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风水之都,三龙之谜
文王在狱中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了后天八卦。文王悉心钻研,将先天八卦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是为《周易》。“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就是说每一卦都可以为太极,以本气相推,与八卦相叠,遂成八八六十四卦,反映宇宙间不同的复杂变化。进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并系以卦爻辞,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P><BR> 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推演世间万千变化,以少示多,以简示繁。之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不会变。</P>
<P><BR></P> 三龙之谜
渭河波翻浪急,不断接收、融合各支流,以破竹之势横穿关中平原,流域宽广,土地肥沃。渭河、灞河、沣河等河的汇流处,就是历代建立都城的风水吉地。人称:秦中自古帝王州。800里秦川,气势磅礴,藏风聚气,在一片紫气氤蕴之中奔腾着一股不可阻挡的龙腾虎跃的气息。龙虎之气,笼罩着秦川,这里就是天府之国!
1.龙脉
一直被中原称为偏僻边陲小国的秦国,仿佛是一夜之间就强大起来,如同一个巨人突然耸立在中原各国的面前,令各国君主目瞪口呆。七雄并争,秦很快以超强的国势,位于六国之上。
纵横术士们凭三寸不烂之舌,开始四处鼓动,说秦灭六国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秦起于龙乡,真龙地脉紫气氤氲,云蒸霞蔚。
千古第一帝秦始皇道士看风水,主要是察看山势、地貌、水流、气候。选择吉祥之地,注意六项:一看水口,二看野势,三看山形,四看土色,五看水理,六看朝山朝水。
具体察看地理的时候,关注五点,这就是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
五诀就是五种方法和窍门,内容不同,方法各异,因而称谓各不相同,五诀分别称为龙法、穴法、砂法、水法、向法;又因其重点各异,因之又分别称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
道士研究风水,曾提出了玄空造化场的思想,将山、光、水、气、方位、气流等融为一体。山环水抱必有气,气遇风则散,风是送气之媒。选择京师风水吉地,重点之处是要考察其山势和风水之势,详看其祖山、主山、龙脉、龙穴、风水穴等。
祖山:主址背后山脉的起始山。
少祖山:祖山前面的小山,相当于祖山的影壁。
主山:主址后、祖山前的主峰,气势磅礴,因称之为来龙山。
龙脉:连接祖山、少祖山、主山脉络的山脉。
龙穴:主址的最佳地点称之为龙穴。通常是在主山之前,位于藏风蓄水的风水怀抱之中央,是世间吉祥紫气的最佳凝结点,也是最适宜于居住的风水吉地和停放祖先棺木的福地。
青龙:主址左侧的次峰,又称左辅。
白虎:主址右侧有次峰,又称右弼。
护山:青龙、白虎山之外侧的山峰。
案山:主址前面隔着一条水流的近山。 还有吗,这就是风水之都? 朝山:主址前面隔着一条水流、隔着案山的远山,山势左右环抱,内聚佳气,稳重安全。
水口山:主址前河水流出之地的左右两山,山峰隔水对峙,通常是繁华市镇的入口,人称龟山、蛇山、象山、狮山。水主财,这里是河水的汇合处,也就是汇水聚气之地,自然是适合于人居住的佳地。
中国道家的风水之说,讲究都城的布局和居住空间的多重封闭和整体闭合。
主址的后方,以主山为屏障,山水相连,重重叠叠,山势左右延伸,呈环抱合围之势。
主址的前方耸立着案山,余脉绵延,将前方封闭,留下水流的出口,水口山形成天然屏障。这是第一道合围圈。
这道合围圈外,是主山后的少祖山、青龙山、白虎山和两侧的护山,还有案山之外的朝山,形成第二道合围圈。
风水佳地,就是风蕴气足的山环水抱之地。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山环水抱,必然是环形的地势,是蓄水拢气的佳所。
环形体的东西,在自然界中是吸收佳气、蓄养水源的最佳结构。事实上,环状的接收器,接收信号最好。莲花之王的王莲,状如大盆,完美无缺。喇叭状的花朵,在自然界中最能充分地吸收阳光。
道家的《内经》说:主址之西的山挡住西面的罡风,北边的山挡住北面的大罡风,西北边的山挡住来自西北的折风,东北边的山挡住来自东北的凶风。这些抵挡北部风的山岭,刚好形成半圆形的环山。
道士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气生繁衍的结果,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五谷百物,中至福寿夭祸,无一例外。《管子》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堪舆风水术,正是阐述生气而形成一套藏风聚气的学问。晋道师郭璞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清堪舆家范宜宾说:无水则风到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龙是中国人敬仰的神物,道家也恭敬信奉。风水术认为,龙形的山脉是最佳的吉地,称为龙脉,邯郸坐落在太行山麓,依山面南、向东,将东来的紫气和浩荡的南风尽收怀中,正是风水堪舆大师们梦想的藏风蓄水之吉地。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
道家的风水书《人子须知》说:地理家以山名龙,何也?山之变态,千形万状,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顺,或隐或显,支垅之体段不常,咫尺之转移顿异,验之于物,唯龙为然,故以名之。 三龙云气
道家以中国的四条大河来划分龙脉,称为三大干龙:长江以南为南龙,长江、黄河之间为中龙,黄河以北为北龙。
三大干龙的龙脉,都起源于昆仑山。每条干龙,从西部昆仑山的起点到东部入海的终点,按照远近大小,分远祖山、老祖山、少祖山等,依次由老到嫩。山老无生气,山嫩则生机勃勃。因此,寻山要寻少祖山,不要寻老祖山。道士说:搜嫩不搜老,葬饥不葬饱。乘嫩气中和,葬老乘杀了。
道士把龙形的山脉分成四龙:进龙、退龙、福龙、病龙。
进龙山脉是最佳福地,有诗为证:
穴后相看节节高,
犹如天马下云霄。
子承于父孙承祖,
世代居官挂紫袍。
福龙山脉是吉祥之地,有诗为证:
福龙赖有祖宗好,
左右周围辏集来。
体势纵非真正结,
盘桓安静亦堪裁。
退龙山脉是平常的山脉,不好也不差,但到儿孙一代就完了:
穴后一重低一重,
此地须知是退龙。
纵有穴情只一代,
儿孙不久便贫穷。
病龙山脉是最差的山脉地形,环境恶劣,对生命有着不良的影响:
病龙懒惰不堪言,
边死边生力欠完。
锄破崩残同一断,
纵然成地亦孤寒。 干龙的祖山,必定是名山,山势雄伟,地域广大,山环水绕,河渠纵横,山脉绵延千余里。祖山的主脉,通常是一个地方的名山、名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般为重要疆域的分界线。此主脉蜿蜒东进、南行,形成一块块福地;当它们跨过河谷峡地时,形成一个个土地肥沃的盆地,就是适宜人类生存的通衢都会。千里之地为大郡,三百里之地为河川,百里之地为县市,百里以下为城镇。
道士细心观察中国的山川河流的走势、巍峨蜿蜒的龙脉和潜藏的龙脉大势,从西到东,将龙脉蜿蜒的地势视为风水地脉,分为三势,称为三龙。三龙的祖脉就是远在西域边陲的昆仑山,昆仑山绵延向西,分成三支,就是三龙:
第一支:起自昆仑山,从阴山、贺兰山到秦岭,进并州到太行山、燕山,东至大海,称为北龙;
第二支:从昆仑山到岷山,循岷江左右,出左江到关中,直至武陵山,东至淮水直抵大海,称为中龙;
第三支:自昆仑山出吐蕃沿丽江而下,趋云贵到横断山,往东由武关到湘江,东经黄山、天目山到苍括山,称为南龙。
北龙的山势巍峨雄壮,出昆仑山向东,秦岭、嵩山绵延纵横,河北众山环拥相抱,形成一系的进龙、福龙佳地。山西之水入龙门西河,山东之水入幽州东流至海。一支是桓山,一支是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山势最高、最雄伟。还有一支就是燕山山脉,是北龙之中最长的一支,向东一直延伸到平乐。
北龙的核心之地是太行山,山之西面是吕凉山,北边是五台山,南边是滚滚不绝的黄河。
群山耸立、绵延起伏、峡高谷深的太行山。太行山是南北走向,绵延的山势,犹如矫龙,逶迤南行,在黄河沁阳之地突然向西,由王屋山直抵崤华山。太行山群山耸立,绵延起伏,峡高谷深。山中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幽深河谷绿浪翻滚。悬崖峭壁造型奇特,倒映山水千奇百怪,如雪的瀑布仿佛从天而降,气势磅礴的山势,犹如一条巨龙腾空飞跃在天地之间!
