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死大禹老爸鲧的刑罚绝无仅有,他死得比窦娥还冤
帝尧的时候,发生了自然灾害,洪水滔天。尧自己不会治水,他寻找能够治水的人,四岳<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D%C6%BC%F6">推荐</SPAN>了鲧(音gǔn)。鲧居住黄河下游,有治水经验,但是他负责治水九年,一事无成。帝舜上台后,鉴于鲧治水无功,“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后来,任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并获成功,这就是大禹治水。<FONT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0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HEIGHT: 1px">【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B%B7%C7%F2">环球</SPAN>热讯社区http://bbs.hqhot.com】原贴网址http://bbs.hqhot.com/viewthread.php?tid=225275</FONT>一直不明白鲧被“殛死”到底是怎么个死法。《史记集解》的作者马融认为“殛,诛也。羽山,东裔也。”孔安国认为“殛、窜、放、流,皆诛也。”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诛鲧”呢?中国古代关于杀人的词汇不少,大辟、枭首、腰斩、车裂,还有更加变态一点的,凿眼、辉耳、抽舌、溃腹,但是这些都不是“殛死”,中国历史上除了鲧以外似乎也没有谁是被“殛死”的,也就是说“殛死”是大禹他爹鲧的专利。这一点倒是提醒了我,看来鲧这个人一定是经历了别人不可能经历的事情,然后他以别人不可能的死法死去了。<BR> 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鲧应该是被“气死”的。<BR><BR><BR> 首先,鲧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的军事民主制时期,私有财产已经产生,氏族贵族千方百计把公有财产据为己有,别人不服,就开始对外征战,如果胜利就能够掠夺财富,如果失败也能够制造紧张气氛,从而巩固自己的权力。这个时期,整个社会风气就是极度迷恋财富,认为财富万能,人人都想侵吞公共财产,没有人愿意为整体利益着想。在这个人们私欲盛行的时候,鲧却承担来一件利国利民的公事──治水,不管鲧有多少治水经验,也不管鲧多么想建功立业,我们可想而知鲧会遇到多大的困难,人人不合作,处处受制约。看来,鲧需要的是生杀予夺的权力,就象战场上的将军一样。<BR> 其次,治水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是帝尧,但是帝尧这个人只关心自己的权力,对人民疾苦一点感觉都没有,他最担心的就是鲧在治水过程中掌握了太大的权力,从而威胁了他的地位,所以从四岳推荐鲧的时候开始,他就对鲧挑三拣四,一方面他不得不任用鲧治水,一方面他又想尽办法牵制鲧的行动,不给鲧治水的权力,这恐怕是鲧治水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远远超过了洪水的威力。九年下来,鲧被折磨的精疲力竭,心力交瘁,早知如此,还不如多抢点公共财产呢?干什么事业?更不用提为民造福了。<BR> 再次,鲧好不容易熬到了帝舜上台。但是帝舜这个人的见识远在鲧之上,他深知帝尧尽管一无是处,但是他的无所作为恰恰使贵族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占有公共财产,所以他非常好地完成了社会财富公转私的历史使命,尽管帝尧对此一无所知,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不能否定。既然尧是不能否定的,那么就只能让鲧来承担治水无功的责任了。鲧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帝舜上台,结果万万想不到,帝舜让他来承担责任,由他对天下人作出交代。帝舜此举确实也是出于无奈。<BR> 从禹的情况分析他们家族的性格,鲧应该是一个技术型人员,他认死理,不圆滑,做事实事求是,不贪污不腐败,也不会揣摩别人心理,可能还有点恃才傲物,甚至有点刚愎自用,但是他对治水没有疑议,他怀着很大的希望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治水工作中,先是到处碰壁,接着尧从背后拆台,最后舜又让他承担责任,他眼看不干事的人发财的发财、致富的致富,他这个充满理想要为天下造福的人反而流放羽山。他知道他这个罪名就是再过百年千年也不可澄清了,他简直比窦娥还冤,他郁闷,他不平,他义愤填膺。<BR> 究其原因,鲧空有一身才干,但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势,最终失败。禹吸取了鲧的教训,一手抓治水,一手抓权力,治水成功之日,也就是他面南背北之时,结果获得成功。<BR> 《神异经》中说:“东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为人自用,欲为欲息,皆云是鲧也。”《史记正义》中说:“鲧之羽山,化为黄熊,入于羽渊。”看来,鲧最终是跳水自杀身亡。估计不久就会在山东一带发现一个遗址,建造精巧,规模不小,那应该就是鲧的墓地。<BR> 至于后人说鲧是“殛死”的而不直接说是“气死”的,大概是为尊者讳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