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男人 发表于 2009-7-19 14:57:40

东方朔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东方朔 <BR>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nbsp; 西汉辞赋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神头镇)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汉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BR>&nbsp;</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nbsp; <BR>东方朔 <BR>姓名:东方朔本姓张,小名曼倩</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生卒:前154-前93</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描述: 西汉辞赋家</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籍贯:平原厌次(今山东 阳信县大桑洛墅)人</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东方朔少失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汉武帝初即位,即罢斥诸子百家,独尊儒学,并诏令天下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应诏至长安上书自荐,在《应诏上书》中,毫不客气地述说了他的家世和刻苦自学、奋发进取的过程,及其品德才干:“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东方朔的上书,虽有些夸饰,但文辞不逊,颇得汉武帝称誉,命待诏公车。后来,东方朔以恐吓侏儒得幸,待诏金马门。在一次射覆戏中,他辩驳郭舍人,得幸为常侍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方朔24岁时,汉武帝想把秦阿房宫以南、盩厔以东、宜春宫以西大片土地圈起来,修建上林苑,并与终南山相接,东方朔持反对意见,并上《谏起上林苑疏》,因此,汉武帝拜东方朔为太中大夫。不久,东方朔因小遗殿上,被免为庶人,待诏宦者署。随后,被命为郎,直到去世。</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东方朔在汉廷为郎官期间,朝廷多事,文人大都奉使四方,只有东方朔以及枚皋、郭舍人在汉武帝左右,嫚嘲诙谐,调笑娱人,故时人称他们为滑稽家。至于东方朔的滑稽言行,尤为世人所公认和推崇。可以说,东方朔在汉廷中处于准俳优地位,是汉武帝的“弄臣”。因他滑稽狂放,诙谐多能,应对敏捷,辩智娱人,所以深得汉武帝欢心。诚然,东方朔性格滑稽,但他在汉廷的诙谐滑稽,绝不是毫无目的的为诙谐而诙谐。纵观他的一生,其滑稽诙谐的目的,前期在于取宠求仕;后期在于在尊贵者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他所希求的并非是让汉武帝喜欢他的滑稽和诙谐,而是使其看中和支持他的言论和主张,采纳他的谏言。如果说,他前期滑稽诙谐的言行,取悦了汉武帝得罪了侏儒、郭舍人的话,那么,他后期滑稽诙谐的言行,得罪了包括汉武帝在内的汉王朝统治集团。因此说,东方朔的滑稽性格,既使其苟活到终老,又决定了他一生政治追求、仕途生活的悲剧结局。</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东方朔是一个有才学、有理想、富正义感之士,他不甘居俳优地位和“弄臣”处境,所以他滑稽诙谐的同时,敢于直言极谏。谏汰奢扰民,谏淫乱非礼和谏徇情废法,是他谏诤的重要内容。他临终前,还劝汉武帝“远奸佞,退谗言”等。他这种直言极谏的品格,历来受到称赞。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褚少孙借武帝之口说:“顾东方朔多善言。”班固赞许他:“正谏似直”,明代康丕扬在《东方先生文集》中赞誉他:“愚尝读班孟坚《汉书》而深有感于东方先生,讽谏直谏各归于正,超出汉廷之上,大有益于人主。”</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nbsp;<BR>东方朔 <BR>东方朔学属杂家,是一个多产而知名的作家,他善于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辨骚》、《诠赋》、《祝盟》、《杂文》、《论说》、《诏策》、《书记》等篇中,就论及到东方朔的各种文体近10种。张溥编辑的《东方大中集》中,除《十洲记序》存疑外,有8种文体,14篇作品,即骚;《七谏》(包括《初放》、《沈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谬谏》);疏:《谏起上林苑疏》、《应诏上书》;书:《与公孙弘书》、《从公孙弘借车马书》、《与友人书》;论:《非有先生论;设难:《答客难》、《答骠骑难》;颂:《旱颂》;铭:《宝瓮铭》;诗:《据地歌》、《诫子诗》、《嗟伯夷》。其中《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这两篇作品,均是他谏诤道路失败之后的晚年所作。《答客难》分设难和答难两部分。设难部分,即是东方朔以自己的职小位卑为根据,对他的才能和道德,提出责难。答难部分,分三层意思:第一,以“时异则事异”立论,论述虽有苏秦、张仪之才,也不能被世所用,进而阐明自己虽然职小位卑,但并非没有才能;第二,以太公70不遇为例,述说自己修身不懈,职小位卑,并不说明自己道德有缺陷;第三,以许由、接舆、范蠡、子胥为例,指出德才兼备者不为世用,恰好证明自己职小位卑,是道德完备的表现。东方朔在这篇作品中,从自身经历出发,在自我安慰的同时,尖锐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发泄了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慨。作品虽明显地存在着封建文人夸夸其谈、清高自赏和消极情绪,但对汉代社会现实的描述,以及对封建统治制度的揭露,是极其可取的。如对当时文人志士不测命运和险恶处境的描述:“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纵然有苏秦、张仪之辩,太公吕望之德,“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也只能“块然无徒,廓然独居”,老死于荒野之中。