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十三陵定勝天靈氣未受破壞!
十三陵定勝天靈氣未受破壞!1966年,中國掀起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紅衛兵破四舊,大肆破壞寺廟、園林、古建築物群和文物古跡。
有人說,中國的風水已經遭到破壞。然而,中國這幾十年來,國運並沒有因為所謂祖先風水、文物的遭到破壞而衰退,因此,有人說,中國人定勝天,並不迷信風水。
著名風水師王建 去年6月份,前往中國,以現身說法的姿態,探研七大文化古都的名山風水,有一套獨到的見解。他說,“文化大革命的批鬥,清黨、排除異己、政治權利的鬥爭,是成功的。“文化”方面的革命,則是完全失敗的!”
因為,儘管紅衛兵破壞了不少建築和文物,可是,卻沒有破壞到所謂靈氣的風水文化。
“不客氣的說,乳臭未乾的紅衛兵,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靈氣和風水,他們又怎麼懂得破壞文化和風水呢?”王建 總結他這一趟在中國現身說法的心得,這樣指出。
沒破壞風水格局
具體地說,紅衛兵當年破壞文物,並沒有破壞古建築物任何的風水格局。相對的,也沒有影響風水格局隱藏的任何玄機。
北京紫禁城就是一例。城牆沒有被推倒,城內所有主要的建築物保存完好,是北京仍然象徵成為全國最高權利機構的政權堡壘。
毛澤東相信風水,聽從一名老道士的指點,倒偛寶劍在天安門廣場的子午線上,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不希望看到流血暴力,只要人事的權利鬥爭,期望共產社會主義政朝可以百代不衰,用心十分良苦。
可是,很多人都不知,今天紫禁城仍然可以保住政朝的氣勢,實際上是受到早期明成祖朱棣皇帝選擇天壽山-今天的明十三陵為皇陵,保住北京政朝的氣勢息息相關。
明十三陵,面積四十平方公里,座落在北京以北的昌平縣,是明成祖建都北京營造北京宮闕城池的同時,選上天壽山大建陵寢,嗣皇相繼在其左右建陵,形成今天中國歷代王朝最大的陵區之一。
天壽山,原名黃土山,明成祖生前為自己後事建陵“做生基”的時候,曾在黃土山上為自己做壽,朝貢祝壽的百官臣民,都以“與天長壽”來祝賀他,他於是靈機一動,把黃土山易之尾“天壽山”。
天壽山,明朝歷代皇帝陵寢,實際上又是朱明王朝社稷江山的象徵之一。因為,根據王建 探研所得,這座山,以風水學的角度去看,是北京王朝政權最大的屏障。以整個山勢看,氣勢如虹,王建 師父說,天壽山,就是一張龍椅寶座。
“這座山”,他說:“第一座皇陵-長陵,就建在跟紫禁城同一個經度的子午線上。它象徵保衛北京紫禁城政權百代不衰的政權守護靠山。”
天壽山與紫禁城具有唇亡齒寒的關係。
因為,明朝自從在天壽山建立皇陵,為了護衛皇陵(實際上亦是保衛北京遭到北邊蒙古、女真等族部的侵襲),每每以“南衛京師、北護陵寢”相號召,動員全國各地的軍吏兵民到京“覲王”,大隊軍馬駐紮陵寢禁區,令外族視十三陵為直通北京的畏途。
離開北京,來到天壽山(明十三陵),王建 把羅盤一擺,馬上體會到整個明十三陵的靈氣有百代不衰的如虹氣勢。
有人說,要看墓園或皇陵風水,非到明十三陵不可。王建 事實上認同這一點,因為,明十三陵,是中國墓園風水佈局最完整、靈氣保存最佳的一座。
王建 形容這座十三陵就像一張龍椅。天壽山是椅背,左手邊的陽翠嶺和右手邊的大峪山,就像龍椅的左右把手,再前一些,左有龍山,右有虎山,是一塊最為理想的風水寶地。 頂天立地的將軍
“燕山餘脈自西北高原逶迤而來,曲折環繞,成為一道天然屏障,中間一片平原,廣袤寬闊,風景綺麗,泉水順山而下,沿平原兩側緩緩流過,真可謂山清水秀。”他如是指出。
“更為奇特的是,在平原的東西兩側,有青山兩座,成守衛之勢,儼如是兩位頂天立地的將軍。在此處建陵墓,不只風景美好,更主要的是這裡山勢如屏,易守難攻,一旦駐軍把守,即可護衛陵寢,又便於保衛京師。”
朱棣園地四十平方公里列為禁區,不只王建 風水師父翹起姆指讚好,有一個人,也曾豎起大姆指,大讚朱棣有眼力,十三陵是一個好地方! 本帖最后由 我爱小成 于 2009-11-27 12:04 编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