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混元球
太乙混元球 <BR>太乙混元球是本派必修功法,它是由太乙元明功(即元明八式)采气、充形、聚形、集气产生内外竞发、外形俱显的结果。 <BR>它聚形集气,从显到密从密到显,产生球,金华出现而产生自动,从而产生蛇形蠕动,也就是游桩。 <BR>练习此功必须把小练形“金鸡叩米”、“提龙腿”、“跨虎横云”练熟后才能练习。 <BR>练法:坐、站、行均可。两手如抱球状,手心相对,前后左右随意转动如抱球,手心始终相对,一动全身皆动。 <BR>作用:聚元气。 <BR>单式典型: <BR>预备式:合扣丹庭 <BR>同元明八式的合扣丹庭。男左手在里,女右手在里。睁眼、神光内敛。两脚平行站立。如站成外八字脚,将导致两腿的三条阴经先行交注,如站成内八字脚,则导致两脚的三条阳经先行交注。所以为了保持平衡,取半阴半阳的平行站立为准。但在练功中也可根据自身阴阳二气的盛衰关系而自我调节。 <BR>1、金华出现: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两掌从太乙元明功的掌托日月到阴阳化合,两手向下慢慢导引,手心向下宽不过肩窄不过头,象篮球大小,导引到膻中穴定住,两手先挤按数次,然后滚动,动的距离不超过一寸;两手定位虎口相对,开始站桩,名为“玉镜鉴心”。 <BR>作用:补充真气增加球的功能,并解决真气不足的问题。 > <BR><BR>2、予注中圆:接上式,双手撑大过肩;两手、两肘、两臂同时向内挤按和拉撑,两腿也要有内动,,使手、肘、臂和体前都有气感;然后两腿开步下蹲成马步,把球放于地面,一手放在球上面,一手扶于球侧面,然后左右走圈,先走哪面都行。还可以把球抱起来走圈;不练了,把球收回体内丹田处或把球抱起来掐小,两腿站直,站定圆桩。 <BR>3、大混元球:两手尽量撑开,手心相对抱住,左右走圈,圈的直径不得小于8米,手型可以上下相对、斜对和调换,步伐走游龙步、三角步或顺其自然。站桩将球掐小,导引至小腹,站定圆桩。 <BR><CC></CC>4、顺天呈象 <BR>要把预备式时聚结在丹田的元气运化至双手间,先外面的手下翻托在丹田下方,里面的手上提扶在丹田的上方。双手掌心相对先由左往右顺时针旋转,再反方向旋转各36次。然后双手开始不同步地顺逆运转。 <BR>注意: <BR>其一、双手的运转圈数要记清,先以36圈为基数,慢慢增加到360圈。 <BR>其二、在不同步运行时,双手只是不同步,但仍然往同一个方向运转,而不是反方向的运转。 <BR>其三、不但要记住双手转动的圈数,还要细心体会丹田处的变化。 <BR>太乙混元球的层次 <BR>第一层次:初步。两掌相对防止真气外游,睁开眼睛按按抓抓,做到充分练球。 <BR>第二层次:游桩。也叫开桩游动。练习时做到动静自如,顺其自然,化除僵劲,安神定志,内劲潜行。 <BR>任何武功都是从禅功内出现。如太乙混元球转圈出八卦,分开出太极、顺直出形意等。游桩的特点:气足而动,气形同旋,内外如一、气机交注。 <BR>第三层次:练球成丹砂,入室练静功。打坐,体会其微妙:①散则成气聚则成形。②练到神形飘没处,没有真象有英魂。不练时把球收入体内丹田。③练到全身即球时,不知自己在动,忘身忘我。<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 align=middle width="3%" height=17></TD>
<TD class=p14 align=left><A target=_blank name=1945194081></A><FONT color=#0000cc><STRONG>武当太乙神功打手歌</STRONG></FONT></TD></TR>
<TR>
<TD></TD>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CC></CC>一: (上联) 执金锋,习来八法通一处; <BR>(下联) 开妙门,悟出众缘浴元路. <BR>其二: 运元神 能施甘露灌金顶; <BR>挥灵毫 方使六艺合三昧. <BR>其三 万法真音 是说妙法也者哉 通天彻地 一举三元 真圣居大千 <BR>三教秘迹 非闻秘律而已矣 排山倒海 万轮一道 玄明守三界 <BR>其四 大千月圆同证觉 <BR>三界光轮主统元 <BR>内 景 诗 文 <BR>其一: 七言.神剑诀 <BR>人言妙道最难通 地我人天悟入同 <BR>习此方知玄中秘 八法神剑处处工 <BR>其二: 五言.内功诀 <BR>大道万法真 三界法同闻 <BR>乾坤开坦道 显吾大道身 <BR>其三: 七律.武林内秘 <BR>武林秘章传海上 记忆他年入古壶 <BR>铸就三千赤金戟 化开一万紫铜都 <BR>妙觉无为乾元体 灵道有相玄真符 <BR>先师秘授封古壁 神思运化塌此途 <BR><BR>武林遗风 <BR>武林风习数千年 妙道奇驱纵横观 <BR>初悟深功入臻境 方识秘法出寿田 <BR>六艺功超光明地 三乘道越智慧天 <BR>伟哉神州真华品 古国珍函有妙传 <BR>太 乙 神 功 打 手 歌 <BR>妙中妙,玄中玄 自古先师将道传 <BR>妙法通明三千界 无生无灭至微玄 <BR>自古武功通神路 传自山家结有缘 <BR>有缘有法同人悟 有术有寿共觉眠 <BR>武功传法分九派 各有功法藉上玄 <BR>至今已是千百载 始见道德列为仙 <BR>精工习法能入化 有法应藏可见丹 <BR>今将秘法演为术 为使弟子入仙班 <BR>君不闻 <BR>大道本是自古传 先有武当后有天 <BR>历代皆有祖师辈 曾经道妙入耳言 <BR>武当派,甚威严 门户乃为至上先 <BR>有法参蟾无无数 鉴通悟境月月环 <BR>灵根照见元空体 妙途能化无上缘 <BR>大道深功苦中得 玄机妙法静里传 <BR>昔贤言 <BR>武当正教传千古 劈开混沌出大贤 <BR>代代祖师演秘法 世世英名贯宇环 <BR>三千功法成先数 八万妙诀落尘间 <BR>留下展转十数字 莫将弟子等闲传 <BR>祖师传法法万千 法法相循法相连 <BR>先习功法十三式 盼跨交扭卧转翻 <BR>七步六掌成初数 更有功法十二三 <BR>玄门功夫层层入 步步行功日日参 <BR>武当分门更有类 天罡掌数展威玄 <BR>内功掌,玄明丹 金虹法,伏虎拳 <BR>龙虎玄功存妙趣 丹砂鼎火用心煅 <BR>齐锋戟,飞虎夺 游龙胆,滚龙环 <BR>金龙掌法先师传 六合工夫见上元 <BR>更鉴神兵周天道 系合内外穿金幡 <BR>有法才入大千界 真如可 妙玄天 <BR>功法自鉴应自得 莫将此文等闲参 <BR>炼就金刚不坏体 铸成真如瑞宝莲 <BR>三花聚顶显其术 九圣朝元见道玄 <BR>代代行功莫虚传 式式妙道产太元 <BR>多少先师玄中悟 凌云渡道大罗天 <BR>兵无妙道存物理 流至永世享威名 <BR>活武途,产金波 飞身莲台 大千 <BR>三昧真火金莲种 六道灵根菩提心 <BR>法传有缘授此妙 秘诀 说 <BR>秘持神意并气血 有师 抛金梭 <BR>敬师尊法腾三界 武当神功序此歌 <BR>源大道,入妙乡 真如秘持尽妙室 <BR>历代真祖传真术 武林绝技布海上 <BR>八万功能透铁石 三千真法镇永疆 <BR>大宋留有玉镜肘 北齐传有云雾桩 <BR>八法神锤藏变化 千秋掌势呈威扬 <BR>太乙神功运真注 太极双仪环法强 <BR>混元球,子午决 蟾有图,扑云掌 <BR>太岁武星图 老子犀牛桩 <BR>明有铁松祖 寒山内功良 <BR>从此武当分别派 大千三界把名扬 <BR>周天运大法 秘意此中藏 <BR>朔源远古分天地 至今留有盘古桩 <BR>本门的特点与主要的功法都在里边了,最好能背诵,自可在字里行间领略太乙门的神韵 > <BR><CC></CC></TD></TR></TBODY></TABLE>
<DIV class=tit>太乙混元球总谱</DIV>
<DIV class=date>2008-09-02 16:56</DIV>
<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
<TBODY>
<TR>
<TD>
<DIV class=cnt id=blog_text>
<P><STRONG>太乙混元球总谱</STRONG></P>
<P>混元归真赋<BR>炼形纳气归一处 阴阳显化产真如<BR>五行孕育真种子 三轮齐转紫光明<BR>金华高渺三阳泰 元真飞举显神通<BR>太乙混元球十式原桩总谱<BR>混元功法世间稀 先师授下此玄机<BR>内外同形宣妙法 九转丹法此中参<BR>阴阳显化皆中得 混元妙术传世间<BR>吾今道破玄中密 渡吾同门归故里<BR>法合先天真元术 由此步入大罗天</P>
<P>有诗曰:<BR>武当圣教传千古 混元大道示真宗<BR>兔滚鹰翻呈气象 静持真决道妙深<BR>三千变化唯此密 武当变化直通神<BR>曾记仙家传妙语 玲珑法里玲珑身<BR>黄金种子年年种 世人不窥此道真<BR>三华进趣神楼聚 金顶沦茫万载峰</P>
<P>诗曰:<BR>承传千古太和风 时逢盛世现此宗<BR>以武演道参造化 以文鉴道溯宗风<BR>法演周宫穷天地 道示灵台溯本原<BR>象呈龙虎周丹野 文武同宗示此功<BR>文功武法呈乾象 人缘得法细研参<BR>多少羽客逍遥去 法雨霓天撒大千</P>
<P>诗曰:<BR>还原大道数三千 谁将道妙合之参<BR>有人悟彻真诠法 三百六十同人天<BR>机玄有妙当自得 法悟无形共此攀<BR>混元灵通元明道 混元修成大罗丹</P>
<P>太乙混元球之传统风格特点:<BR>采气充形 筑基补元<BR>真元俱足 神形如一 <BR>内有其质 外展真形<BR>聚气生形 演化先天</P>
<P>太乙混元球椿功八式谱文:<BR>1、金华初显<BR>平踏双轮入中宫 阴阳变化潜龙争<BR>手报金华吐瑞霭 启动真水转神行</P>
<P>2、玉镜鉴心<BR>金鉴玉轮育先天 置存膻中气自全<BR>内景光里曾有相 一轮真华照大千</P>
<P>3、予注中元<BR>合抱玄光聚丹庭 运转真如居中宫<BR>双足同踏乾坤地 内外交通展玄形</P>
<P>4、玄丹内守<BR>自持天心无改移 渺渺之间运玄机<BR>玄丹敛在中宫守 内外震动不可期</P>
<P>5、定元真形<BR>定元真形守先天 真如道妙育本源<BR>中宫海底聚神水 一粒金华寄成乾</P>
<P>6、太乙混元<BR>长将道妙融苍桑 会来子午并阴阳<BR>混元周宫冲太乙 气聚四极纳中黄</P>
<P>7、海底沉珠<BR>法自精工道自生 内移真华外注形<BR>神机久视灵台地 一粒真如散光明</P>
<P>8、混元真形<BR>曾经将法住大千 运化阴阳固本原<BR>虚合元华争太乙 混元真形古今传</P>
<P>太乙混元功原谱谱文:<BR>元阴元阳育此体 太乙显化产真如<BR>真晶合在金宫守 妙发真妙显密情<BR>动静显化同一理 反正应机共二灵<BR>大道万品归无有 玄华一注出真明<BR>神胎自化元明珠 跳出三地展飞腾<BR>上下灵通正真法 内外形出道元明<BR>元明光注在天阙 神形如一举上界<BR>举霞飞升蹬太古 始见元明孕真婴<BR>混元功显真自在 元明数注运无穷<BR>慢将玄机细细品 详察大道意意同<BR>同形共展元明术 混元真密大道恒<BR>一颗元华认妙法 三才灵相住大同<BR>正退反侧随因转 吞吐开合任缘生<BR>万般形骸从中化 诸法真髓因此工<BR>演法大千显真妙 惟有混元难结成<BR>重将阴阳冲太乙 合在丹源印真形<BR>大道玄机人谁悟 冲开一注即通灵<BR>玄功惟存龙虎道 阴阳处处合元明<BR>说透根由悟正法 点破玄机正元龙<BR>冲腾凌霄身飞举 光射大千法无形<BR>一注光华开真籍 一颗玄珠出金庭</P>
<P>太乙混元功谱诗三律<BR>其一<BR>混元密法内外修 吐纳开合孕刚柔 <BR>阴阳生化无无数 功法显豁日日周<BR>行功之境身现法 得密时机妙有收<BR>无如玄功运奇妙 更待先师点破修</P>
<P>其二<BR>足踏环中产真元 两臂圆撑现金环<BR>山家先元吞紫气 魁罡施工扫缘<BR>抓拿利爪前探掌 弓蹬曲足斜闪肩<BR>此技化尽无为法 更有奇雄此中参</P>
<P>其三<BR>混元密法先祖传 武林大道立此<BR>圆通永乐重仙本 妙悟长生铁石坚<BR>九宫归元成真术 八卦纳甲入妙玄<BR>混元功中定元法 不得真传是虚言</P>
<P>混 元 大 法 流 源 述 真</P>
