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道功
南怀瑾先生讲述 (转自十方杂志)编者按:本篇讲记原为南师怀瑾先生在1966年于立法院之讲演,由学生们当场笔记整理而成。据师云:此文只是当时随意谈话之资料,疏漏甚多,并不完整,故登出涉及很多太极拳的拳理原则,故登出以为读者之参考。
缘起
太极拳协会会长立法委员韩振声先生,曾经以「太极拳与道功」这个问题来问我,所以就我个人年轻时学拳的经验提出来与他砌磋研究,我们一致以为学太极拳到最后阶段,应该走入修道的途径较为圆满。由于那次相谈得很投契,后来又应他的邀请于民国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十一月十一日,假立法院第二会议室做了此次讲演。当天报纸刊出的新闻,误以我为国术家相称,实在不是事实,只是觉得国内的武术精神,与日俱衰,令人忧心,正如今日中国文化之亟亟待兴一样,而返观太极拳在欧美各国则日益流行,每回看到国外寄来的拳姿照片,却又不免有「橘逾淮而枳」的感慨,因而藉此次讲演的机缘,贡献个人一得之见,以就教高明,并以阐述我中华文化中武艺精神内涵之一般。
一、习武经过
童年
我自幼个性就好动,并嗜读武侠小说,刚在十二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此前在六至十余岁时期则因体弱多病而日与药物为伍,且目患近视、常私自贪阅武侠小说而躲在楼上书房按图瞎练,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飞檐走壁,自亦练学跳梁倒挂,有一天,不慎从梁上跌落到地,声震一室,家父听到巨大声响上楼察看,才知道我在偷偷习武,当时他老人家并没有对我责怪,反而聘延武师到家教我武艺,这时起我才正式开始习武。
启蒙
当时在家乡浙江乐清一带盛行所谓的「硬拳」,与今日一般练拳情形相差不多。起初,随师习练时,固然不知道以我衰弱之躯而学此刚猛之拳是否适当?又不能分辨拳艺的优劣,每回习拳之后却有头脑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从小志慕侠客义行,所以也就勉强自己而照练如仪。
访师
其后负笈四方,人事接触渐广,以心喜武术道功,乃不计耗资,不论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长的人,或俱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顶礼叩拜为师。因此到二十岁前,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积加起来亦多达八十余人。所学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至少亦习弄过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扑击等,真可谓:「样样统摸,般般皆弄。」
比赛
有一次,中央国术馆张清江先生,于杭州国术舘主办全省性国术比赛,我亦参与其盛,以姿势优异而获冠军。抗战前,各县市普设国术舘,都有专人负责,武风维扬,盛极一时。然我私自反省所习武艺实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过略窥其门径而已,乃决心继续寻师访道,亲近高明。
二、访道经过
剑仙
当时听到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传说系满清王室公子出家者,这位老道须眉皓白,童颜鹤发,神采奕奕,据传已成剑仙;得此消息,心中万分兴奋,即行前往拜谒数次,都未得见面。(想起当时访师求道之诚恳,见面即跪,而今日朋辈相访,谈玄说道等,甚或有人还以此过访谈道为对主人的—种施惠,算是看得起对方,今非昔比,想来颇多感慨)。听说这位道长当时逢人来求皆推称不会剑术,若欲习画他则教人画梅。几番周折后,我终于见到了他,即向他再三恳求学剑,只学此项,不求其他。因为我意诚心坚,终于获得进一步约谈。
他见面一开头就问:「曾习何剑?」我答:「学过青萍、奇门等等。」于是道长即命我当场试练所习。我练了一阵以后,他批评说:「这真的只是儿戏,不可再练,徒费光阴,还是以读书为好」,又接着说:「你所听说一些小说书上说的白光一道,口吐飞剑,这类的话,在世界上并无其事。剑仙虽有,但并非如同小说上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你暂且试练一下,每天晚上把门窗紧闭,房间内不点灯,使内室漆黑,仅点香一枝,尝试用剑劈开香头,手腕着力,而臂膀不动,等练到一剑迅下,香成两半时,才进入第一阶段。第二步再把豆子掷向空中,用剑劈在空中成两半,功夫能练到这里,再来见我,再为你解说剑路。」
