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唐国师杨均松碑考
见附件 感谢分享! 顶..我就是信宜的................ 谢谢 赚积分得金币 感谢分享! 感谢分享!功德无量啊 谢谢分享, 下一个,谢谢分享。
唐国师杨筠松碑记考略姚连红
江西省于都县博物馆最近在清理馆藏文 物时,发现两通有关唐代国师杨筠松的碑 记。一通系明代万历七年所立;一通系清代 嘉庆十八年的“神主碑”。杨筠松,又名杨救 贫,为赣派风水理论的开山祖,其术数文化传 播极为广泛,而且辐射到海外,至今仍在民间 广为流传,但对扬筠松生,卒、葬的地址,专家 著述众说纷纭,莫哀一是。因此,笔者拟就两 通关于杨氏的碑记作点考证,望能对研究古 代堪舆学,尤其是对考辨杨筠松卒葬地感兴 趣的专家学者有所裨益。一、碑记发现经过及碑文内容1982年'1月于都县车溪乡黄沙村雷公 下村民小组出土一通唐代国师杨筠松的神主 碑。碑为青石质,圆首,上窄下宽,龟形,碑底 有一与碑座相衔接的梯形桦;通高156、宽 79、厚4厘米;碑文楷体,竖书,阴刻。由于碑 面已经风化,故文字多有脱漏,无法通读。据 残存的文字得知立碑的大意是:清代嘉庆十 八年,段道轩、吴肇龙两位风水师前来祭奠祖 师杨筠松,并祈求祖师护佑操业遂心如意。 现将碑文实录如下:中间大字双线阴刻一行:“圣旨敕 □□□□□[□□仙师金紫光禄大夫神主位”, 字高6~7,宽<6~7厘米。左侧阴刻小字两行: “……杨筠松仙师乃得如愿故弟子段吴二姓 谨具……愿弟子沐恩不忘全赖仙师护佑技艺 逐心应”,字高2~ 3厘米,宽2~ 3厘米。右侧阴刻小字三行:“当日立碑有上师段 子乾在此安向,專庆十八年癸酉四月□日立 碑,弟子段道轩字德胜住本邑崇受里车溪移 居下黄田下右坞居住,弟子吴肇龙字海成居 兴邑移居永丰明德乡四十四都银田居住”,字 高2~3厘米,宽2~3厘米。最后是双线阴刻 大字两个:“敬奉”,字高6~ 7厘米,宽6~7 厘米。该碑文虽系楷书,但书写拙劣,刻工粗 放,章法不规范,均未注明撰文,刻工姓氏。 据于都县博物馆调査所获口碑资料,该碑原 立车溪乡黄沙村河边老鼠搬仓,对面为宽田 杨公坝(即杨筠松墓地);原有三通杨氏碑刻, 两小一大,两通小碑系红麻石质;长方形,立 于杨氏神主碑两侧,惜1966年该村建水库 时,已将这通长方形红麻石搬去做水库涵洞 的盖板,其碑文内容系记述杨氏的生、卒年月 及其在风水学方面贡献,但其确切内容尚待 今后出土实物佐证。1992年9月5日,于都县车溪乡河边村 水库又出土一通明万历七年的“唐国师杨公 ……”碑。据当地目击者反映:该碑原立于该 村河边的沙滩上,碑为红麻石质,圆首,残高 105、宽76厘米、厚13厘米,碑身下半部残 缺。碑文楷书,竖写,阴刻。中间阴刻大字一 行:“唐国师杨公”,字高11-13厘米、宽. 85 .