<P>混元妙道 法于先天 太虚呈象 显化阴阳<BR>圆通内外 法合自然 道启真本 孕化乾坤 <BR>宇宙在手 万化生身 功参造化 紫府呈真<BR>太古宗风 老子显扬 老君传法 文始为先<BR>五传师祖 法弘人间 宗风传世 代有承传<BR>道显金锋 度化有缘 丹道内执 金锋外显<BR>形与神俱 法宏大千 法传六脉 道示统元<BR>混元如意 乾元浑天 六合龙虎 造化乃全<BR>元汇九宗 法呈一统 月有盈亏 法有隐显<BR>时逢乱世 龙潜深渊 九宗同隐 教外别传<BR>先祖铁松 宗承太乙 身怀秘术 远走长白<BR>隐踪课徒 一脉相传 十二师祖 徐公殿明<BR>法承宗风 迹隐民间 再传十四 法授广清<BR>师承真阳 十三门长 潜心数载 道示混元<BR>甲子元年 封法期满 宗风面世 法船结缘<BR>混元秘术 再现民间 内外同执 九转成丹<BR>三轮齐转 一气朝元 先祖有训 武当秘术<BR>应时显法 光照大千 愿吾同道 参真证吾<BR>广结道缘 清源证本 同归故里 共聚罗天</P>
<P>太 乙 混 元 大 法 总 诀<BR>〖三球专持总诀〗<BR>三球之法妙通天 元真证吾道妙玄<BR>法传三界示真本 真呈一气现统元<BR>先人传下证真法 入世法船度有缘<BR>混元太乙穷天地 聚气呈形法自然<BR>内华外显金锋现 神形俱妙象乃乾<BR>元镇九宫周丹野 灵呈一气造化全<BR>法演中宫方寸地 灵台拜祖吾为先<BR>气注八极显真本 象呈八卦演先天<BR>境随心转妙法现 夺得乾坤造化权<BR>紫府显出玲珑体 真呈紫府育真元<BR>神游八极环宇内 紫霞伴君入瑶天<BR>三球法证玄都律 始知吾乃不老仙<BR>玉京法传大千界 接引故人还家园<BR>玄都密律证真吾 同返瑶台证本源</P>
<P>太乙混元球三层境界谱文<BR>第一层次:聚气呈形</P>
<P>预备式:合扣丹庭<BR>乞沉丹田起玄机 混元宝镜授此密<BR>吾今授尔玲珑法 须还不坏金刚体</P>
<P>第一式:顺天呈象<BR>法阴法阴法天地 无物无吾有玄机<BR>法于阴阳合自然 太乙久转大丹还</P>
<P>第二式:怀抱乾坤<BR>怀里乾坤日月长 何处为吾真故乡<BR>乾坤还在吾身内 此为乾坤第一桩</P>
<P>第三式:倒转彩球<BR>彩球倒转隐玄机 内外全形归故里<BR>今授此密为弘法 它日相逢在须弥</P>
<P>第四式:狮子滚球<BR>狮子滚球法玄妙 悟彻三元归一窍<BR>日月玄机谁来解 破释此玄乐逍遥</P>
<P>第二层次:风华外显<BR>第五式:太极边球<BR>太极边球世间稀 几人悟彻此中理<BR>日月星辰合造化 尘埃几人悟彻它</P>
<P>第六式:平运双环<BR>双环平运法阴阳 转动双环起玄机<BR>妙法藏在双环里 君今始解法玄密</P>
<P>第七式:掌运太极<BR>掌运原极实中虚 阴阳显化此中迷<BR>无中生有显妙法 始知吾乃一太极</P>
<P>第八式:天人合一<BR>天人合一法妙降 物吾双无把身藏<BR>如今身在虚无处 它日天久地也长</P>
<P>第三层次:神形俱妙<BR>第九式:错倒阴阳<BR>阴阳倒错法玄密 有谁悟彻此中理<BR>谁若参破此中理 异日定为大罗仙</P>
<P>第十式:包罗万象 <BR>包罗万象法玄妙 阴阳变化此中参<BR>阴阳产在虚无处 虚无处里见真如</P>
<P>『武库遗真』曰:<BR>三传法境地人天 以迹生形象生天<BR>祖传始见形迹出 宗传始悟法心传<BR>神授真如演道妙 曾将神髓谱中观</P>
<P>诗曰:<BR>剖使混元造天地 始使大道归统元<BR>周天循彻呈太乙 司注通明普太玄<BR>自古亢明弘正法 至此玄机主在千<BR>浩渺大千畅真本 惟有修真是真言</P>
<P><BR>八 卦 震 元 球 总 诀</P>
<P>八卦震元易为先 阴阳显化五行全<BR>经循太乙调龙虎 象呈***运周天<BR>左旋右转先天数 璇玑停轮现紫团<BR>元灵初显方寸地 灵台拜祖吾为先<BR>灵峰授尔通玄路 法演八方象卦全<BR>八宫错运法玄妙 九宫法漫六合巅<BR>静定之中证真吾 乾坤变化掌中观<BR>八脉从此归一处 法演江天几万年<BR>此去玄都再证吾 三界法船通罗天</P>
<P>八卦震元球三层境界谱文<BR>(1)法演中宫<BR>中宫法现玲珑天 玲珑宝塔象庄严<BR>朝真拜祖证真吾 法显灵台示本源</P>
<P>(2)气注八极 <BR>元灵初显方寸地 元真象显八极天<BR>法漫九宫孕风雨 阴爻化尽象乃乾</P>
<P>(3)八极归真<BR>八脉真元演先天 九宫显化气乃全<BR>境随心转鉴定力 真元法证玲珑天</P>
<P>八卦震元球九般次第谱文<BR>(1)灵台显真<BR>真显灵台演大千 性命双修证本源<BR>元真法演方寸地 灵台法现玲珑天</P>
<P>(2)灵台拜祖 <BR>真显方寸灵台间 内外相感法光圆<BR>先真相显方寸地 拜祖灵台吾为先</P>
<P>(3)灵峰授法<BR>法授灵峰玉霄间 灵台呈象卦乃全<BR>阴阳显化方寸地 五行生克弹指间</P>
<P>(4)象呈八卦<BR>阴阳法现玲珑天 象呈八卦法自然<BR>天人合一妙法降 风雷水火此中藏</P>
<P>(5)法漫九宫<BR>八宫定位法先天 夺得阴阳造化全<BR>法漫九宫周丹野 象呈一气会本元</P>
<P>(6)十方风雨 <BR>元真象呈灵台间 推动八宫风雨全<BR>十方风雨中州汇 尽合乾元一气中</P>
<P>(7)八方演真<BR>八宫错运事惊天 阴阳显化五行间<BR>生克制化法前定 法演八方造化全</P>
<P>(8)八脉归根<BR>卦爻化尽现真乾 象呈真华药乃全<BR>八脉从此归一处 紫府呈真凡也仙</P>
<P>(9)紫府呈真<BR>真呈紫府元神现 渺渺真华三阳巅 <BR>玲珑法现玲珑体 始知吾乃大罗天</P>
<P>混元归真赋<BR>炼形纳气归一处 阴阳显化产真如<BR>五行孕育真种子 三轮齐转紫光明<BR>金华高渺三阳泰 元真飞举显神通<BR>太乙混元球总谱<BR>混元功法世间稀 先师授下此玄机<BR>内外同形宣妙法 九转丹法此中参<BR>阴阳显化皆中得 混元妙术传世间<BR>吾今道破玄中密 渡吾同门归故里<BR>法合先天真元术 由此步入大罗天</P>
<P>武当圣教传千古 混元大道示真宗<BR>免滚鹰翻呈气象 静持真诀道妙深<BR>三千变化唯此秘 武当变化直通神<BR>曾记仙家传妙语 玲珑法里玲珑身<BR>黄金种子年年种 世人不窥此道真<BR>三华进趣神楼聚 金顶沦茫万载峰</P>
<P>承传千古太和风 时逢盛世现此宗<BR>以武演道参造化 以文鉴道溯宗风<BR>法演周宫穷天地 道示灵台溯本源<BR>象呈龙虎周丹野 文武同宗示此功<BR>文功武法呈乾象 有缘得法细研参<BR>多少羽客逍遥去 法雨霓天撒大千</P>