这些富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内容,对今天认识黑暗的封建统治制度,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非有先生论》假托非有先生进谏吴王的故事,阐明进谏难而纳谏更难的道理,以及察言纳谏对君主社稷的重要性。统观东方朔的著述,成就最高、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之所以取得一席地位的,主要是他的《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在这两篇作品中,以《答客难》更为著名,它是研究东方朔生平、思想和政治道路的重要依据。<BR>编辑本段 回目录 东方朔 - 仕途之路 <BR>东方朔 <BR>东方朔在众多的上书者中颇具特色,引起了汉武帝的青睐。他毫不自逊地夸赞自己"身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后生,具有勇、捷、廉、信的性格特征。即自诩有齐国勇士孟贲般的膂力,春秋时庆忌般的敏捷,齐国鲍叔般的廉洁,战国尾生般的信守,具备了成为"天子大臣"的条件。正是这种不亢不卑、大言不惭的自白,引起了汉武帝的好奇心。其次,东方朔的上书确具有内容"凡用三千奏犊",在没有纸张书写的时候,他写的"奏犊"要两个人才能抬得动。汉武帝看看停停,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于是,"诏拜以郎,常在侧侍中"。</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东方朔虽然获准留在长安,但生活待遇低下,且始终没有机会接近皇上,以抒己见,以展鸿图。于是,这个狡黠的年轻人便在盘算着。一天,他走到御厩前对那些看马管车的侏儒们说:"我听皇上说,留下你们这些人毫无用处,要你们去种田吗?你们不能耕地扛锄,算不了一个好农民;叫你们去当官吗?你们没有理政、治民的本领;要你们去当兵吗?你们又不能横枪跃马、杀敌夺虏,留着你们对国家对社会都是一个累赘,不如统统杀了的好,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只知伸手要吃、要穿的人。"侏儒们听罢吓得魂不附体,不知该怎么办才好,纷纷向东方朔讨教。东方朔见一计已成,便再生一计道:"你们这些蠢才只知道哭,哭能解决问题吗?我给你们拿个主意,如果皇上出来,你们就跪下向他求情,不就没事了吗?"不久,汉武帝果然来到御厩看马,侏儒蜂拥而上跪在他的面前嚎啕大哭。待问明原因之后,知道是东方朔出的歪点子,便找他来责问。东方朔振振有词他说:"侏儒身长不过三尺许,他们一月能得到一袋口粮,还有二百四十钱俸金。他们撑饱了还有余有剩。我身高九尺三,每月也是一袋口粮、二百四十钱俸金,食不饱肚,衣不蔽体,这实在是不公平了。如果陛下认为我是一个可用的人才,就应该给予优厚的待遇才对。如果认为我是无用之辈,就应该早早遣散我回家。您怎么能忍心让我沦为长安城中的一名乞丐呢?"汉武帝听罢,哈哈大笑。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下诏封他为"待诏金马门"(这是供皇帝随时征召咨询的官员),从此,他的待遇得到了改善,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接近皇上的机会。他在滞留长安的这段日子里,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东方朔来自下层社会,接触面较广,加之又读过很多书,有着超人的见识,常能为汉武帝解疑答难,且性格活泼,出语诙谐,深得皇上的欢心。虽有行为不检之处,也能获得皇上的谅解。</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nbsp;<BR>东方朔 <BR>能令对手叹服,才是真正的强者。东方朔带着几分放纵不羁的色彩,混迹于上层社会之中,在皇帝和大臣们面前,常显得"大逆不道",却又没有受过惩处,有时还能得到格外的赏赐,难免又引起人们的嫉妒。"覆射"是当时流行于宫中的一种带赌博性质的游戏。东方朔凭着自己广泛的阅历、敏锐的思考和多辩的口才变成了常胜将军。这时,汉武帝身边还豢养着一名叫郭舍人的"徘优",是一个巧言令色、善于巴结的人。见东方朔在覆射中常能取胜,便说那是瞎蒙的,决非真本领,要与东方朔进行一次实地的较量。摆出的赌注是"要是自己输了,愿挨一百板屁股;要是赢了,要求皇上赏他布帛"。于是,他从树上找来一种奇生物扣在盆子下让东方朔猜。东方朔围着这个盆子敲了敲、听了听,然后说:"此为"窭薮"。郭舍人一听,认为他猜错了,便高兴地要求赏赐。东方朔作出了巧妙的解释:没有煮熟的肉叫脍,烘干了的肉叫脯,生长在树上的东西叫寄生,覆盖在盆子下的东西叫"窭薮"。于是,汉武帝判东方朔取胜,郭舍人的屁股挨了一百板,直打得嗷嗷叫。那么,"窭薮"究竟是什么呢?原来是一种用茅草结成的圆圈,以便放在头上顶着东西走路时用的。其实,东方朔只是从广泛的范围来阐明对这种寄生物的体形的特点而已。当郭舍人挨打的时候,东方朔高兴得手舞足蹈,还朗声哼道:"咄!咄!口无毛,声嗷嗷,尻益高。……"恼羞成怒的郭舍人反咬一口,说东方朔是肆意羞辱朝廷命官,要求皇上将他斩首。东方朔狡辩道:"此乃隐语也,怎能说诋毁朝廷命官呢?所谓口无毛者,狗窦(即洞)也;声嗷嗷者,鸟在喂食也;尻益高者,鹤低头弓背饮水也。"不管他怎样解释,羞辱之意是明摆着的,但谁也驳不倒他。</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东方朔虽然性格放荡,出语诙谐,但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能力的人。他在汉武帝身边多年,除了解疑答难、逗笑取乐外,也曾讨论过许多国家大事。他曾引古证今,大谈尧舜之道,希望汉武帝作一个继往开来的明君。他也曾把自己与古今名臣和周围的人作过多次的、纵横的比较,但露出自己的胸怀??某种角度来说,只是把他当成取乐逗笑的玩物而已。东方朔是一个熟谙历史的人物,也是一个识时务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抱负、理想、才能难以发挥,便产生了退而求隐的思想,并从无数历史事件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结论:"为士者用则为虎,不用则为鼠"。其中包含着许多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他是一个极聪明的人,没有发牢骚、讲怪话,诋毁皇帝,中伤同僚,而是通过巧妙的设想,抒发出自己的苦恼。他在《非有先生》一文中,大讲了直言进谏的两种后果,隐然说出了自己的失落感。而且他的这篇对话体的文章,开创了生动活泼的议论文风,对后世文坛起了很好的作用。其文曰:非有先生仕于吴三年,进不称古人之德以劝谏吴王,退也不宣颂吴王的功德。