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soul 发表于 2009-1-4 10:48:12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0 兩銀元 才能浏览 购买主题

lysoul 发表于 2009-1-4 10:55:12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align="center"><b><font color="#660000" face="宋体" size="6">《太平御览》简介</font></b></p>


<p style="margin-left: 10px; line-height: 150%;"><font color="#660000"><!--HTMLBUILERPART0--></font><!--HTMLBUILERPART0--> 
《太平御览》一千卷 宋 李昉等
编纂。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
乐部、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部、杂物部、舟部、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
部、布帛部、资产部、百谷部、饮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异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药部、百
卉部。共五十五部。</p>
<p style="margin-left: 10px; 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nbsp;</p>
<p style="margin-left: 10px; 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80">《太平御览》清韩泰华校本</font></p>
<br>  此书是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平兴国二年受诏,至八年书成。初名《太平类编》,后改名为《太平御览》。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谓书成之后,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故赐是名也。"<br> 
 此书分50门,每门下又分若干子目,共4558个子目,子目下按时代先后排列资料,皆先具书名,次录原文。从研究唐代历史的角度看,此书的价值主要有:
(1)可勾稽久已佚失的唐代史料,如《玄宗实录》、《开元录》、《唐杂制》、《唐职员令》、《两京新记》等,此书所征引者均可勾稽利用,清人就曾从此书中
辑出《两京新记》佚文。又所引题为《旧唐书》、《唐书》的条文也很多,刘文淇就曾辑出这些条文为《旧唐书》逸文12卷,岑仲勉则认为是旧国史、实录之类,
弥足珍贵。(2)因为此书类目全,资料多,可利用来研究唐代服饰、饮食、器物,往往一检即得。<br>  此书版本:(1)南宋蜀刻残本分藏日本帝室图书
寮、京都东福寺,另一南宋刻残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2)明万历周堂活字本,清嘉庆鲍崇城刻本,均欠善。嘉庆张海鹏刻本较善,但印本极罕见。日本文久(清
咸丰时)喜多氏活字本,从南宋蜀刻本出,较善。(3)《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日本藏南宋蜀刻本,配静嘉堂文库藏南宋刻本及喜多氏活字本,1960年中华书局
又缩印,最便使用。(4)原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有《太平御览引得》,系篇目引得和人名引得,极便于读者查检资料。 <br><br>  北宋四大部书之一
﹔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翰林学士李昉奉诏主纂﹐扈蒙﹑王克贞﹑宋白等十三人参预修撰。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五千三百六十三类﹐总字数四百七十八万四千
﹐引用古今图书及各种体裁文章共两千五百七十九种。《太平御览》与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合称为“
宋四大书”。 <br>  该书的编纂﹐始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
(977)三月﹐完成于八年十月。初名《太平总类》﹐宋太宗赵炅诏改今名。纂辑时﹐充分运用了皇家的藏书﹐并多用前代类书为蓝本﹐修订增删而成。所以《太
宗实录》说它是以前代《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编纂而成。《太平御览》所引用的各种书籍﹐未必都是宋初尚存﹑馆阁所储的。但《修
文殿御览》﹑《文思博要》已失传﹐《艺文类聚》只有百卷﹐《太平御览》就成为现存当时最大的类书。该书卷首载有《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详记引用诸书名
称﹐共列一千六百八十九种﹐其实尚未包括所引古诗﹑古赋﹑铭﹑箴等在内。此《纲目》是成书以后好事者所作﹐已载于南宋刻本。该书纂集宏富﹐所引用五代以前
的文献﹑古籍﹐十之八九今已失传。后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看不到原书﹐还可以从这部书里寻找断篇残简。由于《御览》所据为宋代以前古本﹐故对现存先秦﹑汉
﹑唐经史典籍﹐多能刊正其脱漏错讹。作为循部依类检索古代资料的宝库﹐该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编纂方面﹐该书体例时有失当﹐类目亦有重复﹐引用书名往往
错乱﹐是其不足之处。 <br><br>  《太平御览》初名《太平类编》、《太平编类》,后改名为《太平御览》。《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以及《册府元龟》合称为“宋汇部四大书”。<br> 
 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命李昉等编撰《太平御览》编修,至太平兴国八年十二月(984年)书成,共六年。《宋会要》载,
《太平御览》是以《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书为蓝本进行编撰的。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谓“书成之后,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故赐
是名也。”同时编纂的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凡一千卷,为宋代最大的类书之一,索引经使图书,凡一千六百九十余种,今不传者十之七八
,征引赅博,足资考证。全书分五十五门,名次是: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职官部、兵部、人事
