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密宗理论解析──持明丹珠
<略述密宗法门>正统密宗理论解析<br><br>《略述密宗法门》<br><br>【德威吐库(持明丹珠)著】<br><br>正信密宗--序<br><br><br>【序】<br><br>现今末法时期,许多民间信仰,被视为佛教,其中更有许多相似法门,被误认为密宗。佛教有这样众望所归的吸引力固然是好事,但由于多元化媒体的误传,造成鱼目混珠,令社会大众,多受混淆,不知所从。正信金刚乘佛教,俗称「密宗」,因言语隔阂,蒙受极多误解。许多人误以为「密宗」专求妻财子禄,怪力乱神,不重慈悲戒律,并与显教不相容。由于宏化不周,识之者寡,使得无辜的正法蒙尘。<br><br>学佛者尤其是密宗行者若不知修行大义,易惑于「相」、迷于「用」、不明本「体」,「我执」未脱反增「法执」,沦于心外取法,盲修瞎练,欲得解脱,反增缠缚。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堕入轮回,主因在不识自性本来面目,不明白起惑的前因后果,以及如何返本还原。因此一切了义证道法门,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都是教众生明心见性,识取本来面目。<br><br>所谓高法,是对高根器者单刀直入,不绕弯路,如「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法门。但低根众生业障缠缚深重,未必马上消受得起,需要先修一些有相方便法,消些业障,积些福慧,增些定力,到一定程度后再导以了义法。所以对这些众生而言,为因应其根器,这样修就是当机的高法。释尊所指「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的无上菩提、究竟佛果,虽众生人人本具,但因无明遮障,隐而不显。虽本自圆成,不依修得,但不修更见不著。为借法归元,佛因应众生不同根器,因病予药,教出了八万四千法门。虽究竟而言,祖师说「并无实法与人」,但相对来说,只要是依三法印,教导众生入佛知见,证入自性的法门,不论显密皆是「正法」,以正法引导众生开悟自性菩提的信仰,就是「正信」,否则「不识本心,学法无益」。<br><br>由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见性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以「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等直指悟入的诀窍教导众生。密宗大圆满胜喜金刚《直击心要三金刚句》中开示的「见、修、行、果」之道,「....愕然洞达了无碍,明彻通达离言说,法身自性当认之,....恒常及暂一切时,旧识法身认知之」,亦直指了入处。莲华生大士《见离覆遮自性得解脱》、《文殊大圆满》、《大鹏鸟的翱翔》等大圆满教授,亦是当下直指。不论显密,如来正法都教行者参悟自性,悟入后如何在历境对缘中保任磨练,住「见」不离,以「见」解缚,见修双融,定慧双运。打成一片成无功用行就由悟而证,并未叫人「心外求法」。<br><br>究竟而言,未通达这了义真如不生不灭之处者,都非如来正法;相对来说,虽未通达了义,但以此为目标,依三法印,教人净障集资,持戒、修定、开慧,渐次导入的法门,都算是正信。若四相不脱,我、法二执与分别心明显,哗众取宠,专以灵动、神通、有求必应为号召,心外取法,以境惑人,并无实际教人悟入的法门,只强调大师加持力能不经勤修可速得感应等,读者可自行用以上「离念法眼,真如心印」去印证一下,自作抉择。今生法身慧命一误,再回头可能已历劫。了义的金刚乘法门真俗二谛一如,除了「究竟悉地」(即明心见性悟道证道)外,也有「世间悉地」(即息灾、增益、怀摄、降伏的灵验相应),以解决一些生活、修行上的障碍,但不会本末颠倒,专以满足信徒欲望及所求为能事,停留在「以黄叶止儿啼」的阶段。