太行山与吕凉山相邻,两山之间的山川构成肥沃的吉地,这里就是著名的黄河流域之并州地区,黄河之水滋润灌溉,汾河蜿蜒流过,群山耸立,富水东流,环形的山川地势藏风蓄水,形成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
中国大唐时代的杰出女皇武则天,就降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顺利地入主皇帝宝座,改写了大唐的历史,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姜子牙又称姜尚、吕望、太公望。相传他是白熊投生,是带着封神榜来到人间的,一身正气,后来封了神。天地之间的一切妖魔鬼怪,都怕他、敬畏他;天地间的一切神灵,也都敬他三分。无论什么时候,人们在困惑无助之时,民间众生最相信、最流行的说法是:姜太公在此,诸魔走开!姜太公在此,诸神让位!于是,传奇人物姜子牙成为中国大地上妇孺皆知的福神、避邪之神。
姜子牙酉时出生,他的父母给他取名为:酉。随着姜子牙名声日著,从民间到市镇开始流行贴酉风俗:院门、屋门、房门,以至门窗、门框、屋梁等处,都贴酉字或者贴写:姜太公在此。
贴酉风俗,一是纳福,酉通有字,有就是富有,不受穷,年年有余,岁岁有福;二是避邪,有姜太公在此,妖魔远避,诸神让位,吉祥平安。后来,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在风水吉地周原之上建造的周之都城,到处张贴着这位辅佐周王建立王业的避邪之神的神像。这一风气,由京师波及全国,成为日后中国年令节日之时的一种风俗。
周原地区古墓。历史上的周原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
武王不同意以杀戮来加强统治,认为那是致治之下策。武王认为,在岐山脚下的吉地周原,要以仁义行天下,兴盛周王朝。武王仔细勘察地势,观看风水,并听取众大臣和方士的见解,最后于公元前1046年定都镐京(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南),正式建立大周王朝。
商灭亡了,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仍然是一方之主,武王派遣管叔、蔡叔、霍叔分驻其周围加以监视。
武王积劳成疾,灭商仅仅两年,终于病倒。成王还是幼年,一旦武王撒手归西,周王朝不免风雨飘摇。大臣们忧心如焚,不知道怎么办。史称:群公惧,穆卜。周人在生死关头,喜欢问问上天,以卜吉凶。周公旦忧心忡忡,亲自卜问,向天神祈祷,愿意代兄赴死!
不久,武王去世。周文王和武王,都葬在今陕西咸阳之北的一片葱绿辽阔的原野:毕原。坟墓不封不树,与平地齐平。
商、周时期,从帝王到百姓,墓葬都是不封不树,就是不封坟堆,不种墓树。《易经》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不过,有学者指出:毕原的周王陵,并不是周王的陵墓,而是战国时秦王的陵墓。至于周武王之墓,至今仍没发现。 真龙旺地
中华之华,就是指华山。华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黄河是血脉,华山是根本。华山福地的华阴,龙虎之气氤蕴,道士们称之为旺地。杨氏家族在这旺地华阴繁衍生息,家风忠正醇厚,最后养育了杨坚这条真龙,并滋养和完成了隋王朝约40年的繁荣昌盛。
1.华阴形胜
中国自古就有五岳之说,据说早在尧舜之时就有了这种说法,到汉武帝时正式建立五岳之制。汉宣帝喜欢风水,特别喜爱看大汉舆图,明定将五大名山定名为五岳:今河南嵩山为中岳,山东泰山为东岳,陕西华山为西岳,河北恒山为北岳,安徽天柱山为南岳。后来,改湖南衡山为南岳。
五岳山川俊秀,美丽如画,各有其传神之妙: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嵩山如卧,衡山如飞。传说,这五岳是神仙们生活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美丽,是极佳的风水吉地。秦汉隋唐的帝王们,都到这五岳膜拜。
华山山环水绕,脉形如龙,群山奔腾汇集,诸水万派归宗,朝山远拱,诸山环卫,如此藏风聚水之地,道士自然视天下奇险第一山——华山神韵之为风水宝地。华山山如刀削,以奇险著称,山峰俊秀挺拔、绮丽险要,华山之险,居于五岳之首,被称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华山五峰并峙:东峰朝阳山、西峰莲花山、南峰落雁山,三峰鼎立,悠然对峙;北峰云台山、中峰玉女山,辅立于侧,傲视苍天。70余座孤峰耸立的山峰,环拥着华山五峰,使龙虎之气的华山众山咸止、诸水云集,成为真龙之福地。
东峰朝阳峰高约数十丈,山冈如削。其石楼峰侧的悬崖之上,有一块巨石,上有一个天然纹理的巨型手掌,人称华山仙掌。浓荫密布,松涛如歌,云雾起伏缭绕,仿佛神仙之境。
西峰由一块完整的巨石构成,千丈绝岸,犹如刀削,十分险峻;山峰之下,山峦绵延,如片片莲花,因称莲花峰。西峰之上,有一块断为三截的巨大石头,上面镌刻着三个遒劲的大字:斧劈石。据说,这里就是神话传说中三圣母被压住的地方。 三圣母因儿女私情,犯了天条,被玉帝压在了这块巨石之下。她生下了儿子,名叫沉香,灵芝大仙将沉香送到其亲生父亲刘玺家中。沉香长大后,刘玺告诉沉香其母亲的遭遇,沉香立志救母,向霹雳大仙拜师学艺。学成之后,霹雳大仙将上天赏赐的一把巨斧送给沉香,沉香手持巨斧,打败了舅父二郎神,一斧劈开了西峰山,救出了自己的母亲。神奇的斧劈石之下,清晰可见巨大的人头、胳膊、乳房和大腿,旁边立着一把威风凛凛的大铁斧,上书16个大字:仙家宝斧,七尺有五。赐予沉香,劈山救母。
华山南峰是最为险峻的山峰,因为山峰太高,善于飞翔的大雁都难以飞过,所以,人称落雁峰。登临南峰绝顶,天空极低垂,仿佛星星伸手可及;群山绵延,云雾缭绕,渭水浩渺,奔腾不息,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莽莽苍苍,了无边际。峰上建造有覆盖着铁瓦的金天宫,宫内供奉着白帝的神像。峰顶之上,是一座天池,称仰天池,旁边立一石碑,上书:华山绝顶。
华山之峻、之险、之奇,令多少文人骚客感叹不已。中华之华,就是指华山。华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黄河是血脉,华山是根本。
华山福地的华阴,龙虎之气氤氲,道士们称之为旺地。
华阴位于陕西、河南的交界处,是三秦要冲和八省通衢之地,地形险要,山川形胜,物丰水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形成了颇为繁荣的市镇,官方特地设立华晋邑。汉高祖刘邦时,正式设立华阴县,属于弘农郡管辖。杨氏先祖喜欢华阴,也喜欢弘农郡,他们在家谱中,世代就明确自称是弘农华阴人,并将杨氏家族郡望,写成弘农郡、弘农堂。
300余年的大混乱岁月,国破家亡,满目疮痍。精通星相和风水的道士说:“华阴山川形胜,甲于关中,乃真龙旺地!”以清廉高洁著称的华阴杨氏家族,在这烽火连天的时代,真的脱颖而出,威震天下。
杨氏家族在这旺地华阴繁衍生息,家风忠正淳厚,最后养育了杨坚这条真龙,并滋养和完成了隋王朝约40年的繁荣昌盛。
龙首山王气
从先祖羊舌肿逃难到华阴,杨氏家族就世代居住在这里。像杨氏家族几十代人繁衍生息在一个地方,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因为,人口众多,战乱频仍,中国绝大多数家族都为了生存而一再迁移。聪颖过人的杨氏先祖,是逃难到华阴的,他们不愿意离开华阴,正是看上了华阴这块吉祥旺地,相信在这里,杨氏家族会繁荣昌盛,成为天下旺族。
杨坚小名那罗延,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后来移居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南)。杨坚生于北魏大统七年,就是公元541年6月,出生在冯翊(今陕西大荔县)般若寺。杨坚长得俊美,相貌奇伟,眼如晨星。父亲是北周屡建战功的勋臣杨忠。
隋文帝杨坚杨坚小的时候,一直在寺庙里由尼姑智仙抚养,长到13岁时方才回家。恭帝二年(公元555年),杨坚以父亲功勋卓著,授以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经县公。第二年,迁骠骑大将军。北周明帝即位后,杨坚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北周武帝时,杨坚迁左小宫伯,出任隋州刺史,进位大将军。
晋公宇文护见杨坚气质非凡,想引他为心腹而不获,便恨极了杨坚,多次想加害他,但都被杨坚巧妙地躲过。齐王宇文宪也妒恨杨坚,常对宣帝说:“杨坚相貌非常,我每次见到他,都有些惶惶,他不会久居人下,请早点将他杀了!”内史王轨也有齐王的感觉,并对宣帝进言,说杨坚相貌上有反相,应当早些除掉。
宣帝心中惶恐。宣帝的皇后是杨坚的女儿。宣帝对杨皇后恨恨地说:“一定要族灭你全家!”宣帝召杨坚进宫,并对左右侍臣说:“他若变色,就把他杀掉。”杨坚进宫后,神态自若,从容不迫,这才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这件事使杨坚十分恐惧,便韬光养晦。杨坚私下对小时的同学内史上大夫郑译说一直想出藩。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正月,宣帝委杨坚为扬州总管,但因突然得脚疾,没有成行。
不久,宣帝去世。小御正刘防和内史上大夫郑译等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辅佐年仅8岁的北周静帝。杨坚总揽朝政,自相国晋爵为王。公元581年,杨坚废周自立,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年为开皇元年。
杨坚奉行节俭。他知道,自古以来,帝王好奢侈的,江山都不能长久。杨坚身体力行,倡导节俭,一切御用物品,破损的能补就补用。宴席膳食上不过一肉,后宫中的女子都服浣濯粗衣。杨坚时期的后宫是非常节俭的。史书上说,有一次要配止痢药,要胡粉一两,可找遍后宫,竟然没有。杨坚曾对太子杨勇说:“我以前用过的衣服,都还留着经常看看,用以警戒。”杨坚的第三个儿子杨俊任并州总管时,喜好奢侈,违犯制度,大造宫室。杨坚得报以后,将杨俊免官。杨俊死后,杨坚下令,将其所有奢丽物品,全部焚毁。 杨坚建立隋王朝,定都长安。道士观察山川地气,进言说:“长安城太小了,饮用的水,水碱太重,这里虽然是龙脉之地,但皇宫并不在龙穴之上,真正的龙脉龙穴在龙首山,山上有帝王之气!”隋文帝杨坚感到震惊,他立即前往察看地形,云雾笼罩的龙首山,确实不同凡响,苍莽的高原之上的确弥漫着龙虎之气。于是,杨坚下令,在距离长安城不远的龙首山上,大规模地营建新的皇宫。领衔修建工程的是左仆射高颎,具体的工程设计建造者是左庶子宇文恺。
