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疾病
早在中国古代医学典范<<内经素问>>中就曾论述—“天在上覆盖着一切,地在下盛载着一切,天上的阳气下变,地上的阴气上迎,阴阳相互交通,才能产生万物”。<<道德经>>中亦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正和<<阴阳离合论>>中阐述的―阴阳是可分的:一可分为二,二可分为四,四可分为八;八卦理论——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相吻合。阴阳理论是周易之根本,亦是中医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中医的基础与核心。<P> <WBR> 中医八纲始于<<内经>>,所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它是中医辩证的基本方法和纲领,而阴阳两纲又为八纲的总纲;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正如张景岳所说:“凡诊脉施治必须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可见中医与阴阳与周易八卦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正所谓是易医相通也。易传亦有云: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兑为泽,,离为火,坎为水,艮为山。天主要包括气象,星体,时序等。科学研究证明,行星的会合,太阳的运动、辅射,地球的旋转、磁场和引力场;月球的环行,气象的变化,时间的差异,都影响着人体内的“生态平衡”,并引发疾病。</P>
<P> <WBR>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天地阴阳对生灵的重要性。这些治病因素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容易观察到,有的是不太明显,但对人体疾病的形成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P>
<P> <WBR> “天有无形的精气覆盖着宇宙,地有有形的物质而能与天气相配合”此为<<阴阳应象大论>>之篇,天有八气,地有八方。大论亦云:“天地阴阳变通形成万物,无型的清阳上升为天,有形浊阴下降为地,阴阳不断变化运动,促使万物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即乾卦中提到的元、亨、利、贞四字正对应)。四季特性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在上以天来养头,在下以地来养足,在中部仿人事来调合五脏之气,若将天地之间的各种现象与人体脏腑相对应,那么天气为乾为金,通于肺,地气为水谷为坤为土通于胃,风气为巽为木通于旰,雷气为火通于心,山谷之气为土通于脾,雨气为坎为水通于肾;人体三阴三阳六经如江河,肠胃如海,九窍为水之路。”借言之天体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天人合一,以天体之卦而明人体脏腑之卦。这些理论为人体疾病与阴阳八卦间的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P>
<P> <WBR> 人体疾病与天象——古言讲“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里是指初一至十五的月亮变化,当然也指日食和月食。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认为: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之间的升降运动,会导制天气异常变化破坏四季时序,影响地球上万物生长,收藏,造成地球上生灵的疾病发生和流行,特别是日、月食,对人体心脏的危害性最大,使有心脏病的人病情加重。</P>
<P> <WBR> 一.太阳黑子活动,对于地球生灵,特别是心脏,血管等上半部的疾病干扰最大。</P>
<P> <WBR> 二.地球运转改变,张衡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科学家,他因地壳运动产生地震而发明了地球仪。世界各国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无不是因为地壳的运动造成,轻者造成疾病瘟疫,重着构成生命威胁。从小而论,地球的运转形成了昼夜之分,继而有了阳中之阴,和阴中之阳之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于是人体也有了类似的病症、、、、、、</P>
<P> <WBR> 三.月球环行致病,八卦中男人为乾为天为阳;女人为坤为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于是乎月亮的阴晴圆缺直接影响着女人的生殖与排卵。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国家计划生育明确提出不要在月圆之夜受孕,这样孩子才会聪慧,避勉疾病。可见月球对人的身体有着直接的影响。</P>
<P> <WBR> 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在中医被称为六淫,是导致人体疾病的重要原因。</P>