<br><br>真如实相无相,难以言诠,而金刚乘富于表徵方便,却也能「以手指月」,依方便法导行者入实相。但由于复杂的事相和仪轨,使不懂的人看得目眩,好似满天神佛,迷信难行。其实「无上瑜珈部」的修行,首重见地,愈高的法愈超越了宗教皮壳,如经上师详细传法引导后,方知句句直指心之本性,处处不离第一义谛。只看事相而不明心要者,则易心外求法,落入迷信,未得解脱,反增缠缚。所以依止闻思修成熟的上师极为重要,这也是金刚乘重视传承的原因。密宗无上瑜珈部所修的是「自性本尊」,为证取如来自性。如修行者发心知见不正,以二元对立凡心,将本尊看成像外在鬼神去崇拜供养,猛求妻财子禄,以为如此就能满足自身欲望,这不但把佛看成喜、怒、哀、乐和二元对立相未脱的凡夫,并且修本尊反易修成魔。虽也能得到一些世间法的灵验,但无法依本尊瑜珈的修持,得到觉悟解脱的究竟成就。藏密祖师曾说过:「见地正确,修护法为本尊都可能得究竟证悟。知见不正,修法身佛普贤王如来为本尊都难以解脱。」<br><br>究竟的佛法人空法空,所见一切皆法身,无法可修,无佛可证,谈显则著显,说密则著密,此处也只是戏论。这份资料,原是为禅三闭关同修准备,以有限篇幅,试将「正信密宗」为初入门者做一简略介绍,并回答同修经常提出的问题,以遣除疑惑,最后终于集结成书。97年 4月版本已请佛学大师徐恒志老师(「般若花」作者)过目校读过,以免误谬而误导众生。但时间所限,仓促成章,希望读者见谅。<br><br>德威吐库(持明丹珠)<br><br>美国加州洛山矶 明心精舍闭关中心【略述密宗法门释疑解惑-显密疑问篇】<br>
<br>
只要是正信佛法都应一致尊重,不同法门各有和其根器相应的众生,不然佛也不会说。本不应轩轾显密,妄加分别,但一些常问到的问题如避而不谈,会引起更多的误解迷惑。在此对问题的回答为消除疑惑,而非分别各乘。希望有缘阅读本书的大德与善知识切莫断章取义而生误解。<br>
<br>
<br>
问:密宗是佛教吗?<br>
<br>
答:佛教可简分为小乘、大乘显教及大乘金刚乘-俗称「密宗」,其渊源介绍请<br>
参见前章的《藏传金刚乘佛教简介》。其实密宗不但是大乘佛教,并且不只<br>
是佛教的一个支派。其自身体系已完整包括贯通了小乘、大乘显教和金刚乘,<br>
显密是一体两面,毫不对立。译成藏文的《甘珠尔》大藏经,六十二部是大<br>
乘,其中一半是金刚乘,由佛所说,梵文所写。<br>
<br>
<br>
问:密宗是佛所说吗?<br>
<br>
答:佛陀遍知正觉,为利益不同根器的众生,能以不同化现,开显无量方便法门。<br>
显教大乘和密宗都是佛所说的大乘佛法,都是「依菩提心正因,引众生入佛<br>
知见,觉悟解脱」,可说「体」是一样,净障集资,以开显本有真如自性,<br>
只是因应众生根器,各有其方便,而「相、用」不同。<br>
<br>
虽然有些密宗传承,是由法身佛普贤王如来及报身佛金刚萨陀(五方佛的集<br>
中化现,或称东方不动佛传入人间及天界,例如无上瑜珈部的「大圆满」。<br>
但释迦摩尼佛住世时,也传过密宗,可见于《大藏经密教部》,以及《时轮<br>
金刚密续》等(释尊曾应香巴拉国王月贤请法,传「时轮金刚」密续)。有<br>
些南传佛教,说大乘佛教不是佛法,有些显教行者,认为密宗非释迦摩尼佛<br>
所说,是因为不明白以上情形,也不完全了解佛的「法、报、化」三身所造<br>
成。照印度佛密论师、释迦亲论师等说法,释尊在河边入定时,其智慧心曾<br>
被钩召至色究竟天受诸佛灌顶。禅宗中国初祖达摩祖师,曾在西藏住过并传<br>
过密法,藏人称「Padamba
Sange」,被尊为为密宗男派「施身法」的祖师。<br>
这段历史一般人可能不清楚。<br>
<br>
<br>
问:听说密宗需要显教的基础,什么是显教的基础?<br>
<br>
答:一方面来说,教理对佛法的保存延续非常重要,需要有人做这些工作。但佛<br>
法浩瀚如海,学术式的研究,如入海算沙,永无止境。以有限的时间精力,<br>
