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09-9-8 11:38:45

宫女被放出宫以后

还是先从唐诗说起。张籍的《旧宫人》写道:<BR><BR><BR><BR>歌舞梁州女,归时白发生。全家没蕃地,无处问乡程。<BR><BR>宫锦不传样,御香空记名。一身难自说,愁逐路人行。<BR><BR><BR><BR>“梁州”一作“秦州”,秦州的治所在上邽(今甘肃天水),代宗宝应二年(763年)陷于吐蕃,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收复,把治所移到成纪(今甘肃秦安北)。这个宫中的歌舞女(宫妓)一生在宫中服役,年老色衰时被遣回家乡,可是家乡已经沦入吐蕃占领的地域。(廖融《退宫妓》有:“一旦色衰归故里,月明犹梦按梁州。”“梁州”又称“凉州”,是唐代教坊曲名。“歌舞梁州女”可能指她是擅长表演《梁州》曲目的歌女,不一定指她的家乡所在)出宫后,她无家可归,生活窘迫,无依无靠,结果只能沦为乞丐。<BR><BR>大多数被放归的宫人出宫亦如被弃,或为生计所苦,甚至生活无着。张籍的这首诗把这种不负责任的放归结果揭露得非常深刻。<BR><BR>对于众多宫中女性来说,如果不是要借入宫达到什么目的,并且在宫中顺利实现了或者正在实现着这目的,那么被放出宫或者能够逃出宫禁“重返人间”应该是最理想的归宿。<BR><BR>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不少释放宫女出宫的记录,如《韩非子》卷14《外储说右下》,管仲劝说齐桓公释放宫女,使“内无怨女,外无旷夫”,齐桓公予以采纳。<BR><BR>汉文帝命令在他死后把宫中夫人以下(夫人以下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没有生育过的嫔妃全部放归,并且终身免交国家赋税。景帝死后也是“出宫人归其家,复终身。”<BR><BR>晚唐孙元宴有咏史诗75首,咏吴晋宋齐梁陈六朝旧事,其中有两首提到释放宫人。<BR><BR>孙元晏的《宋·放宫人》写道:“姚兴侍女方承宠,放出宫闱若等闲。”这个被放的宫人原来是后秦国君姚兴的侍女。怕红颜误国,宋武帝接受大臣谢晦的建议把她给打发出宫了。这种情况非常少。<BR><BR>孙元晏的《梁·分宫女》写道:“涤荡齐宫法令新,分张宫女二千人。可怜无限如花貌,重见世间桃李春。”<BR><BR>据《梁书·武帝纪》记载,梁武帝萧衍即位之后,下诏放归大批宫女,使她们重见天日。<BR><BR>宫女被放归后真的就重见天日了吗?<BR><BR>据旧、新《唐书》诸宗本纪和《唐会要》卷3《出宫人》,唐代有不少释放宫女的记录。放宫女出宫的原因很多,比如新皇帝即位,吐故纳新,放旧迎新;比如一些自然灾害出现,放宫女以顺应天时,平息灾异;比如一些宫女年老多病,不堪驱使,另选年轻美貌的入宫服务;比如朝臣上书,把释放宫女作为改革措施,节省经费,亦或体恤宫怨之情;比如把宫女当作礼品赏赐给功臣或者得到皇帝看重的人。等等。<BR><BR>在这些无奈的放归原因当中,有因病被弃的,如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之三十七写道:“因吃樱桃病放归,三年著破旧罗衣。”这位宫人因病被驱逐出宫,境遇凄苦。看来不仅樱桃好吃树难栽,而且吃多还会生病。<BR><BR>有年老色衰被逐的,如吴少微的《相和歌辞·怨歌行》写道:“城南有怨妇,含怨倚兰丛。自谓二八时,歌舞入汉宫,皇恩弄幸玉堂中。……是时别君不再见,三十三春长信殿。……归来谁为夫,请谢西家妇,莫辞先醉解罗襦。”这位宫人年少时凭借歌舞方面的才艺入宫,并且曾经得到皇帝宠爱,但是宫中美女如云,君王喜新厌旧。她在失宠后已在寂寞中度过了33年,却不能在宫中安度晚年,50多岁被放出宫,其凄凉惨景可想而知。<BR><BR>唐诗中描写的被放出宫的宫人主要是那些过去从事歌舞声乐表演的宫伎,她们出宫后的命运往往凄凉无奈。<BR><BR>首先是不如意的婚姻状况,她们往往“所适非偶”,对所嫁的丈夫不满意。<BR><BR>崔颢的《邯郸宫人怨》想到:“一旦放归旧乡里,乘车垂泪还入门。父母愍我曾富贵,嫁与西舍金王孙。念此翻覆复何道,百年盛衰谁能保。忆昨尚如春日花,悲今已作秋时草。”这个宫人在出宫之后不仅有家可归,而且嫁入不错的人家。即令如此,她还是感叹昔如春花,今似秋草,可见其生活并不幸福。<BR><BR>李白有《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崇台女”嫁给“厮养卒”,今不如昔,无限惆怅。<BR><BR>李白还有《怨歌行(长安见内人出嫁,友人令余代为之)》,这个宫女在宫廷争宠斗争中失败,被驱逐出宫,出嫁平民,不复歌舞。诗题即见“怨”字。<BR><BR>其次是艰辛的谋生手段。<BR><BR>王建的《温泉宫行》写道:“梨园弟子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宫伎们流落民间,以乐舞技艺谋生,到老不得清闲。<BR><BR>刘言史有《赠陈长史妓(本内宫人)》,这位宫人被放出宫之后成了达官贵人的乐妓。<BR><BR>还有就是境遇凄凉,无限辛酸。<BR><BR>虽然宫中的生活并不幸福,但是她们在出宫后却一再忆及往昔,入宫与出宫的经历都深深铭刻在她们的记忆之中,让人越发感到凄凉。<BR><BR>杜牧的《出宫人二首》之一写道:“闲吹玉殿昭华管,醉折梨园缥蒂花。十年一梦归人世,绛缕犹封系臂纱。”<BR><BR>“昭华管”,据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记载:“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铭曰:昭华之琯。”<BR><BR>“系臂纱”,《晋书》卷31《胡贵嫔传》记载:“泰始九年,帝多简良家子女以充内职,自择其美者以绛纱系臂。”<BR><BR>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一记载:“晋武帝选士庶女子有姿色者,以绯彩系其臂,大将军胡奋女泣叫不伏系臂,左右揜其口。”<BR><BR>系臂的绛纱是她永久的珍藏,那是她曾经荣宠的标志。诗中强调宫人对往日宫中生活的留恋,更从这种今不如昔的感慨中显示出她们被放出宫后生活的凄苦。<BR><BR>项斯的《旧宫人》写道:“如今还向城边住,御水东流意不通。”这位宫人在出宫后妆容不整,冷落中忆及曾经宫中的繁华,恍如隔世,感到深深的无奈。<BR><BR>温庭筠的《弹筝人》写道:“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钿蝉金雁今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曾经的荣宠今已零落,内心的沧桑无处倾诉。<BR><BR>徐凝的《上阳红叶》写道:“洛下三分红叶秋,二分翻作上阳愁。千声万片御沟上,一片出宫何处流?”<BR><BR>“上阳”指的是洛阳的上阳宫,高宗上元年间所建,在禁苑之东,南临洛水。这首诗借飘零的红叶关注那些被放归后流落民间的宫女的命运。<BR><BR>1923年9月,残余的清皇室遣散宫女,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释放宫女,后宫制度也随之衰败直至崩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宫女被放出宫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