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周易注译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ff2ff">作者:张立文</FONT></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ff2ff">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FONT></P>
<P>【文件格式】pdf<BR>【文件大小】9.68MB<BR>【清 晰 度】较清晰<BR>目录<BR><BR>修订版序<BR><BR>自序<BR><BR>《帛书周易》浅说<BR><BR>注译说明<BR><BR>《键》(《干》) 第一<BR><BR>《妇》(《否》) 第二<BR><BR>《掾》(《遯》) 第三<BR><BR>《礼》(《履》) 第四<BR><BR>《讼》 第五<BR><BR>《同人》 第六<BR><BR>《无孟(妄)》 第七<BR><BR>《狗》(《姤》) 第八<BR><BR>《根》(《艮》) 第九<BR><BR>《泰(大)蓄(畜)》 第十<BR><BR>《剥》 第十一<BR><BR>《损》 第十二<BR><BR>《蒙》第十三<BR><BR>《蘩》(《贲》) 第十四<BR><BR>《颐》 第十五<BR><BR>《个》(《蛊》) 第十六<BR><BR>《赣》(《坎》) 第十七<BR><BR>《襦》(《需》) 第十八<BR><BR>《比》 第十九<BR><BR>《蹇》(《蹇》) 第二十<BR><BR>《节》 第二十一<BR><BR>《既济》第二十二<BR><BR>《屯》 第二十三<BR><BR>《井》 第二十四<BR><BR>《辰》(《震》) 第二十五<BR><BR>《泰(大)壮》 第二十六<BR><BR>《余》(《豫》) 第二十七<BR><BR>《少(小)过》 第二十八<BR><BR>《归妹》 第二十九<BR><BR>《解》第三十<BR><BR>《丰》第三十一<BR><BR>《恒》 第三十二<BR><BR>《川》(《坤》) 第三十三<BR><BR>《泰》 第三十四<BR><BR>《嗛》(《谦》) 第三十五<BR><BR>《林》(《临》) 第三十六<BR><BR>《师》 第三十七<BR><BR>《明夷》 第三十八<BR><BR>《复》 第三十九<BR><BR>《登》(《升》) 第四十<BR><BR>《夺》(《兑》) 第四十一<BR><BR>《央》 第四十二<BR><BR>《卒》(《萃》) 第四十三<BR><BR>《钦》(《咸》) 第四十四<BR><BR>《困》 第四十五<BR><BR>《勒》(《革》) 第四十六<BR><BR>《隋》(《随》) 第四十七<BR><BR>《泰(大)过》 第四十八<BR><BR>《罗》(《离》) 第四十九<BR><BR>《大有》 第五十<BR><BR>《(氵晋)》(《晋》) 第五十一<BR><BR>《旅》 第五十二<BR><BR>《乖》(《睽》) 第五十三<BR><BR>《未济》 第五十四<BR><BR>《噬嗑》 第五十五<BR><BR>《鼎》 第五十六<BR><BR>《箅》(《巽》) 第五十七<BR><BR>《少薮》(《小畜》) 第五十八<BR><BR>《观》 第五十九<BR><BR>《渐》 第六十<BR><BR>《中复(孚)》 第六十一<BR><BR>《涣》 第六十二<BR><BR>《家人》 第六十三<BR><BR>《益》 第六十四<BR><BR>附录一 帛书《六十四卦释文》与通行本《周易》对勘<BR><BR>附录二 本书引用《周易》主要书目<BR>作者简介<BR><BR>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省温州市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孔子基金理事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化,开创性提出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建构了传统学、新人学、和合学的文化哲学体系。主要著作有:《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来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中国和合文化导论》等。<BR>内容简介<BR><BR>《易》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卦书。由于历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的重视,争相解说,遂成为贯通儒、道、墨、释、阴阳等诸家学说的经典;特别是《十翼》的出现,从汉代起,长期传诵于世间,成为士子必读的教材,其影响中国文化之深广,远非群经中任何一经所能比。<BR><BR>《帛书周易》的出土,为易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新资料。本书注译者从《周易》晦涩难读、《帛书》字多通假及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辞和爻辞,均首先校勘原文以辨别正误,次对每一字词细加考证注释以申明本义,再加今译以串通句意,终加总释以疏通卦旨。以其征引古籍之广而论,这是一部博采群说,吸取各家之长的集大成性的著作;以其所据出土新资料及新见解而论,又是易学研究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摆脱各家各派以自己的偏见而进行说教的色彩,以及许多恣意附会、虚妄不实之辞,着力于字词本义的考证,还卦辞典爻辞以本来面目,使其朴实而概括力更强,以便更加如实地认识远古社会,则是本书研究方法的最大特色及要达到的最终目的。<BR><BR>注译《帛书周易》,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本书在易学研究史上将占有重要的地位。</P>
帛书周易注译
。。。。。。。。帛书周易注译
帛书周易注译帛书周易注译
。。。。。。。。 好书,就要定其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