想在今生求证悟解脱,应如何入手?<br>
<br>
另一方面而言,佛法心髓部份,相当单纯并不复杂,三藏十二部都是在讲这<br>
一心一性,除了引导众生如何悟入本有自性,佛并无说法。千法万法,也是<br>
依当下这一念一觉下手来修,以求明心见性,了生脱死。法相虽异,法性并<br>
无不同,由众生根器业力的千差万别,才有这八万四千法门。就好像千只手<br>
指在指同一月亮,如依一指已得见月,并不一定要遍随所有其他手指。只要<br>
根本通了,一切枝叶自然贯通。因此修行应掌握根本,以「净障集资、明心<br>
见性」为主。法无定法,不过是因病予药,随方解缚。<br>
<br>
如何迅速打下显教基础,各派宗师,各有其不同的善巧方便,以研究教理为<br>
主的宗派,和瑜珈士即生取证的宗派,从小出家,或中年入道,下手处也或<br>
有不同,未必机械化的一成不变。为便于了解,我们将一般显教基础,分为<br>
小乘和大乘来说明。并就各乘的见地、戒律、实修方法等概论之。<br>
<br>
1.小乘(原始佛教)佛法基础首先需了解「苦、集、灭、道」四谛,特别是苦<br>
谛,释尊当初就因见到轮回苦与无常才出离修道。次观「十二因缘」,明生<br>
死本。小乘「观受是苦」,认为「我执」是陷于轮回的苦因。发心出离轮回<br>
苦而「皈依三宝」,以佛为师,以法为道,以僧为师友,修行求解脱。小乘<br>
戒律以「皈依戒」与「别解脱戒」为主,主要精神在于「诸恶莫做」。以「<br>
严守戒律,勤修禅定」作为修持,最终目的为证入「人无我」的罗汉境界。<br>
<br>
2.大乘显教佛法基础:佛以其遍知正觉,曾说过在无数世轮回流转以来,一切<br>
众生都可能做过自己的父母,于己有恩。为报此众生恩,需救度如母有情出<br>
轮回。但当自己还是凡夫时,有心无力,需先证悟,才能得到普度众生的大<br>
能力。在受「菩萨戒」,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愿下,依戒定<br>
慧,经闻思修,圆修六度。见「诸法如幻、缘起性空」,「参心悟道」开无<br>
上慧,证入「人、法无我」。大乘显教戒律精神除了在消极不伤害众生的基<br>
础上,再加上「众善奉行」、「利乐有情」,进一步积极圆修六度,广行利<br>
生。<br>
<br>
<br>
问:有以上显教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做作金刚乘的修行?<br>
<br>
答:所有众生都想离苦得乐,但大都不明苦乐因果,想得乐果却不断造作恶因,<br>
系缚于轮回。有识之士趋入佛法修持,「小乘」止恶修善,持戒修定;「大<br>
乘」发菩提心,参心悟道,在五浊恶世中出淤泥而不染。<br>
<br>
有些众生善根福缘具足,不忍如母众生受苦而无力救度,依大悲心想即生当<br>
下成就,速得度生大能力,而进入「金刚乘」修行之门。受「灌顶」后不违<br>
「三昧耶誓句」,依个人根器因缘修持本尊「生起、圆满、大圆满」次第。<br>
「世间」成就息灾、增益、怀摄、降伏四事业;「究竟」明心见性,由悟道<br>
至证道。自利证法身,再现色身(报、化身)利他。<br>
<br>
由于金刚乘的完备性,可能初看复杂,但一方面说来甚为单纯,修密宗就是<br>
「修净见」,开慧眼以见实相。简而言之,以「生起次第本尊瑜珈」来说,<br>
有以上显教基础,皈依发菩提心,经「灌顶」引导使心相续成熟,由「传经<br>
」得传承,由「授法」识得「色相、声音、意念」的清净本性,就是原本的<br>
本尊坛城,不忘此认证,视周遭环境是净土,所有众生皆具佛性,其本来面<br>
目是佛菩萨,直接在果上精进修持,透过现象,彻悟本质,由修持生起的「<br>
净相」以证入本有「实相」,这就是「三密相应」的「本尊瑜珈」修持法,<br>
特色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净相代妄相自净其意,以证入实相」。<br>
<br>
