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09-8-6 22:42:53

袁崇焕为什么在清朝会成为“忠良”?

这个问题在“挺袁派”和“倒袁派”的论战中就已经被讨论过,有一位“倒袁派”的“大佬”曾经作过分析,他认为乾隆之所以要捧袁崇焕乃是因为文化统治的需要,也就是把明朝的灭亡归咎于朱明皇室擅杀忠良而自取灭亡,这样的结果跟《明史》中的总结很契合,即“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这样的说辞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大明王朝确实气数已尽,而后金入关则是天命所归。<BR><BR>“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关键的重要作用,就是在袁崇焕被不切实际的拔高成为明朝“中流砥柱”的时候,让崇祯由于“昏庸”而自毁长城,让人感觉明朝是自取灭亡的……这样,后人在惋惜明朝灭亡的这段<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0%FA%CA%B7">历史</SPAN>时,自然会把责任都推到崇祯身上,对明朝的惋惜和依恋就会立刻淡化,甚至有人会痛恨崇祯这个“自毁长城的亡国之君”,如此一来崇祯反倒成了唾骂的对象,“反清复明”就显得不伦不类了,甚至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扼杀朱姓王朝后人的号召力。这是满清御用文人之所以要在文字狱的时候捧出袁崇焕的核心理由和用意,其实质还是为了帮助满清进行反动的罪恶统治。”<BR><BR>这位“倒袁派”中的“大佬”给清朝捧袁崇焕找了一个理由,也还确实有一定道理,不过这位“大佬”级人物在另外分析中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见解:<BR><BR>“这个渊源应该是从顺治开始的,顺治接了一个老婆是佟图赖的女儿,这个妃子生了一个儿子叫玄烨,就是糠老稀。<BR><BR>佟图赖有个儿子叫佟国维,把持朝政多年,还嫁了女儿给糠老稀,但是没有生儿子,不过很得宠,抚养了另外一个地位卑微的<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5%AE%C8%CB">女人</SPAN>给糠老稀生的孩子,这个孩子叫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BR><BR>佟家跟爱新觉罗家族的关系非浅,可以说跟三代酋长都有很亲近的关系,而佟图赖的父亲叫佟养正,是投降后金的汉奸。<BR><BR>这个佟养正及其子佟松年都一同在镇江之役中被毛文龙所擒,可以说毛文龙和后金酋长一家有家仇,而袁大人又是谋杀毛帅的凶手,所以后金酋长一家对袁大人的感情除了“生佛”以外,还另外有一层为其手刃世仇的感情,那渊源可不是一般的。所以,雍正之子乾隆的吹捧袁大人再正常不过了。”<BR><BR>这种推测十分新颖,这位“大佬”此番说辞是从清朝皇族视毛文龙为世仇,对其有愤恨之清的角度找出的一个渊源,可以说这是对清朝为袁崇焕翻案的又一种新分析。<BR><BR>不过“大佬”同志的行文风格很江湖,如果我们要参考这样的观点,那就必须略作一下考证。<BR><BR>查证首先从佟养正开始,此人不过是天命时期的一个“游击”,但却赫然位列于《八旗通志》中的“名臣传”,显得非常的怪异:<BR><BR>“佟养正,汉军镶黄旗人。原籍满洲,姓佟佳氏……天命四年,大兵征明,克抚顺城,养正来归,太祖高皇帝嘉之。<BR><BR>六年,从征辽阳,以功授游击世职,奉命驻守<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3%AF%CF%CA">朝鲜</SPAN>界之镇江城。是年秋七月,城守中军陈良策,与居民潜通于明将毛文龙,令别堡之民诈称兵至,大呼噪。城中惊扰,良策乘乱执养正,杀其子丰年,併从者六十人,叛投毛文龙。养正抗节不屈,遂被害。