于是引起了吴王很大的不满,便责问他道:"寡人继承了先王的功德,又借助了许多贤臣的智慧和力量,夙兴夜寐,从不敢放松自己该做的工作。先生既然以德才兼备来到吴国,就应该帮助我把国家治理得更好,而你三年来没有提出过任何意见,也没有听到你说过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话,难道我是无道昏君,是一个不堪辅佐的人吗?"非有先生听了此话,知道吴王是有意"将"自己的军,还是唯唯诺诺,只说"谈何容易!""谈何容易!"吴王见他如此多的顾虑,便坦然保证道:"与中等文化水平和修养的人可以谈高深的道理,你就大胆地试着谈罢,我企盼着你的善良的意见!"于是,非有先生便引古证今提出了一系列忠言进谏所取得的不同后果,说明自己三年来不敢开诚明言的原因。<BR>编辑本段 回目录 东方朔 - 著作浅赏歌</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nbsp;<BR>东方朔 <BR>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嗟伯夷</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穹隐处兮窟穴自藏。与其随佞而得志兮。不若从孤竹于首阳。</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七谏·初放</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言语讷譅兮,又无强辅。</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王不察其长利兮,卒见弃乎原野。伏念思过兮,无可改者。</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群众成朋兮,上浸以惑。巧佞在前兮,贤者灭息。</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尧、舜圣已没兮,孰为忠直?高山崔巍兮,水流汤汤。</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死日将至兮,兴麋鹿同坑。块兮鞠,当道宿,举世皆然兮,余将谁告?</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斥逐鸿鹄兮,近习鸱枭,斩伐橘柚兮,列树苦桃。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孰知其不合兮?</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若竹柏之异心。往者不可及兮,来者不可待。</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窃怨君之不寤兮,吾独死而后已。</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七谏·沉江</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nbsp;<BR>东方朔 <BR>惟往古之得失兮,览私微之所伤。尧、舜圣而慈仁兮,后世称而弗忘。</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齐桓失于专任兮,夷吾忠而名彰。晋献惑于孋姬兮,申生孝而被殃。</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亡。纣暴虐以失位兮,周得佐乎吕望。</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修往古以行恩兮,封比干之丘垄。贤俊慕而自附兮,日浸淫而合同。</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苦众人之妒予兮,箕子寤而佯狂。</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世俗更而变化兮,伯夷饿于首阳。</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独廉洁而不容兮,叔齐久而逾明。浮云陈而蔽晦兮,使日月乎无光。</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忠臣贞而欲谏兮,谗谀毁而在旁。秋草荣其将实兮,微霜下而夜降。</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商风肃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长。众并谐以妒贤兮,孤圣特而易伤。</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怀计谋而不见用兮,岩穴处而隐藏。成功隳而不卒兮,子胥死而不葬。</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世从俗而变化兮,随风靡而成行。信直退而毁败兮,虚伪进而得当。</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追悔过之无及兮,岂尽忠而有功。废制度而不用兮,务行私而去公。</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终不变而死节兮,惜年齿之未央。将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发蒙。</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痛忠言之逆耳兮,恨申子之沉江。原悉心之所闻兮,遭值君之不聪。</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不开寤而难道兮,不别横之与纵。听奸臣之浮说兮,绝国家之久长。</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灭规矩而不用兮,背绳墨之正方。离忧患而乃寤兮,若纵火于秋蓬。</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业失之而不救兮,尚何论乎祸凶。彼离畔而朋党兮,独行之士其何望?</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日渐染而不自知兮,秋毫微哉而变容。众轻积而折轴兮,原咎杂而累重。</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cffe0">赴湘、沅之流澌兮,恐逐波而复东。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蔽壅。</FONT></P>