<P><BR>元真总谱<BR>概言丹道运武途 内景功持遍身心<BR>指印密传真法华 潜行脾肝左右分<BR>九轮玄功分次第 金龙三式成法身<BR>摩天玄光三换掌 混元球现紫光魂<BR>罗汉醉酒真如持 太乙柔身法王尊<BR>三传九转应次策 通灵宝境隐真秘<BR>书剑书文合太一 第一洞天龙雷象<BR>大千留传此玄机 太乙神功合作道<BR>一气通真掌金阙 三界达撤太乙途<BR>概 谱<BR>太乙修真藏元真 行桩八脉内外分<BR>内持丹宫催神光 外运精气转乾坤<BR>金风吹动金钟乡 自在***如意尊<BR>口含真言吐法语 动撤大千太乙身<BR>行动接持玄英指 渺渺之中经***<BR>潜行周经循肺脉 降下大趾足太阴<BR>肝脾两脏流真液 上行潜龙大法身<BR>法器呜金传真射 行血推脉入周轮<BR>太乙金风常循撤 火龙功传太乙根<BR>上行金风通十指 金龙探爪势前奔<BR>如此行功三换掌 混元内敛守丹魂<BR>左右循行呈太乙 中宫聚气周***<BR>罗汉金身明八势 太乙柔行八脉尊<BR>修脉结丹成大道 吐纳符候按谱文<BR>西川岸畔坠月象 东冥瑞处见玉圭<BR>字纳入拳遍琥途 武合于道运真轮<BR>蟾光月轮龙雷火 内景光映纯阳身<BR>太乙玄机撤天地 留下神功慰英魂</P>
<P><BR>诗曰:<BR>此宗承传太虚间 隐踪世上不知年<BR>千古风云多变幻 盛世法显玲珑天<BR>龙虎战罢风雨往 玄机停轮法光圆<BR>历来多少风流客 流连此宗不知还<BR>百代英侠狂歌剑 留上叹息在人间<BR>真封五百踪不显 法封三百少人传<BR>甲子元年宗风现 入世法传地人天<BR>太和法传大千界 接度故人续前缘<BR>宗风吹遍神州地 金华点点证罗天</P>
<P>诗曰:<BR>一从苍山留剑迹 茫茫世事不知年<BR>金台印月丹丘冷 玉虚掩映衰草残<BR>武当留存真诀秘 八法神术动罗天<BR>三锋四刃凝剑体 丸泻星飞合丹源<BR>更同侠气贯胆肝 铸成寒刃诛邪奸<BR>五指力齐舒剑气 金波冲举荡云烟<BR>妙山老者神霄客 沧桑秘演太和巅</P>
<P>太 和 赋</P>
<P>诗曰:<BR>苍海洪波激浪去 千古留传太和风<BR>先祖传下混元法 内外同形示此宗<BR>妙法呈真周丹野 象呈龙虎乱峥嵘<BR>封法乱世三百载 时逢盛世示宗风<BR>文功武法证真吾 法演周宫造化穷<BR>从此世间存真迹 道法自然现本源<BR>三球专持混元术 妙法回天度有缘</P>
<P>又曰:<BR>武当真锋藏龙虎 太乙显化见道玄<BR>真宗道演方寸地 混元法现玲珑天<BR>道演金锋示真本 法现阴阳技通天<BR>宇宙在手生成体 乾坤道显造化权<BR>法传三界证真吾 圆通内外象乃全<BR>百脉共朝金峰顶 一柱真元冲云天<BR>一粒丹砂藏世界 万象包罗裳中观<BR>大千从此存真意 元真证道度有缘<BR>法演周宫穷天地 象显乾坤现紫团<BR>玲珑法现大千界 三界同证大罗天</P>
<P>古 风 二 首</P>
<P>(一)武轮演真篇<BR>武轮真宗 太乙道玄 道示宇宙 法显乾坤<BR>象呈龙虎 元证本真 金锋示本 三界演真<BR>法演方寸 真显灵台 圆通内外 显化阴阳<BR>坎离交宫 龙虎化形 神行丹野 灵运九宫<BR>混元成体 顺天呈象 三层九次 造化乃全<BR>玄都密律 法存大千 性命同执 金锋外显<BR>功行十万 法度三千 法弘三界 共证本源</P>
<P>(二)混元大法流源述真<BR>〖见混元内功图谱篇〗</P>
<P>乱环诀:<BR>乱环法术最难通 上下相随妙无穷<BR>陷敌深入乱环内 四两千斤着法成<BR>手脚齐进横竖找 掌中乱环落不空<BR>欲知乱环法何在 发落点对即成功</P>
<P>虚实诀:<BR>虚虚实实神会中 虚虚实实于行功<BR>练拳不谙虚实理 极费功夫终无成<BR>虚守实发掌中窍 中实不发艺难精<BR>虚实自有实虚在 实实虚虚功不空</P>
<P>阴阳诀:<BR>太极阴阳少人知 吞吐开合问刚柔<BR>正隅收放任君走 动静变化何须愁<BR>生克二法随着用 闪进全在动中求<BR>轻重虚实怎的是 重里现轻勿稍留</P></DIV></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太乙混元球预备式:合扣丹庭行功法度衡真
太乙混元球预备式:合扣丹庭行功法度衡真
这段时间大家对“合扣丹庭”一式各自有了各自的体验,说明大家的修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正如《悟真篇》中说“咽津纳气是人行,有物方能造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混元内功之修持有别于其他功法,就是一开始就是由合扣丹庭的行功所产生“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真种”,由此而步如修真正途。故此式是非常重要的行功。在此特将“合扣丹庭”的行功要领及修持心法公布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以形鉴真:双足:与肩同宽,自然挺直而站立;
双目目光平视;
双手以三窍同源为准:右手合谷虎口张开,扣于左手腕骨横纹之处,左手拇指第二指节的节与神阙脐门相合,则双手劳宫重叠,合于小腹丹田,自然形成三窍同源之象(女士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全身自然松静站立。开始持颂功诀。
2。以音弘法:谱文的持颂,既可出声,也可默念,其中各有奥妙。持颂的方法分为“轻、重、缓、平、促”五种,对应五行,以适合各种不同体质之人,修持者可在行持中自行调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修持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变化。以音律的高低起伏,在人体产生三腔共鸣,以此来调节气血神意的变化,来合乎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如此为“以音弘法”。
3。以文观意:请大家认真阅读《太乙混元球》及《武当真宗丹脉》中对“合扣丹庭”谱文的注解和相关文章,也可以继续在论坛中各自发表意见,所谓理是越辩越明的。