<BR><BR>雍正元年,诏追赠光禄大夫一等公,又加赠太师,谥盅烈,崇祀昭忠祠”<BR><BR>从这段史料来看,佟养正以及其子佟丰年都在镇江之役中被杀,其中佟养正是被擒获后斩杀的,确是死于毛文龙之手。<BR><BR>佟养正当时只获得了一个“游击世职”,是个非常低的职务,而且是在努尔哈赤的天命时期,之后清朝历经崇德、顺治、康熙三朝,到了雍正元年居然还有人记得这个天命时期的“游击”,并追赠一等公,且加赠太师,还赐谥号“忠烈”,续而为其立祠,显得十分隆重而不同寻常。<BR><BR>这一切的非同寻常可以在佟养正传记的后续部分里找到一些资料来解释:<BR><BR>“康熙二十七年,养正孙国纲,时已因孝康皇太后推恩自出,追封养正子定南将军图赖为一等公,以国纲承袭公爵,任内大臣,称为国舅。”<BR><BR>这段史料涉及到佟家三代四人,其中包括佟养正,其子佟图赖、其孙佟国纲,以及孝康皇太后。不难看出,因为佟家这三代四人中,由于出了皇太后,所以连祖辈也沾光亮了。<BR><BR>康熙二十七年时,康熙追封了那位天命年间的“游击”佟养正之子佟图赖为一等公,所谓“追封”就是因为人已经不在了,故由佟图赖之子佟国纲承袭爵位,又因为孝康皇太后是佟图赖之女,所以佟国纲被称为“国舅”。<BR><BR>佟养正一支原本只有佟图赖奋力拼杀打下来了一点儿家业,但由于佟图赖之女在康熙朝贵为皇太后,所以皇家特别的加恩体恤,故佟图赖的其父、其子,祖孙三代都被收录进了“名臣传”,且有爵位追封罔替。<BR><BR>因为佟图赖之女在康熙朝成为了皇太后,那么康熙对佟家有特别的关照并不奇怪,但是在佟图赖的传记里,到了雍正朝的时候,佟家所受的恩典比康熙朝还多,这其中就必然另有原因了。<BR><BR>“佟图赖,一名盛年,赠太师,佟养正季子也……图赖生长行间,熟谙兵法,与士卒同甘苦,故所向克敌,身经百战,体遍创痕,七年九月叠奉恩诏,累加世职至三等精奇尼哈番,世袭罔替。十三年乞休。世祖章皇帝念其劳绩素著,命加太子太保解任,十五年卒,年五十三岁。予祭葬,谥勤襄。康熙元年,圣祖仁皇帝即位,覃恩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十六年,以图赖系孝康皇太后之父,特封一等公,世袭罔替。雍正元年,诰赠太师。二年七月,敕建专祠,春秋祭祀,御书祠额曰:‘功宗元祀’。又书联句悬于堂柱,以其子国纲、国维祔食,国维见谥法名臣传。”<BR><BR>从史料中可知,佟图赖早年征战,战功赫赫,有了些地位,后来因为系孝康皇太后之父,所以在康熙年间,佟家很是得势。不过,佟图赖的待遇在雍正朝还在提高,雍正元年诰赠太师,二年七月修祠,御笔题额:“功宗元祀”。这一切显示佟家应该在康熙朝跟皇室又继续有亲近,否则皇家的恩典不会在雍正朝又有扩大。<BR><BR>佟家在康熙朝继续和皇家亲近的证据在佟图赖另一子佟国维的传记里能找到:<BR><BR>“佟国维,汉军镶黄旗人。祖籍满洲,姓佟佳氏。一等公佟图赖次子。初任一等侍卫,扈从勤慎。圣祖仁皇帝以其为孝康皇太后弟,推恩委任,授内大臣……二十八年七月,又以其为孝懿皇后父,进封一等公。”<BR><BR>史料显示佟国维先前因是佟图赖之子,孝康皇太后的弟弟,所以在康熙朝当上了内大臣,这些恩典他是妹妹孝康皇太后带来的。<BR><BR>由先前的史料可知,佟图赖的一等公是由佟国纲承袭的,所以佟国维并没有一等公的爵位。后来,佟国维也进封了一等公,那是因为他乃孝懿皇后之父。由此可见,佟家在康熙朝确实又和皇家联姻了,是佟国维嫁了女儿给康熙,并成为了皇后。这很好的解释了佟家在在雍正初年依然能获得殊荣的原因。<BR><BR>不过佟家的势力在清朝的<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7%A2%D5%B9">发展</SPAN>并没有到佟国维这里就结束了,佟家不仅在雍正初年有殊荣,其势力在雍正年间还有延续,因为佟家不仅有佟图赖、佟国纲、孝康皇太后、佟国维、孝懿皇后,在雍正时期佟家还有一个显赫一时的人物,那就是佟国维之子隆科多:<BR><BR>“国维性嗜学,通经术。尤精于易。著有公易行世。雍正元年,特赠太傅。子八人:叶克舒,任銮仪使。隆科多,袭公爵,仕至吏部尚书。缘事革职。□复,袭公爵。累官都统、议政大臣、户刑工三部尚书、靖边大将军、领侍卫内大臣、两江总督、□调云南总督。”