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p><strong>作者简介:<br><br></strong>杨宽,1914年生于上海青浦白鹤江镇。1936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同年参与上海博物馆筹建工作。1946年起任上海博物馆馆长,1953 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1960年调至上海社科院历史所任副所长.1970年专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86年赴美国迈阿密大学讲学并定居,2005年9月1日去世。代表著作有《中国上古史导论》、《墨经哲学》、《中国历代尺度考》、《古史新探》、《吕氏春秋集释》(与沈延国合作)、《战国史》、《西周史》、《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杨宽古史论文选集》、《历史激流——杨宽自传》等。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br></p><p> </p>
<p><span class="iptcom-title"><strong>目录</strong>: </span><br><br><!--Wrap-head begin--></p>
<p class="inner_content"><!--Wrap-head end-->序言<br>上编 中国皇帝陵的起源与变迁<br>日文译本序<br>一 前言<br>二 陵墓的起源(春秋、战国之际)<br>三 陵寝制度的创始时期(从战国中期到西汉)<br>四 陵寝制度的确立时期(东汉)<br>五 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魏晋南北朝)<br>六 陵寝制度扩张和改革时期(唐宋和明清)<br>七 历代陵寝制度和身分等级制<br>八 代表等级地位的墓前神道两旁的石刻群<br>九 结语<br>日文译本后记<br>中编 关于古代陵寝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br>一 前言<br>二 再论古代墓地上建“寝”的制度<br>三 再论先秦墓上建筑<br>四 “古不墓祭”问题的讨论<br>五 周武王“上祭于毕”是否墓祭的问题<br>六 殷墟王陵东区排葬坑的祭祀对象问题<br>七 墓祭的起源和祭坛的设置<br>八 上冢的礼俗和上陵之礼<br>九 西汉中期以后坟墓前的祠堂建筑<br>十 东汉墓前石祠及“寝”的建筑<br>十一 先秦、秦汉之际陵寝布局的变化<br>十二 汉代祠堂前的阙的建筑<br>十三 汉代阙前的罘罳建筑<br>十四 墓前神道上华表(石柱)的起源和演变<br>十五 东汉和南朝墓前的石神兽<br>十六 墓碑的起源及其发展<br>十七 再论封建时代坟墓的等级制<br>十八 陵区的形成及其发展<br>十九 唐宋以后陵园建筑的演变<br>二十 西夏陵园的布局<br>下编 古代陵寝和陵园布局的研究<br>一 先秦墓上建筑和陵寝制度<br>二 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的探讨<br>三 秦汉陵墓考察<br>四 先秦墓上建筑问题的再探讨<br>附表一 西汉帝陵后陵规模表<br>附表二 东汉陵寝规模表<br>附表三 南朝陵墓现存石刻表<br>附表四 唐代陵寝规模表<br>附表五 唐陵原有石刻和现存石刻表<br>附表六 唐昭陵已定位的陪葬墓和现存碑刻表<br>附表七 北宋陵寝规模表<br>附表八 巩县宋陵石刻存毁状况表<br></p>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本帖最后由 maximefr 于 2009-10-8 12:02 编辑<P><STRONG>作者简介:<BR><BR></STRONG>杨宽,1914年生于上海青浦白鹤江镇。1936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同年参与上海博物馆筹建工作。1946年起任上海博物馆馆长,1953 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1960年调至上海社科院历史所任副所长.1970年专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86年赴美国迈阿密大学讲学并定居,2005年9月1日去世。代表著作有《中国上古史导论》、《墨经哲学》、《中国历代尺度考》、《古史新探》、《吕氏春秋集释》(与沈延国合作)、《战国史》、《西周史》、《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杨宽古史论文选集》、《历史激流——杨宽自传》等。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P>
<P> </P>
<P><BR> </P>
<P><SPAN class=iptcom-title><STRONG>目录</STRONG>: </SPAN><BR><BR><!--Wrap-head begin--></P>
<P class=inner_content><!--Wrap-head end-->序言<BR>上编 中国都城的起源和发展<BR>日译本序<BR>一 前言<BR>二 都城的起源<BR>三 以东北为“重心”的商代都城布局<BR>四 商代“大邑商”及其别都的制度<BR>五 西周都城市布局的发展<BR>六 鲁国都城曲阜的“坐西朝东”布局<BR>七 春秋战国中原诸都城的西“城”东“郭”连结布局<BR>八 楚都郢、鄢和燕下都<BR>九 秦都咸阳西“城”东“郭”连结的布局<BR>十 西汉长安的西南“城”区和东北“郭”区<BR>十一 东汉、北魏洛阳“城”和“郭”的布局<BR>十二 东吴都城建业和东晋南朝都城建康<BR>十三 唐代长安、洛阳的“城”“郭”布局<BR>十四 都城市局的变化和礼制的关系<BR>日文译本尾形勇先生后记<BR>下编 宋代以后都城制度的变革及其重要设施<BR>一 封闭式的唐以前都城结构<BR>二 唐宋之际都城制度的重大变化<BR>三 北宋东京的新结构和新街市<BR>四 南宋临安(杭州)和街市的分析<BR>五 辽金都城结构的变迁<BR>六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布局结构的变化<BR>附录<BR>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BR>三论西汉长安的布局结构问题<BR></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