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鑫 发表于 2009-1-3 15:49:00

海内孤本国宝级★《广成先生玉函经》

<p>★★★★海内孤本国宝级★★★★《玉函经》</p>
<p>《玉函经》唐杜光庭撰</p>
<p>玉函经为脉学著作。又名《广成先生玉函经》。三卷(一作1卷)。原题唐·杜光庭撰(或认为是托名著作)。</p><p>本书论述脉理,编为“生死歌诀”上、中、下三篇。重点阐析脉证关系以及脉象的生理、病理情况。后世的流通本,一般认为是宋·崔嘉彦引述古典医籍结合个人见解的注释本。但近年来已有人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崔嘉彦虽于脉学颇多贡献,但却与《玉函经》无涉。铁琴铜剑楼镇楼之宝宋刻《广成先生玉函经》,清藏书家积学斋徐乃昌请清名工陶子麟仿宋精写刻,大开本全品相,极初印,泛红光墨丁尚存,全书共30叶60面线装一册全。内有版画两幅,后有黄丕烈长跋述此书源流,对研究此书有一定帮助。</p><p><br></p><p>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常熟铁琴铜剑楼,有三件名闻天下的珍宝:一为铁琴;二为铜剑;这第三,就是这部镇楼之宝宋刻《广成先生玉函经》。据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黄丕烈先生考证,《广成先生玉函经》是稀世罕见的医学古籍。</p><p><br></p><p>它初由苏州沈之文收藏,后流于浙江钱塘何元昌梦华馆。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黄丕烈与何元昌交换藏书,此书回到苏州,藏于黄氏士礼居。士礼居流散后,始归瞿氏。陶子麟湖北黄冈陶子麟是清末民初四大名刻工之首,尤善刻仿宋体,其精妙之极为世之珍宝。</p><p><br></p><p>《广成先生玉函经》聚散源流1860年春天,太平天国攻克苏州。为避兵灾,铁琴铜剑楼兄弟俩将古籍辗转迁移了7次!含辛茹苦、颠沛流离之际,他们还重金搜求异书。这样一来,江浙藏书家流散出来的旧藏精本归于铁琴铜剑楼名下的不在少数。但万没想到,镇楼之宝宋刻《广成先生玉函经》居然和另几部书一起,被太仓鹿河一趁人之危的小人以收购棉花的旧帐册偷换并旋即逃往上海出售。秉渊、秉清兄弟为此悔恨、心痛了一生,直至临终还遗命子孙:“如遇旧物,虽破产赎之不为过也!”</p><p><br></p><p>1901年的一个夏日,启甲之师陆楣川先生来信说:“在城中书肆看到《玉函经》一卷,好像瞿家旧物。”</p><p><br></p><p>28岁的启甲立刻撑舟入城寻到宝书,并将它重金购回。启甲感慨不已:这部书从苏州到杭州,又从杭州到苏州,一个循环往复长达三百余年!而从黄氏散失到重归瞿氏,又经过七八十年!《玉函经》啊《玉函经》,启甲手捧《玉函经》仰天长啸:你可知道,因为失去你,父亲秉清晚年一直郁郁寡欢,以至死而有憾!你可知道,为了找寻你,兄长启文和启科十余年间访遍沪上,几乎耗尽心血!现在,你终于回到了铁琴铜剑楼。</p><p><br></p><p>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祥和的象征啊!现藏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这部海内孤本正享受着国宝级的待遇。</p>

lzorro 发表于 2009-1-3 16:40:42

中医的脉学真是伟大的发明。

玄知子 发表于 2009-1-3 22:48:26

脉学实乃国宝,不过现今国人,几人识得?断代一代啊!

海天浪子 发表于 2009-1-3 23:02:21

难得一见的宝物啊

lysoul 发表于 2009-1-3 23:15:02

介绍的故事挺诱人啊,故事比正文内容还多~~~

太易郑 发表于 2009-1-4 12:20:48

楼主:你的下载文件怎么这么小,是什么格式。

平淡人 发表于 2009-1-5 11:55:33

终于看到与明赵开美刻本有关的内容啦

平淡人 发表于 2009-1-5 12:05:02

在E书吧淘来,高价收银哟,不厚到呀

平淡人 发表于 2009-1-5 12:15:19

唐末五代间入川的医药学家——杜光庭及《玉函经》

四川历来是我国名医辈出和中医药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其所以能够如此。当然原因很多,其中一些外省医家和外裔医家先后入川定居,带来了国内外先进经验便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除前面一些篇章中提到的涪翁外,唐末五代间由长安入川的杜光庭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唐中和初年,随僖宗避乱入蜀的各色人等中,还有一位对四川医药,尤其是对中医脉学的普及卓有贡献的人物,他就是后来归隐于蜀西青城山的道士杜光庭。

