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国两制--辽
一般认为“一国两制”为邓公首创。<BR> 其实却不尽然,早在900多年前的辽太宗时期就实行过这种政治体制。当然了,那时候辽太宗并不称它为“一国两制”而是称其为“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虽然名称不与今日相同。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确是非常明确的。我们今天的“一国两制”按当时的理解可以称为“以国制治大陆,以欧制待港澳”。不过所谓国制并非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奴隶制度,汉制则是封建制度而非资本主义制度。<BR> 至于辽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少见的体制统治国家,那要从辽的构成说起。辽太宗时期辽的疆域主要分成三大块。(一)是契丹旧地和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地。(二)是黑龙江流域原渤海国的渤海人居住地。(三)是石敬塘为做儿皇帝而割让给当时还叫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这三大区域除了辽赖以起家的(一)外。其他两块在被辽吞并前就开始实行封建制了,只是不知为什么拥有先进社会制度的国家居然被实行落后社会制度的国家吞并了。看来先进制度并不是一制就灵的。而制度落后的国家也不会因为其制度落后而丧失其扩张的野心。因此对落后的美国我们还是要注意点的,免得到时候它成了另一个时代的辽。辽再吞并这两大区域后,大概是因为劝说不成功,渤海,燕云两地居民不肯走回头路,倒退到奴隶制。而强迫他们改制又要消耗大量国力。基于巩固统治,缓解矛盾的需要,雄才大略的契丹统治者(当然,比起邓公来他们还是差了不止一筹的,毕竟辽太宗就没搞出个《辽太宗理论》让他的后代学习研究)便实行了“一国两制”,即在契丹人和北方诸族居住地实行他们原有的奴隶制,在南方渤海人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实行较高形式的封建制度。由于当时并为有奴隶制和封建制一说,所以称奴隶制为国制,而封建制度为汉制度(大概契丹人认定封建制度是由汉人发明的)。<BR> 为了适应“一国两制”辽的官制和法律也做出了相应的修改。<BR> 辽在中枢官制分为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两大系统。北面官制用来管理契丹政事,最高的军政机构一般为北枢密院;南面官制管理汉人事务,最高军政机构一般为南枢密院。枢密院的最高长官称枢密使,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特首,可以统领兵马,参与国政(港澳并未实行这种制度,但台湾若回归,大概就会采取这种制度了)听决狱讼。不过据说最早的时候不称枢密使,而称其为大王。金庸笔下的萧峰就曾任南院大王。不过一般来说,契丹人是不能任南院枢密使的,而只能担任北枢密使。南枢密使由汉人担任,实行汉人治汉即今天所谓的港人治港。只是到了辽圣宗的时候这种惯例被打辽籍汉裔人士韩德让给打破了,韩祖籍河北玉田(与现在拥有绿卡的相同,韩德让也有个契丹名字,叫耶律隆云来着,而且耶律是辽的皇族姓氏)当时兼领北,南两院枢密使,成为皇帝以下最高的执政者(他的成就可以与那位不会说汉语的加拿大华裔总督相媲美)。韩德让之所以有如此宠遇跟他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年他代父率汉军镇守幽州(北京)时,在高粱河之役和雍熙之役大破宋军,杀得宋军大败而归,从此朝中不敢提伐辽二字。现今知名度颇高的杨家将就是经此两战后只剩了满门的女将。不过杨老令公可以瞑目的是,他不是败在“契丹狗”手里的,而是败在汉人手里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汉人确实比契丹人聪明多了,无论在军事,政治等各方面。(可惜这高人一筹的智商一直为他人国所用而不能自用,千年前如此,千年后又如此。)只是不知道当时宋人得知韩德让兼领南北两院枢密使后有没有自豪的宣称韩德让是咱汉人后裔。或攀个亲戚称他韩信第XX代孙,赞誉他用兵如神。在地方官制上,北面官系统采用与奴隶制相适应的部族制,大小部族各有居地,只是血缘组织被地域组织代替了(这也是奴隶制的一大进步),部族首领称令稳。而南面官制则沿袭后唐官制。设州,县。州最高长官称刺史,县称县令。<BR> 不但在官制上一分为二,在法律上也是一分为二,区别对待的。虽然辽远没有今天的美国文明,但并不实行歧视外族的双重标准。所谓的区别只是对契丹人实行契丹法,对汉人实行原有的汉法,并不强迫汉人接受契丹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刑罚上,对汉人只采用死,流,杖,徒。对契丹人则采取投崖,活埋,射鬼箭(乱箭射死),大棒,铁骨朵,鞭,烙等刑。只是到辽末年契丹人的刑罚才渐渐象汉人靠拢,大概是觉得汉人的刑罚比较合乎情理。更值得一提的是,辽规定,若汉人与契丹人斗欧同等治罪,而不对契丹人实行特殊优待,维护自己种族的利益。若当时真能恪守并严格执行这些法律规定。那么文明不如汉人的契丹人已是相当开明的了,起码比歧视华人的印尼开明的多。<BR> 从官制和法律我们可以看出,辽的“一国两制”模式已经比较完善且相当接近当今中国实行的“一国两制”了。说当今的“一国两制”脱胎于辽也不为过。 学习了、受用了。 楼主的历史学问好深厚啊,佩服之至! 是啊,领土权,领土意志与社会制度是有密切关系的两回事.很多人不懂这道理! 楼主好样的!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