当时听了以后,心想这实在太难了,虽然心知天下无难事,这样练剑,也不是不可为,但因当时立志学文兼学武,俾能经世济时,而诸事分心,惟恐心不专一则反而一事无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罢。放弃作剑仙,然而对于学拳仍旧勤劳,每日凌晨三时,必起床练拳,两三小时后,再沐浴更衣。当年杭州西湖一带,武师甚多,我亦朝夕浸润其间,跃马佩剑,臂缚铁环,腿绑铁砖,也相近于那时的「太保学生」了。一笑!以后访遇僧道甚多,皆各有专长,然所说与城隍山老道大抵相同。总之,我在那段学拳时期,练习武功,可以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天。
入川
抗战前二、三月,我即只身入川,其后一些朋友也随政府辗转来到了陪都四川,相遇时都说,我有先见之明,固不知道我想到峨嵋学剑的心愿。记得那时一路访道,到汉口时,曾遇到两位异人,一道一俗,道者红光满面,俗者跛其一足。手中均捻弄铁弹,笑容霭然,我竟不觉尾随其后,自黄鹤楼前绕到后山,他两人一直走亦不稍回头。翻山越岭,直到下坡时,才回头问我:「奇怪!年轻人你跟我们到这里干什么?」我本想把访师求道的心意告诉他,忽然感觉到天下骗子甚多,倘若在湖北只身遇骗,那就麻烦了,于是说是游山。他们又问我将往何处去,我说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细看了我一回,然后说:「好的!你应该入川,我们后会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再跟著我们了。」他并留了以后见面的地址给我,就此分别。至今回忆起来,该二人神态举止都很奇异,令人回味无穷。后入川,遍访青城、峨嵋仙佛观寺,一路亦未有些时中断过。
遇异
四川名胜鹄鸣山,为东汉期间道教祖师张道陵隐居之地,山上住有一位名号王青风的道士,是四川境内传说的剑仙,我曾经上山寻访他,多次以后,终于见到面,他亦是一位奇人异士。他说:并无飞剑这种事,但剑仙却是有的。然而他的说法又与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说稍有不同。他说剑为一种「气功」,所谓以神御气,以气御剑,百步之外可以御敌。又说剑有五类,大别之为有形、无形。他知道我羡慕「金光一道」的剑术时,告诉我需铸备一寸三分长金质小剑,再以道家方法习练。一如道家练丹之法,可将黄金炼化成液体,并可服饮,若中了毒,道家并有解此毒的药。当时私自想到,现在到了科学昌明,枪炮及炸弹等威力无比的利器皆已发明了的时代,还去苦练这种剑术干什么?如果是为了强身,则个人已经知道的许多方法,就足以保健,何必浪费时间在这方面。就因这样想法,意志始终未能专精坚持而放弃了。
后来请王青风老师表演,那时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厚,所以他就特允了我的请求。一次他站在山头上,用手一指,数丈外对峰上的一棵老松即应手而倒。我童心未泯,尚惊讶地问他何以无光。他说:「我早已经告诉过你并无此事,欲练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
这时他的大弟子亦在旁边,这个人也是道士装束,我亦请他表演,但见他用鼻孔吼气,便看到他站立之处,周遭山土转即成尘飞扬。此二次表演都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由此而相信中国武术,的确可练至甚高甚妙境界。此其一。
第二位所遇到的异人,在四川自流井,是由以「厚黑学」闻名之李宗吾先生所引介。李公学问、见识广博,道德亦高,世所罕见,其所著作的「厚黑学」,如其所说:「拨开黑的,让人见到真正的。」旨在讽世。我在自流井遇到他的时候,就说在附近赵家仑乡下,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是得到武当内家武功的真传,轻功已经到了「踏雪无痕」的境界,如果随他学习,只须三年的时间便可有成就。因为这位老人的师父籍贯浙江,所以亦欲授一逝籍弟子以报师恩。知道我是浙江人,故愿为引介。