宇文恺是真正的建筑大师,一生好学,博学多才,极有巧思。他在动手之前,特地前往古城洛阳、邺城等地考察、调研,测绘图形,描绘山川大势。宇文恺不知多少次地来到龙首山,独出心裁,按照《易经》八卦之说,选择龙首塬之南坡兴建宫城:南坡有六座冈阜,人称六坡。宇文恺视之为乾卦六爻,并按九一至九六的六爻爻序来设计、布局和建筑宫城、皇城、郭城。
九二之爻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其意是真龙天子出现在人世,德泽广施,君临天下。宇文恺就将宫城选择在这个地方,建成大兴宫。
九三之爻是君子终日朝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有道之人,白天勤奋自励,夜晚警惕反省,虽处险境,也无灾害。宇文恺觉得,这是建造中央官署的好地方,因之在这里建筑皇城,中央办公衙署全部设置在此。
九五之爻是飞龙在天,意即天子位于高位,尊贵无比,不是平常之人所能达到的。宇文恺就在这里建筑佛、道寺观,著名的玄都观、兴善寺就耸立在这里。
大兴城建造在高大的龙首山南坡上,山护水拥,藏风蓄水,气势夺人。宫城建成了,皇城也随之竣工,然后建成了郭城。历时两年,都城大兴城建设完成。隋文帝杨坚亲自踏勘了大兴城,被这里的龙虎之气所倾倒,觉得十分满意,厚赏了精通风水之术的宇文恺。随之迁都,赐名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道士们却看出了端倪,认为大兴城虽好,藏风蓄水,却忽视了山川之神,没有设立专门的寺庙供奉,龙虎之气不会久留,恐怕国祚也将不会长久。没等道士表达自己的想法,文帝仙逝了,随即登上皇帝宝座的炀帝,刚愎自用,根本不把道士放在眼里。皇帝非常自信,继续大兴土木,建造淫宫,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建筑行宫和游乐之所,道士从皇帝充满自负和杀机的眼神中,看到了王朝的结局,噤若寒蝉。
隋大兴城大兴城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基本奠定了中国都城宫城、皇城、郭城三重城的格局。在此之前,从秦汉一直到南北朝,都城之中的城市格局,没有章法,没有布局,皇宫、官署、民居,交错相处,十分繁杂。自大兴城之后,都城的均衡对称格局开始形成,街道整齐划一,南北交错,东西对称,大街小巷,井井有条。特别是将宫城、皇城、民居三个部分相对分开,界线分明,既安全,又实用。唐代大诗人李商隐这样描述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
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
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杨有墓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
岂宜重问《后庭花》。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文帝杨坚命高颎、宇文恺等人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塬上设计了一座新的宫城。建成以后,命名新宫城为大兴城。隋初的宫城为何叫大兴城?一种说法是太极殿位于大兴村;另一种说法是文帝最初封为大兴王,到他登极时,就将县、门、园、池都用大兴命名。大兴是指永远兴隆的意思。
文帝认为汉长安故城凋残日久,屡为战场,因而决定再造新城。当时长安故城确实十分残破,而且其水质咸苦。新城选在距长安十几里的龙首塬,这里北枕渭水,南倚终南山,东有浐水,西有沣河。
隋大兴城的建造领衔主事的是左仆射高颎,总设计师是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另有主要的人物大将刘龙、巨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参与其事。
建造大兴城只用了九个月时间,到开皇三年二月正式迁都。大兴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城周长近38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而汉长安故城周长仅25公里,魏晋洛阳故城周长仅12公里。大兴城可以说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城。
大兴城分为三大部分:外郭城、皇城、宫城。宫城位于北部正中,宫城南边为皇城,外郭城则从东、西、南三面护卫着皇城和宫城。外郭城共十二门,四面各三门。东、西、南、北四面的中门为:春明门、金光门、明德门、景曜门。明德门是一门五道,其余的是一门三道。
隋初开凿了三条大的水渠: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龙首渠在城东,引浐水过长乐坡而后分成两支:一支过通化门和兴庆宫、太极宫,一支绕东北角过大明宫南流入禁苑。
大兴城宫城称大兴宫,位于全城北部正中。大兴东为东宫,是太子居住的所在;其西为掖庭宫,是嫔妃美人居住的所在;中部为太极宫;南部为皇城;北部和外郭墙之间是太仓,墙外就是大兴苑。大兴宫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周长约8.6公里。太极宫中的主要宫殿包括太极殿、武德殿、承香殿、大吉殿、立政殿。隋大兴宫到唐代时就改名为太极宫。
龙首山的王气,怎能不充分利用!隋文帝杨坚的陵墓,就建在今陕西省扶风县城东南22.5公里处的三畴塬上,面临渭河,和终南山相望。
仁寿二年八月,杨坚皇后独孤氏去世。杨坚命大臣选择吉地,在三畴塬上造好墓地,建造泰陵,入葬独孤皇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杨坚病逝。十月杨坚合葬泰陵,和皇后同坟异穴。
泰陵俗称杨家陵,以封土为陵。陵冢高27.4米,呈覆斗形状,由土石夯筑而成。《关中陵墓志》说,泰陵高五丈,周数百步。泰陵冢顶很平坦,冢呈长方形,东西长48米,南北宽38米。冢外边今尚存一块清代石碑,碑高3.5米,上刻五个大字:隋文帝泰陵。陵墓东南角和陵东两村高地上,尚有当年文帝庙遗迹,今俗称祭祀坛。
隋文帝泰陵现仅存陵冢,地表建筑荡然无存。 汴京龙府
西晋文学家左思说:洛阳为王者之里。清代大学者顾祖禹考察洛阳山川风水,指出:洛阳河山控戴,形势甲于天下。洛阳南枕嵩山、伊阙,北临邙领、黄河,东扼虎牢关,西拥函谷关,山环水抱,藏风蓄水,确实是帝王之都。
1.凤鸟后裔
北宋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史书记载说,他是凤鸟的后裔,不姓赵,而是姓嬴。嬴姓起始于三代时期,圣主舜赏赐的姓,其祖先是伯益。五帝之一的少昊氏以凤鸟为图腾,治理天下。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载:“《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赐予赵城,其后在战国时建立赵国,赵国亡后,子孙以国为氏。
少昊的女儿女修,织布之时,一只巨大的凤凰从天掠过,突然掉下一颗巨卵,女修吞食巨卵,怀孕生下大业,大业娶女华,生伯益。伯益九世孙是造父,他善于驾车,为周穆王驯马,立下大功,周穆王赏赐赵城给造父。造父得到了赵城这个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称作为自己家族之姓。当时的赵城,位于现在的山西省赵城县西南。
凤 鸟 纹赵氏发迹于山西,由山西迁移至全国,主要分成三支,其中一支是天水郡赵系,始祖赵襄王太子,其子孙入秦之后成为地方首领,赵公辅管理一方,人称赵王,赵氏也就成为一大旺族。这支赵氏家族,世居天水,子孙兴旺:赵融任汉大鸿胪,赵玄极任唐忻州刺史,赵仁本官至唐高宗宰相。这样,赵氏成为望族,史称:辅主西戎,世居天水。
天水赵氏之外,就是邯郸赵氏、涿郡赵氏。涿郡赵氏是颍川赵王迁的后裔,西汉时迁居涿郡,人称河间赵氏,自称是凤鸟氏的后裔。河间赵氏著名的人物是西汉京兆尹赵广汉,其后裔最有名的人物自然是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赵氏是天下第一大姓,人口众多,遍及四海。自称凤鸟后裔的赵氏,以河间赵氏最为发达,出了一个大宋皇帝,原因之一是听术士之言,选择了风水吉地的涿郡。 涿郡早在汉高祖之时就已设立,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汉时辖境相当于今北京房山以南,河北易县、清苑以东,河北安平、河间以北,河北任丘经西地区。隋时设幽州,治所在蓟县(今北京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及河北霸县、天津等地区。隋炀帝开通永济渠,南通于河,北达涿郡。唐设涿州,治所在范阳,辖境相当于河北涿县、雄县、固安等地。
涿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郡,以涿水闻名于世。涿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这条神奇的内陆河,滋养了这块神奇的土地。涿郡在道士们的眼里是一方风水宝地,在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眼中则是一片膏腴之区、幽燕沃壤。涿郡地理位置特殊,在历代帝王的视线之中,是必争之地,一直受到密切的关注。
早在春秋时期,雄心勃勃的吴王夫差,就调集大量工匠和民夫开通向北的运河,由扬州过射阳到淮安,经过著名的邗城,直达淮河运河,史称邗沟。这条人工开辟的大运河,受到历代君王的重视,视为一条沟通南北的生命线,并不断地开挖、疏通京杭大运河、加固,前后持续大约1800年!特别是隋炀帝时期,这位好大喜功、纵情享乐的皇帝,将这条运河当成自己享受快乐的天堂,不仅建造华丽的龙舟,浩浩荡荡地游山玩水,而且将天下的女子玉帛和金银财宝,源源不断地运送京师,供其享受。
隋炀帝接受道士们的说法,视这条河流为水相极佳的福河,不断地下令开凿、挖掘,由洛阳到临清,再由临清到北龙福地的涿郡,称为永济渠。
隋炀帝视察河流,观看风水,仍然不满足,下令继续挖掘,通洛渠,江南运河全线开通,形成纵横交错的风水网,让皇帝坐在华丽的龙舟之中,喜不自胜。史学家说:半天下之财富,悉由此河而进!
