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09-10-24 18:38:31

宰相的变迁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BR>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BR>  <B>秦朝</B>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BR>  <B>汉朝</B>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  <B>魏晋南北朝</B>时,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  <B>隋朝</B>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BR>  <B>唐朝</B>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  <B>五代</B>的宰相制度基本都是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为宰相。<BR>  与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五代时期,宰相制度出现了首席宰相的制度,并被沿袭下来。后唐庄宗时,“豆卢革时为首相,故称之为首座相公”被认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开始。<BR>  <B>宋朝</B>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BR>  <B>辽朝</B>设立北南两个官制,其中北面又分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BR>  北、南枢密院分别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BR>  <B>金朝</B>以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不设中书、门下二省。以尚书令为宰相。<BR>  <B>元朝</B>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BR>  <B>明朝</B>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BR>  <B>清朝</B>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BR>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宰相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