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3 发表于 2008-11-20 16:24:48

“风水”概念初见

“风水”概念初见
  “风水”一词,最早源于东晋郭璞《葬书》。其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行,盖言此也。经云: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明代乔项《风水辩》云:“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冲冒四面之风,所谓地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夫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弯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这段话表述了一块“风水宝地”的基本条件;也进一步说明“风水”是指“山势”、“土色”、“地势”、“水势”诸义之要汇,是建筑营造选址时应该具备的条件。
  综合诸说,“风水”可表述为: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类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从古至今,风水民俗盛行于客家人聚居之地,成为客家人生产、生活活动中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赣南,即江西南部,处赣江上游。东邻福建西南,南接广东北部,西毗湖南南部,北近江西中部吉安地区。诸多史料在叙及江南和现居赣、闽、粤三角地带的民系历史时都认为,由于古代中原战乱的纷扰,历朝中原籍士兵戍守南疆的需要,以及江南温润的气候,肥厚的土埌等优越地理条件的诱导,从晋末开始,中原人士大举迁徙江南。在漫长的历史里,中原籍人士南迁出现过五大高潮时期:即晋末六朝期,唐末五代期,宋末元朝期,明末清初期和同治清末期。期间,无论是“秦雍流人”(原居今陕西、甘肃以及山西西部),或是“司豫流人”(原居今河南以及河北南部),还是“青徐流人”(原山东及江苏、安徽的一部份),南迁后都有定居在今赣、粤、闽三角区域的。现今地处此三角地域的客家人就是这些古代“流人”的后裔。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修地方志成风,有些地方志称粤北的梅州为客家人的大本营;又有地方志论定赣南为客家人的最早聚居区。无论何种说法,都认定现今这个三角区域为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全国风水从业者则普遍认为,赣南是客家风水民俗的发祥地。
  谈及客家风水文化,首先要追溯一位唐末来到赣南,播下了风水文化种子的名人——杨益(字筠松,号救贫,另有称号叔茂)。
  据《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过虔州(今赣州),以地理术行于世,授业曾文辿、廖禹、刘江东诸徒(均为赣南籍人),后寓居山寮(今兴国县三僚村),世称救贫仙人,卒于虔(即今赣州),葬雩中药口(即今赣州市于都县宽田乡)。
  另据《地理正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风水发展史略》所载杨益的生平介绍大体相近,均认定他曾于唐僖宗年间任过朝官,因兵乱南下,长期寓寄赣南。从而收徒讲学,播扬了过去被皇家长期垄断专用的风水秘术,并促其发展。创造了具有正针和缝针的中国风水罗盘,而被历代风水界尊称为风水宗师。杨益著述颇丰。据《人子须知》载,杨益著书九部:《疑龙经》、《撼龙经》、《画夹图》、《四大穴法》、《立锥图》、《拔砂图》、《胎腹经》、《望龙经》、《倒杖法》;据《四库术数丛书》载,杨益著书五部:《疑龙经》、《撼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天玉经》。其它风水评论书中关于杨益风水理论著作的记载很多。明代以后,风水术流派纷呈,风水著作繁杂,风水术士日益见增,他们都称自己是杨公正宗传人,称自己胡编的手抄本是杨公真传。可见杨益这位唐代京官在风水史上地位的显赫。
  经考,杨益的二块分别为明、清二朝的花岗岩石质的墓碑,现今仍保存在赣州市于都县博物馆内。今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自唐代以来的城市古建筑,如城墙、城门、寺庙、官府遗址、望族及地方候吏府第等皆为杨益及嫡传徒裔,根据杨公风水理论布局所建。此外,今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广州等现存的历史经典古建筑亦大多遵从同一风水理论布局而建造。
宋代的王伋,原在朝廷做官,后因获罪而贬居今江西赣州。他也是著名的历史风水名师,著有《心经》、《问答语录》等风水书。王伋推崇阴阳理气风水术,是风水学历史中“理气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现今盛行于福建和广东粤东地区的理气风水术就是后来王伋离赣州迁福建后推行蔓延的。
据《江西通志》载:均卿羽之裔。成祖卜寿陵,久不得吉埌。永乐七年仁孝皇后未葬,礼部尚书赵禹引均卿至昌平县(今北京昌平区),得县东黄土山最吉。车驾即日临视,定议封为天寿山,命武义伯王通等董役,授均卿官。以上是说江西廖均卿被礼部尚书赵禹推荐给皇家选址葬坟,后被授官的故事。
  另据《古今图书集成》、《地理正宗》、《宁都直隶州志》、《廖氏家谱》载,今赣州宁都籍人士、著名“形法”派风水大师廖均卿因精于堪舆术,受到明朝廷的重视,在明陵(北京明十三陵)的选址堪察中立下汗马功劳,而后得官封爵。此事在现存的十三陵碑石上的镌文中得以史载。
还据廖姓家谱记载,兴国三僚村廖姓出文化人较多,历代都有外出做官而衣锦还乡之人,特别是易学、堪舆名家,代代辈出。明清时封为国师博士者18人;明师者32人。廖氏家谱还有许多关于廖氏后裔因博学而精通堪舆者,在南京、福建等地为皇家、诸候指导重要建筑的布局、规划的记载。《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堪舆部名流列传》及附录所列历代风水名人总计111人,其中江西达48人,占总数的40%以上,而江西人数的80%,均为赣南人。其余皆散落其它省区,没有赣南地域那么集中。由此可见历代风水名人荟萃客家聚居地的密集状况。以上有些属非正史之载,虽无足信之据,但从现今赣南籍,尤其是兴国、宁都二县,专职或兼职风水先生,在外省从事风水职业者甚众的情况来看,也许这就是承袭了古风的结果。据了解,赣州市宁都县有一个乡,从事风水业的专职或兼职风水师达六、七十人之多。赣州市兴国县三僚一个村的风水先生超过七十人。这些风水师常年巡游广东、福建及全国其它省、区的乡镇城市,承揽业务,游说风水之术。虽其中不乏江湖流民甚或欺人之辈,但这种情况,也许可以印证从古到今赣南客家风水术士迹遍天下的声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水”概念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