注* 在同样的行功法度之下,因修持者各自的身体情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反映,本属自然现象,不存在其对错之别,望诸位同修;在修持中只注意自身变化即可。
三窍同源;为混元内功专用术语也,三窍者;乃双手之劳宫重叠同丹田放在一直线上,谓之“三窍同源”也。
武当太乙混元球之合扣丹庭
声明:
以下所有内容均选自刘铁成先生著作《武当太乙混元球》,个中题目为个人添加的,是为了方便阅读。
第一部分:行功述要
以字解意,合扣丹庭是以三窍同源为准则,即是把双手的劳宫穴和丹田穴扣在一起。因为混元球的修持锻炼,是以后天返先天为入手。在人体生成后,靠后天气和后天的水谷之气来维持生命,通过练功来采纳天地间的混元太和之气,使自身的阴阳二气得以平衡,并处于饱满状态。预备式的作用在于把体内的阴阳二气聚集在丹田,组织一次新的顺天呈相的演化,所以本功法对预备式的作用非常重视,要求练功者对这一式的内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而这一式练得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以后行功的进度,只有做好这一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运化。《悟真篇》有诗日:
咽津纳气是人行
有物方能万物生
鼎内若无真种子
犹将水火煮空铛
古人认为吐纳导引,只是一般人的修持行为,只有达到了全精,全气,全神,即是先天的精气神与后天的精气神合在一处,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上药三品,能把三品上药调合一处,方能产生神通变化之功效,才可以长生久视,以达修真证法的目的。
第二部分:动作要领
1、行功规范
身体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两脚平行,双脚踏实,两腿伸直,切忌弯曲,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双目平视,神光内守,头要正直,全身放松,排除一切杂念,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双手慢慢地合扣在小腹丹田处,男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右手在里,左手在外。
2、注意事项:
其一,在练功中切忌闭眼,古人认为眼为神光之所聚,眼为心之苗,得肾水而能视,神位主帅,睁开眼睛练功,使人得以光明,在行功中要目光平视,眼神是意念与视线的统一,神光内敛,以其达到自身全神的运化。
其二,两腿伸直不要弯曲,在练功中虽然强调气机的阴阳交注循行,但也要注意气与力合,以利于后来的武技演化,这也体现了武当功法刚柔相济虚实有形的独特性。
其三,双脚平行站立,是为了调节体内气机的平衡,如站立时脚跟内移,则形成外八字脚,这样将导致双腿的三条阴经先行交注,如站立时脚跟外移,则形成内八字脚,这样则促使足的三条阳经领先运行,而三条阴经后行,故为了保持平衡,而取其半阴半阳的平行站立为准,但在练功中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阴阳二气的盛衰关系而自我调节,不可偏执。
第三部分:合扣丹庭内景释密
谱曰:
气沉丹田起玄机
混元宝境授此密
吾今授尔玲珑法
须还不坏金刚躯
这里所说的气沉丹田起玄机、混元宝境授此密,即是让练功者在练习者套功法时,首要的一点就是先要把体内的真气聚集在丹田,以形成混元之象。所谓的起玄机,就是一次新的运化的开始,混元宝境指的是体内的元阴元阳在丹田形成混沌(即阴阳不分)的状态,授即是传授,此密是指处于混沌状态的元阴元阳重新运化而剖产阴阳,从而产生了这套混元球的演化。吾今授尔玲珑法,说的是运化的方法是玲珑剔透的,古人把它描绘为敛之潜藏一粒中,放之弥漫六合表。须还不坏金刚躯,这句话体现了武当功法的与众不同之处,武当功法的宗旨是以武为主,由武入道,所以诸种功法的初级阶段都是为日后的武技修持打基础的。这一式的内景是把散在全身的元气聚集在丹田。
第四部分:合扣丹庭武技释密
合扣丹庭一式,在武技方面的作用,重在心法及元气的培育。
从外象看,双掌内外劳宫重叠扣于小腹丹田,双足同踏,稳住中宫。是武技中隐而未发,含而不露的状态。术捂称这一心法为“十面埋伏”,意谓虽有十面埋伏,而已心沉寂,泰然处之。诀云:“气沉丹田起玄机。”在一个“沉”字.能沉而后静,沉静故能应敌不乱,盖因万缘俱寂之境,亦混然无隙,一点触发而全身皆应,克敌于顷刻。
单练此式为专修之功,可达全身虚灵,一触即发之境。另外,功中要求双目平视,禁忌闭目练功,单练时行功于晨旦及月夜,取大千水、火合于自身,壮元充力,能练就双目神光,应敌时双目随发劲一瞪,能便对手不寒而栗。综上所述,合扣丹庭主要锻炼神、意、气、力的统一。“气足可贯千钧力,神清可透万顷田”为其境界之写照
武当太乙混元球之合扣丹庭修炼谈
2008-07-06 18:13
缘起: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以武入道,以武演道这个分别怎么也弄不明白,抬杠、探讨更是不计其数。为了想了解其真义,几个月是时间,放弃所有修的功法,查书,想得到答案,看完书,继续抬杠……
2004年的八月,刘铁成先生下令:想知道吗?重修金锋抖肘!
随即在E话通,为我演示金锋抖肘,说:一月后再来报道!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遇到很多的困惑,但,终于很艰苦的坚持下来,360次,真的很辛苦。
2004年九月,我问:体内如同海浪,终于明白了。可用收功?
刘先生道:本来就应该收,你不收,还练什么?!
我说:方法呢?
刘先生道:合扣丹庭!
于是,我在金锋抖肘做完后,加入合扣丹庭,但,一段时间以来,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一次行功中,小腹不停的向内收,似乎要贴到命门,过了一会儿,自动又逐渐鼓起来。再后来,丝丝凉气不断的从外界涌入丹田,等确实不在进入,我收功,一瞬间,我终于明白收功为何要一切一按……
我把这个疑惑感受对刘先生相告,先生道:修一年!