有神水之称的涿水和流淌千年的运河,滋养和灌溉着富饶的涿郡,涿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涿郡人赵广汉任京兆尹,因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封关内侯。其孙赵贡,虚怀若谷,授京兆尹,位同宰相。其子孙历代为官,成为赵氏之大宗。唐代时,赵敬任蓟、营、涿三州刺史,后为国捐躯。
赵敬之子是赵弘殷,赵弘殷出生时,出现种种异象:黄河风涨浪高,大浪数十丈,大浪从河底翻起一块锃亮的古铜牌,上刻三行古字:有一真人在冀州,闭口张弓左右边,子子孙孙万万年!这些古字无人能懂,更没有人领会其真意。一位道士破解了其中天机:冀州出了一位弘字辈真人,其子孙将登上皇位,君临天下。这位河北真人是赵弘殷,他的儿子就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金陵风水
南京,地势险要,虎踞龙蟠,人称其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朝。诗人描述: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六朝金粉地,十代帝王州。
南京据山为城,临江为池,持长江为天堑,倚山河之险,有王者之气,是方士眼中的帝王之都。钟山色泽深褐,紫气恢宏,巍峨壮丽的山峦气势磅礴,远远看去犹如一条巨龙横卧于江边,又称紫金山。临江耸立的石头山,清凉可人,又称清凉山,山岩陡峭,山势险峻,如同猛虎盘踞江边。
1.六朝古都
紫禁城先后有两座,一座是明太祖朱元璋建造的南京紫禁城,一座是明成祖建造的北京紫禁城。
南京,古称建康、建业、金陵、应天等,有40多个名称。这里地势险要,虎踞龙盘,人称其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朝。诗人描述: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六朝金粉地,十代帝王州。六朝是指三国时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
南朝建康城平面想象图建康即今南京,是六朝古都,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先后建都于此,前后凡360年。孙吴时建康都城称为建业,位于今南京市中部玄武湖南。城周约二十里。东晋、南朝时也大致相同。
建业城呈方形,每边长约五里。从南垣中门宣阳门直至淮水,形成一条五里长的中轴线,称为苑路,就是御街。孙吴时著名的太初宫位于城西。太初宫周环三百丈,共开八个门:公车门、苍龙门、白虎门、玄武门、大航门、升贤门、左掖门、右掖门。正殿是神龙殿。太初宫东部,孙皓建有昭明宫。昭明宫周五百丈,正殿是赤乌殿。
建业城除了太初宫、昭明宫外,还有著名的南宫、西池、苑城。南宫是太子宫。西苑系太子孙登所建,东晋明帝做太子时进一步修缮,并造楼养士,时称太子西池。苑城又称建平园。
孙吴都城建业,最初界竹篱,后来用土墙篱门,到齐高帝以后,开始立六门都墙。东晋南渡以后,定都建康。从晋成帝开始,在建康营建新宫,名为建康宫。东晋皇室是魏晋旧族,建康城基本上仿照曹魏邺城和魏晋洛阳城的布局,形成了中国都城所独有的中轴线布置主殿、两边建筑对称的风格。
东晋建康城凡十二门。建康宫周长八里,布局仿照魏晋洛阳宫室。其正殿是太极殿。太极殿凡十二间,象征一年十二月,两旁有东西二堂。太极殿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宽十丈,殿前方庭六十亩。太极殿是皇帝理政的地方。太极殿后是显阳殿,是皇后的居室。
东晋建康宫,宫垣凡两重。梁时增为三重。宫城北部是苑囿区。东晋在鸡笼山修华林园,在舟山有北郊坛、药园。
刘宋时,在玄武湖修三神山;并在华林园内造景阳山,引玄武湖水入华林园天渊池,通向建康宫。南梁以前,华林园内有景阳山、武壮山、景阳楼、灵曜殿、兴华殿、风光殿、日观台、琴堂、芳香堂。梁武帝时,又造重阁,上名重云殿,下名兴光殿、朝日楼、朝月楼。 数千里的长江,源自青海,穿越三峡,过荆襄,跨江汉,连通吴越,气势磅礴,浩浩荡荡。宽阔浩渺、深不见底的长江下游,只有两处易渡的渡口,一个是采石渡,一个是瓜洲渡,这里有京口、采石、广陵、历阳等重镇环绕,而这两个重要的渡口之间,夹护着兵家必争之地的古都金陵。
气势磅礴、浩浩荡荡的长江,穿越三峡,过荆襄,跨江汉,连通吴越,最后流入东海。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中心,坐落在宁镇山脉西部的丘陵地带。这里地理优越,形势险要,是道士们惊呼的帝王之都。
南京北临长江,江北是广阔的江淮平原,京口、广陵、寿春、徐州等历史名城拱卫罗列。三面环山,西接层峦起伏的皖浙山脉,东连肥沃的太湖平原。上通巴蜀,下连吴越,东出大海,西南可达宣城、徽州。
南京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山环水绕,气势非凡。宁镇山脉逶迤蜿蜒,在南京东北郊形成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高达448米,称为钟山。钟山余脉连绵,纵贯城市东北,直达江边,沿途跌宕起伏,依次为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鼓楼岗、五台山、石头山等。钟山色泽深褐,紫气恢弘,巍峨壮丽的山峦气势磅礴,远远看去犹如一条巨龙横卧于江边,又称紫金山。临江耸立的石头山,清凉可人,又称清凉山,山岩陡峭,山势险峻,如同猛虎盘踞江边。
南京据山为城,临江为池,持长江为天堑,倚山河之险,有王者之气,自然是方士眼中的帝王之都。早在战国时,越王灭吴,在今南京中华门西南长里一带建筑城池,称为越城。城刚建成,楚威王率领大军兵临城下。一直所向披靡的楚军,在越城遭遇顽强抵抗,楚军伤亡惨重。楚灭越,楚威王对楚军的损失大惑不解。
精通风水的道士陪同楚王登上高台,观察越城。道士说:“楚王请看,越城地形险要,山川秀丽,王气氤氲。此后百年,这里仍然将是称王之地!”楚王看着王气极旺的城市,点头赞同,忧虑地问:“有何良策?”道士进言:“填金,以镇王气。”楚王会意,下令将士立即铸造一具金人,由道士指点,埋在城中狮子山东临江之宝塔桥旁边的金陵村。楚王大量填金,以镇王气,并在石头山上建筑金陵邑(位于今江苏南京清凉山),所以,人称这里为金陵。 六朝古都,金陵古城蜀国军师诸葛亮顺江而下,稳坐船中,当他细心察看金陵古城时,不禁失声惊叫:“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东晋大臣王导曾说:“建康,古之金陵。”历史上,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共六个朝代先后定都于此,因此,人们称这座古城为六朝古都。唐代大诗人李白,喜欢金陵古城,他这样赞叹:
金陵风景好,
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
偏伤周情。
四坐楚囚悲,
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
千载仰雄名。
李白流连忘返,多次写诗吟咏:
金陵夜寂凉风发,
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 然而,十分奇怪的是,这座王气旺盛的古城,定都于此的六个王朝,为什么都是短命的?东吴69年,东晋102年,南朝宋59年,齐23年,梁55年,陈32年,明初定都于此,一世而终,仅仅50余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维持了9年;有人认为,楚王埋金以镇王气,风水没了;有人认为,是秦始皇斩断了地脉,断了龙气。
那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也是最后一次东巡。他神气活现地巡游云梦,浩浩荡荡地浮江东下,远远地就看见了阳光下王气氤氲的金陵。御驾车队到达金陵,秦始皇十分兴奋,被这里虎踞龙蟠的气势所吸引。
一路之上陪同左右的是道法极高的方士常生、仙导,他们修道数十年,精通风水之术,还通晓长生术,他们一直兴高采烈地说话,大讲都城风水。秦始皇十分奇怪的是,到达金陵之后,这两位方士出奇的沉默。看金陵地形地势和山川形胜,他们的眼中还充满了忧虑。
秦始皇问:“金陵形胜,气象万千,两位何故沉默寡言?”