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乐部、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部、杂物部、舟部、
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部、布帛部、资产部、百谷部、饮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异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部、木部、竹部、果
部、菜茹部、香部、药部、百卉部。各部下又分类,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五千四百七十四类。虽多转引类书,不能一一出自原本,而搜罗浩博,足资考证
古籍轶文。<br>  宋太宗赵光义曾表示∶“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命人日进三卷,备“乙夜之览”。清高宗谓:“宋太宗身有惭德,因集文人为《太平
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大书,以弭草野之私议。”清代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时,曾说∶“太平御览书目一千六百九十种,内地理书约三百种,
较诸类书尤为赅博。”近人马念祖编《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则称《御览》引用书经核实后为2579种。<br><br>  现存《御览》刊本,
以日本静嘉堂文库珍藏的“南宋闽刊本”为最古,最早为清同治年间藏书家陆心源所拥有,陆心源死后,其子以十万元之代价将宋楼之藏书售予日本人。明代“倪炳
校刻本”和“活字本”两个版本。清嘉庆年间有“张海鹏刻本”、“汪昌序活字本”和“鲍崇城刻本”。光绪年间有“广东重刊鲍氏本”和“石印鲍氏本”。
1928年张元济在日本发现“南宋蜀刊本”,亦即“南宋蒲叔献刊本”,此本在日本存残卷二部,一部藏于宫内省图书寮,另一部藏于京都东福寺。1935年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四部丛刊三编》时刊印。另外,近人钱亚新编有《太平御览索引》,聂崇岐编有《太平御览引得》。<br><br>[编辑] 注释<br>↑ 清阮元说∶“……存《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仿宋刻太平御览叙》)。 <br>↑ 根据《周易·辞》说的“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br><br>●内容简介<br>  宋代四大书之一《太平御览》<br>  戚志芬<br> 
 宋朝自开国到太宗赵光义年代,统一事业已接近完成,政治局面比较稳定,经济上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太宗赵光义为安定人心,点缀升平,博得崇尚文治之名,
因而有官家大力修书之举。当时所编的几部大书是:以百科知识为范围的《太平御览》一千卷,以小说故事为范围的《太平广记》五百卷;以词章为范围的《文苑英
华》一千卷。这三部加上他的儿子真宗赵恒时编的一部以政治历史为范围的《册府元龟》一千卷合称为“宋代四大书”。因宋代版刻已经盛行,故这四部书得以完整
存在,流传至今。<br>  四部书中,除《文苑英华》是一部按《文选》体例辑录的诗文总集,《太平广记》是一部小说总集外,其它两部都是类书。类书是我
国一种传统工具书,它是把古书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词文章、俪词骈语等材料按句或按段摘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综合在一起,便于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
类书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的和专科性的两种,《太平御览》属于前者,《册府元龟》属于后者。<br>  四部书中,《太平御览》编得最早。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赅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这是很有道理的。<br> 
 《太平御览》(下简称《御览》)的编纂时间,据王应麟《玉海》引《太宗实录》记载: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下诏开修,到太平兴国八年(984)完成,
共用了七年时间。初名《太平总类》,太宗赵光义为夸示自己好学,曾说:“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而命人日进三卷,备“乙夜之览”,才诏改今名。<br> 
 当时参加编纂《御览》的大臣,由李昉、扈蒙领衔,其余有:李穆、汤悦、徐铉、张洎、李克勤、宋白、徐用宾、陈鄂、吴淑、舒雅、吕文仲和阮思道。其中李克
勤、徐用宾、阮思道三人任命不久,就改任他职,另以赵邻几、王克贞和董淳补其缺,前后都是十四人。十四人中,十人《宋史》有传,大都是有文才的博学之士。
其中八人,在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参与纂修《文苑英华》,也有预修《太祖实录》的,并各有文集、著作问世。十四人中吴淑、吕文仲、汤悦、王克贞四人在《御览》
的编修中出力最多、用功最深。<br>  中国古代类书自魏文帝曹丕诏命王象等编纂的《皇览》开始,到《御览》前已有多种出现。据《宋会要》记载,《御
览》是以《修文殿御览》(北齐祖珽等编)、《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文思博要》(唐高士廉等编)等书为蓝本进行编撰的。修纂时,一方面充分利用了
当时的皇家藏书,但也不全是从原书采摘,而是以前代类书为依据,修葺增删,分定门目编成。<br>  《御览》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这是根据《周易》
说的“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是表明内容包罗万象的意思。今将各部名称列举如下: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
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乐部、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
部、杂物部、舟部、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部、布帛部、资产部、百谷部、饮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异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