「生起次地」成就,自能相应本尊、往生净土,已达到了「净土宗」的目的。<br>
明心见性,本尊三金刚实相开显,也达到了「禅宗」的目的。「圆满次第」<br>
修「气、脉、明点」以调伏能生出粗细妄念的粗细气,开显离念真智、法身<br>
净光。大圆满」的「立断」悟「体」明心见性、「顿超」起「用」修虹身质<br>
能互变,是即身证道的了义法门,又自成一系统。<br>
<br>
金刚乘的戒律,在大小乘显教戒的基础上,主要再加上「三昧耶誓句」(注:<br>
后面有进一步的说明),在「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基础上,较注重「自<br>
净其意」,基本精神在:
如想即身成就,什么应作什么不应作。所谓「外持<br>
别解脱戒、内持菩萨戒、密持金刚乘戒」。<br>
<br>
显密诸乘各有特色,但都为净化遮障,开悟自性见实相。另有专书详述各乘<br>
法门如何达到净化作用,使实相由隐而显,由迷入觉。<br>
<br>
<br>
问:如何才能离苦得乐?<br>
<br>
答:究竟来说,轮回三界六道不离生灭变异,并无恒长的安乐,必须修行佛法「<br>
明心见性」,才可能永出轮回苦海,得涅盘的寂静安乐。<br>
<br>
相对来说,今已由迷惑身处轮回,想要「离苦」必须「守戒」,诸恶莫作,<br>
众善奉行,不再造作恶因,以免感召苦果。<br>
<br>
想要「得乐」必须有福报资具,这由「布施」而来。上种福田处为三宝、上<br>
师、道场,下种福田处为一切须要帮助的六道众生。<br>
<br>
<br>
问:能否再提纲修证次地?<br>
<br>
答:今以《莲华生大士应化因缘史略》中,大士应西藏王太妃之请开示,即身取<br>
证简要之法:「因果业报,须信非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应求解脱。先<br>
寻择金刚喇嘛,以为依止。虔颂四皈依,誓心不退。发大菩提心,广度有情。<br>
严持净戒,以立根机。常观十二支因缘,明生死本。次习禅定,内观自心,<br>
本来清净(注:我空)。修深般若波罗密,了知诸法,犹如梦幻(注:法空)。<br>
心不执著,身随所安。妄念起时,勿随勿制。缘境违顺,尘影好丑,不起爱<br>
憎。唯常觉照,而忘觉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见破尽,心一境性,即<br>
是成佛。」<br>
<br>
莲华生大士教法循循善诱,简明易入,随众生根,普门摄受。无论业障轻重,<br>
宿缘深浅,遇斯教者,终必成就。<br>
<br>
<br>
问:密宗需要显教的基础,以可能「即身证悟」为特色的金刚乘,如何来建立这<br>
显教基础?<br>
<br>
答:金刚乘的修持,是需要显教基础,而各派如何善巧迅速的打这基础,却非没<br>
亲自实修经历过的人,能妄自猜测批评的。以研究教理为主的宗派,和瑜珈<br>
士即生取证的宗派,下手处也有不同。例如一些祖师未学经教而证悟,你说<br>
他没显教的基础吗?他当然有,但他师傅训练他的方法,却不寻常。<br>
<br>
不论法师有多博学多大名气,如自己连密宗最基础的「四加行」都没作完,<br>
并未亲身了解在作「四加行」发生的身心净化、智慧开启过程,连最基本实<br>
修密宗经验都没有的人,如只依某派某部著作依文解字,来开示与密宗有关<br>
的修行次地,就像未到过某地者教别人怎么去,是以盲引盲而不如法的。<br>
<br>
以密宗共同的「四加行」前行来说,首先需彻底思惟使心出离轮回,趋向佛<br>
法的「四思惟」--「人身难得、无常、因果业力、轮回苦」,这也是小乘<br>
或三乘所共的基础。<br>
<br>
正行中「皈依、发心、大礼拜」,「供曼达」,「金刚萨陀净障法」,「上<br>
师相应法」。<br>
<br>
以最初的「大礼拜」来说,首观皈依境,拜下时念「皈依」,起身时念「发<br>
菩提心」,在动中修止修定,亦包含了六度,这已结合大小乘的修行,而了<br>