东北男人 发表于 2009-7-19 14:58:25

东方朔
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清泠泠而歼灭兮,溷湛湛而日多。

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鹤弭翼而屏移。蓬艾亲人御于床第兮,马兰踸踔而日加。

弃捐药芷与杜衡兮,余柰世之不知芳何?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芜秽而险戏。

高阳无故而委尘兮,唐虞点灼而毁议。谁使正其真是兮,虽有八师而不可为。

皇天保其高兮,后土持其久。服清白以逍遥兮,偏与乎玄英异色。

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嫫母勃屑而日侍。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处愍愍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意有所载而远逝兮,固非众人之所识。

骥踌躇于弊輂兮,遇孙阳而得代。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

宁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路室女之方桑兮,孔子过之以自侍。

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

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

小人之居势兮,视忠正之何若?改前圣之法度兮,喜嗫嚅而妄作。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愉近习而蔽远兮,孰知察其黑白。

卒不得效其心容兮,安眇眇而无所归薄。专精爽以自明兮,晦冥冥而壅蔽。

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轲而留滞。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独冤抑而无极兮,伤精神而寿夭。皇天既不纯命兮,余生终无所依。

愿自沈于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

七谏·怨思

士穷而隐处兮,廉方正而不容。子胥谏而靡躯兮,比干忠而剖心。

子推自割而饲君兮,德日忘而怨深。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江离弃于穷巷兮,蒺藜蔓乎东厢。贤者蔽而不见兮,谗谀进而相朋。

枭鸮并进而俱鸣兮,凤皇飞而高翔。原壹往而径逝兮,道壅绝而不通。

七谏·自悲


东方朔
居愁懃其谁告兮,独永思而忧悲。内自省而不俟兮,操愈坚而不衰。

隐三年而无决兮,岁忽忽其若颓。怜余身不足以卒意兮,冀一见而复归。

哀人事之不幸兮,属天命而委之咸池。身被疾而不闲兮,心沸热其若汤。

冰炭不可以相并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长。哀独苦死之无乐兮,惜余年之未央。

悲不反余之所居兮,恨离予之故乡。鸟兽惊而失群兮,犹高飞而哀鸣。

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故人疏而日忘兮,新人近而俞好。

莫能行于杳冥兮,孰能施于无报?苦众人之皆然兮,乘回风而远游。

凌恒山其若陋兮,聊愉娱以忘忧。悲虚言之无实兮,苦众口之铄金。

遇故乡而一顾兮,泣歔欷而沾衿。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

邪气入而感内兮,施玉色而外淫。何青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蒙蒙。

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闻南籓乐而欲往兮,至会稽而且止。

见韩众而宿之兮,问天道之所在?借浮云以送予兮,载雌霓而为旌。

驾青龙以驰骛兮,班衍衍之冥冥。忽容容其安之兮,超慌忽其焉如?

苦众人之难信兮,原离群而远举。登峦山而远望兮,好桂树之冬荣。

观天火之炎炀兮,听大壑之波声。引八维以自道兮,含沆瀣以长生。

居不乐以时思兮,食草木之秋实。饮菌若之朝露兮,构桂木而为室。

杂橘柚以为囿兮,列新夷与椒桢。鹍鹤孤而夜号兮,哀居者之诚贞。
编辑本段 回目录 东方朔 - 人物评价
东方朔
东方朔是喜欢喝酒的人。刚进长安的时候曾因不愿作长安的乞丐诳骗了侏儒们。他的出身和经济基础并不具备离开长安、遁入山林,不问世事的条件。他常说:"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汉武帝问他时,他也坦诚相告:"臣闻贤者居世,与之推移,不凝滞于物,彼何不升其室,饮其浆,泛泛如水中之凫,与彼徂游,天毂下,可以隐居,何自苦于首阳。"

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使东方朔幻想通向达官贵人的彩虹在脑子里渐渐地隐去。他还写了《十洲记》、《神异经》,描绘的乃是人迹绝妙的仙境,是所谓"践赤县而遨五岳,行陂泽而息名山"、"日月所不逮,星汉所不与"的地方。汉武帝到了晚年,也想成仙成佛求得长生不老,东方朔也窥测到了这一点,便故弄虚玄地把"崑崙天柱"描绘得神奇极了。所谓"围三千里,员周如削,肤体美焉","有乌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如果真有这样的仙界,东方朔不就早走了吗?何必苟且于天子脚下看着别人升迁而感到不是滋味呢?

东方朔到了晚年,放纵诙谐之气已经收敛多了,常以诗文打发日子。临终时他向汉武帝赠送了几句话:"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汉武帝读后,不禁恻然,长叹一声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实以诙谐逗乐取幸于皇上的东方朔,何止一次向汉武帝献出过赤诚的心呢?只是没有被皇上正面接受而已。他还与同舍的人说:"天下无人识朔,知朔者唯太王公耳。后来,汉武帝把太王公找来,问他是否知道东方朔是一个怎样的人?太王公也说不清楚,只是说,他观天象,其间有一个岁星,有十八年没有见到,现在又看见了。于是,汉武帝便认为这十八年来未见的岁星,一定是东方朔归位了。责怪自己没有早些发现,便惨然不乐,这无异给东方朔又披上了一件神奇的外罩。

他走进了汉代的史卷中,走进了文人的笔下,走进了失意者的自嘲中。翻读他的史料,这个似官非官,似隐非隐的畸形人,给人以笑谑,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索,给人以谈资。
编辑本段 回目录 东方朔 - 相关内容 幽默诙谐的一代智圣"东方朔"


东方朔书斋
东方朔本姓张,小名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 陵县神头镇)人。那么,他为什么又姓起"东方"来呢?原来他是一个"弃儿"。生父姓张,名夷,字少平。母亲田氏。当他来到人间刚三天,母亲就去世了。真是"有娘的孩子像块宝,无娘的孩子像根草",无法养活他的父亲,只好把他扔出家门。当邻母听到婴儿啼哭声将他抱回来的时候,正值东方发白,于是便取姓"东方",名"朔"。另一说,是母亲死后,由兄嫂抚养长大。这是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的事。

