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官制
太平军在起义前﹐即在起义队伍中设立军职。初分前﹑后﹑左﹑右﹑中五军﹐各设军长﹑副军长﹑先锋长及所属百长﹑营长等官。旋仿《周礼》之制﹐改各级军官为军帅﹑师帅﹑卒长和两司马。1851年(咸丰元年)洪秀全称天王后﹐立四军师﹐即左辅正军师﹑右弼又正军师﹑前导副军师﹑后护又副军师﹔封五军主将﹐统率侍卫﹑总制﹑监军及军帅以下官。同年秋冬﹐在永安封五军主将为东﹑西﹑南﹑北﹑翼五王﹐增加丞相﹑检点﹑指挥﹑将军等级。1853年 3月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复增侯爵﹐形成了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十三等官阶制度。王﹑侯是爵﹐丞相以下是官。事实上﹐太平天国的官阶区别并不分明。王虽为最高级官阶﹐但军师始终存在﹐为“朝纲之首领”﹐由王担任﹐地位却在王之上。 <BR> 太平天国前期职官﹐大抵分为朝内﹑军中官和守土﹑乡官三个系统。朝内官以丞相为最高﹐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有正﹑又正﹑副﹑又副四人﹐共二十四人﹔以次检点三十六人﹐指挥七十二人﹐将军一百人。诸官均非实职。六官丞相或在京佐治天朝政务或率师出征和镇守要地﹐才获得相应的职权。军中官以总制最尊﹐次为监军﹐再次军帅﹐均每军一人。军帅辖师帅五人﹐旅帅二十五人﹐卒长一百二十五人﹐两司马五百人。平时军帅独负管理训练之责﹐战时由总制﹑监军实行统辖。丞﹑检﹑指﹑将奉命出征﹐则统率数军﹐总制以下均受调遣。直接管理地方行政的官员称守土官﹐有郡总制和县监军﹐由中央政府任命。县以下地方各级政权﹐比照军队组织设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等﹐由乡民公举﹐称乡官。 <BR> 主管各种事务的官员通称典官。其名目繁多﹐可分三类﹕第一类朝内典官﹐为天王侍从仪卫人员﹔第二类天朝典官﹐办理政府各项事务﹐如主管生活资料和军需物品的采办﹑生产与分配﹐或司理文书﹑医药等﹔第三类为军中典官。 <BR> 各级职官的属官配置均有定制。东﹑北﹑翼殿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和承宣﹑仆射﹑指使﹑参护﹑掌门﹑大旗手等侍从官及各典官。当东王杨秀清集中军政大权时﹐掌管全国政务的不是天朝六官丞相﹐而是东殿六部尚书。其每部十二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央办事机构。侯﹑相以下也各有属官﹐其员额和级别依主官的官阶高低递降。此外还设立女官﹐比照男官﹐也有朝内﹑军中和恩赏﹑职同之分。 <BR> 太平天国五长执照 <BR> 太平天国后期﹐官制更为繁杂。杨韦内讧﹐将士离心。不但石达开部官制多所更改﹐高级将领也有私设官爵擅授部下的。洪秀全为笼络人心﹐一再增官设爵﹐封赏渐趋浮滥。其间虽经洪仁玕整顿铨政﹐然而收效甚微。 <BR> 后期有朝官﹑属官之分。朝官包括列爵﹑诸将和丞相以下职官三个系列。列爵指王和六爵。天义﹑天安﹑天福﹑天燕﹑天豫﹑天侯六等爵制度﹐是在前期燕王﹑豫王贬革为顶天燕﹑护天豫和原置侯爵的基础上﹐再由义王﹑安王﹑福王的王号演变而来﹐大约形成于1858年。1859年 4月洪仁玕封为精忠军师干王﹐随后陆续封了英﹑忠﹑赞﹑侍﹑辅﹑章六王和洪氏亲属诸王。至1861年《朝天朝主图》颁布时﹐连爵同王的驸马﹑西父在内共二十八个王。六爵既已封多﹐又在六爵之上﹑诸王之下﹐陆续增设了天将﹑朝将等﹐以为升迁地步。其与原有的主将﹑大佐将﹑正副总提﹐合为军中诸将。诸将与六爵两个系列互相交叉。这样﹑王﹑天将﹑朝将﹑主将﹑义﹑安﹑福﹑燕﹑豫﹑侯﹐成为后期官阶系统的主干。丞相以下职官为低级军官﹐与六爵的次等属官地位相当。总制﹑监军﹑军帅至两司马﹐一般只用来封赏乡官。朝内设掌率综理政事﹐分正﹑又正﹑副﹑又副。各掌率的官阶因其现任本职的高低而异。王﹑诸将和六爵的属官名目﹐已知有六十余种。主持日常工作与分司任事者﹐王之属官为同检和六部尚书﹐天将﹑朝将为总检和六政书﹐主将﹑义为经政司和六司员﹐安﹑福为军政司和六书﹐燕为军政司和六种﹐豫为议政司和总尹﹐侯为佥政司。此外﹐传达号令者有承宣﹑承委﹑奉宣﹑宣传﹑通传﹐侍从起居者有仆射﹑仆尉﹑侍官﹑仆官﹑仆伺﹑从伺﹑随伺﹐掌管文书者为簿书﹑文务﹑掌书之类﹐职司考绩者为司勋﹑理勋﹑稽勋等。 <BR> 1862年以后﹐洪秀全为分散统兵诸王大权﹐扩大封王﹐高级官爵越来越多﹐属官级别越来越高﹐有关国号﹑荣号﹑勋衔﹑虚衔的规定也更加烦琐。册籍中见有三百九十三天将﹑一百七十八朝将﹑三百零八天安﹑一千四百六十七天福等名号。封王达二千七百余人之多﹐排衔不及者称为列王。列王封多﹐又有“”(“小王”合文)之封。庞大的官僚队伍日趋腐化﹐军心民心愈益涣散﹐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