知「妄心皈依真性,三轮体空、拜弥陀者是弥陀、自性礼自性佛、见诸相非<br>
相则见如来」,这又结合密宗特重的「净见(pure vision)」,
并且已暗<br>
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br>
通,反闻自性」的证道法门。实修过程中迅速净化身语意业障,达到身心清<br>
净,适合作进一步的禅修。<br>
<br>
以上的例子,只是说明任何密宗的修行,都已结合「出离心、菩提心、空性<br>
见」。密宗重「实修实证,迅速成就」,只要「闻、思」无误,有正知正见,<br>
任何「修」的部份都已同时贯通三乘心要,起而行之。不一定机械化的说我<br>
已在教室学习显教若干年,才能「起修」密宗。需知迷惑无明的基础是心境<br>
多元对立,觉悟解脱的境界是当下一如。当然在修的同时,需精进闻思基础<br>
佛法,建立起正知正见,但同时也已在身体力行了。「若以文字谈佛法,笔<br>
尖沾乾洞庭湖」,需依止合格的上师精进「闻、思」到某一程度,通达实修<br>
口诀心要,进而时时将三藏十二部佛法的精髓,实行于念念的当下,才能速<br>
证菩提。<br> <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560"><tbody><tr><th class="f24"><font color="#05006c">
<h1>正统密宗理论解析-密宗果乘原理和方法步骤</h1>
</font></th>
</tr>
<tr>
<td><hr bgcolor="#d9d9d9" size="1"></td>
</tr>
<tr>
<td class="f12" align="center" height="20">http://blog.sina.com.cn 2007年04月21日15:44爱他胜自</td>
</tr>
<tr>
<td>
<table class="reader_tag" align="center"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480">
<tbody><tr>
<td align="right" height="20" width="60">标签:</td>
<td colspan="4" rowspan="2" align="center" valign="top">
<br></td>
</tr>
<tr>
<td height="20" width="60"> </td>
</tr>
</tbody></table>
</td>
</tr>
<tr>
<td><font id="zoom">
<div id="content_div" style="text-align: left; padding-top: 12px; line-height: 23px;">
<div> 问:大小乘的精神和证境有什么不同?<br>
<br>
答:基本精神上,小乘重自我的离苦解脱,大乘发心自觉觉他、自利利他。<br>
<br>
所谓「止乃伏结初门,观是断惑之要」。未到「定」前修「止」得定,未到<br>
「慧」前修「观」得慧。如只偏重修止得定,能暂时压伏烦恼妄念,使其不<br>
起作用,但定力退散时,烦恼妄念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小<br>
乘声闻、缘觉,以无念定境压服烦恼情绪的修法。但进一步修「观」得「慧」,<br>
才能彻底斩断烦恼妄念的根源,证入「烦恼即菩提」,这「无上解脱慧」是<br>
密宗大圆满、大手印及禅宗等即生明心见性的修法。声闻四果舍报就灰身灭<br>
智,归于寂灭。但大乘菩萨证境亲见一切现象、功用下的法身体性,不生不<br>
灭,人空法空,知十法界的实相是一真如法界,不来不去,非空非有。已悟<br>
无生,知生死了不可得,故不畏生死,恒常在各道普度众生,即使身在三界,<br>