11-13厘米;左侧阴刻小字一行:“大明万历 七年己卯”,字高7~8厘米,宽6~8厘米;右 侧阴刻小字三行:“中宪大夫知赣州府……何 天□唐邦佐张道明梁□□知于都县事明碑与清碑的艺术风格形成鲜明对照, 明碑碑文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刻工 亦精,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清碑均为楷书, 虽然运笔粗放,刻工拙劣,但情真意切,自称 杨氏弟子,仰慕之情显而易见,体现了杨氏赣 派风水理论在民间有深远影响。二、碑记相关问题的考略如上所述的关于杨氏的两通明清碑,尽 管残缺不全,但其涉及的相关问题,不仅内容 丰富,而且材料新鲜。兹将其相关问题略作 考证。——碑文的立者及其主要撰文者;明碑由于下部碰歌,看木清立者的姓名, 但据该碑左侧“中宪大夫'「知赣州府……”、 “知于都县事……”等字句,査考《赣州府志》, 《于都县志》得知,碑系赣州知府叶梦熊、于都 知县陈仰民所立。叶梦熊,字男兆,广东归善 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由福清令 入户部郎中,改御史,论边事,谪邻阳丞,累升 南京户部朗中,知赣州……后以平嗦,累迁兵 部尚书、太子太保气 陈仰民,福建安溪监生, 明万历七年(1579年)知于都县事③。撰文者唐邦佐,浙江兰溪人,字惟良,号 中廓,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初任臬县 县令,以治行而升刑部主事,万历七年(1579 年)任赣州通判。性明敏开豁,自以怀才不 遇,以诗文自娱,赣州通天岩、宁都翠微峰、兴 国龙华寺均留有其题咏镌石。其书法笔力刚 健,融诸家之长,不论是运笔、结体,还是章法 等都有独到之外。此君虽才华横溢,但目空 一切,他在镌刻自己作品时,常将别人的题刻 凿去,以致受到后人指责气“何天口”系何天德,宣化举人,万历五年 至九年(1577- 1581)年赣州同知。. 86 .张道明浙江余姚人,进士,万历七年至九 年(1577- 1581年)赣州府通判。“梁口口”系梁桂臣,顺德举人,万历初赣 州府推官。清碑的立者和撰文者自称为唐仙师杨筠 松弟子,均系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风水先生。——杨筠松其人、其徒。据史学家考证,杨筠松其人史书没有记 载,只是到了宋代陈振孙所著《直斋录解题》 记载了他的姓名。《宋史艺文志》称其为杨救 贫,不曾记载其事迹。《江西通志》载:“杨筠 松,窦州人”。窦州,唐置南扶州,改为窦州, 取罗窦洞为名,又改曰怀德郡,寻复窦州。宋 废,故治在今广东信宜县南二里教场左气又据《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提要)'称:杨筠 .松,名苍,赣州人,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 三月初八日戌时。平素自奉节俭,怜贫恤苦, 不遗余力,世称“救贫先生”。方术家则传说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唐 僖宗国师,掌管地理风水,官至金紫光禄大 夫。金紫光禄大夫,魏晋以来即有此称谓,谓 光禄大夫加金印紫绶带,唐宋均以金紫光禄 大夫为正三品文阶官。金升为正三品,元升 为从一品,明清废之⑥。《赣州府志》云:窦州杨筠松,僖宗朝 (874- 888年),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 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过虔州 (赣州古称),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气曾文诬即杨筠松高足,作《阴阳问答》、 《寻龙记》,唐代大堪舆家,他与杨创立了赣 派形法风水理论。其籍贯有二说:一说宁都 人⑥;一说于都人,于都旧志云:“按邑曾氏之 居小渊(于都曲洋)者,皆其子孙也,其祠地即 故居。宁都县志竟载为其邑人,非也”气刘江东,上牢人(今于都葛坳),杨筠松避 黄巢之乱来虔州,江东与同邑曾文迎师之,得 其术。