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osite 发表于 2009-5-8 16:48:10

南怀瑾选集 (全十卷) ,PDF

本帖最后由 composite 于 2009-5-8 17:09 编辑

<P>&nbsp;&nbsp;&nbsp;&nbsp;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nbsp;</P>
<P><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 南怀瑾,</STRONG></FONT><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59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国学</STRONG></FONT></A><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大师,诗人,</STRONG></FONT><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0254.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中国传统文化</STRONG></FONT></A><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STRONG></FONT><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17247.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演讲</STRONG></FONT></A><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STRONG></FONT><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65854.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儒</STRONG></FONT></A><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STRONG></FONT><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5216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释</STRONG></FONT></A><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STRONG></FONT><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1607.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道</STRONG></FONT></A><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STRONG></FONT></P>
<P>&nbsp;&nbsp;&nbsp;</P>
<P><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 南怀瑾的著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导,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没。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FONT></STRONG><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35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禅宗</STRONG></FONT></A><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在中国</FONT></STRONG><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7125.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大陆</STRONG></FONT></A><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有多数的民众由西方哲学转入东方文化,代表作品如‘</FONT></STRONG><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9183.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论语</STRONG></FONT></A><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别裁’、‘</FONT></STRONG><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655.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孟子</STRONG></FONT></A><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旁通’、‘原本</FONT></STRONG><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410.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大学</STRONG></FONT></A><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微言’、‘易经杂说’。其中刊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BR></FONT></STRONG></P>
<DIV class=spctrl><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FONT></STRONG></DIV>
<P><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  在台湾则多由佛道入门(大多数为佛教众),佛教学方面如‘</FONT></STRONG><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4950.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金刚经</STRONG></FONT></A><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说什么’、‘</FONT></STRONG><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29838.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圆觉经</STRONG></FONT></A><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略说’、‘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的经济世观’,南怀瑾可说是</FONT></STRONG><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658.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密教</STRONG></FONT></A><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准提法在台湾香港的重要推动力。<BR></FONT></STRONG></P>
<DIV class=spctrl><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FONT></STRONG></DIV>
<P><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  </FONT></STRONG><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76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道家</STRONG></FONT></A><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方面,南怀瑾的书籍在命理及中医学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阶,如‘</FONT></STRONG><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237.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black size=3><STRONG>老子</STRONG></FONT></A><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他说’、‘庄子諵哗’、‘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black size=3></FONT></STRONG>&nbsp;</P>
<P><FONT size=3><STRONG></STRONG></FONT>&nbsp;</P>
<P><FONT size=3><STRONG></STRONG></FONT>&nbsp;</P>
<P><FONT size=3><STRONG>第一卷:《论语别裁》<BR>第二卷:《老子他说》、《孟子旁通》<BR>第三卷:《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BR>第四卷:《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BR>第五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BR>第六卷:《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BR>第七卷:《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学佛者的基本信念》<BR>第八卷:《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BR>第九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BR>第十卷:《原本大学微言》</STRONG></FONT></P>
<P><FONT size=3><STRONG></STRONG></FONT>&nbsp;</P>
<P><FONT size=3><STRONG>&nbsp;</P>
<P><BR></STRONG> </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FONT>&nbsp;</P>

composite 发表于 2009-5-8 16:49:53

本帖最后由 composite 于 2009-5-8 17:13 编辑

<P><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nbsp;</P>
<P><STRONG><FONT size=4>&nbsp;&nbsp; </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4>南怀瑾选集(第一卷)</FONT></STRONG><BR> </P>
<P>&nbsp;</P>
<P><IMG alt="" src="46/73/ab/bc29c03f3253c81a6d6b9abb75bcad94.jpg" border=0> </P>
<P>&nbsp;</P>
<P>&nbsp;</P>
<P>&nbsp;</P>
<P>内容简介<BR>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集的《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自西汉以来,《论语》所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扩展,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有关《论语》的章句注疏也累代不绝。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论语别裁》,就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原书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于 1976年5月出版,迄至1988年,已印了十八版。为弘扬海峡两岸同源的中国文化,兹征得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同意,将《论语别裁》第十八版改排出版,以供研究。<BR>目录<BR>出版说明<BR>再版记言<BR>前言<BR>学而第一<BR>三言四语<BR>语文的变与不变<BR>四书五经的假面目<BR>被忽视的道家<BR>三家店卖的是什么<BR>冤枉的一打<BR>再论《论语》<BR>学而有何乐?<BR>真人和假人?<BR>寂寞的享受?<BR>谁来了解你?<BR>爱与罪<BR>孝道是这样一个东西<BR>秃头的十字架<BR>谁能忘情?<BR>花言巧语?<BR>三面镜子?<BR>可爱的小学生<BR>吕端大事不糊涂<BR>饮食男女<BR>没有朋友的上帝<BR>种瓜者<BR>孔子的素描?<BR>五字串通五经<BR>善知识与恶知识?<BR>老鼠生儿的孝道?<BR>无所适从的礼俗?<BR>上帝的外婆是谁?<BR>《三国演义》的幕后功劳<BR>多才多艺的子贡<BR>诗的人生<BR>为政第二<BR>孔子不谈政治<BR>大政治家的风范<BR>星辰知多少<BR>刘备上了曹操的当<BR>从台风了解人生?<BR>圣人也势利吗?<BR>悠美的情歌<BR>诗的伟大<BR>穷哉法治<BR>孔子的自剖<BR>车上的一课<BR>以孝治天下<BR>康麻子的教孝教忠<BR>晚娘面孔难为人?<BR>孔子也会看相?<BR>是什么东西?<BR>异端与偏激?<BR>由养士到考试<BR>天下英雄入彀中?<BR>千里求官只为财?<BR>治国难!齐家更难<BR>高明之家鬼瞰其室<BR>八佾第三 <BR>里仁第四<BR>公冶长第五<BR>雍也第六<BR>述而第七<BR>泰伯第八<BR>子罕第九<BR>先进第十一<BR>颜渊第十二<BR>子路第十三<BR>宪问第十四<BR>卫灵公第十五<BR>季氏第十六<BR>阳货第十七<BR>微子第十八<BR>子张第十九<BR>尧曰第二十<BR>乡党第十<BR>《乡党》的歇后语<BR>附录<BR>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P>
<P>&nbsp;</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 <BR></P>