杜光庭,字圣宾,括苍(今浙江丽水)人,一说是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少喜读书,工辞章翰墨,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因多次应举皆不第,遂灰心仕途,乃入浙江天台山中随潘尊师学道。因其天性颖敏,很快就“应制为道门领袖”,故嘉靖《浙江通志》、民国《台州府志》都有关于杜光庭生平事迹的记载。李唐统治者推崇道教,自诩是道家老子李耳的后裔,高宗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意在以此来提高皇权,巩固其统治地位。因此,对“道门领袖”的杜光庭是非常看重的。唐僖宗李儇即位(873)后,迅即将杜召至长安,封麟德殿文章应制,赐紫衣。公元874年,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前夕,杜光庭已难以返回天台山,乃随僖宗一起避乱入蜀。至五代前蜀时期,杜光庭曾先后供职蜀主王建父子。前蜀永平3年(913),授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王衍时,升任户部侍郎,进号传真天师。晚年自号东瀛子,归隐青城山近30年。

《中国文学家辞典》称:杜光庭“能诗善文,著作甚多。今存《广成集》17卷,《道教灵记》15卷、《神仙感遇传》15卷,《墉城集仙录》8卷、《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1卷、《录异记》8卷、《玉函经》1卷”,其中多数是道教著作。王纯五主编的《青城山志》谓:“青城道士杜光庭,著作宏富,收入《道藏》的即达20余种。他所注的《道德经》、《阴符经》为后世学者所推崇。其《道门科范大全》,保存了古代五斗米道的仪制,与《五斗经》互为补充,是研究五斗米道的重要文献。自杜氏进居青城山后,天师道传统遂与上清道结合,他对道教理论的总结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玉函经》3卷(一作1卷),又名《广成先生玉函经》,是继晋代王叔和《脉经》之后一部以论述脉理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全书用七言韵律编为“生死歌诀”上、中、下三篇,重点阐析了脉与证的关系及脉象的生理、病理情况。

众所周知,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内容最为详备的脉学著作,它首次对中医脉学从理论到临床运用作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论述,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脉经》文理深奥,又多直接取自《内经》、《难经》和仲景的原文,一般临床医生难于理解和掌握。杜光庭的《玉函经》就是有鉴于这种情况,“谨傍《难经》,略依诀证”编写而成的。

《玉函经》问世后,因其简明扼要,文字朴实,易学易记,深受医界喜爱,获得历代医家好评。如清光绪七年徐沛重刻本严恭序中云:杜光庭此书,“宣医门之奥窔,参脉理之玄微。七字歌成,生死即明于指下;三卷编就,阴阳已判于胸中。言虽简而意则赅,义本深而理甚明。此固济世之奇书,抑亦活人之要本也”。严恭甚至说:光庭此简编,“呼吸间五色详探,秦越人逊其神妙;左右手九候默调,王叔和无此精微”。这虽有溢美之嫌,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后世医家对《玉函经》之推崇。

但可惜的是杜光庭《玉函经》的原著刻本现在已经很难觅见了。现在流传的是宋代紫虚真人崔嘉彦引述古医籍,并结合个人见解的注释本。崔嘉彦,字子虚,甘肃天水人。年轻时因避战乱入川,居渝州(今重庆市),后隐居庐山。由于崔氏亦是深悉中医脉学的道人,该书经其注释后,“发其余蕴”,“更能洞悉本原”,影响更大,流传也愈加广泛了。

此外,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收载了题为杜光庭撰的《了证歌》1卷,也是“研奥义于精微”的一本脉学著作。但《四库全书提要》认为:杜光庭的著作“多神怪之谈,不闻以医显”,且《了证歌》“其词亦不类唐末五代人。”故而考定“此书殆出伪托”。由于该书现已亡佚,其真伪就更加难以辨明了。

平淡人 发表于 2009-1-5 12:27:37

<P><IMG height=205 src="http://www.cswh.net/shwh/shwh/guli/images/shu16.jpg" width=300 border=0></P>
<P>宋刻版《玉涵经》,后捐北京图书馆</P>

长风 发表于 2009-1-5 14:12:19

5.14KB有多少大的料啊。

wyx011 发表于 2009-1-6 14:37:20

是地理书,还是医书

园鑫 发表于 2009-8-24 14:54:56

本帖最后由 园鑫 于 2009-8-24 14:56 编辑

免费

nlwzh 发表于 2009-8-24 17:30:41

原来是医术呀!不过还得谢谢!!!!!