由其证智,不著轮回,又由其悲心,不取断灭。<br>
<br>
小乘发心有缺,自度不度他。因怕误导众生,所以被释迦摩尼佛称小乘为「<br>
焦芽败种」,叮嘱其回小向大,褒大乘贬小乘。但我们不可看轻小乘,小乘<br>
是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随时代改变又发展出大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基<br>
础没打好,高傲的自视大乘、禅宗或密宗行者,反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br>
小乘重自解脱,故严于戒律,精进实修禅定的实践功夫,这都是大乘所需的<br>
基础。大乘行者,当依大乘发心及修慧的见地,并学习其戒、定的实修精神,<br>
如自己都觉不了,如何能「觉他」?千万不要自视大乘看轻小乘,眼高手低。<br>
<br>
由于片面知见,有些南传佛教,不承认大乘是佛法,也有些显教行者,说密<br>
宗非佛法。但密宗不但承认小乘和大乘显教佛法,并认为这是修行必经的基<br>
础和次第。由莲华生大士带入西藏的老派宁玛派密宗,完整包含并融合了印<br>
度最后期的小乘大乘佛法精髓,在藏王支持下,作过庞大的取经翻译工作,<br>
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有很多汉文未译的经典,并完整<br>
保存了龙树和无著两系大乘佛法。所谓「金刚乘」,其体系已贯通包括了小<br>
乘、大乘显教和密宗,可说自成一完整体系,也可说是大乘显密中的「密宗」。<br>
<br>
<br>
问:密宗和显教大小乘,甚至密宗各派,在精神上,有何主要不同处?<br>
<br>
答:虽本意不在分别各乘,但为回答这常被提到的问题,先得举一个例子:小乘<br>
认为女身不如男身,需先修得男身,再修去净土,在净土再修才能成就。基<br>
本上较不直接认识相信自己,以为成就必在未来某时某地,较迂回缓慢。大<br>
乘就比较直接,有龙女成佛之例,认为男女平等。但有些乘虽认为众生皆有<br>
「佛性」,而依一般法净障集资,需修三大劫后才能「修成」佛。以上这些<br>
法门统称为「因乘」。<br>
<br>
有些法门的见地,却指出你自性「原本是佛」,直指当下认取承担,恢复本<br>
来面目而已,这种法门称为「果乘」。因事证需理悟的基础,理上无「自性<br>
原本是佛,我也能开悟」的见地,必易落心外求法,停滞在一阶段很久而无<br>
进步,不易单刀直入,速证菩提。因众生有不同根器,有人认为我根器低,<br>
怎么可能那么快,我一定要先学满十二年显教,才能「起修」密宗,我只能<br>
求往生净土,那可能开悟....,佛为这种根器众生说初基法「以黄叶止儿啼」,<br>
先消些业障,积些资粮,增些定慧,再导以了义的究竟法门。<br>
<br>
密宗和禅宗主要精神在,无始流转轮回,自性未曾与你相离,这自性本有并<br>
非外来,累劫由不识本面而流转受苦,现在认取真正的自己已太迟了,那还<br>
能再等?需要求得最直接的方法,由已悟善知识引导,当下认取本面、体取<br>
无生,狂心休歇即见菩提,由迷入觉。得到入处后,在历境对缘中扫除习性,<br>
打成一片成无功用行,三身五智开显即由悟而证。究竟而言,最高根器者开<br>
悟时彻悟即证,不讲修,例如大圆满人间初祖胜喜金刚,大圆满本净见的精<br>
义,在诸法生起的当下即圆满,本来不垢不净,无缚无解,无修无证,如彻<br>
悟这「本来清净」,即「见」、即「修」、即「行」、即「果」,超越诸道<br>
诸地,不讲次地与修。但对大多数人依方便而说,悟后尚须起修,才能由悟<br>
而证。但依理悟事证那种说法,为人师者要解释清楚,免学人起惑。<br>
<br>
小乘「断烦恼证菩提」,大乘「转烦恼成菩提」,进一步「即烦恼即菩提」。<br>
<br>
<br>
