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乐天知命-梁漱溟
连载:<a href="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38252.html">我生有涯愿无尽</a>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梁漱溟<br> <br><br> 古人有许多说话,早先我自以为能领会其意义,其实所领会的极其粗浅。今年过八旬后,感受时事环境教训,乃有较深领会于心。此一不同,唯自己心里明白而已,难以语人。今略记之于下;人之领会于吾言者如何,又将视其在人生实践上为深为浅而不同焉。<br><br> 例如五十年前旧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曾比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指出“仁者不忧”之大可注意,自谓能晓然其意义矣;其实甚浅甚浅。今所悟者乃始与《易·系辞》<br>“乐天知命故不忧”一语若有合焉。乐天知命是根本;仁者不忧根本全在乐天知命。<br><br> 何谓乐天知命?天命二字宜从孟子所云“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来理解,即:一切是事实的自然演变,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主宰在支配。自然演变有其规律,吾人有的渐渐知道了,有的还不明白。但<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一切有定数,非杂乱,非偶然。这好像定命论,实则为机械观与目的观之合一,与柏格森之创化论相近,不相违。吾人生命与宇宙大自然原是浑一通彻无隔碍的,只为有私意便隔碍了。</span>无私意便无隔碍,任天而动,天理流行,那便是乐天知命了。其坦然不忧者在此。然而亦不是没有忧,如云“忧道不忧贫”;其忧也,不碍其乐。忧而不碍其乐者,天理廓然流行无滞故耳。孔子自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意思可见。孔子又云,“五十而知天命”,殆自言其学养功夫到五十之年自家生命乃息息通于宇宙大生命也。<br><br> 在平素缺乏学养的我如上所说,不过朦胧地远远望见推度之词。即从如上所见而存有如下信念: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但所以信念如此者,必在日常生活上有其前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也。<br><br> 临深履薄之教言,闻之久矣。特在信服伍庸伯先生所言反躬慎独之后,意旨更明。然我因一向慷慨担当之豪气(是个人英雄主义,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主义),不能实行。及今乃晓得纵然良知希见茁露,未足以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却是敛肃此心,保持如临深履薄的态度是日常生活所必要的。此一新体会也。<br><br> 信得及一切有定数(但非百分之百),便什么也不贪,什么也不怕了。随感而应,行乎其所当行;过而不留,止乎其所休息。此亦是从临深履薄态度自然而来的结果。<br><br> ??注一切有定数,但又非百分之百者,盖在智慧高强的人其创造力强也。一般庸俗人大都陷入宿命论中矣。<br> 歷史故事:樂天知命<br><br>【明慧學校】樂天知命,就是順應天意的變化,知其命數,樂其天然。語出《易經﹒繫辭》:“樂天知命,故不憂。”<br><br>古人講“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所以一個人要注重個人身心的修養,不管困厄還是顯達,要順其自然,要知道過去和未來的一切都是不只由自己決定的,不要怨天尤人,這樣自然就會快樂。贏是樂,捨棄也是樂;收穫是樂,耕種也是樂;撫琴對吟、焚香靜讀也是樂;治國平天下是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同樣是樂。<br><br>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為君子。其實,人生之苦不外乎就是過於執著功名利祿,諸如金錢、名譽、地位之類。但是世間萬事皆有因緣,並不會天隨人願。如有了這些物慾纏身,人當然就超脫不起來了,也就快樂不起來了。試想一下,一個不安天命、貪得無厭、好高騖遠的人,自然與君子之道背道而馳。一個人對生死、富貴順其自然,但他完全可以盡力地做他自己本分所能做到的事情,如砥礪節行,進德修業,這就不失為君子了。<br><br>有一次,孔子在衛國匡城被匡人包圍,孔子依然在屋內彈琴歌唱,神態怡然。子路跑進去見孔子,說:“老師怎麼還有閑情彈琴唱歌呢?”孔子說:“仲由,讓我來告訴你吧!我想擺脫窮困已經很久了,可還是不能避免,這是天命啊。我想尋求通達已經很久了,結果還是不行,這是時運不濟啊。<br><br>碰上了堯舜那個時代,天下沒有失意的人,這並不是人們的智慧高明;碰上了桀紂那個時代,天下沒有得意的人,這也並不是人們的智慧低下,是時勢造成這樣的。知道窮困是命運,通達需要時機。面臨災難而不會畏懼的,這是聖人的勇氣。仲由啊,休息去吧!我是順天命而行,匡人又能對我如何呢?”受困的第五天,果然有一位將軍前來謝罪,說道:“前幾天,我們一直誤認您是曾經帶兵騷擾過匡城的陽虎,因此讓夫子受委曲了。真是冒昧,請夫子恕罪。”孔子此時終於解圍而出。<br><br>孔子提出,不僅要“知天命”,而且要“畏天命”。這個“畏”字是“敬畏”的意思,包含了人對天命的恭敬之心、順從之意,以及知命而行的豁達。<br> 悉心聆听古人之教导,收益匪浅! 已经下了,不错。易经起源于观星术..同时是与何图洛书有关的...这个朮.倒是事实...........创至於一人.赞同......创至于不同之人.到不敢苟同.......仰观之朮.为一秘朮.其中含有方法在内....并非是抬头看星星这么简单的事... 已经下了,原汁原味 ,谢谢你的好资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