云霄九 发表于 2009-8-24 19:32:54

还有免费的 哦 呵呵 意外收获

AAA2008 发表于 2009-8-26 20:15:58

本帖最后由 AAA2008 于 2009-8-26 20:18 编辑

看我的玉函经是不是和楼主的一样

lzc 发表于 2009-8-27 09:03:33

謝謝#13樓和#16樓,皆因窮

包业 发表于 2009-8-28 09:37:00

謝謝#13樓和#16樓,真是好心人 .

yiyuan1344 发表于 2009-11-11 17:08:06

《广成先生玉函经》、国宝级孤本

<p>唐杜光庭撰</p>
<p>玉函经为脉学著作。又名《广成先生玉函经》。三卷(一作1卷)。原题唐·杜光庭撰(或认为是托名著作)。本书论述脉理,编为“生死歌诀”上、中、下三篇。重点阐析脉证关系以及脉象的生理、病理情况。后世的流通本,一般认为是宋·崔嘉彦引述古典医籍结合个人见解的注释本。但近年来已有人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崔嘉彦虽于脉学颇多贡献,但却与《玉函经》无涉。铁琴铜剑楼镇楼之宝宋刻《广成先生玉函经》,清藏书家积学斋徐乃昌请清名工陶子麟仿宋精写刻,大开本全品相,极初印,泛红光墨丁尚存,全书共30叶60面线装一册全。内有版画两幅,后有黄丕烈长跋述此书源流,对研究此书有一定帮助。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常熟铁琴铜剑楼,有三件名闻天下的珍宝:一为铁琴;二为铜剑;这第三,就是这部镇楼之宝宋刻《广成先生玉函经》。据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黄丕烈先生考证,《广成先生玉函经》是稀世罕见的医学古籍。它初由苏州沈之文收藏,后流于浙江钱塘何元昌梦华馆。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黄丕烈与何元昌交换藏书,此书回到苏州,藏于黄氏士礼居。士礼居流散后,始归瞿氏。陶子麟湖北黄冈陶子麟是清末民初四大名刻工之首,尤善刻仿宋体,其精妙之极为世之珍宝。《广成先生玉函经》聚散源流1860年春天,太平天国攻克苏州。为避兵灾,铁琴铜剑楼兄弟俩将古籍辗转迁移了7次!含辛茹苦、颠沛流离之际,他们还重金搜求异书。这样一来,江浙藏书家流散出来的旧藏精本归于铁琴铜剑楼名下的不在少数。但万没想到,镇楼之宝宋刻《广成先生玉函经》居然和另几部书一起,被太仓鹿河一趁人之危的小人以收购棉花的旧帐册偷换并旋即逃往上海出售。秉渊、秉清兄弟为此悔恨、心痛了一生,直至临终还遗命子孙:“如遇旧物,虽破产赎之不为过也!”1901年的一个夏日,启甲之师陆楣川先生来信说:“在城中书肆看到《玉函经》一卷,好像瞿家旧物。”28岁的启甲立刻撑舟入城寻到宝书,并将它重金购回。启甲感慨不已:这部书从苏州到杭州,又从杭州到苏州,一个循环往复长达三百余年!而从黄氏散失到重归瞿氏,又经过七八十年!《玉函经》啊《玉函经》,启甲手捧《玉函经》仰天长啸:你可知道,因为失去你,父亲秉清晚年一直郁郁寡欢,以至死而有憾!你可知道,为了找寻你,兄长启文和启科十余年间访遍沪上,几乎耗尽心血!现在,你终于回到了铁琴铜剑楼。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祥和的象征啊!现藏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这部海内孤本正享受着国宝级的待遇。 <br></p>

yiyuan1344 发表于 2009-11-11 17:08:46

玉函经序
  医门广博,脉理元微。凡称诊脉之流,多昧死生之理。傥精心於指下,必驰誉於寰中。可疗者圆散宜投,难起者资财慎取,免沈声迹,图显功能。余幼访明师,遍寻奇士,粗研精於奥义,敢缄秘於卑怀。谨傍《难经》,略依诀证,乃成生死歌诀一门。非敢矜於实学,欲请示於後昆焉。


玉函经生死歌訣上(阎寿峰初校)