于是我们坐「滑杆」下乡去拜访,相谈之下,连称「有缘」。老人见我对于飞檐走壁之事,心存怀疑,不大相信,他洒然一笑之后,即疾行一里多路,又快步走回来,这时刚好新雨初晴,地上泥泞,老人脚上穿的一双白底新靴,一趟回来后,鞋底一点也没有被泥染污,而且他在起步时,未见拿架作势,洒然来去自如。他又问欲见走壁的身手否?随即见他张臂贴壁,亦未有任何架势,人已离地拔高,笑说:「你现在相信吧!亦愿学否?」并称说学这些功夫只有七十二诀,归纳成七十二字,一字一诀,一字一姿势,循序渐进,无需广场,仅楼阁之上,即敷应用,若愿住三年,即可示教。我当时考虑再三,复因恐怕自己志趣不专,弄得百事无成,故只得婉辞。后一路代觅可传的人,却没有找到,至今心中仍挂念遗憾。
弃拳学禅
后来到了成都,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师,教我「十三大法」,即是太极拳衍变的十三架式,不刚不柔,然而每一个动作,着着可以致人死命。顿时感觉到倘使学这套拳的人没有道德修养,动辄要人性命,如何了得!所以从此弃拳不学,专志学禅,在峨嵋闭关三年,一直与拳绝缘。
太极拳种式颇多,陈家的双边以及杨家太极,都曾习练,到现在还能勉强记忆的是杨家拳之姿式,若演练全套,则因荒疎已久,颇有勉强之感。我对拳术,一搁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练习又不与人较量,可说一生从来未曾施用过,且越到后来越怕动手,愈厌习武。春秋法家韩非子之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人自古相轻,武人从来不服输。好勇斗狠,粗暴骁勇,有时令人难忍,因此以后与习武朋友也就渐渐地疏远了。
武功的根源,首当追溯到我国五千年前深远博大的文化。古人造字,止戈为武,即已阐明武的原理。武功的目的是以武制乱,以求「和平」。后世学武,反而更滋生事端,学文亦是如此,这也是使我弃武学禅之主要动机。以上是我学武的经过,同时亦足证明我并非所谓的国术家。
三、漫谈练气与武功
各报章杂志近年以来太极拳等武功,刊载了不少研讨的文章,而其说法也颇不一样,例如有的说少林拳系达摩祖师所传,太极拳为张三丰祖师所创。如果就武功的一般学理上去加以研究,在此方面的是非,并无多大价值,不必多加争论。事实上中国的武功,溯其渊源,早自先民之初,人类原始生活中,即已粗具模式。所谓人与天争,人与兽争,人与人及人与环境相互争斗的生活演变中,即是产生武功之源。
渊源流变
春秋战国时,中国武功已经很盛,如前所述武功的进展跟时代、经济、文化等等时空背景有极密切的关连。春秋时代,各国相互征伐,战争用车用马,崇尚车战、马战,而步战却很少。汉以后车战已然绝迹,而只盛行马战,再往后,武功才真正发展到由人手拿大刀、长枪作战。原始作战,取材简易,故兵器中,棍称「百兵之王」。以后在前端套一利器,演变成长枪、大刀等等。因之又转以枪为「百兵之王」,而称剑为「百兵之贼」。因为用剑对敌全赖巧劲,亦近于取巧。从人类文化在这方面的演变,就可看到武功进展的轨迹了。
迨至两汉以后,兵器已由棍棒发展到长枪、大刀,此亦时代之趋势使然。而作战时采用短兵相接,乃唐宋以后之事,较早的南北朝时代,梁武帝时,达摩祖师自印度来到中国,息隐专修于少林寺,直传心法,尊为禅宗之初祖。而他在当时曾否谈及武功方面的事实,现在已然无法考据,凡找不到证据的,难免有被后世的人假托附会的嫌疑。佛教早盛于印度,然在印度先于佛教的宗教还有婆罗门教;打坐行功方面,则有瑜伽,讲究练气修脉。印度之原始文化与中国道家修炼上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达摩祖师来自印度,当亦可能精于这类武术。至于瑜伽之练气练脉,动作极为简易,只有几个基本扼要的动作,明白了以后即会做,但是易学而难精。如果与中国道家的功夫比较,道家的功夫演而化之,仅呼吸一法 ,即可分三百九十多种,瑜伽则可分类成数十种。一般人认为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后,治瑜伽、道家于一炉,融会贯通而传下少林武术。如传说中或许可能有此一举,但这只是强健养生之道,并未涉及到禅的内容。而纵观少林一门的诸多武术的创始来源,有的类同中国古代失意的士人,遁世出家,入于佛,或入于道。有的是触犯法令的人,出家之后,政府则不加深究,可获逭贷。总之,出家人中,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有江洋大盗,亦有百战将军,纷纷退隐佛寺道观之中,闲来无事,舒展拳脚,授徒开班,于是逐渐形成少林门风,亦并非不可能,故不必视后来少林的诸般拳术,尽是创自达摩祖师一人。
内家
