nbsp;&nbsp;這其實就是人間最真確的本來面目,「無」為宇宙本體,人生於無,由無到有。既然 <BR>為「有」,必有其來處,妙的是人「憑什麼」瞭解「無盡的宇宙」呢?。在眾多的「有」 <BR>中,真真假假,大氣變幻不止,化為風,潤成雨。人生在風風雨雨之中,唯有真知真識屹 <BR>立不移,卻又混雜在風雨之中,滋潤人生,得以長存。 <BR>&nbsp;&nbsp;&nbsp;&nbsp;這就是《道德經》第一章最後一句的注腳:「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BR>&nbsp;&nbsp;&nbsp;&nbsp;人生之妙,就在於人人有權自以為知,因為人人自以為知,所以有變易之始。在一代 <BR>代大德不斷地探索下,經過了長時間的考驗,真知得以在文化的長河中滋生孕育。因此, <BR>後人能「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成為真知者。 <BR>&nbsp;&nbsp;&nbsp;&nbsp;能在古道中印証者,始自知其為真知,真知之人必具有智慧。人有了智慧,自是無所 <BR>不知,以一己之知印証於「今日之有」,就可謂自知。一個人有自知之明,即使知道自己 <BR>「wuzhi」,也還有由wuzhi到有知的機會。若人自以為知,而所知者不過是些酬應於一時的 <BR>知識,待其價值喪失之日,人生也隨之而逝了。 <BR>&nbsp;&nbsp;&nbsp;&nbsp;人生最真實的,必然是人最需要的。前面一再說到人有肉體及精神兩種生命,肉體隨 <BR>時日而腐朽,這種知識的價值不過及於一身,人若追之逐之,最多可以保持到死。精神則 <BR>為宇宙的時間支柱,得入精神境界,自與宇宙同壽。 <BR>&nbsp;&nbsp;&nbsp;&nbsp;《易經》就是追求與宇宙同壽的人所留傳的知識!歷經五千多年(如果不計早期的卜 <BR>筮,僅以《周易》為起點,則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無數智慧絕頂的聖賢鑽研下,成 <BR>為獨步天下的知識系統! <BR>&nbsp;&nbsp;&nbsp;&nbsp;易之功能,影響中國文化甚鉅,在《四庫全書提要》中有云: <BR>&nbsp;&nbsp;&nbsp;&nbsp;「易學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 <BR>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BR>&nbsp;&nbsp;&nbsp;&nbsp;《易經》之所以有如此長遠的影響,即因易理是以人為中心點,對事物的分類法則。 <BR>茲列其概要如下: <BR><BR>&nbsp;&nbsp;&nbsp;&nbsp;一、思想:象徵,思維,邏輯,倫理等。 <BR>&nbsp;&nbsp;&nbsp;&nbsp;象徵是以符號代表人所認知的系列事物,文字即象徵符號之一。有人說中國文字係從 <BR>伏羲氏所發明之八卦演變而來,其實八卦所代表之象徵性,遠超過文字概念所涵蓋的範圍 <BR>,但又難以溶入生活的範疇。 <BR>&nbsp;&nbsp;&nbsp;&nbsp;隨著知識的進步,人對生存環境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八卦的象徵性衍生了「易理」, <BR>同時也影響了「形意分類」。於是,先民指現象為徵兆,從徵得意,以意成形。經過千百 <BR>年不斷演繹,待至「約定俗成」,最後才有流通的文字。 <BR>&nbsp;&nbsp;&nbsp;&nbsp;思維是人最重要的活動,經由思維,人才能瞭解事物的各種現象,進而能利用事物, <BR>以圖利於人類的生存。