composite 发表于 2009-5-8 17:21:12

本帖最后由 composite 于 2009-5-8 17:27 编辑

<P>&nbsp;</P>
<P><STRONG><FONT size=3>南怀瑾选集(第二卷)</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3></FONT></STRONG>&nbsp;</P>
<P>内容简介<BR>《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丈,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老子》的讲记;作者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老子》的内涵作了充分的阐解、辨正和引述,具有深入浅出,明白通畅的特点,在普及中国传统丈化,使深奥的古籍通俗化,专门的学术大众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书未还附有历代《老子》研究书目+本书原由台湾老古丈化事业公司出版、自1980年问世以来,作者丈根据自己的体认做了多次修订,现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将老古1994年第6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BR>《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作者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为“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史”,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孟子立身处世的人格及其思想影响,作了透彻的讲述。它使读者能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轻松而又深刻地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增长文史知识,获取人生智慧。书末还附有历代《孟子》研究书目。本书原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自1980年问世以来,作者又根据自己的体认做了多次修订,现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将老古1994年第6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BR>目录<BR>老子他说<BR>出版说明??<BR>由老子到孙子<BR>内用黄老外示儒术<BR>黄老的内涵<BR>拨乱反正的趣谈?<BR>太上老君与李老子<BR>汉文帝善用老子的法宝<BR>半壁江山一纸书<BR>老子吃瘪<BR>曾国藩与屠羊说<BR>王阳明与曾国藩<BR>阴柔不是阴谋<BR>老子还他老样子<BR>老子五千文过关<BR>第一章<BR>头头是道<BR>有无主宾<BR>玄元之妙<BR>第二章?<BR>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BR>善反而不美<BR>有无相生<BR>老子背上历史的烂账<BR>流水行云永不居<BR>第三章<BR>老子薄视时贤<BR>贤与不贤的君子小人之辨<BR>道家与法家的辨贤<BR>现代化好人与老人的表扬法<BR>盗机与哲学<BR>历史上严禁工业科技发展的死结<BR>劫灰和人类的物质文明<BR>世上无如人欲险<BR>虚心实腹与鼓气<BR>道家虚心养气的真传<BR>赵宋是再次的南北朝<BR>寇准的胆识<BR>宋真宗贿赂宰相<BR>第四章<BR>道在存在不存在间<BR>汉文帝、康熙、郭子仪<BR>郭子仪与鱼朝恩<BR>卢杞、李白与郭子仪<BR>半个芋头,十年宰相<BR>白衣山人——李泌<BR>山人自有妙计<BR>英雄退步学神仙<BR>第五章<BR>圣人与刍狗<BR>正言若反<BR>风箱式的说话艺术<BR>第六章<BR>吹毛用了急须磨<BR>人为神的守护人<BR>第七章<BR>老子的不自偷生<BR>第八章<BR>水的人生艺术<BR>第九章<BR>富贵难保的反面文章<BR>中外历史上的悲剧<BR>进退存亡之际<BR>急流勇退的类型<BR>第十章<BR>魂魄精神一担装<BR>养气与修心<BR>为政治国的哲学<BR>第十一章<BR>第十二章<BR>花花世界奈聋盲<BR>第十三章<BR>宠辱谁能不动心<BR>天下由来轻两臂<BR>第十四章<BR>时空心物与道的体用<BR>第十五章<BR>老子的“士”的内涵<BR>濯足浊流人自清<BR>动的哲学<BR>第十六章<BR>静的妙用<BR>芸芸众生的命根<BR>第十七章<BR>人生哲学与道的层面<BR>第十八章<BR>忠臣孝子的伪装<BR>春秋两大名医——老子与孔子<BR>第十九章<BR>“王”“贼”并列的烂账<BR>唯大英雄能本色<BR>第二十章<BR>知识是烦恼的根源<BR>老子素描修道者的人生<BR>只是同流不下流<BR>老子处世哲学的人证<BR>第二十一章<BR>老子的物是什么东西<BR>春秋时代南北文学的境界<BR>此精不是那精<BR>孟子的证道<BR>第二十二章<BR>曲直分明转一圈<BR>尧的儿子,汉武帝的奶妈<BR>刘备的淫具,齐景公的刽子手<BR>枉则直的教育法<BR>狐狸、豹皮的吸引力<BR>有了富贵,失去欢乐<BR>四不的领导学<BR>第二十三章<BR>这自然不是那自然?<BR>非人力所及的因果变灭律<BR>第二十四章<BR>企鹅的步伐,猩猩的醉舞<BR>投鞭断流的苻坚<BR>山泉绕屋知深浅<BR>第二十五章?<BR>天下大老母<BR>万道不离王道与人道<BR>好不容易自然<BR>念天地之悠悠<BR>自然神仙<BR>第二十六章<BR>一肩挑尽古今愁<BR>谁肯放下自私的包袱<BR>两臂重于天下<BR>超然轻重的历史故事<BR>附录: 历代《老子》研究书目<BR>孟子旁通??<BR>出版说明<BR>前言<BR>讲在前面<BR>……<BR>梁惠王与孟叟<BR>梁惠王章句下<BR>附录: 历代《孟子》研究书目<BR>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BR> </P>
<P>&nbsp;</P>
<P>&nbsp;</P>
<P>&nbsp;</P>
<P><BR> </P>