如一般所谓的「内功拳」,历来的说法亦是传自少林。我国武术的内外之别,武术上有两句成语。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说是言简意赅的说明,如南宗的白鹤拳,即是内家(内功拳)的一例。这是武当拳术,根据少林的演变,而衍成南宗诸拳,南宗即「内练一口气」,亦即练气,动作不能粗猛,此亦渐渐演变而来,不是一开始就成型的。
鼻祖何人
张三丰这个人,史上记载未详,且有矛盾,究竟有无其人?近世考据学家,颇为怀疑,但据我的研究应该是确有其人,且为道家。因为历代作史书的人,多为儒家,儒家的习性往往排斥释道两家人物,尤其在武术上有成就的人。或许因此在历史上就起了争论,也未可知。然而张三丰究竟是不是太极拳的创作者,则不必多言,试观历代道家有一种倾向,如老子所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从不爱为人知,不喜出名。不像西洋人,一有所得,即急于发表而公诸社会,或造福大众,或为利一己。中国人的习性则相反,学养愈深,武功愈高,即隐姓埋名,隐迹山林,不愿为人所知。这种对于「名」或「利」的不同观念,正可诠释中西文北的根本差别,而中国文化中尤以道家最为明显。明白了这个关键,也就可了解无由考证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授、少林拳是否为达摩祖师所传的道理。
另者,明朝永乐以后,少林寺成为一大丛林,张三丰为明代道教新兴革命的一派,当时天下的各路流派,都归向他,拳术内功,有一得之长的,咸归功于张三丰,好像今日的种种创见,皆亦引证国父言论,天下之名也都归之于国父相似。所以如今欲寻流穷源,追究根由,恐亦难获结论,徒耗精力而已。
长拳
少林与武当两派有什么不同呢?最基本上是因南北地理环境迥异及生活方式不同而来。北方多陆地,南方多河川。北人善骑马步行,南人好驾舟游泳,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别,于是影响武术的型态也有所不同。以我个人所知的经验,少林多大架式,长拳远打,大开大合,正如北方的文化特质一样。如北方黄土平原,地多泥沙,我曾经见过北方有一种练腿术,一步一跨,大步踢腿,练功夫走路,都要踢脚而行。原来是因为争斗一旦落败时,必夺路而走,此时把泥沙踢起则烟尘滚滚,犹如现代战争中的放烟幕弹一样。
短打
而南方拳也因地理环境不同,多在船上施展,所以注重于短打。好像在广东,就流行一种「船夫拳」,实际即是少林五种拳中之龙形拳的综合。练时两腿下蹲,死死板板。盖在明朝时代,倭寇骚扰我国海疆,我国训练船卒,以御倭寇,(北拳则为在陆地上使用的武术,陆地平稳,但波船动荡,不宜使用。)得先拿稳身桩,才免受海浪摆动颠簸。所以就另创招式,如此渐渐形成闽粤间短打之风尚。天下万事,其最早的源头都非常相近,而流行到后来,则因地域及时代有所不同而因应演变成不同型态。因之武术修为实不必有什么门户之见,倘使徒作门户优劣意气之争,那实在是可悲又复可怜的事。
因人
武术的发展,除了时间、空间的影响外,再次个人体形、禀赋。更是重大因素。太极拳之所以能够盛行,为一般大众接受,无外男女老幼欲求健康长寿之道,都可藉此活动筋骨。亦因这个原因,男女老幼都练,于是拳势越来越柔化。时至于今日,青年人打拳,姑且说句笑话,可以说是在跳中国之芭蕾,甚至真的有配以音乐节拍来练的人,足见时代在变,文化也在随时变易中。
易经与太极拳
一般文人学土,因为体弱多病,而去练太极拳以强身,本来是很好很适当的事,奈何文人好事,又创立太极拳是来自易经的说法,牵扯到阴阳八卦上面去。太极拳到底与易经之配合如何?大家可任意去信从,但无多大实质的关系,如欲以手形分成阴阳,配合两仪,即以手背为阳,手心为阴等等,似嫌理论空洞。「太极」的名称,并末见载于易经本文,而这名称的出现,至少也是宋朝以后的事,因为易经太极之说,是宋朝理学家所倡,唐以前没有。而太极一名,最早为道家人士所提出,宋理学家便以太极假借作他们学说的根本依据,进而以阴阳、八卦阐扬他们的学说,故有「太极拳」的名称,也应该是宋朝以后之事,这是不会有错误的。倘说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并无不可,但将那些易经理论上之事,加之于太极拳则不免多余。易原为群经之首,放诸四海皆准而弥纶天地之道,博大精深,永无止境,但若牵强,将精力虚掷在研究其与拳术的关系上,似有偏离武功实际之嫌。
高矮桩
太极拳尚有高桩矮桩之别,但练拳目的若在强身,则高、矮不必在意。反正筋骨做活动,终强过于不动,高矮任各人自便,不必强争何者为优为劣。若执定高桩神,或矮桩妙,方可以长生不老,则古往练太极拳的人不知凡几,到如今都已一坯黄土,还有什么高桩、矮桩之争呢?
