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炼性----《太乙金华宗旨》白话與評語
<P>太乙金华宗旨白话文 <BR>作者: 达道居士 轉貼日期: 2006-01-27 15:37 </P><P><BR> </P>
<P>序文 </P>
<P>金华宗旨这本书是经过翻译白话文的修道精华,原文不再刊登,毕竟原文一般人读起来枯燥无味,为避免修道读者浪费时间在文字上钻牛角针,所以只刊载白话文。 </P>
<P>后段的性命还源篇,原书已经有批注说明,虽不完全是白话文,一般修道人还可以理解。 最后一段是长春祖师语录是达道居士翻译而成的。配合前面两本修行要领。 本书是达道居士有鉴于很多道友对大道正法不太了解,为使各位道友能在简短时间内贯通道法精义,特别拨空整理出来。 </P>
<P>由于经费有限,故暂时印一千本。待以后再加印。 </P>
<P>达道居士 二00一年元月笔 </P>
<P>天心第一 </P>
<P> </P>
<P>吕祖说:自然,就是道。道没有名义,没有形像;仅仅是一个性和一个元神而已。性命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只寄托在天光上,天光也是看不见,摸不着,只寄托在两眼上。 自古以来仙真传道,都是口口相传,传授一代,成功一代,自从太上点化东华,一直递传到我吕某,以及南北两宗的徒众,全真道教可称谓极盛了;不过说是盛,盛在人数众多;其实是衰,衰在心传断绝,直致今日,真是泛滥到极点,凌替到了极点,物极必反。于是净明派的许祖站出来慈悲普渡,提出教外别传的原则,来接纳根器不凡的人,听道者可算是千载难逢,学道者可算一时机遇,大家都要体会许祖度人的苦心,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和待人处世方面立定脚跟,然后才能谈到修真悟性。我现在荣幸的担任度师,先讲解一下「太乙金华宗旨」,以后再逐章细为介绍。</P>
<P> </P>
<P>所谓「太乙」者就是无上的代名词之称,一般炼功的法诀虽有很多种法,但都要借有为之术,以达无为之境,所以并不是一步登天的功法。而这里所传授的宗旨有些不同,一开头就直接提出性功,不落第二法门,所以更为玄妙。 所谓「金华」也就是光。那光有什么颜色?不过取像于金质的华采。用这个名词,内涵包藏着一个「光」字在内,这就是先天太乙的真气。入药镜所说:「水乡铅,只一味」者,就是说这个。</P>
<P> </P>
<P>回光的功夫,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是位居于日和月(左右眼)的中间。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的话,那尺宅,指的是人的面部;面部有块一寸见方的田,那不是指天心,又是指什么?这一方寸的地方,居然有森罗萧台之胜景,玉京丹阙之奇观,它是最虚最灵的神居住之处,儒家称它为「虚中」;释家称它为「灵台」;道家的称乎更多有「祖土」、「黄庭」、「玄关」、「先天窍」等等。原来那天心就像一家宅院一样;那光是这家宅院的主人翁,所以只要一回光,则周身之气都要上朝头顶,就像圣王定都建朝,万邦都持有玉帛前来朝贺;又像主人精明,奴婢自然俯首听命,各司其职。 各位只要实行回光,就是无上妙谛。不过要注意,那光易动而难定,回光一久,那光就会渐渐凝结成自然法身,最终能够凝神于九霄之上。心印经所讲的「默朝上帝,一纪飞升」者就是指此也。</P>
<P> </P>
<P>实行宗旨,别无更进一步的功法,只在纯想天心。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那天,并不是指蓝蓝的天,而是隐喻法身在干宫(头顶)生成是也。干为天,日久天长,自然就会身外有身。 金华也就是金丹,它的神明变化,随各人的心而不同。这里面的妙诀,虽然没有丝毫差池,然而这功法却十分灵活。全靠聪明,又要沉静。故不是最聪明的人不能实行,不是最沉静的人不能坚持。</P>
<P> </P>
<P>元神识神第二 </P>
<P> </P>
<P>吕祖说:天地看人,好象朝生暮死的蜉蝣;而大道看天地,也像水中的泡影;它们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惟有人类的元神真性,能够超越悠久的元会年代,更长期的存在着。但人们的精和气,却随着天地而腐朽败坏,仍然不能持久 。好在还有元神存在,它就是所谓「无极」;天地都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因此,学道的人只要把元神守护住,就可以超生在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不过,这必须要见到真性才行,而真性就是所谓本来面目。 人类从投胎时期起,那元神就安住在那一寸见方的地方,而识神却安住在下面的心脏里,下面那颗血肉之心,形状像一只大桃子,有肺协覆盖着它,肝协依傍着它,大小肠承接着它。假如人们一日不吃食物,心上就觉得老大不自在。那颗心听到可惊的信息,就蹦蹦的跳;听到愤怒的信息,就沉沉的闷;见死亡的情景,就感到切切伤悲;见到绝色的美女,就飘飘然昏眩起来。可是头上何尝有一丁半点的闪动? </P>
<P> </P>
<P>如果要问:天心难道不能动吗? 答复是:方寸处的真意,怎样能动呢?如果它真动了,事情就不妙了,但却也是最妙。一般人死的时后天心才动,所以叫做不妙;而最妙,是指那神光已凝结成了法身,渐渐灵通,它就跃跃欲动。这些话可是千古不传之秘语啊。 人类的下识心,就像专横跋扈的诸侯和军阀,欺负上面君主孤立,在外边遥执朝纲;久而久之,君臣的地位就会颠倒过来,发生篡权夺位的事。现在如果凝聚神光照定元宫(天心),好比英明的君主,有了伊尹周公那样的贤臣辅佐;两眼回光,好比左右大臣尽心参正,结果政治清明,这时,自然一切奸臣乱贼,无不倒戈乞命了。 养生大道是把精(属水)、神(属火)、意(属土)这三件,当作无上之宝。精水是什么?乃是先天真一之气。神火就是光。意土就是中宫天心。以神火为用,意土为体,精水为基。 人身是由「意」产生出来的,这里所说的「身」不仅是七尺血肉之躯,因为身中还有魂和魄,魄附在「识」上而产生作用;识依在魄上得以生存。魄是阴性的,是识的具体。如果识不断绝,那么随便你生死轮回多少次,魄一直存在着,只是跟着变个形,般个家而已。惟有魂是藏神的场所,魂在白天安住在眼睛里,夜晚睡眠,就安住在肝里,在眼里时,使人能看;在肝里时,使人做梦,梦就是神在游荡。那怕九天九地,一剎那间也可以走遍,但醒来之后却昏昏然什么也不记得了。那是受到形体的拘束,也就是受到魄的制约。所以回光就是为了炼魂,为了保神,为了制魄,为了断识。古人修道,主张炼尽阴性的渣滓,返回纯阳的境界,其实不过是消魄保魂而已。</P>
<P> </P>
<P>我们提出的回光功法,正是消阴制魄的诀窍;里面虽无返还干阳之功,却有札札实实的回光口诀。所谓光就是干阳;所谓回就是返还。只要坚持这一功法精水自然充足,神火自然发生,意土自然凝定,最后可以结成圣胎。请看蜣螂不断搓滚那泥团丸,而泥丸里居然产生一种白色物质,这可说是一种神注的纯功。连粪团丸里都可以产卵、结胎、孵化、出壳;那么我们天心这一块元神休息的宝地,如果能集中意念,哪能不产生出法身来呢? 人们那种灵妙的真性,在头部干宫落脚之后,便分出了魂和魄。魂住在天心,属阳性,是一种轻清之气,来自浩瀚的太空,与「元始」是同一类型。而魄属阴性,是一种沉浊之气,附着在有形的凡心上。魂让人求生,魄却让人找死。一切好色、动气的坏习性,都是魄所操纵的,那也就是「识神」。魄在人死之后能享受血食,但人活着的时候它却很苦。其所以死后更乐,是因为从阴性返回到阴界,正是物以类聚。学道的人如果能炼尽这种阴魄,当然就成为纯阳之体了。</P>
<P> </P>
<P>回光守中第三 </P>
<P> </P>
<P>吕祖说:回光这个名词,始于何人?始于文始真人(关尹子)。回光的时候,则天地间阴阳之气无不凝聚,所谓「精思」,所谓「纯气」讲的都是这回事。开始实行这一个功诀时,是「有中似无」;日久功成,达到身外有身的地步,那就是「无中生有」。要专心炼功一百天,那光才达到真的地步,那才是真正的神火。在一百日之后,光自然会凝聚;人身中的一点真阳,忽然产生黍粒大小的光珠,就像夫妇交合会怀胎一样,此时必须平静地去等待。光的回法,以及回的程度,就是人们常说的「火侯」。 在广袤的造化之中,有阳性的光在作为主宰。有形体的就是太阳;在人身中就是两眼,通过眼光走漏神识出去,那就是最顺当。所以金华功法,就不能让它顺当,而是采用一种逆法。 要知道回光不仅是返回一身的精华,而且是返回造化中的真气;不仅是制止一时之妄想,也是解脱了千劫之轮回。所以说把一呼一吸的时间当作一年,就是人间的时刻;把一呼一吸的时间当作百年,那就是九泉之下的漫漫长夜。 人自从娘胎中叻地一声诞生出世,从此就顺着环境生活,一直到老,从来不曾逆视过。阳性的气逐渐衰微,逐步走进那阴性的九幽之界。所以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你们学道的人原是「想」少「情」多,因而沉沦在下道之中,只有内观于息静,才能成为正觉,这里用的正是那种逆法。在锻炼中眼睛最为重要。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也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都在强调这个。你们懂得了这一章所讲的道理,长生之方就依靠它,飞升之术也是依靠它。这是贯通了儒、释、道三教的功夫原理。 </P>
<P> </P>
<P>光并不在身中,但也不在身外。请看山河大地,日月光华照耀着它们,所以光不独在身中。 聪明才智,一切事物的正常运转,亦无一不依靠此光,所以它也并不在身外。天地的光华,布满了大千世界;一身的光华也可说是铺天盖地。因此只要你一回光,那山河大地,一切事物也跟着回光了。 人的精华是向上凝集在眼睛中的,这可是人身上一大关键。你们想一想,假如一天不静坐,那光随视觉而流转,能有个完吗?如果能抽出一会儿的时间来静坐,即使是万劫千生,在其中也能了彻。万法终归于静,这一条是真不可思议呵!这真是最玄妙的道理。然而着手炼功,还是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不间断的炼为妙。功夫始终是一贯的,不过在炼功过程中,却冷暖自知,只能由个人去体会了,总之要达到海阔天空,万法如如这种境界,才算是入门得手。 自古以来,圣师代代相传,从未离开「反照」这一说。孔子云:「致知」,释迦号:「观心」,老子云:「内观」,皆是指此一法也。但是「反照」这二个字,人人都会说,却大都不能做到入门得手;其主要原因是还不懂这二字的真正函义。「反」者,就是从有知有觉的心,返回到自己身体和精神还未形成的那种阶段去;也就是在自己六尺之躯当中,反求那个天地尚未形成以前的本体,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学道的人,只知道每天静坐一二小时,反思一下自己种种的行为,便说做到了「返照」,那怎能叫彻底呢? </P>
<P> </P>
<P>佛道二教的教祖,叫人静坐时观看鼻尖,这并不是让你把意念集中在那鼻端那里;也不是让你把眼观盯着鼻端,而意念又集中在中黄部位。因为眼睛所到之处,心意也跟着到此处;心所到之处,气也跟着到了。这怎么能一上又一下?又怎么能忽上忽下?照这种理解法,正应了楞严经里所说的「认指为月」的妙谕了,什么是「认指为月」,就是说有人用手指指着月亮给人看,那人没看月亮,只看着他的手指。回归正传,那么究竟要怎么办才好?我说就是这「鼻端」二字最妙!这只不过是借鼻端来作眼睛的标准,本意并不是在鼻子上面,因为静坐时,眼睛开得太大,就看得过远,于是看不见鼻子了。眼睛闭得过头,就等于合上了眼,于是更看不见鼻子了。太开的缺点,是眼睛外走,容易产生散乱现象;太闭的缺点,是眼光内驰,容易产生昏沉现象。惟有眼垂帘得适中,恰好能望见鼻尖端,最为恰当,所以取鼻端以为标准。这只是让你垂帘的做到恰到好之处,使光自然透入,无需你主动注射或不注射。 眼睛看鼻端,只是在最初快要入静时,举目一视,定个准则,然后你就放下不去管他。好比泥水匠人砌墙挂线一般,他把线挂起来,便照着这线一直往上砌,并不需要一边在砌,一边老是注意去看线。 </P>
<P> </P>
<P>止观的功法原是佛家的法,并没有什么秘密。那功法内容是以两眼仔细观看鼻尖,然后正身安坐,把心联系在「缘中」部位。佛家言「缘中」,就是道家所说的「中黄」同一道理。也不必把那里称作头部之中。初学的人,只须于两眼中间与眼珠齐平之处,联系意念就可以。光是活泼泼的东西,在两眼齐平处联系意念,那光就会自然而然的透入,并不必要将意念集中在中黄部位。我这几句话,已经括尽佛家功法的要领,其余入静、出静前后应注意事项,大家可以参考隋代智顗大师所着的《小止观书》印证。 缘中这二个字下得妙极了!无所不在是为「中」;整个大千世界都可以包括在里面,聊以指示造化之机,必须缘着这条路入门。所以「缘」字,就是「缘」着这一起点来开端,来萌芽,不是叫你定定地去攀缘着它,此二字的意义,真是太活了,太妙了! </P>
<P> </P>
<P>「止」和「观」这二个字,原是离不开的,那也就是「定」和「慧」也。以后大家在静坐时,如果有染念出现时,不要仍旧死死的坐在那里,可以找一找这个念头出现在何处?从何而起?又从何而灭?反复追究,一直追到追不出结果来,那就是念头生起之处。但你决不要去硬找那念头起处,最适合是达到所谓「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这种程度,像这样才是正观,若不是这样,就不是正观,叫做「邪观」。寻找念头而不可得,以后,还会有新的念头生出来,那么仍然绵绵地止住它,接着又去观它,观到合适的程度,就再去止住那观的念头,这种功法,是一种定慧双修法的功法,也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回光。回者就是止;光者就是观。止而不观,称为有回无光;观而不止,称为有光无回。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一点。 </P>
<P> </P>
<P>回光调息第四 </P>
<P> </P>
<P>吕祖说:「宗旨」只要专心实行去做,不求验而效验自来,大致说,初学静坐的人,不外乎有昏沉和散乱二种毛病。要治疗这种毛病的方法,无过于把心用在调息上面,「息」者这个字,由「自」「心」两字组成,所以说「自心为息」的确,心一动,就有了气息,气息本是心所化出。我们心中的念头来得很快,一霎那间就会产生一个妄念,相应的就有一次呼吸,念头是内呼吸,气息是外呼吸,就像声波和音响一样的相随相应,一天之中有几万次呼吸,就有几万个妄念,像这样下去,人的精神就会耗尽,最终成为槁木死灰。那么干脆就不产生念头了吧?那不行,没有念头是做不到的,这好比说干脆不要呼吸一样,那明明是做不到的事。不如就这个病,下这个药,将心和息紧紧依靠在一起。用这种方法来统一它们。所以在回光时,同时也要调息,调息功法全用耳光。回光是用眼睛,而调息则用耳光;眼光在外,相当于日月交光。耳光在内,想当于日月交精。那精就是光的凝定状态,实际上是同出而异名。人的聪和明,总而言之只是一灵光而已。 </P>
<P> </P>
<P>静坐时,先将两眼垂帘后,定个准则,然后将万虑放下。但就这样放下,恐怕也做不到。那么就存心于听呼吸的声音。使气息的出入,不能让耳朵听到。听是听其无声,一有了声,那就说明气息粗浮,还未入细;必须耐心的把呼吸再放轻微一些,静细一些,照这样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而久之,忽然连那微细的气息也突然断了。那时真息就来到你的面前,心的本来面目就能觉察到了。因为心一细,气息也会跟着细;只要意念专一,就可以调动真气,呼吸一细,心也会跟着细,只要气息专一,就可以调动心神。古人主张在定心之前,先要养气;也是对于心意无处着手;所以借调习作定心之开端,这就是所谓「纯气之守」。 各位还不明白调「动」的意义。动,拿线索牵动来做比喻,那就是「掣」字的别名。物体可以用线索拉着跑,使它动起来;心神难道就不可以用纯静来使它安定下来吗!这是大圣人观察到心和气的交互关系,总结出来的简便方法,用以惠赐后人。 </P>