composite 发表于 2009-5-8 17:50:49

本帖最后由 composite 于 2009-5-8 17:52 编辑

<P><STRONG><FONT size=3>南怀瑾选集(第三卷)<BR></FONT></STRONG> </P>
<P>&nbsp;</P>
<P>内容简介<BR>《易经》(又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以象征阳的“一”(又称“阳爻”)和象征阴的“——”(又称“阴爻”)为基本符号,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组成)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组成)为基本图形,通过对这些卦象的解释,阐述了事物和现象生成变化的法则。<BR>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易经》的讲记。其中,前部分主要介绍了《易经》的一般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后部分着重解释了六十四卦(始“乾卦”,终“未济卦”),而以对“乾卦”的解说为最详。内容包括:卦名、卦辞、爻辞,以及解释它们的《彖辞》、《象辞》、《文言》等。具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晓的特点。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1987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BR>《易经》是中国文化名著,也是古代士子学人必读的教科书。相传为孔子所作的《系辞传》上下篇(又称《系辞》上下传),则是《易经》的通论,内容包括《易经》的义蕴、功用、起源以及筮法等,历来为世所重。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系辞传》的讲记。其方式是:先摘录每一章的原丈,然后综罗古今历史知识、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逐段逐句地加以阐述。语句平易而哲理深刻。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1991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BR>目录<BR>易经杂说??<BR>出版说明<BR>前言<BR>敲门砖<BR>洁静精微<BR>三易<BR>《易经》的三原则<BR>理、象、数?<BR>玩索而有得?<BR>卦与八卦?<BR>先天八卦?<BR>后天八卦?<BR>监本《易经》<BR>六十四卦的来源<BR>错综复杂<BR>错卦与综卦是什么意思?<BR>复杂的道理<BR>交互卦<BR>六十四卦的方圆图<BR>方图<BR>圆图<BR>京房十六卦变<BR>从《系传》看京氏十六卦变<BR>京房卦变与人生<BR>京房卦变的用法<BR>先知——邵康节的毛病<BR>五行思想的起源<BR>什么是五行?<BR>五行的生克<BR>五行的方位<BR>天干与五行<BR>天干五行配<BR>天干的阴阳<BR>地支<BR>地支与黄道十二宫<BR>六十花甲与历史验证<BR>十二生肖<BR>地支与命理<BR>纳甲与易数<BR>察见渊鱼者不祥<BR>焦京师徒与郭璞<BR>金钱卦<BR>先知、神通与现代心灵学<BR>又一种卜卦的方法<BR>动爻的断法<BR>《河图》与《洛书》的文化根源<BR>从天文星象看《河图》<BR>《洛书》与大禹治水?<BR>不传之秘<BR>《系传》——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BR>天尊地卑乾坤定矣<BR>动静有常刚柔断矣<BR>方以类聚物以群分<BR>刚柔相摩八卦相荡<BR>时与位<BR>日月运行寒来暑往<BR>十二辟卦<BR>阳物、阴物,错把冯京当马凉<BR>阴阳与刚柔<BR>节气与十二律吕<BR>十二辟卦的应用<BR>生命的来源<BR>至简至易<BR>设卦而观象<BR>一动不如一静<BR>千变万化非进则退<BR>生死、昼夜、刚柔<BR>天地之变尽于六<BR>居之安<BR>动的哲学<BR>自助、人助、天助<BR>善补过<BR>《易经》人生哲学的五大原则<BR>万事通<BR>三大问题<BR>乐天知命<BR>安土敦仁<BR>化生<BR>曲则全<BR>怎么睡着的?怎么醒来的?<BR>神无方易无体<BR>元、亨、利、贞的乾元<BR>潜龙勿用<BR>见龙在田<BR>终日乾乾<BR>或跃在渊<BR>飞龙在天<BR>亢龙有悔<BR>见群龙无首——吉<BR>《彖辞》——孔子对《易经》的批判<BR>宇宙万物的创造者<BR>玉皇大帝的六条龙马<BR>大吉大利的保合太和<BR>天行与天道——《象辞》的说法<BR>《文言》——人文的思想体系<BR>尽善尽美的人生<BR>特立独行——默默无闻的潜龙<BR>领导者的修养与风范<BR>知至至之知终终之<BR>山中的宰相<BR>同声相应同气相求<BR>莫到琼楼最上层<BR>用九而不被九用<BR>成功与成名<BR>好的开始<BR>性与情<BR>利与义<BR>心物一元<BR>卦情<BR>理想与现实<BR>领导者的条件与修养<BR>度过危机<BR>无可无不可<BR>大人的境界<BR>六字真言<BR>坤卦的研究<BR>《参同契》透露了坤卦的秘密<BR>坤为什么独利母马<BR>大地的文化<BR>邵康节的宝瓶子<BR>不习无不利<BR>无成有终的哲学<BR>括囊无咎<BR>黄裳元吉<BR>物极则反<BR>用六永贞<BR>妇唱夫随阴阳颠倒<BR>孔老夫子的因果观<BR>直内方外四海一家<BR>抬轿子<BR>谨言慎行<BR>黄中通理——至高的人生境界<BR>嫌于无阳<BR>屯卦<BR>屯的卦义<BR>屯卦的创业精神<BR>站稳脚跟待机而动<BR>屯如鍃如前程茫茫<BR>穷寇勿追见机而作<BR>风云聚会万事随心<BR>练达人情与食古不化<BR>泣血涟如不可长也<BR>蒙卦<BR>由宗教而教化人生<BR>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BR>行到有功方为德<BR>刑法与教育功能<BR>易理的平淡与神秘<BR>秋胡戏妻<BR>需卦<BR>《彖辞》、《象辞》的矛盾<BR>需卦爻辞<BR>学《易》与用《易》<BR>卦序的问题<BR>黑格尔的辩证历史观<BR>孔子说创世纪的开始<BR>从蒙到师,人类世界的第一次大动乱<BR>比泰之间的繁荣景象<BR>否——人类第二次的文明低潮<BR>同人大有——人类文明的更上层楼<BR>由蛊而剥看人性的堕落<BR>由复到离看人生兴衰往还<BR>孔夫子的婚姻观<BR>功成,名遂,身退<BR>永无尽止<BR>不断的研究与求证<BR>附录: 浅介南著《易经杂说》<BR>易经系传别讲<BR>出版说明<BR>前言<BR>系 辞 上 传<BR>第一章 天尊地卑<BR>第二章 设卦观象<BR>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BR>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BR>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BR>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BR>第七章 易其至矣乎<BR>第八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BR>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BR>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BR>第十一章 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BR>第十二章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BR>系 辞 下 传<BR>第一章 八卦成列<BR>第二章 包羲氏之王天下<BR>第三章 易者象也<BR>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BR>第五章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BR>第六章 乾坤其易之门邪<BR>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BR>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BR>第九章 原始要终以为质也<BR>第十章 广大悉备<BR>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BR>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BR>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BR></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nbsp;</P>
<P>&nbsp;</P>
<P>&nbsp;&nbsp;&nbsp; </P>
<P>本网已有:http://www.fengshui-168.com/viewthread.php?tid=33641&amp;highlight=%C4%CF%BB%B3%E8%AA</P>
<P>&nbsp;</P>
<P>&nbsp;</P>

