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竟用弓弦勒死皇帝
公元1644 年,中国风云巨变,江山几易。崇祯帝缢死煤山,吴三桂冲冠一怒,李自成仓皇败走,满清铁骑入主中原。不甘亡国的明朝宗室在地方势力的支持下又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偏安政权,试图东山再起,匡复大明江山。但是这些偏安政权并未汲取亡国的教训,各个小朝廷依旧是党争不断,内讧四起,先后被清军攻破。1662年,最后一个偏安政权永历朝皇帝朱由榔也被吴三桂擒获处死,至此,明王朝才正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永历帝朱由榔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王朱常瀛之子。1646年1月,在遗臣吕大器、陈子壮等人拥的拥戴之下自立为监国,不久在广东肇庆称帝,年号永历。
为了抵抗清军的进攻,永历帝朱由榔被迫同流窜至湖南的李自成残部合作,并取得了一些胜利,暂时控制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控制的地盘很快被清军攻占。
1652年,走投无路的朱由榔不得不同张献忠大西军余部的孙可望、李定国联合,共同抗清。孙可望、李定国乃是当年张献忠手下的虎将。这年,李定国发动反攻,率军8万东出广西,很快就攻下桂林,攻入湖南。迫使驻守桂林的清军猛将定南王孔有德战败自杀。随后又在衡州攻杀清军统帅敬谨亲王尼堪,一时间“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只可惜好景不长,孙可望见李定国功高势大,顿生妒忌之心,阴谋杀李。李定国无奈之下只好避往广东,希望与郑成功会师,收复广州,但战斗失利,实力大损。1656年李定国拥桂王回师云南。1658年,孙可望部降清,贵州、广西为清军进占。1659年,清兵三路追逼近云南,朱由榔无奈之下,带1500余人逃入缅甸境内。
1660年8月,清廷决定由吴三桂率军出兵缅甸,迫使缅甸交出明永历皇帝,并且摧毁在云南边境地区继续抗清的李定国部。1661年11月,吴三桂部队率军饮马怒江,一路势如破竹,直至缅甸。吴三桂致书缅甸国王,要求他交出永历君臣,“否则兵临城下,后悔无及。”
危急之中,永历皇帝致信吴三桂,希望他看在曾受明朝厚恩的面上能网开一面,放过永历君臣。他在信中写道:“将军本朝之勋臣,新朝之雄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之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闯逆肆志,突我京师,逼死我先帝,掠杀我人民。将军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衷原未尽泯也。奈何清兵入京,外施复仇之虚名,阴行问鼎之实计。红颜幸得故主,顿忘逆贼授首之后,而江北一带土宇,竟非本朝所有矣。南方重臣不忍我社稷颠覆,以为江南半壁,未始不可全图。讵鸾舆未暖,戎马卒至。闵皇帝(指弘光)即位未几,而车驾又蒙尘矣。闽镇兴师,复振位号,不能全宗社于东土,或可偏处于一隅。然雄心未厌,并取隆武皇帝而灭之。当是时,朕远窜粤东,痛心疾首,几不复生,何暇复思宗社计乎?诸臣犹不忍我二祖列宗之殄祀也,强之再四,始膺大统。朕自登极以来,一战而楚失,再战而西粤亡。朕披星戴月,流离惊窜,不可胜数。幸李定国迎朕于贵州,奉朕于南(宁)、安(隆),自谓与人无患,与国无争矣。乃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勋,督师入滇,犯我天阙,致滇南寸地曾不得孑然而处焉。将军之功大矣!将军之心忍乎?不忍乎?朕用是遗弃中国,旋渡沙河,聊借缅国以固吾圉。出险入深,既失世守之江山,复延先泽于外服,亦自幸矣。迩来将军不避艰险,亲至沙漠,提数十万之众,追茕茕羁旅之君,何视天下太隘哉!岂天覆地载之中,竟不能容朕一人哉!岂封王锡爵之后,犹必以歼朕邀功哉!第思高皇帝栉风沐雨之天下,朕不能身受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能。将军既毁宗室,今又欲破我父子,感鸱鸮之章,能不惨然心恻耶?将军犹是中华之人,犹是世禄之裔也。即不为朕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身之祖若父乎?不知新王何亲何厚于将军,孤客何仇何怨于将军?彼则尽忠竭力,此则除草绝根,若此者是将军自以为智,而不知适成其愚。将军于清朝自以为厚,而不知厚其所薄,万祀而下,史书记载,且谓将军为何如人也。朕今日兵单力微,卧榻边虽暂容鼾睡,父子之命悬于将军之手也明矣。若必欲得朕之首领,血溅月日,封函报命,固不敢辞。倘能转祸为福,反危就安,以南方片席,俾朕备位共主,惟将军命。是将军虽臣清朝,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之厚恩矣。惟冀裁择焉。”
永历皇帝信中可谓泣血之言,对吴之命运更是一语成谶。但此时的吴三桂并未考虑身后万臭之名,只想对明王朝斩草除根,岂不知自己也是一根早晚都要被铲除的前朝遗患。在吴三桂的一再逼迫下,缅甸国王只得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发兵围住朱由榔的住所,以,假称要与朱由榔盟誓出屋饮咒水为名,诱杀了南明数十名遗臣武将,囚禁永历帝,并将永历帝等人送给清军,历史上称为 “咒水之难”。据说永历帝被送到吴三桂大营后,吴军中的前明旧官纷纷前来拜见。过了不久,吴三桂也来见面:“初甚倔傲,见王长揖。王问为谁?三桂噤不敢对。再问之。遂伏地不能起。及问之数至,始称名应。王切责曰:‘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三桂缄口伏地若死人。王卒曰:‘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尔能任之乎?’对曰:‘某能任之。’王令之去,三桂伏不能起,左右扶之出,则色如死灰,汗浃背,自后不复敢见。”
朱由榔押解回昆明后,被囚禁在蓖子坡头的金禅寺内。永历帝被囚之后依旧是头戴“马鬃瓦楞帽”,身着“纯绢大袖袍”,腰系“黄丝带”,不失帝王风度。他被囚禁在室内,经常端坐不动,不管谁来送饭,或有人来观看,都无动于衷,一概不问。有一名士兵看后,不禁赞叹:“这才是真皇帝呢!”
对于如何处置永历这块烫手的山药,吴三桂也颇费了一番心思。按清朝当时的惯例,凡是明朝重要宗室擒获之后都要押解京城,由皇帝定夺处置。但这次吴三桂却坚决主张就地处决,以防途远生变。后来,经吴三桂一再申述,清廷同意就地处决永历帝。
对于使用何种方法处决,吴三挂主张拖出去砍头,但满洲将领爱星阿认为“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于是,吴三桂命人把朱由榔父子和遗臣王维恭子抬到蓖子坡门首小庙内,用弓弦勒死,焚尸扬灰。据说永历被勒死时,“风霾突地,屋瓦俱飞,霹雳三震,大雨倾注,空中有黑气如龙,蜿蜒而逝”“天地昏黄,士民相走,哭于道者不绝。”
昆明百姓出于对吴三桂叛国降清的义愤,将永历帝遇难地蓖子坡改称为逼死坡。清云贵总督认为有损大清声誉,遂于道光年间将逼死坡改为升平坡,并勒石立碑以宣扬其升平盛世,但民间仍称之逼死坡。后来到了民国,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以三迤士民的名义,在逼死坡头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一方。石碑一度失落,1983年幸得找回,如今仍然立在坡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