<P> </P>
<P>养生书上说:「鸡能抱卵心常听,」这是一句妙诀。你看母鸡孵蛋,用的是暖气,但那暖气只能去暖蛋壳,而不能贯入蛋中;只有用心来把暖气引进去。母鸡抱 蛋时专心的听,一心专注,心进入蛋内,气也随着进入,蛋得到了暖气,于是发育出小鸡。母鸡孵蛋时期,有时也出外走走,不过牠经常作侧耳而听的姿势,心神还是专注在蛋上,一直没有间断,于是神就活了。神的活是由于心的先死。人如果先能死心,元神也就会活。但这里所讲的死心,不是使心枯槁而死,乃是使心专一不分。佛家常说:「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容易走,就用气来安定它;气容易粗,就用心来微细它。照这样办,还会有心神不定的情况吗。</P>
<P> </P>
<P>大体上昏沉和散乱二种毛病,只要静功功夫每天不间断,自然会有很大的改善。如果不去静坐,虽然一直存在着散乱,自己也不知道。现在知道有散乱这种毛病存在,那就是消除散乱的开端了。昏沉而不自觉,与昏沉而自己能发觉,两种相比,何只相去千里!不被发觉的昏沉,才是真正的昏沉;知道自己在昏沉,还不是完全昏沉,因为其中还有清楚明白在里边。 散乱是神在游动,昏沉是神不清楚。散乱易治,昏沉难医。好比生病一样,有痛的,有痒的,对症下药就可以把它治好;而昏沉好比是麻木不仁的症候,不大好治。散的可以收拢;乱的可以去整理;而昏沉则是蠢蠢然、冥冥然的,真不好下手。散乱还有个境界,而昏沉则全是魄在操纵。不像 散乱时尚有魂在,而昏沉时,则纯是阴气为主。 静坐时昏昏欲睡,那就是昏沉的毛病来到了。消除昏沉的办法是在调息,息就是口呼鼻吸,出入之气,虽然不是真息,但真息的出入,却寄托在这一呼一吸上面。静坐时,先要静心纯气。心怎样静?用在息上,息的出入,惟有心理明白,不能让耳朵所听见。听不见,息就细,息一细,气就清。听得见,息就粗,息一粗,气就浊。气浊当然就会昏沉而想睡了,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过把心用在息上,又要善于运用,那是一种不用之用,不要过于认真,只要微微照听一下就行了。</P>
<P> </P>
<P>怎样去照?是用眼光自照。两眼只向内视而不向外视;眼睛不外视,当然就是内视。并非真正有一种内视方法。怎样去听?就是用耳光自听,两耳只向内听而不向外听,听是听其无声,视是视其无形;仅仅是单纯的眼不向外视,耳不向外听,心神会因闭塞住了而想内驰;只有做到内视、内听,于是心神既不能外走,又不能内驰;处在中间,那就不会昏沉了。这就是日月交精和交光的方法。 实在昏沉欲睡,就不要勉强去坐,应当起来散步一下,等神清之后再坐。清晨起来有空,静坐一柱香的时间为最妙。过了中午,人事多扰,静坐中容易发生昏沉,但也不必限定必须要坐一柱香的时间;只要把各种染念包袱放下,高质量的静坐片刻,久而久之就会有所进步,再也不会产生昏沉欲睡的现象。</P>
<P> </P>
<P>回光差谬第五 </P>
<P> </P>
<P>吕祖说:各位现在的功夫渐渐纯熟了。不够俗话说:「枯木岩前错路多」,我还要细细的给大家阐述一下,这里边的消息,真是身到方知,但现在我可以对大家详细讲了。 我道家功法与禅学不同,那是一步有一步的效验。请允许我先讲差异之处,然后再谈效验。在将要实行「宗旨」功法的时候,预先要作好准备,不要多用心,使心神活活泼泼地,让气息和平,心神恬适,然后再静坐。 入静时,正要得机得窍,不可坐在一种无所事事的硬壳里,在放下一切感觉和思虑当中,心神依然要和平常一样的清醒;但又不能兴致勃勃地放下万念那就太过分了。在清醒而不胡涂之中,自自如如的放下万念;然又不能放任自流,以致堕入蕴界。所谓「蕴界」是指色(形象)、受(感觉)、想(意象)、行(意志)、识(意识),五种阴魔的活动。 有些学道者在入定的时候,槁木死灰的气象多,大地阳春的气象少,这就是落在阴界里去了,他的气是冷的,他的息是沉的,里面还有许多寒衰景象,照这样修炼下去,日久就成了木头和石头了。</P>
<P> </P>
<P>既要扭转这种死气沉沉。但又不能追随万缘。如果在静坐时,无缘无故地各种思绪纷纷来临,消除它们又消除不掉;听任它们来来往往,反而觉得顺当舒适;这种情况叫做「主为奴役」。照这样修炼下去,日久就落入色欲界里面去了。运气好的还是做人,运气不好的就下生做了哺乳动物,比如说成了狐仙。狐仙牠在名山之中,也还算是享福。那些风月花果,奇树异草,三五百年尽牠享用,寿命长的可以到几千年。但到头来,还是要进入生死轮回,回到烦恼的世界里来。 以上说的几种,都是差路也。知道了差路,然后就可以谈到效验了。</P>
<P> </P>
<P>回光证验第六 </P>
<P> </P>
<P>吕祖说:回光的证验也多,这不能以小根、小器来对待,而要有渡尽众生的襟怀;更不可以用轻心、慢心来对待,而要按照我所讲的内容去实行。 入静中间感觉到绵绵而不间断,心情愉快,心神舒适,好象处在微醉之中,沐浴之后;这就是遍体阳和,金华初露的象征。随后又觉得万籁无声,一轮皓月升到中天,大地全都成为光明世界;这就是心体开明,金华正放的象征。随后又感觉到全身非常的充实,有不畏风霜的气概,别人感到兴未索然的事,我遇到了却精神更旺;就像用黄金建屋,用白玉筑台,世间上腐朽的东西,我用真气来呵它,它立刻就恢复生机;红血变成了乳汁。我这七尺血肉之躯,似乎全是金宝所构成的,有了这种象征,就达到了金华大凝的阶段。 第一段效验,正如佛家《观无量寿经》要求观想的「日落」「大水」「行树」等种种初期「法象」。日落景象,象征着混沌之中,由无极打下基础。大水景象,符合「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清洁无瑕,那就是由无极进化成的太极主宰,也就是易经说卦所谓的「帝出乎震」。震在八卦中属木,所以又用「行树」来作为表象。经中所说的「七重行树」,象征的七窍光明。 第二段效验,是从第一段奠基而来的。观想大地变成冰雪世界,化为琉璃宝地,光明逐渐凝聚;于是以后观想的景象中,就出现了篷台,而继之出现了诸佛。金性显露,那不就是佛吗?「佛」是译音,本就是「大觉金仙」。上面所讲的是整个功法修炼中大段的效验。</P>
<P> </P>
<P>当前大家能够印证的效验,大致有三种: </P>
<P>一种是入静之后,神进入谷中,听到外边有人说话,声音就像隔了一里多路似的,但又清楚而明了;那声音进入耳鼓,好象深山大谷中的回声,未尝听不见;但又未尝能听得见。这种神入谷中的现象,大家随时可以体验到。 一种是在入静之中,眼光腾腾散开,前面一片白色,就像在云彩当中,即使睁开眼去看自己的身体,也无从看见,这种现象称为「虚室生白」,那是内外通明,吉祥止止的征象。 一种是在入静之中,肉体温暖和软,又像棉花,又像碧玉,坐在那里好象留不住似的,有腾腾上浮的感觉。那是因为神归头顶之天;久而久之,身体的升空是可以实现的。 </P>
<P>这三种,都是现在可验证的景象。然还有许多效验是说不尽的,随各人的素质不同,而产生各种不同妙景。正如《止观书》所列举的那种:「善根发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总之一句话,必须自己信得过,那才是真切。 先天一气,可以在当现前这些效验中去寻找。找到了先天一气,丹也就可以炼成。这可是一粒真正的黍珠。正如张伯端《金丹四百字》所说「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着。」先天,也有阶段性的先天,就是上面所讲的「一粒」;也有整体性的先天,就是从一粒乃至无穷粒。不过一粒有一粒的力量。最重要的第一义,是必须自己决心大。 </P>
<P> </P>
<P>回光活法第七 </P>
<P> </P>
<P>吕祖说:回光功法按步就班的去实行,也不要影响自己的正业。古人云:「事来要应过,物来要识破」。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念行事,那光就不会随物而转移。遇事以正确态度对待,光随时可以返回,这叫做时时刻刻作无形无相的回光。 日常生活中,能够时时处处做返照功夫,又不着人相,又不着我相,一丝一毫也不耿耿于怀,那就是等于随时随地在回光,这才是「宗旨」的第一妙用。 清晨起来,排除各种干扰,静坐一二个小时,那就是最妙。不过,就在平常的一切待人接物活动中,练习返照法,能够做到没有一刻间断;照此实行之两月、三月,也会感动天上仙真,来与你印证了。 </P>
<P> </P>
<P>逍遥诀第八 </P>
<P> </P>
<P>玉清留下逍遥诀,四字凝神入气穴; 六月俄看白雪飞,三更又见日轮赫; 水中吹起藉巽风,天上游归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 我这一首律诗,已经把功法的玄奥说尽了。大道的要领,不外乎「无为而为」四个字。惟有无为,才不凝滞在范畴和形象之上;惟有以无为而行有为,才不致堕入顽空死虚之中。其中的作用不外乎一个「中」字;而枢机全在两眼。两眼就好比那北斗星的斗柄一样。造化的斡旋,阴阳的转运,全都靠着它。而大药,始终只是一「水中金」这一味。 前面所讲的回光功法,是用来指点初学的人,从外部来控制内部,用臣佐来保证君王。这里是为中下之士修下两关,来透入上面那一关提出的功法。现在修行道路逐渐明朗,功法关键已逐步纯熟。上天不爱惜那珍贵的道法,让我直接透露出那至高无上的宗旨。你们各位要珍惜啊!勉力啊! </P>
<P> </P>
<P>回光,是功法的总名称。但功夫上进一层,则光华也盛大一番,回光方式也更妙一些。前面功法是由外部而控制内部,现在功法则是由中央而驾驶外围;前面功法是用臣佐来保证君王,而现在功法则是奉君王圣旨来发号施令,面目完全是一大颠倒。 这一功法的内容是在欲入静之前,首先要调身调心,使它自在安和,接着放下万缘,丝毫没有牵挂。让天心正位于中央,然后两眼垂帘,就象奉了圣旨去召唤大臣,谁敢不尊?接着就用两眼的目光内照坎宫(丹田),光华所到之处,真阳就会出来应接。 八卦中的离(?),外部是阳而内部是阴。它的本体原是干卦(?),一个阴爻进入内部,却成为主人。于是随物而生心,顺出而流转。现在回光内照,不随物而生心,那阴气就受到了控制;同时由于光华的注射,逐步变成了纯阳。又因同类相亲,会调动那坎卦(?)中间的阳爻向上升腾[林启生1] 。这一阳爻原非坎阳,实际上也是干阳,所以,仍然属于干阳应接干阳。这二件物体相遇,就是纽结不散,氤氲活动,忽来忽往,忽浮忽沉。这时自己元宫之中(指胸腹腔),犹如太空那样无边无际,全身轻妙无比,飘飘然好象要上升,这就是所谓「云满千山」。接着,那气机来往无踪,浮沉无迹,忽然脉也停住了,气息也停了。这种状态在养生书中称为「坎离交媾」;这就是所谓「月涵万水」。等到在那杳杳冥冥之中,忽然天心一动,这就是一阳来复,活子时出现了。但这里面的消息还要细说。 </P>
<P> </P>
<P>一般人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那眼和耳一直是随外物而动的,外物走了,看和听的行为也结束了。这里头的动静,就好比是下边臣民办事,而上面的天子反而随着他们去服务一样。这样下去,无异是跟鬼住在一起了。现在我们炼功的人,一动一静,不是跟鬼在一起,而是跟人在一起。那人,就是真人,就是自己身中的天子。天子一动,下面的臣民一齐跟着动;这种动就称为「天根」。天子一静,下面臣民也一齐跟着静;这种静就称为「月窟」。天子动静无端,臣民们也随着动静无端;天子休息上下,臣民们也跟着休息上下;这就是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 天心处在镇静之中,气机动得过早,火侯就失之太嫩;天心已经在动,那气机在后面才动,火侯就失之太老。正确的方式,是天心一动,立刻用真意导引气机向干宫(头顶)上升,两眼的神光也注视顶部作为引导,这就是动得恰到时机。天子已经上升到干宫,正在游扬自得时,忽然那运动似乎要停止下来;这时应当赶快用真意引导他下降到黄庭部位(中丹田),而眼光内视那「心后关前」的中黄神室。接着,气机运动又要停止,那是一念不生的结果。这时眼光向内注视的意念,也忽然淡忘了,身心来了一场大解放,万感千念一时泯灭;自己神室中炼丹的炉鼎(鼎指着中丹田,炉指着下丹田),也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甚至连自己的身体在什么地方,也找它不到。如果进入这种境界,就叫作「天入地中」,那就是众妙归根的时刻。到了这一阶段,才是所谓「凝神入气穴。」 </P>
<P> </P>
<P>按照回光功法次序来印证,在实行回光的时候,开始那光像一盘散沙,后来逐渐有了收敛的趋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功能,好象都要停止运行了,这就是「涵养本源,添油接命」一节功法。接着收敛起来的光,自然而然的自在悠游,不费丝毫气力,这就是「安神祖窍,翕聚先天」一节功法。接着,一切影响逐渐消失,进入寂然大定的状态,这就是「蛰藏气穴,众妙归根」的一节功法。这里是一节功法中具有三节,至于一节功法中具有九节,等到以后再向大家仔细解释。</P>
<P> </P>
<P>现在先谈谈一节功法中具有三节的问题,当处于「涵养」阶段开始入静时,「翕聚」就是「涵养」,「蛰藏」也是「涵养」,到了「翕聚」阶段,「涵养」「蛰藏」都是「翕聚」,到了最后「涵养」、「翕聚」也就是「蛰藏」,中间一层还可以依此类推。不须要改变意念所守的部位(窍),而这部位自会分开;这就是所谓「无形之窍」,那怕部位有千处万处,也只是一处。不须要改变功法所立的阶段(时),而阶段自会分开,这就是所谓「无候之时」,那怕阶段分成元会运世(一世,为三十年;一运为十二世;一会为三十运;一元为十二会。),也只是一刻而已。 一般来说,心神不到极静阶段,它就是不能动;即使动,也是一种妄动,而不是本体的动。所以说:「心神因对事物有所感受而动,那是人性的欲望所驱使;而不因对事物有所感受而动的心,那才是天地之动。不要用天的『动』来对应天的『性』,这句话说的是个『欲』字。」欲望就在于有「物」。这就是《易经艮卦,象词》所反对的「出位」之思,是一种有「动」的动。如果能做到一念不起,于是正念就会产生;正念也就是「真意」。在这寂然大定之中,天机忽动,那不就是无念的动吗?所谓「无为而为」,指的正是这个意思。 </P>
<P> </P>
<P>我那首律诗的头二句,已经全部概括了金华的作用。下面二句,意思是「日月互体」的意义,「六月」指离卦的火;「白雪飞」是指离卦中间一爻的真阴,将返归于坤(?)也。「三更」指坎卦的水;「日轮」指坎卦中间一爻的阳,将要赫然返归于干(?)。所谓「取坎填离」就包含在这两句诗当中。再下面二句,说的是斗柄作用,能够升降整个气机,「水中」岂不是坎卦吗?「巽风」指的就是眼睛,眼光照入坎宫(下丹田),吸引那太阳之精。「天上」指的就是干宫(头顶),「游归食坤德」,指神入气中,天入地中,须要温养神火。最后二句是指出诀中之诀,那诀中之诀,始终离不开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这句名言,请看孔学的精髓是从《大学》所讲的「知止」开始,到「止于至善」归结;也就是开始于无极,终归结于无极之义;佛学的精髓是以《金刚经》所讲的「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一大藏教旨;我们道学,则以老子所讲的「致虚极」来完成性命全功。总而言之儒释道三教不过是用一句话,来作为出死护生的神丹。那神丹又是什么呢?就是「一切要处无心」罢了,虽然我们道家功法中,最奥秘的就是这个「沐浴」,可是整个一部功法,不过用「心空」两个字就足以全部概括了之。现在我用这句简单的话点破玄机,省掉你们各位再费几十年功夫去参访了! </P>
<P> </P>
