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克拉瓦-骑兵向枪炮的挑战
战争史上最著名的骑兵冲锋<BR> 一百多年来,这场战斗不断吸引着画作、诗文问世来延续着人们的记忆。比如丁尼生的同名诗歌,还比如英国摄制于1968年的同名宽银幕电影《轻骑兵冲锋》,它几乎成了克里米亚战争的代名词!<BR> 1855年10月25日,英军轻骑兵旅长卡迪根子爵奉联军总司令拉格伦之命“快速前进,尾随敌并阻止敌夺走野战炮”,而只有673名枪骑兵和轻骑兵的轻骑兵旅实际上面对的是据守坚固阵地数量庞大的俄军步兵和密集火炮阵地。卡迪根率部直接冲向敌军炮口,673名冲下1.6公里长峡谷的骑兵,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内几乎全军覆没。<BR> 这一次,拉塞尔得以进入位于俯瞰战场的一个台地上的英军指挥部,如他所说,他仿佛在戏院的包厢里目击了这一场灾难。 <BR> 11月14日的《泰晤士报》上发表了他那篇不朽的战地通讯名篇--《轻骑兵旅冲锋》: <BR> "现在发生了使我们感到极为忧伤和悲痛的灾难……唐·吉诃德袭击过风车,但也没有像这些英勇的士兵那样鲁莽和轻率,他们连想都不想就向前猛冲,几乎肯定是白白送死…… <BR>"他们披着朝阳,在壮烈的战斗气氛中豪迈地向前冲锋。我们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感官了!这寥寥无几的人决不会是在向掘壕据守的敌人冲锋吧?啊!千真万确是在冲锋……他们分两队前进,在接近敌人时加快了行进速度。 <BR>人们无力支援,亲眼看着英勇的同胞投向死亡的怀抱,再没有比这幅情景更可怕的了。在1200码外,敌人突然全线开火,30张嘴里泻出潮涌般的烟雾和火焰,从中穿过的致命的子弹嘶嘶作响。齐射的子弹使人和马的尸体,被受伤或无骑手的战马载着穿过这块旷野。 <BR>第一道战线被打垮了,第二线的人马又参加进去,他们一刻不停,也一刻不放慢速度。在俄国人设置的密度极高的30门大炮的轰击下,这支队伍人数逐渐减少,钢铁的闪光在他们头顶上形成了晕雾,他们的许多杰出的同伴临死时的呼叫声像是喝彩,于是他们飞快地冲进了枪林射出的硝烟中。但是,在他们尚未越出人们的视野以前,平原上已布满了人和马的尸体。他们除了面对滑膛枪的正面射击,还受到两边小山包上炮群的夹击。 <BR>透过烟云,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骑马向枪口冲去,在其间左冲右突,马刀闪闪发光,砍倒了站立的射手。我们看到他们冲垮了俄国人的一个步兵纵队,把敌人像干草一样驱散,然后又返回的情形。此时小山包上的侧翼炮群的火力向他们泻下,他们又像早先那样溃不成军。伤兵和摔下马背的人向我们飞奔而来,讲述了这件令人悲痛的事--我们没有做到的事,换成神仙也是做不到的。就在他们即将撤退的那一刻,众多的骑兵持矛向他们侧翼冲来。……" <BR> 何等悲壮而又惨烈的一幕!这正如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巴拉德所说的那样:"显然,现代人也不能比初当战地记者不久的拉塞尔在克里米亚来信中做得更好了。"而这篇报道是拉塞尔在战斗刚刚结束之时写就的。他一整天滴米未进,疲惫到了极点。但是邮件必须在几小时内发走,于是他就坐在马鞍上,写就了这篇传世之作。 <BR> 拉塞尔在《伦敦时报》的报道令英国举国上下震惊和自豪。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借由传令官来回斟酌命令,延误战机不讲,甚者,有逡巡畏战之嫌。在十九世纪,视荣誉高过生命的贵族军官是绝不会令自己陷入如此不堪之境地的。并且,骑兵部队英雄主义、忠于职守和坚定执行命令的传统,也成了造就悲剧的关键因素。也正因为此次战斗的惨烈和无意义,才会在英国国内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议声浪,以至易帅。并留传至今。<BR> 陪同拉格伦勋爵一起观战的法国指挥官不禁叹道:“太美了,可惜,这是战争。”的确,这样短促而猛烈如飞蛾扑火般的冲锋壮举极为罕见。规模虽小,但触目惊心。<BR> 这是一场错误与英勇,含糊与决然相交织的战斗。其过程令人嗟叹。<BR> 无论如何,军人的忠勇,总会得到世人的铭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