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10-4-11 09:40:11

正始玄学形成的政治背景

新的哲学思潮——玄学的形成,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诸如封建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门阀士族的出现,两次 党锢之祸 ,黄巾大起义,儒家学说的沉沦,老庄思想的复活,以及清谈之风的兴起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玄学的产生。这些因素,都是玄学滋生的土壤。但是,玄学之所以能在正始年间形成,开绽出一株株绚丽之花,却是与当时的政治态势紧密相连的。
  建安十三年(208) 赤壁之战 以后,初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虽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但他仍然扯起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旗帜,发布了一次又一次的求贤令,公然提出要用像伊尹、傅说、吕尚、韩信、陈平、吴起那样出身低贱、行为越轨、不仁不孝但有治国用兵本领的人。这些求贤之令,表面上看来是选举官员的标准,实际上是对儒家的忠孝名节思想的否定,其意义之重大,是促使士人们思想的裂变,为新的思想开拓了道路。联系曹操个人的生活作风,也与儒家思想格格不入。他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他 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②这些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和不受拘束的浪漫行为,正是道家思想的写真。因此,曹操在政治军事上固然 览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谋, ③但从他个人生活和求贤令所表达的思想来看,道家学说的比重越来越大。夏曾佑先生曾指出: 曹操明言廉士不足用,盗嫂受金,皆可明扬仄陋,其用意可知,文帝(即曹丕)因之,加以任达,……于是六艺隐,而老庄兴,经师亡而名士出,秦汉风俗,至此一变。 ④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汉称帝,改国号魏,更年号黄初,是为魏文帝,追尊曹操为武帝。转年,刘备建蜀称帝,建年号章武,是为昭烈帝。9年以后,孙权也建吴称帝,建年号黄龙,是为大帝。对于曹魏政权来说,因为在名义上是以禅让的方式得来的,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实际上是篡逆行为,因此在曹丕即位之初,仍然沿用具有汉王朝统治标志的社稷祭祀、礼乐正朔,以收拢人心。但后来由于刘备称帝,声称承汉正统,于是出现了曹魏、刘蜀之间谁是正统的争端。刘备为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自然容易被人们公认为正统。接着,孙权称帝,与曹魏政权争衡,使得曹魏想再继续维持正统已经毫无实际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魏明帝曹叡决定改正朔,变制度,正式建立新的礼乐之制。他在改正朔诏令中说:改朔变制的结果,魏明帝追尊武皇帝曹操为魏太祖,文皇帝曹丕为魏高祖,明帝个人则为魏烈祖,换句话说,曹魏政权的建立具有特殊性,曹操是拨乱反正、创业定天下的,曹丕是继承父业、受禅得天下的,曹叡个人是通过改朔变制才真正建立起曹家的天下,曹叡的改朔变制,从法律的形式彻底割断与两汉王朝的关系,使刘家天下最后变为曹家天下。
  世系相袭,同气共祖。犹豫昭显,所受之运著明天人去就之符,无不革易制度,更定礼乐。……至于正朔之事当明于变改,以彰异代,曷疑其不然哉①?
  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必须要有不同于前朝的法律和制度。于是,魏明帝诏令刘劭与庾嶷、荀诜等人,在革除汉家法律的同时,制订《新律》十八篇,并作《律略论》以申明大义。在选举制度方面,曹魏政府也不断改进,先是曹操推行 唯才是举 的用人方针,接着是曹丕建立 九品官人法 ,待到曹叡改制时,又命刘劭订出 都官考课法 七十二篇。我们虽然已无法详悉《新律》和《都官考课法》的具体内容,但它对巩固曹魏政权无疑是有利的。
  ①   《曹操集》诗集《短歌行》之一。
  ②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曹瞒传》。
  ③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陈寿后论。
  ④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三联书店 1955 年版,第 388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正始玄学形成的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