<P>各位还不明白前面所讲的「一节中具有三节」的意义,现在我再以佛家的「空、假、中」三观作为例证,这三观当中,头一个是「空观」,就是叫你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空虚的;第二个就是「假观」,虽然你把一切事物都看成了空虚,但又不能把万物都毁掉,还要在这名为空虚的世界里建立一切事物;只是把它们看成虚假的而已。第三个就是「中观」,既不能把万物毁掉,又不对万物执着,保持若即若离的中路。当你在修头一个「空观」的时后,虽然已将万物看成空虚,但也知道它们不能毁掉,也知道不应当对它们执着,其实你是兼修「假观」和「中观」了。不过你毕竟还是以「看得空」为着力点。所以说,在修空观时,空当然是空观,假也是空观,中也是空观。依此类推,修假观时是在用字上下的力量居多,假当然是假观,但空也是假观,中也是假观。同理,在修中观时也把万物想成是空的,但不叫它空,而叫它中;也把万物看成是假的,但不叫它假,而叫它中;至于中,就更不用说,必然叫它中了。</P>
<P> </P>
<P>我虽有时单独说离卦,有时也兼说离坎二卦,但中心意思究竟没有变动。我开口就提示过「枢机全在两眼」。所谓「枢机」指的是用。用这个来斡旋造化,不是说造化只有这一点点。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耳、口、鼻七窍,全都是光明宝藏;难道我只知道取两个眼睛,而其它就一概不闻不问吗?不是,请看上面所讲的,用坎卦的一阳,还要用离卦的光去照摄,就可以明白。朱玄育先生曾经讲过:「瞎子不好修道,但聋子不碍事」。这与我说的有什么两样?我只不过特别强调一下谁是主,谁是辅,谁轻,谁重而已。 日和月原是一种物质,日中含真阴,其实日中之暗处,实际上是月的精华,所以「月窟」并不在月上,而在日上,所谓月之窟,应当叫月留的窟。不然的话,直接说月就行了,何必说「月窟」。月中含有真阳,其实月中之白处,就是日的光华;日光反照在月上,这叫作天给的根;不然的话,直接说天就行了,何必说「天根」。一个日,一个月,分开了只能看成是半边,合起来才是一个全体;这好比一夫一妇,个人独居,就不成家室;只在有夫有妇的情况下,那一家才算是完全。但是,用人间事物来比喻大道,是不完全妥贴的。因为夫妇二人分开,仍然是两个人体;而功法中的日月两者分开了,就不成全体了。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眼和耳也是一个整体。我说,瞎子已没有耳朵,聋子已没有眼睛了。这样看来,说甚么一件东西?两件东西?说甚么六根?六根其实就是一根。说甚么七窍?七窍其实就是一窍!我说的这些话,只是透露它们相通的地方,所以看不出有什么两样,你们各位却专门抓住那些间隔的地方,所以随时会掉换看法。 </P>
<P> </P>
<P>百日立基第九 </P>
<P> </P>
<P>吕祖说:心印经有说:「回风混合,百日功灵。」说明炼功要有一百天,才奠定基础,才有真光出现。比如说,各位回的光,目前还是一种眼光,不能说是神火,不能说是性光,更不能说是智能之烛光。等到回光一百天之后,精气自然充足,真阳自然生成,水中自然会产生真火,照这样实行下去,坎离自然会交媾,圣胎自然会凝结。我还在不识不知之中,那婴儿却已经发育生成了,整个过程完全是自然的;如果稍稍用意志来促进的话,那就不是正道,而是外道! </P>
<P> </P>
<P>百日立基,不是硬性规定非一百天不可也;那就好比说:一日立基,并不是指一天;一息立基,也不是指一次呼吸。「息」这个字,是「自」、「心」两字组成的。自心为息,元神、元气、元精的升降离合,全由心来操纵;没有什么实和虚,全部都依靠意念。所谓「一念一生持」,何止是一百天?即使是一百天,也不过是一念而已。立基的一百天中,关键是要得力。白天得力,晚上受益;夜间得力,白天受益。「百日立基」本是玉皇的旨意。天上仙真说的话,没有一句不与人身相应;世上真师说的话,没有一句不与学道的人相应。这真是玄中之玄,很不容易理解的。只有到了见性阶段,你才会明白!所以学道的人必须求真师传授,尽管他是想到哪里,便说到哪里,但一句一句都有它的效验。 </P>
<P> </P>
<P>性光识回第十 </P>
<P> </P>
<P>吕祖说:回光功法,不论行住坐卧,都能够实行,并不拘于形式;但只要自己得机得窍。我在前面曾经提示过:「虚室生白」那句话,那光不就是白色吗? 但有句话要提醒大家,开始炼功,从未出现过光的时后,忽然虚室生白了,那就是炼功的效验。如果出现了光,而你的心意却去追随它,于是就落在意识界里去了,那光就不是本性之光了。所以你决不要去管它有光无光,只要无念生念。什么叫「无念」?就是佛家常说的「千修千处得。」什么叫「生念」?就是佛家常讲的「一念一生持」,这里指所生的意念,是一种正念,与平时的念头不同。「念」这个字是「今」「心」两字组成的念,今心为念,念,就是现在的心。这心也就是光,就是用来作炼丹的药。</P>
<P> </P>
<P>一般人看外界的事物,随便举目用眼光一看,还来不及区别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这时的眼光还属于「性光」。就像镜子和静水一样,映照出各种影像,本是无心无意。过了一会儿,那眼光就成为识光了,因为它已经在区别事物的特征和属性了。镜子里有了影像,已经不是镜子了;静水里有了影像,已经不是静水了;光里面带有意识,还叫什么光呢? 各位在回光时,开始时是一种「性光」,转念之后就变成「识光」,因为意识一生起,光也就杳无踪影,无从寻觅。这并不是说没有了光,而是光已经转化成了识。黄帝说过:「声动不生声,而生响」,就是这个意思。《楞岩推勘入门》说:「不在尘,不在识,惟还根。」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尘」指的是外物,佛家称之为「器界」,与自我毫不相干。心如果去追逐外物,那就是把外物当作了自我。外物的属性,总归要返还给外物。比如说,通气是门窗的属性,但通气要还给门窗;明亮是日月的属性,但明亮要还给日月,硬要把它当作我,始终都不会为我所有。按照这个道理来推论,直到有一个属性不能返还给人了,这东西不是你的自我,又是什么呢?将明亮还给日月,但日月被你所看见过的那部分明亮,却不能返还。天空看不见日月的时候,人却没有见不到日月的感想。如果是这样,那么区别日月的属性,还可以为我所有吗?不知道根据明暗来区别的属性,当明和暗都忘掉的时候,那区别又何在?这里面也有着返还,那就是所谓「内尘」。只有达到「 见性」的阶段,那才是没有返还。不过,在见性的阶段,「见」并不是真正的见,所以连「见性」也还给人家了。这里所返还的,是那种随意识念虑而流转的「见性」,也就是《楞严经》上释迦向弟子阿难所说的「使汝流转,心目为咎」。他阐述「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传送识和阿赖耶识)、「八还」时,前面七种识,都一一论证他们存在返还,但到了第八识,姑且留下这个「见性」不谈,当作阿难的柱杖。我们追究一下见性这回事,即然它带有「八识」,那就不是真的没有返还。如果连这个也给破掉了,那才是真正的见性,真正的没有返还了。 </P>
<P> </P>
<P>各位回光,正要回那最初没有返还的那种性光,所以一丝一毫意识念虑也用不着。牵引你意识念虑在流转的,就是那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但能使你成就菩提(正觉)的,也只有这六根,一切尘和识都用不上。这里,不是讲利用那六根本身,而是利用那六根中的属性。现在你如不想陷堕入识的困境,那么在回光时,必须利用那六根中本原之性;如果带着识去回光,那就是利用那六根中的识性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在这个地方。 </P>
<P> </P>
<P>总而言之,用心用意就是识光,放下意念就是性光;这里头有毫厘千里之差,不可不去仔细地分辨。要知道识不断,神就不生;心不空,丹就不结。心静就成了丹,心空就成了药。不执着任何事物,叫作心静;不留恋任何事物,叫作心空。空,如果是能够发现的空,那空就不能算空;直到空得忘掉了空,这才算做是真空。 </P>
<P> </P>
<P>坎离交媾第十一 </P>
<P> </P>
<P>吕祖说:如果用卦象来解释功理,那么凡是漏泄精神,流动而接触外物的,都属于离卦;凡是收转神识,静定而涵养中心的,都属于坎卦。七窍中外走的是离卦;七窍内返的是坎卦。 离卦中间那一阴爻,以追逐颜色和声音为本职;坎卦中间那一阳爻,以收回听觉和视觉为本职。广义言之,坎离就是阴阳;阴阳就是性命,性命就是身心,身心就是神气。 学道的人,一开始收敛气息,他的精神就不再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流转。广义言之,就是已经真正的坎离相交了。何况沉默安静下来打坐,那当然更高一等了。</P>
<P> </P>
<P>周天第十二 </P>
<P> </P>
<P>吕祖说:所谓周天,并不是以气为主体,而是以心到为妙诀。如果要问究竟怎样来实行周天,那就等于揠苗助长了。无心而守,无意而行,这就是周天的要领。 请大家仰望天空,那半球的天穹被人们划分为三百六十五度,日月星辰无时无刻,不在天球上变换位置,可是北极星这个斗枢,却终古不移。我们的心也是这样。那心好比斗枢,气好比群星,绕着斗枢在转。 </P>
<P> </P>
<P>我们身上的气,在四肢百骸当中,原是贯通着的,炼功时也不要十分用力。只要利用这血肉之躯,锻炼好识神,断除了妄见,炼丹的药于是就会产生。那药,并不是什么有形之物,而是性光;也就是先天的真气。他必须在寂然大定以后才会出现。这种药并没有什么采法,侈谈什么采法的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持久也出现了真气,心地一片光明,自然会达到心空尘漏的境界,于是就能从尘海中解脱出来。如果你今天大谈「龙虎」,明天大谈「水火」,把功理挂在嘴里,不去实践,最终只能成为妄想,我从前亲受火龙真人(郑思远)的口诀,讲的就是这样。不知现在的养生丹书上是怎么说? </P>
<P> </P>
<P>一天有一次周天,一刻也有一次周天。坎离相交之处,就是一周。我身中的坎离相交,也相当于天穹的不停回旋。但是有相交之时,也就有不交之时。而天穹的回旋,却没有一刻停止过。如果能做到那样的阴阳交泰,达到大地阳和;这时,我的中宫居于正位,万物随着一时畅遂,这就是养生经典中所提的「沐浴法」。那不是大周天又是什么? 这里头的火候,实实在在有大小的不同;但认真说来,却又没有大小之分别。等到你功夫纯熟自然,也不知到坎离是什么东西!天地是什么类别!什么叫相交?什么叫一周叫两周?又从何处去找那大与小的分别呢。</P>
<P> </P>
<P>总之,身中的回旋运行,很难达到「真」的地步,不真,虽然看起来很大,实际上还是很小;而真,身内一回旋,天地万物一齐跟着回旋;即使在一方寸的地方运行,当然是很小了,实际上却是极大。所以,金丹的火候,全要尊循「自然」二字;不自然,天地还是那个天地,万物还是各自的万物,如果想硬行让它们揉合在一起,却始终也合不起来。比如天气干旱,阴阳不合,但天穹中的乾坤运行,未尝不按周天规律在运转;不过始终觉得有许多不自然的地方。如果我们能转运阴阳,调和自然,云满天空,甘霖下降,草木都得到了充分湿润,山河也随之运行流畅,这时,即使有些不对头的地方,也就觉得很快烟消云散,这就是大周天的原理。 有人问:活子时本来很妙。可是你说必须先认定正子时,这不是着相了吗? </P>
<P> </P>
<P>答复是:不着相,如果不指明正子时,又怎样来认识活子时?既然认识了活子时,毕竟还有那正子时的存在,它们是一是二,非正非活,总归要人们看得真切才行,看得真,就没有不正,没有不活了。如果看得不真,能弄清楚哪个是活?哪个是正吗?提到活子时,那是时时都可能出现的,但在半夜那个正子时里,人的意气毕竟清明一些,活子时就显得更加容易出现。如果没有发现过活子时,暂且可以在正的时候去等待、去求取;当正子时显到来时,那活子时也无不显其神妙了。 </P>
<P> </P>
<P>劝世歌第十三 </P>
<P> </P>
<P>吕祖《劝世歌》(释文)是: </P>
<P>我因度世心肠热,不惜苦口婆心在饶舌。 如来佛也为了大因缘,直指生死真是可惜; 老君说懮患由于有身,传示谷神但人不识。 我现在讲讲求真之路,《易经》上有句「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就是玄关,子午中间可以定息。 光回到祖窍万神安,药产在川原一气出; 透过帏幕度化出金光,一轮红日经常耀日。 世人把它错认为坎离精,搬运心肾反而违隔; 不如用人道来合天心,天若符合道自符合。 放下万缘丝毫不起,这是先天的真正无极; 太虚穆穆没有征兆,性命关头忘了意识。 意识忘后见了本真,水清珠现玄妙难测。 无始的烦恼一旦空,玉清宫降下九龙册。 升上云霄汉登上天阙,掌握风云驱赶霹雳。 总之,凝神定息是起点,退藏到密地达到常寂。 我从前引度张珍奴时,曾给她写过两首词,其中含有功法宗旨。 「道无巧妙,与妳方儿一个;子后午前定息坐,夹脊双观昆仑过。这时得气力,思量我。」 「坎离震兑分子午,须认取自家宗祖。地雷震动山头雨,带洗濯黄芽出土。捉得金精牢闭固,炼甲庚要生龙虎。待他问汝甚人传?但说道 先生姓吕。」 词里的「子后午前」,不是指时间,而是指坎离。「定息」,就是息息归根于中黄部位。</P>
<P> </P>
<P>「坐」,指的是心不动。「夹脊」,不仅是指背上轮子,而且是直通玉京的大道。「双关」,这里不大好解释。炼功时要避免忘神而守,而要注重虚极和无所守。按这样的原则去守,液于是会转化,血于是会生成,最后就会返归于先天,达到气归于神,神还于虚,虚合于道,道圆于志,志满于愿。口诀真是说不完的,这里就是个例子。至于「地雷震动山头雨」,说的是真气生成。「黄芽出土」,说着是真药生成,而它们的基础,都建筑在神守双关上。短短两首词,已经把修行的大路概括完了。读懂了它,对于别人随便侈谈的理论,你就不致被他迷惑了。 从前孔子和颜回一同登上泰山顶峰,望见山下东吴地界有一匹奔驰的白马。颜回说:「看见那白马奔跑的轨迹,就好象一匹白布」。唉!他也太浪费眼力啦!结果走落了神光,所以他会过早的夭折。大家练习回光功法,可要注意啊! 回光全在专心一志去实行。只须将真息凝照于中宫,久而久之,自然通灵达变。总之,要以心静气定为基础,心忘气凝为效验,气静心空为丹成,心气合一为温养,明心见性为了道。 各位最好分头去认真实行,错过了光阴,那就太可惜了。一天的时间不回光,那一天就做了鬼,一息的功夫能回光,那一息就成了仙,悟道参禅,脱胎换骨,就从这里开始,各位要勉力啊!</P>
<P> </P> <P>评《太乙金华宗旨》</P>
<P>评《太乙金华宗旨》作者﹕袁康就<BR> </P>
<P> 《太乙金华宗旨》(下文简称《宗旨》)一书说是吕祖降乩的作品,但历来<FONT color=red>乩文有真有伪,真者虽真,亦视乎乩手的工夫而定</FONT>,正如《宗旨》内文常提及元神与识神之别,<FONT color=red>乩手识心未除,元神未显,乩文亦非天界上仙之灵文,只会落于乩手本身的知识和幻想里</FONT>。</P>
<P> </P>
<P> 当中相差毫厘,却谬之千里。降示的作品,惟有在乩手诚无为的心境之感通下,俟机而现;换句话说,乩手的心性工夫在临乩当下,也要性光着现,这样他才能在寂然无念,杳冥恍惚之际接收神灵之导引。《宗旨》降乩的年代是康熙年间,据《道藏辑要》收录的序跋资料看,第一次降示以后,七子并无太多珍而惜之的动作,相隔二十四年以后,孝悌王再降乩重提《宗旨》,命年纪老迈的屠宇庵撰写其缘起并辑订成书,其意当然是要《宗旨》广为发扬,以免真传失佚。 </P>
<P> </P>
<P> 屠宇庵在其跋故弄玄虚,记述两次坛前道侣均为七数,惊讶道缘之不可思议。 </P>
<P> </P>
<P> 其实他在掩饰过去七众包括自己,没有好好为世人广传《宗旨》玄文。当日即戊申年王灵官以护法监督的身份降乩训示七子,务要诸君誓盟以《宗旨》化度无量,无奈《宗旨》面世几近大半个世纪亦无甚了了。屠宇庵的跋只是掩饰责任之辞。</P>
<P> </P>
<P> 即使《宗旨》经过两次降乩训示,在当时来说,也不见得广为流行。 为《宗旨》揭开那宣传序幕的,相信要归功于德人理查德威廉及瑞士心理学大师容格。前者在中国居住二十五年,并曾为《论语》和《道德经》翻译,他于年出版《宗旨》的德文翻译本。年月威廉逝世,月容格在威廉的追悼会中致辞,年白赖士出版英文译本时,连同容格为威廉写的悼文一起?出,随即轰动欧洲。 </P>
<P> </P>
