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09-10-29 20:42:48

戚继光与戚氏32式长拳

<BR><IMG onclick="if(this.width>=500) window.open('http://www.qmhistory.cn/attachment/Fid_33/33_2561_bb55f7489deb2d9.jpg');" src="http://www.qmhistory.cn/attachment/Fid_33/33_2561_bb55f7489deb2d9.jpg" onload="if(this.width>'500')this.width='500';if(this.height>'500')this.height='500';" border=0>
<DIV class=f14 id=read_tpc>一提起台州的武术,就会说到流传于台州各地的“戚氏长拳”,也就是俗称“戚家拳”的三十二式长拳。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就是最流行的“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和“内家拳”也来源于戚氏长拳。  在戚继光的军事学著作《纪效新书》中,戚继光把《拳经捷要篇》列为第十四,并在注中说明拳术并不是能当作兵器的武艺,但是只要你有余力,就应该是武术一门中所应当练习的,如果兵士中有体力衰弱不宜练习拳术的,也可以听其所便,因此把拳经列在第十四,放在阵法兵器之后。在正文中,戚继光又说“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学艺之门也。”则又是属于学习各种兵器的最基本工夫。<BR>  戚继光指出:“学拳要身法活便,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这些句子,很形象地写出了拳术中的进退腾挪和攻击闪避。戚继光还说:“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神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抬架,就有十下;博记广学,多算而胜。”<BR>  《纪效新书》中,戚继光总结了明代所流行的各种拳法,如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六步拳、猴拳、拳等是属于名称不同而实则大同小异的;而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是属于善之又善的;又有吕红八下、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青田棍法、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都是各有所长的。戚继光广泛地采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演为戚氏长拳三十二势,在戚家军中广泛教习。戚继光累次向部下提出,拳法是所有武艺之源,要想学好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换牌等兵器,都必须学好拳法。戚继光还把拳法绘成图片,写出口诀,发与军中练习。<BR>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是他在台州抗倭时所写的。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担任台金严参将,屯驻海门卫。当时戚继光招募义乌矿工三千人,带至海门卫进行训练,而同时台州知府谭纶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开始训练的台州乡兵,亦已训练成军。谭纶与戚继光在台州抗倭中并肩作战,台州乡兵也与戚家军一起接受训练。戚继光援温入闽时,抽调了台州乡兵,充实戚家军的队伍,如著名的抗倭名将杨文、李超就是从台州开始追随戚继光的。结束抗倭战争后,台州乡兵作为南军的一分子,多次征调至北方守边,继续在戚继光麾下,坚守蓟州、昌平、辽东、保定一线长城,保卫北方安宁。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戚继光解职调任广东后,大批乡兵回到台州,戚氏长拳在台州广泛流传。<BR>  戚氏长拳不仅在军中流传,而且随着戚家军的南征北战,流传于全国各地。至民国以前,都作为拳术的重要一派,在武术界奉为圭臬。民国以后,台州武术界随着浙江一省的情势,转学陈式、杨式太极拳,殊不知陈式和杨式太极拳,也来自戚氏长拳。<BR>  太极拳之名,相传创始于宋代张三丰。张三丰被称为武当派之祖师,其法以非困不发,纯用内功。实则明中期以后的武术记载中,却不见太极拳之名,即使是戚继光《纪效新书》的拳经之中,记载了当时许多流行的拳法,亦不见有太极拳。最早关于太极拳的记载,就起于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五迁。<BR>  明朝末年,戚氏长拳从河北传至河南,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五迁,是一名武秀才,他不仅武艺出众,而且文才也很好。他根据《周易》中太极变化的原理,衍演创造出了太极拳的基本拳式,并且以戚继光的戚氏长拳为基础,变化完善成181路长拳,戚氏长拳的三十二式中有二十九式编入了太极拳的套路之中。陈五迁的《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词,也是仿照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而编写的。陈五迁所创编的太极拳,就是陈式太极拳。<BR>  到了清代,温县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由于世代相传,传男不传女,成为武林绝艺,温县陈氏名扬天下,统率拳界胜流。有位名叫杨露禅的拳师向往陈氏太极拳的博采神州拳术所长,以柔克刚的独特拳道,欲学无门。于是只身前往陈家沟舍命偷拳,练就一身绝技,并对陈式太极拳进行优化改编,创造为杨式太极拳。<BR>  民国时,杨露禅的第三代孙子杨兆清受聘到浙江省国术馆担任教务长,其弟杨光鹏也到浙江,曾受聘至省内各地教拳。兄弟俩为杨式正传,武术造诣极高,所到之处无不佩服,加上杨式太极拳是经过多次优化后的创新拳法,套路和原戚氏长拳接近,又容易为初学者所接受,很快风靡省内武术界。在台州,老式的戚氏长拳就渐渐为杨式太极拳所取代。但追根溯源,陈式、杨式太极拳终究还是从戚继光的戚氏长拳演变而来的。<BR>  在台州流行的“内家拳”,也是从戚氏长拳变化出来的。明末清初,浙江余姚有一位著名的大学者黄宗羲,明亡以后,他招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以后,隐居从事著述,屡拒清廷征召,为浙东学派的创始人物。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字主一,是一位文武全才,学问浩博的学者。黄宗羲编撰《宋元学案》未成而卒,百家继续编成。百家又擅长数学,从学于大数学家梅文鼎。明清变革,百家追随父亲参加抗清“世忠营”,并师从抗清将领王来咸学习拳法,尽得其传。王来咸的拳法,就是当时流行的戚氏长拳。黄百家又将所学的戚氏长拳与当时的各派拳经相糅合,以戚氏长拳为基础,经优化创制,演化成为“内家拳”,并著有《内家拳》一书,在江浙一带流传。<BR>  戚继光是中华民族抗御外侮的民族英雄。他在台州四年,训练戚家军,教以适应于江南水田地区作战的“鸳鸯阵”,并建立水师。戚继光转战台州各地,屡挫倭寇,取得了九战九捷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势,奠定了抗倭斗争胜利的基础。戚继光留给台州人民的,不仅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有成为中华武术精华的戚氏长拳。爱国主义精神鼓舞着台州人民在历次抗御外侮的斗争中勇敢战斗,鼓舞着“台州式的硬气”迎来胜利;戚氏长拳则锻炼着台州人民的体魄,使得台州武术不断发扬光大,翘首屹立于世界武术之林。<BR></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戚继光与戚氏32式长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