composite 发表于 2009-5-8 17:59:40

本帖最后由 composite 于 2009-5-8 18:10 编辑

<P><STRONG><FONT size=3>南怀瑾选集(第四卷)</FONT></STRONG><BR> </P>
<P>&nbsp;</P>
<P>内容简介<BR>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鼎足而立,并称显学。它们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收,融通变易,争雄于世,从各个方面推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由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禅宗与道家》(原名《禅与道概论》,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就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的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禅宗的语录、公案、机锋和棒喝;参禅的方法;禅学与理学的关系;禅宗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影响;以及闻名遐迩的丛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丈、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作了深有见地的剖析。兹征得作者和原出版单位的同意,将《禅与道概论》1989年第十版,易为今名,改排出版,以供研究。<BR>宇宙何以生成天地万物?人的心灵究竟具有多大的功能?修炼养生能否延年益寿?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这些问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求。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出现的神秘学也莫不是以此为主题展开的。本书是一部从文化和医学的角度,论述道家、密宗和东方神秘学的著作,作者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密宗的历史、理论和修持,尤其是身密、口密、意密“三密”的修法;第二部分,主要讲解易学与中医医理,尤其是气脉问题;第三部分,收录有关的专论和序跋。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1985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BR>“长生不老”一直是千百年来世人的向往与追求。究竟如何修炼,方家各有所见。为答复学人的咨询求教,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以及古今述作,撰写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书中着重叙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静坐修持法。内容包括:静坐的姿势与要点;静坐中体内气机的反应,与由此而引发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佛家的七支坐法;道家的内丹静坐法;打通任督脉、奇经八脉的方法;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气功;以及《太极炼丹秘法》、《菩提道次第论》等著作中的修炼法。为纠正讹传误修,怡生养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导。<BR>兹征得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的同意,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台湾1989年第17版改排出版,以飨读者。<BR>目录<BR>禅宗与道家<BR>出版说明<BR>举办宗教哲学专题讲演的旨趣(代序)<BR>前言??<BR>禅宗与佛学??<BR>一、 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BR>二、 佛学内容简介<BR>(一) 印度文化的背景<BR>(二) 印度上古的形势与国情<BR>(三) 释迦出家成道对于人类世界的贡献<BR>1. 建立师道的庄严?<BR>2. 破除印度传统的阶级观念?<BR>3. 归纳印度上古传统宗教的轮回之说?<BR>4. 开拓宇宙观与世界观?<BR>5. 调和裁定形而上的本体论<BR>(四)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BR>1. 小乘的思想<BR>2. 小乘的实践<BR>3. 小乘的求证方法<BR>4. 大乘的思想<BR>5. 大乘的实践<BR>6. 大乘求证的方法<BR>三、 禅宗概要<BR>(一) 有关禅宗的史迹<BR>1. 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BR>2. 禅宗的禅<BR>3. 达摩大师初传的禅宗<BR>(二) 初唐以前禅宗开展的影响<BR>1. 关于六祖的开悟<BR>2. 关于“不思善,不思恶”的问题<BR>3. 关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问题<BR>(三) 唐初禅宗兴盛的大势<BR>(四) 研究禅宗的几个锁钥<BR>1. 时代方言的注意<BR>2. 几个重要术语的了解<BR>(1) 禅宗语录<BR>(2) 禅宗机锋<BR>(3) 棒喝<BR>3. 研读禅宗典籍的重点<BR>4. 必须具备禅学与文学的素养<BR>(五)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BR>1. 禅的目的与涅?<BR>2. 宋元以后注重参禅的禅风<BR>(1) 参话头与止观、禅那的关系<BR>(2) 看念头<BR>(3) 参话头<BR>3. 元明以后禅宗的三关界说与参禅的境界<BR>(六) 禅宗与理学的关系<BR>(七) 禅宗与中国文学?<BR>1. 隋唐以后文学意境的转变与禅宗?<BR>(1) 诗<BR>(2) 词曲<BR>(3) 小说<BR>2. 禅与文学的重要性<BR>(1) 禅师与诗<BR>(2) 宗教与文学<BR>四、 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文化教育的精神<BR>(一) 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BR>(二) 禅宗丛林制度的由来<BR>? 1. 丛林的规模<BR>2. 丛林的风规<BR>3. 丛林以修持为中心的禅堂<BR>4. 丛林与中国文教<BR>结论<BR>道家与道教<BR>一、 道家学术思想与黄老、老庄的渊源<BR>二、 隐士思想与道家<BR>三、 方士的学术与道家<BR>四、 关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BR>五、 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BR>六、 汉魏以后的神仙丹道派<BR>七、 道家与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论<BR>八、 道教<BR>九、 道家及道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BR>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BR>出版说明?<BR>前言<BR>第 一 部 分<BR>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BR>第一章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BR>第二章 密宗的神秘、神秘的密宗<BR>第三章 密宗的神秘?<BR>——近于神人之间的龙树<BR>第四章 密宗理论之依据<BR>第五章 人身的内密<BR>第六章 声音的奥妙<BR>第七章 声音对人体神妙的作用<BR>第八章 意密与佛学理论之依据<BR>第九章 意识的神秘之研究<BR>第十章 从世俗到出世?<BR>——谈意密与观想<BR>第 二 部 分?<BR>道家《易经》与中医医理??<BR>第一章<BR>第二章<BR>第三章<BR>第四章<BR>第五章<BR>第六章<BR>第七章<BR>第八章<BR>第九章<BR>第 三 部 分?<BR>道家学术思想与佛家密宗文化??<BR>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BR>出版说明<BR>前言<BR>附录: 修定与参禅法要<BR>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P>
<P>&nbsp;</P>
<P>&nbsp;</P>
<P><BR>&nbsp;</P>

composite 发表于 2009-5-8 18:17:37

本帖最后由 composite 于 2009-5-8 18:23 编辑

<P><STRONG><FONT size=3>南怀瑾选集(第五卷)</FONT></STRONG> </P>
<P>&nbsp;</P>
<P>&nbsp;&nbsp; </P>
<P>&nbsp;</P>
<P>内容简介<BR>佛教起源于印度,自汉末传入我国以来,成了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的宗教。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独特的禅宗理论和修持风格,曾对世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以深刻的影响。本书收录了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四部著作,通俗易懂,简明扼要。 <BR>  禅宗,初创于北魏,盛行于唐宋 独特的禅宗理论和修持风格,曾对世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以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了解禅宗,也就不了解中国佛教的特质,也无法了解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许多多的文化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 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亲笔撰作的一部禅宗研究著作 作者通过纵向的叙述和横向的比较,对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作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识.<BR>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曾对古代社会的朝野人士,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使之与中国思想文化史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禅宗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探求它在各个时期的特点,也因此而成了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大课题。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早期禅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甚便初学者阅读。<BR>佛教起源于印度。自汉末传入我国以来,它植根、繁衍、发展、演化,并且绵延至今,成了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原名《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佛教史著作。全书分为五章,对古代印度的社会与宗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汉代至清代佛教的兴衰变迁;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现状与思考;以及亚洲和欧美各国的佛教概况等,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书末所附的《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乃是研究佛教丛林制度的由来、内容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文章,颇具价值。<BR>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的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天文、历算、医学、地理、物理、化学,以及民俗、艺术等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书分为八章,对道教的学术渊源,道教的建立、成长、扩张和演变,道教的流派、人物与经典,帝王与道教的关系,以及道教的研究情况等,作了简练系统的叙述。书未还附有道教资料和《道藏》介绍,可资参考。<BR>目录<BR>禅海蠡测?? <BR>出版说明? <BR>初版自序? <BR>二版自序?<BR>禅宗之演变?<BR>印度原来情形<BR>中国初期情形<BR>唐宋间之发展<BR>元明清之趋向<BR>与中国文化因缘<BR>对佛教之功绩?<BR>禅宗之宗旨?<BR>公案语录<BR>机锋转语<BR>证悟知解<BR>祖师禅与如来禅<BR>三关与顿渐<BR>闭关与打七<BR>宗师授受<BR>参话头?<BR>神通妙用<BR>幻境相似神通之错误<BR>正定所发之通明<BR>生死之间<BR>中阴身略述<BR>临命终时?<BR>中阴身缘起<BR>生死决疑?<BR>了生脱死?<BR>醒与梦?<BR>禅宗与教理<BR>由教入禅?<BR>禅须通教?<BR>禅宗与禅定<BR>禅定之学<BR>禅宗与禅定之间<BR>禅宗与净土<BR>净土究竟论<BR>禅宗究竟论<BR>禅净双修调和论<BR>禅宗与密宗<BR>西藏佛学渊源<BR>西藏佛法之崛起<BR>西藏后期佛法及派系<BR>西藏之显教<BR>西藏之密法<BR>藏密之特点?<BR>显密优劣之商榷<BR>禅宗与丹道<BR>……<BR>禅宗与理学<BR>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BR>佛法与西洋哲学<BR>修定与参禅法要<BR>跋 <BR>禅海蠡测剩语 <BR>禅话??<BR>中国佛教发展史略<BR>中国道教发展史略<BR>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BR> </P>
<P>&nbsp;</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 </P>
<P>&nbsp;&nbsp;&nbsp;&nbsp; </P>