方山地处金陵东南,方山顶部平坦如官印,又称天印山。两位方士对视一下,忧心忡忡,欲言而止。
秦始皇说:“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天下,乃皇帝之天下,有何惧哉!但说无妨,恕你们无罪。”
方士常生低声说:“金陵地形险要,气势磅礴,不是平庸之地,非同小可啊!”
仙导凑近秦始皇,郑重地附耳说道:“金陵乃龙脉地势,虎踞龙蟠,地形险峻,王气极旺,五百年后会有天子坐镇!”
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始皇帝,子子孙孙,皇脉相续,一姓帝国千年万年,生生不息,怎么能在嬴姓之外还有别的天子出现?真是岂有此理!秦始皇大惊失色,赶紧询问:“有何良策?”
站在龙船上的常生,扫视一眼金陵地势,指着方山说:“截断方山。”
头戴方巾的仙导看见秦始皇一脸迷惑不解,从容地说:“方山地处金陵东南,你看,方山顶部平坦如官印,人称天印山。天印,自然是上天赏赐的官印,决定了金陵之地的王气兴衰和吉祥命运。断了方山龙脉,就是阻隔了金陵的王气。再引淮水贯穿金陵,通达长江,让这条秦淮河冲尽王气,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皇帝之位千年万世万万世了!”十里秦淮河
秦始皇大喝一声:“好!”
略通风水的秦始皇看一眼金陵城北的狮子山、马鞍山,吩咐:“这两座山,也断了山脉!”此后,金陵改称为秣陵。秣陵?不是饲马的草料场吗?两位方士听了,不禁大笑,称赞皇帝英明盖世,是千年才出、天印神授的圣明之君。
秦始皇一声令下,立即行动。方山断裂了,淮水贯穿了,幽静的秦淮河默默地流淌,流出了十里秦淮河,六朝金粉地。
六朝历时三百年,都是建都南京。 六朝时代的陵墓,也都集中在南京一带,据史书记载,属帝后王侯的就有七十一处,而至今有遗迹可考的有三十一处,主要包括:宋武帝刘裕初宁陵、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齐武帝萧赜景安陵、梁武帝萧衍修陵、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陈文帝陈蒨永宁陵。
六朝的帝王陵墓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墓葬制度,这种风格和制度一直影响着后世的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六朝可考的帝王陵有十三处,陵前遗存石刻最多的是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凡八件四种:石兽一对,石碑一对,方形石础一对,神道石柱一对。其他大多数帝王陵墓前仅存一对石兽或一件石兽,就是天禄和麒麟。
六朝帝王陵前的石兽造型大致相同,双角为天禄,独角为麒麟。双角天禄居左,独角麒麟居右。当时帝陵的石刻制度大致规定是六件三种:石兽一对,即天禄、麒麟;神道石柱一对;石碑一对。而王公墓则规格低一级:石狮一对;神道石柱一对;石碑一对。帝王陵墓前雄伟的天禄
石兽天禄、麒麟是中国传说中的两种灵兽、瑞兽,往往是应帝王之瑞、天降贵人时才出现,只有至高无上的天子皇帝才能拥有。六朝帝陵前的石兽上都有石刻雕饰,尤以石兽为最多,艺术价值也最足称道。石兽一般体形高大,威严肃穆,雕琢更是精工洗练,自然生动,富于想象力。
神道石柱是六朝时期帝王陵墓中极富时代特色的一种雕刻圆柱,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一种仰莲形的圆盖。中部为柱身,柱的外表饰有竹筒纹二十四道,柱身上部连接一方矩形石额,额上刻有文字,石额上下雕有蛟龙纹、绳索纹和力士等浮雕。下部是双螭座柱础,由一对螭龙组成,螭龙头有双角,口内含珠,长尾相交,两龙相对环绕。
石碑依旧沿自汉碑的造型,碑呈圭形,圆首,碑顶盘有双龙纹,额部穿一个圆孔,下面是龟趺坐。
六朝时期,帝王的入葬制度一承汉代族葬之风。入葬墓地的选择也十分讲究,要背倚高山,面临平原,藏风蓄水,聚财望气。讲求风水的堪舆学说,中国早在东汉时期便已产生,到了六朝时,更是蔚然成风,聚族而葬的墓地,一般都要选在山麓、山巅、山腰等风水宝地。
墓地选好后,先要向内凿成长方形的墓坑。墓坑凿好了,便开始营造墓室。六朝帝王的墓室一般为砖室结构,砌成穹隆墓顶。
墓门大多数为石砌,门额呈半圆形。墓前一般有长长的排水沟,结构十分讲究,以防墓室中积水,而这一点在北方的帝王墓室中极少见到。 从东晋到南朝,金陵之地定为都城,称建康宫。东晋时,大臣王彬主持营造皇宫,历时3年完成,皇帝赐名为建康宫。数十年后,国力昌盛,尚书仆射谢安进奏:“宫城远非宏丽,宫室也不壮观,后世之人,将谓晋无能人!宜别造新宫!”
仅仅半年,新的宫城建筑完成了,气势恢弘。建康宫城枕覆舟山,鸡笼山依山而建,宫前以牛首山为宫阙,建造两重宫阙。内宫墙周长5里,外宫墙周长8里,宫城正中是建康宫。宫城南大门是大司马门,所有奏章在此跪报,通称为章门。正中内正门是端门,北为平昌门,东、西门分别为东掖门、西掖门。
南朝时,建康城一再扩建,特别是梁时期,在大司马门前建造了神龙阙、仁兽阙,并在两重宫城之外增建了一层宫墙,形成三重城的格局。这种三重宫墙的建筑布局,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稀有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重宫墙包围的建康宫,富丽堂皇,重楼屋宇,宫室颠连起伏。宫中殿阁大约有3500余间,正殿是气势恢弘的太极殿,王朝典礼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殿后是皇后宫室,殿前是偌大的方庭,方圆约60亩。
太极是道家的法宝,阴阳交合,就是太极。皇帝以太极命名王朝标志的宫殿,表明皇帝对道士的重视。太极殿进深12间,代表着一年12个月。大殿高8丈,宽10丈,长27丈,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阴阳组合关系:8是最大的阴数,象征江山永固;10是最大阳数加一,意味着登峰造极;27是最大阳数9的倍值,表明皇帝君临天下,至高无上。
南朝宋、齐、陈三朝之开国君主,简朴、节约,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但其亡国之君则奢侈淫逸,结果,都在建康城亡国败家。而萧梁时期,86岁的梁武帝饿死净居殿,建康城一片破败。继任的梁元帝决定迁都荆州,所以,萧梁是南朝唯一没在建康城败亡的国家,但最终还是逃不脱短命王朝的命运。 紫禁宫阙
北京位于风水大师们所津津乐道的极佳之地,是方术大师和众多大臣们给后人留下的一处风水之都。北京坐落在华北平原的北部,位于平原与山地奇绝的交汇处和交通要冲,集山脉之险峻、河流之幽静、平原之肥沃于一体,在藏风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北京的西边是太行山山脉、西山拱卫,北边是太行山、军都山形成一处半圆形山湾,东北部就是著名的北龙燕山山脉构成的天然屏障。
1.八朝古都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8个朝代建都在这里。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处于北龙山脉之吉地。右拥太行山,左环沧海水,北扼居庸关之险,南襟河济肥沃之野。西边、北边、东北边,三面环山,群山拱卫,龙虎奔腾,气势磅礴,其奔腾飞跃之势,令人惊叹。
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也是一座文化古城。周口店北京猿人,在70万年前创造了灿烂的山顶洞文明。
从西周到唐代,北京称为蓟。自西周燕国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一带肥沃之地,盛产一种奇异之草,人称蓟草,尤其是西北隅的山丘,蓟草十分繁茂,人称蓟丘,因此,人们习惯于称这里为蓟。从蓟丘到周末的燕都,从唐代的幽州城到辽代的燕京,从金中都到元大都到北平、北京,八朝古都,数百年的兴衰繁华,在这风水吉地轮番上演。
明清时期北京城区图西汉时,北京地区称为燕国、燕都、涿郡、幽州、广阳国、广阳郡。东汉时,又称为上谷郡。隋时称为幽州、范阳,唐人称为渔阳。辽代时,正式改称为燕京。金代称北京为圣都、中都,元代称为中都、大都。明代时,称为北平、北京,清代改称为燕京。民国时,称为京都、北平,1949年以后,称为北京。