他虽然在无知中就失去了亲生父母的爱抚,但在义母的精心抚养下茁壮成长起来了。刚满三岁,就显露出独特的性格。他记忆力特别强,而又富有好奇心,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兴趣。尤爱"天下秘识","一览"就能"暗诵于口",且又喜欢指天画地,像着了迷一样地独言自语。为了探索书中的奥妙和寻求未知的世界,小小年纪就敢离家出走,经月不回。义母虽曾严加管教,但这个放纵不羁的孩子,在猎取心的驱使下,多次逃离家园,在外流浪,即使是被蚊叮蛇咬,狼追狗扑,也在所不顾。这个富有开拓性的孩子,在艰苦的流浪生活中,不仅增长了知识,也磨练了意志,更增强了体质。正是这颗不断追求的心,使得他的青少年时期闪烁出异彩来。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写道:"齐人有东方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在他的自荐书中也谈到"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五学击剑";"十九学孙吴兵法,战胜之具,钟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透过这些文字和数字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年轻人正以无比的热情抓紧农闲,在寂静的书斋里汲取知识,汲取力量。他陶醉在没有束缚和羁绊的追求中,其思想是活跃的,精力是充沛的。为了冲出去,他正从重压下、从坚硬中聚集力量、磨练胆识,作好向上层社会冲杀的准备。

长安求官 智见圣颜


东方朔
自刘邦建立起新政权--汉王朝以后,经过文景之治进入到汉武帝时期,已经达到了鼎盛的阶段。汉武帝为了招揽天下贤才为自己的帝业效忠出力,便下了一道"徵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的诏书,于是,四海有识之士,纷纷聚集长安。他们殚精竭智、洋洋洒洒向皇上进言,抒发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伟见",希望获得一顶"乌纱帽",以偿寒窗苦读,长途跋涉的艰辛。崭露头角的东方朔也挤在这群人流中。

有一次建章宫后阁栏杆中钻出一头像麋一样的动物来,有人向汉武帝报告,并引来一群人围观,但谁也说不清这是什么?只好诏见东方朔,狡黠的东方朔看罢,故弄玄妙地先提出个要求道:"我知道这是什么动物,但陛下先赐给我美酒佳肴,我才愿说出来。"汉武帝满口答应了。等到他酒醉饭炮之后,又提出一个要求道:"某地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陛下要是慷慨赐给我,我立即就说出来。"汉武帝急于要了解这头不知名的怪物究竟是什么,也就爽快地答应了。踌躇满志的东方朔,这才说出:"此所谓驺牙者也",远方必有来归附的人,所以驺牙先来预报。而且,他详细地指出这种"驺""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事情过了一年以后,果有匈奴混邪王率将士十万前来降汉。这虽然是一种巧合,但仍然博得了汉武帝的欢心,又赐给他很多钱财。

有一次,汉武帝东游至函谷关,发现前面有个怪物挡道,其身长数丈,有点像牛,眼睛发亮,寒光闪闪。四脚深深陷入土中,能动却又拔不出腿来。所有的人看了都十分害怕,又不知道为何物?在没办法处理这怪物时,又把东方朔找来。东方朔虽不能立刻说出一个道道来,但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即用酒去灌。一连灌了数十桶酒,这头怪物才渐渐地消失,没入土中。汉武帝问他这是为什么?东方朔带着忧戚的神情作了一番似是而非的解释道:"此忧患所生也","必秦之狱地","罪人徙作地聚","夫酒忘忧,故能消也"。他的解释是否准确,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追究。从东方朔的感情上来看,他是在把这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归咎在秦的暴政和征伐上了。汉武帝深感东方朔见识之广,识物之多而叹曰:"博物之士,至乎此乎。"

正是由于东方朔在许多时候能为皇上解难答疑,汉武帝一直把他留在身边没有让他走,他的官职也逐步由待诏公车、待诏金马门,直至太中大夫。但他生性滑稽,出语诙谐,举止荒诞,常给他的升迁带来致命的弱点,甚至引起人们的攻击,以"狂人"污之。

智圣斗法 千古奇才

有一次上林苑给皇上送贡品来了。汉武帝要考一考东方朔的才智,便召他进宫来。汉武帝站在未央宫的台阶上,用木棍将木栏连敲了两下,然后口中念道:"叱!叱!先生束束!"东方朔的脑子里立即闪现出:两木相击为"林","束""束"相加为"棗"字。叱相乘为四十九。一定是上林苑送来了四十九枚红枣。汉武帝见他思维如此敏捷,更是叹服不已。有时甚至是想方设法刁难他一下。一次,一群大臣陪同皇上去游上林苑,见一棵大树长得枝繁叶时茂,郁郁葱葱,便问东方朔这叫什么树?东方朔随口而答:"此树为善哉!"汉武帝明知他是在胡诌塞责,但谁都不知道此树何名,也就算了。却又暗地叫人把这棵树的杈枝砍掉。过了二年,他们又一起去游上林苑,汉武帝指着这棵砍得秃秃的树问东方朔"此树何名?"东方朔应声而答:"此树名瞿所。"汉武帝严词责问:"你真会说瞎话,同是一棵树,前年叫'善哉!,今年叫'瞿所',你这不是欺君罔上吗?"东方朔不慌不忙,言之凿凿:"夫大马为马,小马叫驹;鸡子长大了的叫鸡,没长大的叫雏;大牛叫牛,小牛叫犊;刚生下的小孩叫婴儿,长大了的叫老者。此树过去叫'善哉!'现在叫'瞿所',并没有什么错。长、少、死、生,万物成败,都没有定数,均可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我决无蒙哄陛下之意。"汉武帝原想借此揭他一次老底,谁知这个妙语如珠的东方朔具有难不倒的辩才,心中暗自佩服。从此,一有疑难,便找东方朔询问,君臣关系更臻密切。