<P> 后来日译本亦相继出现,日文把《宗旨》译为「炼金丹的秘密」,可想而知,日文不是译自中文而是英文的“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自此《宗旨》真的广为世传,不过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距降乩之年已三百多年。 </P>
<P> </P>
<P> 《宗旨》无疑是一部好书。说它好,是因为相对于芸芸众多隐晦难明的内丹著作,它算是简单易做,且观念清晰,对不太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尤其内丹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恰到好处。不过<FONT color=red>,《宗旨》所提出的炼丹工夫,主要是修心炼性部份,属于性功</FONT>, </P>
<P> </P>
<P> 也接近禅宗;然承传中的道家内丹学却要求性命双修,而道家的核心课题----仰观天道,从而盗取天地之机而运用于自身生命的改造,最后超凡躯脱俗身而为真人仙子,才是道家内丹学的特点和优胜之处,没有命功基础的内丹学,与传统儒家内圣之学中注重心性主体之修炼无异,只能在精神境界上「浑然与万物同体」, 或「万物皆备于我」, 对于形骸肉身是无可奈何的。禅宗的终极在「自性」的锻炼,所谓「性本不生灭」、「性能生万法」,都在「明心见性」的工夫里着现,因此在主体主观心理上有「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的结论。 </P>
<P> </P>
<P> 炼心可以悟性,悟性可以了道,这也是一条心性修炼之路,对其法身的处理不置可否,反正肉身仅配得上个臭皮囊。道家对生命珍而重之,视肉身如珠如宝,死后灵归何处固然要谈,然其形躯的问题也丝毫不被忽略,这才算得上是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和死后观。 </P>
<P> </P>
<P> 内丹学所带出的神仙境界,绝对包括了形与神的超越,故言性命双修,<FONT color=red>个中性功直指心神的修炼,而命功则关注于改造形躯的工程</FONT>。 </P>
<P> </P>
<P> 《宗旨》偏于性功,忽略命功。从其内容分析,调息回光、守中回光、及制目回光等工夫不失为明心见性的好方法,最后那性光显现,金华发放,达到「太乙金华宗旨」,纵使不谈命功,也不失为性功修炼的好书。可惜的是<FONT color=red>,《宗旨》在多处出言指斥原来钟吕丹道有所要求或强调必须遵行的荒谬,令人对《宗旨》是否吕祖降示有所怀疑</FONT>。例如「坎离交媾」的「交媾」方法,「百日筑基」的「百日」,「心静则丹、心空即药」的「丹」「药」观念,都有别于较前被收录于《正统道藏》而被视为钟吕丹道正统的作品。 </P>
<P> </P>
<P> 如果说《宗旨》不是吕祖乩文是否有可能呢?这里不是说《宗旨》不真是乩文,而是说乩手没有存诚以元神用事,反以其识心造作《宗旨》。若此,则《<FONT color=red>宗旨》是当时乩手本人之作,假托于吕祖面世而已</FONT>。这可能连乩手本人也不可知矣。 </P>
<P> </P>
<P> 纵观内丹学的发展,明清之际因为三教合流,性功的侧重是很明显的。例如伍冲虚的《仙佛合宗》就有以下与《宗旨》相同的观念和内丹用辞: </P>
<P> </P>
<P> 有关「不着丝毫人我相」: 「见人我无人我之相也。」 </P>
<P> 有关「返观内照」:「返观内照者,返回其驰外之真意,以观照于内也。」 </P>
<P> 有关「注想两眉之间」:「两眉间号曰明堂,阳光发现之处也。阳光发现之时,恍如掣电,虚室生白也。」 </P>
<P> 有关「收两眸之光,昼中得力,夜中受用;夜中得力,昼中受用」:「此时用火,尤当入定,而专用眸光之功。时以日间用双眸之光,专视中田。夜间用双眸之光,守留不怠。」 </P>
<P> 有关「散乱」与「昏沉」:「心不散乱,意不昏沉,以至三百息数,......因昏沉散乱,以至三百息数,断而复连,神?不均,时离时合。」 </P>
<P> 「墙里开花墙外香<FONT color=red>」,《宗旨》在国外反被看好,并受到重视和传播,这是道教文化内蕴其普遍性和实用性的元素所致</FONT>。内丹学存在着不少玄秘的地方,这一点在推向全球的发展上不是好事,但生命就包含着不可知的地方,这是维系人类理性追求的重要动力,正如葛洪所言:「所常履者,未若所不履之多;所尝识者,未若所不识之众。万物云云,何所不有,况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不死之道,曷为无之?」 </P>
<P> </P>
<P> 就因为神仙观念有其玄秘性,人类永无止境、锲而不舍的追求才显其意义,道教内丹学引人入胜之处在此矣。 </P>
<P> (完) </P>
<P> 本文 </P>
<P> --------------------------------------</P>
<P> 注释: </P>
<P> 有关元神与识神的讨论,见《元神识神章第二》。 </P>
<P> 第一次降乩是康熙戊申年,第二次降乩是壬申年,前后相距共年。 </P>
<P> 据屠宇庵《金华宗旨后跋》云:“孝悌王又重提旧时《宗旨》,元(即屠宇庵,本名干元)即授同学张子爽庵订辑书成,复蒙列祖各序简端,命元述缘?一大事,因缘时节,岂偶然哉!元等昔以七人受教于祖,今派下诸同学又适符七人之数,益信道缘之不可思议也。”屠宇庵表面上虽对前后均七人之数有所惊奇,但实质上试图用言词掩饰其未有把《宗旨》辑订成书之责。 </P>
<P> 最初真正公诸于世的,是干隆乙未年()由钱塘邵志琳以“苏门吴氏”的抄本所订定的版本面世,这已经是年之后的事。见《金华宗旨后跋》,《道藏辑要》室集二。 </P>
<P> 容格的文章被载为开首辞及附录。见Richard Wilhelm,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USA:A Harvest Book, )。 </P>
<P> 所谓性功,一般指心性修炼,是藉静坐形式彻见真性本体的工夫;此与配合天地造化玄机以改造自身生命的命功修练,有很大的差别。 </P>
<P> 见程颢《识仁篇》:“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P>
<P> 见《孟子-尽心上》。 </P>
<P> 见禅宗六祖惠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附录》。 </P>
<P> 道教并不重视死后如何的问题,今言死后是指神仙。 </P>
<P> 这些作品有《钟吕传道集》、《破迷正道歌》、《灵宝毕法》等。《宗旨》指“百日立基,非百日也”,但《灵宝毕法》指“一百日药力全,二百日圣胎坚,三百日真气生而胎仙完”;后者之锻炼日数非虚拟之数。又《宗旨》言“采者大谬”,不谈时候卦象,只注想下丹田作为坎离真交;但《灵宝毕法》强调采药以“冬至为始,离卦为期”,用咽法让肾气中之无形之水交合心液中之无形之气,以一年用功补十年之亏损;此两者极不相同。更不同的是,《宗旨》以禅定法求取性光,《钟吕传道集》对释家顽坐练心,只求定中出阴神的工夫,列作“鬼仙”,此丹道所窃笑也。......不同观念的例子殊多,不作赘述。 <BR> </P>
<P> </P> <P>《太乙金华宗旨》的修炼指南</P>
<P> 作者:石朝颖 转贴自:佛光</P>
<P><BR> 我们上面谈到了“宗教信仰”的危机哪里?也谈到了宗教古老的“静坐法门”在现代欧美人士的修炼实证后,对“宗教信仰”有复兴转机的可能……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回到我在本文开头谈到“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C. G. Jung, 1875~1961)和他的友人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翻译并由荣格专文引介的《黄金之花的秘密:道教内丹学引论》一书中的先见之明。这本书差不多在二十世纪的三0年代就出版了。距今也差不多有七十多年了……其实这本书,经荣格的推介后,已在欧美各国,成为知识份子对东方古老“修炼法门”的入门书。<BR> 今日我们看见欧、美社会,因传统的“基督宗教信仰”的没落,转而到东方去找寻古老的“宗教修炼法门”,并重新反思到自己传统基督宗教的“信仰”问题。这不得不要归功于那些长期引介东方古典宗教修炼法门给欧、美社会的专家学者们的努力……荣格和卫礼贤的引介东方思想,就是最好的实例之一。<BR> 同样由于东方古典的宗教修炼法门,在现今西方世界受到重视与科学实验上的证明。因此也使得深受现代西方科学思想影响的东方人,又再次回过头来正视我们自己古老的宗教修炼法门的价值……例如:太极拳、气功、禅修、静坐、少林武术…等,已经有愈来愈多人愿意学习或参与“修炼”了!<BR>例如:那本差不多在七十年前(1929年)就已经被翻译成德文的《太乙金华宗旨》(又名《黄金之花的秘密》)一书,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这本书的英文版,也在1931年就出版上市了,不过1961年汉学家:贝恩斯(Cary F. Baynes)又与卫礼贤的儿子卫德明再次修订了英文版,后来日本学者:汤浅泰雄和定方昭夫,根据英文版并参考中文的《太乙金华宗旨》译成日文,也在日本学术界引起轰动……<BR> 在台湾中文版的《太乙金华宗旨今译》已在1990年由“气功文化出版社”印行。王魁溥编译。今年(2003年八月)已改由“丹道文化出版社”再版。并且也做了一些必要的修订工作。不过其中有关“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爲卫礼贤译本《太乙金华宗旨》写的长篇“导读”,并未完整译出。反而是杨儒宾教授翻译的《黄金之花的秘密:道家内丹学引论》有完整的译文。所以我在下面讨论荣格对《太乙金华宗旨》的修炼指南时,将以杨儒宾教授的译本为主,王魁溥道长的译文为副……</P>
<P> 荣格在爲《太乙金华宗旨》而作的“导读”中,分成几个章节来讨论,以下就根据荣格再前三节的主题来加以我个人的一些诠释:</P>
<P><BR>(1):欧洲人理解东方时,所遭遇到的难题<BR> 荣格在这一节中认为西方人面对如何掌握东方的观念问题时,最常犯的错误,就如同《浮士德》(德国大文豪:歌德的“诗剧”)里学者所犯的错误一样。他受到魔鬼的诱惑,轻易的背叛了“科学”(Science),追随东方的怪力乱神而去。他认为欧洲人的当务之急,乃是设法改善百病丛生的西洋文化。欧洲人应该终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再从自家的本性中,发展出东方人千百年来所达成的精神“修炼”成果。那将是欧洲人灵性复兴的转机。<BR>其实荣格的这种“反思”,也可以适用于我们东方人,在面对西方近代“科技文明”时,所遭遇到的文化冲击。</P>
<P><BR>(2):现代“心理学”可以理解此书<BR> 在这一节里,荣格认为,他个人在从事心理医疗时,所形成的“分析心理学”的技术,和东方千百年来最优秀的灵魂,通过个人在精神修炼上的体验。这二者之间有许多类似的地方。<BR>换言之人不管在种族上有多大的差别,人的身体都具有共通的“解剖学”上的构造。同样的情况也见之于人的“心灵”,它也是超越了所有文化与意识的差别,而拥有一个共通的底层。荣格称此底层为“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也就是说这种“无意识”的心灵在所有人类的身上都是相同的注5。<BR> 这样的观点,可以解释:爲什么在各种不同的神话母题或象征里,可以发现许多相似之处。这也可以理解为:爲什么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理解对方的心声。每个人的心灵发展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共通的根源,而此根源可以回溯到遥远的洪荒时代。<BR> 荣格进一步认为人们如果要促成“自我”的解散,就必须对他们该做的事,以一种东方道家的处世态度:“无为”(老子《道德经》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让事物自然显现。诚如吕祖师(洞宾)在《太乙金华宗旨》中所说:“日用间,能刻刻随事返照,不着一毫人我相,便是随地回光,此第一妙用。清晨能遣尽诸缘,静坐一、二时最妙。凡应事接物,只用‘返照法’,便无一刻间断。如此行之、三月两月,天上诸真,必来印证已。”注6 在这段经文中,吕祖师(洞宾)提醒修炼者,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炼功,进行“回光返照”法。让自己的思虑放空。不着一毫“人、我、相”(《金刚经》中的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分时间、地点的随时进行“回光”运转,这是对“回光返照”的最好活用。并且最好在清晨时,排除杂念,修炼一、二小时的“静坐”。凡应事接物,能不受外界干扰,必有大成就。如此持续二、三个月后,天界的真人,必来给予“印证”。诚如《参同契》所云:“神明忽告人兮,心灵乍自悟。”注7(3):基本概念荣格在这一章的(A:道)中,诠释了中文的“道”字。他认为汉字的“道”,是由“首”与“行”两种符号组成。“首”或可以认为是人的思想“意识”。“行”则可以视为“修炼”的实践“道路”。因此可以诠释为:“振奋精神去修炼我们的意识之道。” 再者“道”与“天心”(指:《太乙金华宗旨》一书中,第一章:天心)同义互用,相互一致。人的“性”与“命”,隐藏在“天心”(位于两眉之间“天光”部分),而且根据柳华阳所著的《慧命经》注8所示,“天光”(或“天心”)乃是“道”的无上秘诀。“光”可以被视为一种“意识”的象征。换言之“意识”的本性,也可以用“光”来作类比。所以《慧命经》在开宗明义,就以诗文的意涵登场:“欲成漏尽金刚体,勤造烹蒸慧命根。定照莫离欢喜地,时将真我隐藏居。”<BR> 荣格认为此诗意涵中国道家“炼丹术”的修炼方法。诗文指出如何修炼成“金刚体”之途径,它的意图与吕祖师的《太乙金华宗旨》所说的内容相似。换言之“烹蒸”(加热)“慧命根”(“慧”与“性”二字在《慧命经》中的用法,并无差别。所以“慧命根”,也可以说是“性命根”)。是无可缺少的,修炼者如欲点燃真宰所居的明“光”,他的“意识”必须专注凝聚。诚如《慧命经》所言:“盖道之精微,莫如性命。性命之修炼,莫如归一。”<BR> 换句话说修炼者的“性”与“命”亦当凝聚,两者的结合,才能创造出“自觉的生命”(慧命)。根据《慧命经》所示:“古圣高贤,将性命归一之宗旨,巧喻外物,不肯明示直论,所以世之无双修者矣!余之所续图者,非敢妄池也。是遵《楞严》之漏尽,表《华严》之奥旨,会诸经之散言,以归正图,方知慧命是不外乎窍矣!且此图之所立者,是愿同志之士明此双修之天机,不地傍门。方知真种由此而怀,漏尽由此而成,舍利由此而炼,大道由此而成。”<BR> 由此荣格总结的说:“假如我们将‘道’视为统合分离者之法门或直觉之手段,那么,我们对于此概念之心理内容,了解的已可能八九不离十……”注9 注6 参见《太乙金华宗旨今译》第七章“回光活法”第106页,“丹道文化出版社”2003年初版。注7 参见【注6】第116页。注8 在杨儒宾教授译的《黄金之花的秘密》一书中,收录有柳华阳着的《慧命经》,第236页。注9 参见【注1】第40页。宗教信仰的危机与修炼的转机》</P>