北京著名的燕京八景是: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琼岛春荫、太液秋风、蓟门烟树、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
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历代帝王都对北京进行了营建。
北京北面、西面、东北面三面高山环绕,形成天然屏障,拱卫着这座气势非凡的文化古都。北京北扼居庸关,右耸太行山,左面是沧海,南襟河、济。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周武王封功臣召公奭于燕地,北京成了燕都邑,时称蓟城,城址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乡董家村。当时营造的蓟城呈长方形,东西850米,南北600米,城墙都是用细土夯筑而成。早期的蓟城城墙十分独特,分为三个部分:主墙、内附墙、护城坡。这是为了有效的防御和自卫。燕王在燕都蓟城营建了辉煌壮丽的宫殿,著名的有宁台、元英宫、燕昭王建碣石宫,筑黄金台,招纳天下英豪才俊。
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鲜卑贵族慕容傍统兵打败了大将石季龙,占领蓟城,建立前燕,作为燕都。前燕正式建筑太庙、宫城、正阳殿。
隋唐时,北京称为幽州城,城墙高大结实,四面设门,南北7里,东西9里,周长32里。 五代时期,刘守光囚禁他的父亲,夺取幽州城,建立大燕,以幽州城为都城。辽主耶律德光升幽州为燕京,就是辽南京。燕京墙高三丈,墙厚一丈五尺,城周36里,四周设8个门。辽燕京城店铺林立,十分热闹。大内位于燕京西南,宫室楼阁鳞次栉比。著名的宫室包括永兴宫、积庆宫、兴圣宫、延庆宫、太和宫、延和宫、长春宫、永昌宫、延昌宫、长宁宫、洪武殿、昭庆殿、元和殿、临水殿。金王完颜亮改燕京为圣都,不久改称中都。金中都在辽宁省燕京城址上仿北宋汴京宫室规制大规模营建,由汉人张浩、孔彦舟主持。征用民夫一百万,历时三年,中都建成。金中都城分三重:大城、皇城、宫城。金中都宫城位于大城正中。宫城前有千步廊,正门是通天门,门楼系琉璃瓦顶,高8丈,深11间。宫城中主要宫殿有仁政殿、仁政门、大安殿。
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府即蒙古汗位。开平府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四年后,忽必烈下诏升开平府为上都。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颁诏,以燕京为中都。至元八年,忽必烈建元。第二年,改中都为大都。
元大都的营建早在至元四年便已着手进行,主持营建工程的是汉人刘秉忠,历时二十余年方基本完成。元大都是在元中都东北郊大宁宫元大都城图的基础上,利用高梁河的水源加以全面、系统地改造,形成一座宫殿密布、水网交错的繁荣大都城。
元大都系三重城结构:大城、皇城、宫城。元大都大城周长60里,城呈长方形,四周城墙设门11座。城墙都是用上好的细土夯筑而成,坚固结实,墙基厚度达24米,土中间夹杂永定柱和纤木。城墙上部有半圆形瓦管,用以排水。城墙外表覆以芦苇编成的草席。大城城墙四隅建有巍峨的角楼,城外还设有墩台。
元大城内前为宫殿,后为坊市,五十条街坊错落有致,星罗棋布。大旅游家马可•波罗来到大都,置身于一片繁华之中,不禁由衷感叹:“大都城实在太美了,城市布局这样巧妙,我简直是无法形容、无以描述!”
元皇城在大都城内,城周20里,俗称阑马墙。皇城中心是万岁山和太液池,以此将宫室分成三个宫殿群:大内、隆福宫、兴圣宫。元宫城在皇城东部,位于太液池延东一带,城周9里,四周设6个城门:南面三门是星拱门、崇天门、云从门;北为厚载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元宫城正门是位于南面正中的崇天门。门楼是琉璃瓦顶,深11间。崇天门后为大明门,门内是宫城正殿大明殿。大明殿是元朝皇帝举行大典的所在,登极、朝会、节令等一应重大典仪都在这里举行。大明殿深11间,南北120尺,东西200尺,彩砖玉石,威严壮观。大明殿戒备森严。元宫城大明殿东为文思殿,西为紫檀殿,后为宝云殿。宝云殿后是皇后正宫延春阁。
元隆福宫在大内西部,环境幽雅,景致宜人,东临碧波荡漾的太液池。皇太后通常住在隆福宫。元兴圣宫位于隆福宫正北,在大内西北部。兴圣宫十分僻静,环境优美。元皇太后、皇后、嫔妃常居兴圣宫。元帝后宫中生活,有一首宫词作了生动的描述:
北幸和林幄殿宽,句丽女侍婕妤官。
君王自赋昭君曲,敕赐琵琶马上弹。 北京风水
北京位于风水大师们所津津乐道的极佳之地,是方术大师和众多大臣们给后人留下的一处风水之都。
北京坐落在华北平原的北部,位于平原与山地奇绝的交会处和交通要冲,集山脉之险峻、河流之幽静、平原之肥沃于一身,以藏风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北京的西边是太行山山脉、西山拱卫,北边是太行山、军都山形成一处半圆形山湾,东北部就是著名的北龙燕山山脉构成的天然屏障。
北京坐落在华北平原的北部,位于平原与山地奇绝的交会处和交通要冲,集山脉之险峻、河流之幽静、平原之肥沃于一身,在藏风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太行山巍峨雄浑,自北向南,气势磅礴,奔腾而来。燕山莽莽苍苍,蜿蜒曲折,像两条巨龙守卫着京师。森林密布,山色青苍,如歌的山风在林海中激荡,雾气郁集,云蒸霞蔚。东边是潮白河、温榆河,西边是永定河、小清河,自西北向东南,绕城蜿蜒流淌。雄浑的桑干河夹杂着大量的黄土高原的泥沙呼啸而来,与来自蒙古草原的洋河汇合,在北京地区形成浩浩荡荡的永定河,一路奔腾澎湃,汹涌激荡,如入无人之境地穿梭在青山密林之间。在北京西部的三家店,永定河仿佛从天而降,呼啸着冲出山谷,冲向胸怀博大、幽静美丽的平原,这就是有小江南之称的北京小平原。其间,玉泉河、高梁河、湿余河等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滋润着这块土地,在蛛网般的河流之间,构成星罗棋布的湖海、水淀和河泊。
北京就建筑在这太行山和燕山两条山脉交会之地,永定河与潮白河之间的永定河冲积扇平原的顶端,跨越山麓和平原、丘陵之地,在沧海之畔的永定河古渡口之上,南临大河。这里是龙脉之地,是藏风蓄水、聚气蓄势的龙虎奔腾之都会,更是三大地理区域和文化区域的交汇之区。
华北大平原、东北大平原、蒙古高原,在北京地区交会。华北大平原是以农耕种植业为主,是中原农业经济文化区域。东北大平原是以林业和种植相结合,是北方型的经济文化区域。蒙古高原是以游牧业为主,是沙漠高原的经济文化区域。三种地理形态,三种经济类型,三种文化形式,在这里交会、融合、冲撞和吸收,将一座古渡口演化为一座文化古都,进而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巍然耸立数百年,依旧风华正茂。
由文化中心过渡到政治中心,是从辽代开始的。辽自建国到灭亡,前后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辽有五座都城: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上京临潢府是辽首都。南京析津府即今北京,是辽陪都。后来金迁都这里,定为中都。中都从此正式成为北部中国的首都,后来的元、明、清也是定都在这里。辽曾称这里为燕京。金初占燕京时,称这里为燕京析津府。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正式定都燕京,改称圣都。后来改称中都永安府,次年改中都大兴府。 析津府作为辽的陪都,规模比其他陪都都大。城池基本仿自唐代,是在唐代幽州旧址的基础上扩建。选择城内西南角,建造了一座小宫城,称为大内:正门是宣教门,门内是元和殿、嘉宁殿、昭庆殿、长春殿以及广大的湖泊。大内之外,是棋盘式的街道:26坊,纵横交错;每一座坊,建造了高大的门坊楼,上书坊名。城墙高达三丈,宽一丈五尺。城市设门若干:东为安东门、迎春门;南为开阳门、丹凤门;西为显西门、清晋门;北为通天门、拱宸门。宫城正门为宣教门,后改称元和门。宫内有元和殿、昭庆殿、嘉宁殿、临水殿、长春宫、果园、湖泊、球场;等等。