问:密宗各派,在精神上,有何主要不同处?<br>
<br>
答:即使密宗各派,其见地和入手处也略有不同,说来话长,这里只略举一例。<br>
太虚大师在《密宗道次第略论序》有以下的看法:「黄教胜在律及次第,优<br>
长世间建立,近于教下(一般显教)。红教胜在直截、顿超,较能得力修证,<br>
近于宗下(即禅宗)」,真是一语道中。这两派都各有其根器相应的众生。<br>
其差异只是由于时节因缘使然。应废教立宗,或废宗立教?法无顿渐,众生<br>
根器有利钝,当然二者都是正法,有并存的价值。</div>
<div>【略述密宗法门 释疑解惑-灌顶及戒律疑问篇】<br>
<br>
问:为什么要受灌顶?<br>
<br>
答:是为了要修金刚乘佛法,俗称密宗。<br>
<br>
<br>
问:为什么要修金刚乘?<br>
<br>
答:依大悲心想即生成就速得度生大能力,所以发心修金刚乘佛法。<br>
<br>
<br>
问:即生可能成就的金刚乘修行,修法前先须受灌顶的重要性何在?<br>
<br>
答:修可能即生成就的金刚乘(密宗)解脱道,灌顶很重要,修前需如法由具不<br>
断传承上师处受「1.灌顶(藏音“旺”)」使心相续成熟、「2.口传(藏音<br>
“咙”)」得传承助修持、3.教授(藏音“切”)得解脱」。在修行前应先<br>
受灌顶,使自己身语意受佛菩萨身语意的加持,能使修行无障碍,证悟易增<br>
长,迅速得结果。受灌顶能在起修前最快得到某佛菩萨身口意的完全加持,<br>
得到起修的入处。<br>
<br>
凡夫虽说自性无始是佛,一切众生,真如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br>
减,真如体、相、用的法、报、化三身本自具足,不必向外驰求。但人道众<br>
生五毒遮五智,五蕴遮五身,业及污染遮蔽原本境界,不识实相。俱生智和<br>
俱生无明无始混合在一起,所以不得解脱。<br>
<br>
如未受到某本尊佛的灌顶传法而去修持,未接通该本尊佛的加持,不明白为<br>
何即身即佛、即心即佛,不能有效进入自观本尊佛的修持,不算修金刚乘解<br>
脱道。因业力肉身不净,无法马上转成清净本尊身,接受灌顶,好像初步净<br>
化五毒五蕴、凡身凡心,净除化、报、法、体性四身开显的障碍,就像种下<br>
四身成熟的种子。受灌后再修持,就能有效的使佛四身发芽结果,由隐而显。<br>
<br>
此外灌顶时也授以各乘戒律,知道如想即生成就,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若无<br>
此基础,不堕恶道就不错,谈不到起正修。<br>
<br>
<br>
问:什么是金刚乘的「灌顶」?<br>
<br>
答:金刚乘修行所需要的「灌顶」,外在一般人所晓得,传递传承,得修持本尊<br>
的授权许可。「身」得许可自观本尊,「语」得许可持咒,「意」得引导契<br>
究竟法性。究竟而言灌顶在「引见自性本尊」,成熟心相续,认识凡夫身语<br>
意的实相是智慧身语意。指出自心外相的本来真正面目,使心中佛性种子由<br>
隐而显,指出归家之路,使潜力趋向成熟。<br>
<br>
受灌最好能悟得智慧意义,如不能起码真诚、虔信,打开自心。<br>
<br>
坛城是究竟智慧的表徵,灌顶由触、尝等得法味,种下解脱种子。<br>
<br>
「灌顶」梵文是「授权」的意思,如古印度王子登基时,以宝瓶水沐灌太子<br>
顶,表示授权承认是未来王。灌顶开许受法者是未来佛,并得到起修相关次<br>
第的许可及指示。<br>
<br>
「灌顶」尝弟子身语意业障及道障,并授各乘戒律,净化为能盛佛法甘露加<br>
持,转成本尊佛身的正法器。<br>
<br>
「灌顶」使弟子得到本尊佛身、语、意、事业、功德的完全「加持」。<br>
<br>
「灌顶」使求法者了解金刚乘修习次第和内容大纲。密三乘的「三瑜珈」,<br>
分别配以「四级灌顶」-初灌“宝瓶”灌顶、二灌“秘密”灌顶、三灌“智<br>
慧”灌顶、四灌“名词”灌顶,以摄取各级证量和果位方便。四级灌顶具足<br>