于刘先生的弟子,禾兄谈这般经历,禾兄说,正常!
我跟好多人抬杠,合扣丹庭可以采气,但,没有一个人信!
禾兄说……很精彩的谈话,我会择日整理发到网上。
声明:
以下所有内容均选自刘铁成先生著作《武当太乙混元球》,个中题目为个人添加的,是为了方便阅读。
第一部分:行功述要
以字解意,合扣丹庭是以三窍同源为准则,即是把双手的劳宫穴和丹田穴扣在一起。因为混元球的修持锻炼,是以后天返先天为入手。在人体生成后,靠后天气和后天的水谷之气来维持生命,通过练功来采纳天地间的混元太和之气,使自身的阴阳二气得以平衡,并处于饱满状态。预备式的作用在于把体内的阴阳二气聚集在丹田,组织一次新的顺天呈相的演化,所以本功法对预备式的作用非常重视,要求练功者对这一式的内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而这一式练得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以后行功的进度,只有做好这一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运化。《悟真篇》有诗日:
咽津纳气是人行
有物方能万物生
鼎内若无真种子
犹将水火煮空铛
古人认为吐纳导引,只是一般人的修持行为,只有达到了全精,全气,全神,即是先天的精气神与后天的精气神合在一处,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上药三品,能把三品上药调合一处,方能产生神通变化之功效,才可以长生久视,以达修真证法的目的。
第二部分:动作要领
1、行功规范
身体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两脚平行,双脚踏实,两腿伸直,切忌弯曲,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双目平视,神光内守,头要正直,全身放松,排除一切杂念,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双手慢慢地合扣在小腹丹田处,男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右手在里,左手在外。
2、注意事项:
其一,在练功中切忌闭眼,古人认为眼为神光之所聚,眼为心之苗,得肾水而能视,神位主帅,睁开眼睛练功,使人得以光明,在行功中要目光平视,眼神是意念与视线的统一,神光内敛,以其达到自身全神的运化。
其二,两腿伸直不要弯曲,在练功中虽然强调气机的阴阳交注循行,但也要注意气与力合,以利于后来的武技演化,这也体现了武当功法刚柔相济虚实有形的独特性。
其三,双脚平行站立,是为了调节体内气机的平衡,如站立时脚跟内移,则形成外八字脚,这样将导致双腿的三条阴经先行交注,如站立时脚跟外移,则形成内八字脚,这样则促使足的三条阳经领先运行,而三条阴经后行,故为了保持平衡,而取其半阴半阳的平行站立为准,但在练功中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阴阳二气的盛衰关系而自我调节,不可偏执。
第三部分:合扣丹庭内景释密
谱曰:
气沉丹田起玄机
混元宝境授此密
吾今授尔玲珑法
须还不坏金刚躯
这里所说的气沉丹田起玄机、混元宝境授此密,即是让练功者在练习者套功法时,首要的一点就是先要把体内的真气聚集在丹田,以形成混元之象。所谓的起玄机,就是一次新的运化的开始,混元宝境指的是体内的元阴元阳在丹田形成混沌(即阴阳不分)的状态,授即是传授,此密是指处于混沌状态的元阴元阳重新运化而剖产阴阳,从而产生了这套混元球的演化。吾今授尔玲珑法,说的是运化的方法是玲珑剔透的,古人把它描绘为敛之潜藏一粒中,放之弥漫六合表。须还不坏金刚躯,这句话体现了武当功法的与众不同之处,武当功法的宗旨是以武为主,由武入道,所以诸种功法的初级阶段都是为日后的武技修持打基础的。这一式的内景是把散在全身的元气聚集在丹田。
第四部分:合扣丹庭武技释密
合扣丹庭一式,在武技方面的作用,重在心法及元气的培育。
从外象看,双掌内外劳宫重叠扣于小腹丹田,双足同踏,稳住中宫。是武技中隐而未发,含而不露的状态。术捂称这一心法为“十面埋伏”,意谓虽有十面埋伏,而已心沉寂,泰然处之。诀云:“气沉丹田起玄机。”在一个“沉”字.能沉而后静,沉静故能应敌不乱,盖因万缘俱寂之境,亦混然无隙,一点触发而全身皆应,克敌于顷刻。
单练此式为专修之功,可达全身虚灵,一触即发之境。另外,功中要求双目平视,禁忌闭目练功,单练时行功于晨旦及月夜,取大千水、火合于自身,壮元充力,能练就双目神光,应敌时双目随发劲一瞪,能便对手不寒而栗。综上所述,合扣丹庭主要锻炼神、意、气、力的统一。“气足可贯千钧力,神清可透万顷田”为其境界之写照
太极桩功(完整稿)
栖心子
千百年来,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历史流传的过程中,从零星闪烁的远古,到群星光芒的今天,形成了当今的众多的门派。能够使他们延续、发展到今天的动力是什么呢?内功!内功是传统武术的精华所在,而内功的具体修炼是以站桩功的方式来完成的。
站桩功是传统武术内练能力的基础。习练者在站桩中,通过思维意识的运用,而进入意识相对的静止状态,从中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开通经络、调和气血、补养元气,达到培本固元地目的。通过在桩功中的锻炼,才能使体内的真气运动自如,通过心法的应用才能进入静定的状态,才能达到天地人三合一的境界。
在众多的桩法中,首当典范的是太极桩,在很多的门派中都有太极桩之名,然而,名虽相同,而实质的内容却各有所别。一般的太极桩强调:在站桩过程中,要调身型,使肢体放松,消除体内僵硬之劲。而武当太乙密传丹派的太极桩则强调:松紧有度,更强调意识的运用。笔者就武当太极桩的内涵论述于下:
一、浅谈太极理法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本性。它既相对,又相溶。相对者:阴极必反,阳极必变者是也。相溶者,阴阳相抱,则万物必昌。此乃万古不变之理也。也是道的基础。这就是道家著名的太极理论之精髓。