东方朔的敏才、善辩和升迁,同样也引起了儒生们的忌妒,总想寻个机会难倒他。一次,汉武帝召集儒生博士们议事,东方朔也在被邀之列。有人当面诘难他道:"苏秦、张仪是古代能言善辩的谋士,他们的连横、合纵主张一经采纳,便能高踞相位,泽及后世。东方先生是研究先王治民之术的人,自称是'海内无双'的贤才,但不知为什么搞了这么多年还是'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呢?就连你的亲属也得不到一点照顾,这实在不好理解。"面对这种富有挑衅性的问题,东方朔不慌不忙作出了一番义正辞严的驳斥:"诸位先生都是学富五车又有修养的人,在研究历史的同时,也应该好好研究现实。这样才能不拘泥于历史现象,才好把张仪、苏秦和我东方朔联系起来看。张仪、苏秦生活于周室倾危、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的时代,征伐、兼并到只有十二个国家存在的时候,仍然看不出鹿死谁手的结果,在此成败决策的时候,人才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所谓'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乱世出英雄',那是锻炼人的大熔炉,对于那些善于延揽人才的君主来说,只要有利于实现自己帝业的人才,自然言听计从,予以重用。张仪、苏秦之所以高踞相位,享受优厚待遇,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战国时期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在的皇帝英明,天下统一,要办好一件事情,推行一种政策和法令,就像在手中转动任何一个物体一样那么容易,真可谓一呼百应。现在国泰民安,恩及四海,国家的根基稳固得很,就就连四海的夷狄,也来纳贡称臣,求得保护。在这种和平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一批的智能之士,大家都渴望得到重用而献计献策,怎么好区别他们的贤与愚呢?要是张仪、苏秦和我处在同一个时代,恐怕连一个'掌管'的小官吏也捞不上,还奢望当什么'侍郎'呢?所以说时异事弃。但不管怎样,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和有上进心的人,就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从另一个方面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去推动社会的发展。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姜太公一生行义,到了七十二岁,才碰上周文王得以实现他的主张,被封在齐国,恩泽子孙,传国七百年而不绝。只要是勤勤恳恳地研究学问,老老实实地做人,又何必担心身过不留名呢?有些隐士的主张,虽一时不被重视,一生也没有享受过什么高官厚禄,但他们的人格是高尚的,就像一块矗立的巨石,安然挺拔。许由是帝尧时一名贤德的人,并没有作过官,但人们称赞他,尧想启用他。接舆是楚国很有才学的人,尽管他自己装成疯子,而人家就不这样看待他。范蠡是大智大勇的人,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为什么要泛舟隐去呢?伍子胥是一代名臣名将,为了吴国的兴盛,可谓披肝沥胆,他虽然遭到奸臣的杀害,但其高大形象,却高照史册,谁会说他是该杀的人呢?纵观古今历史人物走过的历程,均足以启发我们去思索。这正所谓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我不想在这个问题上与诸君纠缠。'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义,'枉而直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这是圣人教给我们处世做人的准则,愿与诸君共勉。"东方朔这番严肃的剖白,不仅说明了自己既安于现状又图进取的积极态度,有力地回击了挑衅者的热嘲冷讽,更表现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长于辩析的卓越才能,致使满座哑然,对手叹服。

忠心爱民 正直无敌


东方朔
东方朔出语诙谐,性格放纵,游刃于上层社会之中,但并不是没有政治头脑的人。相反,他的眼睛里夹不得半点沙子,对于违背常理,侵害人民利益的事却敢大胆直言,敢谏敢阻。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率领大批人马,假称是平阳侯的人,微服外出猎狩。而且,往往是深夜出去,平明回来。在追杀各种野兽的过程中,常不顾及地里的庄稼。农民辛辛苦苦耕种出来的庄稼,还不到收获的时候就全被糟蹋掉了,能不心痛吗?于是,纵声谩骂,并成群结队地把平阳侯的这些恶行告到鄠(今陕西户县)、杜(今陕西长安县西)县衙。县吏们听到这种胡作非为的搞法,也很气愤,便要去找平阳侯说理。不料走到半路上反遭猎手的袭击。于是,激起了县吏极大愤怒,才强行扣下几个猎手。经过一番审讯之后,这几个人才吐露实情,并拿出他们身边所带的"舆物"来证实自己的身份。县吏弄清真象以后,也无可奈何,只得把他们放走。从此,南山之下便知道皇上在微行狩猎。虽然蒙受了损失,谁也不敢吭气了,还在各地为皇上设置行营,让这批人有休息、寝宴的地方。尽管是劳了民、伤了财,而汉武帝仍觉得这样太劳苦、太不方便,便打算在离长安近一些的地方开辟一个范围更大、规模更宏伟的上林苑。吾丘寿王就是这项计划的献策者和规划者,因而深得汉武帝的赏识。东方朔却与此人持相反的态度,便直言进谏汉武帝有"奢侈越轨"的表现。他认为在京郊扩大上林苑是"绝陂池水泽之利","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损耗五谷"的愚蠢作法。还指出扩大上林苑之后,徒使麋鹿、狐兔成群,也只会给虎、狼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这些野生动物为了找东西吃,还会破坏生产,也会挖冢啃尸、吃人的家蓄,这样就会伤害人们的感情。何必为了一时一事的欢乐去干有损手国富民强的事呢?他顺便向汉武帝推荐了《泰阶之符》的建议。《泰阶之符》是什么呢?它分上,中、下三台,共设六个星座,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并说:"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岁大登,民人息,天下平。……"这大概是那时观测天文的一种设备。汉武帝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建议,正式拜他为太中大夫,成为了亲近的侍从官员,以备顾问应对、奉诏出使等职,秩比千石,还赐给黄金百斤,表示谢意。但是,迷恋狩猎的汉武帝,并没有放弃上林苑的扩建工程,这给东方朔的心灵上投下了一个阴影。