由浅入深
总之,做任何学问都一样,无论是:打坐、修道、学佛、参禅、做内功,先不必好高骛远,侈谈高深理论,成仙成佛都暂不必谈,但修养到在世无病无痛,死时干净俐落,一不累己,二不累人,这已是不易,且慢奢望成仙作佛,学太极拳亦然,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实事求是,从基本上做起。
时地
现在就韩振声委员所提「道功」方面的事,来加以讨论。很多人一清早就起床练太极拳,这在台湾也许是一件危险的事,我们知道中年以上之人,在台湾有四种难治之症: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症、关节炎。这四种病,在台很难根治,如果作易地疗养,如至美国、日、韩气候不同或可称有助益。在台何以难治呢?试以拭擦铜器为例,在大陆拭擦一次,光亮耀眼,可维持二个月不变黯,然在台湾则拭擦的隔天,即开始黯淡。又曾经以洗油管的方法,问一汽车驾驶员,在台湾与在大陆有何不同?他说大不相同,在大陆用水一冲即可,在台则需钢刷括洗,再三清除始可,他亦不明所以。实则,台湾宝岛,一如大海中一叶扁舟,空气中内含海水中蒸发的水气,一如澡堂中弥漫水气湿度大,而又多盐份。试想处在这样的水汽中,早起练拳,练深呼吸,怎么会更好呢?怎么可以呢?在高山上海拔高处还可以,在平地沿海的地区行之,则未必健康延年,反而容易致病,真有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之感。这是我个人之看法以及经过种种实验研究后的结论。
台湾的气候,因为经纬度不同而受太阳之放射线强弱亦与大陆两样,因此在台湾习拳,就不需要太早起,深呼吸也不必太猛烈,除非气功真练到家,可以不在乎这些,(因练好气功的人,在呼吸时,全身毛孔能配合适应。)否则,用一般老方法在台湾作深呼吸,应该加以修正才好。这是我四十年观察实验所得,大致或许可以不差,尤其在台有习拳、或打坐、或练内功、或练气功、或练太极拳,久了而得病的人,更要特别注意这点。
练气
其次,练太极拳有一方法问题,亦是一项事实,无论学道家或佛家打坐,曾经打坐过的人,就可体会到身体内有气机。道家的理论,说人身为一小天地,这不是虚言,这就涉及到「练气」。无论是印度之瑜伽,中国之道家气功,皆以鼻练气。世上最好之药物,就是自己做气功,而且鼻器官为自己所有,空气也不必花钱去买,可惜的是,在千人之中有九百九十九人,对于练气之功,不肯持之以恒去学,到了年迈力衰,百病丛生,也就真使人爱莫能助了。
任运自然
如果持之以恒,气功练久了,就可知道使人健康长寿的,并不是对外界呼吸空气的功效,乃是因此促动自身生命本能的动力,这好像是可燃之物不能自燃,还需要假借引火的东西或方法去点燃它,我们练气功作呼吸亦是此理。中国道家所说的「气」,一如今日科学所说的「能」,且还不是较低层次的「电」。以气功的方法作练习,久而久之就自己会感受到气机的发动,而且亦专一定之轨道可循,大家常常谈论关于打通任督二脉的事,有的或者是受了一些小说上所渲染的影响,也跟著去做。其实任督脉不可用意去打通,应该在静坐时,万缘放下,将个人心中种种思想观念越摆得开,越能通之于自然,这是所谓气功修练的基本要点。一般静坐打拳的人,多用观念去通,结果是欲速而不达。有一个很好的譬喻,以车轮的转动来比方气机的转动,如果把一个车轮离地架空起来,放松刹车,这时车轮不着于地,也不着于他物,只需轻轻一拨,即能灵活运转,轻快无滞,倘使内用刹车掣住,外有砖物挡住,欲其转动则非常之难。我们身体内的气机时时都在运行,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尚未死亡之前,就本其轨道在运转,可惜的是,大家因忙于外物的纷繁,不能精思反察于内,悟到这个原理。试看一个人于疲惫时,渴望歇息,一经休息,气机即藉此循轨道而运行,疲劳尽去,精力恢复。打坐亦可看作是在半睡眠状态,不醒不寐中,由此至少可了解到如此这种状况,能减少生命力的耗损,而延长使用生命力的期限。亦即是得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但并不是得之于外来的增添,而是原有本身内在的力量,获得引力而生发,循其轨道,行健自强不息的缘故。所以任督二脉的气机,务使通畅无滞为第一要点。
一般都知道须打通任督二脉,但何以又不易打通呢?原因有多种,但大多数是因在打拳打坐时,脑海中存一欲打通任督二脉的念头。此一念头,就无异是掣动身内气机的刹车,使气机停滞于内,或又因外缘的纷扰,使停滞于外,既住于内,又住于外,必知其阻碍涩滞,故亦有打拳、打坐、练气功,致红光满面者。大家特别注意,要知道这种红光满面,并不是好现象,很可能是气血上滞,容易患脑充血而致命,莫错以此为是无疾而终,而外行地误会称誉之为「有道之士」。其实真正气机通了,非红光满面,中国人是黄皮肤,应是黄光满面才对,但非黄胆病之黄,这也要分别清楚。
风摆梅花
前面说过,拳术有高桩、矮桩之别,其实先不必泥执高桩或矮桩,功夫到自然都会。目前有很多老年人以练拳作为促进健康的休闲活动,且贡献大家太极拳之一项基本动作,亦就是内功的「摇」。什么是摇?即人站直,两足并紧,全身没有任何一处着力,四肢百骸都放松随之轻摇,身如老树迎风,就是台风之来也不着意,随之而摇,身体逆动,这叫作「风摆梅花」,名字极富诗意。摇之久,可将身内气机摇通,老年人练它,功效不减于太极拳,更可能比太极拳还要太极。
因人施法
仅以练气为例,同样是以鼻孔呼吸,但仔细分析下来,其方法有三百九十几种之多,印度的瑜伽练气有多种方法,究竟是用鼻或用口、吸时是否缩小腹等等,当因人而异。所有方法可以说都对,只是学的人各有禀赋,而应该重择慎用,像年青健全的人与体衰病弱的人,其锻炼的方法固应不同,如果用错了,反而会缩短寿命。这是应当深切了解及遵守的,学佛或学道,都应一律视为禁戒,如道家有的讲究守窍功夫,所谓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就宜依各人自己体质而行,不可盲练,假使高血压者去守上丹田,或守两眉间的一窍,那么就将促其早日「归天」,又妇女如果守下丹田,久之则易酿成血崩等病害。故所有法门皆应因人施设,不可一概而论,这是基本原则!!!
