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长幼立储
封建王朝在立储君方面,自古以来就有着立长不立幼的规定,史上因为长幼立储而引起的纷争不少。一类是废长子立二子引起亡国的,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本是文武双全的人才,却硬是让赵高给骗去杀了,立了个无能的二儿子胡亥,导致秦亡;隋文帝的长子杨勇,本来也是个忠厚之人,文帝却受了杨广的蒙骗,加上独生孤皇后的枕边风,硬是废了长子,立了二子杨广,结果导致隋亡;汉末荆州的刘表,就因为听从夫人之说立了小儿子刘琮为荆州之主,结果曹操大军过来,未经一战,刘琮马上投降将荆州送给曹操;无独有偶,袁绍在临死前,也将位子传给了小儿子袁尚,引起大儿子袁谭不满,逐爆发了内部战斗,给曹操灭袁提供了可趁之机;唐太宗李世民废掉长子李承乾后,立了晋王李治为太子,导致太宗离世后武则天篡位;<BR><BR> 另一类是当长子能力不如幼子,却不肯废长立幼而引起事端的,曹操喜欢小儿子曹植,以往也曾有过死后要让曹植做继承人的想法。但后来长子曹丕依靠谋士设计打消了曹操这种念头。曹丕继位后曾想杀了曹植,但曹植一首七步诗,使得曹丕涌起手足之情而赦免了曹植;比较典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玄午门之变了”,李渊有如此文武出众的天纵英才儿子,却依然遵循长幼顺序,让才质平平的长子李建成占据太子地位,才引发三个儿子的血拼。<BR><BR> 到了清朝,历经康熙朝康熙帝十几个儿子的夺敵之争以后,便丢开了所谓的长幼有序的原则了,实了了传位密诏制度,皇帝生前将瞩意的人选写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死后由大臣取来宣读,这样做的效果还真的是好,清朝自康熙后就没听说兄弟争做太子而亡国或者是生死拼杀的事例了。<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