<P><BR>(五):回归“修炼”,转化“宗教信仰”的危机<BR> 我们在前文提到今年美国的《时代周刊》关于“静坐的科学”(The Science of Meditation)的封面故事……其实《时代周刊》在这篇专题报导中认为美国人对“静坐”产生兴趣,有医学上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因素。报导中说,为什么愈来愈多的各地学校、医院、律师事务所、政府机构、公司行号和监狱开设“静坐班”?是因为愈来愈多的专业医师推荐“静坐”法门,可以当做防止、延缓或至少能够控制长期疾病,例如:心脏病、爱滋病、癌症和不孕症…等。尤其是对所谓的“忧郁症”、“过动儿症”(Hyperactivity)、和“注意力短缺症”(Attention-Deficit-Disorder,俗称的“A.D.D.”)…等的心理疾病,也可以运用“静坐”的修炼来改良病情。 又例如创立“身心医学中心”的哈佛医学院教授:本森(Herbert Benson)在1967年就测出,人在“静坐”修炼时,消耗的氧气比平时少17%,每分钟心跳数目减少3次,Theta脑波会增加。Theta脑波在四到八赫之间,是入睡前出现的脑波。“静坐者”不会真正睡着,却能保持警觉。本森后来出了一本畅销书,名叫《放松疗法》(The Relaxation Response),该书说,“静坐者”能够达到更沉静、更快乐的境界。他把数千年来人类降压的技巧,从现代生物学的观点提出解释。“威斯康辛大学”的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教授确证的说,经过“静坐”的修炼,脑部反应从“对抗或逃避”转为“接受现实”,反而更能增加一个人在心灵上的满足感。由上面根据《时代周刊》的报导看来,不管是从医学的临床实证上,或科学仪器的实验证明上,都肯定了修炼“静坐”可以达到“身”、“心”、“灵”上的有效提升与统合。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信仰”的强势,而使“宗教信仰”陷入“危机”(Crisis)……如今二十一世纪,我们又看见同样的“科学信仰”的精神,又使西方人从东方宗教古老的修炼法门:“静坐”中,找回对“宗教信仰”的“转捩点”换言之“宗教信仰”所面临的“危机”,如果我们能从“静坐”的修炼上,获得实际上“身”、“心”、“灵”的提升与统合。也可以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再认识“宗教信仰”的精神意义是什么?也许这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宗教信仰”复兴的“转机”也说不定……</P>
<P> </P>
原文
<P>金華宗旨˙序 <BR>道在目前,身體自得,何勞身外尋求哉!人身為三才合一之身,造物賦我,其用甚大。我人日具而不知,聖人憫之,徵諸一身以示之。蓋謂道在一身,而其機在目,故有《金華宗旨》之示。學者行不合旨,何也?體用不辨故也。乃於其上加以‘太一’二字,而從行猶未能合訣,誤在致力於用,而用中不能窺體,縱罄南山之竹,而體之為體更隱;乃復加以‘先天虛無’四字,體乃洞現。道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志在普度,懷有醫世鴻願,乃體‘先天虛無金華宗旨’十字玄義,著書十有三章,以作後學醫世張本。文由是成,教由是授,天尊玄旨蓋如此。先師太虛翁曰:余聞之駐世神仙泥丸李翁,謂是書道旨,孚佑帝君初證道果,四大已化,未及醫世,乃著詩三章,題曰《至教宗旨》,宋元之際業已梓布,其次章即是書《逍遙訣》也。是書出於康熙戊辰歲,演成於金蓋龍嶠山房,寔為陶靖菴、黃隱眞、盛青厓、朱九還、閔雪簑翁、陶石菴、謝凝素諸名宿,皆醫世之材,故授此大道,豈僅為獨善一身之流說法哉!神人尹蓬頭亦有廖陽殿演出一書,名曰《東華正脈皇極闔闢證道仙經》,與此書相為表裏。修其性命,寔為醫世張本;從事醫世,寔即性命玄功。觀此書《回光證驗章》中所示,不可以小根小器承當,必思度盡眾生;《周天章》中所示,一身迴旋,天地萬物悉與之迴旋,方寸處極小而極大;是即身即世,合內外之道,宗旨已昭著矣!無非仰體太上好生之心,期人無復辜負此生年月日,以成大道,以度眾生。彼小就者,今日龍虎,明日坎離,沾沾自顧,縱得證果,昇作無位天民,獨利一家七祖,上帝奚取焉!先師所述書之成、書之授,道祖孚佑帝君之慈意如此,陶黃盛朱諸眞得受此書以傳後學,其鴻願亦如此。然是書遞傳失眞,即《道藏輯要》梓本可概見矣,茲故取以訂正之。願大千志士,得是書并《闔闢經》,合體以行,則人能宏道,大千幸甚!是為序。時維道光辛卯四月上浣,金蓋山人龍門第十一代閔一得沐手謹序。<BR></P><P> </P>
<P>第一章 天心 </P>
<P> 自然曰道,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 古来仙真,口口相传,传一得一。自太上见化,东华递传某,以及南北两宗,全真可为极盛,盛者盛其 徒众,衰者衰于心传,以至今曰,滥泛极矣 ! 凌替极矣 ! 极则返,故蒙净明许祖,垂慈普度,特立教 外别传之旨,接引上根。闻者干劫难逢,受者一时法会,皆当仰体许租苦心,必于人伦曰用间,立定脚 跟,方可修真悟性。我今叨为度师,先以太乙金华宗旨发明,然后细为开说,太乙者,无上之谓。丹诀 总假有为而臻无为,非一超直入之旨。所传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门,所以为妙。金华即光也, 光是何色?取象於金华,亦秘一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乙之真气,水乡铅只一位者此也。回光之功,全用 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曰月中。《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 何?方寸中具有郁罗肖台之胜,玉京丹阙之奇,乃至虚至灵之神所住。”儒曰:“虚中”;释曰:“灵 台”;道曰:“祖土”;曰“黄庭”、曰“玄关”、曰“先天窍”。盖天心犹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 。故一回光,周身之气皆上朝,如圣王定都立极,执玉帛者万国;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 其事。诸子只去回光,便是无上妙诵。光易动而难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结,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于 九霄之上矣。《心印经》所谓“默朝飞升”者,此也。 </P>
<P> 宗旨行去,别无求进之法,在纯想于此。《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天非苍苍之天, 即生身于乾宫是也。久之,自然身外有身。” </P>
<P> 金华即金丹,神明变化,各师于心,此种妙诀,虽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聪明,又须沉静,非 极聪明人行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 </P>
<P>第二章 元神、识神 </P>
<P> 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全而上之。其精气则随天地而败坏矣。 然有元神在,即无极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学人但能守护元神,则超生在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 此惟见性方可,所谓本来面目也。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 ,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肠承之,假如一曰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至闻惊而跳,闻怒而闷,见 死亡则悲,见美色则眩,头上天心何尝微微些动也。间天心不能动乎 ? 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动。到 动时便不妙,然亦最妙,凡人死时方动,此为不妙 ; 最妙者,光已凝结为法身,渐渐灵通欲动矣,此 千古不传之秘也。 </P>
<P> 下识心,如强藩悍将,欺天君暗弱,便遥执纪纲,久之太阿倒置矣。今凝守元宫,如英明之主在上 ,二目回光,如左有大臣尽心辅弼,内政既肃,自然一切奸雄,无不倒戈乞命矣。 </P>
<P>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为无上之诀。精水云何 ? 乃先天真一之气,神火即光也,意土 即中宫天心也。以神火为用,意土为体,精水为基。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为身也。盖身中有魄 焉,魄附识而用,识依魄而生。魄阴也,识之体也,识不断,则生生世世,魄之变形易质无已也。惟有 魂,神之所藏也。魂昼寓于目,夜舍于肝,寓目而视,舍肝而梦,梦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刹那历遍。 觉则冥冥焉,渊渊焉,拘于形也,即拘于魄也。故回光所以炼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断 识。古人出世法,炼尽阴滓,以返纯乾,不过消魄全魂耳。回光者,消阴制魄之诀也,虽无返乾之功, 止有回光之诀,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只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发生,意土凝定,而圣胎可 结矣。蜣螂转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纯功也。粪丸中尚可生胎离壳,而吾天心休息处,注神于此,安 得不生身乎。 </P>
<P> 一灵真性,既落乾宫,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阳也,轻清之照也,此自太虚得来,与元始同形。魄 阴也,沉浊之气也,附于有形之凡心。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动气皆魄之所为,即识神也。死后享 血食,活则大苦,阴返阴也。物以类聚也,学人炼尽阴魄,即为纯阳也。 </P>
<P>第三章 回光守中 </P>
<P> 回光之名何昉乎? 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气者 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此诀,乃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似有。百日专功,光才真, 方为神火。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 也。 </P>
<P>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金华之道,全用 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气,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干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 ,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凡人自?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 ,便是九幽之界。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诵观息静 便成正觉,用逆法也。《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间》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 。”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矣。此是贯彻三教工夫。 </P>
<P>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 ,亦无非此光,所以亦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干,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 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 所底止!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干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蹄也。然工夫下手,由 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工夫始终则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 方为得手。 </P>
<P>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反照二 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末兆之初,则吾六尺之中, 反求十天地末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中间静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 </P>
<P>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心亦 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误指而为月。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 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大开眼,则视远,而不见鼻矣。太闭眼。则眼合,亦不见鼻矣。 大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 垂帘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 </P>
<P> 看鼻端,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挂,便依 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P>
<P>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目讳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不必言头中,但于两〇中间,齐平 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〇中间,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中宫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 。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下止观书印证可也。 </P>