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药部、百卉部。共五十五部。<br>  在各部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五千四百七十四类,详略不一,如地部,大类有155,其中有14类又分为538个细目,大小类目共693,是最详细的。其次是职官部,分414类,再次是四夷部,有390类等等。<br> 
 以千卷浩瀚的卷帙,如此繁复的部类,芜杂难分,是意中事。所以细检其部类,重复之处屡见不鲜。如卷35时序部及卷879咎征部都有“旱”类,卷40及卷
44同一个地部内“太白山”和“岷山”重复出现;还有卷189居处部有“井”类,而卷873休征部也有“井”类。两处排“安息”,一在3516页,一在
3519页,这两处的引文竟完全重复。所有这些,使编制体例造成了混乱。<br>  《御览》征引古书相当丰富。从本书首册所列《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
目》(下简称《纲目》)中可以见到所引之书为1690种(实有1689种)。这还不包括古律诗、古赋、铭、箴、杂书等类在内。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
说,《御览》引用之书有2800多种,这是把诗、赋、铭、箴等都计算在内而得出的数字。近人马念祖编《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则称《御览》引用
书经核实后为2579种。此书非但征引赅博,而且所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早已失传。清阮元曾说:“……存《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仿宋
刻太平御览叙》)。可见《御览》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br>  但《御览》所引之书,并不是宋代
初年都存在,而是沿袭了以前的类书。明胡应麟认为此书记载晋、宋以前的事,得之《修文殿御览》,齐、梁以后得之《文思博要》。而《御览》因杂钞前代类书,
未加细校,再加编修上的草率,所以引书方面重复、错落、讹谬,不一而足。以《纲目》来说,此目并非修书当时所编,这从《纲目》中并列了《唐书》、《旧唐
书》即可看出。因修《御览》时,只有刘昫撰修的一种《唐书》。欧阳修等重修的《唐书》是在仁宗嘉祐五年(1060)成书,此后刘书才冠一“旧”字。《御
览》所引只能是刘昫的《唐书》。但《纲目》中并列两种,这纯系编者杜撰。也说明,此目必非当时所编,定在嘉祐五年之后。此目编制质量也不高,重复之处,比
比皆是。有书名相同而复见的,如《太平经》、《汉水记》、《法显记》等十余种书都两见于《纲目》中,而《法轮经》更三次出现。或因书名或著者有一、二字不
同而重复的,如:“陈思王《辅臣论》”与“曹植《辅臣论》”,“徐伟长《中论》”与“徐干《中论》”;《曹操别传》与《曹瞒别传》等三十多种都是两名俱见
于《纲目》。尤其荒谬的是误将所引书的篇目、段节和书名混为一谈,这种情况在本书卷457内出现最多,如《讽谏木新序》、《各纳木新序》、《台甲孔丛
子》、《谏木孔丛子》等等,几乎使人难以分辨。此外引书内容亦有引一书把另一书的文字窜入,如卷271有引刘向《新序》论用兵事,继之一条又曰:“……近
者曹操以八千破袁绍五万者,袁无法故也。此王子能以少克多者,军有法故也……。”按例“又曰”是承上条书名,上条既是《新序》,“又曰”亦应引自《新
序》,但《新序》作于西汉末年,怎能论及东汉末年袁、曹攻战的事?可知其错误杂乱之甚。有时同引一书前后不一致,如卷369和卷788都引录了《竺枝扶南
记》所述骞毗国王事,两条不但文字繁简不同,即使记载骞毗王的身长也不同,一条说是一丈二尺,一条说是三丈。所有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御览》在编纂上的一
些缺陷。<br>  尽管如此,《御览》仍不失为一部著名类书和常用工具书。首先由于《御览》在现存古类书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
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但从《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例如:论述农业技术的《范子计然》;《汜胜之书》原书早已
不见,我们靠《御览》的引用才得以知道两书的一些内容,知道两千多年前有关农业生产的一些知识。又如,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创制浑天仪和地震仪的原著早已亡
佚,但在《御览》卷二天部浑仪目内,就有记载。又如,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是记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史籍,据考证此书北宋时已失传,司马光修《资治通
鉴》时已看不到原书,可是《御览》引用此书达480多条。更为人称道的是,《御览》引用了大量的古地理书。清代辑佚家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时,利用《御
览》颇多,曾说:“太平御览书目一千六百九十种,内地理书约三百种,较诸类书尤为赅博。”它保留了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多种古地理书的片断就是例证。例如
《吴时外国传》为三国孙吴时中郎康泰撰。《梁书·海南诸国传》载:泰与宣化从事朱应通海南诸国,经历传闻百数十国,因立纪传。按孙权既定江左之后,屡耀兵
海外,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军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康泰的书大约写于公元227年左右。但此书早已不见,只散见于诸类书中,《御览》引用了十九
条。由于《御览》保存古籍如此之多,因此被历代学者所重视,作辑佚工作的,更把它视作“宝山”。<br><br><img src="http://www.fengshui-168.com/attachments/day_090104/20090104_70a095648c73c9d04848emHnWZz9PXtH.gif" border="0"> <br>

得失随缘 发表于 2009-4-1 20:22:19

付钱啦,下载中

得失随缘 发表于 2009-4-1 20:23:08

谢谢楼主!!!!!!

得失随缘 发表于 2009-4-1 20:37:41

打不开啊,哎

dd9988 发表于 2009-4-7 19:05:27

谢谢楼主分享

dd9988 发表于 2009-4-7 19:06:26

谢谢楼主分享

易尘 发表于 2009-4-7 19:46:59

谢谢楼主分享!!!!!

无语zhk 发表于 2010-6-5 10:35:05

怎的不能下载了?哪位大大有能重新上传一下,在下感谢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平御览》一千卷 宋 李昉等 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