composite 发表于 2009-5-8 18:34:36

本帖最后由 composite 于 2009-5-8 18:40 编辑

<P><STRONG><FONT size=4>南怀瑾选集(第六卷)</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nbsp;</P>
<P>内容简介<BR>谋略,中国古代文化又称为纵横之术、长短之术、勾距之术。用现代话讲,就是领导的哲学与艺术。为总结历史的经验,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就中国古代谋略做过系统讲析,其讲记以《历史的经验》为名,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于1985\1986年分两册出版。第一册撷取赵蕤《长短经》、刘向《战国策》、桓范《世要论》精华,参以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实例,论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第二册是对《素书》、《太公兵法》、《阴符经》的逐句串讲。《素书》名为黄石公所传,张良辅佐刘邦,兴汉灭楚,兵机谋略,多得是书之助,张良之后,此书不知去向,至晋,有人盗张良墓,于玉枕处发现此书,始得再传于世。本书重在其中经义的阐发,并将近一百五十则历史故事,铺注于原经文之后,供读者经史相参,从中悟得创业待人的道理。1990年我社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将《历史的经验》两册合为一册(分上、下编),以《历史上的智谋》为名,改排出版,以供研究。1992年恢复原名再版。如今刊出的是老古丈化事业公司 1995年11月的最新版。<BR>本书初名《二十世纪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于1977年9月出版,1984年3月第3版时改为《新旧的一代》。它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专题演讲。在演讲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本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作了透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值得审思的问题。内容叙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思潮;重大的政治事变;中西文化的冲撞;学术思想的演变;古代的文化教育制度;现代的道德价值观念;老少之间的代沟;新旧不同的读书;旧八股与新八股;私塾与家教;尊师重道;安身立命;以及青少年的个性、学识、心理、经验、行为,等等。言语委婉,知识丰富。<BR>本书初名《序集》,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于1986年12月出版,1992年1月第2版时改为今名。它汇集了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历年来为自己的著作、他人的作品、整理出版的古籍所撰的序跋,以及其他文翰,总计七十二篇。分为儒家、易经、道家、经义、禅宗、密宗、健身、历史、其他等九大类,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了精深的阐述。内容叙及:古代文献;诸家学术;社会变迁;文史掌故;经世治学;为人之道;孔孟精髓;道藏珍蕴;易学源流;佛经大义;禅宗语录;密教修行;兵法谋略;阴阳术数;瑜伽气功;保健养生;诗词歌赋;古文今译;以及作者的行履交往,等等。文辞典雅,见识独特。<BR>目录<BR>历史的经验?? <BR>出版说明? <BR>校订版说明 <BR>前言<BR>上编?? <BR>话题<BR>神谋鬼谋?<BR>春秋多权谋<BR>正反相生(《长短经》——反经)?<BR>古今无定法<BR>仁爱的流弊<BR>仗义的流弊<BR>信陵君的故事<BR>讲礼的流弊?<BR>郭嘉论袁绍与曹操<BR>乐乐的流弊<BR>名器的流弊<BR>重法制的流弊<BR>刑赏的流弊?<BR>学识的流弊?<BR>盗窃死人以自豪<BR>福利社会的事<BR>孟子讲故事?<BR>楚灵王的故事<BR>尚贤的流弊?<BR>姜太公论派系问题<BR>不能善用所长的五反<BR>姜太公论三明<BR>专权与嫉妒?<BR>文武兼资论?<BR>人与牛的故事<BR>匡衡论政风?<BR>更上一层楼的道理<BR>京房的故事<BR>庄子的著作权被盗<BR>田成子窃齐的故事<BR>晏子论权<BR>圣盗同源<BR>苏秦的历史时代<BR>远见抵不住现实的短视<BR>苏秦受到反教育<BR>药不对症的言论<BR>人情千古重多金<BR>雏燕初飞<BR>反复波澜的人世<BR>人才与时代历史<BR>牵涉到商鞅<BR>外才与内用<BR>张仪的故事<BR>刺激的教育<BR>山梁雌雉时哉!时哉!<BR>引用历史的经验<BR>长短纵横<BR>人臣之道<BR>六种正臣的典范<BR>恕臣之道<BR>反派臣道的型态<BR>防邪之道<BR>忠奸之辨?<BR>下编?? <BR>前记 <BR>素书六章<BR>原始章第一<BR>求人之志章第二<BR>正道章第三<BR>本德宗道章第四<BR>遵义章第五<BR>安礼章第六<BR>太公兵法?<BR>上卷<BR>中卷<BR>下卷<BR>阴符经(〔汉〕张良等注)?<BR>上篇?<BR>中篇?<BR>下篇?<BR>附录一<BR>张良传<BR>附录二<BR>《素书》原序<BR>附录三?<BR>太公《阴符经》述要????<BR>亦新亦旧的一代??<BR>出版说明?<BR>三版献言?<BR>前言<BR>一、 变迁的时代与不满的心理?<BR>不满现实的历史心理?<BR>时代演变中的思想与感情?<BR>尚未成熟的历史与文化<BR>二、 西方文化的影响?<BR>现实与反现实?<BR>近世西方文化的三股潮流<BR>二十世纪开始的青年与中国<BR>五四运动以后的重重难关<BR>三、 大时代的小故事<BR>开始没落的西方文化?<BR>有关中美文化的不同看法?<BR>美国青年观念中的现代文明?<BR>美国教授观念中的中国文化思想<BR>美国式的自由和民主?<BR>四、 美国文化带来的迷惘?<BR>西风吹醒日本登上列强的席次?<BR>西风吹乱黄华?<BR>第二次大战中的暴发户——美国?<BR>平天下不能寄望于牛仔式的纨?<BR>千金之子与贾母<BR>美国文化不是人文文化的指标<BR>五、 望子成龙<BR>反身而诚论遗传?<BR>望子成龙岂如人意<BR>什么是家庭教育?<BR>中国文化中家庭教育的论著?<BR>六、 孝和爱?<BR>以孝道治天下的家庭教育<BR>东西文化的“爱”和“孝”?<BR>七、 旧八股和新八股? <BR>秦汉以后读书与教育之目的? <BR>汉唐的“选举”、“考试”制度?<BR>新旧教育亟待修正的八股学风?<BR>八、 从处变自强说起<BR>救亡图强的思想与历史<BR>明清之间的诸大儒<BR>乾嘉以后与龚定?思想的关系<BR>有关现代的学术思想<BR>万木无声知雨来的思想界<BR>九、 六十年来教育的变和惑<BR>由旧式的“家塾”到新式的学校<BR>家塾教育的回顾<BR>家塾中的读书<BR>写字的“启蒙”<BR>塾师和家塾<BR>十、 七十年前八股文的思想与教育<BR>由家塾教育的启蒙到书院<BR>旧式“八股文”<BR>十一、 新旧教育的变革<BR>附录资料?<BR>十二、 值得反省的代差与教育<BR>文化史上的一笔“呆账”<BR>先从小学教育的课本说起<BR>以考试为学问的流弊<BR>新式与旧制小学的差距<BR>十三、 教育与文化的中空<BR>再说中小学教育的“代差”<BR>六十年来演进中的大专教育<BR>由旧式教育转向新式教育<BR>新旧读书方法<BR>才流都向考中磨<BR>十四、 尊师重道<BR>中国传统文化的师道<BR>现行三级学校的敬师<BR>谁能遣此的大专学风<BR>家庭与社会的尊师<BR>师道的自尊<BR>十五、 武侠小说与社会心理教育<BR>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思想背景<BR>武侠在历史文化中的分量<BR>侠义小说的兴起<BR>抗战期间的武侠小说<BR>近年武侠小说的演变<BR>阅读武侠小说的风气?<BR>武侠小说写作的泛滥?<BR>武侠与社会教育?<BR>十六、 老文学和新文艺?<BR>公文语体化的历史渊源?<BR>白话文和中国文化的命运<BR>新文艺运动中白话的古文<BR>古文的劳苦功高<BR>更上层楼的负担<BR>十七、 人性与人欲<BR>儒家学说中的人性善恶观<BR>孟子与告子的论辩<BR>荀子的性恶说<BR>扬雄的善恶混杂说<BR>王阳明的见地<BR>界说不清的症结<BR>希腊哲学对人性的知见<BR>西方宗教文化的人性问题<BR>有人认为欲非恶<BR>人欲与天理说<BR>儒道两家共通的观念<BR>大乘佛学的原始人性本净论<BR>隋唐以后佛学与儒道的互注<BR>欲非恶与恶之前驱???<BR>中国文化泛言??<BR>……<BR>儒家之部??<BR>易经之部??<BR>道家之部??<BR>经义之部??<BR>禅宗之部??<BR>密宗之部??<BR>健身之部?? <BR>历史之部??<BR>其他??<BR>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BR> </P>
<P>&nbsp;</P>
<P>&nbsp;</P>
<P>&nbsp;&nbsp; </P>

