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生著:易學入門
<p>我们看的易书大都是古人所写文言文,难读且难懂,再来看看现代人写的易书,易读又易理解。</p><p> </p>
<p> </p>
<p>【作者介绍】张延生,教授,工程师,男,汉族,1943年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瓦窑堡。祖籍山东藤县。现任光明中医学院(原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易学与气功研室主任,教授。张延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动机工艺系发动机工艺专业。其父张协和少年学医,中年知识渊博,医术精湛,并于1956年发明“经络测定仪”),1958年公开此项技术,在国际上与<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6%97%A5%E6%9C%AC">日本</span>的中谷义雄同时独立发明,但性能优于日式“良导络测定仪”〕,晚年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复合型专家型的领导干部。张延生受其影响颇深,知识面广范,自幼喜医好学,大学期间常负“经络仪”与人测试,并博览古医<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7%BB%8F%E5%85%B8">经典</span>著作,钻研、实践医理医术。</p><p><br></p><p> <a href="viewthread.php?tid=6936&highlight=%D2%D7%D1%A7%C8%EB%C3%C5">http://www.fengshui-168.com/viewthread.php?tid=6936&highlight=%D2%D7%D1%A7%C8%EB%C3%C5</a></p>
张延生著:易学入门
<P>本书是根据1989年5月30日在<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5%8C%97%E4%BA%AC">北京</SPAN><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4%B8%AD%E5%9B%BD">中国</SPAN>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学院所举办的“易经学习班”上的讲课录音内容整理而成。<BR>为了能使当今的人们能全面充分地了解和理解易学系统的规律,本作者尽量根据传统及<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7%8E%B0%E4%BB%A3">现代</SPAN>研学易学的经验及需求,再根据和学员们长期大量实践的经验总结,将许多易学中传统的易学概念,在保持原来意义的基本上做了适当地延伸和发展。使其更适合具符合当今现代科学技术系统分析、<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7%A0%94%E7%A9%B6">研究</SPAN>和发展的要求。同时,本书还从现代的数理化、天地生等领域,粗略地探讨了易学基础<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5%93%B2%E5%AD%A6">哲学</SPAN>思想的<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4%B8%96%E7%95%8C">世界</SPAN>观、方法论与它们内涵的异同。按易学“求同存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思想,将其共性及共通性的思想做了简便地介绍与归纳。</P><P><BR><SPAN id=attach_474012 onmouseover="showMenu(this.id, 0, 1)" style="DISPLAY: none; LEFT: 225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763px"><IMG src="http://bbs.gxsd.com.cn/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border=0></SPAN> 【<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7%9B%AE%E5%BD%95">目录</SPAN>】<BR>前言<BR>第一课 研学易学的方法和途径<BR> 第一节 传统从微观到宏观,长远的整体观<BR> 第二节 传统中“纯”客观“纯”物质的自然观<BR> 第三节 传统的“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维方式<BR>第二课 由“易传”内容看易学的主要思想<BR> 第一节 变易<BR> 第二节 易简<BR> 第三节 不易<BR> 第四节 学《易》的顺序<BR>第三课 卦的生成<BR> 第一节 承阳爻概念的产生<BR> 第二节 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生成<BR>第四课 爻象与卦象<BR> 第一节 六画之象<BR> 第二节 八卦之象<BR> 第三节 方位之象<BR> 第四节 像形之象<BR> 第五节 爻位之象<BR> 第六节 互体之象<BR> 第七节 反对之象<BR> 第八节 交易之象<BR> 第九节 补遗<BR>第五课 太极的某些概念<BR>第六课 易学<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6%9D%82%E8%B0%88">杂谈</SPAN><BR>第七课 易学应用<BR> 第一节 用数码起卦<BR> 第二节 用数字起卦<BR> 第三节 用文字起卦<BR> 第四节 近取诸身起卦法<BR> 第五节 远取诸物起卦法</P> 好书,支持一下! 顶!! 顶!!顶!! 回复 2# aqpand
好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