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异国他乡的大唐公主
<FONT size=4>大唐自建国以来,先后有数十位“公主”承担和亲重任而远嫁异国他乡,粗略统计约有: <BR><BR>一、太宗时期 <BR><BR> 640年,弘化公主嫁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宗室女) <BR> 641年,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宗室女) <BR><BR>二、高宗时期 <BR><BR> 664年,金城县主嫁吐谷浑王子苏度摸末(会稽郡王李道恩第三女) <BR> 664年,金明县主嫁吐谷浑王子闼卢摸末 <BR><BR>三、中宗时期 <BR><BR> 709年,金城公主嫁吐蕃赞普迟德松赞(雍王李守礼女) <BR><BR>四、玄宗时期 <BR><BR> 715年,固安公主嫁奚王李大(酉甫)(宗室出女辛氏) <BR> 717年,永乐公主嫁契丹首领李失活(东平王外孙女杨氏) <BR> 722年,燕郡公主嫁契丹王李郁于(宗室出女慕容氏) <BR> 726年,东华公主嫁契丹王李邵固(玄宗侄甥女陈氏) <BR> 726年,东光公主嫁奚王李鲁苏(成安公主女韦氏) <BR> 744年,和义公主嫁宁远国王阿悉烂达干(宗室女) <BR> 745年,静乐公主嫁契丹王李怀秀(玄宗外孙女独孤氏) <BR> 745年,宜芳公主嫁奚王李延宠(玄宗甥女杨氏) <BR><BR>五、肃宗时期 <BR><BR> 756年,仆固怀恩女嫁回纥可汗少子(后为英义可汗) <BR> 758年,宁国公主嫁回纥英武威远可汗(肃宗幼女) <BR> 758年,小宁国公主陪嫁回纥英武可汗,后嫁英义可汗(荣王李琬女) <BR><BR>六、代宗时期 <BR><BR> 769年,崇徽公主嫁回纥可汗(仆固怀恩女) <BR><BR>七、德宗时期 <BR><BR> 787年,咸安公主嫁回纥长寿天亲可汗(德宗女) <BR><BR>八、穆宗时期 <BR><BR> 821年,太和公主嫁回纥崇德可汗(宪宗女) <BR><BR> 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给吐蕃第一位赞普的文成公主,其次是第二位嫁到吐蕃去的金城公主。两位公主前后相差近七十年,因笃信佛教,分别携带释迦牟尼像与大量佛经入藏,对后来的藏传佛教影响甚钜。除了和亲,实际还肩负着传教士的重责。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嫁出去的,却不是太宗的女儿。文成公主究竟是谁的女儿?竟不知道。所有的文献只记载是"唐宗室女",也就是姓李。宗室女与宗室出女本无资格封为公主,但"和亲"事关重大,不妨破格提拔,给一个公主头衔。 <BR><BR> 第一位执行和亲外交的唐朝公主,是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嫁给吐谷浑末代国王诺曷钵的弘化公主。弘化公主出嫁时才十七岁,三十岁那年,立国三百五十年的吐谷浑为吐蕃所灭,诺曷钵及其残部被唐高宗内徙至甘肃安置。 <BR><BR> 第二位和亲的文成公主嫁的是吐蕃王国的第一位国王。出嫁时规格也很高,由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至吐蕃。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李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李道宗是护送公主入藏的郡王,官秩不过正三品,身为一国之主的松赞干布却"执子婿之礼甚恭",显然,松赞干布不疑有他,还以为真的娶了唐太宗的亲生女儿,"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 <BR><BR> 文成公主后,和亲公主"非帝女"的真实身份不再隐瞒。如金城公主入藏,就明言她是雍王李守礼的女儿。金城公主和亲,在唐代应是最为隆重,也是最为赔本的一次。金城公主后来虽促成唐蕃和盟,但只保得一时之太平。而吐蕃得地,"自是虏益张雄,易入寇",打开了日后向唐帝国动辄出兵侵扰、大举领土扩张的方便之门。其意义,实在不亚于五代时石敬瑭割云燕十六州与契丹。 <BR><BR> 玄宗一朝,和亲最多,只有一位宗室女和义公主,嫁给宁远国王,其他和亲的主要对象是唐帝国东北面的两个小国:契丹与奚。]一共有四位公主嫁给契丹王,三位公主嫁给奚王。<SPAN style="COLOR: #0000ff">嫁奚王的:固安公主、东光公主、宜芳公主</SPAN>;<SPAN style="COLOR: #ff0000">嫁契丹的: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静乐公主。</SPAN>七位公主都不是宗亲,只是外姓公主。 <BR><BR> 和亲公主中咸安公主创造了历嫁祖孙三代、两姓、四位可汗的和亲记录。她首先嫁给回鹘长寿天亲可汗死,改嫁其子忠贞可汗;忠贞被其弟毒死,再嫁其幼子奉诚可汗;奉诚死,其相骨咄禄继任,是为怀信可汗,又嫁怀信。在唐代和亲的公主中,可以说她是最为成功的一个。 <BR><BR> 太和公主是大唐最后一个成形的和亲公主。 <BR><BR><BR></FONT><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4>个人点评: <BR>1、远嫁异国他乡的大唐公主们担负着和亲的重任,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交融,在外交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R>2、这些公主们远嫁他乡后人生经历和结局都不尽相同,个人认为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大唐的对外政策及国力程度!安史之乱时,大唐请回纥出兵帮助收复长安和洛阳。自此回纥对大唐渐生轻蔑之意。</FONT></SPA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