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中正纪念堂也是‘辰戌丑未’
请问台湾的朋友,最后拍板当然是老蒋,当初建这个纪念堂是谁选这个坐向的? 请问台湾的朋友,最后拍板当然是老蒋,当初建这个纪念堂是谁选这个坐向的?aniusg 发表于 2009-12-5 21:49 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common/back.gif
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逝世後,行政院於當年6月即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以茲紀念,並聘請俞國華、林金生、蔣彥士、高魁元、趙聚鈺、費驊、賴名湯、謝東閔、蔡鴻文、周宏濤、 秦孝儀、張豐緒、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慶等16人為中正紀念堂籌備小組籌備委員,後又於1976年10月成立中正紀念堂籌建指導委員會,聘請張群、何應欽、陳立夫、倪文亞、王雲五、於斌、錢思亮、 黃少谷、谷正綱、黃杰、林伯壽、吳經熊、連震東、陳啟天、徐慶鐘、張寶樹、謝東閔、孫亞夫、劉闊才 、戴炎輝、劉季洪、周百練、蔡鴻文、林挺生、林洋港等為指導委員。
籌建小組成立後,行政院擇定北市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之間地段為建堂基地,並對外徵件。經徵件評選,後決定採用圓山大飯店的設計者楊卓成的設計,隨即於1976年10月31日破土、1977年11月動工,1980年3月31日完工,並於4月4日舉行落成典禮,4月5日起對外開放參觀。
配合開館工作,行政院於1980年3月1日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籌備處」,7月1日正式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台北市政府。1986年,中正紀念堂改隸教育部管理,並完成組織條例立法程序更名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建築中正紀念堂園區全區面積達250,000平方公尺,除了高70公尺的主建築外,還有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合稱「兩廳院」),以及主建築前的瞻仰大道、中央藝文廣場(亦稱自由廣場)、園區環外迴廊、中式庭園(光華池及雲漢池)等。
中正紀念堂設計時,即隱含豐富的象徵語彙。外表以藍、白2色為主,象徵中華民國國徽中的「青天白日」,紀念堂平面為方形格局,象徵蔣中正的「中正」,坐東面西,遙望大陸。仿效北京天壇的流璃瓦八角攢尖頂代表八德,而隱藏其中的人形象徵天人合一。 本帖最后由 aniusg 于 2009-12-5 22:37 编辑
多谢吴兄。圆山饭店也是‘辰戌丑未’,而且是骑缝,楊卓成这么喜欢用‘辰戌丑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从中正纪念堂四周围的路线看,这块地是硬生生的界成‘辰戌丑未’。 請兄貼中山樓與總統府參考 本帖最后由 aniusg 于 2009-12-5 23:04 编辑
总统府是日本时期建的。。。。 中山楼也是‘辰戌丑未’骑缝,是谁建的? 难道北京‘中南海’也是楊卓成设计的,或者是老蒋。。。?
http://www.fengshui-168.com/viewthread.php?tid=60388 中山樓的故事,要從民國54 年說起,當時為紀念國父百歲誕辰,而有興建中山樓的想法,中山樓由建築師修澤蘭和榮工處1200 位弟兄,從早到晚趕工,民國55 年11 月6 日完工,55 年11月12 日舉行落成典禮 ,美侖美奐,名震中外的中山樓,從此矗立於美麗的陽明山上。
中山樓是由台灣著名設計師修澤蘭女士根據當年蔣介石和宋美齡的構想來完成設計方案的。中山樓的設計以明清建築風格為基礎,經數易其稿,方案才得到蔣氏夫婦的認可,而全部建築所用材料均取自台灣島內。1965年10月2日,中山樓工程正式動工興建。那年正是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中山樓依山坡而建,工程以每天24小時不間斷施工,至1966年11月6日竣工,整個工期耗時僅13個月,在當時的台灣也算是一個奇跡。整個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高34米共分三層,其屋頂以綠色琉璃瓦覆蓋,飛簷翹角,遠看如大鵬展翅,氣宇不凡。
中山樓遵從中國傳統建築理論,講究對稱平衡和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和諧。中山樓的兩邊是兩座山峰,中軸線正對由火山熔岩形成的圓形山包,有“龍吐珠”的風水說法。樓兩側是弧型坡路,並有小橋流水相間,稱為“左青龍,右白虎”,又稱“玉帶圍腰”。 本帖最后由 aniusg 于 2009-12-5 23:51 编辑
那这些‘辰戌丑未’的共同点还是个谜吗,‘共同点’好像都是来自老蒋夫妇,背后还有其他人吗? 冒昧的问一下,难道台湾学风水的都不知道这些建筑都是‘辰戌丑未’骑缝? 慈湖。。。。。。。。。。。。 士林官邸。。。。。。。。。。 故宫。
故宫隔邻的‘伟理女中’是‘辰戌丑未’坐向,不知道情况如何? 台湾还有哪些经典的地方一起报上名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