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09-8-14 16:52:19

“重名”趣谈

这重名,有时会带来麻烦,有时也会产生有趣的故事。<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孔夫子的高徒曾参,以孝顺出名。那时南方也有个曾参,杀了人。有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立刻跑去告诉“孔门”曾参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杀了人。曾母正在织布,因为素来了解自己的儿子,听说之后,并不惊慌,且告诉来者她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没过多久,第二个人来重复这个消息,曾母还是镇定自若地织她的布。接着第三个人来通知了。这次,曾母终于坐不住了。有书记载她怕得扔掉机杼,翻墙而逃(原文为:惧投杼,逾垣而走《万姓同谱——氏族博考》)。<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有个非常出名的门客,叫做毛遂,他也有个同名者。这个同名者一日不小心落井死掉了。有人就去告诉平原君,说你的门客毛遂落井而亡。平原君大呼伤心,说老天真是要了他的命。好在之后不久就证实此毛遂非彼毛遂,才让平原君不再痛心。<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西汉武帝时的朱买臣,四十多岁只靠打柴为生,穷困潦倒。他倒是自得其乐,但妻子实在受不了了,就要弃他而去。他向妻子许诺:自己五十岁就会富贵,让她好歹再忍几年。妻子气愤地对他说我再等你就要饿死了,便离开了他。谁料到五十岁时朱买臣真的富贵了,因为给武帝讲《春秋》说《楚辞》,得到欣赏,官拜中大夫。不过这里重点要说的朱买臣却不是这一位,而是六百多年后,南北朝时萧梁的两个朱买臣。同名同姓同时代,为人风格却十分不同。一个朱买臣,官拜宣猛将军,仗打得却一塌糊涂,在和北魏作战时大败。另一位则是个太监,由于魏军对梁的攻击甚猛,一些大臣主张迁都避难,而另一些因为个人的小算盘不愿迁都。这个太监朱买臣挺身而出,按剑向梁元帝进言,希望皇帝杀掉那些不愿迁都的大臣。这个看上去颇有胆略的太监还因为有才干,担任过武昌太守。若论行迹,他倒是配得上“宣猛”将军的称号的。<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因为各项改革措施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最终激起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绿林军的领袖是王凤王匡兄弟。在洛阳进行的一场战役中,他们打败了新朝太师王匡(同心侯,王莽兄子)的部队,俘虏了太师,并将其处死。“王匡活捉王匡”的故事也就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历史佳话。<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东汉末年的蔡邕,字伯喈,学问家兼书法家。母亲生病,他衣不解带地服侍床头,很多日子都没有睡过觉,是个大孝子。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小舟游近村三首之三》),其中的“蔡中郎”指的就是他。不过,盲翁讲的应该和元代戏曲《琵琶记》内容差不多,说一个读书人富贵弃妻的故事,只是不知道这个故事为什么被安在了蔡邕的头上,所以陆游才感叹道:“死后是非谁管得”。其实,和他同时代另有一人姓蔡名邕字伯喈,也以孝闻名,可惜具体事迹已无从考得。这个蔡邕是位地地道道的隐士,只是因为和蔡大才子重名,才被人记得,而且居然名留千古了。<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唐高宗李治,一直被认为是个窝囊的皇帝,其实他未必真是如此。他也有个重名者,是位女士,大概因为和皇帝重名了,故以字行。她是个女道士,更是个女诗人,名治,字季兰,唐玄宗时人。生得漂亮且颇富才华,和当时很多的诗人都有交往。著名诗僧皎然有诗赠她:“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这个李季兰最有名的故事是她开诗人刘长卿的玩笑:一次聚会,两人相遇,李季兰知道刘长卿患有阴重之疾(俗称疝气),便问长卿道:“山气日夕佳”(陶渊明诗句)?刘也不含糊,应声而答:“众鸟欣有托”(亦渊明诗句。当时对疝气的办法只是用布带将突出的器官托住,防止下垂加剧)。在座众人听后都大笑,并且认为这一问一答皆有水平,堪称双美。这个故事虽不甚雅,但却可从中窥到些唐人的风神气度。<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唐代的另一位诗人韩翃也因为重名而得了一段趣闻。翃,音“宏”,“飞”的意思。唐德宗时,某一年,朝廷需要一名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中书省(唐代,中书省掌军国政令)两次送上候选名单,德宗都迟迟没有批复。名单又送了一次,德宗才批复道:“与韩翃。”可当时朝廷中有两个韩翃,一个是驾部郎中,以诗闻名,一个是江淮刺史。到底给哪个韩翃官做,宰相也搞不清楚,只好继续向德宗请示。这次,皇帝明确批复道:“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也”(全诗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日即事》)。后来,这句诗几乎成了韩翃的代名。<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是唐代诗人李益的名句。他在当时诗名显赫。只要有作品出来,乐工们就争先恐后地想办法拿到诗稿,配上音乐,送去给皇帝欣赏。他的一些名诗,比如《征人》《早行》还被人配上画,广为流传。不过,这个写下“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的诗人,自己却十分小心眼,史书记载其“防闲妻妾苛严”,后来就有人把“好妒”称为“李益疾”。他在唐宪宗时为尚书,一日参加亲戚家的喜宴,回家后告诉家人,说真是好笑,今天筵席上两个首席,居然都是李益。(原文为:今日局席两个座头,总是李益。)那个李益官为太子庶子,当时人为了区别,就称太子庶子为“文章李益”,其文章究竟怎样,却不得而知了。<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古代尚有故意重名的趣话,南北朝齐武帝时有个直閤(音革)将军叫董蛮,个性就如他的名字,有点儿蛮。齐武帝的第四子萧子响也是个好勇斗狠的角色,想和董蛮一起乘车,董蛮拒绝道:谁都知道您癫狂如雷,我才不要和您同车呢!这萧子响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很欣赏他的大胆狂直。齐武帝觉得董蛮这个名字欠雅,就让他改名为董仲舒(西汉武帝时人,给武帝建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者)。有人问这个新的董仲舒,说你这个董仲舒和汉代的董仲舒相比,怎么样呀?他回答道,以前那个董仲舒,名字是自家起的;如今的这个董仲舒,名字是皇帝钦赐的,当然要比古时的那个强多了。不晓得这个董仲舒的蛮脾气有没有改变,但是他拍马屁的功夫却是一日千里。<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重名有时虽有趣,但毕竟容易造成混乱,是弊大于利的社会现象。<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名”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