有一次,上林苑里有一只鹿被人杀了,武帝听后大怒,下令有司将杀鹿的人处死。群臣们为了讨得皇上的欢心,阿说一番之后,都说此人该杀,天大的胆子,也不能把上林苑里皇帝的宠物杀害。东方朔站在一旁暗想:为了一头鹿,竟忍心杀一个人,皇权之极,实在太可怕了。他灵机一动,挺而进谏道:"这人不仅该杀,而且应该让他死三遍。首先,是诱使陛下因鹿杀人,这是一大罪;其次,使天下人闻之,都说陛下重鹿、轻人,这是第二大罪;再次,当匈奴来侵犯时,便可用鹿去驱杀敌人。现在,鹿死了,人也死了,谁去边关守隘、抗敌?"经他这么一说,汉武帝知道自己盛怒之下所作出的决定,是不得人心的。于是,便下令释放了这个错杀了鹿的人。东方朔运用自己机敏的辩词,不仅救护了一个无辜者,无形中也匡正了皇帝的一个错误决策。

古代中国素被称为礼义之邦,而封建朝廷总自命是推行"礼"、"义"之道的司令部,声称要按礼、义、廉、耻的最高标准来衡量臣民的思想言行。但在统治阶级内部是否也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存在呢?如果有,又该怎样呢?东方朔在这个方面是敢直言不讳的。隆裕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因犯法关押在死牢里。后来公主患了重病很思念孩子,花了大把大把的钱把儿子赎了回去。但这个桀骛不驯之徒,在母亲死后,劣性不改,甚至敢杀"内官",于是再次被投进了死牢。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形成了两种看法:有人想讨好皇帝,说什么"既然上次可用钱赎罪,这次也可以这样作"。另一种看法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汉武帝面对这个公案,有心袒护,又怕引起议论,想起姐姐临终时的嘱托,不禁潸然泪下,悽切地对大家说:"姐姐老来才有这个儿子,临死时将他托付给我,然而"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因此,"哀不能止"。许多大臣见汉武帝这样伤心,也跟着流眼泪。唯独东方朔举杯上前称颂说:"皇上赏不避仇,诛不避骨肉","天下幸甚!"正在悲戚中的汉武帝觉得他的话太不近情理,便拂袖进宫。不久,便把他传进宫中训斥道:"讲话要讲究时间地点,我正在难过的时候,你向我祝贺进酒,这难道是合适的吗?"东方朔巧妙地宽慰汉武帝道:"我听说:'乐太甚则阳溢,哀太甚则阴损,阴阳变则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精神散则邪气及,消愁者莫过于酒。"经过这么一说,汉武帝的气全消了,不仅没有惩罚他,还赐帛百匹,以资鼓励。

馆陶公主是汉武帝的姑母,堂邑侯陈舞的妻子。陈舞死后,年过五十的寡妇不甘寂寞,豢养了一个比他小十三岁的男幸--董偃。开始是教他读书、识字、相马、射击,到了十八岁便"出则执辔,入则侍内",成了须臾不可分离的人物。因为是长公主的宠幸,人们也另眼相看。长公主又怂恿董偃用钱财去结交朋友,达到了一日"金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千匹"的境地。董偃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又采纳了一个名叫爱叔的人的建议,设法讨好皇上,接近汉武帝。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划之后,馆陶公主把自己的领地"窦太主园"改为"长门宫",献给汉武帝,讨得了皇上的欢心。然后,又装起病来,引得皇帝前来探亲。佯病中的长公主装出十分思念的样子道:"希望皇上路过我家,一定进去叙谈,一定要好好接待。"既然是病人的愿望,汉武帝也不便拒绝,便满口答应了。不久,汉武帝从长门宫回来,果然来到她家作客。馆陶公主热情接待,亲自下厨,并设法引见了董偃。这一来,董偃的身份便合法化了,而且影响越来越大,有时还可以陪同皇帝在北宫游戏,或到外面骑马、观看斗鸡等,竭尽阿谀之能事。

为了答谢皇姑的盛意,汉武帝还在宣室设宴款待馆陶公主。宣室是未央宫的正室,是大臣们朝见皇上的地方,汉武帝还派人想把董偃也召来。这天正值东方朔执戟值班,他觉得皇上这样做太失体统了,便"辟戟"进谏,严肃地指出董偃以一介平民私侍公主,搞乱了婚姻关系,败坏了伦理道德,助长了男女之间的不正常气氛;而且董偃千方百计引诱皇上游玩,"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行邪狂之道,径淫辟之路",是"国家的大贼,人主之大蜮",应该及早地处死他才对,怎能让这种人来宣室作客呢?汉武帝觉得东方朔言之有理,表示以后要疏远他,但酒宴已经摆好,就让他混过这一次算了。东方朔却坚决反对道:决不能让这种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的人踏进这庄严的殿堂,并引古证今把董偃比成古之奸贼竖刁、易牙、庆父之流。汉武帝没法驳倒他,只得下诏撤宴,改置北宫。从此,也不再宠信董偃。得意一时的董偃又过起了提心吊胆的日子来了,刚过三十,就一命呜呼了。