气机行道
其次,我们人类的躯体,大约可以在概念上分为上下两截的结构,横膈膜位于中间,以作上下的分隔,道家画神仙,往往身背葫芦、即象征有上下两部。譬喻人身的气机分为上下两截,道家称阴阳。印度瑜伽又有上行天、下行天、中行天、左行天、右行天等五种行天。以中国阴阳学说看来,则相当为五行,又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央滕蛇勾陈,种种玄论,无非引证人体气机之流行有五个道路。 死理学
說了半天,或有人问:「气机究为何物?人身上究竟有无气机?」有些精通西方现
代医学的医生朋友曾來研究,现代西方医学不信佛道丹田之說,他们据依西方解
剖学上的知識,并未在人体解剖上見到丹田这一物质器官,因而否认有丹田的存
在。西方科学实证方法自有其求真求实的独到之处,但科学随时在进步,也随时
在推翻以前的结論,我们亦不可随便认定他们实验的结論都是对的。现在的中国
人,有一种时髦病,就是「科学迷信」或可称作「迷信科学」,这种迷信有时比
任何事物都难破除。我们应该知道,西方科学的解剖、是以死人为施行手术的对
象,而「丹田」这个东西,要在人生命活着时,才会有气机作用,人一旦死亡以
后,即失去此作用。所以他们所谓之生理学,客观看來,实在只能称「死」理学
而已,但许多人,心甘情愿,寧可相信科学唯物的、暂时的推論而不相信有功能
可見的丹田,豈不是迷信科学。
活解求穴
况且中国在古代已有解剖,而且是解剖活人。有史迹可考的汉王莽,就曾集全国
太医、尚方以及巧屠共同活解死囚,在当时已能探知人身三百多穴道。人体三百
六十馀穴中,仅有一、二十个穴道尚未能确定,那也是因为当时这些医师,对于
这种惨狀,目不忍睹而未竟功、后來到元初,宰相耶律楚材是个博通道家、佛家
以及天文、地理等多种学问的人,他曾经在战场上将垂死的人,作气脉的研究,
而将三百六十四穴全部确定,乃依据所得的结果铸成穴道铜人二座,将穴道表现
在铜人身上,详细备至。该二铜人经歷代传至民国时,仅馀一个,我曾在自流井
看到过,东瀛日本曾有相当研究,近年台湾也已有彷製。
气机天然
人身气机,乃自然之流通,一如地下水亦有必然之水路,每一水路各自形成一轨
道。试将一杯水,倾倒在桌面,即可見到这水向四下散流,而水的流向自会循一
定的路线,人身内的气路亦是一样的,各有轨道,各有自己的路线,我们不必用
自己意念去另辟道路。中国医经中曾讲到过十四经,习静坐而坐久后有所成的人
自能体会得到,果真已通经脉之人,不必使用意念去驾御,他的气机会自然流行,
于十四经络自行流注。有时在不知不觉间,气机自己起了动静功能,不是我们所
能控制的。在气机的动象中,发现太极拳的原理。太极拳动的原理,亦即自身中
十四经脉气机动的原理,且循其轨道运行。故太极拳亦可视为「練气」之功,久
之可以練至「胎息」的境界,而普通人身体上下为兩截,相隔不通,呼吸仅及胸
腔,久練之,渐渐可达丹田。
生命力之衰
中国道家、印度瑜伽,或密宗的理論,都会谈到人類关于「死」的问题,无論男
女,每一人的死亡,都是自脚部开始,道家深明此理,故训練「息息归踵」,所
谓「真人之息以踵」,一般解释「踵」为足心的「涌泉穴」。试观婴儿躺在床上自
玩,经常是活动他的双脚,而双手反而很少活动,后來渐渐长大,仍然爱跑、爱
跳,双脚好动,中年后一变,却爱坐喜静,反而讨厌年少好动的人,殊不知他半
身活力已消减,下身等于半死狀态了,所以倦于活动。再看老年人,坐时更喜将
兩腿跷起高放在桌上,才觉舒服,这表明下部生命力已大衰,兩脚易冷,老态呈
现出來了,若老年人能脚底发烫,脚下有力,则是长寿的徵兆。又看胎儿的呼吸
用脐,丹田在动,婴儿呼吸虽用口鼻,而丹田仍还自然在动。到了中年老年,丹
田的动无力而静止,改变位置,上缩至腹、至胸,再至喉至鼻,最后一口气不续,
鸣乎哀哉---就此报销。可見生命力之衰亡,是由下而渐往上,逐步衰竭。我们做
气机功夫或練太极拳功夫,要「气沉丹田」,使气机畅运无滞为要,这是健康之
道。然而应该用何法下手,则须看各人的资质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四、太极拳法要简介
姿势务准
