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09-9-1 10:09:30

陆逊身亡之迷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飞鸟尽,良弓藏”,衬出一种功臣末路断头颅的无奈。兵书不如帝王术的故事在历朝历代屡见不鲜。那么三国时期,又有谁成为了帝王书辖下的牺牲品呢?今天我们说说在《演义》中那个在彝陵之战中力挽狂澜的“夺命书生”陆逊。 <BR><BR>&nbsp;&nbsp;&nbsp;&nbsp;他是孙策的女婿,21岁步入吴国政坛,曾任宜都太守、抚边将军,荆州牧、辅国将军、228年,陆逊做到了上大将军这个吴国的最高军事长官。244年,陆逊又兼任丞相一职,丞相是吴国的最高文职长官,陆逊也随着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然而正在他春风得意之时,陆逊却郁郁而死,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 <BR>&nbsp;&nbsp;<BR>(1)太子之争: <BR><BR>&nbsp;&nbsp;&nbsp;&nbsp;《三国志》记载,陆逊和孙权在立太子一事出现过分歧。孙权称帝时被立为太子的是长子孙登。中国的传统观念,传位嫡长子是正统,“废长立幼”为取乱之根,古时的教训不说,进三国时代就有不少,袁绍、刘表都是废长立幼弄得自己的势力不是分崩离析,就是手足相残。所以说:孙登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储君是合情合理。但是孙登却先孙权而死,于是孙权就改立19岁的孙和为太子。但是这个孩子却不是孙权所心仪的,因为孙和有个弟弟叫孙霸,聪颖伶俐,孙权对这个儿子情有独钟,但是又想起了前人的教训,只能把他封为鲁王,但是,孙权对孙霸的待遇和孙和的根本没有区别。可能也是因为这样,孙和与孙霸就相互仇视不睦。这种人人都看在眼里的情形,是但是的政治局势出现了两个对立面。 <BR>
<DIV class=f14 id=read_585835>当时的朝廷中,陆逊、诸葛恪、顾潭等大臣手握重权,而且对于嫡庶长幼也很守礼。他们坚决支持太子。但是正因为他们手握重权,有些大臣非常嫉妒,一看孙权有偏爱孙霸的念头,便想把赌注押在鲁王。一旦日后孙霸代替孙和成为太子并登基,他们无疑就可以飞黄腾达!由于孙和与孙霸的未来前途之争导致了吴国的大臣分化为两派,拥戴鲁王的那一批天天找毛病说拥戴太子的那一批的坏话,拥戴太子的天天也在上书参劾拥戴鲁王的年一批。开始还算据理力争,后来发展到了党派勾结,互相陷害的地步。终于把孙权逼急了,不是都想让他们俩当中的一个登基么?让你们打!结果废黜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另立了孙亮为太子。 <BR>&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而陆逊在这场宫廷争斗中是表明态度支持太子孙和的。他在荆州先后几次上书劝谏劝孙权要注意长幼之伦,还多次要面见孙权就太子之事商榷。可是当时的孙权已经变得多疑和猜忌,认为陆逊越俎代庖,多管闲事。心理便渐渐地厌恶了陆逊。 <BR><BR><BR>(2)手握重兵: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吕蒙死后,陆逊一直镇守武昌,在当地的声望极大。而吴国朝廷中大多数最高层次的官员都与逊交好,上自太子登,下至右将军左护军步骘、左将军诸葛瑾、骠骑将军朱据等手握重权的大将。到孙权统治的后期,三国疆域大致已确定,权对外攻虽不足,守则有余。可划江自保,无何重大危险。以陆逊的身份和地位提出的建议,孙权应该有所考虑,起码不至于对他动怒。但是晚年的孙权最怕外边握有重兵的大臣和朝廷上的内臣(特别是太子)勾结作乱,一旦里应外合,事情就难以收拾。你想想,这陆逊天天远在荆州,几天一封信念叨太子的事。孙权能不急么?越抹越黑!孙权为了防止作乱,把顾潭、顾承兄弟俩(原吴国丞相顾雍的孙子、也是陆逊的外甥)流放到交州,紧接着,杀掉太子太傅吾粲(吾粲是陆逊的好友)。到后来,孙权和陆逊的关系恶化到孙权不但不同意陆逊回京见他,反而主动多次派使者赴荆州直接质问他意欲何为。在这种压力之下,陆逊忧愤而死。 <BR><BR>(3)家族原因: <BR><BR>&nbsp;&nbsp;&nbsp;&nbsp; 《世说新语》说:“三国之时,四姓盛焉。”这四个姓就是顾、陆、朱、张。《三国志》记载:‘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 除陆逊以外,吴国政坛身居要职的不少都是出于此四大家族。从祖康,庐江太守,康子绩,郁林太守,绩从子瑁,选曹尚书。逊族子凯,担任建武校尉,凯弟胤,担任交州刺史。陆绩外甥顾邵为丞相顾雍之子,担任豫章太守。这四大家族不光在东吴根基雄厚,而且相互关系盘根错节,比如--------顾邵的儿子顾谭为陆逊外甥,担任左节度,加奉车都尉。顾谭的弟弟弟顾承,担任奋威将军。逊外甥姚信担任任太常。而这里最惹眼的就是原本就手握重兵的陆逊!由于这些家族姻亲地位过于显赫,在孙权看来,这些土著大姓家族的势力过于膨胀,那是绝对不利于他的专制统治的,因此,逼死江东大族中的领军人物陆逊,实际上也就达到了打击江东大族的目的。&nbsp;&nbsp;&nbsp;&nbsp; <BR><BR>(4)功高盖主 :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陆逊不但在吴国上下享有极高的威望,就是魏、蜀两国也很忌惮陆逊。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亡”,历史上这类功臣惨遭杀害的例子举不胜举(勾践诛文种,吕后斩韩信)。陆逊在荆州镇守多年,手握重兵。后来竟然担任的文武双向的最高官员。这些都是作君主的孙权不愿入眼的。但是和韩信不一样,陆逊对东吴忠心耿耿,只能说是有一个文种吧…… <BR>&nbsp;&nbsp;<BR>(5) 后嗣问题: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陆逊等人拥戴太子孙和令孙权感到疑惑不安。主要是怕嗣主驾驭不了陆逊。这还是同四大家族的势力有关。所以后来孙权挑选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诸葛恪作为太傅,就是说明孙权不想再沿袭四大家族这样枝叶繁茂的朝廷体系了。 <BR><BR>&nbsp;&nbsp;&nbsp;&nbsp;综上所述:陆逊是个牺牲品,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标本,而孙权和陆逊之间的矛盾正是是君主专制与权势大族矛盾的体现。</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陆逊身亡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