东方朔就是这样一位敢于直言极谏以阻止歪风的人物。

难展鸿才 萌生退意


东方朔
关龙逄是生活在夏桀时候的一个忠臣,夏桀在位时不讲德行,无端杀害百姓,又凭武力去侵犯其他部族,致使其他部族联合起来反对他。关龙逄进行了多次苦谏也不听,最后还把关龙逄杀了。桀由于不接受忠臣的劝阻,招致了夏王朝的彻底覆灭,最后为商所取代。殷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昏君,在他淫乱不止的时候,他的叔父比干曾多次进谏,他不仅不改邪归正,还制炮烙、设虿盆,塞阻忠臣进谏。比干以死力争,三日不去。纣王不以为忠,反而听信妲己谗言,将比干剖腹挖心。像关龙逄和比干都是大智大勇、忠心若日高悬的人,他们之所以拼死进谏,为的是使帝业得续,万民能不遭罪,而他们都遭到了惨死,这难道不足以证明进谏一事"谈何容易"吗?当他们进谏的时候,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则攻击他们是蓄意诋毁君王,罪不容赦。当他和他的亲属们遭到株连惨死的时候,构谗者颐指气使,自鸣得意。这部血泪斑斑的进谏史,至今仍在继续地书写着,而巧言令色者的狂想曲也仍在演唱着。蜚廉、恶来生本奸诈之辈,他们以膂力过人而事纣王,巧言令色以进其身,然后用雕琢刻镂等物去讨好主子,以靡靡之音去麻醉帝王之心,以美色去腐蚀帝王的躯体。到了这种时候,是非曲直的标准就完全颠倒了。辅国的仁臣被驱赶,邪佞之徒便乘机而入,如果在此时图进忠言,会彼扣上"危言耸听,上拂主意,下违民心"的罪名。那么,即将出现圣贤彼戮、宗庙崩弛、国家空虚、外患内乱接踵而来的亡国趋势,志士仁人虽有志于朝廷,但已无匡时济世的机会了,便只有走退而隐居的违心道路了。隐居者居林泉之间,筑土为室,编茅为庐,弹琴作乐,以咏先王之风,不问当时之事,以了残生。伯夷、叔齐本是商纣时的贤德之士,为什么要隐居首阳山而当饿死鬼呢?还不是觉得自己的一片忠心,得不到纣王的理解,眼看大厦倾覆,又无力改变,更不能阻止周武王征伐纣王的兵力。他们既不愿作商的逆民,也不愿作周的顺民,只得走上隐居的道路而作了饿死鬼。

接着东方朔又对历世隐士们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许由是尧时贤臣,尧想起用他,他就是不愿挤上政治舞台。他认为尧只知贤人有利于天下,而不知他们也能贼天下的道理。许由虽没当官受禄,但并不影响他作为贤士而存在于历史上。箕子也是纣王的叔父,见纣王无道,专听奸佞之言,不纳忠臣之谏,便装疯作傻,才得以保全住性命。商亡后,被封于朝鲜。后来,当他路过殷墟,作诗凭吊故国时,谁不为他抛洒同情泪呢?接舆是楚国的贤士,楚王曾以百金聘他为官,要他帮助治理江南各地。他认为这是"富贵人之所欲",他的妻子也认为"至人乐道,不能以贫易操,不为富改行"。于是,双双隐居四川峨嵋山上。像箕子、接舆这样的人,如果能碰上明君圣主,君臣之间能推心置腹,共商国事,共图富强,上下同心,则国泰民安,还怕三皇五帝那样的盛世不能再现吗?伊尹耕于莘(今陕西合阳县东南)野,商汤三次去聘请他。他们之间由于统一了认识,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才以天下为已任,出山帮他伐粱,此所谓圣人之任。

姜子牙也是贤能智谋之士,七十岁了还没有出山,垂钓于渭水之滨。他是在等待时机,寻找明主,直到认识周文王之后,感到心同意合,才愿意帮他去征伐纣王,统一全国的。周文王、周武王对姜尚无比信任,总是言听计从。正是由于君臣的团结和深信不疑,给姜尚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使他能深恩远虑,引义正身,推恩而广天下,奖励有德行的人,录用贤能的人,惩罚那些道德败坏的人,这样便达到了统一的目的,建立起美好的风尚,实现了帝王之业。他毫无野心,尽到了臣子之责,封侯授爵,传之子孙,名显后世,万民称之于今世,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关龙逄、比干、伊尹、姜尚……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人,而他们的结局却迥然不同,这不正说明"谈何容易"的道理吗?

吴王被非有先生的这一番话感动得泪流满面,而且深切地感到自己身上确有许多毛病,已经把吴国推向到危险的边缘了。于是,便痛下决心进行了一番改革。他从自己做起,严肃了上朝的制度,端正了君臣的关系,选拔了一批品德廉洁的人,推行一整套节约的办法,减少了后宫的费用,限制了车马的使用权,停建了楼台馆阁的建设,并把一些皇家花圃、池塘废除,用来发展生产。又从皇家仓库中拿出钱粮来赈济鳏、寡、孤、独和残废、老人,并减轻了人民的赋税和刑罚,又将一批奸佞之人与歌舞之徒赶了出去。这样一来,只三年时间,国内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国无灾害之变,民无饥寒之色,家给人足,蓄积有余,囹圄空虚,凤凰来集"的一片升平景象。以致远方异俗之人向风慕义,各奉其职前来朝贺。

东方朔这番"非有"的假设和议论,只能说是自身失落感的道白。汉武帝虽然多次向他执经问难,自己也曾多次露才扬己,但始终没有成为股肱之臣,其恹恹之情是谁都难免会产生的。

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09-7-19 21:31:54

牛人一个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方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