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0-1 21: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场作画· 舌走龙蛇 先画 荷后画佛
在赶赴简阳前,记者找了许多“圈内人”,终于打探到,舌画原来果有其技,开创于清末民国初年,开山祖师名叫黄二南。不过,据说这门技能现已失传,无人通晓。那么,汪一德是无师自通还是拜师得艺?
昨日中午,记者在简阳草池见到了汪一德。其人颇瘦,50岁上下,谈吐有度,尽显儒雅之气。汪一德在草池镇上傍河开了家小照相馆。平日无事之时,他就和父亲同去河边垂钓,很是惬意。照相馆之上建筑即是其所住草庐,3楼上有一大厅名为“会贤斋”,其画房就在其间。
吃过午饭,因为拗不过记者的固执要求,汪一德同意现场以舌作画两幅。之前,他又小酌了几口,按照他的说法,这是作舌画之前的习俗,自古有之,不能改。
下午1时许,一切就绪,汪一德在会贤斋开始舌画。只见他镇住宣纸,端起调墨碟,伸长舌尖在其中舔过,闭嘴,转身,躬身,抬头,吐舌,身体一进一退开始作画。开始记者真是看糊涂了,只见纸上尽是用舌面大面积舔出黑色墨块,根本不知其所以然,到底他要画什么?记者心存疑虑。不仅如此,由于作画时是以舌舔纸,因此画家口中不时发出“啧啧”的口水声,加之墨涎交流,其态不免有些令人尴尬。
不过汪一德并不理会。陡然间,他舌锋一转,先在画纸上方舔出一块两头不一样大的细长墨条;接着,他微转身形,轻移画纸,开始横向用舌头边抹线,这根墨线时断时连,约一指粗细,上下相连。这一下记者终于看出来了:画的原来是荷叶!其间,汪一德时而以舌蘸墨,时而吐墨于盆,时而站立冥思,时而俯身“舔”画。
接着,汪一德开始自如地口吐丹青,墨走龙蛇,或以重墨盖之,或以淡色修之,即而又以颜料相佐,以双唇涂之。须臾间,方寸宣纸,一池碧荷跃然其上。
未等记者开口,汪一德自己已将先前一张画置于旁边,又取来一张纸重新作画。他先用指画勾图,再用舌画上色,这次,他画的是一尊大肚弥勒。及至作色、修边完毕后,一尊开口大笑的弥勒佛栩栩如生现于纸上。此时也不得不服:虽人有百口,手有百舌,亦不能效仿其一也!
·传奇经历· 邂逅师父 成唯一嫡传弟子
作完画后,汪一德洗清口中墨迹,开始讲述自己学习舌画的经历。据他说,他的舌画是师从一位外地来蓉的少数民族画家闵客耳,而这闵客耳却又是黄二南的嫡系传人。
据汪一德说,当年闵客耳卖画从外地沿路卖到简阳石桥镇,因喜观此地人文民俗,遂在此开了个文化馆,专纳文人雅士。后来又因各种际遇,闵客耳来到不远处的草池镇教书,在此遇到了年纪尚幼的汪一德。汪一德自幼喜画,而闵客耳觉得此子聪明,有灵气,遂与之成为忘年交,并授以舌画绝技。“此后很多人找我师傅学艺,但他到死都只承认有我这一个徒弟。”汪一德说,自其师傅于上世纪末去世后,他就再没有听说过除他之外有第二个通晓舌画的人了。汪一德说,自己不喜都市而隐居山野小镇,也与其师有关。“我师傅本名不叫客耳,只是后来他感觉人生如匆匆过客耳,这才改的名。”汪一德说,自己在成都也呆过很长时间,但最后还是离开了,是因为受不了大都市里的喧嚣。“在这里,我可以读书作诗,可以钓鱼写生,可以睡足春晓,可以看尽风流,所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会贤斋又何陋之有呢?”
·说艺论墨· 切莫模仿 小心毒从口入
在汪一德以舌作画时,不断提醒记者,要警告不会舌画之人,千万不能擅用舌画,因为舌画时墨汁和颜料要入口,而其中却不乏毒药。“最简单的,比如藤黄就有毒,一旦入口就可能会有危险。”他说,当初师傅传他舌画绝技时,一个个地讲过,哪些颜料能入口,哪些不能入口,但他觉得现代的颜料用料可能有变化,加之味苦,因此他现在很少用颜料舌画,通常都只有墨汁。
此外,他认为,舌画这门技巧关键的地方在于眼睛看不到画,只能凭感觉作画,因此,“功夫需在画外。”不过,他也中肯地说,舌画并不能画细腻的线条,题材有其局限性,因此只能算作国画里的一个“小技巧”。
|
-
奇人得到绝技真传能以舌作画 用舌舔出碧荷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