<BR><BR>至此,佟家跟清朝皇室之间的关系脉络基本清晰了,佟养正虽然只是天命时期的一个“游击”,但是其子、其孙、其重孙、其重孙女都跟皇室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其中有两朝皇后、两朝国舅,在顺治、康熙两朝,佟家是“国丈”地位;于雍正、乾隆两朝,佟家依然具备皇室的“长辈”地位。<BR><BR>所以,佟养正虽然只是个地位低微的“游击”,但是他在清朝皇室里的辈分很高,清朝皇室对他也是尊崇有加。<BR><BR>自佟养正之后,佟家和清朝皇室亲缘关系脉络如下:<BR><BR>佟养正——佟图赖(子)——佟佳氏(孙女)<BR><BR>[许配顺治,孝康章皇后]——康熙<BR><BR>——佟国维(孙)——佟佳氏(重孙女)[许配康熙,孝懿仁皇后]——(雍正、乾隆、嘉庆间,累加谥。至嘉庆四年四月谥号全称: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洛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BR><BR>在厘清了佟家和清朝皇室的亲缘关系以后,杀佟养正的毛文龙被清朝皇家视为“世仇”的说法是能够成立的。有了这样的“世仇”背景,清朝在修史的时候,自然不会说毛文龙什么好话,所以毛文龙在清朝官修的史料中全是负面的形象,这是可以理解的。<BR><BR>而袁崇焕则是手刃毛文龙之人,他的这个行为虽然在明朝看来是专杀、私刑,但在清方看来则有所不同,他的行为可以被视为变相帮助清朝皇室报了“世仇”,所以在情感上清朝皇室对他难免有几分感激之情。<BR><BR>那么会不会就因为有了这层感激,所以清朝史官在编纂关于袁崇焕部分的史书时,就被授意要刻意为他文过饰非呢?应该说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如果只从这样的背景去分析袁崇焕为什么在清朝会成为“忠良”却还不够,清朝对袁崇焕重新定位的目的应该还包含了以下内容:<BR><BR>“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BR><BR>“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BR><BR>当袁崇焕成为“忠良”以后,崇祯就必然成了冤杀“忠良”的昏君,明朝便有了“主暗政昏”的形象,并最终导致了“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的局面。这样的“题材”会在政治上狠狠打垮明王朝在民间的号召力,相信这也是清朝统治者和御用文人们所看重的。<BR><BR>综上所述,清廷之所以要为袁崇焕翻案,既有皇室在情感上的需求,也有朝廷在政治上的需要。按照这两种要求,袁崇焕的形象就必须光辉而伟岸,这样才能有力的衬托他被“冤杀”以后的悲凉与凄惨,阎教授对袁崇焕的定位就完全符合以上要求:<BR><BR>“明末优秀的<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E%FC%CA%C2">军事</SPAN>统帅、著名的民族英雄袁崇焕”<BR><BR>“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因阉孽诬陷、后金设间、崇祯昏庸而被含冤磔死。崇祯帝在自毁长城。”<BR><BR>“我认为:袁崇焕是<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6%D0%B9%FA">中国</SPAN>历史上一位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袁崇焕的仁与智,令人赞颂;勇与廉,令人敬佩。这种爱国精神,同他的浩然正气密切相连。袁崇焕留给后人熠熠永辉的思想、薪火永传的精髓,是‘正气’,就是‘浩然正气’……通俗地说,“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合乎道义、充满天地、超越时空之气。”<BR><BR>“袁崇焕的死是一场悲剧。