金中都在辽南京旧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地改造和扩建,建造了巍峨雄壮的三重城,称为中都。最外围是大城,在辽旧城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大范围扩展,周长近40里,呈方形。大城中南部是皇城,建筑的是一座长方形的小城。皇城内是宫城,周长9里有余,其正南门是应天门,连接皇城正南门宜阳门、大城正南门丰宜门,宽阔的御道贯穿而过,形成一条中轴线。
中都的设计和主造人是左相张浩,修造燕京大内正使梁汉臣、副使孔彦舟,征调民工八十万,兵卒四十万,历时三年最后建成。金中都的改建仿自北宋汴京,由金主完颜亮遣画工先画出汴京宫室规制,然后交左相张浩照图修造。
金中都也是三层的都城格式:外城、皇城、宫城。外城有门十二座,分布四个方位。东边为宣曜门、阳春门、施仁门;西边为灏华门、丽泽门、彰义门;南边为丰宜门、景风门、端礼门;北边为通玄门、会城门、崇智门。皇城在外城中部偏西,是辽皇城大内。皇城有城门四座:东为宣华门、西为玉华门、南为宣阳门,北为拱宸门。宣阳门为皇城正门,门分为三,中绘一龙,西偏绘一凤,用金镀铜将其钉实。中门不常开,只有皇上车驾出入时才能使用。两边的偏门分单日、双日各开一门。
宫城的正门叫应天门,往北为仁寿门,左为日华门,右为月华门。仁寿门北为大安殿,是宫城的正殿。正殿北为宣明门。再北为政和门。政和门北是仁政殿。仁政殿是皇帝日常上朝的所在地,殿后有两重厚墙阻隔。大安殿左右出日华门、月华门,是两片地位次要的宫殿区,妃子、美人就生活在这些宫殿里。宫城中宫殿的建筑富丽堂皇。《揽辔录》称:遥望前后殿屋崛起很多,制度不经,工巧无遗。甚至于其屏扆窗牖等物,都是攻破汴京以后抢掠过来直接装上的。
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中都宫中发生大火,大火熊熊燃烧,五天五夜不绝。后又被蒙古军围困,宫中一部分宫室被拆毁,将木料当柴烧。金宣宗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蒙古军占领中都,次年宫中大火,宫殿和整个中都在硝烟和火光中面目全非。 金中都被蒙古铁骑攻破,付之一炬,大火整整燃烧了一个月,昔日繁华之都,化成残垣断壁和一堆瓦砾。元世祖忽必烈率领强大的蒙古铁骑,纵横驰奔,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欧亚大陆、最后来到燕京。忽必烈感慨地说:“今天下已定,我要进奏主上成吉思汗,驻跸回鹘,仗兵息民。”随侍的蒙古贵族巴图鲁劝阻说:“幽燕是龙蟠虎踞之地,形势雄伟,地理险要,其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正是天子居中接受四方朝觐的理想帝都。大王如果经营天下,驻跸所在,非此不可。”忽必烈恍然大悟,即帝位后,定都燕京,称为大都。
元世祖忽必烈满怀统一天下的雄心,经营北京。金中都已成废墟,中都郊外高梁河畔的离宫却依然保存完好,通晓地理和风水的刘秉忠建议将新的都城从中都的莲花水系,迁移到北方高梁河水系。
元世祖便命令刘秉忠和他的弟子郭守敬、赵秉温等负责整个城市和宫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刘秉忠、郭守敬、赵秉温多次勘察地形,研究形胜,探讨地理和风水。要解决大都城水源和城市供水系统问题,并彻底根治永定河水患,决定放弃金中都,新都北移,利用高梁河水系,将新都建筑在中都东北郊外。人工开凿一条河道,将北京西北部玉泉山泉水,经太平桥大街南行折而向东,流经西四南大街之泔水桥,到达中海、南海之间的太液池南岸,注入大内正门崇天门前的周桥,经过南、北河沿流入通惠河。在五行方位之中,这条河位于西方,属金,由西北流入大内,人称金水河,又叫御河。这条河,不准百姓饮用,不许饮马,不准洗漱。
玉泉水自昆明湖流入高梁河入城,从海子桥流出,经南、北河沿,出文明门水关,通向通州张家湾,连通大运河。这就是通惠河,这是连接北京与江南的交通大动脉,是京师之地的经济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赵文昭公(秉温)行状》称:“公与太保刘公(刘秉忠)同相宅,公因图上山川形势、城郭经纬与夫祖、社、朝、市之位,经营制作之方。帝命有司稽图赴功。”
《析津志》记载:“世皇(元世祖)经都之初,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方以对。上制:可!……(大都)内外城制与宫室、公府,并系圣裁,与刘秉忠率按地理经纬,以王气为主……先取地理之形势,生王脉络,以成大业。”
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到丽正门的一条直线,就是大都城的中央子午线。这里是真正的龙脉吉地,因而这里就成为皇帝专用御道和御用宫殿的所在地。从秦汉到唐宋,历代的天文、地理大师们都把京城子午线作为中央子午线。将中央子午线与京城中轴线从规划到设计到建筑,合而为一,则是元大都的创举。刘秉忠、郭守敬、刘秉温都是天才的天文、地理学者,也是一代博学的风水大师,他们在中央子午线上建筑了王朝正殿的大明殿,设计了最为珍贵的七宝灯漏作为大明殿的装饰和照明。
燕京作为元帝国的都城,自公元1264年定都,到公元1368年覆亡,前后经历了104年,共有十个皇帝生活在这里。元帝国刚刚定都燕京时,京城还是辽的旧城,残破不堪。元名其为中都大兴府,开始大规模兴建。四年后,动工建造新城。再过四年,燕京初具规模,忽必烈正式定国名为元,次年名燕京为大都。上都开平府从此成为元帝国的陪都。
元大都新城的营建,前后经过了整整十年。然后,又用八年的时间用于内城的完善和装修。元大都的主要设计人是汉人刘秉忠、赵秉温、张柔、张弘、殷天祐;蒙古人野速不花;女真人高觽;色目人也黑迭儿。大都在今北京城偏北,呈长方形,东西与今北京的内城一致,南到今东西长安街,北到德胜门、安定门外五里,俗称土城。 元大都城垣遗址大都城垣是夯土筑成的,四周有十一个门。东为齐化门、崇仁门、光熙门;西为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北为安贞门、健德门;南为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哪吒震四海,据说是有三头、六臂、两脚,因此大都的主要设计者将十一个吉利的数字用于安排大都城门,同样表示着威震天下。
大都包括外城、皇城、宫城三个部分。皇城、宫城是在金中都原万宁宫的基础上建筑而成。负责宫城修建的是提点宫城所,先建正殿大明殿。再建寝殿、香阁以及周庑两室。最后建东宫。东宫临近太液池,称为隆福宫。元中叶时,又兴建兴圣宫。
元代大都的皇宫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太液池同时又将宫室分成三个自成体系的部分,即大内、隆福宫、兴圣宫。皇城城墙称为萧墙、阑马墙。墙外古木参天。皇城的正门是南门灵星门,正对都城正门丽正门。灵星门又叫红门,门前有宽阔的广场,西侧是千步廓,门内是一条内河。内河河上建有三座白石桥,叫做周桥。桥上雕琢龙凤祥云,石质晶莹如玉。桥下有四条白色石龙。
宫城地处皇城东部,呈长方形,周迴约九里。宫城的城墙全部是由砖砌成的。宫城南有崇天门、拱星门、云从门;北有厚载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宫城四角都是十字形角楼,角楼上下三层覆盖琉璃瓦顶。崇天门是宫城正门,门两边有两观,门上有楼,两观上筑有角楼,下列五门,显得气势雄伟。崇天门前有一条水渠流过,门内是大明门,大明门内便是宫城的正殿大明殿。
宫城中的宫室由南北两个部分组成。南面是处理政务的所在,以大明殿为主体。北面是帝后休息的地方,以延春阁为主体。大明殿和延春阁都坐落在皇城、宫城的中轴线上。
大明殿又叫长朝殿,至元十年建成,东西达二百丈,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举凡重大节日、庆典、大朝会等礼仪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大殿台阶三组,周围绕以龙凤玉石勾栏。殿楹四向都是方柱,饰以起花金龙云的白石龙云。楹上有鹿顶斗拱,攒顶有黄金双龙。琐窗帖金铺,中设山字玲珑金红屏台。台上设金龙床,两边是毛皮伏虎。殿内设有皇帝、皇后的宝座,元代制度规定,帝、后并坐临朝,共理天下。大明殿台基上还有一种惹人注目的莎草,是特地从北漠中移植过来的叫做誓俭草,是世祖忽必烈想让子孙不忘祖辈的创业艰危。柯九思有首《宫词》对此作了生动地描述:
黑河万里连沙漠,世祖深思创业艰。