<P> <WBR> 风,主季为春,主地为东方,配卦为震、巽,在脏为肝。风为百病之长,有游走不定的特点,“雷以动之,风以散之,动万物者,莫疾乎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于风”。风在脏为肝,所以风症多与肝脏有关系,风邪太盛伤害人体可引起头晕目眩,这是风邪致病的外因;如果暴怒,可损伤肝脏,肝风内动,使阴血上逆而病,这是内因致病。春季多风,阳气上升,肝气过旺,此季宜多养肝。肝旺能生火,故饮食应以清淡、清热败火类蔬菜为主,以减少疾病的发生。</P>
<P> <WBR> 寒,主季为冬,其地为北方,配卦为坎,在脏为肾。寒为阴气胜的表现,阴胜则寒,<<素问、举痛篇第三十九>>论述“寒邪侵入经脉,停留不去,就会阻碍气血运行,使经脉通道涩滞不畅。如寒邪侵入经脉之表,先造成气血病变,再影响到血,使血流不畅,血液减少;如果寒邪侵犯到经脉之中,则先影响到血的病变,再影响到气脉运行不畅,引发疼痛”寒气入内而化热为火,火生土,土亦过旺而克水过份,临床则表现为腰背痛。在外寒气淫胜,制约火气,于是出现寒气凝结,萧杀残栗之象,人们容易患生殖系统的疾病,牵引腰脊疼痛。肾为坎为水,是人先天之本,如肾疾则百病生,如为阴寒所伤,必陷艰难之地,治宜温补肾阳,通足太阳膀胱经。</P>
<P> <WBR> 署,主季为夏,其地为南方,配卦为离卦,在脏为心,独见于夏季。<<素问、热论>>把病分为温病与热病,夏至前以温而论,夏至后以暑病而论。暑邪最易伤元气,损耗津液,(因此病初发,以“汗”法治疗)。夏季多雨,潮湿,加之天气过热,还会因湿热下注而发生肠胃炎,痢疾,脚气等疾病;这是因为病气侵入内里,治当以清湿热为主。此时主调经络为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P>
<P> <WBR> 署为火,为热,在脏腑对应心脏,为离卦。热病常累及心脏,在表临床为咽痛,胸闷,恍惚失常,苔薄白或晦暗,大汗淋漓,口唇青紫,胸闷胸痛,脉象疾促,舌质淤暗。热病多伤及心包经,所以治疗时不易忽视。</P>
<P> <WBR> 湿,主季为长夏,主地为中央,配卦为坤、艮两卦。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湿浊困阻,睥胃运化失司,食少乏味,大便常自下利;湿阻气滞,则腕腹胜满;胃失和降,则呕吐恶心,暧气吞酸,湿注肢体则体重怠惰;舌苔白腻,脉缓皆为湿郁之象。</P>
<P> <WBR> 湿邪侵入人体,常因人身之阴阳盛衰而有所不同,阳盛者多湿热,以从火化;阴盛者多寒湿。湿在脏属脾,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是影响人体水湿病的关健,在上可引起痰饮,头重;湿热之气下注在脚可引起脚气;在妇科则引起带下诸症。治当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调经络——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P>
<P> <WBR> 燥,主季为秋,主地为西方,配卦为乾、兑,在脏属肺。心肺居隔上,而肺尤高,天之分也,故属乾金;兑于时为秋,于象为金,金性沉降,秋敛萧,阳气升极而降,有肺而降,故肺又属兑金,为脏之华盖。肺病在表,表现为面白恶寒,在里为咳嗽气喘,胸闷,有痰,肺沉。其燥代表病症为肺热,临床为面赤,烦渴欲饮,咳嗽,痰色黄稠,咽痛或气喘,大便干结,小便赤涩,苔干黄,脉寸数,燥之为病皆属阳实,阴虚,血液衰耗所致,治当以调手太阴肺经和足阳明胃经(因土生金)故清胃亦能治肺。</P>
<P> <WBR> 火,主季为夏,主地为南方,配卦为离卦,在脏为心,<<五行大论篇>>云:“火热之气为量是非常强大的,它在天是六气中的热气,在地是五行中的火气,在人是五体中的脉管,在万物的性质是生长、繁茂;在内脏是五脏中的心”。风、寒、署、湿、燥五淫,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化火。署气通于心,胃热易伤气,故得了热病,并见口渴心烦;火气伤人故见发热头痛,热盛伤津,故见烦渴欲饮;湿热盛于里,阻制滞气机,故见小便短少,湿热俱盛,内伤睥胃,升降失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下”之症。喜、怒、哀、乐、悲,五志皆可化火,故又可分为肺火,脾火,肝火,胃火,心火,火又有虚实之分,虚火以滋阴降火为方药。如人参、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等;而实火之用药:如石膏、寒水石、黄莲等。黄莲主善于调心火,火气太过累及心脏,所以主调经络为手厥阴心包经。</P>
<P> <WBR> 张景岳闻孙真人曰:“天地之气以阴阳之气而造成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含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于周易,故天之一理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宋朝程颐亦道: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爻者阴阳之动也。</P>
<P> <WBR>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中医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思想辩证方法,是易学之根本。法于阴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与此而演变出了河洛八卦,演变了万物、、、、、、</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