切脈定知生死路,但向止代濇中取。
看取濇脈喻止代,此是死期之大(上既下木)
。濇脈喻外有形證,未可斷他殂大命。
若無形證與代同,尺部見之皆死定。
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賢推定五般土。
陽土須知不過陰,陰土遇陽當細數。
四季中央戊己同,萬物憑土以為主。
孤陽寡陰即不中,譬取鰥夫及寡婦。
假如申年腎代止,十投一歲分明主。
尺部失主鬼稱尊,其人子年夏季死。
鬼賊脈在一年內,此事人間盡稱會。
春得肺脈死庚辛,愚者反嫌藥不對。
叔和歌訣論精微,但何其中尋取義。
尺部伏似樹無根,陰毒傷寒合其類。
回陽著文後仍看,切骨若無堪下淚。
若人六脈動搖搖,又怕其中無胃氣。
屋漏雀啄惡見脾,餘部見之皆不畏。
死期常例有多門,彈石解索須細論。
此候不逾於一季,姻親泣送葬孤墳。
蝦遊若也及魚翔,一氣之期即不長。
十五日中尋鬼賊,水一火二木三量。
金四土五數已實,各隨部位好參詳。
每季土王十八日,此法古今永無失。
黃帝一法四分三,一法亦云三十日。
隨分遠近各不同,藏在玉函誇祕密。
唯有傷寒最無定,汗吐下後脈須靜。
忽然相反即難醫,外邊有怕乖形證。
脈息至少冷虛憊,至多熱壅非為怪。
補虛瀉實更仍前,見此分明還可駭。
上醫四事盡須諳,脈病證治要相參。
有一乖違難措手,此即難醫大不堪。
更有久病及暴病,大都要知消詳慣。
久病脈變即不中,死候當須宜早辨。
暴病脈變亦多端,或善或惡依法看。
脈病相違即不效,要知大命必須弃。
關前為陽關後陰,婦人反此是冠簪。
乘凌覆溢相侵奪,榮衛調和理更深。
欲識童男與童女,訣在寸關并尺裏。
自然緊數甚分明,都緣未散精華氣。
小兒脈氣似大人,老少相違即不起。
本經自病最難醫,縱療何年有瘥時。
間藏七傳無外證,強將元散與扶持。
傷寒中風自難看,指下逢之脈繚亂。
合吐即瀉即非良,汗脈見時須發汗。
雖然得汗狀如珠,密密鋪排在病軀。
此候不堪休胗脈,其人朝夕命將殂。
但於弦鉤毛石中,此狀見之當病劇。
徒誇五色大還丹,若願痊除空費力。
更有死脈多般樣,難經細說那堪向。
從上損下死即遲,死脈多從下損上。
連傳五臟死疾時,一朝氣少堪調養。
再損之時促命期,如逢真箇堪惆悵。
病候脈狀多中取,要知大抵醫門戶。
有一乖違即不中,但看強者推為主。
復有久病更難看,或與健人脈一般。
忽然加至脈翻變,結托尋衣好買棺。
若遇風疾及勞疾,妙法看時如抵聖。
風疾脾緩空費力,勞極心數命難存。
風疾無令脈至遲,勞疾至多藥無應。
傷寒中風得死脈,但將真藥與病斗。
藥靈病退脈須和,脈若準前命難救。
如此定知生死期,可作醫家箕本柄。
若能指下悟玄機,便是靈臺掛明鏡。

yiyuan1344 发表于 2009-11-11 17:09:18

玉函经生死歌訣中(阎寿峰初校)

脈分虛實為君說,弦數沉遲并冷熱。
關前陽脈數弦浮,關後陰沉遲細脈。
浮弦而數熱兼風,沉細為寒氣上攻。
陽浮為表陰沉裏,尺寸關中看子細。
學者要知生死期,九怪脈中定凶吉。
結促牢代四脈者,可取死生期歲月。
假令四十動一止,一臟無氣死之義。
三十動中一止時,三歲二臟死無氣。
脈來十動一止之,一歲死期堪下淚。
若還十動不滿者,五臟氣衰人不起。
須當以日定死期,蓋為動中不應指。
三元正氣難拘束,魂魄冥冥隨風去。
一呼三寸陽氣出,一吸復然陰氣入。
陰陽呼吸定息勻,來往升降中不息。
肝脈達而風氣生,腎水下而雨滋濕。
肺氣清浮上屬天,地氣濁而通其嗌。
脾司出納象谷空,雷動於心聲霹靂。
水谷包容腸胃間,六經為川流不息。
陽為形表血為陰,精氣為榮悍為衛。
絡有十五經十二,上應周天下臨地。
水漏百刻運流行,與周天度為綱紀。
手足陽明江海水,天蝎金牛并豫冀。
太陽手足合清淮,天秤白羊充淮裏。
陰陽人馬對寅申,燕益渭漯水氣深。
太陰巨蟹并磨蝎,丑未湖河水難竭。
寶瓶獅子對周齊,汝水三河合應之。
巳上楚宮屬雙女,亥上雙魚時掉尾。
十二脈中合經水,內外相輸為表裏。
人身血氣要充盈,六脈無邪無病體。
火之精氣主生神,水氣充盈生志意。
復胗濇脈何部中,敗血折精之脈候。
唯有三秋乃應時,餘月見之皆惡候。
洪鉤夏脈居寸口,堪笑愚夫多不曉。
脈若俱洪不帶鉤,鉤不應時血常走。
秋脈微毛若無濇,病者多應命單得。
設然肺部胗見之,濇謂秋中多結脈。
嚴冬尺脈要弦沉,腎部無邪體氣清。
忽然弦大多虛候,夢中涉水鬼隨人。
春怕庚辛秋丙丁,微毛洪數病相侵。
玉函歌訣最玄微,俗眼庸人難探頤。
若能精向義中求,審察元通神可比。