composite 发表于 2009-5-8 18:47:52

本帖最后由 composite 于 2009-5-8 18:54 编辑

<P><STRONG><FONT size=4>南怀瑾选集(第七卷)</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nbsp;</P>
<P>内容简介<BR>佛教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称之为“三学”,认为一切法门尽摄于此,应当精勤修学。这中间,戒、定属于修行实践,慧属于教理思维。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台北时,曾以“如何修证佛法”为主题,对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前后凡二十八次。这些讲座的内容,经记录整理,便形成了本书(初名《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书中以“见”(见地)、“修”(修证)、“行”(行愿)为重点,以《楞严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起世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宗镜录》、《指月录》、《密宗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佛典为资料,对佛教的修持方法作了简洁明了的阐述。既有要点提示,又有例证说明。问世以后,不仅在海峡两岸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被译成英文,流传于西方国家。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删1年1月第2版第20次印刷),校订出版,以供研究。<BR>《药师经》是中国佛教宗派中显教和密宗共同尊奉的一部重要经典,在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它的译本有三个:一是隋代达摩笈多译的《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二是唐代玄奘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三是唐代义净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一卷。通常说的《药师经》,是指玄奘的译本而言的。经中主要论述了药师佛为利益众生而发的“十二大愿”。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药师经》的讲记。作者联系人生经历和世间万象,对佛教历来倡导的济世利民的思想作了深入细微的阐述。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2001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BR>《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它原是唐代般若译的《华严经》四十卷中的最后一卷,因其“文理俱优”、“切于日用”(明代智旭语),译出后不久,便独成一经,广为流布。经中主要讲述了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佛教寺院中每日引磬唱诵的《普贤菩萨十大愿》即源于此。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普贤行愿品》的讲记(原名《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作者以通俗的口语,对该经的宗趣大意,特别是一般人不易读懂的偈颂作了别开生面的讲解,并附列了有关“行愿”(修行与大愿)方面的各种资料。书名中的“基本信念”即是指“行愿”而言的。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2001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BR>本卷集结了南怀瑾教授的三部著名的著作,讲解佛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南氏的学术宽广博大,融通各家,既有理论,更有实证,为时代罕见,他的讲解和表达,更是前无古人的。<BR>目录<BR>如何修证佛法<BR>出版说明 <BR>编者的话 <BR>再版说明 <BR>第一讲 <BR>本讲缘起<BR>释迦悟了什么参考经典解脱和悟道倒因为果<BR>见地修证及行愿四加行<BR>第二讲 <BR>伪经之辨<BR>《楞严经》的密因心与缘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五十阴魔色阴<BR>第三讲 <BR>走火入魔受阴想阴行阴识阴<BR>第四讲<BR>水老鹤<BR>识阴五阴及边际妄想本空四大解脱<BR>佛说《法华经》拈花微笑<BR>第五讲 <BR>《法华》和《庄子》的寓言五千比丘离席分段及变易生死弹指八万四千劫<BR>《序品》———东方现瑞《比喻品》———火宅三车《信解品》《药草喻品》《化城喻品》<BR>第六讲 <BR>《法华》与寒山衣中宝<BR>少欲及无欲佛法与皇帝永恒不变存在的真理大医王<BR>多宝如来和张商英龙女成佛<BR>第七讲 <BR>十念法门<BR>安般、止观、炼气《安般品第十七》正意、正身、正言出息入息气与两腿罗云念安般<BR>第八讲 <BR>修持证果初禅到四禅<BR>结使和大阿罗汉念身与白骨观念佛与净土宗念法与学理实践念僧念圣贤僧念戒守戒念施念舍念天及天堂<BR>第九讲 <BR>孟子的浩然之气见思惑和结使<BR>《楞严经》中的十种仙六欲天道断欲及炼气调息瑜珈及密宗的修法<BR>第十讲 <BR>听息数息的问题<BR>精气神、乐明无念与三界空假中三止三观密宗及修气<BR>修脉生命和宇宙法则<BR>第十一讲 <BR>达摩的理入行入二祖安心<BR>四祖与各宗派五祖的时代六祖的时代<BR>即心是佛的流弊小释迦仰山临济四料简<BR>第十二讲 <BR>参话头观心法门三际托空<BR>再说临济四料简永嘉说三身<BR>禅与《指月录》生死问题沩仰的对答夹山悟道<BR>第十三讲 <BR>思想念头的流动三际托空与现在心四料简与火候军事艺术和禅夹山度洛浦<BR>《宗镜录》悟道十问洛浦三关说临济说曹洞<BR>第十四讲 <BR>不二法门与自然外道真空顽空真有假有<BR>一切唯心和身心说洞山<BR>易卦和五位君臣三种渗漏说曹山<BR>如来禅与祖师禅五代的人才<BR>第十五讲<BR>如何去身见鸟飞式再说修气睦州的草鞋说云门三平偈法身两般病陈尚书宴云门<BR>第十六讲 <BR>顾鉴咦法眼宗<BR>见桃花悟道围起来打<BR>四禅、四大和三大劫身心健康的修道性相二宗<BR>五遍行及五阴意识和余力<BR>第十七讲 <BR>说圆悟勤<BR>闻思修是什么信之难<BR>说定昏沉定世间定修定修空与枯禅修有与紧张调整色身<BR>第十八讲 <BR>水火风三劫三界天人宇宙的灾难<BR>人类自身的灾难心法与色法人体的三界<BR>无住、无著、无愿心体及其作用心、意、识变化气质<BR>第十九讲 <BR>第一障碍———身见色身转变<BR>不是绝对的时间三灾与修持四大种与色法相续心<BR>四禅八定和精气神善人的凡夫禅轻安、定、非定<BR>第二十讲 <BR>什么不是定境专一作意<BR>世间定及非世间定有心地、无心地生起和圆满六位无心地<BR>有余依涅 、无余依涅 <BR>第二十一讲 <BR>佛法在世间<BR>《禅宗直指》———大事因缘雪岩钦公案高峰妙公案修定的善巧<BR>第二十二讲 <BR>明心见性与三身吕纯阳与黄龙南重要的资粮<BR>不能得定与出定定境中的退位现观与圣教量<BR>第二十三讲 <BR>幻相和眼通四加行位<BR>声闻乘的四加行独觉乘的四加行八万四千对治习气次第断过大般若大火炬<BR>大乘的三有和涅 把握行蕴<BR>第二十四讲 <BR>往生兜率天第一义四正断<BR>未生令不生的不善菩萨道的加行顿根菩萨四十六种魔六度菩萨行四种魔境<BR>第二十五讲 <BR>李长者的《合论》妄念和情性与情<BR>济颠和林酒仙色蕴受蕴想蕴行蕴<BR>第二十六讲 <BR>困在感觉境界变成习惯的思再说行阴<BR>心不相应行法说识阴<BR>融通妄想与颠倒妄想五阴解脱<BR>打坐的前三秒<BR>第二十七讲 <BR>一知与色身一知与思修持的初步<BR>作意、假观、所缘假想产生的魔境守着灵明清净不守灵明清净漏任脉的变化<BR>第二十八讲 <BR>只有行愿<BR>三千善行,数千功德<BR>打开心结<BR>情的慈悲与智的慈悲<BR>动摇心行<BR>如何转变气质<BR>四重恩三途苦<BR>检查再检查<BR>行行重行行<BR>附:三界天人表 <BR>药师经的济世观<BR>出版说明 <BR>前言 <BR>再版说明 <BR>讲经缘起 <BR>学佛者的基本信念<BR>出版说明 <BR>上篇: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 <BR>下篇:心闻洞十方,当然获圆通 <BR>附录一:普贤菩萨的行愿 <BR>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BR>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BR>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BR>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BR>楞严经普贤菩萨心闻法门<BR>附录二:诸佛菩萨的行愿 <BR>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 <BR>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BR>大智文殊菩萨十大愿<BR>大悲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与三十二应身 <BR>大愿地藏王菩萨之圣德大愿 <BR>附录三:发大心文 <BR>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BR></P>
<P>&nbsp;</P>
<P>&nbsp;</P>
<P>&nbsp;&nbsp;&nbsp; </P>

