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天玉经》探讨之二—双山四生四旺四墓三向便是江东江西南北三卦
<br><br>衍洛文源网<a href="www.yanluo.cn">www.yanluo.cn </a><br><br>连州衍洛子(衍洛山人) <br><br>《天玉经•内傅上》云: <br>江东一卦从来吉,八神四个一。 <br>江西二卦排龙位,八神四个二。 <br>南北八神共一卦,端的应无差。 <br>二十四龙管三卦,莫与时师话。忽然认得便通仙,代代鼓骈阗。 <br><br>从唐朝至今一千多年来,注家家辈出,观点多种多样。衍洛山人在阅读经文和各家地理著作的基础上,经过一定实践,悟出一种解法,特写出来,让各位尊师和同道朋友检验。<br> <br>以上几句话的注释,多得难于胜数。其中说理透彻的,真可可使人耳目一新;其中牵强附会的,真使人读得头晕目眩。 <br><br>以上江东江西南北三卦,只见用于三元派上,未见有人用于三合派中。衍洛山人受祖师杨救贫《杨公记》的启示,尝试把江东江西南北三卦与三合四局联系起来。<br> <br>衍洛山人并没有否定各派的意思。 <br>衍洛山人的堪舆思想是:形势为体,理气为用。理气又以三合为本,玄空三元为用,其他各派为辅。 <br>三合是很好的堪舆风水学派(应当是体系),但近十来年以来,三合派不断受到贬斥。衍洛山人认,三合既然是好的体系,就必定能经得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山人一条一条地检验<a href="http://www.fengshui-168.com//viewthread.php?tid=3956">《杨公记》</a>中条文,发现<span style="color: Red;">凡是标明坐向和来水或去水的,全都符合三合体系学说</span>。三合体系是正确的堪舆学说无疑。但三合体系之书如《地理五诀》等,因为正确论述不足,同时掺进了不少假东西。于是就到《天玉经》等经典名著中寻找。 <br><br>四库术数类丛书《天玉经》开头(提要)有这样一段文字: <br>《内传》首言江东一卦,江西一卦,南北八神一卦,术者难通其说。近时潘思榘作《天玉近笺》,许清奇作《天玉经注》,始推绎下文,有“天母三般”卦,又有“天卦江东掌上寻之语”疑所谓江东卦者,即天卦,所谓江西卦者即地卦,所谓南北卦者即即父母卦。大抵以甲丙庚壬四阳干左旋起长生者为东卦,阳数奇,故曰天卦,曰八神四一;以乙丁辛癸四阴干右旋起长生者为西卦,阴数偶,故曰地卦,曰八神四二。又以山家之坐向为南北一卦,……”。 <br>这段文字不一定全对,但左旋右旋却很有价值。根据五行基础知识作如下分析。 <br>阳干左旋: <br>甲木生于亥,旺于卯,墓于未; <br>丙火生于寅,旺于午,墓于戌; <br>庚金生于巳,旺于酉,墓于丑; <br>壬水生于申,旺于子,墓于辰。 <br>阴干右旋: <br>癸水生于卯,旺于亥,墓于未; <br>乙木生于午,旺于寅,墓于戌; <br>丁火生于酉,旺于巳,墓于丑; <br>辛金生于子,旺于申,墓于辰。 <br>我们把天干看成是物质,把地支看成时空,左旋物质:甲生于亥,丙生于寅,庚生于巳,壬生于申。右旋物质:癸生于卯,乙生于午,丁生于酉,辛生于子。 <br>江东卦为阳,左旋。甲丙庚壬四种物质始生于亥寅巳申,故亥寅巳申为江东卦。 <br>江西卦为阴,右旋。癸乙丁辛四种物质始生于卯午酉子,故卯午酉子为江西卦。 <br>南北卦为阴阳交会之处,在四维方。不在正东西,也不在正南北,东南西北均可说,东西二字已有,为避重复,故说南北。 <br>故未戌丑辰为南北卦。 <br>双山三合五行,二十四山干支相配。所以。 <br>江东一卦为: <br>乾亥,艮寅,巽巳,坤申。共八神。一为阳,故曰:八神四个一。 <br>江西二卦为: <br>甲卯,丙午,庚酉,壬子。共八神。二为阴,故曰:八神四个二。 <br>南北卦为: <br>丁未,辛戌,癸丑,乙辰。共八神。“端的应无差”,强调正确无误也。 <br>三卦共二十四神,曰“八神”而不用“八山”者,“神”水神也,向也。 <br><br>“二十四龙管三卦,莫与时师话。忽然认得便通仙,代代鼓骈阗。” <br>“二十四神”也可以说“二十四龙”,龙含“山龙”“水龙”也。 <br>“莫与时师话”者,这几句,是《天玉经》的关键所在,岂可轻易泄漏。 <br>“忽然认得便通仙,代代鼓骈阗”。“通仙”言其作用神奇,“忽然”,一言经过长期的考验后,师傅一朝面授机宜;一言经过长期广泛学习和实践过程后,“忽然”有所感悟,不经师傅亲傅而能感悟是可以的,不然,《天玉经》一书就不会长期隐瞒不外传了。单凭聪明才智,没有特定的环境,凭一朝一夕冥思苦想,是不能领悟其真谛的。 <br><br>以上是衍洛山人对江东江西南北三的一些感悟,请师傅和朋友检验。 <br><br>下面我们再把江东江西南北三卦与三合四局联系起来。 <br>清代趙九峰的《地理五诀》里面,掺有不少无用的东西,这些无用东西构成了迷魂阵,这迷魂阵不知是作者故布的呢,还是作者在写书时兼收并蓄造成的呢,还是在流传中后人掺进去的呢?