太极之名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中所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都说出了太极的含义:即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生,是阴阳的本性。在自然界的表象即是天地,白天,黑夜。所以古人在不断地总结完善这一学说,最终得出:“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并且用它来帮助人们观察和了解、认识事物及其发展。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理论体系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太极理法主要讲的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应当说它适合任何一个领域,包括武术技击。在武术技击中更注重阴、阳、虚、实、动、静的变化。比如技击中的动,桩功中的静等无不体现了太极理法。谈到武术技击,更要讲桩功!桩功的修炼包含静桩、动桩,两种方式,由于练功的形式不同,具体要求也有所区别,要根据自我修炼的目的而定。
二、太极桩功原理
武当太乙门十分注重桩功的修炼,太极桩是武当太乙门密传丹法的入手功夫,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桩法。太极桩的修炼方式突出的体现了武当太乙门以武入道特色,同时也完美地体现了太极理论在内功中的具体应用。
太极桩功历史久远,相传太极桩功是道祖老子所传,经尹真人而留于武当。虽然此说已无法考证,但根据此桩的功能、效果也可窥知,发明此桩的人是一位圣者。而此位大贤精通阴阳五行、人体经络、武功技击、金丹内炼等诸多学说。
太极桩法在练外形方面有独到之处:下手即求天、地、人三才同修。所谓三才即:(1)练人之天极——双臂之厚重;(2)练人之无极——丹田之混元;(3)练人之太极——双腿之轻灵。三才相合即入无极而成混元,即可功成。继而精求劲法,在身体用劲方面,力求刚、柔有度,阴、阳变换有法,正如祖师所讲:“劲法太极在一法之中仍然体现。以太极桩为例:用功之时,必先以刚劲而用之,以求开筋、开骨之效。刚劲用后即弃之,弃之则松,松则柔。以刚求柔,以刚用柔,以柔用刚,刚柔相济,始合太极,浑然一体,其功乃成。”先用刚劲,刚劲用过之后,就弃之,则柔劲自现。正所谓阳尽之后阴则自生,一阴一阳交替而用,周而复始则合太极。从中可看出,太极桩劲路的刚、柔变化是有法度的。
太极桩内在的意识活动方面也具独到之处:
(一)下手即合太极。先动足少阳胆经,以足少阳胆经之真气来推动足少阴肾经之真气。以形成少阳、少阴两经相互交换,相抱相容,形成一阴一阳交替而用,周而复始之太极之状。足少阳胆经在人身主人之胆腑,其性犹以活跃、善动而著称,更有强胆量,练精神、临敌而不惧、泰山崩于面前而心不动之能,是武功练习听功所必须练习的经络。与足少阳胆经相互交融的足少阴肾经则更为重要,足少阴肾经在人身体主肾脏,肾脏是人先天之祖气的所藏之地,后天生精之所。有强筋骨、壮精神、聪耳明目、滋润五脏,是强身健体、修真成圣的重要的脏腑。肾脏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习武、修真的结果。因此,下手先修炼上述二经,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另外,由于少阴、少阳两经的相互交换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肾水升腾!由此而使五脏得以滋润,正如阎老祖师所讲:“一法之中,有先动阳而后动阴者,即抽坎中之真阳,添离中之真阴。如太极桩,先升肾中之纯阳,添心中之真阴者便是;”真阳上升、真阴下降。阴阳交替、周而复始始入太极之状,则丹功成矣。
(二)易筋腾骨布气:易筋者,通过身体姿势的调整,使身体的筋脉得到充分的激活,使其强健有力。古语说,筋长一寸,力长一分,充分的说明了筋腱的作用。加强筋腱的锻炼,无疑对身体的柔软性、轻灵性,都有莫大的好处。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人身体的能量供养途径有三种:1、经脉中的真气供养;2、血脉中的氧气供养;3、筋脉中的能量供养。可见,易筋的锻炼是有理论根据的,在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腾骨者:通过特定的方法,使身体的皮膜,骨膜得到充分的激活,使其逐步的产生形如空鼓的气囊,以这种特性的功能,来产生巨大的抵抗外界击打的能力,腾骨者有二:1、皮肉之间的腾起,是有效地抵御外界来侵的第一道屏障。2、筋骨之间的腾起,即通常所说的腾膜。此处是抵御外界侵犯的后一道防线,是否能够有效的抵御外界的侵入,关键在于易筋腾骨功夫的优劣。易筋腾骨产生的气囊充分的发展到全身,所谓气:即是通过各种练功方法的锻炼,所得到的真气,练功者通过特殊的方法把真气布于全身的筋骨、皮肉之间的气囊之中,使之产生巨大的保护身体的能力,这种方法叫做布气。
太极桩在行功中,通过不同的意识活动,合理的把易筋、腾骨、布气,这三种不同的功夫和为一体,使养生、练气、强筋等多个目的同时实现。
(三)换劲有法循:
在内家功夫的练法中,常常有劲力的说法,所谓劲力:就是武术技击的劲法。内家功夫通常将劲分为两种:1、后天劲,即人的自身肌肉所产生力量。2、先天劲,人身体自身所带来的潜在的能量,俗称先天劲。内家功夫首先练的功夫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方法,使先天的内劲体现出来。
换劲者:内家功法以换掉后天的肌肉力量为主要的目的,后天之劲退去,先天内劲自生,传统内家理论把这一过程称为:换劲。
太极桩在换劲方面依然遵循着太极理法,既由无极开始,继而太极、两仪、四象、八节、九宫定成局的方针进行的。
(1)由上向下换劲:由上身阳经之内劲开始,向下身进行内劲的转换,其间内气、血则随同意识的不断的变化,而行遍下身,使下肢经络完整、充实,达到沉稳中透着轻灵,刚建中含有柔软的境地。
(2)由下反上换劲:由腰背间而向两臂进行劲力的转换。其间内气、血则随同意识的不断的变化,充实上肢,当经络完整、充实后,达到两臂沉重中透着鼓胀,刚建中含有轻灵的境地。
(3)由中向梢换劲:本着“劲由丹田出”的原则,由中向梢进行劲力的转换。使之内气、内劲由丹田发向四梢,节节灌通,使内劲运化通达,达到经脉畅通无阻的境界,进而达到内、外三合一体,意念一动,周身皆一体、整如泰山的状态。
(4)六合一体整劲:何谓整劲?即周身内、外三合融为一体,所发出的整体如一的劲力。在站桩时通过不断地运用意识的转换,使身体的横、竖、内、外的各种劲力,有机的结为一体。在意识的引领下,由丹田到四肢,节节贯通,使之达到意识一动,则气达四梢,逐步地做到一发动,周身皆动。大有泰山倒、高楼倾之感。
(四)丹田培元练气:“丹田练气”,是所有功法所要求的,太极桩在这方面尤有独到之处,先动足少阳,足少阳一动,则周身内气开始活跃。动足少阳经后再动足少阴,足少阴一动则补先天之元阳,强化五脏,练后天的五谷之精,化为真气补充五脏,行先天之真阳,补心中之真阴,达到坎离交媾,阴、阳互换的丹道小周天的境地。之后,引周身真气归于丹田,注重丹田的吐纳、开合、鼓荡、填充。让丹田——这气机发起之源,充分吸纳周身的元气使之更加饱满、坚实。在整个的练功的过程中,通过丹田不断的把元精转化为元气,然后再开通经络,使丹田的元气通过经络的运化到体内的各个脏腑,充实于五脏。逐步的达到精旺、气满、神全。丹田的混元罡气饱满,为周天循经行气做好必要的准备。