<P> 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干旨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端倪,非有 定著也,此二字之义,活甚妙甚。 </P>
<P>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几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 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 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 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志之。 </P>
<P>第四章 回光调息 </P>
<P> 宗旨只要纯心行去,不求验而验自至。大约初机病痛,昏沉散乱,二种尽之。却此有机窍,无过寄 心于息,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雾顷一妄念,即一 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随,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稿灰死 矣。然则欲无念乎,不能无念也,欲无息乎,不能无息也。莫若即其病而为药,则心息相依是已。故回 光兼之以调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 。然精即光之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坐时用目垂帘后,定个准则便放下。然竟 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于听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也。一有声,便粗浮而不入细 ,即耐心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速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盖 心细则息细,心一则动气也,息细则心细,气一则动心也。定心必先之以养杰者,亦以心无处入手,故 缘气为之端倪,所谓纯气之守也。 </P>
<P> 子辈不明动字,动者以线索牵动言,即制字之别名也。即可以奔趋使之动,独不可以纯静使之宁乎 。此大圣人,视心气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后人也。丹书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诀也。盖鸡 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气也。暖气止能温其壳,不能入其中,则以心引气入,其听也,一心注焉,心入 则气入,得暖气而生矣。故母鸡虽有时出外,而常作侧耳势,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间也。神之所注,未尝 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着,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稿之 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易走,即以气纯之,气易粗,即以心细之 ,如此而焉有不定者乎。 </P>
<P> 大约昏沉、散乱二病,只要静功,日日无间,自有大休息处。若不静坐时,虽有散乱,亦不自知。 既知散乱,即是却散乱之机也。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去奚啻干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 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P>
<P> 散乱者,神驰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乱易治,而昏沉难医。譬之病焉,有痛有痒者,药之可也 ,昏沉则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乱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则蠢蠢焉,冥冥焉。散乱尚有方所 ,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乱尚有魂在,至昏沉则纯阴为主矣。静坐时欲睡去,便是昏沉。却昏沉,只 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虽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于此寄焉。凡坐须要静心纯气,心何以静, 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气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 睡,自然之理也。虽然心用在息上,又善要会用,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听可耳。此句有微义,何 谓照 ? 即眼光自照。目惟内视而不外视,不外视而惺然者,即内视也,非实有内视。何谓听 ? 即耳光 自听,耳惟内听而不外听,不外听而惺然者,即内听也,非实有内听。听者听其无声,视者视其无形。 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则闭而欲内驰。惟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走,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曰月 交精交光也。 </P>
<P>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蛀香为妙。过午人事多扰,易落昏沉,然亦不必 限定一蛀香,只要诸缘放下,静坐片时,久久便有入头,不落昏沉睡者。 </P>
<P>第五章 回光差谬 </P>
<P> 诸子工夫,渐渐纯熟,然枯木岩前错落多,正要细细开示。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今则可以言矣 。吾宗与禅宗不同,有一步一步证验,请先言其差别处,然后再言证验。宗旨将行之际,予作方便,勿 多用心,放教活泼泼地,令气和心适,然后入静。静时正要得机得窍,不可坐在无事中里,所谓无记空 也。万缘放下之中,惺惺自若也。又不可以意兴承当,凡大认真,即易有此。非言不宜认真,但真消息 ,在若存若亡之间,以有意无意得之可也。惺惺不昧之中,放下自若也。又不可堕于蕴界,所谓蕴界者 ,乃五阴魔用事。如一般入定,而稿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阳春之意少。此则落于阴界,其气冷,其息沉 ,且有许多寒衰景象,久之便堕木石。又不可随于万缘,如一入静,而无端众绪忽至,欲却之不能,随 之反觉顺适,此名主为奴役,久之落于色欲界。上者生天,下者生狸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 亦自受用,风月花果,舆树瑶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数千岁,然报尽还生诸趣中。此数者,皆差路 也。差路既知,然后可求证验。 </P>
<P>第六章 回光证验 </P>
<P> 证验亦多,不可以小根小器承当,必思度尽众生。不可以轻心慢心承当,必须请事斯语。静中绵绵 无间,神情悦豫,如醉如浴,此为遍体阳和,金华乍吐也。既而万颧俱寂,皓月中天,觉大地俱是光明 境界,此为心体开明,金华正放也。既而遍体充实,不畏风霜,人当之兴味索然者,我遇之精神更旺, 黄金起屋,白玉为台;世间腐朽之物,我以真气呵之立生;红血为乳,七尺肉团,无非金宝,此则金华 大凝也。第一段,是应《观无量寿经》云:“凋落大水,行树法象。”日落者,从混沌立基,无极也。 上善若水,清而无暇,此即太极主宰,出震之帝也。震为木,故以行树象焉,七重行树,七窍光明也。 西北乾方,移一位为坎,旧落大水,乾坎之象。坎为子方,冬至雷在地中,隐隐隆隆,至震而阳方出地 上矣,行树之象也,余可类推矣。第二段,即肇基于此,大地为冰,琉璃宝地,光明渐渐凝矣。所以有 蓬台而继之有佛也,金性即现,非佛而何,佛者大觉金仙也。此大段证验耳。 </P>
<P> 现在证验,可考有三;一则坐去,神入谷中,闻人说话,如隔里许,一一明了,而声入皆如谷中答 响,未尝不闻,我未尝一闻,此为神在谷中,随时可以自验; </P>
<P> 一则静中,目光腾腾,满前皆白,如在云中,开眼觅身,无从觅视,此为虚室生白,内外通明,吉 祥止止也; </P>
<P> 一则静中,肉身纲细,如绵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腾腾上浮,此为神归顶天,久之上升可以立待 。 </P>
<P> 此三者,皆现在可验者也。然亦是说不尽的,随人根器,各现殊胜。如《摩诃止观》中所云:“善 根发相是也。”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须自己信得过方真。 </P>
<P> 先天一气,即在现前证验中自讨,一气若得,丹亦立成,此一粒真黍珠也。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 。有时时之先天,一粒是也,有统体之先天,一粒乃至无量是也。一粒有一粒力量,此要自己胆大,为 第一义。 </P>
<P>第七章 回光活法 </P>
<P> 回光循循然行去,不要废弃正业。古人云:“事来要应过,物来要识破。”子以正念治事,即光不 为物转,光即自回。此时时无相之回光也,尚可行之,而况有真正著相回光乎。 </P>
<P> 日用间,能刻刻随事返照,不着一毫人我相。便是随地回光,此第一妙用。清晨能遣尽诸缘,静坐 一、二时最妙。凡应事接物,只用返照法,便无一刻间断。如此行之,三月两月,天上诸真,必来印证 矣。 </P>
<P>第八章 道遥诀 </P>
<P>玉清留下道遥诀,四字凝神入气穴。六月俄看白雪飞,三更又见日轮赫。 </P>
<P>水中吹起藉巽风,天上游归食坤德。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 </P>
<P> 律诗一首,玄奥已尽。大道之要,不外无为而为四宇。惟无为,故不滞方所形象,惟无为而为,故 不堕顽空死虚。作用不外一中,而枢机全在二目。二目者,斗柄也,斡旋造化,转运阴阳,其大药则始 终一水中金,即水乡铅而已。前言回光,乃指点初机,从外以制内,即辅以得主。此为中、下之士,修 下二关,以透上一关者也。今头绪渐明,机括渐熟,天不爱道,直泄无上宗旨,诸子秘之秘之,勉之勉 之! </P>
<P> 夫回光其总名耳。工夫进一层,则光华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前者由外制内,今则居中御外。前 者即辅相主,今则奉主宣献,面目一大颠倒矣。法子欲入静,先调摄身心,自在安和,放下万缘,一丝 不挂。天心正位手中,然后两目垂帘,如奉圣旨,以召大臣,孰敢不遵。次以二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 ,真阳即出以应之。离外阳而内阴,乾体也。一阴入内而为主,随物生心,顺出流转,今回光内照,不 随物生,阴气即住,而光华注照,则纯阳也。同类必亲,故坎阳上腾,非坎阳也,仍是乾阳应乾阳耳。 二物一遇,便纽结不散,絪緼活动,倏来倏去,倏浮倏沉,自己元宫中,恍若太虚无量,遍身轻妙欲腾 ,所谓云满干山也。次刚来往无踪,浮沉无辨,脉住气停,此则真交媾矣,所谓月涵万水也。俟其冥冥 中,忽然天心一动,此则一阳来复,活子时也。然而此中消息要细说,凡人一视一听,耳目逐物而动, 物去则已,此之动静,全是民庶,而天君反随之役,是尝与鬼居矣。今则一动一静,皆与人居,天君乃 真人也。彼动即与之俱动,动则天根 ; 静则与之俱静,静则月窟 ; 静动无端,亦与之为静动无端 ; 休息上下,亦与之为休息上下,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也。天心镇静,动违其时,则失之嫩 ; 天心已动 ,而后动以应之,则失之老 ; 天心一动,即以真意上升乾宫,而神光视顶,为导引焉,此动而应时者 也。天心既升乾顶,游扬自得,忽而欲寂,急以真意引入黄庭,而目光视中黄神室焉,既而欲寂者,一 念不生矣。视内者,忽忘其视矣,尔时身心,便当一场大放,万缘泯迹,即我之神室炉鼎,亦不知在何 所,欲觅己身,了不可得,此为天入地中,众妙归根之时也,即此便是凝神入气穴。 </P>
<P> 夫一回光也,始而散者欲敛,六用不行,此为涵养本原,添油接命也。既而敛者,自然优游,不费 纤毫之力,此为安神祖窍,翕聚先天也。既而影响俱灭,寂然大定,此为蛰藏气穴,众妙归根也。一节 中具有三节,一节中具有九节,俱是后日发挥。今以一节中,具三节言之,当其涵养而初静也。翕聚亦 为涵养,蛰藏亦为涵养,至后而涵养皆蛰藏矣。中一层可类推,不易处而处分矣,此为无形之窍,干处 万处一处也。不易时而时分焉,此为无候之时。元会运世一刻也。 </P>
<P> 凡心非静极,则不能动,动动忘动,非本体之动也。故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感于物而动 ,即天之动也。是知以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以物而自动,即天之动也。不以天之动对天之性,句落 下说个欲字,欲在有物也,此为出位之思,动而有动矣。一念不起,则正念乃生,此为真意。寂然大定 中,而天机忽动,非无意之动乎,无为而为,即此意也。诗首二句,全括金华作用。次二句是日月互体 意,六月即离火也,白雪飞即离中真阴将返乎坤也。三更即坎水也,日轮即坎中一一阳将赫然而返乎乾 也。取坎填离,即在其中。次二句说斗柄作用,升降全机,水中非坎乎。目为巽风,目光照入坎宫,摄 召太阳之精是也。天上即乾宫,游归食坤德,即神入照中,天入地中,养火也。末二句是指出诀中之诀 ,诀中之诀,始终离不得,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也。圣学以知止始,以止至善终,始乎无极,归乎无 极。佛以无住而生心,为一大藏教旨。吾道以“致虚”二字,完性命全功。总之三教不过一句,为出死 入生之神丹。“神丹”为何 ? 曰一切处无心而已。吾道最秘者沐浴,如此一部全功,不过“心空”二 字,足以了之,今一言指破,省却数十年参访矣。 </P>
<P> 子辈不明一节中具三节,我以佛家“空、假、中”三观为喻,三观先空,看一切物皆空 ; 次假, 虽知其空,然不毁万物,仍于空中建立一切事 ; 既不毁万物,而又不著万物,此为中观。当其修空观 时,亦知万物不可毁,而又不著,此兼三观也。然毕竟以看得空为得力,故修空观。则空固空,假亦空 ,中亦空。修假观,是用上得力居多,则假固假,空亦假,中亦假。中道时亦作空想,然不名为空而名 为中矣。亦作假观,然不名为假而名为中矣,至于中则不必言矣。吾虽有时单言离,有时兼说坎,究竟 不曾移动一一句。开口提云:枢机全在二目。所谓枢机者用也,用即斡旋造化,非言造化止此也。六根 七窍,悉是光明藏,岂取二目,而他概不问乎,用坎阳,仍用离光照摄,即此便明。朱子云阳师讳元育 ,尝云:“瞎子不好修道,聋子不妨。”与吾言暗合,特表其主辅轻重耳。 </P>
