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终战诏书》全文
<DIV class=f14 id=read_tpc>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支(支那,即中国)、苏四国,愿受诺其共同宣言。<BR><BR>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眷眷不忘者。曩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己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虐之炸弹(核武器),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BR><BR>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念及帝国臣民之死于战阵、殉于职守、毙于非命者及其遗属,则五脏为之俱裂;至于负战伤、蒙战祸、失家业者之生计,亦朕所深为轸念者也。今后帝国所受之苦固非寻常,朕亦深知尔等臣民之衷情;然时运之所趋,朕欲忍所难忍、耐所难耐,以为开万世之太平。<BR><BR>朕于兹得以维护国体,信倚尔等忠良臣民之赤诚,并常与尔等臣民同在。若夫为情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挤、扰乱时局,因而迷误大道,失信义于世界,此朕所深戒。宜举国一家,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念任重而道远,倾全力于将来之建设,笃守道义,巩固志操,誓必发扬国体之精华,期不落后于世界之进化。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BR><BR><BR>背景:<BR><BR>玉音放送<BR><BR>1945年8月10日清晨6时,日本内阁与昭和天皇经过8月9日的御前会议,由日本政府照会中立国瑞士、瑞典驻日大使,将日本决定投降的消息传达给两国政府,并经过他们将电报送到中、苏、美、英四国政府。这是最早透露日本投降的意图。不过,主战派的少壮军官在东京製造假消息,试图掩盖这一事实。于是,当日清晨7点30分,日本外务大臣东乡茂德亲自在电台中宣布了这一消息。但实际上,由于身为当时日本最高领导人的昭和天皇尚未公开接受《波茨坦宣言》,参加对日作战的美国、苏联、中国依然没有停止他们的军事活动。但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日本政府表示投降的消息。<BR>昭和天皇在他的办公室内录製《终战诏书》。<BR><BR>虽然昭和天皇已经在1945年8月10日下令投降,但包括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参谋长梅津美治郎、海军军令部总长丰田副武等强硬派与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外务大臣东乡茂德、海军大臣米内光政等主和派依然没能就投降的相关事宜达成一致。<BR><BR>1945年8月14日上午10时30分,昭和天皇召开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面对依然没有达成共识的主战、主和派,昭和天皇决定下令停止争吵,并要求铃木贯太郎起草诏书,准备结束战争。最终《终战诏书》完笔,其中一份送呈天皇,决定于8月15日将诏书公告世界。昭和天皇在子夜时分来到他的办公室进行诏书的录音,于凌晨1时左右完成录音。由于内大臣木户幸一得到了「陆军部有人策划叛乱」的消息,下令将录製好的唱片藏匿起来。<BR><BR>1945年8月15日凌晨,为阻止「玉音放送」,陆军军官竹下正彦、椎崎二郎等叛乱军官杀死了近卫师团团长森赳中将,并假借森赳的名义发布军事动员令,并一度控制了皇居。但他们还没有找到唱片,东部军(负责日本关东地区国防事务的日本陆军)田中静一大将便平息了叛乱(有说法是昭和天皇出面解决了叛乱),而叛乱的首谋大多以自杀告终。1945年8月15日正午12时,NHK播报员和田信贤向听众放出整点报时后,在NHK的放送室播放「玉音放送」。<BR><BR><BR>影响和争议<BR><BR>「玉音放送」是日本绝大部分民众第一次听到被神格化的天皇的声音。播放「玉音放送」后,阿南惟几、航空技术部总长偎部正美等34名将官切腹自杀。几乎是在播放后同一时间,太平洋战场的战事结束了。<BR><BR>而在亚洲陆上战场,日本军队与各地武装力量的冲突并没有完全停止。在中国,国民政府、中国CCP以及在东北的苏联,出于各自不同的政治需要,继续进攻当地日军。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字,才算结束。<BR><BR>由于《终战诏书》中历来备受争议的语气、措辞,以及「终战」这个暧昧不明的标题,导致数十年后「日本是否完全履行无条件投降的要求」这个议题备受争议,就连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日本究竟是「投降」还是「终止战争」,在日本都是一个受争议的话题,但《终战诏书》中明白接受四盟国共同宣言 (宣言中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因此,同盟国四大国(美、苏、中、英)均接受了《终战诏书》;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根据冷战的需要,最终改变了「废除天皇制」的初衷,保留了天皇制。</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