yiyuan1344 发表于 2009-11-11 17:09:38

玉函经生死歌訣下(阎寿峰初校)


浮弦多是風頭痛,積聚體疼胸膈噎。
緊實號為寒熱證,澀瀉煩燥小便澀。
芤脈蓋因陽耗散,鼻衄無時精氣竭。
脈沉兼优是重陰,氣刺胸膨癥塊結。
風寒相傳脈浮遲,外受寒邪內風熱。
肺受風寒痰欬嗽,左手見之心戰惕。
弱而兼濡是陽虛,汗出憎寒氣羸劣。
風濕風溫及濕溫,脈候交差要分別。
汗無重汗耳無知,妄語無瘖名重暍。
洪數脈來陽氣盛,目赤舌乾唇破裂。
浮而兼緊腎之虛,溫助寒邪益精血。
陽絕尺中脈細微,針灸勿令精氣絕。
促結代脈是脾虛,若見之時難救得。
女人尺中須要盛,浮細沉遲是虛證。
忽然胗得寸中盈,六部無邪身有孕。
童女童男何以別?須看天真無損缺。
大凡童子脈來沉,童女尺中洪拍拍。
男子婦人精血衰,假饒覆溢脈無回。
一呼四至為平脈,一呼一至死相催。
傷寒舌黑洗不紅,藥洗分明定吉凶。
汗若脈和無惡候,脈如躁疾命將殂。
中風目閉口開者,喉中拽鋸氣不敷。
脈若洪弦由可救,浮大多應命不甦。
男女五勞洪數脈,定知不久氣長吁。
大抵七表八裏脈,相連九道作程途。
表裏脈分輕重病,九怪傳來病不舒。
胗脈要分輕與重,始知生死可枝梧。
浮洪短促為陽弱,沉細兼長陰有餘。
如此分張輕重斷,豈同俗眼一凡夫。
六部鬼賊是如何,造化陰陽事更多。
心火怕逢沉滑脈,肺金猶怕浮洪克。
唯有脾元惡木侵,四時寄旺本無形。
甲乙最嫌金氣重,腎中脈緩水無盈。
一位克重當須斷,二位克重卻分輕。
三位克時難救療,縱然暫醒必歸冥。
水火相臨分上下,金木相侵事必凌。
水土二宮俱要靜,一宮有克少安寧。
高士要知刑克賊,孰能考究記心經。
春怕庚辛秋惡候,夏嫌水氣火相刑。
刑剋只分輕與重,自然切脈甚精明。
左手胗得重病脈,右手脈候卻調勻。
只斷脈中須應病,故知命脈得和平。
假此一例餘倣此,醫門學者要勞心

007北极星 发表于 2009-11-11 17:39:22

楼主,请上传,期待。。。。。

我爱小成 发表于 2009-11-11 19:56:05

期待上传,找这本书已经很久了。

玄月 发表于 2009-11-11 20:02:31

现在发的应该只是部分内容吧。继续发表啊

水晶 发表于 2009-11-11 21:05:58

期待上传发表

zhaijiedong 发表于 2009-11-12 20:49:52

我也期待啊------

kz22170687 发表于 2009-12-30 00:08:59

不地道啊 在这收这么贵

jinguidashi 发表于 2010-1-1 20:40:16

好书,难得 ,谢谢

赛月童子 发表于 2010-1-1 20:54:24

随喜 随喜 功德无量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海内孤本国宝级★《广成先生玉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