composite 发表于 2009-5-8 19:00:59

本帖最后由 composite 于 2009-5-8 19:06 编辑

<P><STRONG><FONT size=3>南怀瑾选集(第八卷)</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3></FONT></STRONG>&nbsp;</P>
<P><STRONG><FONT size=3></FONT></STRONG>&nbsp;</P>
<P><FONT size=3><FONT size=2>内容简介<BR>《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名中的“蜜”,一作“密”),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六年(4阱)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纂要、注解、夹颂、宣演、义记、采微、集解、科释、宗通、决疑、大意、直说等各种注疏达一百多种。经中主要论述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一切现象(物理的和心理的)“性空幻有”的理论。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记。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自己的研究心得。《金刚经》中的疑难之处,于中剖析得淋漓尽致。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2001年1月第2版第3次印刷)校订出版,以供研究。<BR>《楞严经》是我国禅宗、净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经典。自唐以来,光是它的注疏就有一百多种,至于寺院内外的诵持讲习则更为普遍,有名的“楞严法会”就是据此建立的。《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由唐代般剌密帝译出。经中主要论述了“根尘同源,缚脱无二”的理论,以及“二十五圆通法门”。明末高僧智旭评价说:“此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阅藏知津》卷十一)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严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注释、今译和串讲(用括号的方式标出)。译丈力求信雅达,推陈出新,化古为今,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楞严经》白话读本。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丈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2001年3月初版第35次印刷)校订出版,以供研究。<BR>目录<BR>金刚经说些什么<BR>出版说明 <BR>前言<BR>再版说明 <BR>超越宗教的大智慧<BR>实相般若<BR>境界般若<BR>文字般若<BR>方便般若<BR>眷属般若<BR>无坚不摧<BR>鸠摩罗什和武则天<BR>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BR>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BR>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BR>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BR>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BR>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BR>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BR>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BR>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BR>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BR>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BR>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BR>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BR>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BR>第十五 品持经功德分<BR>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BR>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BR>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BR>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BR>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BR>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BR>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BR>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BR>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BR>第二十五 品化无所化分<BR>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BR>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BR>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BR>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BR>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BR>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BR>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BR>后记<BR>楞伽大义今释<BR>出版说明 <BR>叙言 <BR>凡例 <BR>楞严大义指要<BR>第一章 心性本体论<BR>第二章 宇宙心物认识论 <BR>第三章 心理与生理现状为自性功能发生的互变<BR>第四章 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同为自性功能的显现<BR>第五章 修习佛法实验的原理<BR>第六章 修习佛法的程序与方法<BR>第七章 修习佛法定慧中的错误和歧路<BR>楞严法要串珠<BR>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BR>跋楞严大义今释 <BR>后记<BR>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BR></FONT><STRONG> </STRONG></FONT></P>
<P><FONT size=3><STRONG></STRONG></FONT>&nbsp;</P>
<P><FONT size=3><STRONG></STRONG></FONT>&nbsp;</P>
<P><FONT size=3><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 </STRONG></P>
<P><BR></FONT> </P>