《易經》是抽象思維的鼻祖,將事物的變化分析成基本因素,再利 <BR>用基因排列組合的象徵,得到了由表象到實象的雙向認知。尤其是陰陽和合的正中有負、 <BR>負中有正的相對觀念,從而發揮到見一知萬,見萬得一的統一思想。中國人曾是最富於思 <BR>想的民族,直到清末以前,一直領先世界,實皆拜讀易之助。 <BR>&nbsp;&nbsp;&nbsp;&nbsp;一般人所認知的三大古典邏輯為: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古印度的「因明 <BR>邏輯」以及中國先秦的墨子「辯証邏輯」。而《周易》則為獨立於前述三大之外的另一種 <BR>邏輯形式,我稱之為「易理邏輯」。 <BR>&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易理邏輯是以相對的二分法為象徵的符號基礎,以統計之經驗認知為分類定義,再以 <BR>天地人三才結構與相對的變化現象,來判斷事物變化的真假、吉凶。這種邏輯的先決條件 <BR>是,必須符合宇宙變化的規律,否則便毫無意義。 <BR>&nbsp;&nbsp;&nbsp;&nbsp;以下先討論「易理」的「二分法」: <BR>&nbsp;&nbsp;&nbsp;&nbsp;已知當前人類實驗之極限為能量(Energy),故可假設: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宇宙變化之規律,在人類立場,即為能量變化規律。 <BR>&nbsp;&nbsp;&nbsp;&nbsp;又知:人類對能量的認知,完全建立在感覺器官的作用上。而感官所得訊息,只有「 <BR>前級刺激」與「後級刺激」之比較關係,而無絕對值。 <BR>&nbsp;&nbsp;&nbsp;&nbsp;推論:以「量」而論,「前級、後級」之比較,只有「大於、等於、小於」三種狀況 <BR>。其中「等於」相當於「不變」,可稱「靜態」,「大於、小於」則為「動態」。 <BR>&nbsp;&nbsp;&nbsp;&nbsp;結論:以「動、靜」二元符號,象徵「能量變化」,符合人類認知的宇宙規律。 <BR>&nbsp;&nbsp;&nbsp;&nbsp;其次分析「三才結構」: <BR>&nbsp;&nbsp;&nbsp;&nbsp;「天、地、人」為象徵符號,分別代表平面展開的各座標向量。「天」相當於「Y座 <BR>標」,由下向上展開;「地」相當於「X座標」,由左向右展開;「人」等於是「X、Y <BR>」的投影值,當X、Y不斷變化時,即形成一定的軌跡。 <BR>&nbsp;&nbsp;&nbsp;&nbsp;再若設定「天」象徵「時間變化」,「地」象徵「空間變化」,「人」就是「時空流 <BR>程的軌跡」。 <BR>&nbsp;&nbsp;&nbsp;&nbsp;最後,綜合說明「二分、三才」的意義: <BR>&nbsp;&nbsp;&nbsp;&nbsp;已知「動靜二分法」符合「人類認知的宇宙規律」,可以說:「宇宙中一切變化,無 <BR>不介於動、靜之間」。而動靜間有著「無限」的「排列組合」,將這些組合展開,就可以 <BR>代表無限的宇宙(時空)變化。 <BR>&nbsp;&nbsp;&nbsp;&nbsp;此外,所謂「動」,是指空間狀況隨著時間而改變者;而「靜」則指空間沒有改變( <BR>絕對)、或者是人類無法察知的狀況(相對)。 <BR>&nbsp;&nbsp;&nbsp;&nbsp;因此,「三才結構」可以說是人類認知宇宙變化的座標參考圖。 <BR>&nbsp;&nbsp;&nbsp;&nbsp;於是,我們可以定義「易理邏輯」如次:以一分為二、二為四……「連續微分」以代 <BR>表宇宙事象,並以「結構形式」,可以判斷事物變化者。 <BR>&nbsp;&nbsp;&nbsp;&nbsp;有人會問,怎麼可能用這麼簡單的法則,判斷複雜無比的宇宙事件呢?&nbsp;<BR>&nbsp;&nbsp;&nbsp;