从哲理来说,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也如此。袁崇焕之死,唤起万千人奋起,笑洒碧血振乾坤。如鲁迅所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BR><BR>“正如明末杨继盛《临行诗》云:‘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时代呼唤袁崇焕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时代需要袁崇焕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人们透过袁崇焕的正气与精神、仁智与勇廉、品格与事功、喜悦与悲哀,了解先贤,景仰英豪,知荣明耻,激励来者。”<BR><BR>从抒情的角度来看,阎教授所谓“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唤起万千人奋起,笑洒碧血振乾坤”——“崇祯帝在自毁长城”——“了解先贤,景仰英豪,知荣明耻,激励来者”的脉络,是完全跟先前分析的两种可能原因相契合的。<BR><BR>清朝史官到底有没有刻意为袁崇焕文过饰非,阎教授尽信《明史》到底有没有问题,这一切的答案应该在史实中去寻找。如果袁崇焕其人其事,真如先前那位“大佬”所分析的,他是一个清朝御用文人为了不可告人之目的而伪造的“英雄”,那阎教授的观点就很尴尬了,反之则是草根们的质疑没有充分的根据。<BR><BR>抱着怀疑的态度,经过了数年的论战,虽然阎教授的名气如日中天,可是草根们的信心却反而越发强大了。强大的理由是,草根们发现袁崇焕本身有太多的问题,其人其事可谓倍遭质疑,而《明史袁崇焕传》里的谬误、歪曲、篡改、臆造也相继暴露。<BR>按照部分草根们的理解,《明史》对袁崇焕部分的修编,就犹如把一个千窗百孔的破布(袁崇焕)拿来缝补,最终获得的是一个到处是补丁的东西,这种次品在背光的时候看不出什么漏洞,不过一旦晒在阳光下,其破败不堪必然暴露无余。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颇“有才”的草根所作的对子来概略一下袁崇焕在草根心目中的形象:<BR><BR>上联:<BR><BR>糜烂一炮,龟守两天,修三城堵四门不动如山,大放言平辽五年,索饷则累死六部,赴援则遣散七军,终落得传首九边,原本十分现眼。<BR><BR>下联:<BR><BR>顿兵十日,逼款九重,丢八魂七魄转进如风,私斩帅欺瞒六宫,纵敌便过城五里,市米便资盗四方,谁教汝议和三心两面,当真一点不冤。<BR><BR>注:<BR><BR>糜烂一炮——袁崇焕曾叙述宁远城的红夷炮作战时能一炮“糜烂数里”,草根们估计他是用上了生化<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E%E4%C6%F7">武器</SPAN>。<BR><BR>龟守两天——宁远大战时袁崇焕在城内龟守两天,战斗随着后金的主动撤离而结束,可他布置于觉华岛上军民损失过万,而他在宁远城中不仅不动如山,还堵死四门、龟缩不援。<BR><BR>修三城堵四门不动如山——为了修筑锦州、大凌河、小凌河三城,袁崇焕宁愿放弃对东江镇和朝鲜国的策应,虽然最后迫于压力走了点儿形式,但他自己所持的原则是不动如山。<BR><BR>大放言平辽五年——崇祯平台召对期间他曾放言“五年复辽”,但事后自己承认都那是安慰崇祯的。<BR><BR>索饷则累死六部——关宁军所拿的军饷是全国最高的,也是最足的,更是最多的,城池台堡修筑也最甚,可惜就是不出击,不动如山。<BR><BR>赴援则遣散七军——袁崇焕亲率人马从关宁驰援蓟州,去堵截后金军,可到蓟州以后,他却遣散了已经聚集在那里的援军,导致了防御纵身狭窄,结果是让后金不战就潜越而过。<BR><BR>顿兵十日——后金军“已巳之变”入关袭扰期间,袁崇焕的作为是,蓟州设防不战,尾随追而不击。<BR><BR>逼款九重——有指控说袁崇焕之所以在“已巳之变”中行为乖张,乃是为了伙同后金军到京师逼和。