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饮趣史
冷饮,大约起源于3000年前的商代,据《诗·幽风·七月》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说明当时的富贵人家已知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 <BR> <BR> 到了周代,出现了专管取冰用冰的官员,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记有:“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BR> <BR> 春秋时代帝王宫内专门辟有供夏季饮食的处所,叫做"冰厨"。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中介绍:"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室于冰厨"。当时,宫廷中就已设有掌管冷食的官员,称为"浆人",冬季有"六浆",夏季为"六清"。《大暑赋》中"六清"所指为薄荷水、陈醋、嫩藜、糯米、甜酒、梅汁、菽粥等加冰屑拌和而成,曰"六清益智汤"。"藜"俗称"灰灰菜",嫩叶可吃,故谓"嫩藜";"菽粥"即绿豆粥。浆人主管的饮品中有"六饮",其中有一饮为"凉",即使用桃干、梅丝、果脯等淹渍泡制出各种清凉饮料,今天的酸梅汤、果子汁应该是由此转变而来的。"凉"中还有一种"糯米绿豆汤",不但味美和胃,而且清热解毒,更是苦夏(吃不下饭,逐渐消瘦)者"调养气息,消化暑湿"的绝好消夏冷食。 <BR> <BR> 屈原《楚辞·招魂》有"华酌既陈,有琼浆些"之句,后面又提到一种"柘浆和瑶浆"。柘浆,是甘蔗榨成的液汁;瑶浆,泛指用各种鲜果榨制加工的糊状冷食。这琼浆柘汁,可以说是现代的奶酪、冰糕、杏仁露及枇杷露的原始产品。 <BR>唐代,诞生了人造冰,苏鹗在一本记述唐朝宝应至大中年间即代宗至懿宗十个朝代的笔记《杜阳杂编》中说:"盛夏安镬,用水晶如掌者汲水煮沸,取越瓶盛汤,油帛密封,复者千沸,急沉涧底,平坦冰结矣,名寒筵冰"。宋人王郅《云仙杂记》书中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到了晚唐,商人为了招来生意,在冰中加糖,更吸引顾客。 <BR> <BR> 冷饮在宋代发展得很快,而且种类繁多,如北京,汴京市场上出售的“砂糖冰雪冷元子”,南宋临安街上卖的“雪泡梅花酒”等。还出现了冷饮专卖店。杨万里诗曰:“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冰酪”,杨万里诗曰:“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北宋汴京(今开封)的冰店里就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当时的冰镇酸梅汤,更是风味独特。南宋临安(今杭州)街上卖的有“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等,宋刘松年的《茗阅赌市》、宋书家的《半茶图》,还把出售冷饮场面画入画中。 <BR> <BR> 元朝时的商人,又在冰中加上蜜糖和珍珠粉。元忽必烈执政时,开始生产冰淇淋,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还颁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淇淋的敕令。直到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时,才把我国冰淇淋的制作方法带到意大利,以后有传到法国和英国。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一书中说:“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后英国商人又将冰淇淋改制成雪糕。1768年,荷兰化学家普利斯特创造了一种能解渴消暑的“荷兰水”,也就是现在的汽水。1920年,美国一名商人成功研制了冰棍。从此,冰棍便成了世界各国人民盛夏消暑的佳品。 <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