<P> 日月原是一物,其曰中之暗处,是真月之精,月窟不在月而在日,所谓月之窟也,不然自言月足矣 。月中之白处,是真日之光,日光反在月中,所谓天之根也,不然自言天足矣。一日一月,分开止是半 个,合来方成一个全体。如一夫一妇,独居不成室家,有夫有妇,方算得一家完全。然而物难喻道,夫 妇分开,不失为两人,日月分开,不成全体矣。知此则耳目犹是也。吾谓瞎子已无耳,聋子已无目,如 此看来,说甚一物,说甚两目,说甚六恨,六根一根也。说甚七窍,七窍一窍也。吾言只透露其相通处 ,所以不见有两,子辈专执其隔处,所以随处换却眼睛。 </P>
<P>第九章 百曰筑基 </P>
<P> 《心印经》云:“回风混合,百曰功灵。”总之立基百日,方有真光如。子辈尚是目光,非神火也 ,非性光也,非慧智炬烛也。回之百日,则精气自足,真阳自生,水中自有真火,以此持行,自然交媾 ,自然结胎,吾方在不识不知之天,而婴儿自成矣。若略作意见,便是外道。百日立基,非百日也。一 日立基,非一日也。一息立基,非呼吸之谓也。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元神也,元气也,元精也。升 降离合,悉从心起,有无虚实,咸在念中。一息一生持,何止百日,然百日亦一息也。 </P>
<P> 百曰只在得力,昼间得力,夜中受用,夜中得力,昼间受用。百日立基,玉旨耳。上真言语,无不 与人身应。真师言语,无不与学人应。此是玄中玄,不可解者也。见性乃知,所以学人,必求真师授记 ,任性发出,一一皆验。 </P>
<P>第十章 性光识光 </P>
<P> 回光之法,原通行住坐卧,只要自得机窍。吾前开示云;“虚室生自”,光非白邪。但有一说,初 未见光时,此为效验,若见为光,而有意著之,即落意识,非性光也。子不管他有光无光,只要无念生 念。何为无念?干休干处得;何为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与平曰念不同。今心为念,念者现 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药。凡人视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 之无心而鉴也。少刻即为“识光”,以其分别也。镜有影已无镜矣,水有象已无水矣。光有识尚何光哉 ! </P>
<P> 子辈初则“性光”,转念则识,识起而光杳无可觅,非无光也,光已为识矣。黄帝曰:“声动不生 声而生响”,即此义也。《楞严推勘入门》曰:“不在尘,不在识,惟选根”,此则何意?尘是外物, 所谓器界也。与吾了不相涉,逐之则认物为己。物必有还,通还户牖,明还日月,借他为自,终非吾有 。至于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明还日月,见日月之明无还也。天有无日月之时,人无有无见日月之性。 若然则分别日月者,还可与为吾有耶。不知因明暗而分别者,当明暗两忘之时,分别何在,故亦有还, 此为内尘也。惟见性无还,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则见性亦还矣。还者还其识念流转之见性,即阿难使 汝流转,心目为咎也。初入还辨见时,上七者,皆明其一一有还,故留见性,以为阿难拄杖。究竟见性 既带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传送识、阿赖耶识),非真不还也。最后并此亦破 ,则方为真见性,真不还矣。子辈回光,正回其最初不还之光,故一毫识念用不着。使汝流转者,惟此 六根,使汝成菩提者,亦惟此六根。而尘与识皆不用,非用根也,用其根中之性耳。今不堕识回光,则 用根中之元性,落识而回光,则用根中之识性,毫厘之辨在此也。用心即为识光,放下乃为性光。毫厘 干里,不可不辨。识不断,则神不生;心不空,则丹不结。心净则丹,心空即药。不著一物,是名心净 ,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见为空,空犹末空,空忘其空,斯名真空。 </P>
<P>第十一章 坎离交媾 </P>
<P> 凡漏泄精神,动而交物者,皆离也。凡收转神识,静而中涵者,皆坎也。七窍之外走者为离,七窍 之内返者为坎。一阴主于逐色随声,一阳主于返闻收见。坎离即阴阳,阴阳即性命,性命即身心,身心 即神照。一自敛息精神,不为境缘流转,那是真交。而沉默趺坐时,又无论矣。 </P>
<P>第十二章 周天 </P>
<P> 周天非以气作主,以心到为妙诀。若毕竟如何周天,是助长也,无心而守,无意而行。仰观乎天, 三百六十五度,刻刻变迁,而斗柄终古不动,吾心亦犹是也。心即璇玑,气即众星。吾身之气,四肢百 体,原是贯通,不要十分着力。于此锻炼识神,断除妄见,然后药生,药非有形之物,此性光也。而即 先天之真气,然必于大定后方见,并无采法,言采者大谬矣。见之既久,心地光明,自然心空漏尽,解 脱尘海。若今日龙虎,明日水火,终成妄想。吾昔受火龙真人口诀如是,不知丹书所说更何如也。 </P>
<P> 一日有一周天,一刻有一周天,坎离交处,便是一周。我之交,即天之回转也。未能当下休歇,所 以有交之时,即有不交之时。然天之回旋也,未尝少息。果能阴阳交泰,大地阳和,我之中宫正位,万 物一时畅遂,即丹经沐浴法也。非大周天而何 ? 此中火候,实实有大小不同,究竟无大小可别。到得 工夫自然,不知坎离为何物,天地为何等,孰为交,孰为一周两周,何处觅大小之别耶。总之一身旋运 ,虽见得极大亦小,若一回旋,天地万物,悉与之回旋,即在方寸处,亦为极大。金丹火候,要归自然 。不自然,天地自还天地,万物各归万物。欲强之使合,终不能合。即如天时亢旱,阴阳不和。乾坤未 尝一日不周,然终见得有多少不自然处。我能转运阴阳,调适自然,一时云蒸雨降,草木酣适,山河流 畅,纵有乖戾,亦觉顿释,此即大周天也。 </P>
<P> 问活子时其妙,必认定正子时似着相,不着相不指明正子时。从何识活子时,即识得活子时,确然 又有一正子时,是二是一,非正非活,总要人看得真,一真则无不正,无不活矣。见得不真,何者为正 ,何者为活耶。即如活子时,是人所时时见得的。毕竟到正子时,志气清明,活子时愈觉发现。人未识 得活的明了,只向正的时候验取,则正者现前,活者无不神妙矣。 </P>
<P>第十三章 劝世歌 </P>
<P>吾因度世丹中热,不惜婆心并饶舌。世尊亦为大因缘,直指生死真可惜。 </P>
<P>老君也患有吾身,传示谷神人不识。吾今略说寻真路:黄中通理载大易, </P>
<P>正位居体是玄关。子午中间堪定息,光回祖窍万神安。药产川原一气出, </P>
<P>透幕变化有金光。一轮红曰常赫赫,世人错认坎离精。搬运心肾成间隔, </P>
<P>如何人道合天心。天若符合道自合,放下万缘毫不起。此是先天真无极, </P>
<P>太虚穆穆朕兆捐。性命关头忘意识,意识忘后见本真。水清珠现玄难测, </P>
<P>无始烦障一旦空。玉京降下九龙册,步云汉今登天关,掌雷霆兮驱霹雳。 </P>
<P>凝神定息是初机,退藏密地为常寂。 </P>
<P> 吾昔度张珍奴二词,皆有大道。子后午前非时也,坎离耳。定息者,息息归根,中黄也。坐者,心 不动也。夹脊者,非背上轮子,乃直透玉京大路也。双关者,此处有难言者。地雷震动山头雨者,真气 生也。黄芽出土者,药生也。小小二段,已尽修行大路,明此可不惑人言。 </P>
<P> 昔夫子与颜子登泰山顶,望吴门白马,颜子见为疋练,夫子急掩其目,恐其太用眼力,神光走落, 回光可不勉哉! </P>
<P> 回光在纯心行去,只将真息凝照于中宫,久之自然通灵达变也。总是心静照定为基,心忘气凝为效 ,气息心空为丹成,心气浑一为温养,明心见性为了道。子辈各宜勉力行去,错过光阴可惜也。一日不 行,一日即鬼也。一息行此,一息真仙也。勉之!勉之! </P>
<P></P>
《太乙金华宗旨》回光修炼法探秘
<P>《太乙金华宗旨》回光修炼法探秘</P><P><BR>--------------------------------------------------------------------------------</P>
<P>张其成</P>
<P><BR> <BR>《太乙金华宗旨》是一部道教养生奇书,传为唐代著名道士吕洞宾所著。吕洞宾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师从高道钟离权,得到钟离权亲授之金丹秘旨。「钟吕金丹道」是道家养生最为实用也最为神秘的功法,它融会了儒释道三家的生命哲理,吸纳了儒释道三家的修炼方法,因此宋以后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尊奉。「钟吕金丹道」在中华养生园中独树一帜、金花灿烂。然而金丹道的著作多用象征隐语,其丹诀秘旨,隐晦难懂。 </P>
<P>《太乙金华宗旨》阐述了「钟吕金丹道」的奥秘,作为道教内丹修炼的一部奇书,本书虽属后起,但其功理功法有不少独创,因而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与其它丹道修炼的道书相比,本书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流畅、简明易懂,基本上不用传统丹经的隐语晦言。 </P>
<P>《太乙金华宗旨》的成书年代已难确考。今传诸本皆托名吕洞宾,实则为明清以来全真道教龙门派中兴以后,内丹修炼的教传心法,而非成于某一人之手。自清初刊行以来,该书流传甚广,版本众多。当代学者一般将本书的众多版本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净明道派系统,以《道藏辑要》为代表;一个是龙门道派系统,以《道藏续编》为代表。《道藏辑要》由清康熙进士彭定求刊行,嘉庆蒋元庭增刊,光绪成都二仙庵重刻。据传《太乙金华宗旨》为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由吕洞宾「垂示人间」,由受法弟子屠宇庵(屠乾元)于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订辑,乾隆邵志琳加以订定,嘉庆广化子(惠觉)重新厘定,蒋元庭增刊入《道藏辑要》中。此一系统的版本还有民国初年姚济苍刻本、慧真子《长生术续命方》合刊本等。《道藏续编》在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由龙门派十一代传人闵一得编辑刊行,据传此本所收之《太乙金华宗旨》最初为明代崇祯举人陶太定刻印。实际上两个系统的版本除第一章外,其它各章文字差别并不大。虽然《道藏辑要》本、姚济苍本、慧真子本在第一章中有「昔日有许祖」或「故蒙净明许祖」一句,但其它篇章再无类似语句,而与《道藏续编》本基本相同,从其内容看,应当看成是龙门派的著作。 </P>
<P>《太乙金华宗旨》共十三章,每章一个主题,各章之间有交叉。不仅阐述了金丹道养生的原理,而且还介绍了金丹道养生的方法。在养生法理上强调性功,即心神的修炼。因此受到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的青睐。 </P>
<P>《太乙金华宗旨》在西洋和东洋影响重大。著名来华传教士卫礼贤( Richard Wilhelm )于一九二九年将本书翻译成德文,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 C. G. Jung )发现此书的养生原理与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写了一篇很长的「评述」,称此书集中了「东方智能」。一九三一年英国翻译家贝恩斯( Cary F. baynes )将德文版翻译成英文。德文版和英文版多次重版,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此后日本学者汤浅泰雄和定方昭夫又将此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同样畅销。二十世纪九○年代德文版、英文版、日文版又分别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发行。 </P>
<P>笔者多年来以研习易道、医道和丹道著作为乐,其中对《周易》、《黄帝内经》、《周易参同契》等经典著述兴味尤浓。稍后接触到《太乙金华宗旨》,顿感直白畅快,此书与《周易参同契》等丹道著作风格迥异,当时即萌生一种欲广告世人的念头,然终因俗务缠身,未能如愿。两年前,承蒙 朱高正 先生抬爱,鼓励我对《太乙金华宗旨》作一重新注译、评介,在其主持的《中国通》杂志(一○五至一○九期)上专门辟出版面,刊载拙稿,后又分别在海峡两岸结集出版。笔者对《太乙金华宗旨》综合各家批注,对每一章的养生原理和方法作了评述。并对内丹修炼的门派、原理、程序、层次以及内丹修炼与止观双修、金丹与《周易》做了较详尽的分析介绍。现将其中的「回光」修炼法做一探讨 。 </P>
<P>一、注想天心 </P>
<P>《太一金华宗旨》所阐述的修炼 方法可称为「回光」法。这种方法在道教修炼中颇为独特,其中「金华」(金花)、「天心」、「天光」、「回光」等词语也为历代丹道所少见。 卫礼贤和荣格都十分重视「回光」之「光」,卫礼贤认为「金华」表达在秘教的语义中,隐含了「光」这个字。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华」的秘密就是「光」。荣格说:「金华即光,天光即道。金华也有一个曼陀罗图案……这个图案还表示金华的起源,根据《慧命经》,这个起源不是别的,就是黄庭、天心、寸口尺宅、玉城之帝室、玄关、先天窍、海底龙宫、极乐国、无极之乡、慧命之坛。」荣格还说:「慧和命这两者的结合就是道,道的象征物就是中心的白光,这个光位于方寸或面部。」 《太乙金华宗旨》 强调「光」对人体生命的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P>
<P>回光法从意守 「天心」 入手。 「天心」是道教内丹功所炼养的关键部位,又被称为「玄关」、「先天窍」、「黄庭」,这个部位是炼内丹最玄妙、最紧要的关窍,宋元以来的内丹家都十分强调,此窍开则窍窍开,但这个关窍究竟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丹道家往往秘而不宣。于是造成世人猜测,有的说是中丹田,有的说是上丹田,有的说不固定,甚至有的说不是具体的位置,而是无形质可据的灵光大道。这个为丹家所不传的部位, 《太乙金华宗旨》的作者却毫无保留地公布于世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第一章就开宗明义指 出「天心」的位置就在两目之间,即在两眉之间与眼球齐平处。这个位置也就是俗称的「天眼」。 </P>
<P>慧真子说:“夫天心者,即大道之根苗也。人能静极,则天心自现。情动顺出而生人,为元性也。此性自父母未生此身受孕之时,即寓于真窍;自 呱 的一声落地之后,则性命分为二矣。由此而往,非静极,性命不复相见。故《太极图》曰:『太乙舍真炁,精神魂魄意。静极见天心,自然神明至。』原此性虽居于真窍,而光华寄于二目。”认为本章所述的「天心」是金丹大道的根源,是元性(即真性、元神、元炁、真炁)发源之处,在父母受孕、人尚未出生之时,元性就已经寓藏于「天心」真窍之中;人一旦出生,「性」和「命」就一分为二了。元性虽然寓藏于「天心」真窍之中,而元性的光华则寄存于二目之间。人出生以后,如果不能达到极静的境界,「性」和「命」就永远不能相见了。极静的方法就是「无为」法,「无为」法要通过「有为」法才能实现。「有为」法就是要通过回光返照的修炼使天机显现出来,并产生真种,用正确的方法锻炼它就会炼成金丹,然后过三关结圣胎,再进行温养沐浴,就能达到「无为」境界。 </P>
<P>二、回光守中 </P>