叫「大灌顶」,以别于只加持、许可、息灾、长寿、赐福的「小灌顶」。<br>
<br>
受初灌「宝瓶灌顶」,除「身」及「脉」障,道上授权修「生起」次第,能<br>
证取「化身」成就。受二灌「秘密灌顶」、除「语」及「气」障,道上授权<br>
修「圆满」次第,能证取「报身」成就。<br>
<br>
受三灌「智慧灌顶」、除「意」及「明点」障,道上授权修「方便道」,能<br>
证取「法身」成就。<br>
<br>
受四灌「名词灌顶」、除「身、语、意」和「气、脉、明点」的一切「细微」<br>
障,道上授权修「大圆满」次第,能证取「体性身」成就。<br>
<br>
(这些名相都有甚深不同层次意义,此处限于篇幅无法详述,应依师参学)<br>
<br>
这四灌顶配合四阶段的修持过程,大约如下:<br>
<br>
1.修「本尊瑜珈」都摄六根,自净其意,达专一定境;以净相代妄相,契入实<br>
相。<br>
<br>
2.修体内的「气、脉、明点(内分泌)」,净化体内各部位会引起烦恼妄念的<br>
情绪业力能量。<br>
<br>
3.学习如何自在运用「气、脉、明点」,达心气不二,引发离念真智,并起妙<br>
用。<br>
<br>
4.立断顿悟的高层次心法(对普通根器也有渐次导入的方便,顿渐普摄),由<br>
有相进入实相,由有为进入无为,返朴归真,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亲见本<br>
来面目,大彻大悟,再由体起用。如「大圆满」或「大手印」等。<br>
<br>
完全如法修完这四次第的人并不多,近代很多人由第一阶段的基础,直接进<br>
入第四阶段。也有依止专修「大圆满心髓」上师的少数人,直接修完大圆满<br>
前行就直接进入第四阶段。<br>
<br>
如得灌顶应守戒律,如有违犯当忏悔还净。如努力守戒不违根本戒,即使现<br>
在未能勤修,来生定得善因缘能再逢师法,继续修习,数生内可成就。<br>
<br>
《由里点醒》<br>
<br>
「真如实相」无相,离言离戏论,但金刚乘的特色在方便具足,利用「灌顶」<br>
的引导,借事相、仪轨、表徵,以手指月,引导你看到外相内心的本来面目,<br>
指出超越言语文字的实相-「汝自性原本是本尊,自身四大五蕴的本性原本<br>
清净」、「万象万法是法尔圆成的本尊坛城」。以上指出「本净本性」,就<br>
是所谓在心相续种下种子的灌顶,这样得到传承,有个入处才能起修,由「<br>
始觉」善自参悟保任,以证「本觉」。<br>
<br>
《由外引进,双管齐下》<br>
<br>
第四灌时如上师有证量,弟子因缘具足,依上师引佛智慧身入弟子身内的加<br>
持,刹那暂时息灭各轮业力能量,使自性无遮开显,如当下识得就得灌。借<br>
上师证量和传承加持,将本尊佛智慧引入受法者身心,这是由外向里,配上<br>
以上开显内在种子的由里向外。弟子真身如瓶外空气,妄心如被妄身瓶子束<br>
缚的瓶内空气,这样双管齐下,帮弟子在瓶上钻洞,使瓶内外空气交流融合,<br>
得灌得到入处后,弟子再修持以打破瓶子,使瓶内外空气合一,证三身佛果。<br>
<br>
受灌后修持的方便就是「本尊瑜珈」,以求达到「三密相应」,并且得灌者<br>
气脉中会种下生起空乐的种子,终能证得离念真智,依果为道,速证菩提。<br>
以上是生起次第的简单说明,「圆满次第」和「大圆满」又有其自己的方法。<br>
<br></div>
</div>
</font><br clear="all"></td>
</tr>
<tr>
<td><br></td>
</tr>
</tbody>
</table>
<span class="f12">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u/4b4b1b9e010008mp</span> 非常感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