现在再转入本题—「太极拳与道功」。但须再声明我不是国术家,对拳脚一项,
已根本搁弃,日常亦惟静养打坐而已。现在仅就往昔所得的体验,作一概述。練
太极拳,姿势很重要,若姿势不准,则效果不显着,对强身如此,对防身亦然。
但倘使外家拳姿势練得好,学少林拳亦一定准,若从二十岁左右开始練拳,则对
「高桩」「矮桩」不必太专,越专越吃力,受不了如许苦楚。回忆当年練拳时,
对于每一个姿势,一摆即半小时至二小时,且用一面大镜,照着矫正身形,身形
正确后,再配合气机來練。太极拳有杨家、陈家、吴家等等,达七八家之多,无
論練那一家的拳法,姿势务求正确,太极道理,浑身各部都在画一个圆圈。譬如
有一姿势出手,自足跟沿膝盖,达肩膀到手腕直至指端,每一关节都在活动,轻
微地画圈,势正圈圆,配合人体生理方面的自然形态,自必事半功倍。
一般杨家太极拳,流行最盛。因为当年在北京学习太极拳的人,多半是朝廷中的
王公大臣,所谓士大夫阶级,自然这些人都已届中年人以上,一如今日许多上了
年纪的人,觉体衰之可怕,为了强身健骨,增进健康而锻煉身体,就学太极拳,
如此轻摸慢转活动筋骨而已。于是在練时,便随兴之所至,做得大致形似,即自
以为可以了,后世不明白这种情形,对于姿势的务求正确这一要项跟着都忽略掉
了。
五空
其次,学太极要五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初練时固然必须费神记忆,但練
久后则熟能生巧,自可以練來不加思索,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心空自然,体内生理机能,就自然发动。
再要手空-----兩手心空松,太极拳出手姿势,无論阴手阳手,必要像挟有一个皮
球在手中一样,手指亦需在动,手必须要空。
其次要脚空---兩脚心要空松,南方拳如前所說,是为了方便在船上作战,非比在
北方平原的马上功夫。试此地球作一船,人受载于其上受摇动,必足跟与前掌之
间拱起,足心空出,则足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气机自易流出。以上为五空的道
理。
复次,学太极拳最重要在「神」。即道家說的「精」「气」「神」,所谓「煉精化炁,
煉气化神,煉神还虚」极为重要。一般練太极拳不得要領的人,多没有注意到「神」
的重要,姿势准确后,双目应注视到手的前方,神就投射到了,无論为了强身或
防卫退敌而練拳,不如此煉好精、气、神,效果是不会显着的。太极拳每一神态,
都異常重要,姿势准确,气机配合,五空做到,精气神自然揉合,这样練去,必
获得它的益处。对于呼吸,任其自然,不必加以导引,导引则心不易空,且道家
的真正导引,亦并非如此解說的。
气何所之
或问呼吸进入后,是否应注入丹田,或灌至某处。这一点在前面已经用車輪加刹
的譬喻說过,气机刹住,反而不能到达。现在再作一个有趣的譬喻:试想人体皮
囊,就像一个气球,我们将空气灌入气囊后,要让他停住在囊中的某一点不动,
试问可以做得到吗?行得通吗?只要如以前所說的要点去練习,一切合度,那么气
从鼻腔进入后,自然运行灌注全身,豈有停住丹田之理?且亦停留不住,所以不
要妄立名辞,妄加解释。当年老师教导时只說出气可用口呼出,在呼出时嘴唇撮
起,如吹箫的样子比较好,进气时闭口用鼻孔吸入,至于气至何处,可以不问。
因会自然全身灌注,人身每一部份,每一细胞需要气,没气就死亡。所以气无法
停留丹田,而此所谓停在丹田间又有何好处呢?大家不妨再參參看!
人到了中年以上,即不再練少林拳,而转做达摩功,改修静坐,这亦是必然的事。
至于内功,宜採用道家或佛家的方法,姑且不谈,反正都走此静坐的大路,倘使
到了四十岁以上,还踢踢蹦蹦,久了或者反而发生弊病。众生是可悲的,当人類
思想力最充沛的时候是在五十馀岁左右,这时也就是思想智慧达到最高峰的时
节,(体力充沛则在四十多岁。)可是一如苹果在树,刚一成熟,即刻自然落地,
走向下坡路了。所以佛家看众生是可悲的,生命无常短暂。不分东方人或西方人,
于内功、医药,用尽方法想把生命拉长,多活几年,到头來亦是枉然。永远长生
不死,实不可能。但能活时健康快樂,臨去时乾淨俐落,已是了了人生一大快事。
你說是吗?