<BR><BR>丢八魂七魄转进如风——也有指控说袁崇焕在蓟州纵敌的原因是怯敌而不敢战,所以他眼睁睁的目送后金军越过蓟州,后来他尾随不战也是因怯战所导致的,若将这些行为跟他一到<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1%B1%BE%A9">北京</SPAN>就马上要求进城躲避联系起来,其怯懦、畏战的丑态暴露无余。<BR><BR>私斩帅欺瞒六宫——袁崇焕未经崇祯授意和许可私斩了边帅毛文龙。<BR><BR>纵敌便过城五里——后金军宿营蓟州城外的地点离城仅有五里地,可袁崇焕居然连他们过了都不知道,确有纵敌之嫌。<BR><BR>市米便资盗四方——在崇祯两道上谕申饬的压力之下,袁崇焕依然给不愿意呆在明朝控制地区受接济,而只想买了粮食和布匹就离去的蒙古部落开马市,明显是资敌。<BR><BR>谁教汝议和三心两面——袁崇焕跟后金议和之时,一面欺瞒朝廷,一面对后金表示诚心,而一面又以恢复大计、五年复辽为名杀了毛文龙……种种行为,乖张、紊乱、一塌糊涂。<BR><BR>总结:<BR><BR>随着草根们一个个披露诸如以上种种的信息,《明史》中袁崇焕伟岸、光辉的形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而阎教授此时却选择了开出“高条件”来回避辩论。<BR><BR>“一是清史专业,二是在清史研究领域上有学术专著,三是必须有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经历。”<BR><BR>按照我等草根的理解,阎教授之所以要以“高条件”来回避,或许他也真的是感到前景并不乐观了。对此,我等草根虽然对他老人家的选择表示理解,但同时也希望这位研究了袁崇焕二三十年的<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7%A8%BC%D2">专家</SPAN>、教授能早些能面对现实才好。<BR><BR>--------------------------------------------------------------------------------<BR><BR>【《对于袁崇焕的问题大家要客观和冷静的看待》作者左派大佬】<BR><BR>【《爱新觉罗家族“捧袁大人仇恨毛帅”是有渊源的》作者左派大佬】<BR><BR>【《八旗通志(全8册)》名臣列传三】<BR><BR>【《八旗通志(全8册)》名臣列传三】<BR><BR>【《八旗通志(全8册)》名臣列传四十五】<BR><BR>【《八旗通志(全8册)》名臣列传四十五】<BR><BR>【《清高宗实录》】<BR><BR>【《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明史袁崇焕传》】<BR><BR>【阎崇年著《袁崇焕资料集录》(上)前言第1页】<BR><BR>【阎崇年著《袁崇焕资料集录》(上)前言第1页】<BR><BR>【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下)】<BR><BR>【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下)】<BR><BR>【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下)】<FONT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0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HEIGHT: 1px">【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B%B7%C7%F2">环球</SPAN>热讯社区http://bbs.hqhot.com】原贴网址http://bbs.hqhot.com/viewthread.php?tid=225046</FONT>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袁崇焕为什么在清朝会成为“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