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为何看中了《周易》?
孔夫子时代,他是有机会阅读到三易(《连山》,《归藏》和《周易》)的,为何三易之中孔夫子唯独看中了《周易》这部占卜书呢?据我知道的一星半点的资料进行推断,《连山》与《归藏》的系辞可能仅有象,而没有指导人们如何行动能吉利如何又会凶险的占断,这样就缺乏人文方面的直接的指导意义。《周易》则与此不同,几乎每一卦的繇辞都在告诉您,此时应当如何,不应当如何,如何做才吉利如何做会凶险。正因为有此,才可以体现其人文价值。孔子一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所以他选择了《周易》进行研究和教授。
比如“坤之六五”,《周易》曰“黄裳,元吉”,这句包含深意的系辞,如果真懂了就能指导人生。“黄裳,元吉”一句的意思是在说,如果筮者自己在目前情况下,能够选择如同中正的黄色衣服美化保护人体随人体之动而动的模式行事,则双方都会吉利。这句系辞反映了目前的态势是关乎自己与对方(人或其它对象)的某种关系,此时只有自己柔顺的对待对方,才能吉利,反之则不吉。《春秋左传》记录了一则故事,大意是某个鲁国的家臣有些得意忘形,欲政变篡位,占据主人的一切,于是筮了一卦,恰为本卦。可惜当时的占者和他自己都不能正确理解这句话,还以为是有黄袍加身的大吉未来,于是悍然起兵发动政变,最后被杀而亡。
如果他知道本句占辞的真实意义,选择了真心辅助其主人,为国家尽忠的做法,后果则于其个人和他的主人及整个国家都将有利。林彪当年如果如本卦系辞说的那样,就不会有文革之祸和自己粉身碎骨的惨烈结局。
《周易》的人文指导意义正在于此,当时大概只有孔夫子知道,所以孔子选择了这部经典进行研究和教授。但是《周易》这部光辉的著作,自从东汉以后就没有人真正能懂会用,其智慧被埋没,实在可惜。
《归藏》和《连山》两部书大约只有象而无指导人行动的繇辞,比如《春秋左传》记载的一些今本上没有的易卦繇辞可能就出自这两部书中。这些例子请有心的读者去查阅。 孔夫子时代 .是不是那两书孔夫子没有看到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