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農教授文章-秦漢之際(前220~前202年)朔閏考
曆表或曆譜乃查閱朔閏干支最基本的工具書,其內容的準確與否,對史學或考古研究工作而言攸關匪淺。關於秦漢時期行用的曆法,雖然千餘年來有許多學者曾根據古六曆(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曆)而衍生出各式假說,但由於《史記》和《漢書》中的紀日資料相當零星,且其中頗不乏因累次傳抄而造成「魯魚豕亥」的情形,以致曆家們一直是各說各話,眾說紛紜。近年因考古文獻的大量湧現,替此一爭論久遠的課題開啟了一個新的局面。學界人士赫然發現先前較通行的陳垣《二十史朔閏表》或董作賓《中國年曆簡譜》等書,對查考秦漢兩代的朔閏而言頗不適用,如在太初元年(104 BC)之前的朔日干支常與簡牘有差,至於東漢期間的閏月,亦屢與簡文不合。
在這些新出土簡牘的基礎下,現代學者擁有一前所未有的條件,足以揭開此一千古之謎。許多科學史工作者遂根據古曆或其變體,嘗試重新還原秦漢曆表。但因紀日資料仍有所不足,尤其是部分出土簡牘的具體內容遲遲不見發表,導致各家所推之新曆表依舊互見差異。考古學界因此每在斷定年代時,無所適從。相對於「夏商周斷代工程」所獲得的重視而言,此一情形頗令人慨歎。
筆者在下文中,即根據1993年荊州周家台30號墓已發表的兩件曆譜,試對秦漢之際行用的曆法進行推考,希望能促使學界協力正視此一基礎研究工作
[此贴子已经被原作者于10/6/2005 6:09:17 PM编辑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