数尺阑干护春草,丹墀留与子孙看。 大明殿后是皇帝的寝殿,是供皇帝休息和暂时居住的地方。从规模上,大明殿是宫城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装饰最为华丽的地方。大明殿的东西两边还有宫殿,即文思殿、紫檀殿。后面还有宝云殿。宝云殿两边便是鼓楼、钟楼。
大明殿中有两样驰名历史的东西精巧别致、巧夺天工。他们是灯漏和机械笙。漏是古代计时的用具。元宫中灯漏是用机械控制,上面有十二个木偶人,捧着十二个时辰标志。每当时辰交替时,下一个木偶人就从小门中出来,手捧时辰牌,立在御床对过。
元大臣郭守敬进献给世祖的七宝灯漏,在朝会时陈列在殿中,灯漏中的钟鼓能够应时自鸣。机械笙是机械自动控制的,又与另一个机械控制的孔雀相连,笙一鸣则孔雀闻乐起舞,情景极生动,笙音绕梁不绝,悦耳动听。元宫中宴会时,机械笙是乐队的首席,笙鸣则众乐齐作,笙止则众乐皆止。
大明殿后是延春阁,阁下是延春堂,高度比大明殿还高。以延春阁为主体的后宫生活区,结构和前廷大致相当。延春阁是后宫的正室,阁后有寝殿,中间连接柱廊,寝殿凡七间,寝殿两侧又有小殿,整个布局呈工字形。这是宋代宫室的传统。元宫室的寝宫俗称拿头殿,朱红镶金的窗棂,用玉板明花渍纸糊窗,中间缀以金花,外罩一层黄油绢幕。用油浸过的纸和绢,都可以透光,以便光线充足和室内采暖。冬天天寒地冻,宫室则用油皮罩在窗外。殿内遍铺红黄色的厚地毯。寝处布置着屏幢帷幄数重,显得舒适而隐秘。御床上褶褥重叠,上盖一种名叫纳失失的皮褥,贴有金花,熏满异香。后廷东西两庑另有房屋一百七十间,供嫔妃们生活起居。另外还有一些小型的殿阁。
宫城的北门是厚载门。厚载门上建有高阁,阁前有舞台,用于表演歌舞。四周建有旋梯,叫做飞桥,舞台和飞桥连成一体。元顺帝爱好乐舞,最爱看的是十六天魔舞,他常登临厚载门的高阁,津津有味地欣赏天魔舞女非凡诱人的舞姿。舞女旋转在台上,前面是乐队吹奏导引,从飞桥飞升。厚载门外的居民隐约听见、望见宫中的歌舞景象,宛若天音、仙境。元宫城设计独特,建筑别具一格,马可•波罗就曾感叹:皇宫设计合理,布局精巧,非常壮观美丽,建筑构造上巧夺天工,可谓建筑艺术达到登峰造极,令人叹为观止。
宫城西部是太液池,池中有两个小岛,南边小岛叫瀛洲,北边小岛即琼华岛,后改称万寿山、万岁山。假山玲珑秀雅,全用太湖石堆成,据说这也是宋宫旧物,是从汴京艮岳中掠夺而来。山上有广寒殿,初建于金代。汉白玉石桥连接着瀛洲和万岁山,瀛洲东西还有木长桥和木吊桥。太液池东的灵圃,是宫中动物园,其间养有许多珍奇珍稀动物。池中养有天鹅和水鸟。池里的丰富鱼类,供宫中食用。
太液池西有两组大型宫殿群:南边为隆福宫,北边为兴圣宫。隆福宫主要供太后居住,兴圣宫则是供皇后、嫔妃居住的,嫔妃能移住这里,算是宠遇。蒙古的女子在社会地位方面,较汉族女子要高,其皇后可以和皇帝并坐临朝,后妃也可以单独占一两个富丽的宫区,而不像汉宫那样后妃的居室位于遮拦严密、渺无人迹的后宫深处,像关在笼子中一样,不能与外人相通。 隆福宫的主殿是兴天殿,结构规模几乎和大明殿一致,围墙是砖石砌就。隆福宫先是供皇太子真金居住,真金没即位便不幸死去,真金的弟弟之子即位,为元成宗,成宗尊真金妻为皇太后,改皇太子东宫为隆福宫。从此,隆福宫成了太后的专宫。隆福宫西还有西御苑。
兴圣宫建于元武宗海山统治时期,主殿是兴圣殿,殿阁由柱廊相连。宫区有砖垣两重。元代著名的奎章和后来改名的宣文阁就设在兴圣宫内。文士往来于兴圣宫中,元帝选文学才士在奎章阁中任学士和经筵讲官。兴圣宫真可谓才子、佳人的聚集地,但才子、佳人不能偷情,也不可能偷情,他们同属于皇帝所有,同是皇帝喜爱的宠物。元代末年,顺帝改宣文阁为端本堂,皇太子在端本堂就学读书。
太液池遗址太液池的池水源自京西玉泉山。太液池俗称海子。池中北部的琼华岛,据说有辽代萧皇后建的梳妆楼。琼华岛四面临水,假山秀石耸立其间,岛上岩洞窈窗,林木葱茏。岛上的主殿是广寒殿和玉虹殿。广寒殿是元帝观景、饮宴的处所。殿中装饰华丽,景致秀美。窗棂为朱红色,中镶金线,刻镂着卷云游龙,上铺一层黄金,殿内有镶玉金花玲珑屏台床,四周是金红连椅。殿中有一个硕大韵黑玉酒瓮,瓮内可贮酒二十余石。殿后有两个石笋,呈龙首形,太液池中的水抽上来从龙嘴中源源不断地喷出。大殿窗外有伸出的露台,台旁竖一个数丈长的铁杆,杆上置三个金葫芦,用以镇岛下的龙潭。皇帝流连在这里,凭栏远眺,视野开阔,俯瞰瀛洲桥和盈盈的池水,心旷神怡,去烦忘忧。
太液池波光粼粼,东西两边的宫室金碧流辉,岛上云气缭绕,高大的宫阙与天相接,天宇低沉可得,人仿佛置身在一片清虚之中。皇帝携美丽动人的嫔妃泛舟池中,当然是一件赏心悦目的美事。尤其中秋月圆的清宁之夜,皇帝和美人们泛舟池上,在舟中饮酒寻乐,更是美妙无比。元武宗曾在中秋月夜和嫔妃们乘船赏月,摆开庞大的游乐船队,乐声悠扬,歌声四溢,最后在龙归洞的美妙歌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去。 天 人 合 一
清代皇帝的陵墓主要分布在四个地方:沈阳福陵、沈阳昭陵、东陵、西陵。在陵墓的选址中,着力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力求人与自然也即“天”的和谐,突出永恒不朽、国运长久的意象。在建筑形式上,力求体现皇权至上、威服天下的皇家气派和威严。
沈 阳 福 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位于沈阳市东部,又称为东陵。
福陵是清初著名的关东四陵之一。福陵前临浑河,后倚天柱山,气势雄伟,风水极好。福陵初建于后金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清康熙、乾隆时曾分别增修。陵园面积约19万平方米。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是清初著名的关东四陵之一。福陵四周是矩形的缭墙,南面正中是正红门。正红门东西墙上有嵌雕着蟠龙的琉璃壁。门前两侧依次是下马碑、华表、石狮、石牌坊。
正红门内是长长的神道。神道苍松掩映,成对地排列着石狮、石马、石驼、石虎等石雕。神道往北,地势越来越高,依着山势修筑一百零八块磴砖砖阶。
拾级而上,砖阶尽处,是一座石桥。过石桥,正中是一座雄伟的碑楼,楼内竖一块康熙皇帝亲书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楼左右是供祭祀用的茶果房、涤器房、省牲房、斋房等。
过碑楼往北,是城堡式的方城。这是福陵的主要建筑。南面正中是隆恩门,门上是三重檐的高大门楼。北面正中是明楼,楼内竖一块石碑,上书:太祖高皇帝之陵。
方城四角建有角楼。城内正中是隆恩殿。殿凡三楹,东西配殿则各五楹。这是福陵祭祀的地方,内中供奉着神位木主。正殿后是石柱门和石五供。殿前设焚帛亭。
方城后是月牙形的宝城,又称为月牙城。方城上是宝顶,下面是埋葬陵墓主人的地宫。
福陵古松参天,幽静肃穆,风景十分优美。清初高士奇写诗作这样的描述:
回瞻苍霭合,俯瞰曲流通。
地是排云上,天因列柱崇。 沈 阳 昭 陵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位于辽宁沈阳市北,又称为北陵。昭陵是清初著名的关东四陵之一。昭陵在清关外的诸陵中,是规模最大又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昭陵陵园面积约450万平方米。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顺治八年,即公元1651年昭陵竣工。清康熙、嘉庆时曾增修。
昭陵建制和福陵大同小异。四周是缭墙围绕。南面正中是正红门。门外是下马碑、华表、石狮、石桥和清嘉庆六年增建的青石牌坊。门两侧有嵌有五彩琉璃的蟠龙琉璃壁。门内是神道,神道两旁排列着栩栩如生的石兽群:狮子、麒麟、獬豸、骆驼、马、象,六对十二只。
沈阳昭陵昭陵神道北部正中是一座碑楼,楼内竖一块康熙御书的:大清神功圣德碑。碑高五米多,重约十万斤。碑楼旁有石表。碑楼东西是茶膳房、涤器房。
碑楼后是城堡式方城。这是陵园的主体。方城正中是隆恩殿。隆恩殿建在精美的花岗石台基上,大殿面阔三间,雕梁画栋,堂皇富丽,上面是黄琉璃瓦顶。隆恩殿东西有配殿。殿前是隆恩门。殿后是明楼,楼内竖一块石碑:太宗文皇帝之陵。
方城四角是角楼。方城北是月牙形宝城。宝城上部为宝顶,下部就是太宗皇太极和后妃的地宫。
昭陵建造于平地。整个陵园殿宇耸立,苍松翠柏,景致十分幽美。清初道士苗君稷写诗这样描述:
龙蟠翠嶂郁岩绕,路夹苍松白玉桥。
十二羽林严侍卫,风嘶铁马白云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