现在很难考证。<br> <br>总之《地理五诀》有很有价值的东西是,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混在一起,叫人难于分辨。因篇幅问题,请原谅山人不作一一分析。 <br><br>“十二水口断法”,这部分最有价值。水法按照此做,就不会出错。但是不按四局顺序排列,而是按双山五行二十四山十二向排列。使人找不到要领。<br> <br>其中有两个部分分别从山龙和向首解释“乙丙交而趋戌,辛壬会而聚辰,斗牛纳庚丁之气,金羊收癸甲之灵”。四句,每一句均为四局中之一局。但图解却令人费解。 <br><br>在图解来龙时,每一局都有六方双山来龙,四局合起来,就有二十四,双山就有共有四十八山来龙。 <br><br>在图解向分四局龙水配合时,每一局都有双山十二向,四局合起来,就有双山四十八向,双山四十八向含九十六向。罗盘才二十四山,一山一向,才二十四向,哪来的九十六向?至于一向有有两个分金,才四十八局,更何况四十八局在二十四方位之中。因此,图解四局龙水配合,重复太多。含有很多无用的东西。<br> <br>双山二十四山,共有十二向,四局平分,一局才三向。因此,每一局只有生、旺、墓三向,其余正养向、衰向、病向、胎向、冠带向、沐浴向、临官向等,都不是本局的向,而是其他三局的向。 <br>定向之法,因向前方位而定。 <br><br>向前方位是坤申、壬子、乙辰的,是水局,或叫“辛壬”局,或叫“辛”局或“壬”局; <br>向前方位是乾亥、甲卯、乙辰的,是木局,或叫“甲癸”局,或叫“癸”局或“甲”局; <br>向前方位是艮寅、丙午、辛戌的,是火局,或叫“乙丙”局,或叫“乙”局或“丙”局; <br>向前方位是巽巳、庚酉、癸丑的,是金局,或叫“庚丁”局,或叫“丁局”或“庚”局。<br> <br>根据以上定局原则,我们再分析《地理五诀》的“十二水口吉凶断法”,这“十二水口吉凶断法”,按双山五行二十四山顺序排列,共十二向每向有十二个出水口,十二向总共一百四十四个出水口。<br> <br>如果我们按三合四局生向、旺向、墓向排列,就会发现水口方位断法几乎是一样的。 <br>我们再把几乎一样的合拼了,三合四局就只剩下三十六个出水口了。只是《地理五诀》出水口的四分之一,易记多了。<br> <br>我们再把减肥了的双山三合四局四生向、四旺向、四墓向与《天玉经•内传上》的江东、江西、南北三卦比较一下,就会发现: <br>双山三合四局四生向为乾亥、艮寅、巽巳、坤申,正是《天玉经》的江东卦; <br>双山三合四局四旺向为甲卯、丙午、庚酉、壬子,正是《天玉经》的江西卦; <br>双山三合四局四墓向为丁未、辛戌、癸丑、乙辰,正是《天玉经》的南北卦。<br> <br>再简要地概括一下双山三合四局与《天玉经》江东、江西、南北三卦的关系: <br><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四生向是江东卦, </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四旺向是江西卦, </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四墓向是南北卦。 </span><br><br>至此,可以肯定地说,<span style="color: Red;">三合体系来源于《天玉经》,《天玉经》是三合体系的理论基础</span>。 <br> <br>以上是衍洛山人的感悟,不知是否经得起考验,敬请师傅和同道朋龙们检查。 <br>不胜感激。 <br><br>2006年3月 值得研究 四生向是江东卦,四旺向是江西卦,四墓向是南北卦。相互參究才得以融會貫通.....good天机之不可泄漏
古时有三举子上京赴考,遇雨借宿古刹,夜闲来无事,与主持谈天,话之不久,三举子见主持道法高深,能晓人间富贵.逐问功名于高僧,主持但笑而不曰,伸出一食指,而后各拍三人肩膀微笑而去.三举子皆不语而自喜,独吾一中?一人不中?三人一齐高中?真仍天机之不可泄也.或可高僧之手语云施主对不起,吾一概不知啊.夜了.....在风水界尔举人否?或为高僧? 好像不全。 三合之三般真仍大有容也.弥六合,满乾坤,可惜东西南北混沌,父子公孙不分.连淡师都会分两片,分天地,分水火,分山泽,分雷风.本来很好,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叫老天爷退休?乾为天,坤为地,为老父,为老母.本义云父母老而退休.淡师真有先见之明,三般卦里位缺也.父母若何?天地又如何.我是大大的吏部尚书.不听话连退休金都不发给你,不信?试试看. 三合三般卦,端的应无差。 本帖最后由 凹斗 于 2010-11-19 20:16 编辑仔细体会赖公的作品就会感悟赖公(赖布衣)为道破此秘的第一人(与以上说法不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