韩振声委员曾提到中西拳术比较的问题,依据统计,西方运动家,能活七十岁的,
寥寥无几、他们到了六十多岁大都非死不可,足見激烈运动之不宜。而中国拳术
家多半能享寿八、九十岁。这其中,亦还有更细微的进一步分别;比如学少林拳
而能享年百岁者就很少,除非他在中年后改学静坐,而放弃拳术。另外有一种学
太极拳者亦配合习静坐、至于改練静坐功夫后,对于拳功是否会全废呢?答桉是
「非但丝毫不会因此荒废,拳术反而因此更有进境」,所抛开的,只是技击之术。
而身内气质之变化,使一身更加柔化,皮肤更加细嫩,病痛也逐渐消失,甚而身
上多处像婴儿一般,一切自然而然。太极拳之原理,曾見于杨家太极拳某着作中,
引用老子话:「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近乎如此。所以練太极拳至后來的阶段,
应该走上内功的路才好。等到进入内功的境界,再体验其姿势,自然准确,可以
随心所欲不逾踰矩了。
处处太极
偶然看到时下一般年青人練太极拳,对于掤、挤、按,任一动作,比如「棚」,
看他们連「掤」的圆都未掤好,这是不对的。譬如这一姿势是太极,第二姿势进
入时将手拉开,恰为一圆,既不扁亦不方,一路行去,要在在是圆,連绵不绝才
是。
太极拳讲究「移步」,所谓举步轻如靈猫搏鼠,踏足重如泰山,阴阳虚实要分明,
且步伐移时脚亦在动,而脚的姿势亦是太极,若欲配合易经之理,处处一太极,
移形换步,都能自自然然地太极化了。
腰的运动
太极拳主要的重点,还有腰的运动,即注重身体下半截的生命力,道家讲任督兩
脉是人体的主要生命腺,尤以督脉为阳,自后脑脑下垂体区延伸,到下颈项部位,
开始分支散为二支经脉于嵴椎兩侧,至腰下尾閭又合而为一,至会阴复再分支,
行于兩足,下达足底,故練拳的人,久久練至兩腿足筋越練越柔,则自然长寿,
一般人年纪越老,因体内石灰质增加,胶质减少,经络萎缩,兩腿愈來愈捲缩,
走路老态龍锺,連头颈都没有弹性,倦态毕露。練拳的人,则锻煉筋骨,使之柔
韧,隐伏有病痛的部位,亦可由麻木而渐知酸痛,而渐复正常。練拳打坐能知觉
腰酸背痛,亦是好现象的开始,以后即恢復自然,萎缩的筋脉亦拉长,每拉长一
分,即有年轻一岁左右之妙用,当然这是假說的數字。总之,这时的練拳静坐乃
利用本身的潜在能量,使其发挥,而成为一种静定功夫充沛含藏之方法。
动中求静
太极拳系求静,非求动,更实际的說,是于动中求静,现在再作进一步說明,凡
人在静时,心内思想反而繁亂,此是大家所曾体认过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为
思想无所寄託,老年人最怕孤独,感到人生没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对于学儒、学
佛、学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种享受,故能甘于寂寞,樂于清静。这是对静坐已
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數修养高深的人能达到此种境界。而生理的本能
----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淨寂寞中发动,老子說:「万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
静,静曰复命。」这是一切静坐參禅的入静境界,然此静的境界,得來不易。武
术是人体在运动,不过虽是外动而内心反易得静,以此求静境,也同样得到殊途
同归的妙用,利用这个动静相应的道理而发明武术。凡人身体在勞动时,思绪反
而不会紊亂,亦即有所寄託,若体不活动,无所事事,呆然不动,则反比死还难
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閒居为不善。」足見人身心理
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关聯互动影响的作用。
太极拳之原理也是如此,打太极拳是在动,由动中的体力勞动,进而渐渐达到内
心清淨的境界。所以我经常以孟子的话來譬喻拳术的道理。孟子說:「天将降大
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学拳的人,无論南宗
北派,都在勞其筋骨,静坐、練功的人,亦是苦其心志,那些做英雄事业之人,
则是空乏其身,三者殊途而同归。现在我们倘若能从勞其筋骨入门,自然也就可
心志清淨,近乎道矣!
总之,太极拳是「动中求静」,由静而达到静坐、内功所证到之境界,动静互相
配合,则于身心的健康大有俾益,这是必然而无可否认的。 太极拳本来就是道功,老南谈道家可能还早。 太极拳本来就是道功,老南谈道家可能还早。
太易郑 发表于 2010-4-20 13:16 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common/back.gif
张三丰就是道士,至于什么"少林出身"真假难说,怕是小说杜撰的多
但是道士并不代表道家,这是两回事吧 现在太极以失去技击能力.门派众多.
页:
[1]