<P>「回光」是一种逆向注想「天心」的方法。作者把「天心」比喻成房子,把「光」比喻为房子的主人。有了主人,房子才有生气,才有「光」。这个光是金黄色的,好比金花,实际上就是人的真炁。「炁」虽是「气」的异体字,但两者相对使用时,却有一定的差别。「炁」是先天之气,「气」是后天之气。先天之「炁」无形、至清,后天之「气」有形、至浊。因此,真炁又称为「太乙」、「太一」、「天一」或「先天太一」。本书题为「太乙金华」就是指人的先天真炁如同金花之光。人有了先天太一的真炁,就有了生命,否则就会死亡。慧真子注:「天一生水,即太乙之真炁。人得一则生,失一则死。然人仗炁而生,人不见炁;鱼仗水而活,鱼不见水。人无炁则死,鱼离水则亡。故仙人教人抱元守一者,即回光守中。守此真炁则可以延年也。然后用法锻炼,则造成不死之躯矣。」人得真炁则生,失真炁则死。然而真炁是看不见的,如同鱼依赖水而生存,却看不见水。普通的人既看不到真炁,又不能主动支配真炁,而要存养真炁,只有通过丹道修炼。丹道修炼的根本,就是「抱元守一」、「回光守中」。也就是存养真炁,驾驭真炁,这样才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衰。 </P>
<P>「回光」的功法全称为「回光守中」,又称抱元守一。《太一金华宗旨》第一章提出了“回光”的根本原则,如意念集中于天心位置,使天心的光回转。要求意念集中、思想纯粹。只有在没有任何杂念妄想中,才能意守天心、回转金光。其后用了五章详尽介绍「回光」的具体方法、功效。 </P>
<P>第五章至第七章都在讲「回光」功法。本章集中讲「回光守中」。「回光」和「守中」看似两个问题,实质上是同义而异名。所谓「回光」就是使光逆转,这「光」既不在身中,又不在身外;既在身中,又在身外。「光」是万物的主宰,「光」在天体就是太阳,在人身就是眼睛。「光」就是阳气,就是真气。「回光」就是逆转、返回真气,但又不仅仅是返回一身的真气,而是要返回天地造化中的真气;不仅仅是止住一时的妄想,而是要解脱千劫的轮回。前一章讲人一出生后,元神就受到识神的控制,作为人身至宝的元神逐渐耗散,耗散尽了人体就死亡了。本章指出要制伏识神、保存元神,就非得从回光入手不可。回光就好比建造大楼的地基,只有打稳地基,才可以在上面砌墙盖房。回光的秘诀就是「纯气」、「纯想」。开始修炼是「有中似无」,功法修成就是「无中似有」。一般情况下,只有专心炼功一百天,就能出现真正的光,这就是所谓的「百日筑基」。一百天之后,光就自然会凝聚;人身中的一点真阳,会忽然产生出黍粒大小的光珠,这时必须静静地去等待,要及时把握「火候」──光的回转过程。 </P>
<P>所谓「守中」就是意守中黄。中黄又称「黄中」、「黄庭」,一般指中丹田(心肾之间),也指下丹田(脐下两肾之间)。「守中」与「回光」实际上是一回事。「回光守中」是一种逆行修炼法。就两眼观物而言,两眼睁开向外观看世界万事万物,那是顺视;两眼闭上向内观看体内世界、观看两眼间的天心祖窍,那就是逆视、反视。就精气运行而言,肾精属水向下行走、向外泄出,这是顺行;在情欲发动时,不让肾精下泄而让它回转向上升,那是逆行,又称为「还精补脑」。然而逆视、逆行并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因此需要进行金丹道法修炼。 </P>
<P>第五章特别介绍了一种「回光守中」的方法,那就是观鼻法,这是一种非常实用而简单的方法。静坐时观看自己的鼻尖以达到入静,观鼻时眼帘垂的要适中,既不要开得太大也不要闭得太小,以恰好能望见鼻尖为准则。眼帘垂的恰到好处,光就自然而然地注射进来。但不是在静坐的整个过程中都看着鼻尖,而是指在最初入静时观看一下鼻尖,切记只是借鼻尖来作眼观的标准,本意并不是在鼻尖上,也不是让眼睛看着鼻端而意念又集中在中黄部位。炼功的时候,正身安坐,两眼先观看一下鼻尖,然后就放下不要再去管它。把意念集中在两眼当中与眼珠齐平之处就可以了,这就是第一章所说的「天心」。「天心」是人的精华凝聚之处,是人身炼养的一大关键。意念集中在「天心」,光就会自然而然地透进来,而不必特意集中在中黄部位。总之,无论是观鼻存想还是意守天心,都要似观非观、似想非想,千万不要死守死想。要使光入内,以个人舒适为准,不要太拘泥、太执着。也就是说,真炁在哪里凝结就在哪里意守。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全在顺其自然,否则就会走火入魔。 </P>
<P>三、回光调息 </P>
<P>回光的关键在于调息,因为在炼回光功时,最容易犯昏沉和散乱的毛病,而克服这两种毛病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调息。初炼此法的人,开始静坐时,虽然一心想放下杂念妄念,可是刚垂下眼帘,各种妄念就纷纭而来,心神外驰难以驾驭,这时调息就是一种克服妄念、系住心意的好方法。因为「息」与「心」有密切的关系,息是从心所生的,「息」字从「自」从「心」,「自」就是「鼻」,心一动就有气,气从鼻出就是息,因此调息就可以克服心气浮动。 </P>
<P>调息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数息法,一种是听息法。数息法就是静坐时,心中默默数着呼吸的次数,如果忘了呼吸的次数,就说明心念外驰了,这时需要重新提起精神,默数呼吸。听息法表面上看是让耳朵听自己的呼吸,实际上是使呼吸微微出入,不让耳朵听到呼吸的声音,如果听到呼吸的声音,那就说明心念外驰了,所以听息实际上是听心。无论是数息还是听息,都是使心神不外驰、不散乱的方法。本章调息主要采用后者。调息还有其它五官要求,如眼帘下垂(以看到鼻尖为度)、口唇闭拢、牙关咬紧、舌舐上腭,否则也是心神外驰的表现。五官皆听命于心,反之,五官的调整也可收敛心神。如此修炼,不但可以治心神散乱之病,而且也可以治心神昏沉之病。 </P>
<P>闵一得说:「调息用耳光,秘法也。然有耳聋一辈,息之粗细不得闻,奈何?是当体之以觉……年老耳聋之人, 舍 是体觉一诀,此步工夫,终难入够也。」这是对听息法的心得体会,可见所谓听息并不是用耳朵去听呼吸的声音,而是要用心去觉察、去体悟。因为心无形,不能觉察是粗是细,但由心所化生的气息,却是虽无质而尚有迹,可以去体悟觉察。一旦发现迹粗就要使心清静,心清静则迹就细微,息也就自然细微了。所以古人有「调息不若调心」的妙用。「觉」是性的精髓,「迹」是命的表现,兼顾了「觉」和「迹」,也就兼顾了性和命,这也是性命双修的方法之一。由此可见,调息只是一种手段,静心才是目的。 </P>
<P>四、回光证验 </P>
<P>修炼「回光」功法之后,会有很多效验,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种,分别出现在炼功的三个阶段:第一是初入静时,第二是中度入静时,第三是深度入静时。这三个阶段分别会出现三种景象:第一是金华乍吐,第二是金华正放,第三是金华大凝。按照佛家的说法,第一阶段出现落日、大水、七重宝树;第二阶段出现大地为冰、琉璃宝地;第三阶段出现金性佛陀。从个人体验来说,第一阶段,人声入耳就像深山大谷中的回声,并非听不见,但又非刻意听见。此时气息绵绵,无间无断,神情愉悦,如醉如浴,遍体阳和。这是因为神火入于肾水,水火二气凝集,窍内水中火发,命机自动,这就是「金华乍吐」。第二阶段,睁眼看自己的身体却无法看见,就像在一片白云当中。此时万籁俱寂,皓月中天,大地光明,心体开明。这是因为神凝炁穴(在心下三寸六分之下),气住神停,丹田暖气融和,其气由下元渐渐上腾,这就是「金华正放」。第三阶段,身体软如棉、温如玉,甚至腾腾上浮升空,此时可以凭借真炁化腐朽为神奇,起黄金屋、建白玉台,这是因为神气氤氲,神归顶天,真种当产,这就是「金华大凝」。 </P>
<P>以上三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从调息工夫入手,务须放下身心,使身心两忘。入静时,要意不外驰,真炁自住,神火入水,二气凝集,炁住神在,神凝炁穴,这是入静的原则。只有这样进行修炼,坚持不懈,才能逐步实现这三个阶段的效验。 </P>
<P>此外,还有一个「回光」修炼的时间问题。一般人都认为功法修炼是要花费大量时间的,会影响甚至会荒废自己的正业。本书第七章提出了在「不要废弃正业」的前提下的灵活方法,这就是「随时随地随事」的修炼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用正念行事,实际上就是在炼功,就是在做「回光」的工夫,这种修炼不执着于一丝一毫的人相、我相,也不会有一时一刻的间断,因此这才是最高明的,也是吕洞宾最为提倡的。这样一来,不仅妥善处理了修炼功法与日常生活的矛盾,而且也使「回光」修炼真正地上了一个层次。这样炼功的人,才是常人,而不会被视为神神怪怪的人。当今社会那些刻意炼功、刻意做出各种「法相」的人,往往并不是工夫高的人。 </P>
<P>五、回光 </P>
<P>作为“太乙金华宗旨”的核心,「回光」功法总原则是「无为而为」,总要求是「心空」,炼养的关键是「中」,炼养的目的是产生大药「水中金」,炼养的枢机全在于“天心”。如果用《周易》八卦来解释,金丹功法就是「取坎填离以复乾坤」。回光内照就是要使坎卦中间的阳爻就向上升腾,与离卦外面的阳爻相遇,同类者必然相亲,两者相遇,就交结不散、氤氲活动、忽来忽往、忽浮忽沉。离卦不随外物而生心念,停止中间阴气的主宰,在光华的照射下,变成纯阳的乾卦。这时自己居于元宫之中,犹如在无边无际的太空,全身轻妙无比,飘飘然好象要飞升,又觉得来往无踪、浮沉无迹,脉停了、气也停了,这才是真正的「坎离交媾」。 </P>
<P>「回光」的「光」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即开始时「光」是散的,第二层「光」是收敛的,第三层「光」可以自然而然地优游自如,进入寂然大定的状态。这三个层面分别是金丹修炼三关功法——“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体现。上一关功法要在调身调心、心神安和、放下一切尘缘的前提下,两眼垂帘,发动位于两眼中央的「天心」,用天心──天目之光内照坎宫(丹田),光华所到之处,真阳就会出来呼应。这部功法的关键在于「天心」发动的时机。如果天心还处在静止之时,真意过早发动,丹药就失之太嫩;如果天心已经在动,真意在后面才动,丹药就失之太老。只有在天心刚动之时,立刻将真意上升到乾宫(头顶),两眼的神光也注视顶部以作为引导,这种动才是恰到时机。如果真意已经上升到乾宫,忽然天心运动似乎要停止,这时应当赶快用真意引导它下</P>
<P>“元神”与“识神” </P>
<P><BR>--------------------------------------------------------------------------------</P>
<P>张其成</P>
<P><BR> <BR> 《太乙金华宗旨》第二章所讲的「元神」、「识神」是道教内丹学两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它不仅用来阐述内丹修炼的奥秘,而且用来描述人体生命的本质。正如慧真子所说「此章大义详述元神识神为主宰人身气化之权柄」。 </P>
<P> 元神是人的「本来面目」,是人得以长生的根本原因。在父母受孕之时,胎儿的元神和识神就形成了。元神出无极之真性,无识无知;识神禀太极之元炁,有识有知。元神能主身体之造化,识神能主人心之变化。人一旦降生,元神和识神就分开了。元神居于头上「天心」(玄关)中,识神则居住在下面的肉心中。元神喜静,识神喜动。识神动则情欲盛,情欲盛则耗散元精,进而耗散元神。元神被识神所控制,久而久之,则识神飞扬跋扈,元神昏迷丧失。 </P>
<P> 可见元神与识神是一对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的生命要素。西方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将「元神」看成是「潜在于集体无意识领域深处的本来自我」,将「识神」看成是「自我意识的活动」。若依此解释,「元神」类似于「无意识」,「识神」类似于「意识」。元神是先天遗传的,是一种无思维但高能量的精神;识神是后天具有的,是一种认识事物的能力。按荣格「无意识决定意识」的观点,「元神」应当决定、控制「识神」。可是按丹道的解释,人出生后,「识神」反而控制了「元神」,原本没有意识但能主宰生命的「元神」逐渐被「识神」所侵扰,「识神」占领了心脏,成为人的主宰,因此人难以长生。 </P>
<P> <BR> 本章提到了丹道的三要素是精水、神火、意土。精水就是先天之炁,神火就是光,意土就是中宫天心。卫礼贤将这三者分别解释为本能(eros)、理性(logos)、直觉(intuition)。实际上这三者的关系是意土为本体,神火为功用,精水为基础。如用卦象表示,则意土为坤卦,神火为离卦,精水为坎卦。而丹道修炼的最高境界纯阳圣胎则是干卦。人身是由意土(坤)产生的,人身中又含有魂和魄。魂即元神,魄即识神。 </P>
<P> 魂为阳,居于天心(两目之间),为轻清之气;魄为阴,居于凡心(腹部),为沉浊之气。魂好生,魄望死。因魄好色好动,故制约并消耗魂,卫礼贤将「魂」译为animus(阿尼姆斯),将「魄」译为anima(阿尼玛)。认为这是构成身体活动的两种心灵结构。「魂」属阳,是阳性灵魂;「魄」属阴,是阴性灵魂。「魂」和「魄」在某种程度上分别代表脑神经系统和太阳神经丛系统。魂朝气蓬勃,魄阴森晦暗。荣格对「魂魄」作了精采的解释,他说:「魂属于阳性本原,是男性的一种高级的气息之灵魂;魄是一种低级的、缚于俗世的体魄,它属于阴性元素,因而也是女性的。」「魄(anima)也可以定义为意象或者原型,或者定义为男人和女人全部体验的组合。」它是无意识中存在着女性的形象或者阴性的称谓。「魂(animus)代表意识和理性清晰的男性特征」,「是人的意识和理智的灵光」,「我更愿意把魂译为逻各斯logos」。在荣格看来,「魄」(anima)是无意识的人格化身,是通向无意识的桥梁,换言之,它具有联系无意识的功能。《太乙金华宗旨》认为意识(指个人的意识)来自于「魄」,或者说意识是「魄」的效应。虽然西方的立足点是意识,东方的立足点是无意识,但无论是荣格的心理学还是丹道的养生学,都主张意识源于无意识、无意识决定意识。 </P>
<P> 按《太乙金华宗旨》的说法,识神──「魄」好色动气,是使元神昏浊并衰亡的原因,也就是说意识反过来控制了无意识。因此要想长生,就得保存元神,而要保存元神就必须制伏识神,变识神为元神。换言之,为了削弱「魄」这一自主系统的人格性,为了保护元神,回归人的本来面目,就需要「制魄」,需要炼尽「阴魄」、消尽「阴魄」。阴魄──识神炼尽之日,就是纯阳──元神重新清扬之时。而消阴制魄的基本功法就是「回光」,因此修炼丹道首先需要从「回光」的功法入手进行修炼。回光就是「返干」,就是返归纯阳。回光之法,可以使精水(坎)充足、神火(离)发动、意土(坤)凝定,从而结成纯阳圣胎(干)。本章只是简单提到了「回光」的作用,以下三至七章则详论「回光」之法。 </P>
<P>(<A href="http://www.zhangqicheng.com/daojia/taiyi.html">http://www.zhangqicheng.com/daojia/taiyi.html</A><BR>摘自张其成著《金丹养生的秘密》,华夏出版社, 2005 年 1 月)<BR></P> 自古以来有谁脱离三界,五行之中? <P> 6# 1max1 </P>
<P> </P>
<P> </P>
<P>兄台,这话突然惊醒了我.</P>
<P>这么长时间一直在追寻真法,虽然不是专心一致,但是还是感到晕晕的,时常提醒自已,有谁脱离轮回苦海,超越五行了??</P>
<P> </P>
<P>如何是好?</P> 不应该是三届,而是五届吗? 好贴。反复看了两遍
这个好
太乙金华宗旨国外又译作the secret of golden flower,西传后与《易经》《中阴度亡经》一类对荣格的影响昭示了在很多东西上面,中西方的追求和探寻的方向是一致的,也是可以借鉴的。 好文 宗旨一直以來被喻為邪術 本文直接點名宗旨沒有性命交修之法 我自修行以來僥倖得天授驗證了宗旨中的虛室生白 然所用之法非是回光之法但是暗合 可見宗旨自有其理 可惜尚未有高修驗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