(五)周天行气循经:武当太乙门的功法均以练精化气为修炼宗旨,以练就丹田混元气为入手,继而运气行走经络,让丹田混元气按内功需要的不同,而行走不同的经络,以达到不同功夫的要求,这就是所说的:“循经行气”。太极桩也不例外:先以足少阳、足少阴两经作为循经行气的入手,继而行气于督、任二脉,以达小周天的目的,此乃武功、丹功所必需达到的。而行气于大周天,布混元罡气于周身经络,达到“法密如笼”的境界,才是太极桩外功的最终追求。练到此境界,太极桩在外功方面,才达上乘功夫。
(六)光华内收练神:
神为内功之主帅,练神之清明,则意之灵便,意识是内功习练法中的君主,任何功夫的练法,均离不开意识的运用。因此,在练太极桩功时,要十分的注意意识的运用,所谓“光华内收练神”是指:在练功的过程中,神光内收,专心的注意意识的运用,转换以及体内气血运行的变化。反观内照,精神内守是练太极桩是应用的必备方法。也是太极桩武道合一的具体地表现。神到、意到、气到、力到是内家功夫的内三合的基本要求。而内视练气的法则则是练内功的共法,“内景隧道,唯反观者可以照察之”更充分的说明了神光内收可以开通经络隧道的特性。光华内收以后,随着神光的内收,练功者的心态也逐渐得趋于平稳,安详,则逐步地进入禅定的状态,达到内功的大成高妙的境界。
三、太极桩的架势与动作结构
正确的行功桩架是保证功夫上身的基本条件,架势的体悟则体现了心性、慧根的高下。
太极桩是武当太乙密传丹派的入门功夫,对桩架、结构也有特定的要求。现论述于下:
(1)太极桩(一):
行功姿势:身体自然站立,两脚横开与肩同宽,成11字形。头正身直,二目垂帘向前下方斜视,从头到脚,进行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贴于大腿两侧。舌抵门牙牙龈。
心法:身体放松后观想自身与茫茫宇宙混然合为一体进入忘我境界。
(2)太极桩(二)
1、两脚横开,比肩略宽一脚,两脚成11型站立,从头到脚依次放松,然后两腿微屈,成高马桩,有圆裆之意。含胸拔背。
两臂慢慢抬起与肩平,肘略低于肩,两肩胛骨用力贴向前胸,两臂在胸前成环形。(以身体感觉舒适为度)。
2、两手十指自然张开,弯曲,形似虎爪,两手相距2寸,手心向内,距胸前一尺三寸左右,成扁圆状。
3、头项不偏不斜,项部直立,以头部舒适为度。
4、两眼开目平视两手间(也可平视远处一定目标)。眼不可睁太大。
心法:
1、肩井与涌泉成一线1–2分钟,找放松的感觉,涌泉有麻、热、胀即为正确。
2、肩井、曲池、合谷放松。
3、肩胛骨前贴。
4、臀部前贴。
5、膝关节外撑。
6、手臂外撑(即要外撑又要内抱有挟球感)。
7、意守丹田呼吸气沉丹田。
1–7每个动作1–2分钟,一个轮回8–10分钟,能做几轮回做几个,一般8–10个轮回。
(3)太极桩(三)(收式):
行功姿势:由原式起,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小腹丹田处抱合,双手重叠一处,左手内劳宫扣于右手外劳宫,扣于丹田处,头正体直,目视前方。
心法:意想周身真气通过肢体经脉回收丹田。
四、太极桩的体态动作要求
(1)头易正: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人身之君,是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俗语讲:“上不正,则下斜”,头正神清,神态端庄,收颏直颈而其头必正直,大有统领全身之意。
(2)肩易顺:顺肩者,两肩向左右的方向平而顺之,意在肩骨均衡、平行、舒展的向左右伸张,毫无拘禁、高耸之状,以合出劲之态,此势乃此桩基本架式要求。
(3)胸易出:出胸者,人之威严在于胸,出胸不是挺胸,出胸以壮神威,挺胸则有失中正,出胸有利于腰的灵活,腰部灵活,则身体轻灵,周身合力易成。
(4)腰易稳:腰,为人身骨节的中心主宰,是人身四肢上下运动的纽带,乃重心之所系。因此,腰肢最要紧的是稳,稳而厚重则坚实,上、下行气不滞,则出劲不空。
(5)足易坚:足坚者,两足放平,大趾内侧用力向下扣,使脚部稳稳的立于地上,古语言:百力皆发于脚,足之坚稳否,将直接的影响步法、身形、发力的能力。练时,必使筋络舒展,不可用拙力,否则足便不稳,焉能功成?
(6)膝易曲:膝要善曲,而曲中求直,则为下盘稳固之道。两膝微曲而上、下伸展,使筋脉舒展,而下盘则坚。练时切不可用后天之拙力,拙力一生则足吃重力,便失之大地之稳重。要知膝之拙力一生,真气运行受到阻滞,身体不舒,身体关节即失之灵活,练习要有外撑之意。
(7)手易抱:抱元守一,是练太极内功的具体要求。行功时,两手要向前合抱,犹如老翁抱树。肘曲、腕平、五指自然分开,此乃站太极桩基本姿式,行功时,要尽量的使肘臂平行舒展,以达筋肉伸展,真气运行自如之目的。
(8)脊骨直:脊骨是人身体的支撑所在,其内是众多神经的通道,是支配人体活动,意识传导的主要途径。因此,此通道越是平直,则阅历与神经意识的传导,而使人动作敏捷,背直则腰易下,则身体上身松弛,真气畅通无碍,其先天真力自出。
五、太极桩内功检验标准
太极桩在武当太乙门密传丹派中,素以百日功成而著称,有百日功之美称。是太乙门众多功法中的一个比较好的桩法。其每个阶段的检验标准也不一样。根据学员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先将太极桩初期的检验标准介绍如下,供广大学员参考:
站太极桩一星期:
1、精力、体力比以前有所变化。
2、睡眠有沉实感。
3、个别的学员有身体轻灵的感觉。
4、有兴阳的现象。(男同志)
站太极桩半个月内:
1、精力、体力更加旺盛,抗疲劳能力明显增强。
2、在站桩中,所有的心法感觉均有良好的进展。
3、睡眠安详,沉稳。
4、身体具有轻灵,柔软的轻身感觉。
5、有较强的食欲。消化功能增强。
6、阳举现象明显。
二个月内:
1、精力旺盛、体力充沛。
2、食欲旺盛、消化功能极强。
3、轻身功夫初步的上身,日常中(非功态)身体倍感轻灵。
4、周身关节灵活。自感身体柔软异常。
5、身体有想挨打的感觉。
6、打击力量有明显的增强。
百日内:
1、轻身功夫上身
2、抗击打的护体神功初成。
3、身体柔软、轻灵异常。
4、打击力、穿透力大幅度增加。
以上是站太极桩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标准,望广大学员自己认真地对照检查。以后还要经过铁甲金身,浑圆如一等阶段 有图吗?如果有请传一下。 非常好,谢谢分享! 学习了啊 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