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寇自重 武将们的无奈选择
东魏武定六年(梁太清二年,548年)慕容绍宗在涡水(今安徽境内)大败侯景,侯景收散卒步骑八百南渡淮水,“昼夜兼行,追军不敢逼。使谓绍宗曰: ‘景若就禽,公复何用?’绍宗乃纵之”。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一记载与此同。胡三省评论道:“人臣苟有才,必养寇以自资,东魏之世,彭乐、慕容绍宗同一辙耳”。<BR><BR> 彭乐,东魏大将。武定元年(公元543年),东西魏再燃战火,发生了著名的邙山之战。高欢派彭乐追击宇文泰,宇文泰狼狈不堪,边跑边在马上向彭乐哀求:“你不是大将军彭乐么?你怎么这么傻呀!今天你杀掉我,明天你还有用吗?干嘛不马上还营,把我丢下的金银宝物一并取走呢?”彭乐一听,觉得有理,遂放宇文泰逃生,带手下回转前营,捞了一口袋的黄金,回营向高欢复命。“神武(高欢)虽喜其胜,且怒,令伏诸地,亲称其头,连顿之,并数沙苑之失,举刀将下者三,噤齘良久,乃止。……取绢三千疋压乐,因赐之”( 《北史•彭乐传》)。在这里,君臣之间猜忌、防范、威胁、收买,种种丑态,花样百出,可谓淋漓尽致!高欢之所以不杀彭乐,是因为宇文泰还活着,不敢轻易杀死军中骁将。<BR><BR> 看来慕容绍宗、彭乐都懂得“鸟尽弓藏”的道理,害怕“兔死狗烹”,所以才“养寇以自资”, 胡三省此论可谓诛心之论!<BR><BR>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说过这句话,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身处钟室、斧钺加身,说什么都晚了。(《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在韩信以前,范蠡也说过这句话。(《史记•越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并吴国,大夫范蠡,文种是最大功臣。勾践灭吴后,范蠡劝文种逃走,说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象鹰嘴(“长颈鸟喙”),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最好尽快离开他。文种看完信后不以为然,不相信世上会有这种冷血动物,但他不久就相信了,但已经迟了。勾践亲自送一把剑(吴国宰相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给文种,质问他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史记•越世家》)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国灭掉,还剩下四个方法,你预备用来对付谁?”话说到这份上,文种除了自杀外别无选择。<BR> 很多人认为范蠡是第一次说这个话的人,其实这个话也不是他的原创。从现在能够查到的史料看,这个话应该出于文子。《文子•上德》:“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文子,即辛文子,生卒年不详,班固、王充等都认为文子是老子弟子。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据说文子后来隐居在吴兴馀英禺山,不知所终。<BR><BR>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类似字样在古籍里出现很多次。《韩非子•内储说下》:“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淮南子•说林训》:“狡兔得而猎犬烹。”(亦作“ 狡兔尽则良犬烹 ”、“ 狡兔死,良狗烹 ”。) 《晋书•刘牢之传》:“鄙语有之:‘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故 文种 诛於 句践 , 韩 白 戮於 秦 汉 。”<BR><BR><BR> 文种、韩信的悲剧给后世的武将们以深刻的启示,“养寇挟而自重,则老黠谋身之巧”( 钱钟书语)。彭乐、慕容绍宗懂得这个道理,后来的贺若弼、左良玉也懂得这个道理(《北史•贺若弼传》隋文帝曰:“初欲平陈时,弼谓高熲曰:‘陈叔宝可平,不作高鸟尽、良弓藏邪?’”;郑达《野史无文》卷三记左良玉大捷而不肯穷追,曰:“留 此残贼,武官尚可为人;若贼今日平,武臣明日即奴矣!”),尚可保身于一时;年羹尧不听汪景祺的劝诫,最终被冤杀。笔者每读史至此,感慨良多矣!柳宗元所论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 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益之大” (《敌戒》),信然!不过,这也是专制统治本身消除不了的弊端,没办法克服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