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审配和忠臣审配
<P> 奸臣与忠臣原本应该是两个针锋相对,绝对对立的角色,历史上经常是水火不相容的。奸臣一般是处处为自己的小利益着想,甚至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大利益,还经常性的破坏内部的团结,陷害忠臣。比如:从费仲、尤浑到秦桧、张邦昌等等;而忠臣呢,则基本是一心为了国家,不惜抛头颅撒热血,宁死不屈的。比如:从比干到岳飞、史可法等等。 </P><P> 在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各个割据势力都收罗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才”中有所谓的“奸臣”也有“忠臣”,他们都在当时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剧。</P>
<P> </P>
<P>审配,字正南。为袁绍手下著名的智囊,与田丰、沮授、郭图、逢纪等人齐名。他做过几件事情,使人觉得他既象是奸臣又象是忠臣…… </P>
<P> 作为奸臣的表现: </P>
<P> 第一、 打击沮授 </P>
<P> 官渡之战前,袁绍准备出兵与曹操决战时,最坚决反对的就是田丰和沮授两个人。他们觉得袁绍应该采用派小股骑兵不断的去骚扰曹操的边境和后方,使曹操的军队疲于奔命,防不胜防,然后再派大军趁机一举攻占许昌,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着好计。可惜袁绍刚愎自用,没听他们的,他觉得自己兵多将广,可以用会战的方式一次性解决问题。这时审配和郭图等人则趁机落井下石,挑拨离间,结果田丰被下大牢,沮授也不再被袁绍所信任,他原本所统领的军队被分割,由审配、郭图等人分领。这可以说是导致官渡袁绍没有比较清醒的谋士而战败的原因之一。</P>
<P> 第二、 打击许攸 </P>
<P> 许攸也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在官渡前线屡屡给袁绍献计,如果能被采纳,曹操很可能早就已经战败了。可是许攸这个人也有个大缺点,就是贪财。当时审配没有在官渡的前线,而是留守邺城,向前线运送粮草、兵器等物资,相当于后勤司令。许攸的家人也在邺城,他们也和许攸一样都贪财。他们可能趁着打仗这个机会偷偷的贪污了点,或者发了点战争财,刚好被审配给逮住了。一般情况下审配应该照顾许攸这样在前线的同僚,至少应该先把这个案子压下来,等会战结束再进行处理。可惜他们俩一直不对付,审配拿住这个机会就把许攸的家人下狱要严办。执法要严诚然没错,可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恶果马上就显现出来了——许攸得到消息以后,因为害怕秋后算帐,就投奔了曹操,并劝说曹操袭击了袁军屯粮重地乌巢!这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官渡袁绍大军的失败。 </P>
<P> 第三、 支持袁尚 </P>
<P> 袁绍死之前至少有3个成年的儿子——袁谭、袁熙、袁尚。按照中国的传统应该是立嫡立长,那按道理袁谭应该接替老爸的位置。不过袁绍自己更喜欢小儿子袁尚,又经不起小老婆(袁尚母亲)的枕边风,就想要让袁尚接位(可是生前没有正式公布)。为了给小儿子留机会,袁绍就把袁谭派往青州任刺史,袁熙派往幽州任刺史,把袁尚留在自己身边。他自己觉得这样小儿子就能顺利接位了,可他没想到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每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军队,随时可以起兵来夺位了。审配是袁尚的老师,可能是应该为自己的学生多考虑一些。可是在国家大利益面前他却没有一种正确的思想,他没有劝阻袁绍改变这种废长立幼的想法,反而积极参与袁尚即位的谋划。特别是在袁绍死了以后,没有劝说兄弟团结,却时时想着如何搞内部斗争,不断说袁谭的坏话。袁谭和袁尚两人在河北打得不可开交,结果被曹操渔翁得利。 </P>
<P> 作为忠臣的表现 </P>
<P> 死守邺城,宁死不降 </P>
<P> 趁袁氏兄弟内讧的时候,曹操大军渡过黄河一直打到了邺城城下,审配开始了他死守邺城的最后一战。曹操虽然想了很多攻城的办法,可都一一被审配给击破,始终无法破城。连曹操自己都差点被城上如雨的箭石击中。审配还杀了投降曹操的辛毗全家来坚定守城人的意志。后来城外袁尚的救兵中计失败,城里的人终于失去了坚守的信心。审配的侄子审荣(与辛毗关系很好)偷偷给曹操军开了城门,邺城失陷,审配力战被俘。被俘以后他大义凛然,表示坚决不降。当时曹操对他还是相当的敬重,本来想要宽恕他。可是他不说一句软话,再加上辛毗在旁边苦苦哀求,曹操没办法终于还是把他杀了。行刑前,审配坚决要求面朝北,说自己的主人在北面(当时袁尚逃往北面的幽州去了)。杀了审配以后,曹操很感慨的说:“河北义士为何如此之多啊!”可见曹操是把他看成义士,也就是忠臣的。 </P>
<P> </P>
<P> 人性可能都会有两面性,可是审配的表现确实另人有些无法解释。攻击、陷害同僚,还不以大局为重,简直就是可恶;同时死守邺城,宁死不屈,又很可敬。</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