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3 发表于 2008-11-20 16:28:22

客家风水民俗的成因

客家风水民俗的成因

--学习心得之四(李岱)
  与中国文化起源、发展于中原一致,早期的中国风水文化发生并分布于陕西、河南、山西一带。随着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风水文化也随之南移。经过朝代的更迭、岁月的累积,风水文化在客家人聚居地已形成根深广植的民俗。这种习俗形成,并得到发展的原因,分析起来不外有如下几点:
  1、晋室东渡和安史之乱后,中原人士大批南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多由知识分子充任的风水术士也将风水术带来南方,自然就在客家聚居地广泛流传、播扬和传承。客家先民到新的陌生居地之后,避凶趋吉,祈求平安福佑的心态更为急切,酷信风水之俗也就随之大盛。
  2、客家地属古百越之地,有些偏僻山区或粤东潮汕地区,古时属瘴疠之埌。其“巫文化”盛行。风水堪舆术在此类地区的传播有较适宜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环境。
  3、客家聚居的赣、粤、闽三角地域多山多水,山青水秀,层峦叠翠,土厚水丰,风土温润,使风水“形法”理论大有用武之地。同时,该地域由于气候湿热,人们发病率相对较高;地下水频涌,择穴时尤须考虑死者遗体骸骨安放“深、浅、沉、浮”适宜。无论为生者择地建房,或为死者择穴葬墓,都为风水的盛行提供了客观自然条件。
  4、江南时为偏安之地,客家人聚居地域尤为安和宁静。该地雨量丰沛,物产丰饶,经济发达,物质基础雄厚,“仓禀足而知礼义”。达官贵人、富商地主为求好风水,为彰显尊荣,一掷千金,不足为惜。相互攀比,庶民从众,渐成风气。
  5、宋代以后,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在此地影响颇深,而且地理学、天文学和建筑学都有了很大发展,因而风水术有了适宜发展的良好精神环境。经考,理学由周敦颐在赣南开创,经杨时、朱熹等在赣南的游历和讲学传授,得到发展,又经王阳明在赣南的传习,使赣南理学与整个宋明理学一起,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推进了赣南客家地域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客家风水民俗就是在这种良好的精神环境中得以传播和发展。
  ......(略)
  但是,我们并不由此而否定中国风水,乃至客家风水术的科学的一面。
一处好的穴场,即所谓“风水宝地”,确实有着较高的物质环境质量和自然景观质量。赣南、粤北、闽东南地区,山水相依,丘陵山地多,河谷小盆地密布。近靠东南沿海,夏天多见南风,或东南风,冬季多见北风或西北风。“风水宝地”的物质环境质量和自然景观质量可以在上述的地貌环境里找到载体和归宿。比如,选择一个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后有高大山峦作屏障,左、右有弯环低山来护抱,植被良好的台地建房,就有诸多好处:基址背后的山峦可作冬季北来的寒风的屏障;面水可以接纳夏季南来的凉爽的风,争取良好的日照,便于取水用于生产和生活,又便于排污、排水;缓坡台地可避免洪涝之灾;左右低丘围护,植被茂盛,空气新鲜,形成的半封闭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等。这应当认为是客家风水民俗中最显见的科学性。
  风水是论“生气”的。它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归结为“生气”的运动。在中国古代,科学尚不发达,它以“气”或“生气”来解释变化无穷、祸福难测的世界,应当说这是一种朴素唯物论思想的表现。
  中国古人深信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一种深奥莫测的因果关系。为了在选择阳宅和阴宅的地址时能找到一块顺天应人,得地脉之吉利的风水宝地,所以创建了一种理论体系。而这种理论体系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的古人就运用了这一传统哲学,在宇宙人生序列关系的探索中,比如在风水学或风水民俗的完善过程中,建立起一套具体的准则和方法。风水学在对自然环境对人类作用的解释上,无论在其典籍理论中,或在具体操作规程上,都具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纵观中国古代许多建筑,上起京城、宫苑、寺庙,下至村舍、民宅、坟墓。就是现存的西安、北京、南京、开封、广州等城市的历史稍微悠久一点的古建筑,甚至日本或东南亚一些城市的古建筑,都是遵循和采用了中国风水学的理论、准则和方法而建造的。
风水在中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李宝田教授认为,风水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它是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乃至生态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其内涵是博大精深的。
  科学史权威,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中国古代风水为“准科学,是中国古代的景观建筑学。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理系学者尹弘基撰文说:“风水是为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地称为迷信或科学。”
  台湾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住宅风水勘吉凶》提出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
  美国城市规划权威者,凯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意象》一书中,称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
  客家风水民俗十分讲求民居的生态环境。草木欣荣、树木葱笼、莺歌燕舞、流水潺潺、水绕云从、背风向阳的环境与秃山恶岭、寸草不生、草木凋零、飞沙走石、干旱无水,夏天酷热难耐,冬日寒风怒号的环境比较起来,无论建阳宅或阴宅,风水先生都会选择前者而弃后者。就在城市里居住,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春和景明,登斯居也,也才能心旷神怡,健康长寿,事业有成。人云:“问君哪得能长寿?照天沐日无忧愁”。这是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在客家风水民俗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哲学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见长,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指导下,对万事万物的序列联系和彼此的感应关系,以及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变化等,试图用他们的宇宙图式赋以象、数、理的解释。但由于其概念与范畴的粗疏模糊,缺少严密逻辑体系下的精确分析综合与实证,特别是只重视宏观总体上类比而缺乏更深层次的规律性探究。这使古代风水理论从一开始,就附会了诸多牵强无稽、迷信和宿命的成分,而且愈到后来愈烈。
  剥去风水理论迷信的外衣,它在当代科学和哲学发展相吻合的时代,体现了古代中国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在其玄妙理论的内涵中,风水调谐着一些当代人生活工作环境同自然的关系。而同时,又迷信地使人宽慰于生活与事业的未来。风水认识世界的自然哲学方法,在当代实验基础上重新发掘,必然对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
  客家风水民俗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现象,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关系的学说,它是我国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植被的一部分。是精华与糟粕、科学与迷信、唯物思想与唯心思想的混合体。我们不能承认其中荒诞、无稽、迷信的成份,否则,风水理论只能是亡灵显象,没有前途。在对待客家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上,正确的做法是:既不能一味承袭前说,唯书唯古;又不能抱全盘否定的非历史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以现代科学标准来苛求前人。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坚持正确,摒弃谬误,将其有益部份与现代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为新时代服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风水民俗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