江东不著文字,仅留口诀,执简扼要, 子孙传之气 杨筠松其墓《赣州府志》云:“……杨筠松……卒 于虔,葬于都药口 ”⑥。《中国风水》一书云: “……卒于赣,葬于云中乐口 (今山西大同 一带)”⑰。于都县旧志云:“唐都监杨筠松墓,县东 北八十里,地名跃口,今称杨公坝。明太守叶 公梦熊竖碑表之”⑰。于都旧志又云:“杨筠松 卒于药口,其徒曾文辿即于坝上择地葬之,因 名杨公坝”⑭。据《于都县地名志》载:杨公坝 原名芒筒南,为缅怀杨氏怜贫恤苦、乐善好施 的美德,后人将其改为“杨公坝”,今属于都县 宽田乡,亦即于都车溪黄沙村出土杨筠松明 清碑纪处的河对面。有研究者认为:在古代 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其徒子徒孙要把杨氏 遗体运往迢迢数千里处的山西大同安葬,' 谈 何容易?实属不足为信。假定其徒子、徒孙有 此能量,也令人困惑费解,杨氏既是窦州人 氏,病卒后,其徒子徒孙対何不将其遗体运往 窦州,而要运往山西,岂不是南辕北辙吗?据 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葬于云中乐口 ”的于,繁 体字为零,而误零为云,以致成了 “云中乐 口”,当然只好将杨氏的墓地写到山西大同一 带去了⑮。而“乐口”与“药口”、“跃口”等词语 在赣南方言中同音,在文字纪述上同一地名, 便岀现了乐口、药口、跃口三种不同的名称。三、结束语——碑记提供了杨氏卒于虔,葬于都县 的物证综上所述,杨氏究竟是何许人也?有关专 家、学者的著述的方志所载,众说纷纭,有祖 藉窦州,寓居江西,葬于山西说;有祖藉赣州, 卜葬于都说,笔者以为祖藉暂且存疑,杨氏卒 于赣,卜葬于都说应是可信的。其一,有清同 治十二年《赣州府志》和清同治十八年《于都 县志》记载为据,两书记述一致;其二,于都县 境内今仍有以杨氏命名的“杨公坝”、“杨公 村”等地名;其三,有于都县博物馆珍藏的两 通杨筠松碑记相佐证,其安葬地已成为赣南 人文景观之一,成为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胜 地之一。——碑记反映杨氏在江西尤其是赣南于 都等地的广泛影响。提起杨救贫,几乎家喻 户晓,妇孺皆知,无论你走到何处,也不论是 山野平原,人们都可以讲述一大串关于杨救 贫的故事。有为平民察龙脉、觅灵气,堪舆风 水的传说;有乐善好施,救危济困的感人故 事;有蔑视权贵、嫉恶如仇的高风亮节,娓娓 动听,亲切感人。世传,于都县宽田乡寨面村 芒筒坝“管氏宗祠”,就是杨救贫勘舆的阳宅 宝地。管氏从此兴旺发达,人杰地灵。后人为 缅怀其功将芒筒坝改为“杨公坝”、“杨公村”, 甚至筒称为“杨公”。当然传说不等于庞史, 但它反映了 “民之所好”的民俗民风,充分证 明杨筠松在民:'Hj的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杨氏 卒于赣"卜葬干都提供了口理資村。—“碑记"展现明清之际参禅讲道的社 会历史画面。“万历而后,禅风浸盛,士大夫 无不淡禅,僧亦无不与士大夫的结纳”⑯。他 们自称“山人”、“名人”,以显示其脱俗超凡。 到了清初,不少人干脆遁入空门,削发为僧, 以示彻底摆脱社会习俗、礼教的束缚。与此 同时,有些不能完全放弃仕途经济的为官之 人,也退而求次,做点逸举。“凡有余力,无不 以学画山水,花卉为雅事。仅《明画录》所载 的山水画家即有四百多人”⑰。在此种社会风 气下,崇尚因地制宜,因形选择,“顺适其情, 不违其理,俾前后、左右,合乎天然。因之, 比较具有艺术性格的赣派风水理论,自然为 士大夫所偏爱,作为赣派风水理论的开山祖 杨筠松也就顺乎自然成为他们怀念和崇拜的 偶像,修墓、立碑,表之、仰之、敬之,不足为 奇。——碑记显示杨氏的形法风水理论对当 今的借鉴意义及作用。如果说堪舆学亦即风水学理论之树萌芽 于史前,破土于秦汉,生长于魏晋南北朝,那 么其开花结果则是在隋唐,然而隋朝命短,其. 87 . 真正成熟期当以唐代为主。而唐代大师级的 勘舆家当属杨筠松及其高足曾文迎。当唐末 风水理论处于危机时,杨氏创立了形法风水 理论,成为赣派风水理论的开山祖。赣派风 水理论的精华,如用现代语言概括,可称之为 “人地谐和论”、“环境保护论”、“术艺合一 论”、“形势兼务论”,其科学成份拟可以借用 到当今建宅、筑路,以及军事等诸多领域,也 可供城市规划参考。