composite 发表于 2009-5-8 19:12:28

本帖最后由 composite 于 2009-5-8 19:21 编辑

<P><STRONG><FONT size=3>南怀瑾选集(第九卷)</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3></FONT></STRONG>&nbsp;</P>
<P><STRONG><FONT size=3></FONT></STRONG>&nbsp;</P>
<P>内容简介<BR>《圆觉经》是唐代华严宗奉习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由唐代佛陀多罗译出。经中以佛应文殊师利等十二位菩萨之请,一一说法的方式,论述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以及“修止”、“修观”、“修禅”的修行方法。唐代华严宗五祖宗密说,他“禅遇南宗,教逢《圆觉》”,就是因读《圆觉经》而悟教理的。之后,他撰写了《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等著作,以弘扬《圆觉经》,《圆觉经》因此而驰名佛教界。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圆觉经》的讲记,最初在佛教杂志上连载,以后汇集成书。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圆觉经》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讲解,变艰涩为流畅,化深奥为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2000年11月第2版第2次印刷)校订出版,以供研究。<BR>“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戒,是用来防非止恶的;定,是用来息虑静缘的;慧,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教人士修学的基本内容。本书收录了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的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2001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BR>《楞伽经》是唯识宗的根本典据“六经十一论”之一,也是早期禅宗依奉的重要经典(早期禅宗代表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它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由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二十年(443)译出。经中通过佛在南海之滨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萨一百零八问的方式,论述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种禅”等义,而以“如来藏识” (即“阿赖耶识”)为归结点。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今译和串讲(用括号、另段的方式标出)。全书深入浅出,文句流畅,是一部将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楞伽经》读本。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2001年3月第1版第23次印刷)校订出版,以供研究。<BR>全书共收录了南怀瑾先生的3本著作:《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其中《圆觉经》一书为作者关于《原觉经》的讲记,他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原觉经》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讲解,变艰涩为流畅,化深奥为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定慧初修》则收录了作者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而《楞伽大义今释》则是对《楞伽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丰富,且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别具特色。<BR>目录<BR>圆觉经略说<BR> 出版说明 <BR> 前言 <BR> 缘起 <BR>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BR>  大经之真伪 <BR>  佛陀多罗传 <BR>  佛经翻译在中国 憨山大师注解《圆觉经》 <BR>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 <BR>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BR>  什么是成佛的本起因地<BR>  如何发起清净心<BR>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BR>  如何不堕入邪见什么是无明什么是空<BR>  无明妄想如何断<BR> 第二章 普贤菩萨 <BR>  初见本性如何起修<BR>  如何以幻还修于幻<BR>  一切皆幻谁来修行<BR>  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BR> 第三章 普眼菩萨 <BR>  如何正思惟修<BR>  如何住持<BR>  修行的程序如何<BR>  如何才能开悟<BR>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BR>  众生本来是佛,为何生起无明<BR>  无明众生本有,何故复说本来成佛<BR>  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BR>  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吗<BR> 第五章 弥勒菩 <BR>  轮回的根本是什么<BR>  如何了脱生死,跳出轮回<BR>  成佛有哪二障<BR>  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BR>  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BR>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BR>  一切众生和诸菩萨如来所悟得的道有无差别<BR>  成佛是什么境界什么是般若什么是涅 <BR>  什么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BR>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BR>  成佛渐修的法门如何<BR>  修行人一共有几种<BR>  如何修止<BR>  如何修观<BR>……<BR>定慧初修<BR>楞伽大义今释<BR>八识规矩颂 <BR>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BR>八识规矩颂法相表 <BR>八识规矩颂总表 <BR>附: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BR>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BR> </P>
<P>&nbsp;</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 </P>
<P>&nbsp;&nbsp;&nbsp;&nbsp; </P>

wuhan 发表于 2009-5-8 19:24:29

辛苦了!!!!!!!!!

composite 发表于 2009-5-8 19:29:21

本帖最后由 composite 于 2009-5-8 19:33 编辑

<P><STRONG><FONT size=4>南怀瑾选集(第十卷)</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nbsp;</P>
<P><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nbsp;</P>
<P>内容简介<BR>《大学》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传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参)所著。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宋代以后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文中以“明明德”、“亲民”、“至善”为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对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书名中说的“原本大学”,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大学》。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作了揭示,给人以知识的乐趣和人生的启悟。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 (2003年1月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BR>《大学》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传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参)所著。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宋代以后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文中以“明明德”、“亲民”、“至善”为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对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书名中说的“原本大学”,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大学》。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作了揭示,给人以知识的乐趣和人生的启悟。<BR>目录<BR>出版说明<BR>前言<BR>导读<BR>第一篇 开宗明义<BR> 一、原本《大学》的原貌<BR> 二、从教授来访说起<BR>  自幼诵读益处多<BR>  但开风气不为师<BR> 三、沉冤莫白的“四书”<BR>  被误用于考取功名<BR>  变本加厉的新八股<BR> 四、书生大半出农村<BR>  传统的农村生活<BR>  农村自动自发的教育<BR> 五、启蒙教育的审思<BR>  一夜发白《千字文》<BR>  先学做人,再谈政治<BR> 六、乌鸦式的读书法<BR>  但求能够写信记账<BR>  学童“齐放好喉咙”<BR> 七、先摆几个方块阵<BR>  “道”字的五个内涵<BR>  “德”字的内涵<BR>  “天”字的五个内涵<BR> 八、大人之学的探讨<BR>  怎样才算是“‘大人”?<BR>  《乾卦·文言》新解<BR>  还它的本来面目<BR> 九、中原文化的精品<BR>  北方与南方的文学风格<BR>  《大学》首文竟可以治病!<BR> 十、《大学》修养的次第<BR>  四纲、七证、八目<BR>  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BR>  自觉觉他而觉行圆满<BR> 十一、朱晦翁昧改《大学》<BR>  “亲民”改作“新民”!<BR>  擅自改编《大学》次序<BR>  一字之差的故事<BR> 十二、“明明德”要“明”什么?<BR>  宋德理学兴起的背景<BR>  朱子“虚灵不昧”说的探究<BR>第二篇 七证的修养功夫<BR> 十三、千古难明唯自“知”<BR>  谢谢你没有说破<BR>  “浑沌”竟不得好报!<BR> 十四、沿流不“止”问如何<BR>……<BR>第三篇 内明之学<BR>第四篇 外用之学<BR>第五篇 内外兼修之道<BR>第六篇 齐家治国<BR>第七篇 治国平天下<BR>第八篇 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BR>第九篇 西方文化与中国<BR>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P>
<P> </P>
<P>&nbsp;</P>
<P>&nbsp;</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 </P>

逍遙山人 发表于 2009-5-9 00:29:59

辛苦了....

cup 发表于 2009-5-9 06:32:14

好书, 谢谢分享,辛苦了。。。。

剛好走到 发表于 2009-8-7 13:16:01

真的辛苦了.感恩~~~
又.第三集可以發嗎?
聯結的壞了....

jerrylau 发表于 2009-11-3 15:04:18

不說謝謝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秋冬 发表于 2009-12-11 11:44:06

好书啊,多谢!

卧虫居士 发表于 2009-12-11 16:57:59

强大!顶礼!!!

圆通智 发表于 2010-1-6 15:16:21

多谢了!!!!!

oufenghua 发表于 2010-2-3 17:30:11

好书, 谢谢分享,

zouguolin 发表于 2010-6-8 01:06:17

江河湖海 发表于 2010-6-9 08:02:22

江河湖海 发表于 2010-6-9 08:23:12

南怀瑾著作合集,看看这个怎样?不好就删掉!

江河湖海 发表于 2010-6-9 08:28:44

继续上传,全部完成!

江河湖海 发表于 2010-6-9 09:08:37

差了一个,补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怀瑾选集 (全十卷)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