慧道蘭亭 发表于 2008-11-3 17:12:22

回复 1樓 慧道蘭亭 的帖子

首先,「連續微分」者,其數可達「無窮大」,絕不簡單!其次,宇宙萬物,都建立
在簡明的「原子」結構上,也不複雜。
    以一個原子為例,有正負兩種極性,符合二分法則;又有電子、質子、中子三種基本
粒子,又是三才結構。原子以其基本的形式,可組成各種變化,不簡單也不複雜。
    以時間為例,日出日落,春去秋來,任何一段都是整體規律的一部份;再看當今科技
,用羊細胞培養而得的「桃莉羊」,長得和原羊一模一樣。為什麼不能截取「易理邏輯」
中「連續微分」中的一部份,據之以查得其「積分」的結果呢?
    在過去科學知識尚不發達的時代,《易經》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基於社會結構的「倫
理觀」(《易經明道錄》中有詳盡的說明,茲不贅)。其理是尊萬而從一,萬為人,一為
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分至無限。從基本看,八卦分三才,天上
地下人居中,各代表一結構單位。
    對個體,「天」代表觀念,「地」為物質,「人」則是行為;在人生,最基本的單位
為「家」,「天」代表家中長者,「地」為子孫,「人」則為一家之主;如果把「家」視
為「國」,則「天」為律法,「地」為組織,「人」是元首。
    社會是「家」與「環境」的結合,需要以兩個卦來表示,內卦在下,代表最接近自己
的「家」(或社會單位);外卦在上,代表整體的「環境」(或國)。自己服膺於環境、
忠於上卦之「主」(外卦第二爻),便是一種倫理觀。
    這種倫理是大自然的本相,也曾是中國人認定為天經地義的觀念,近百年來雖被西方
思潮所摧殘,然而大局仍在未定之天,蓋棺論斷為之尚早也。
    ★★★★

    二、科學:天文,曆法,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等。
    八卦之發明即源於伏羲的觀天察地,是以古之善易者,無不善觀天文。後來天文學獨
立發展,成為易之一支。中國古天文之記載,是人類文明之珍產,極具研究價值。唯因古
人泥於為君王服務,未能將天文學獨立成為一種學術,實為大憾。
    漢代太學有《周易》博士,將易廣用於各種學術上,鄭玄創爻辰說,將十二地支和天
文星座的二十八宿與八卦交錯排列。
    中國曆法因農業上的需要,起源甚早,曆法在初與天文並無直接關連,後人瞭解愈多
,愈發現兩者關係密切。後採用以太陰循環週期為主的陰曆,即為了滿足農耕的季節性因
素。至於易卜採用陰曆,則是為了便於利用二數系與三數系的交集之故。
    最早記載中國地理的是《山海經》,但其內容受到當時知識所限,內容多荒誕不可解
。到了秦漢時代,由於易理及五行觀念盛行,舉凡國家定都,宮殿營建等,都要分辨吉凶
。是以堪輿(俗稱地理)盛行,皆一一反映在地理上。
    易之數學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體系,其中有二進位、三進位兩種體系交雜,且又運用或
然率的觀念,取「大衍之數」以供客觀取卦。二進位人已盡知,三進位則多被忽略,蓋天
地人三才在八卦中作上下兩卦,實為兩個三進位之數系。如果連續將各卦展開,上下兩卦
分別代表兩種關係,即可窺見三進位之痕跡了。正因為有三進位之因子,京房始得將十二
支加入在「納甲」中,與時間因子融成一個系統。
    大衍之數是很神奇的觀念,歷代討論極多,我認為是基於經驗,在十進位數系中,截
取或然率的有效方法。後人穿鑿附會,創造了龍馬河圖以及天地之數,不過示其奇而已。
實際上對任何偶數數系而言,都有這種性質:
      假設此數系=n,奇數=天,偶數=地,
      則本數系中天數之和 = (n/2)(n/2)
                  地數之和 = (n/2)(n/2)+(n/2)
                  天地之和 = 2(n/2)(n/2)+(n/2)
      在此數中,天、地數減1 ,都會產生偏離數系之共性(即大衍之數減一)。
    這種性質是數系的變化基礎,古人捨數學運算不用,卻以其變化基礎為象徵。今人反
其道而行,僅知數學運算之作用,忽略了結構上的「象徵數學」。
    邵雍是象徵數學之宗師,由於我的數學欠通,一直不敢下功夫去學習。大致上說,他
以元會運世四種單位來代表時間,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百六十運,一運有四千三百二
十世,這種算法能將八卦很規則地分配在「元會運世」的系統中。
    十二,三百六十等數究有什麼意義呢?說穿了,就是二進位與三進位數系(有關「數
系」的詳情,請見《智慧之旅》「寒冬」第三章)交集。多種不同進位的數系,結合在一
起應用,其意義後文將做說明。
    易理本為先人研究自然所得的知識,但因過去科學不發達,即令有所成就,也相當有
限。反倒是在現代科學如物理、化學、生物等,易理之觀念卻大放光芒。有興趣的讀者請
參閱張其成先生主編的《易經應用大百科》一書。

zyho 发表于 2008-11-23 16:27:54



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易理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