I 于都县博物馆珍藏的两通杨氏碑记显 示,“民之所好”的风水理论,似不宜用笼统的 “江湖骗术”、“封建迷信”、“歪理邪说”等予以 否定,似可从学术(哲、数、科、艺)的观点多方 面进行剖析,破除其虚妄,找出其可信性、可 行性,有堵有截,有疏有导,去其糟粕,取其精 华,观今鉴古,古为今用。注释:① 金代文阶官之制,正五品曰中究大夫,元升为正四 品,明正四品升授之阶,清则正四品概为中宪大夫。 〈历代职官表〉18页。② 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卷四十二•官师志•府名 宦〉1340~1341页,1986年赣州地区编篡委员会办 公室重版。③ 清同治十八年《于都县志〉卷七,明知县243页。④ 转引自韩振飞主编:《江南石窟通天岩〉44~49页, 江西美术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⑤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1367页。⑥ 《历代职官表〉18页。⑦ 同②(人物志•寓贤〉1700页。⑧ 高友谦:〈中国风水〉197页,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2 年9月第1版。⑨ 同④《卷十二.方技堪舆〉539页。⑩ 同⑨⑪同⑦⑫同⑧⑬同③卷十二〈祥异•莹墓)545-546页。⑭同③卷六.铁事845页。⑮《于都县文史赏料}第五辑54页,李戻《关于物救⑯陈垣:《明季滇齢俳敦考)。⑰艾佑敏:《中国绘画史》第478页。⑱〈雪心赋正〉卷一。(责任编辑许智范)
(上接第84页)是中国建筑造型的特征之 -0屋身多以墙体围合,门窗配置得当,柱杭 间的斗桃、雀替和月梁,既有结构功能,又有 装饰效果,加上雕刻、彩画,使建筑物的立面 造型更加丰富多彩。屋顶造型各式各样,有 廃殿、歇山及重檐,还有悬山、硬山、卷棚、攒 尖、十字脊、勾连搭、囤顶、盔顶,以及由这些 屋顶组合而成的变化多样的屋顶。屋顶装饰 更是多姿多彩,特别是虎殿和歇山顶飞檐翘 角、高脊重吻、仙人脊兽、山花悬鱼等,使偌大 的屋顶显得轻盈飘逸,富丽堂皇。中国建筑 造型达到如此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艺术境界, 是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标志 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高峰。造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的结晶,具有物质性、实用性和观赏性,. 88 - 与人类生存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随着 时空的变迁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它的实用性 又往往随之消失,而以一种纯文化形态留存 下来,从而它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时代精神和 文化遗韵更加显露出来,折射出历史的灿烂 光辉。造型文化各个体系所形成的发展序 列,从物质文化的某一侧面,反映出各个不同 时代的文化特征和考古学价值,正显示着历 史前进的轨迹。造型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见 证。我们从诸多的造型文化中,看到了历史 前进的轨迹,无论是物质构造,或者是艺术表 现,无不在继承与发展、定型与创新两者之间 来回,周而复始,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提高。然 而,正是这种物质文化发展的恒隐规律,推动 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责任编辑许智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